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优秀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0 01:36:05    小编:ZTFB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1:36:05 |
  • ZTFB |
  • 12页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在写作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以下是一些学习方法的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一

本节课带领孩子们认识和申请博客。可以看出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因为网络学习环节是每个孩子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并不难,我脑补的画面是我和孩子们在一个轻松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本课的学习。

实则不然,我要深刻反思课前没有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虽然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邮箱的相关知识,孩子们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邮箱,但是不知道是时间相隔太长导致知识的遗忘,还是上个知识点没有讲清的原因,孩子们在申请博客填写用户名时,总是把邮箱的域名写错,要么邮箱域名没有写,要么英文状态下的点标成中文状态下的中文。总之,错误百出。

总结了这些原因,在上第二个班级的课时,在新授环节,我先带领孩子们复习了有关邮箱的知识,反复强调域名和用户名的区别,并列举了163、qq、搜狐等邮箱,然后在引导孩子进行新知学习。从最终操作成果来看,效果良好,个别仍没有掌握,这和上课听课是否认真有关,在课堂上给予批评和指导。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二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西安使用岳麓版教材。岳麓版将课程标准必修1的两个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整合为“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个单元,“鸦片战争”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因此,鸦片战争的篇幅很小。尽管编写者已经努力展现细节,但用于教学仍感欠缺。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必须从马嘎尔尼访华说起,由此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再从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中西差距就看得很清楚了。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惊醒,《南京条约》的危害大都是后人的认识,当时大多数没有这样清醒的概念,因此条约的影响可以点到为止。我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过程与方法”:

(2)讲述鸦片问题的由来,讨论鸦片问题的危害;

(4)讲述新思潮的萌发情况,讨论民族“觉醒”问题。

导入:同学们初中学习过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还有什么印象?

第一个环节:两个国家。

1.两份“国书”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率领一个约800多人的使团,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致乾隆皇帝的信函。

同学们看这封信函的一部分内容: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阅读):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凡英国尚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词语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乾隆皇帝给予这样的答复(要求学生阅读):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对这两份“国书”,同学们怎么看?

2.两张礼单。

展示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两个现象。

(1)中国现象。

电视剧《鹿鼎记》中兵部侍郎明珠说的一段话: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补充讲述: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2)英国现象。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4.两种认识。

(1)中国看英国。

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鸦片战后》。

(二)97页。

材料三: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2)英国看中国。

马嘎尔尼没有达到出使中国的目的,离开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一路之上,马嘎尔尼对中国社会进行的详尽的观察,形成了对中国的认识: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第二个环节:祸起鸦片。

1.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仅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对外国商品基本没有需要。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1799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四千多箱,到1839年,猛增到四万多箱。

展示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对于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官员上书道光皇帝:

材料二: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皇帝授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雷厉风行,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利益。

3.战争烽烟。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曼彻斯特的三十九家公司联名上书外交大臣:“作为工业者的我们,不但因近来的中国事件失去了这个市场,而遭受损失„„我们的资财大部分都卷入了这种贸易。这个贸易的停顿,我们的货物被扣留,对我们已极为不便,而且将来可能遭受极严重的损失”。他们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中国方面这种侵略行为,给予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

英国下院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议案。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一场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可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第三个环节:“旷世”战争。

1.瞠目结舌的数字。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

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2.匪夷所思的攘夷。

在鸦片战争中,出现过这样一些现象:

(1)杨芳“粪桶阵”御敌:1841年,清政府派“名将”杨芳前往广东“痛剿”英军。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杨芳认为洋鬼子一定使用了什么“邪术”。为了对付这些“邪术”,杨芳传令各地保甲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让污秽的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上,必然大败英军。结果,粪桶未能抵御住英军,我们还是战败了。

(2)奕经“五虎御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3)裕谦“剥人皮”御敌:在鸦片战争中,为了惩戒英国人,裕谦决定剥英国俘虏的人皮。裕谦在写个皇帝的奏折中报告:“先将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留作奴才马韁,再行凌迟枭示,其黑夷咪哈叨亦即戮取首级,剥皮枭示,俾众咸知奴才有剿无他,以杜其首鼠两端之念。察访兵民,无不踊跃称快,所有赏项,奴才已饬粮台查明照格发给。”结果,“剥人皮”没有震慑住英国人,裕谦还是战败了。

