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1:12:33 |
- zdfb |
- 8页
年末将至,我们不禁要思考过去一年的成绩和不足。利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丰富总结的内容,增加说服力和可读性。范文中的总结方法和写作技巧,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便于您更好地完成一份优秀的总结。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一
摘要:河南人口总量大,人力资源结构呈多样化特点。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投资投入不够,供给丰富需求不足等问题。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要采取合理规划、加大投入、重视教育、提高素质等措施多管齐下。
关键词:人才;人力资源;保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排在首位,而人才的培养又是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着力点之一。因此,在创新引领的当下,全国都要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建设,河南这一人口大省更要把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与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一、河南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
加快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必然要求全国各省都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省、人才强省,特别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河南建设成人力资源强省、人才强省本身就是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贡献。
(二)是加快提高河南民众科技文化素质的现实需要。
总体看,现实河南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与人力资源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目标的要求比尚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为:
1、科学素养低。
2、整体受教育程度低。
3、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4、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短缺。
(三)是推进河南又好又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中原崛起的必备条件。
中原崛起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响应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实现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具体计划,实现中原崛起,达到“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目标,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则可以加快实现中原崛起。
二、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河南省总人口数为8553万人,人力资源为5550万人。末全省总人口为10543万人,人力资源数为7380万人。各年份人力资源发展速度要高于总人口发展速度。由于人力资源占总人口的上升,河南省的人口贡献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增强。
(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中,青、壮年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较大比例。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全省0―14人口占20.3%;15―64占70.2%;65岁以上占15.2%。预计未来河南省人力资源将达7500万,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成为河南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人力资源性别结构中,女性人力资源略多于男性。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总人口性别比是108.1:100,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人力资源总量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35.9,女性为34.5,两性别差别不太大。
(三)人力资源的城乡分布中,农村人力资源比重大。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河南省城镇总人口为4473万人,乡村总人口为6070万人,城镇人口总量是农村总量的42.2%,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四)人力资源的就业分布。河南省的从业人口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演变基本配弟克拉克定律:第一、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在逐步减少,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在逐步增加。但河南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要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这反映出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低,就业拉动作用还比较弱。
(五)河南省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偏少。河南省的文盲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在不断增加,这说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素质也在提升。
(一)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无论在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结构分布中,河南省和其他中部省份的比较中,均处于落后水平,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培育人力资本的环境不优越,教育投入、研发投入较低,因此,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由于人力资本发育不充分倒逼出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物质资本的投入,形成高能耗、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的恶性循环。
(二)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不足。
从财政性教育投资来看,河南对教育的投资在财政支出的比重是比较少的,20,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3.6%,尽管比往年有了提升,但和全国水平比较,其比重偏低。并且,科研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科技活动中rd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很小,近年来还不断降低。
(三)人力资源供给丰富,需求不足。
从到现在,河南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高于全国水平,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大了人力资源的供给水平。而人力资源的需求即就业岗位相对增幅较小,不能充分吸收所增加的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四)人力资源产业间分布不合理。
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应该成为就业吸收的主要力量,从人力资源现有的产业分布来看,河南人力资源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过大,离现代社会特征还很远。
(五)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严重滞后,人力资源素质非常地下。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人口占据了河南人口的主体。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农村整体人力资源质量很低,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极小。
(六)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疲软。
从制度环境方面看,主要表现为河南人才的吸纳、使用、激励机制僵化,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户籍制度、人事制度严重阻碍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措施。
人力资本的概念被泊到中国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各地纷纷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区”的口号,加大了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然而,应该看到,目前,人们对于人力资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尚需深化。
表现在: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依然比较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各地热衷于上立竿见影的工业项目,搞有望留名青史的“形象工程”。而由于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项目见效慢,且效益不易测度,各地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往往只停留在政策宣传的层面上。各地均制订了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如教育规划、下岗职工培训计划等),然而由于投入不足,这些规划往往只能得到部分执行,有些规划甚至根本得不到执行。
2、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地区往往只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不注重人力资本建设其他方面的投入。如在广大农村,改革前建立的合作医疗系统基本上荡然无存,传染病防疫体系也因为投入不足而陷于瘫痪状态。事实上,增加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扩大人力资本总量。
3、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把培训单纯看作是成本的支出,而不是投资。
(二)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根据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增加公共教育投入,是达到目标的一种实在的(effective)和有效的(efficient)支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不断提高,,达到2.79%。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比重仍然偏低。1980~199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平均为4.9%。其中,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从5.2%上升至5.5%左右,发展中国家从3.8%上升至4.1%。目前,人均gnp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为,中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只是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从全国的角度来看,都应该继续加大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
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财力也不尽相同,对教育投入的绝对量及相对量具有较大差别,作为我省来说,应继续坚持教育兴国、教育兴省的理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量,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事业,大力提高我省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才能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三)开展教育培训工程。
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省和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发展教育培训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措施。因此,必须结合河南人力资源现状和发展需求,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工程建设。
一要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基础素质。
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并力求达到职业教育培训的优质化和实用化,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河南人力资源提升的重点,积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理论知识深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教育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和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提升区域人力资源质量和形成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四是加强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以此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格局,这是将建设河南为人力资源强省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四)推进人才引进工程。
引进人才是提高本地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应坚持高起点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开拓人才引进的新途径、新思路。一要面向国际制订并实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全球战略,共享全球智慧。二是创新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和工作。三是进一步用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国际智力资源,引进更多的著名科学家、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四要创造“海纳百川、人才汇集”的新平台,把人力资源的引进不断向高端、深层推进,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五)建立科学用人工程。
科学用人工程既有利于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又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实施这一工程,一要通过引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分配机制等构建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二要通过加快人事管理改革和人才市场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战略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完善战略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运营体系等举措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形成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
三要通过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加强对流动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来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四是以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的引进、聘用、培养、考核、分配上出台系列更加优惠的政策,形成一种快速吸纳人才、不断聚集人才、人才资源增殖快于物质资源增殖的机制,有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六)塑造用人环境优化工程。
环境优化工程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人才强省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着力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的良好软硬环境:
三是通过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等举措,形成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四是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大力弘扬中原文化中的亮点,发挥情感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硬件文化设施,培育高雅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
五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加强生活环境建设,为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六是完善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多元投入的人才资本稳定投入机制,与时俱进地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工作设施和工作条件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工作环境。
(七)加强人才开发创新工程。
人才激励机制开发创新是一项必要的常规性工作,又是一项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常规的工作不改革就不能进步,战略性工作不创新工作流程就不能有突破性发展。必须把改革创新战略作为河南人才资源开发总战略中的关键,认真设计,精心策划,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要推进区域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要调整和优化区域战略人力资源结构;要促进战略人力资源的增值;要健全特色各异的区域分配与激励机制;要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要加速中原地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永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i].华夏出版社,1991年.
