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22:00:08 |
  • zdfb |
  • 7页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推荐给大家一些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一

摘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与否是判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原则和指挥棒。只有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才能运用概念和特征去指导数学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开始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唯成绩论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在教育部引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将数学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数学能力的整体框架,对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数学素养是是指个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数学在现实世界价值认识的能力,描述的是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素养。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能够是善于思考、具有独创精神和的人,是能够利用数学丰富个人生活、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人。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素养是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思维的运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品质和习惯。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关键能力和数学品格,这种能力和品格对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这种能力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借助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来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特征分析。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

第一,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核心知识、数学思考、数学态度、核心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数学核心知识和数学核心能力是表象,数学思考是达到数学核心能力的手段,数学态度是数学核心素养欲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学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想象、推理、计算等基本的数学技能和基础知识,更要去学习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答特定的数学问题,而这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核心能力和数学核心知识为依托,在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数学客观科学的态度和看法。

第二,阶段性。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多个阶段和水平去考察。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和解决。在理解水平逐渐上升、数学思维复杂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不同年纪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持续性。持续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和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相伴相生的,并且将持续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后,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是去解决数学范畴之外的问题。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持久性特征,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教学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素养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但是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数学教育不断发展、数学学习研究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正在日益凸显。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代表性内容。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于测量、计算、推理、统计、建模等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在循序渐进的进程中形成的数学态度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认识的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培养、数学探索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是构成数学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数学核心素?b是正确的数学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数学观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学进行的高度概括和。

总结。

数学抽象是培养学生抽象思考能力、数学理解能力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去理解数学命题、概念和体系,让学生获得形成正确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是进行演绎推理、归纳类比、联系交流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和精细的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形成的数学观是有条理的;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建构和模型解释的能力,使得学生形成从数学角度去看待世界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进一步形成有依有据的数学观数据分析、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的过程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数学观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予以矫正。

再次,数学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已经是全球范围潮流,高中数学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课程教育改革,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学过程开展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其引领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数学文化的传输和数学思维的教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注重梯度和维度的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进步都能够得到彰显和体现。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培养具有数学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二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三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特定学科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差异,数学选取高中课程作为突破口,发展核心素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对于设计教学以及开展学科评价与测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从概念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强调未来需要,提出学生具体的发展方面。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至今已有30年。它的出现一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意识到科技、经济等发展落后的原因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并达成提高公民素质的共识。提出素质教育,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科教兴国的实现奠定基础;二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强调知识的掌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单以分数作为对于学生评价,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品格和能力多方面的培养,偏离了未来发展需求。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创新人才替代高分低能型,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提出的背景上看素质教育是对过去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摒弃,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当代需求。核心素养则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回答21世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它将取代单一知识传授体系,从教书到育人,实现质的飞跃。

2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和思想的掌握、活动经验的积累,发挥着数学在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在2015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具体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它们是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具有可塑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后能够具备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将来的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定义、命题和应用密切联系着,它涉及代数、几何以及统计,串联着高中数学整个内容。数学抽象与数学定义的由来息息相关,经历着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事物的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表述研究对象的本质。逻辑推理体现了命题的组织和发展延伸,通过归纳、类比、演绎推理等形式得到数学结论。数学建模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运算贯穿在代数中,直观想象与几何密切联系,通过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直觉思维的形成,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构建直观模型。数据分析与统计相关,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分析,再到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形成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过程。

数学思想贯穿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在培养数学抽象的同时,学生也学习到特殊与一般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学生能够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能够将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数形结合思想联接着代数与几何,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在数据分析中,偶然与必然是人们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描述,通过探索数据的特征找到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于涉及多种情况的问题,运用分类思想,在具体问题中讨论,并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数学结论,最后整合出比较全面的方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通常会建构函数模型并运用方程求解。

