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论文 学生偷窃的原因(五篇)
- 上传日期:2023-02-02 02:07:21 |
- ZTFB |
- 12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论文 学生偷窃的原因篇一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开拓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毛泽东同志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点明了青年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几年间,他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完善,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就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由于网络负面信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实地调查、分析的情况,做一简要陈述。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来面对现实的各种状况,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就中学生来讲,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进行思维、开展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自身的时候,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积极进取。
由于网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品格培养,有些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心理疏导、行为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现实教学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更有严重的,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综合分析各新闻媒体相关的报道,笔者认为,造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造成中学生健康问题。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等现实的数值,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抱着“学优则品优”的错误观念,把育人的工作放到了第二位。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某些学校的评价体制过于片面,还是以成绩定高下,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感。这方面的问题,个别学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由于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智力因素等原因,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班级生活中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低落,悲观厌学。
2、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从上幼儿园开始,有的家长就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要不然你在将来的社会中无法生存。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除了要学会课内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一些课外提高班,或是各种艺术培训,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长久以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部分中学生心理脆弱。为了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不断向自己施压。疲惫麻木的状况下,又往往造成成绩不理想,进而形成学习行为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差,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3、升学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中考和高考存在着一定的淘汰率,千军万马过独木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学习现实,必然会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的规划,只能随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这种情况,必然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升学压力过大、临考恐惧,从而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情绪波动。
(二)不能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产生心理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和这样或那样的人打交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各种人物的完成,越来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学生从儿童时期处处依赖父母家人的指导,到学会独立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固的人际交往圈,这项能力的形成相当重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他们要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对待自我方面,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善于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是,中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方法。这种需要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起到人生的向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评价机制上,单纯的“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部分教师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造成了个别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悲观失望,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教师冷淡,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
2、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认同感。中学生脱离了“心理断乳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父母、老师等长辈诉说(代沟问题),往往愿意和同龄人诉说,希望获得同龄人的接纳与支持。由于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自私、偏执等因素,再加上学校管理的调班分级,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从而导致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产生。
3、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忙碌于工作,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有些孩子生活在婚姻重组的家庭中,关系难以处理„„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愤怒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
(三)特殊的成长过程,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的身体在迅速发育,第二性征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开始对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评价。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经验,再加之相应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不及时,导致中学生出现特有的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封闭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善于对外界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较为敏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够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愿意与别人过多的进行交流。这种自我心理情绪的压制,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易感。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流于表面,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偏颇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蒙蔽学生的眼睛。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中学生消极、任性等思想情绪的产生。
2、情绪具有不稳定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以主观性为主,做事情具有情绪化,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力,情绪易变,对周围事物敏感(特别是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中学生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3、异性交往中的迷茫。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