[2]陈翠.《河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现状分析》[j].经济论坛.第15期.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二
第一,财务信息失真。
第二,监控不力。
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
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风险管理(风控网)严重失控。
第一,投资风险分析。
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风险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现象,具有很强的传导性。
第二,资本运营分析。
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集团流动资产中,若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第三,收益分配分析。
第一,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
第二,加强资金筹集管理。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风险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风险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第四,推行资金预算管理。
第五,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
第六,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三
部队财务管理工作是军队经济活动的纽带,当前部队财务管理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的部队财务工作实践,从更新观念、财务监管、财务管理创新等方面作为出发点,针对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部队财务工作是军队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整个军事经济活动的“链条”。加强部队财务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保证军事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从对部队财务管理现状的思考中寻求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从而推动部队财务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部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有不少单位特别是基层部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够强。个别单位在安排经费预算时,没有把预算经费、预算外经费、库存物资捆在一起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够强,经费投向投量不够准确,重点不够突出,“量人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坚持不够好,预算安排存在满打满算的问题。有些单位预算执行不够严格,没有按照预算安排的项目控制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符合率不够高,存在预算在安排和执行里唱“双簧”的问题,使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控制监督作用。
2.法规意识淡薄、审核报销把关不严。近年来,部队的`财经管理活动,法规意识淡薄的问题比较突出,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执行法规上“灵活”有余,原则不足,明明是上级三令五申的事情,就是不执行,政令还不太畅通;有的单位在审核报销时把关不严,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有的单位消耗性经费支出居高不下,会议费、接待费超标准等。
3.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管理工作开展。目前部队财务人员大多数不是专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人员担任,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只是总队或支队每年组织业务培训进行学习,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在财务工作中只注重实效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不注重对经费使用的分析和预侧,不能对领导的科学管财起到帮助作用,存在“不会管”、“不善管”、“不敢管”的现象。另外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出现断层现象。当前部队人员调动较为颇繁,加之缺少对财务岗位的专门管理制度,致使一些部队领导随意更换财务人员造成财务队伍处于年年培训年年缺的不稳定状况,财务人员素质始终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商。这些人员经常调整,常常是“今天培训明天走”,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
4.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利于财务工作有效运转。工作检查不深人近年来,有些部队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一些部队在制度执行上流于形式,物品采购缺少检查、验收、登记制度有些部队实物验收不能形成经常化、制度化;有些领导只重视对钱的管理,而轻视对物的管理,对上级配发、单位自购或地方赠送的物资没有进行计价挂帐,或虽进行了计价挂帐,但没有正确使用,造成物资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坏,甚至发生物资转移、流失、化公为私等现象。
二、规范部队财务工作的对策。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首先,加大预算管理力度,周密计划,精打细算,严格把握经费的投向和投,杜绝无预算、无计划、乱开支的现象。基层单位党委一定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在集体审定预算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将上年家底经费和当年预算外收人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支出,解决部队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必须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力、多少事的原则,严禁“赤字预算”。在预算执行中,必须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严格预算编制、预算内容、预算程度、预算监控,防止预算编制与执行唱“双簧”,防止造假预算。预算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增改项目,擅自突破计划。确保以标准经济收支平衡为目标,把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审、执行、考评的全过程。
2.加大经费管理力度,落实责任制管理。第一,落实经济责任制管理。应明确单位主官、分管经济领导、部门领导以及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经费管理职责。特别是主管经费的领导干部对本单位的经费使用要有长远规划,对大项经济开支要慎重决策,对本单位出现的预算超支,家底亏空等问题都要负领导责任。第二,要加强标准经费管理。要立足“经费”,挖掘内部潜力,不等不靠,力争在标准经费内求平衡、求积累、求发展。另外,经费管理要向深层次推进,应在精打细算抓管理和提高管理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人员专业素质。要树立人才出政绩、人才出战斗力的观念,人才队伍建设是事关部队建设质量和成效的重要因素。财务人员要当好家,理好财必须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要把专业训练作为长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立足自身培养,采取长期自学为主,短期集训和轮训为辅,这是提高财务干部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要注重培养一支政治信念坚定、本职业务精通、工作作风扎实、高素质的财务干部队伍。
4.完善监督体制,不断促进规范化。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上级业务部门监督检查,内部监督举报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使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一要坚持监督全程化。在新的形势下,财务监督要由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拓展,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拓展,把监督贯穿于经费运行的全过程,贯穿于各个环节。二要坚持内部监督规范化。要坚持以财务法规制度为依据,严把经费预算关、资金拨付关、规范则财务部门内部监督秩序。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四
导语:原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原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此外,内资公司改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改为内资企业是比较特殊的形式。
改制是当前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大部分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趋向正常化、规范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改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和规范的问题,下面对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作些探讨,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避免和借鉴。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归为已有。党委、政府为尽快将企业的资产盘活,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是少评估,也是常有的事。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同时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尽量使所评估的资产价值降低,也是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多是采用行政手段,与意欲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转让、零转让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而且在实践中,所改制的企业多是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务远远大于资产,这又给了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一些可乘之机,使他们可以不出一分钱,即可用债务抵顶所购企业资产的价值,从而大大获益。另外原企业的陈年老帐在企业改制中未进行清理,对于到底是否有债权人、债权人的能力如何,无债权人或无财产继承人的死帐、呆帐不认真核实的情况,现实中还大量存在。一味地将企业的债务抵顶,势必导致大量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向个人所有,最终极大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的体制改革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多头并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所进行的企业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被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偿还,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此外,行政部门侧重于本地利益的保护,对企业改制中低估、漏估国有、集体资产、虚增债务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企业改制,还可能导致债务转移给无履行能力的部门,脱壳经营,以使改制企业轻装上阵,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就是名为改制,实为逃债,损害了债权人和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股东通过玩“空手道”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其基本做法是自己一点本钱也不出,而是用企业的资产作担保从银行中借款买股,买股后则成为该企业的大股东,用这种手段就把企业搞到了手,获取了巨额利益。改制企业职工出资购买企业资产,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现象,多数情况下职工不会实际出资 ,而是以企业所欠职工工资等与企业资产相抵消,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合理的,但实质上是一种逃避债务的方法,其结果是本企业职工的权益得以保障,而原企业责任财产灭失。