教师点拨:作为军人,裕谦是有血性的。镇海失守后,他投海自杀,实践了“城存俱存”的誓言。但是,以“剥人皮”对付英国人,使民族自卫变成狭隘的仇恨宣泄,它除了宣泄一下愤恨的情绪外,也许更是一种无奈。它虽然显示的情绪和意气,但却不能显示理性和力量,并不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第四个环节:历史何以至此。

1.战败的“代价”

1842年8月,英国军队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要求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内容,思考《南京条约》的影响。

2.中国的“觉醒”

(1)懵懂的“觉醒”

经过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人,感觉到世界的变化,开始关注世界。

介绍两本著作:《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瀛环志略》:是徐继畲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徐继畲改称英“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够平等的看西方人了,这也是一个进步。有人称徐继畲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补充说明:这两本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太大的影响。《海国图志》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倒是后来在日本翻印几十万册,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徐继畲被罢官后,《瀛环志略》一书也被禁。

(2)还没有“觉醒”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材料二: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谕耆英。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记载:“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1860年10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3)何时才“觉醒”

被清王朝视为千年和约的《南京条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长期和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放火烧了圆明园。中国清政府再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经过这次战争,中国人真的惊醒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来到上海,刚和外国军队接触,就被震撼了,感叹“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湘军将领胡林翼奉命进剿太平军,看到在长江上逆流行驶的外国轮船,船速非常快,当即“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据说,临死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天要变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开始真正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终于放下了天朝的架子,开始与西方“正常”打交道了。

再后来,甲午战败的耻辱,更是惊醒了中国人,一场变法自强的政治改革运动开始。

问题: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

——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先生说:“吸取历史教训的前提,是历史要大体上是真的,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假历史,就只能被坑害。”

张鸣先生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明确的观点:一是要讲真历史,只有从真历史中才能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二是指出了讲假历史的后果——“坑害”和“被坑害”。

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坑害”和“被坑害”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些老师常常被所谓的历史结论左右,被定势思维束缚,人云亦云,不去深入探寻历史的本源,根据所谓的历史结论解读历史,以论带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视教材为“圣经”,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历史,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坑害者”的角色,那么学生也只有“被坑害”了。

拒绝做“坑害者”,这应当是历史教师最起码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坑害”就会少些,当然也能更好的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不去“坑害”。

受学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简练。这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证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容量,但这样做也抽取了历史中最丰富、最鲜活的东西——历史的“血”与“肉”,只剩下一堆干枯的历史“骨架”,嚼之无味。

受教材这种“特色”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成了“骨架”,一节课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惟独缺少了丰富的史实、丰满的人物。

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一切重大的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具体史实构成的,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关注历史的细节,才能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更好的理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中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1.从“两份国书”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受命出使中国,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乾隆皇帝也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信。阅读和分析这两封信函,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2.从“两张礼单”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国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乾隆皇帝也给英国国王回赠了大量的礼品。观察“两张礼单”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不同。

3.从“两个现象”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电视剧《鹿鼎记》兵部侍郎明珠一段精彩的道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状况。1760年继承英国王位的乔治三世力图扩大王权的失败,反映了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4.从“两种认识”看中英两国的不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了解世界。反倒是英国人,对中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可触摸的历史,一点一点的推动和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理解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思考历史——摘下眼镜看鸦片战争。

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总是习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历史,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历史。这样看历史,总也看不到历史的另一面。

对鸦片战争这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果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转变一下观念、转化一下角度,或许也会有新的发现。

1.对于“侵略”的思考。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要求都不加区分的归结为“侵略”。

鸦片战争前,英国希望发展、扩大和中国的贸易,这是工业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则不需要这种贸易。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不能把英国的一切贸易要求都斥之为侵略要求。

