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实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2:08:26 |
  • ZTFB |
  • 8页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我们的学习成果。结构要清晰,可以采用分段或标题的方式,使得整篇总结更具层次感。为了提高效率,以下是一些高效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一

姓名:关雪飞学号:124981063专业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摘要。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管理者1企业文化及其研究1.1概念。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culture或organizational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

沃特曼・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指出:“企业将其基本信念、基本坐标观灌输给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就是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这样写到:“企业文化被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给定的组织在其应对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体化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发现和发展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正确地认识、思考和感觉上述问题的基本假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企业文化再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2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中提出的。

汪凤桂(2009)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致性机理分析表明,企业文化通过内部化为员工的行为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行为能力,进而对竞争力的形成产生作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朱瑜等人(2007)以19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及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官僚型文化对结构资本具有显著正面影响,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对人力资本具有正面影响,而关系资本仅受到支持型文化影响。

nikihynes(2009)用新的复杂关系建模方法研究企业文化、战略定位与企业绩效,这种复杂的生化模型作为管理结构建模的替代方法,可将其纳入到组织内部结构改变中。

刘志雄、张其仔(2009)从公司层面、员工层面、社会层面界定文化强度,发现企业文化对公司盈利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影响,即与文化弱势企业相比,文化强势企业通常拥有较高资产回报率;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与成长性指标与公司盈利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梅强,孙旭雅(2010)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前人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指导下,从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路径,提出了凭借企业文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相应对策,即:(1)从观念上提高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树立正确人才观;(2)从制度上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3)从实践中培养中小企业特色文化。

闫庆收,孙福田(2010)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引导和企业安全生产运营的作用、对员工日常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及对职工凝聚激励的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员招聘、人才培养与开发、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留人方面的作用,强调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要靠企业文化来指导,而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和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出现在《管理世界》权威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译文(wilkins&ochi)揭开了企业文化在我国研究的新乐章。它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及其关系,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传统和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陈正南、黄文宏的《成功企业之企业文化类型》,刊载在“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徐联恩、赖国茂的《企业文化属性与企业绩效———权变观点》、占德干、张炳林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刊载在“管理世界”等等。

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占德干、张炳林采用《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进行了关于中国企业文化构建的一项实证性研究,发现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对企业文化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

李琪在《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中指出,中西人士对msnagment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人来说重在“掌管”;而对西方人来说重在“授权”,因此,在权力距离、思维方式、沟通习惯、法制观念、企业组织与员工关系、领导方式上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林娜的《中日美三国企业管理差异的社会文化渊源》在管理思想、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重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对群体和个体、人际关系、物质利益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时间哲学。

胡晓清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1998)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是自我实现,而我国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个外部文化环境方面遇到较大的困扰。

王利平(2000年)在宏观意义上对中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并对中国的“单位”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黎红雷(1999年)指出,适应“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取代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假设,必须确立“人是文化动物”的认识,并在管理历史、管理文化、管理精神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变化”为管理的前提,以“创新”为管理的动力,以“整体”为管理的模式,以“和谐”为管理的形态,从而推进人类管理的进步。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二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一直将内功心法列为上乘,视拳脚功夫为皮毛,素有内功杀人于无形、摄敌于千里之说。试观各绝世武功,不论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不管是葵花宝典还是如来神掌,无不注重提升内力,研习心法,可见这内功的重要性。以上或许是作家们的杜撰,但就现今的各路武术,也都尊崇着一定的理念原理,并将其融入拳脚套路中去,使得功夫拥有灵魂,不至于死板乏力。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推崇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因此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带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特点。

功夫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庞大,赢利如何丰厚,支配其运转的还是企业的文化。这里我说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企业、企业的分支或者一个团队内部共有的价值观、标志、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范畴,因此并不容易去建立、完善和把握。正是如此,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民族特性、企业家理念、员工认同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无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不同,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亦有不同。接下来我将按国家划分描述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创立于1914年的ibm,一直贯彻着他们的“沃森哲学”即:

正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这几条行为准则,促成了今天ibm年收入逾千亿美元,雇员近40万的庞大商业帝国。

微软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企业文化:

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自由、真诚、平等;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同时微软还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例如尊重失败,释放信息,不需要再开一次会,工作任意小时,建立电子邮件系统,无等级的安排。

作为世界排名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其框架为:

沃尔玛追求“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等理念,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