工人的工资是由多种分配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体现着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并包含着工人解决自身生存、赡养父母、孩子教育等费用内容。企业改制前工人的工资还是按规定内容发放,但是企业改制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错误的认为政府管不着改制后的企业了,工人的工资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所以就自行制定工资标准:对管理人员实行高工资标准,对工人实行单一的苦力工资标准,并且不少单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的随意增加计件加大劳动强度,变相延长劳动时间,有的取消工人应有的工龄补贴等必要的福利待遇,有的把月出勤时间规定为25天以上,侵害了职工的法定休息权利和加班待遇。这些规定使得合法的工资构成因素被严重破坏,工人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特别是为创建企业出力多年的老工人,在企业改制后,由于年老显然不能再从事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岗位工作,而只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因此,按企业的不合理工资标准,这些老工人只能得到单一化微薄工资,难以承担起基本的家庭责任。这样的工资标准在改制企业中普遍存在,已足以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稳定。
由于企业的改制过程相当复杂和繁琐,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广大审判人员对于改制案件的审理缺乏整体性的思路,势必导致一些纠纷的发生。对于改制中遗漏的债务、逃废的债务如何处理,最高人民法院虽在2003年1月3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我国公司制改造缺乏规范,对企业担保所形成的债务往往被遗漏,形成了原有企业的“漏债”。《规定》对漏债的承担没有规定,对于诸如评估报告不实,购买者是否承担超出部分的债务;如何理顺新、旧企业的关系,债务承担主体资格等问题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没有可行的法律法规执行,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也就成为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的热点、难点。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复杂、面广,要慎重处理,人民法院内部也必须上下协调,上级法院指导下级法院审理好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否则,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依法规范引导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国有、集体资产监督机制,建立统一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完善和规范企业改制立法。对于改制企业中国有、集体的资产统一管理,严格资产管理工作,防止国有、集体的资产流失。由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增加产权交易市场透明度,最大限度的盘活国有资产,防止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流失,实现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减负增收的目标,确保企业改制的良性循环,维护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应当通过立法的完善,使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改制获得完善、清晰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淡化政府在企业改制中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其充分发挥监督、协调职能,担当反垄断控制和依法指导改制、提供政策法规、优惠政策、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等服务型的角色,为企业改制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同时依法加强对改制企业监督,用法律手段规范改制企业的行为,保护好工人的利益,使改制企业这颗流星走向法制轨道上来。
(二)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国有股未经批准禁止出售。国有资产的出售国家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进行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的程序严重违法。对于此类违法,应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予以撤销,按照法律程序,重新出售。
(三)明确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改制中纠纷的出现,对产权评估、拍卖、交易公告严格制度化。对于中介机构在评估报告中弄虚作假、隐瞒或遗漏债务的,要追究其责任。在产权交易中,应借鉴破产法中有关规定,尽量避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发生。在改制中,依法办理有关产权转让手续,应征得债权人同意,避免产权交易中的纠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严格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四)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企业,用以降低企业的责任风险。担保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为保证债务的顺利履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担保债务具有不确定性,往往使得企业改制中担保的漏债发生。应建立风险防御机制,防止企业改制漏债的发生,杜绝企业相互间担保,避免企业两败俱伤,以提高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应设立专业的机构或企业。如设立专门担保公司可以将风险分化转嫁给担保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展专门的业务,通过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降低企业在运行中承担责任的风险,使企业真正轻装上阵,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转,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做好安置、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及职工权益的保护问题是改制工作中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大局,党和政府对此也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雇佣关系,劳动者还享有参与对企业依法监督与管理的民主权利。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里,职工兼具劳动者和股东的双重身份,非系雇佣。政府部门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下岗失业救济机制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充分保障职工的利益,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限制企业的绝对权力,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劳动主管部门要规范劳动合同,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督促改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严格遵守《劳动法》,避免侵犯职工权益。劳动、仲裁、监察和司法部门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纠纷,要把职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企业用工自主权,确保企业无后顾之忧,健康运行。
(六)积极发挥人民法院在企业改制中的司法作用,审理好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纠纷。应把握以下几点司法政策和原则处理涉改制企业案件:
1、企业出售中隐瞒或遗漏的债务主体的确定
灵活适用债务随资产转移原则。出卖人在出售企业时,应当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债权人。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买受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买受人可再行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未申报过该债权,债权人应向出卖人主张债权,出卖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于出卖人未参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告通知债权人,或者虽公告通知债权人但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企业出售中发生的隐瞒或者遗漏的债务,应当由出卖人承担民事责任。
2、企业兼并中隐瞒或遗漏的债务承担主体的确定
企业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原则应当由兼并方或新设法人承担。当事人履行了公告程序的,隐瞒或遗漏的债务由兼并方或新设法人承担。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权利,对于隐瞒或遗漏债务,善意的兼并方不承担该部分债务。隐瞒或遗漏的债务后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承担。如企业兼并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的,仍应承担该部分债务。新设合并与此完全不同,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权利,存续的企业作为兼并方也要承担该部分债务。未履行公告通知债权人程序的,或者虽公告通知债权人但不发生法律效力的。隐瞒或遗漏的债务都应由合并后存续的企业或者新设的企业法人承担。
3、正确处理好企业改制中内部职工工资、集资转股权问题
企业内部职工工资、集资转股,使得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但企业的资产总量不会减少。企业为了逃避债务,将职工工资、集资转为在新设企业中股权,然后用部分资产抵顶,投入到新企业去,原企业存有恶意,借企业改制,剥离资产,逃废债务,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新企业应对原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4、企业分立后原企业债务的处理
一是尊重当事人约定的原则。对原企业债务有约定,并且经过债权人认可的,依据当事人的约定处理。二是法定原则。如果当事人之间对债务的承担没有约定、约定不明或虽有约定但债权人不同意的,由分立后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分立企业之间会出现债务分担或追偿问题,对此应按照约定或分立时的资产比例进行分担。
5、国人企业整体改造为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
只要是企业整体改造,原企业的债务均由改造后的公司承担。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其全部资产全部投放到国有独资公司,原国有企业的法人资格消灭,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公司应当是国有企业的延续。新设公司与原企业之间是一种承继关系,原企业的债权债务概括转移至改制后的公司中。
6、企业部分改制为公司后的责任承担
一般按下列原则处理:一是尊重当事人的约定原则。对转移的债务,债权人认可的,只要约定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应认为有效。按约定由新公司承担。对债权人不认可的,由原企业承担,与新公司无关。二是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原企业改制后,无能力清偿债务时,适用该原则。新公司应在其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7、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问题