加深知识理解。数学抽象能够使学生化繁为简,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问的联系从而建立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记忆,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提高应用能力。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有助于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过程,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联想,尝试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对问题解决有了整体的认识,还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塑造理性精神。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追求的是真理,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通过不断批判和反思,探索知识的真正内涵。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具有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建构知识、发现规律和创新的意识,塑造了理性精神,使得人们勇于摆脱原有束缚,从新的角度看待事实真相,找到有力的证据,解放人们思想,进而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乔布斯认为创新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是无极限的,有限的是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之上,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在否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本质,直觉往往在选择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运用分析思维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4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起兴趣。丘成桐做客《鲁豫有约》曾说过,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积极求知,是持久、深入发展的推动力。情境导入是对数学内容的呈现,贴近实际生活,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情景的呈现,学生了解了问题的产生过程,明白了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与表达。当给予学生课堂发言权和选择权时,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好的想法。数学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获得。对于符合学生能力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有需要的前提下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与教师交流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考与行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三、

触类旁通,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忽略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想法,这样相当于假讲解,没有起到真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展示思考过程,给予思想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联想和选择。

开展研究性学习。它是以生活课题或项目设计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历搜集和阅读材料、确定方案、动手操作,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没有达到独立完成内容的学习,一定程上度依赖于老师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操作性强和一定开放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探究题材,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四

化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

1、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如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守恒的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科基本方法如用归纳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辨析等)。

3、化学思维素养(包括化学逻辑思维素养,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式”,如“从辩证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以及化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化学信息素养(如对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信息的处理等)。5、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只供学习与交流。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014年12月8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率先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的质量标准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按照教育部课标修订的要求,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

教学。

中,杨梓生在《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2016)一文中,对化学核心素养从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认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反映化学基本问题、揭示化学学科思维、体现课程育人价值等内涵特点。

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相同点,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具体课程目标不相同,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而高中化学则是对初中化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如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而高中化学有,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但由于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因此“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就不能也直接作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那么,什么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弄清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成尚荣在《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2015)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把握,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三个重要的基于:(1)基于学科特质。(2)基于学科核心任务。(3)基于学科的实施方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化学价值观。在应用化学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思想,这可以称为绿色应用。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从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共同点,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点也应该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综上分析,我认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只供学习与交流。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五

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健康生活的态度,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不同的学科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不同,那么,具体到历史学科应该如何把握呢?有学者指出,历史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史料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把握历史核心素养的含义,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爱国题材,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我会设计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全面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可见,通过把握历史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素养。又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所奋斗的,感受巴黎公社为了人类伟大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我会设计以下教学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以及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可见,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2.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同时组内合作能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活跃课堂。不仅如此,在学生合作搜集历史资料和证据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实证能力以及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十月革命对俄国以及世界有什么影响?接下来学生会四人一个小组共同探讨,并且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查阅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等相关资料,有人负责做记录,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查阅有关十月革命意义的过程中总结出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同时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总结出对本国的影响,并确定答案。之后,我会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说说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确定答案的,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可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小组各成员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在结合教学任务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史料分析和证实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答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营造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时,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殖民扩张对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阅读历史材料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的环节我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1)荷兰在17世纪为什么会有一个“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海上马车夫”反映了荷兰人的经济生活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形成的?(2)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是怎么确立殖民的地位的?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寻求答案。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自己查阅课本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思考,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阅读历史材料,以及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的核心素养,可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身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7.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六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七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抓手”————课程改革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4)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另一重要的学科特性,由此形成的区域认知也是我们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何落实区域认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认知落实到区域地图上。

三、

核心概念。

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筛选出以下核心概念: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四、课程方案。

1、必修两册书,必修1和2,各2学分。

2、选修1: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

技术与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野外考察。

说明:选修1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1打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方案。

高二:所有科目等级考试。

高三:等级考试取最高分。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八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九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分层教学的大致内容、概念界定,以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意义,最后详细说明分层教学的步骤。阶段总结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

心得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一、引言。

在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每个学科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的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制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法则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这些问题,它能够保证教育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教育的民主性,所以要重视起高中数学教育的分层教学法。

二、分层教育的内容。

分层教育是具有充分及深刻科学理论依据的课堂授课方法。分层教育,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它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距的客观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最大程度弥补个体之间的不足,被许多知名教育家以及教授所推崇、借鉴。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分层教学基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牵连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充分尊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差别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有方向、有动力、有规划地去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它强调着个体差异,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不能单纯地去给学生灌输呆板生硬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构建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完全顺应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与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教学模式符合高中生成长的规律,调动学生各个方位的感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者而言,在高中数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模式,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五、分层教学实践的具体步骤。