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4、经受不住打击。花一样的季节,中学生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种种努力和刻意追求。当他们的某种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催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愉悦感、满足感,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继续向前奋斗;反之,青少年的持续追求得不到心理满足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焦虑、失败感、自我否定、颓丧、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也随之而来。人生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了、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于多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长期存在,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1、注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打造。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人——打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人。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处在第二位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要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
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及时与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学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好多可以借鉴。例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语文课中的表情朗读、背诵,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细致、周到、耐心的工作息息相关。从目前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的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一部分班主任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指导技能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新环境、新情况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提高,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转变工作方法。
注重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成才观念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学生的人生作出规划。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实现。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惜高投入,千方百计想办法想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为的是将来子女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这种高期望值,给学生带来极大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就要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家长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学习规律:学生能否有理想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改变因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学生高焦虑、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做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资料:
1.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2.张厚粲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论文 学生偷窃的原因篇二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乐二中
李节本
自上期接班以来,我发现本班学生的偷窃行为屡见不鲜:学生李某从同学家里偷得手机一部、现金若干,与同学丁某、薛某分脏;学生叶某从班长书包里偷走班级经费80元;学生王某偷走同学高某伙食费100元……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不仅仅给个人、家庭和学校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易使学生因小偷而成大偷,进而导致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的恶化。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本班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学者、专家探索防范中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防范于未然。
一.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
1、主观原因
①逆反心理
即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及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②妒忌心理
妒忌历来被人称为“心灵的肿瘤”,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它的主要特征是将他人的优点视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愤怒。于是,采取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以求心理上的慰藉,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发地产生这种不良心里情绪。看到别的同学有的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有的常常穿名牌服装等等,总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于是走上偷窃的道路,从一元、五元至十无、五十元,越偷越大。
③捉弄心理
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往往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做法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只贪图一时之痛快。因此,出于捉弄别人的心态,会做出一些偷盗的行为。比如我班有位学生将同学的数学课本偷走,丢在学校外的臭水沟里,别的班级也出现过把学生的语文书偷了扔进厕所里等现象。当进一步询问其偷盗的目的时,学生袒露他们的心态:看别人找不到书时难过,着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玩,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这些学生是为了追求快感而去偷窃,他们非常乐于享受偷窃过程的刺激,看到别人焦头烂额寻找丢失的财物更感到无比的兴奋。
④炫耀心理 中学生爱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如学生郑某为充老大,把自家商店里的1200元钱偷出,请同学玩游戏、吃大餐。曾把舅公的瓦片掀掉,潜入室内,偷出金项链变卖;曾到店中偷钱、零食、香烟……看到家人为失窃而心痛,为他的偷窃而伤心时,他却象没事人一样,甚至还沾沾自喜。
⑤攀比心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零花钱日益增多,买零食、买玩具、上网、打游戏机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家庭条件不一样,有些学生条件不怎么样,因而文具比同学少,零食难得吃,游戏用具几乎没有。看到其他同学拥有漂亮的玩具、名牌的衣服和高档的学习用品时,他就会产生攀比心理,但条件不允许,于是或者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或者想办法弄钱去买,进而就产生了盗窃的想法。也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喜欢到网吧等消费场所玩,但条件缺乏,于是乎,偷窃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学生丁某,因为玩游戏上瘾,偷偷地把妈妈两个月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请同学打台球、上网、玩游戏。
2、客观原因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条件、学识、观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不一样。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督导乏力;有些则是粗暴教育,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有些家长对子女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有些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成长,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在班里、学校里是否居前。还有家长外出务工、单亲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更有个别家长本身就品行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如邻班就有这么一位家长,儿子偷窃不仅不批评,还跟儿子一起享用儿子偷窃来的财物,并帮助隐瞒事情的真相,这样家庭出来的学生当然很难会以偷盗为耻。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大,各种知识、文化激荡、充斥校园,学校难以脱离社会而成为一个真空场。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随处可见,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在校的学生。如聚众赌博、参与“六合彩”非法赌博活动等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互联网、通讯等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进步带来契机的同时,也经常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事物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少数同学非常乐于模仿从这些渠道学到的各种奇异行为,当然也包括偷窃的行为。