从企业的外部看,企业的法人实体资格没有消灭,企业法人的责任财产仍然继续原有状态,在相对性原则下不发生转移。也就是说,原企业的债务均由改造后的股份制承担。如出现漏债,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之后,其应向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的权利。在企业股份制实施改造前,在做出改造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至少在报纸上公告三次。如债权人在三个月的公告期内,向企业申报了债权,债权人有权向改制后的企业主张权利,改制后的企业有权向原企业的资产管理人追偿。如未申报的,则其丧失对改制后企业的权利,其只能向原企业的资产管理人(出资人)主张权利。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五
特伦斯·e·迪尔,艾伦·a·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正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也成为企业发展中关注的重要话题。文章首先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问题;对策;文化建设。
一、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激励和凝聚作用、辐射功能。企业文化涉及面极广,它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发展宗旨、奋斗目标、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理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性。具体到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的使命是“建设时代精品,创造和谐环境”,其中的和谐环境,与当前的党中央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方向一致,它更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所坚持的诚信、精品理念的客观反映。其中,开拓进取、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在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还可以树立积极的企业风气导向;而诚信为本、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则可以强化外部合作,有利于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些,对企业发展来说,都是必须而有益的。此外,企业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问题,企业文化中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尤其是针对全体职工所提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奉献热情,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加快企业文化建设部署,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针对性。
(1)认识不足,缺少规划。
虽然企业文化建设之于企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不过许多企业领导都认为企业文化根本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也不必在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对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的态度,会直接给企业文化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带来直接影响,致使企业文化难以正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它的顺利实施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全面的发展规划作支撑。然而,当前我国绝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拔高到战略的高度,也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思考,如许多企业都不知道企业文化建设从何起步、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那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内涵和作用,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就可以概括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机制转换能力也不断增强,许多企业都制订了长远文化发展战略,不过,受计划经济影响,许多企业都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和耐心,以至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都存在强调实际效果、重视表面文章的做法,如许多企业都将企业文化建设重心放在喊口号、发文件、做宣传、搞活动上,却不知道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知道将企业阶段性工作目标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致使企业上下都认为文化建设不过是负担和摆设,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3)文化建设内容简单,参与面窄。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领导和管理上采用的都是那种传统的行政命令、指导式手段。一些企业还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将其单纯地交给政工部门去操作。久而久之,无论是基层职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都将文化建设看作是政工部门的事务,致使企业上下只有政工部门愿意参加文化建设。政工部门虽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受经验、认识等因素制约,他们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也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不知道如何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其他事项中去,致使企业文化只能朝着表层化、形式化方向发展。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缺少正确思想指引的行动注定是没有出路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冲破思想的禁区,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对文化建设的束缚。其次要提高认识,客观认识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摆脱唯行政管理、唯上的思维定势,改变过去那种重形式、重结果的文化建设方式,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寻找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更多先进的思想、文化、理论成果,并将企业文化精神渗透到员工思维方式、工作和行为习惯中去,积极探索先进文化建设新途径,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性。具体到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先进的文化机制理念,以“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文化方针为指引,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提炼其中的精华,构建高品质的文化体系,并加强企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突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文化建设的品质,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2)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兼顾近期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企业必须制定长远文化发展规划,同时注重近期文化建设成果,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扎实推进,有所成效。鉴于此,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构建和谐企业视为发展目标之一,以企业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并做好文化建设细节工作:加强文化宣传,成立以企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文化长远发展战略,明确文化建设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配套机制;突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四有”职工队伍建设,突出企业精神和品牌意识在企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关注阶段性文化建设目标与效果,注意通过短期目标积累来实现长期目标,如结合企业安全管理形势和长期管理目标,铁路施工企业要经常深入一线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在重大节日开展以安全操作、自我防范、职业道德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安全基层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为实现长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3)以人为本,突出文化特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宗旨的升华。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也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企业优良传统、服务理念、品牌形象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融入到职工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中去。如企业可以通过人本化和民主管理,完善文化建设内容和管理准则;可以借助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培养员工的自我行为衡量意识,鼓励员工彰显自我价值;可以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征集员工建议,提高企业上下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总之,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员工的理性需求和发展愿景。而要想避免文化建设的形式化,企业还要在坚持求实原则,立足实际,结合企业行业、产品特点,结合职工劳动环境、劳动特点和思想状况做好文化建设基础工作。其次,企业要积极从日常经营活动中寻找企业文化切入点,拓宽文化建设领域和思路,将“机制管人”与“脑子育人”、“情感化人”结合起来,打造集刚性制度文化和柔性人本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文化。
(4)丰富文化工作内容和方法。
企业文化要想激发活力,必须丰富文化工作内容,创新文化工作方法。换而言之,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讲究内容的实用性和方法的艺术性。这就要求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结合企业发展态势和市场环境提炼更多的文化资源,明白职工的根本需求及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积极为企业内部交流搭建平台,借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和关爱措施,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如企业可以借助集体婚礼、职工书屋建设等激发员工爱企敬业热情,可以借助职工广场舞、书法、球类比赛等,缓解职工生活压力,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此外,企业要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疏导启迪,并将文化建设与政工工作结合起来,借助网络、手机、宣传栏等形式灵活的文化载体宣传企业文化核心内容,通过典型示范、形象美育、职工联谊等途径唱响主旋律,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企业要想脱颖而出、永葆活力,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鉴于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胆创新,深入挖掘文化建设资源和文化建设潜力,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取得最佳管理效果,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刘淼,曹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青春岁月,,14:330.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六