(一)分?有问揭匝?生为主体。

把学生当作主体进行分层教学是高中数学最常见的方式,因为高中生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复杂,与初中阶段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许内容与初中时有着颠覆性的理解,例如初中小学曾接触过关于偶数、分数以及奇数等概念都有着唯一的计算结论,但是高中的基本计算中,包括了象限、排列组合、复数等内容。所以说,高中数学的复杂性加重了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天赋、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进行各个层次的划分,划分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1:6:3三层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群体的数学成绩。除此之外,学校要注意,不应该以学生的优质程度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组成所谓的“好班”“差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分层形式以教学目标为主体。

所谓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评判而制定的一种结果,把素质教育的所有要求指标作为评判的标准,比如学生能够从“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两个方面皆可以理解的是优等生,理解其中之一的是中等生,而都没有理解的便是差等生,还能够把教学目标细节化来提升这种分层教育的科学性,依据学生不同的等级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于数列的内容,有一个求解方法叫错位相减法,对优等生而言,要求他们不单单能够理解,运用计算,还需要求他们总结归纳以及举一反三;而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能够理解,解决一般习题;对于差等生,仅仅需要他们了解知识点,或者进一步理解内容就够了。

(三)分层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当作分层教学的主体,其实就是应用不同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上的新内容,老师最好先让学生自己去预习,针对优等生,要求他们对新知识主动积极思考,遇到问题自己寻求思路去尝试着解决;对于中等生,需要引导他们把之前学习的课程与新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对于差等生,只需要他们稍稍了解一下新知识点,总结出不理解的部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因为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一些,所以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更优质的分层教学法。

(四)分层形式以课后作业为主体。

把课后的作业当作分层教学的主体,是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应用最普遍的方式。老师首先要筛选课后作业的内容,要求课后作业涉及各种题型,比如数值运算、应用题、提高能力题,难度上应该适中。优等生对计算题应该能轻松完成,主要解决应用题,如果心有余力,可以尝试接触提高能力题;中等生应该做到熟悉解决计算题,努力去克服各种应用题;差等生主要解决计算题。

(五)分层形式以学生学习态度作为主体。

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根源,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高中教学的模式以及特点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学生群体中属于领导者,为了更顺利的应用分层教学法,老师们应该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不能对别的学生产生歧视与偏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坚定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成长。而分层教学法的出现,顺应了当代教学的理念,满足了新背景下对教学的需求。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分层教学法把教育对象多样化,充分实现了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老师们也要树立健康积极的教育观,防止分层教育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之后,对分层教学法的内容以及理论,还要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充分完善分层教学法,切实提高学生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德惠.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j].林区教学,2017(9).[2]孟俊.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24).[3]魏小燕.基于核心素养思想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时代教育,2017(22).[4]姬梁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探究学习研究[j].教师,2016(36).作者简介:

张美芳,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九中学。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十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关于语言能力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

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口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口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2.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力一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力一式和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

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口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国家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确立的发展方向。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十一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应着重体现以上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十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要在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创造特色的地理课堂,每一节地理课堂都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例如关于水资源问题。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注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探究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运城市城市水荒与内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分析方法正确对待水资源的丰富与不足;让学生深入社区去了解人们对待水的态度及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人地协调发展)。联系生活中的地理,从实际案例分析出发,从有利和不利方面探究发现问题;走进课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归生活,处理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地理实践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料,培养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传统“学业质量”,主要是对学科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教学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新的学业质量标准则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运用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它不仅包括中高考所能考查的学业成就,也包括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小组讨论、作业、期中或期末考试所指向的学业表现,还包括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档案袋等新型测评方式下所能涵盖的学习结果。在素养导向的学习和教学观下,学习是个体在与各种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设意义的过程。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渗透在这种学习过程的每个活动始终。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评估和了解每个学生的认识或理解、疑虑或困惑等,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评价就不再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事情,而是贯彻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按照这种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是泛指伴随着学习和教学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种评价活动。