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问题学生便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抵制行为,甚至采取偷盗来对抗老师。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偷窃行为的教育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做老师的莫需管闲事,只要学生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就行了。更有以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教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学模式难以全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二、中学生偷窃行为对策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登门造访,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召集有此类行为的个别学生家长,汇报学生表现,了解家教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必要时可共同学习有关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此外还可以电话联系等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这样做,一来能够双管齐下,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也有利于提醒家长注意教子方法,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平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避免孩子有更多偷窃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铺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中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切的期望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
①坚持正面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我的教学中,曾有学生张某,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情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让他觉得我心中有他、关心他。与他相遇时,我会经常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有哪一方面有进步,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让他觉 3 得做坏事的他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张某克服了偷窃的劣习,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②提高师德水平,树立良好典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典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
③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习惯得到培养,意志得到磨砺,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如针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我是社会的好公民”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借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团队活动,既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④深入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训练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教师都不能厌恶他,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对于偷东西的学生,教师应细心了解学生偷窃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对策。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复杂化,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进一步增多,心理素质有待于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学科成绩,轻整体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有许多思想症结,不良习惯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纠正。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开设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负责解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需要解决,纠正的问题。也可尝试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布置学生写周记时,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写写《我的心理话》。《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心思。而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找出其养成偷窃习惯的原因,以多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定期与其交谈,及时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于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3、依托社会资源,共护心理健康长成
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杜绝超前消费。在我班,留守学生俱乐部辅导老师和结对“留守父母”已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偷盗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我们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在学生中扎实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了分析点评,指出危害所在,力争把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中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努力和重视,中学生的偷窃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学生将朝着健康的、诚实的心灵之路不断迈进。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论文 学生偷窃的原因篇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多方面入手,有意识培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情舒畅,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教育网络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2.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3.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1、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2、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
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家庭社会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点心理学,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消除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沟通和理解,关心子女的思维和情感,对子女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教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家长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参与子女的日常活动,家长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学校还要多与校外社会部门沟通,割断学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高认识水平。社会各部门也要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社会、现代化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论文 学生偷窃的原因篇四
浅谈中学生叛逆的成因及对策
姓名:梁拉弟 单位:新地学校 联系方式:*** 【内容摘要】
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极易引发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害的,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探究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寻找克服逆反心理的良策,帮助中学生摆脱逆反心理的阴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 叛逆 成因 对策
正文:
中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完全改变了小学时 “乖孩子”的形象,而且与家长和老师沟通少,有的根本不沟通。他们开始在乎个人的空间,好发表个人的观点,并且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家长的认同,当其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有强烈的表现欲,极度反感家长和老师了解其个人隐私空间,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很顺从,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的,家长的思想往往不合时宜。他们在学校也极度反感老师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故意在课堂上和老师抬杠、顶嘴,甚至不顾后果与老师发生冲突。以下我对这种逆反心理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对中学生叛逆的认识
叛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少年该年龄阶段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其最明显的行为特征为背道而驰,表现为十分强烈且明显的抵触情绪;对家长教师的建议与开导极端厌恶,有过分的自主性,以及对行为规范或者是风俗习惯的质疑甚至破坏。老师们通常称学生的“逆反心理”为“对着干”。少部分学生与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者“对着干”,教育者越是提倡的,他越反对,教育者极力禁止的,他想方设法要领教,而教育者反对的,他偏偏故意表示欣赏。这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相矛盾,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目前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家庭和学校等外因作用,叛逆的表现并不一样,例如有的表现为对老师的极不尊重,有的是对课堂秩序的故意破环,而有的表现为撒谎逃课、甚至是吸烟酗酒、崇拜暴力与色情等等。这些现象普遍而特殊,不是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特例,而是社会性的问题,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国家或者省市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其主要危害有:导致中学生行为偏激、思想偏