总结。

了“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沃尔玛有一套十分健全的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了“口号与行动一致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日落”原则、“比满意更满意”、“十步服务”、“薄利多销”等原则。

总的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关注客户利益,力求达到双赢。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企业精神,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这是著名的“本田精神”。

从整体上看,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日本企业注重家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为家、国家至上,重视创新与借鉴学习。

德国企业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务实的员工培训,牢固的质量意识,优质的服务。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它立于小败之地;凯乐玛公司提出:“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戴姆勒克莱斯勒一条很有气魄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一万美金。”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应了德国企业的文化。

大众汽车公司在经营当中尤为强调服务:首先,大众汽车公司服务客户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以好的质量来体现好的服务;其次,注重在营销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获得顾客的信赖,让顾客放心;第三是服务的快捷。

这些无不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即相互尊重但不亲密、重视私人空间、严谨、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能够跨入国际大公司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无疑为之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房地产巨头——万科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海信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从而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些优秀企业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保证质量,追求创新;尊重员工,赏罚分明。

此我们会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要知道企业竞争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若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而有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三

一导言。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那么,中小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呢?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决定自身本质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有量的界线。确定企业规模。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范围的弹性,避免僵化,选用双指标较为合理。目前主要以企业资本金和从业人员数为准,只要任何一个指标符合规定划分标准,即可认定为中小企业。小企业标准为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3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8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2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标准: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10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突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加州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1984)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以及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海能(2006)认为:“企业文化是有关企业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观念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类的潜能发挥出来。”(王荣成,2000)。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重轻的因素。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的哺育(((国家的穷与富)))。(罗长海,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和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因此,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建立信用文化。”(刘光明,1999)。

进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

2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郝镇华(2000)等主编的《企业文化论》一书写道:“不同于某些理论问题抑或具体实践问题的地方在于,企业文化研究本身把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它所揭示的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问题,体现的是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作为企业管理理论中组织、管理文化的形态出现和存在的,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

罗长海(2001)编著的《企业文化学》认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文化现象”。但“企业文化现象”又是各具特色的。因此,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就是把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和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陈耀,1995)。

刘思强(2002)在《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一文中指出传统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大多表现为个人权威、英雄主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市场上往往背离顾客;讲形式,但忽视内容;讲文化,但不服务管理。他指出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摆脱事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创造以经营灵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突破短期目标管理思想与硬约束、硬规范的管理方式,转而实现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注重以塑造为主体的管理行为;要体现诚信,诚信是中小企业立业之本。

刘强(2007)等人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三结论。

先进中小企业文化,应树立自尊、自信、自主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树立开放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同时,应抓形象,树品牌,培育企业精神、建塑企业共有价值观。总的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中小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2要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并且要培训员工。塑造优秀的团队。3要有企业的标识,表达出企业的远景、使命、核心价值观。4要有自己的品牌,注重质量,诚信经营。

四参考文献。

〔4〕李庆善著.企业动力资源—企业文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括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5。

〔9〕郝明道等主编.中国企业文化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0〕王成荣编著.企业文化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耀主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12〕秦梦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构建方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3.

〔13〕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3〕郭向祥.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四

080245514。

分类号。

c93。

密级。

毕业论文。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商贸学院管理系。

工商管理。

2012年5月10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第1页。

文献综述。

引言。

21世纪的人才思想意识活跃,企业应该更多地要求员工用头脑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精神,培育市场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文化的力量、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开拓的精神探寻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推动矿井的长足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80年代,对它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企业文化研究在80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1)企业文化应当把对人的研究,如何重视人,以人为本的研究放在首位,以区别于那种忽视人,以物的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2)企业文化应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系,应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为验证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3)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和风格,作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内容。2、国内研究现状: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以后,我国企业界、文化思想理论界和社会有关。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第2页。

人士,逐渐开展起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的创建和形成过程包括是一个由浅及深的企业文化创建过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深度模式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于企业现代化。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探索时,莫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开放化的今天,企业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国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都有明确的企业目标。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特色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学说、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三是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时代的鲜明表征。亦即追求和体现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时代目标。其中突出的两条经验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尊重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四是行业化与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所以,企业形态是各种各样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宗旨、重点、目标也就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六大发展趋势: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第3页。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第4页。

很多人说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花很多钱和精力,其实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的,很多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就是员工着装统一,印一些宣传资料。另外,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平时工作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体现,也不见得非得花很多时间专门建立企业文化,关键是企业应该花点时间想明白,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想明白了然后就结合日常的工作,传达下去,传递下去,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第5页。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五