近年来,产业链建设在全国各地兴起,以产业链思维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成为各地政府谈得最多的概念,在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方向等不够精准合理,很容易陷入发展误区。
一是过度“求长”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特别是市一级在制定产业链规划时,没有完全站在全省、全国大盘子中去统筹谋划,也没有考虑到当地的资源禀赋和配套能力能否满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过于追求将产业链的大多数环节留在本地,致使各县(区)在具体实施中,产生了产业链本土化、本地化的错误导向,都计划在本县(区)、甚至本乡(镇)实现全链条发展,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规划、招商、建设,搞内部小循环,致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分散,建成的产业链条看似完整,但仅仅只是“小而全”,没有核心产品,缺乏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二是一味“求多”的问题。产业不能凭空构建创造或引进,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扬长避短。但许多地方在“建链”时,跟风、效仿现象严重,无论该产业是否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只要其他地方建就跟着建,没有侧重点,满足于“多而全”,而不是“精而强”,致使同质化竞争严重。比如,某县山多川少,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美,农业种植和旅游三产占全县gdp的80%以上,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围绕一产、三产进行延链、强链、补链,但却以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产业链条来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最终因缺乏资源基础、市场技术、配套产业的支撑,导致产业链条质弱量小,且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全县经济发展陷入被动局面。
三是片面“求新”的问题。部分地方认为本地传统产业不如新兴产业效益好,故将目标定位于打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企业服务等方面,均偏向于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一般都有前期投入大、发展周期长、人才需求多、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城市没有能力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时间和高端人才让其成长。相反,本地传统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只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和盘活“旧链”潜力,亦可发挥“压舱石”的作用。比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虽然不像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高端”,但尽显地域特色,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也成为了折射改革走向的“风向标”城市。
一是坚持纵横结合,定准产业链。产业链建设既要注重纵向贯通,也要注重横向耦合,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在纵向上,建议由省市级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基础、能源环境、科技人才、物流运输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构建整个生态、整个链条的角度,编制产业链发展指南,明确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由哪些地方实施,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避免市域内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在横向上,建议各地围绕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坚持“一县一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选准有基础、有条件、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力量进行培育,把品牌打响,把规模做大,实现特色成支柱、支柱成主导。
二是坚持内外兼顾,建好产业链。产业链建设不仅是本地之间的互联互链,更是跨地区、跨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对内,建议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着力延长“短链”、连通“断链”、增粗“细链”、变强“弱链”,加快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集成的产业体系。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广东佛山灯具产业发展模式,佛山就是根据各县区所处的链条位置进行分工,处于产业链前端的搞开发设计,处于产业链中间的做生产加工,处于产业链末尾的做服务配套,通过每个环节的协同发力,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对外,可以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宁缺毋滥、镶嵌分布、错位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全力拓展巩固本地优势产业的同时,针对外地产业链缺失环节去布局,避免出现临近地区产业同质化和重复布局现象。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其配套的动力电池在浙江宁德,电池包壳体在广东汕头,内外饰在浙江宁波,车身线束在江苏苏州,等等。
三是坚持改育并举,调优产业链。实践经验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部分都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一方面,建议各地持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围绕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比如,“中国袜业之乡”浙江省大唐镇,40年如一日提品质、扩品种、打品牌,形成了从袜子设计、加工、生产,到包装、营销、物流、原材料供应等完整的产业链,大唐镇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年产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建议紧盯技术领先、填补空白、产品高端、市场广阔的重点产业,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全产业链的促进政策,从土地供应、财税金融、高端人才、贸易流通等方面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和制度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多链融合、聚链成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东莞从资金支持、人才落户、营商环境、上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了华为、京东等企业,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这种“无中生有”的模式,也是推进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举措。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七
时代在发展企业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观念、强化信息化的专项管理和基础管理、综合企业实际情况规划信息化建设以及引进人才创新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等方法,才能使得企业脱离管理上的落后,实现真正的信息全面化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当中,落后的管理理念是阻碍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首要因素。从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企业组织结构都是一种金字塔形,从结构中就可以发现企业管理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企业的生产发展以及员工的生产都要先行请示后才能动工,许多的领导又是在经验的筛选之下而进入到管理层的,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一种有针对性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将传统的金字塔结构模式扁平化,使得整个管理简单化,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但是在此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管理层的领导并没有扭转自己的管理理念,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变化;也有很多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以身作则,以此来强化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消除企业全体职员对信息化管理的抵触心理。另外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缺乏信息的交流以及统一制度的管理都严重影响到了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有效进行。还有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决策者对于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够,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建设的资金不足,决策者对于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该管理工程不利不稳,对于开发出来的系统也不是用,这些种种原因都导致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落后。
在许多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之前都缺乏一个总体的规划,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致了企业在依据规划前进之时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只是为了顺应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综合企业自身的一个具体情况进行一个有效的企业管理咨询,还有些企业过度的相信了供应商的意见,从而导致了在实际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中出现了技术、资金以及人员等等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比如说有一个企业引进了一套c/s的服务系统,在引进之前企业并没有进行相关的企业管理咨询,引进之后才发现该系统对于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而该企业大部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都不高,从而使得企业在使用该系统进行管理时,对该企业的运营管理并没有起到激进的作用,反而阻碍了企业管理的进程,造成了管理局面的混乱[1]。