对于《南京条约》,也不能将其所有内容都视之为英国的侵略要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这些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而条约中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反映了工业国扩大贸易的经济要求,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侵略。如果把这也视为侵略,就等于肯定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的正确性,肯定中国与世隔绝的合理性。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如果只盯住“侵略”二字,对一切问题、现象的分析、判断都从这两个字出发,这是一种思想的偏执,这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这样教历史,学生可能就只记住了两个字:“仇恨”,这恐怕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2.关于落后的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后,不仅是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反映在中国对世界的无知,反映为中国人的愚昧。

从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些官员的言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从鸦片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式的愚昧。一场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以这样一种愚昧的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值得思考。

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观念是最难改变的。要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民族,改变观念也是最重要的。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关注到中国人观念的落后,只是一味的强调制度、经济落后,不利于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纵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挨打并非完全都是因为落后。当英国要与我们谈判发展贸易问题的时候,我们以天朝自居,拒绝与英国人进行任何接触;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敢于扣押英国政府的谈判代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候,我们敢杀外国公使,攻打外国领事馆。我们这个民族封闭太久了,不了解这个世界、更不懂得世界规则,干很多啼笑皆非、荒谬之极的“违规”之事。这些是否也需要反思呢?从一定意义上讲,“违规”同样也要挨打!自我封闭也会挨打!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完全准备好了吗?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了解吗?如果能从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课是一节课一节课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课只能按照教材所述内容去讲授。放宽历史的视界,也许更能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看“鸦片战争”能向前看到到康乾盛世,或许我们能看的更真、看的更准、看的更清,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的会更到位。

把看“鸦片战争”能向后看到到甲午战争,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思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又回到“太平盛世”的梦幻中,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普遍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仍然沉醉于美轮美奂的天朝盛世中。我们这个民族对伤痛忘却的太快了。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圆明园的冲天火光,才将国人惊醒,中国真正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再败于东洋“撮尔小国”,天朝梦醒,一场变法运动由此揭开。

建立起历史的链条,从长时段看历史,会看得更清。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也就不会被“坑害”了。

为了历史的尊严,为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多讲一些史实”。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三

马上该进行暑假补课了,在组长邵海波的领导下,对补课任务进行小组讨论补课形式,尽量让课堂充满欢乐,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要求我们在家认真做好准备。本学期在张校长的思想引导下,段长周密的安排下,组长细心地照顾下,应该说是过得很充实,看到学生的不断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感到很自豪;虽然也感受到今后的教学工作的艰巨,但我很有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做得更好。在新学期开学前我作反思如下:

一、首先课堂是主要战线,必须要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当然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本学年上学期由于没有及时认真的对作业进行定错,导致成绩偏差,因此下学期对作业要求很严,科学的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及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及时要求订错。

四、做好课后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有课后兴趣班,奥数训练班,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需求。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提高他们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五、自己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备课上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认真做好备课,多听他人意见,多听他人的课,取长补短。对不同层次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必须继续抓好作业订错工作,才能保证学生在校完成本天的学习任务。不把今天的任务带到明天。

总之,一年来领导的信任,使我精力充沛;同事的帮助,使我干劲十足;学生的渴求,使我信心倍增。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四

(一)成功之处:

1、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过:“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更精确复杂。”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扩大了的“参照框架”,促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学习,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实现。在这一课中,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四季花卉的知识图片和应用实例图片做成课件,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真实感受花的美。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自主地探究学习。在这一课中,从观察力的培养“它长得什么样?有哪些颜色?”,从创造力的培养“用你手中的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花?”,从表现力的培养“怎样做更好看?”等问题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努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找到答案,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3、问题情境要体现生活性。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是为生活而创作。所以我在这课中,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当他们根据不同的'材料把花的作品完成后,办起了小花圃,兴奋不已,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花带给我们生活的美,从而转化为对花的珍爱。

(二)失败之处。

1、整堂课的时间安排稍觉不合理,学生的作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充分得到评价。

2、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快慢不一,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分层作业,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美术,在美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五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将欣赏、唱歌、节奏、声势练习、创作表现等“知识与技能”均溶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在游戏中,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活动,更有充分的师生、生生合作活动(如:合作模仿火车开启的声响、分角色扮演开火车等),在这些合作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音乐,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从设置坐火车去旅游这个情境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并进行了许多即兴创作淡化原先音乐课的条块模式,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六