地理学科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不限于传统上理解的学业成绩或考试分数。

2、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关。

方式下所能涵盖的学习结果。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十三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十四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社会、公民、国家三个方面组成。因而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面一方面需要培养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与当下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理念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含有受教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化学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原理等等,同时受教者的品性和中心技能也含有相关的学科特质。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信息、化学思维、化学学科、跨学科综合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做到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现阶段的教育学习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基础实操没有相关培养,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给予一定的放松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学习,成绩测验也只有片面的知识点理论等。过分依赖老师的相关教学,而少有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化学信息意识,利用化学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学生要会正确使用相关网络通信工具存储、传递、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学会如何使用相关的应用信息能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相关学习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文件。获取、识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能力。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检测主要还是依靠卷面分数来看,当下的高考相关化学题目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新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分析、处理以及总和信息条件的能力。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会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守法,形成信息伦理。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逐步筛选、整合、生成、应用相关化学基础信息,同时以相关化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相关化学题目,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在整体的教学培养中,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要自主学习吸取有利相关信息、排除不良信息。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知识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理念、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有自主的化学学科学习思想,同时能够实操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化学思想。何为化学思想?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有对化学特征、价值、本质的相关认识。如守恒思想(质量、能量、原子、电荷守恒);对立统一思想(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控制变量思想;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等。化学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地将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学研究中,如把物理、生物及数学等方法移植于化学方法之中并加以融合。于此同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要踊跃吸收整体论的相关思想,有新的学习开年,构建化学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以此促进当下化学的进步。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现阶段的教育只着重于相关知识的摄入,老师往往将很多的动手实践都改换成只有知识的输入学习,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很好施展,有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动手才能学习到,而学生并没有动手实操导致知识点的学习不完全。因而需要加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得到解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提问和设计以及实验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探究能力。

2.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不能只靠老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整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方面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在工作中能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竞争与创新能力。有竞争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常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竞争,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当下社会的发展十分需要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个人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学生的相关教育培养当中就需要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团队协作的能力看作一项重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要开展相关的团队合作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相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和文化教育特点提出的,同时还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映。以整体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其主要中心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维持的。

参考文献: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

核心素养教案高中化学篇十五

我国目前的高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学生不需要带任何思考,只需要将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记在脑中就可以。这种被动的传授知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自主能力,教师为追求上课效率而忽视了与学生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学习效率也有所影响。大多数时间,学生只是在接受教师的知识,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导致其没有真正吸收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形成肌肉记忆,这样的方法不但没有探究性和创新性,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不小的隐患。同时,奋斗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已经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生活化。

由于当前高中化学所使用的教学课本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的帮助。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当前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要求,相关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和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一)激趣导入,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感受化学学科带来的魅力。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生涯里,不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对科目的兴趣学习。只有有兴趣,才能学习好,兴趣是学习的导师。教师在化学课堂的`开始,就要用引人入胜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待化学的态度即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例如,在学习《铝金属材料》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先自行收集身边生活中的铝制品,并且思考铝制品还存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大胆地想象,也可以拍照收集。学生的收集品可以在课堂中相互展示出来,而教师可以将神舟载人航天系列飞船的图片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铝制品用途的广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二)探究实验,延伸学生的认知角度,体验化学学科的创新意识。

化学科目相较其他科目而言具有一定的实操性,通过化学实验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编排课堂内容,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并且将相关化学实验引入到课堂上来,使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讨论学习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相关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做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和逻辑严谨性,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检验,做好相应的总结反思工作,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大多数人是通过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的,这也造成了很多教师以分数为根本,忽略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说过要因材施教,这一理念执行到今天却被人们忽视。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更新理念,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重新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加深学习印象,为其投入到化学课堂建设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也是一次不小的提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先进教学理念的持续关注,为其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学习,完成对学生相关知识的传授,体现公平教育。

三、结语。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机会,也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一次机会。因此作为所有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推进学生的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栓岐.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4).

[2]伍敏.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亚太教育,(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