在现阶段中,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管理模式当中,而对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水平却比较低。虽然有不少的企业都已经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的系统,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之下并没有得到提升。企业信化管理作为严密性较强的一个信息系统,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处理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信息资源处理的可靠性和及时时,以此来整合企业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完整性[2]。只有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时,才能最大限度的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调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不规范、企业报表数据不符以及信息处理传送技术落后等情况。再者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时也没用明确的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对于一些违规的操作也没有相应的体罚措施,外加企业未能给企业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以此提高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这些种种问题都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信息化管理支撑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应的设备上,很多企业由于观念和资金的问题,导致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很小信息化管理设备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缺乏对相关管理软件的认识,并且又缺乏相关软件公司的正确评价,所以导致了企业在选择管理系统时往往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也还有一些企业是只单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硬件上进行了跟进,而在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咨询上却还是保持着原位不动的状态,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软件和硬件不相适配[3]。其实,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当中硬件知识信息化管理的载体,而这种载体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其发挥的作用就会不到系统的十分之一。另外,硬件在高速发展的年代里其更新很快,而软件的购买却跟不上市场要求,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的顺利进行。就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如果企业只是片面的追求软件或者硬件上更新,那么势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八
(一)加强学习教育。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学理论、学业务、学科学知识,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胆改革学习培训方式,切实突出学习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在重点健全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实用的学习制度,民主的用人制度,实事求是的绩效评价制度,勤政为民的廉洁制度,客观公正的奖惩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督办检查,强化督办措施,定期通报各种先进事迹和不良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三)加强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视野和范围,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通过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培养胡锦涛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中能从我做起,敢说“向我看齐”。要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基层,听真言、讲实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带头发扬民主,尊重民主,尊重民意,清政廉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执行制度的模范和表率。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九
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强化对医院会计核算工作重视力度,提升资源运算的严谨性。对在财务核算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以防范与预防,可以及时处理会计核算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医院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及医院的稳定发展。
1.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实际问题。我国医院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起步较晚,在此其中存在核算根基薄弱的问题。在医院的经营过程中,核算只有在一些基础建设、项目进行中才会相对应的开展,这样直接导致了会计核算的不成熟。
2.医院会计核算过程中工作人员自身问题。医院会计审核管理是一项专业而严谨工作,对工作人员要求相对严格。在医院的会计审核管理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会计人员自身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医院应加强培养会计核算与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但是在现阶段的医院会计核算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可谓极为稀缺。医院会计审核人员由医学研究、会计金融以及会计核算管理专业的在职人员构成,成分复杂。这样难免会影响财务的工作效率及会计数据的不准确性。
3.医院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善,管理理念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医院财务发展的前提。现行的管理体系与理念不甚成熟,存在弊端。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会计理念更新与发展导致了传统的规则管理制度、方法不匹配的问题发生,这不利于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发展。另外,在医学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无序竞争问题,导致医院会计核算管理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办法将会计自身核算功能加以实现。最终导致医院的相关研究项目无法正常开展等实际问题出现。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完善相关的会计核算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医院会计审核工作的整体效率与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完善措施。
1.加强对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宣传,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在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科室医疗人员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不理解会计核算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医院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通过有效途径和举措,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医学行业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具体为:首先,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可将国内外医院中的会计核算工作相关数据通过网络技术加以整理,利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管理人员,了解财务核算流程,加强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汲取先进医院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完善财务管理,使医学从业人员了解会计核算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有效措施,培养医院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现阶段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强等客观性影响因素,导致现如今院内可从事院内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数量短缺。对此,医院要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力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与质量。具体可在下述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医院要为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根据医院实际状况和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岗位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同时在财务结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财务部门反馈。
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会计知识、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医学知识的培训。其次,通过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培养复合型会计核算专业人才。在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提供深造机会,通过专业系统性学习,提高其专业技能,加强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有效性。最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通过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公正性、透明性,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3.完善原有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建设。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自身发展。在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状况以及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医院会计核算工作正常运行。在进行规章制度设定过程中要明确分析医院会计审核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医院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相关会计制度与管理法律,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管理,构建适合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系统,加强对核算成本的重视,根据合法的入账依据作出原始凭证。
4.加强对医院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重视力度,提高对医院的财务工作的内部审计效率。首先在医院的会计核算管理中要加强工作人员对基础的工作的重视,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进行水平可直接反应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要保障医院的会计工作根据具体情况与基本制度进行合账,遵循基础会计制度进行建设,确保会计实行单独核算与建账,建设成本的核算要及时。其次,要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内部审核,加强对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运用专项审计等手段,保障医院财务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三、结语。