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可以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这三大阶段反映了人类对于管理认识的侧重点及深化过程,特别是于人性的认识及提升,是管理发展的一项主要课题,所以第三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其实质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管理的本质及重点是围绕人性的管理是不变的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形象和管理与文化互动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界定,国内外学者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william&ouchi(1981)提出企业文化代表一个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成为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及行为的规范,在他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中突出的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塑造作用个;schwartz&davi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共享的信仰和期望会产生一套决定组织成员行为的基础。deal&kennedy(1982)在oucl,i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及沟通文化网等五个要素构成,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一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美国学者约翰卫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沙因1984年定义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沙因对企业文化的该定义成为大多学者、企业管理者进行对企业文化研究和管理的理论基础[1]。

国内较早期的学者曾仕强(1981)认为企业文化即一常道,管理者应秉持常道去变,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对于他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常道,也是从企业文化软的规范力量角度阐述;潘文章(1994)则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生活方式,为企业处理周遭事务的看法及左右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组织文化的形成具有逐渐累积与不易改变之特性,并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领一导者的领导方式不仅创造独特的组织文化,而且左右员工的工作态度;司徒达贤(1997)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分享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会影响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与决策方向;学者吴思华(2000)企业文化是渗入到组织中的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态度,信念与价值;清华大学的张德教授认为(2003)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纂木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成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这种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使得现代多数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三层次划分比较认可[2]。

综观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尽管表述的方式和理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三是从企业管理思想和制度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仅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似的共性特征,也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具体说来,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由于企业是市场经济与文明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文明的滋养下,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体现在其文化之中,存在着共有的企业文化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的差异、民族的区别、地区的隔阂、行业的细分,企业文化千差万别,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与魅力。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客观反映出企业在管理中具体动作。成功的个性企业文化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这是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位于其核心的精神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倡导、培育和引导,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会为组织机构的调整、领导人的变换等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企业文化也是可塑的,尤个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必然要通过新旧观念的冲突而发化(人的变革,从而适应新的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在不断改进的环境中得以进歩和充满活力的。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一是企业文化实践的主体是该企业的员工,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将会被淘汰;二是企业文化与该企业生存发展是紧密关联的。当然,有时候企业的目的性也会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比如企业分配制度要适应于现行国家推行的分配体制的总格局。

企业文化具有经济属性,反映着企业的经营价值观、经营目标,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企业也是作为-个社会组织存在的,其不仅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所以企业文化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二者的统一[3]。

从企业文化的定义和结构来分,企业文化有四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物质层)、行为文化(行为层)、制度文化(制度层)和精神文化(精祌层)。

这是企业文化的仪容,是一种视觉形象,是指iii企业生产并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逐歩形成的供企业不间断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外在基础条件等组成的物质文化,是企业以物质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表层文化,包含的内容有: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包括有企业生产活动的成果和附之于其身的服务;二是企业的厂房、设施等生产和休息环境,包括企业标识、外宣、工作服、办公设备等等。

企业的物质文化直接影响顾客的感性认识,进而决定顾客对该企业的优劣判断,它是企业文化其它层次的显现和外在结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3%,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物质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我们要利用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来树立企业的形象。

这是企业文化的血肉,是指企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层次的浅表层文化,在企业精祌文化的引导和制度文化的制约下,使企业成员表现出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方式,因此,它既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价值观管理的必由之路。

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用于约束企业及其构成机构、成员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企业精祌文化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繩制度三个方面。企业制度文化使管理意愿得以贯彻,在得到企业成员认可的前提下,更好的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减少和弱化对立的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它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乂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祌文化起推动作用。

是所有企业文化层次中的核心要素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相对应的特殊社会文化大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时间才会具备的一种企业意识和理念,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四个方面,是一个综合体。

企业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结构,位于系统核心的精神文化一方面主导和决定着系统中其他文化层次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是这些文化层次的结晶和升华。精神文化是随着企业而产生的一种与物质形态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对文化系统中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来促进物质文化的增长。它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由上可见,企业的四个文化层次是统一在企业文化系统中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企业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精祌文化的具体化,它又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也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们的外在具体表现就是企业的物质文化[4]。

(l)导向作用。树立企业价值观,并把员工价值观高度统一到企业价值观上来,引导员工的丁作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本身的理念要求;确立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把员工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同企业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的每个人都明确努力奋斗的方向。