从一年的实践教学来看,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依托博客平台实施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缓解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两极分化的矛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同的教学评价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尤其是a组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依托博客开展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有诸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应用博客时的课堂调控。如何更好地利用博客组织课堂学习资源,使之成为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更好地发挥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待今后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七

一个暑假一直在为孩子的日记苦恼着,一年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还很理直气壮“老师没教过”。为了让丫头言之有物,我都会认真地去带着她做某事或到某个地方去玩,然后让她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写。可是她非常乐意去做事、去玩,一说到写日记就蔫了。要不是要完成老师的作业,她一个字都不愿意写。每次写日记都是我们娘儿俩“斗智斗勇”的时候,有时觉得非常的无奈。

喜欢在自己qq空间码码字、写写小情绪的我突然想到,不妨给女儿也开个qq空间,当她的文字被别人阅读、称赞时,她的热情也许会被点燃。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她的同学们还没有qq,里面的好友很少很少,所以点击率不高,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她的点击率,我想到了给她开个博客,虽然我自己也没有开过。把页面弄成她喜欢的粉色,把她最喜欢的照片弄成她的头像,把写得还算好的日记放进博文,把她漂亮的画存进图片档。当教会她自己进入自己的博客,打开页面看到自己的头像,看到自己的名字,读到自己的文章,看到自己的'画,她兴奋地跳了起来。我告诉她现在她是小小博主了,如果她写更多的东西,阅读的人会很多,写得好的还可能被别人。

这次效果是显然的,当天晚上她就写了《开学典礼》这篇文章,迫不及待地让我发表。现在不但有人阅读她的文字,也会给她留下鼓励的语言。我相信慢慢地孩子会不害怕写文章,会明白文字的力量。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八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很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成长经历、学习环境等。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形成干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教学从不反思,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可行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去寻找一种最合理、最有效地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然而,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1、学生方面

目前,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多数人处于被动状态中,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核心,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果欠佳,缺乏分析能力,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无目标,盲目学习,“走到哪个坡就唱哪首歌” ,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漫游式学习” ;有的目标过高,负重学习,学习不轻松、不愉快,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并且一旦实现不了目标,就容易情绪化,丧失信心,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期望式学习” ;有的目标过低,虽说轻松地完成了目标,但无法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达不到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实现不了自己更远大的目标,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浪费式学习”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寻求一种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2、教师方面

3、社会方面

为此,我集中了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高中语文“目标•活动式”教学模式,现已使用,效果很不错。

二、问题解决措施

问题解决措施是实施“目标•活动式”教学。

“目标•活动式”教学,即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核心,以21世纪我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其课堂结构是以指导学生自学,使其获得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为中心,借助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测试”、“矫正”、“补偿”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构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全程教学形式。“目标•活动式”教学旨在树立借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其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 。前者是指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单一发展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变课堂为活动的“场” ;后者是指一切语文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课堂的“活”、学生的“动”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因而,这种活动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程,而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活动既是师生本身的存在,又是师生通向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师生多元互动过程中,教师处在教的实践和实践所教的实效性活动中,学生处于学的实践所学的实效性的活动中,教师的“动”与学生“动”达到和统一,成为一个全程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活动中“导”“托” ,学生在活动中“学”“做” ,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尝试实践,经历知识与规律的形式,并在探索中有所悟、有所得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中使用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预诊,提出问题,收集调查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评价总结和再诊断,以探索出一套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2、访谈法:由教师采访调查对象,提出问题,由访谈对象作答并将意见和表现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3、自我反思法: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学习到的教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反思之后,产生自己的观点、评价,用于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态度和方法,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调整学习方案。

4、目标跟踪法:教师在教学上要制定两种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同样学生也要制定两种学习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目标制定好后,要纵向和横向监控目标的完成情况。

5、活动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达成目标。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教学反思 博客。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1、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3、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博客篇十

本节采用依托博客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学,老师做到了少讲精讲,学生通过登录教师博客观看微视频,完成任务单。学生存在的问题发布到教师博客上,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在具体作品的`制作中,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一步解决。“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增强了课堂的交互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在本节依托博客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还是有待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