医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可小觑。因此在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其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运行,确保会计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优化原有医院管理模式,保证医院相关工作项目的正常进行以及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充分的带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医院中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针对医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质量。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十
摘要: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企业资金管理普遍存在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等问题。为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企业资金管理必须从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等方面解决相关问题,实现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的目的。
资金作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中循环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是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直接体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从当前形势来看,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混乱的不良现象,不仅企业在多个银行中开户的不良问题频繁发生,部分企业所设置的账户更是多而复杂,这就使得资金管理难以进行系统控制,管理难度较大。而账户设置过多,就会直接导致资金被分散,而管理名目也就随之增加,这就使得资金难以进行集中管理,资金沉淀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利用率不高。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要依靠银行贷款维持日常开支及企业规模扩建等基础工作,但是企业的银行账户中却存在着一笔不流动资金,这就会增加企业运营资金的流通难度。
2.资金预算缺少刚度。
企业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熏陶,就会导致行为方式与时代需求出现偏差,目前企业并不能从思想上认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这就导致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过于形式化,制度的存在也根本起不到任何约束性作用,因此企业关于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缺少相对合理的调度制度,这样必将导致资金管理难以有序进行。
3.资金过程缺少监控。
当前企业的资金管理都将侧重点放在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上,这就使得企业已经获取的经济效益及存入银行的资金过程都没有得到强而有效的监管,就算是有监管流程,也会由于缺少正确意识及科学合理的监控手段,出现监控失误及监控力度不够的不良现象,甚至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善自挪用公款的问题,因此不难看出,资金运行过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监管,将会直接导致资金流动及去向出现把控不严的现象。
1.推行预算控制管理制度。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能够为资金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营活动的关键点及根本保证,同时预算也是企业推进财务工作的前提条件。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对经营过程中各个项目所产生的资金进行全面预算、系统分析等,这样企业的资金收入及支出状况就能够体现在预算管理中。因此企业的预算应当以资产为介质,进行分级管理,并将重点放在做好运营预算上,强化对成本费用的流量预算,将所有资金进行汇总,进行统一管理及筹划。企业预算只要经过确认后,就需要将其作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法定依据,是不能在运行过程中做出随意调整及更改的。
2.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是任何企业维持发展的动力,因此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是内部控制中的重点内容。为了实现对资金的预先控制,将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要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分配统筹,这样就能够在资金运行过程中形成较为合理的监督机制。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制度,将资金集中界限及时间点做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企业将银行户头的开户条件进行严格约束,在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企业资金的统一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利润空间。其次,企业在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背景下,要加大对统筹资金的调控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对策,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及处理,使每一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特别是要注意投资方面,不仅要对资金投入方向及回报率进行综合衡量,更要促进资金统筹调度结构的优化,另外,还要将资金监管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对资金运行过程及流向的监督,使资金运行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资金才能达到集中管理预期标准。最后,在资金目标的控制方面,可以对其按照一个会计年度进行预算管理,使其能够在预算指标中占有一定分量,落实各个部门责任,并将个人绩效与经济责任相关联,逐笔进行资金分类,并对资金流向做出系统分析。在对资金预算进行实时跟踪考核时,可以从企业应用物资的采购及存货盘点等过程中进行监督及控制,这是因为在这一环节能够对资金流向及运行规律进行较为精准的掌握,从而把控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为企业资金的管理统筹提供参考依据,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是对资金管理效率最直接的检验,同时审计也能够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这将有助于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升风险管理的安全环境、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优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点,是加强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能够为资金运行与预期标准的相符度提供根本保障。企业资金管理不善的显著不足在于内部审计方面的缺失性。在企业中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普遍对审计工作较为重视,而部分企业却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或即使有审计职员,也没有对其职能范围进行具体划分,而是将审计与财务部门划分在一起,混淆了审计和财务的职能,这就使得审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企业应当将审计与财务部分做出区分,并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建立内部预算审计监督机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负责该工作,明确责任及职能范围,在完善审计监督考核制度的同时,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能够使审计工作更加具体、规范,使企业资金在运营环节,能够由以往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及事中监督,使监督管理能够贯穿于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使资金运行环境更加安全、稳定,从而使资金运行结构更加合理,提升资金利用率。
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维系企业的整体发展,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力度,以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从而保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李建兵单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陈跃军.加强企业基建工程审计管理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
[2]王丹玲,杨春旭.新医改形势下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4(26).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十一
1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专业人才,形成对业务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带动。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充足的专业人才,细节的事情都不易于操作,总体规划无法落实。当然财务公司也没有必要建立像大银行那样的庞大的开发中心,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是应该与特定的1-2家软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主要工作还是要依靠软件公司来做,但基本的人员配置是必须的。必须建立高效精干的项目经理团队,这些项目经理应该具备银行it系统建设经验,最好也对企业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一方面要对业务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对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组织监督项目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将规划迅速落地,快速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并且带动和促进业务的发展。
2要全面部署,分步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目前财务公司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公司管理变革的承受力,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充分分析、研究业务需求,对项目实际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估计,明确阶段性目标,不断巩固、强化应用,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和期望一步到位,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秩序,用全面、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来巩固实施效果和规范公司基本业务处理行为,确保该管理模式符合公司管理需要,逐步实现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保证项目整体实施效果。