以上行为,属于叛逆心理的一般表现,若不立即干预和矫治,等待这些青少年的,很可能是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据重庆市2009未成年人犯罪统计的数据,全市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数量上与2008年相比略呈下降趋势,但也呈现出了低龄化、物欲化、团伙化、成人化四大特点,这反映出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
育的缺失和漠视,这种漠视的恶果就使中学生教育走入让人心痛的恶性循环,危害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中学生为何出现叛逆心理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特别是政治环境的影响。十年“文革”的恶果,打开“国门”之后“苍蝇”们带进来的病毒,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的道德意识的影响,使少部分中学生从小就错误地接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对人冷若冰霜,处处以“我”为利益标准;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少部分中学生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看人生尔虞我诈,把社会看得很灰暗,养成了遇事遇人总是从反面看,往坏处想,产生了一种凡好的、正面的都“我不信”,凡坏的、反面的都“原来如此”的畸形心态,形成“逆反”。
(二)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与此相反,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工作忙,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则由于父母离异、死亡或经济困难等原因,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容易造成孤癖的性格,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三)学校因素
学校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少数“尖子生”受到教师们的喜爱。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被冷落,他们自卑、厌学。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温室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四)个人因素
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生活中或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喜欢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及产生了你越不让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另外,中学生自尊心强,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
挫折、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嘲弄自己。因此与老师对立,继而产生逆反心理。三:探究克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良策
为了保证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重视探究中学生逆返心理的引导策略。
(一)社会方面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发展,关系国家之未来,关系民族之兴旺,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是对其发展有着制约作用的关键外因。社会环境、社会风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广大中学生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健康多元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中学生开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轻松愉悦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消除长期学习带来的疲劳;正直积极的社会风气有助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汲取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清新廉洁的社会风尚更使普遍存在叛逆心理的中学生在叛逆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在叛逆中逐渐摒弃叛逆,回归主流。
2、作为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叛逆心理不可能消除,只可能减少,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4-25岁人口占到18%,而叛逆心理很多就是存在于这个年龄阶段,故对于已经出现叛逆心理或者是心理疾病的处理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专业的心理治疗和矫治才刚刚起步,漏洞多、水平低,缺乏统一标准和流程,国家对心理矫治也
暂无规范,建议行业尽快进行沟通衔接,先出台及时出台行业规范和制度,待行业成熟后再进行行业规范的法制化进程。
(二)家庭方面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三)学校方面
1、强化学校的教育机制
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总揽德育工作全局。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铸造他们灵魂,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科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渗透到校园环境、文化和一切活动中去。
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学校应多开办文学、文艺、体育、科技、公益劳动等活动课程,组织各类有益的比赛。例如:学科竞赛、体育运动会、文艺晚会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自尊,创造和补偿心理的需求,又能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活跃的思维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3、重视心理疏导
生对老师有疑惧、怨恨心理,教师应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师生相互依赖,对于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信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理。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益于控制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自身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这个阶段的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情绪容易冲动,看问题还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什么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总是与他人唱反调。中学生应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辩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
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起来讲,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正主要应采取走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针,而不应采取空洞说教,更不能采取压服式,否则,我们的教育活动只会是竹篮打水,到头来只是一场空,甚至还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得更为严重。【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教育研究》 肖汉仕著 科学出版社 2000.1(2)《教师教学用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思品和中学思政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 2000年10月
(3)《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 沃建中主编 李峰编 华文出版社2001年
(4)《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学术年会 论文集》 肖汉仕主编 湖南省教育学会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论文 学生偷窃的原因篇五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对策 中学生
一、前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
(一)核心概念
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
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
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1]
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
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冷漠化。[2]
3、国内校园暴力现状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城乡中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有蔓延发展的趋势[3],通过6000多份问卷调查发现,有41..2%的学生遭受过威胁和打骂,31..4%的学生被勒索钱财,33..3%以上的学生被偷盗过[4];另外,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三、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遵纪守法的习惯。
许多学校缺失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些中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被学校开除甚至被判刑入狱,还不知道自己是违法违纪行为。从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偶发小摩擦积累成大冲突;高年级的同学恃强凌弱,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寻衅滋事,索要钱财;因为早恋引发纠纷;为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争夺校园“老大”,聚众斗殴;与外校学生发生冲突,引发不同高中学校同学之间的相互群殴;因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学校处罚违纪学生不当而引发的过激行为。
2、对情绪自我管制能力的欠缺。