(2)约束作用。企业文化通过统一思想来约束员工行为,营造一种符合观念相通和习惯一致的活动氛围即工作环境,使得生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遵守共同规则,并形成沟通和配合默契。这是一种从内心出发的自我约束,具有潜意识性并深受同化,是满足人的归属感的一种自我需求。

(3)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员工受到尊重和重视,获得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就会从内心自觉而又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加强企业对自己的认同感,展现自身价值。企业文化正式通过这种精神激励,来满足人的本质需求,从而产生出物质效果的,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4)凝聚作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一旦被企业成员认识,它就会成为一种豁合剂,就好比是一条纽带,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这种凝聚作用,企业员工就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的强烈的归属感,是深层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5)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自我协调作用比组织领导的人为协调要有效得多,企业员工在共同价值观和追求的引导下,会主动积极地相互协调,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从而获得共同的成就感。企业文化的协调作用还表现在与制度规范强制执行的不同和优越性,文化的协调很多时候展现出的是一种默契配合,协调内容可能是制度所无法表达出来的,在这种状况下,各项工作的开展就好比是得到了企业文化润滑剂的无间啮合。

(6)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与其渗透性是一致的,就是说,企业文化不只在企业内部产生作用,它也通过各种渠道对外部社会产生影响。产品、服务行为、员工生活、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都是企业文化向社会产生辐射作用的载体或形式。在企业日益重视形象和声誉的今天,电视、广播等各类广告越来越多,铺天盖地,不断向社会散发出百花齐放的文化信息,构成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永图曾对烟草行业有如是评价:“烟草行业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与其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过早地放在狼群中被狼吃了,不如放在家里先养一养,教育教育,让他学点本事,再把他放到狼群当中去。”这段话既道出中国烟草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所在,又在告诫中国烟草行业要先练内功,养精蓄锐,以应对挑战与机遇。企业文化建设自然成为中国烟草行业接受教育,苦练内功的重要功课之一。整合是烟草行业的大势所趋,是烟草史发展的必然。2004年是中国烟草行业打破以往各省各自为政局面、展开兼并重组、势力重构的一年。中国烟草业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改革阵痛,烟草业新局面正在形成。国家烟草局的意图是,在国内打造三大烟草集团:以云南为核心的第二中心;以上海为龙头,联合京、津两地的第一中心:以新兴的湖南为代表,包括湖北、两广在内的第三中心。以这三大中心为基础形成向全国的辐射之势。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六

摘要:班集体是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体。大学班集体能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班级文化建设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良好班风的营造上下功夫,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接受与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活动准则以及其他可以教育、规范、激励同学的一套价值与制度体系。也包括反映、表达、折射、维护这些价值观念的物质环境与设施等。

余卉、皮将繁在《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中指出,班级制度简单化、班级目标缺失化、班委分工模糊化是现在大多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2]学校没能给予足够重视,班主任监督指导不足等也是导致大学班级建设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这个话题,很多研究者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尝试。如:茹静、谭倩霞在《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一文中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尝试,试图给出解答。[14]阳锡洲、朱翠英、刘启定、林丽娅、廖秋梅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从积极心理学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5]丁文、段玉玲和侯黎在《知识管理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研究》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了阐述。[16]但以上各种角度提出的理念不够清晰,也没能给出具体的应用方式,所以,都还只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所以,从其他专业角度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化是否真的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还有赖于进一步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相雨侯波姜俊玲:《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概念方式与原则》,《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2]余卉皮将繁:《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科教导刊》,2011年5月。

[3]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高教论坛》,2008年12月第6期。

[4]陈相雨侯波姜俊玲:《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概念方式与原则》,《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5]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

[8]梁君:《学生干部影响力建设的几点思考》,《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3]李道友:《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七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一直将内功心法列为上乘,视拳脚功夫为皮毛,素有内功杀人于无形、摄敌于千里之说。试观各绝世武功,不论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不管是葵花宝典还是如来神掌,无不注重提升内力,研习心法,可见这内功的重要性。以上或许是作家们的杜撰,但就现今的各路武术,也都尊崇着一定的理念原理,并将其融入拳脚套路中去,使得功夫拥有灵魂,不至于死板乏力。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推崇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因此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带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特点。

