最新表内除法(精选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3:41:52 |
  • zdfb |
  • 13页

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和案例,总结经验和借鉴教学方法。

表内除法篇一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篇二

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另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在教材中先讲第一种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比较容易理解。

本节课就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所以除法的认识我就从“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层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开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们小组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结果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相同(如每4个一份,有3份;每2个一份,有6份等等;)还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都不相同。在这里我就肯定他们的每种分发都是正确的。再让他们仔细看看黑板上的三种分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们立刻发现其中两种分发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数相等。此刻我就顺势往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分发。

第二层次的“分”是在学生已了解了一个数可以按照几个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础进行的。我设计的花朵个数是12个,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后得出共有六种分法。

整节课我感到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们动一动,但由于时间、学具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有个别学生其实一直在一边观望,不知所以然。今后在教学中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表内除法篇三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15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8页,例1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出示课件(6个桃子,2只猴子)。

(3)、提问:把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孙悟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

老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用圆片代替桃子,港口行动,分一分。

学生分好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认识平均分。

预设1: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3个,另一只猴子也分3个。

预设2: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也分4个。

预设1: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1个,另一只猴子也分5个。

师:这几种分法中那种方法让两只猴子都是比较满意的?

引出:像这样的分法,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2只猴子都很开心。

3、移多补少理解平均分。

师:黑板上的另外两种不是平均分,你能把他们变成平均分?

学生动手移一移。

4、语言描述,内化平均分。

师:假如孙悟空带来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子改怎么样分?请同学们再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学生动手将8个圆片平均分,同桌交流分法。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分的,再让学生用格式化的语言“一共有()个桃子,每()个一份,一共分成了()份”来描述分的结果。

5、联系生活,说说平均分。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平均分的呢?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理解平均分完成练习三第1题。并说说理由。

2、练习三第2题。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3、12块糖果,每()块一份,分成了()份。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平均分。

同样多。

第二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9页,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形成平均分的表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巩固平均分。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下面平均分的分法对吗?

请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

把18个桃子平均分长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预设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预设2:每个盘子放拿2个,再放一个。

预设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预设4:每次放3个,在放3个。

预设5:想到乘法口诀3×6=18。

预设6:想到除法18除以6等于3.

刚才的分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同桌之间互相议一议,然后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后汇报。

2、开动脑筋,拓展练习。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4题。

知道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课件演示又来了一只猴子。

师:又来了一只猴子,咱们要重新分这24根香蕉了。

学生讨论。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香蕉?

课件演示猴子越来越多了,又来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香蕉?

师:通过刚才的猴子分桃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一题多解,开放练习。

教材练习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然后请有代表性的同学分享成果。

四、课堂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练习二第3、6题。

2、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能平均分一分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表内除法篇四

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7×8=56。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

(2)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个),想:(四)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2.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设计意图: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表内除法篇六

1904010359赵湘蕊。

教学。

内容。

教材分析。

《笔算除法》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一节课。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认识除法,三年级接触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可以说,除法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除法计算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因为除法的算理比较复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后续数的运算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并且可以很熟练的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了,同时学生们也已经掌握了如何估算被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了,为本节课的探究提供了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2.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3.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算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活动。

设计意图。

一、热身运动。

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3。

150÷30=5。

160÷20=8。

210÷70=3。

240÷60=4。

350÷50=7。

450÷90=5。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进行口算的的?

预设生回答:把450看成45个十,90看成9个十,45个十除以9个十等于5个一。

师:回答非常完整,请坐。我们在口算的时候啊,我们先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看做几个几相除的表内除法,再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我们把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看来同学们的口算除法已经掌握的很不错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数课题:笔算除法)。

通过复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笔算除法的算理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大屏幕。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预设生回答:可以使用估算法,把92估算成90,因为90÷30=3,所以92÷30≈3(个)。

预设生回答:我是采用乘法,30×3=90.所以92本连环画可以分给3个班。

预设生回答:可以用小棒代替连环画,通过分小棒来计算。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让你们提前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老师看看谁分的又快又好。我看你分的已经分好了,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吧。

预设生回答:我把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捆了三捆,就是90根小棒,还剩下两根小棒,所以92本连环画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两本。

预设生回答:竖式法。

师:那好,老师现在就来带着同学们用竖式法来解决这道题。同学们先自己在草稿纸上写一写,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预设生回答:

那竖式应该怎么写呢?

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增强学生们的估算意识,为接下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做好前提准备。

分小棒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在发现抽象的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或者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利用错题,让学生们的思维产生碰撞,产生思考结果,加强学生对算理的充分理解。

三、

巩固新知。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我们现在来练习一下吧。

30÷10=40÷20=64÷30=85÷40=。

140÷20=280÷50=565÷30=324÷40=。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学习了用竖式进行计算,课后同学们要好好进行复习巩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表内除法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内除法篇八

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篇九

教学内容:

教材51~53页练习十一5~12题。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重点:

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1~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42÷6=?15÷5=?

二、练习:做练习十一5~12题。

第5题:说说可以怎样想?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第9、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