在青春期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从儿提时期的伙伴关系过度到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孩子们会建立一些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不完全是社会规则,还有这个年龄阶段非常独有的特征,那就是模仿。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少年处于情绪易冲动的年龄阶段,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尊,自己又不能够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生理力量虽然在成长,但心里依旧幼稚,现在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好了,身体发展比较快,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但是没有地方去使用,有些中学生比较叛逆,厌烦校园的紧张学习生活,又没有更多的课余活动,那么很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能量,如暴力游戏,久而久之甚至就会转化为真实版的校园暴力事件。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主导学校的教学目标。
中国历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现在集中地体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由于人的性情、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各不相同,仅仅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个性,应试教育使得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但是他们不甘于寂寞,不臣服与人,面对家长、老师、成绩优异同学的压力,在情感的冲动之下,积蓄的不满情绪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
2、学校管理的缺失。
某些学校存在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某些中学采用的是寄宿式,封闭式管理模式,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同时,有些施暴的学生很有社会背景,学校出于某些部门领导的说情,外界的压力,同时又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声誉,出了事则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没有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它们娇生惯养,缺乏对他们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许多中学生是非不分,自私、冷酷。难以经受挫折和打击,心理素质差,遇事好冲动,走极端;有些家长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自身素质差,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吃亏,向其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一些学生的家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从小稍微不服父母的要求,就会遭到一顿毒打,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其缺少父爱或母爱,性格变得孤僻、扭曲,人格分裂;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要么把其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要么独自一个放在家里,无暇顾及。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从小容易经常进入游戏室、网吧、歌厅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慢慢长大以后容易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追求刺激,张扬个性;也有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比较护短,认为孩子还小,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是没事的,以后会改好的,在其犯小错的时候,会出面干涉其父母对教育、管理,使其识认为自己有“靠山”而变得有恃无恐,当其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时候,其爷爷奶奶才知道后悔,但悔之已晚。
(四)从社会角度来看
据相关权威的教育专家说,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一推手,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电子游戏中,到处都有暴力、色情的场面。网络和游戏迎合了广大中小学生渴望交流和猎奇的心理,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严格管理,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缺乏辩认和识别能力的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如当年风靡一时的《流星花园》、《野蛮女友》等美化校园暴力事件的影视剧,大受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亲睐,广大中小学生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清醒认识和评判,加上模仿欲极强,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校园暴力解决问题的快感,以后就更容易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学生既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又是防制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每位中学生应当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树立正气,养成自尊自爱,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格。同时,要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尊敬和模仿的对象,避免家庭暴力。
首先,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误导与校园暴力案件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至关重要。其次,校园暴力的干预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研究表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家长的广泛参与及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对校园暴力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建立和建全规章制度如建立护校队、夜间巡逻制度;门卫制度等减少或杜绝校外闲杂人员出入,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学校应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如网吧、麻将馆、录像厅、歌舞厅、夜市、娱乐场所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取缔、清理和整顿和严格管理,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过激行为。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提倡人性化管理,在学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6、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密切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青春不是校园暴力的借口,更不是校园暴力的根源。所有的学校应当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增开心理健康课程,全方位的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经常性的开展集体娱乐活动,帮助同学之间建立友谊,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导学生,释放心中烦闷的情绪,愉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社会方面
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高中生能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强化法制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聘请司法部门、高校法学院、社会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人员担任本校的法律顾问和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要借“模拟法庭进高中”“以案说法”“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使广大中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因法律的无知而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深渊。首先,各级人民政府在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切断学生与黑恶势力的联系。其次新闻出版和文化部门应当调整审查标准,优化文化市场,坚决杜绝色情、暴力内容的图书、报刊、影视在社会蔓延。再次,要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依法打击黑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在高中校园附近坚决禁止开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桑拿足疗等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志亮.美国的校园暴力及其应对.[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2]李万豫,舒丹丹.浅析日本校园暴力成因.[j].黑河学报.2011年6月.第6期
[3]王超,马迎华.校园暴力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79.[4]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乡镇打击非法占地表态发言材料 打击非法采砂表态发言(五篇)
- 2023年检查见面会表态发言(汇总18篇)
- 新员工转正工作总结150字(汇总18篇)
- 最新月考反思总结(精选12篇)
- 2023年九年级政治月考试卷及答案(实用14篇)
- 最新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论文(汇总9篇)
- 2023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9篇)
- 2023年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大全14篇)
- 2023年案件通报表态发言(汇总8篇)
- 领导退休表态发言简短精辟 领导退休 发言(六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