功夫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庞大,赢利如何丰厚,支配其运转的还是企业的文化。这里我说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企业、企业的分支或者一个团队内部共有的价值观、标志、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范畴,因此并不容易去建立、完善和把握。正是如此,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民族特性、企业家理念、员工认同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无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不同,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亦有不同。接下来我将按国家划分描述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创立于1914年的ibm,一直贯彻着他们的“沃森哲学”即: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正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这几条行为准则,促成了今天ibm年收入逾千亿美元,雇员近40万的庞大商业帝国。

微软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企业文化:

1、汇聚优秀专才,注重才尽其用;

2、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待留住员工;

3、聘用人才方针,须符微软精神;

4、管理方式:长期性的承诺和支持;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自由、真诚、平等;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同时微软还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例如尊重失败,释放信息,不需要再开一次会,工作任意小时,建立电子邮件系统,无等级的安排。

作为世界排名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其框架为:

1、信仰、法则与理念。

沃尔玛追求“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等理念,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总结了“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2、原则、规范与行动。

沃尔玛有一套十分健全的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了“口号与行动一致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日落”原则、“比满意更满意”、“十步服务”、“薄利多销”等原则。

3、激励、沟通与氛围。

总的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关注客户利益,力求达到双赢。

二、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企业精神,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这是著名的“本田精神”。

从整体上看,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日本企业注重家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为家、国家至上,重视创新与借鉴学习。

三、德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务实的员工培训,牢固的质量意识,优质的服务。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它立于小败之地;凯乐玛公司提出:“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戴姆勒克莱斯勒一条很有气魄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一万美金。”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应了德国企业的文化。

大众汽车公司在经营当中尤为强调服务:首先,大众汽车公司服务客户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以好的质量来体现好的服务;其次,注重在营销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获得顾客的信赖,让顾客放心;第三是服务的快捷。

这些无不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即相互尊重但不亲密、重视私人空间、严谨、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能够跨入国际大公司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无疑为之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房地产巨头——万科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海信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从而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些优秀企业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保证质量,追求创新;尊重员工,赏罚分明。

此我们会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要知道企业竞争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若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而有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ibm的企业文化》。

2、《奔驰的企业文化》。

4、《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5、《微软的企业文化》。

6、《沃尔玛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启示》。

7、《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8、《中外企业文化的交流、冲突和协调——以中外合资企业文化为例》。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八

一导言。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那么,中小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呢?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决定自身本质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有量的界线。确定企业规模。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范围的弹性,避免僵化,选用双指标较为合理。目前主要以企业资本金和从业人员数为准,只要任何一个指标符合规定划分标准,即可认定为中小企业。小企业标准为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3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8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2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标准: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10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突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加州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1984)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以及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海能(2006)认为:“企业文化是有关企业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观念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类的潜能发挥出来。”(王荣成,2000)。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重轻的因素。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的哺育(((国家的穷与富)))。(罗长海,20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和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因此,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建立信用文化。”(刘光明,1999)。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的研究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由于国情和发展基础不同,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这些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进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

2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郝镇华(2000)等主编的《企业文化论》一书写道:“不同于某些理论问题抑或具体实践问题的地方在于,企业文化研究本身把映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它所揭示的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问题,体现的是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作为企业管理理论中组织、管理文化的形态出现和存在的,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

罗长海(2001)编著的《企业文化学》认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文化现象”。但“企业文化现象”又是各具特色的。因此,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就是把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和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陈耀,1995)。

刘思强(2002)在《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一文中指出传统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大多表现为个人权威、英雄主义;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市场上往往背离顾客;讲形式,但忽视内容;讲文化,但不服务管理。他指出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要摆脱事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创造以经营灵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突破短期目标管理思想与硬约束、硬规范的管理方式,转而实现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注重以塑造为主体的管理行为;要体现诚信,诚信是中小企业立业之本。

刘强(2007)等人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三结论。

先进中小企业文化,应树立自尊、自信、自主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树立开放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同时,应抓形象,树品牌,培育企业精神、建塑企业共有价值观。总的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中小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2要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并且要培训员工。塑造优秀的团队。3要有企业的标识,表达出企业的远景、使命、核心价值观。4要有自己的品牌,注重质量,诚信经营。

四参考文献。

〔4〕李庆善著.企业动力资源—企业文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括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5。

〔9〕郝明道等主编.中国企业文化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0〕王成荣编著.企业文化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耀主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13〕郭向祥.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篇九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统一、扩大和规范。对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应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其认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解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首先,“财产权益争议”一词,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项应是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可以仲裁。其次,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的“财产权益”的范围,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情况。为有利于仲裁实践,建议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机关及时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