3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点带面中的“点”是紧迫要建立的业务系统,“面”既包括基础架构建设,也包括与此“点”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不足;其次必须参考银行信息化系统,对财务公司未来信息化系统的概貌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最后还需要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的同时,顺势开展基础架构建设,否则业务系统林立,底层难以融合,又步入了银行的老路。
财务公司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弱,这也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银行也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现在财务公司信息化部门的主要目标应该跨越式地经过这个阶段而不是照着银行走过的路再重新走一遍。有些步骤财务公司可以迅速跨越,而银行则无法迅速跨越。所以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理论上应该能够比银行快,也必须比银行快。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是现实的,但这些困难也必须是要克服的,否则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始终处于落后地位。
4要加强流程、环节控制,保障网络安全性。
在系统建设、运行等不同阶段应遵守不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系统建设、规划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对实施方案进行充分验证,充分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保证公司管理体系的完整和安全。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各单位还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安全策略,建立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用安全方式连接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划分管理权限,实行身份认证,形成数据库系统、数据存放的安全机制和网络备份机制。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对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措施,确保财务管理业务不间断和财务信息高度安全。
5厘清财务公司it系统与集团的关系,建立相对独立的it运作机制。
首先,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上、it系统建设上都要接受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相应的在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工作内容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讲,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更困难。因为之前在此方面考虑的少,并且财务公司的信息化体系内置于集团整体信息化体系之中。今后随着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和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财务公司必须迅速厘清信息化体系与集团信息化体系的关系。必须从机房建设、网络建设、系统硬件、软件项目实施等各层面将信息化体系与集团的整体信息化体系进行相对的隔离,这样才能比较好地满足相应的监管要求,并适应自身的发展。
其次,财务公司是集团的.下属单位,企业集团一般都有资金管理系统,以统一进行资金的调拨和集中使用。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与集团的财务管理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关联,必须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团的财务管理系统定位于企业集团层面,重点放在资金流入/出预算、资金调拨/使用计划,它侧重于政策和指导层面,虽然也涉及资金使用的具体细节,但不能经营财务公司项下的各项金融业务。在没有财务公司的情况下,集团的财务管理一般最终依赖银行作为资金收入和支付的渠道,同时可使用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功能进行投资理财。在有财务公司的情况下,财务公司可以依据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办理成员企业的存贷款、统一向银行申请授信等金融业务,并且有自己的独立金融账务核算体系;同时也接管资金收入和支付渠道,代理集团财务与银行打交道。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与集团的资金管理系统总的来说是政策制定和具体工作的代理实施的关系,集团财务侧重于集团内部,而财务公司侧重于外部的独立业务和代理性质。但由于财务公司成立时间晚、信息化建设定位不清等原因,目前有些具体工作的实施职责还保留在资金管理系统中进行,财务公司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形成对相应业务的全面代理,工作界面相对模糊。从长远来看,这种状态对实际工作质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应该明确清晰区分出集团层面的工作和财务公司的工作。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十二
摘要:目前,世界金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金融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牵涉到每一个农村家庭。所以,面对这种环境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重视力度,通过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树立奋斗目标,最终实现稳步发展,保证千家万户的利益。通过对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解决策略。
1.制度执行力不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目前,对新疆一些基层的农村信用社调查发现,基层信用社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能够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有些管理制度并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执行,有些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流程错误和违规操作的现象。在管理上,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管理知识,导致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停滞不前。
2.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当代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在金融改革体制不断前进的步伐下,信用社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举措,例如:调整服务重心、员工制度改革、改变管理体系结构等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这些改革办法的推行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干扰,产业投资调整、员工竞争上岗、裁撤相关部门等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并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最终造成在人才管理机制上活力不足,竞争性不强,不能够适应当代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3.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将科学有效的用人制度重视,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培养管理办法,其中应该包括绩效考核、培训制度、岗位选拔制度等等,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均衡人才队伍之间的量化指标。通过实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解决困扰已久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弊病,最终通过在新制度的实行下,有能力者上平者下的局面,让优秀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流失,影响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针对目前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制度建设放在工作首位,首位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人才队伍管理制度,落实每一项管理流程。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员工选拔、干部晋升、薪酬管理、部门建设、培训拓展、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形成健全和规范的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另外,还应该通过吸收和引进具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不断调整核心人才和年轻员工在信用员工总量中的比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而在提高人员素质上应该通过加强对信用社内部不同岗位员工的针对性培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学历教育提高员工文化和业务素质,发展出真正适合新疆地区农村信用社人才建设的方法。
2.不断开拓创新满足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人才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道路。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帮助信用社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开拓不同的业务并且注意目标客户的需求,掌握发展动向,为信用社的发展带来动力。
3.改变薪酬制度,提高员工晋升空间。逐渐改变现有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面对当今日益增加的人才竞争,信用社应该改革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留得住人才为信用社长久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应该采用符合社会发展的管理办法,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到满足,第一是拥有基本薪酬,第二是在基本薪酬的基础上结合绩效薪酬管理,第三是结合第一和第二增加奖金,三种办法相结合的薪酬模式的转变。另外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员工岗位责任相结合,通过采用薪酬为杠杆的激励政策充分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结束语。
新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根据本身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发展理念,采用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的管理办法与科学的人力资源安排,发挥人才在农村信用社的价值。
参考文献。
[3]张伟男.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实用8篇)
- 2023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 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学生演讲稿(5篇)
- 2023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新闻稿(优秀17篇)
- 暖冬关爱行动的宣传总结 开展暖冬行动活动总结(四篇)
- 2023年分类与比较一年级教案(优秀11篇)
- 最新小学数学分类与比较教案(实用17篇)
- 最新分类与比较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金融系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五篇)
- 2023年春运暖冬行动总结(精选12篇)
- 最新春运暖冬行动总结与反思(精选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