二、现行的仲裁实践中所通用的有关“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界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建议将更多的民事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

乔欣、李莉在《争议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认为争议的可仲裁性不因破产而改变,仲裁协议仍可执行,裁决所确定的权益可作为破产财产或破产债权向法院申报。同时还认为应将因侵权行为产生的争议纳入到仲裁。其认为: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由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但涉及的权利内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或可以和解的,这样的争议应具有可仲裁性。

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更多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郑书前、宋新宇在《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只规定了“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但对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专利权、商标权有关的纠纷并未规定其可以提请仲裁。仲裁方式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如果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会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其认为:长远的考虑是在对《仲裁法》进行修改时扩充仲裁的受案范围,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部分事项可以仲裁;鉴于《仲裁法》的修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立法者对修改时机会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任命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得将裁决事项时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仲裁裁决,应当执行该裁决结果,这是可采取的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态度将变的更为开放,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被仲裁机制所扩充容纳,承认其具有可仲裁性将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明虎在《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承认更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其认为: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显然知识产权与财产权有一定的差异,而从担保法权利质押的规定来看,我国担保法将知识产权视为“动产”,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应当属于“其他财产纠纷”。更重要的是,我国仲裁立法已朝国际仲裁制度迈出了很大一步,这为承认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创立了必要的条件。

孙东东、吴正鑫在《关于我国建立医事纠纷仲裁制度的研讨》提出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设想。认为除少数重大医疗责任事故外,绝大多数医疗纠纷均为民事纠纷,且纠纷的最终解决也都落实到经济补偿上,因此解决此类纠纷宜采用半官方的公断方式,但由于医疗纠纷仲裁所调整的纠纷涉及医学专业技术以及纠纷双方的不对等性,使得医事纠纷不仅具有一般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的特征,如:程序简便、灵活、快捷、或裁或审、不公开、不排斥调解以及仲裁结局具有法律效力等,还具有其特殊性。即:(1)医疗纠纷仲裁可由纠纷双方的任何一方提出申请,无须双方当事人合意。(2)医事纠纷仲裁应作为诉讼程序前的必经程序,仲裁机构对纠纷先行调解,调节不成,做出裁决。其调解和裁决均不具有最终解决纠纷的效力,但生效后应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其还建议建立专门的'医事纠纷仲裁机构来审理医事纠纷。

三、有的学者认为侵权与违约责任竞合现象的纠纷也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王金兰、王玮在《论侵权行为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在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情况下,受害人享有选择请求权,既可以以侵权为由,又可以以违约为由,行使追讨损害赔偿或损失赔偿的权利。实际上,对于侵权性的违约行为和违约性的侵权行为,一般都按违约行为处理。当执行一个责任而使受害人的损害赔偿目的达到时,受害人的另一请求权应归于消灭,加害人的责任即可解除。如在执行违约赔偿责任后,权利人的损失已经得到弥补,就不再要求违约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无论是合同之债,还是侵权之债,都是民商事法律调整的范畴,该债权的纠纷都属于私法上而不是公法上的纠纷,此为以仲裁来解决该纠纷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性;此外,在侵权和违约竞合的情况下,如何说明选择违约,再将其归结于也属违约的性质,以违约提起损失赔偿,再技巧上也会更恰当、稳妥。

四、宋连斌和黄进教授在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建议修改稿)中提出将仲裁的管辖的受案范围规定为“当事人有权和解的任何财产性纠纷”。有的学者比较推崇我国台湾地区“仲裁法”的规定,即“有关现在或将来之争议,当事人得订立仲裁协议,约定由仲裁人一人或单数之数人成立仲裁庭之”,同时增订第二款规定“前项争议,以依法得和解者为限”。也有学者推崇德国的立法思路,那就是“一切包含经济利益的争议都可以成为仲裁的标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可直接将“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改为“契约性和非契约性纠纷”。陈立峰、王海量在《论我国仲裁法的管辖范围》一文中谈到:扩大仲裁受案范围关键是看这种立法技术是否符合国内仲裁实践和国际仲裁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确定仲裁管辖范围时需要明确的几点是:首先,应当符合《联合国仲裁示范法》的内容;其次,仲裁法管辖范围的规定肯定要统辖国内各个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最后,应明确仲裁主体的适用范围。

综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仲裁受案范围应当扩大,相关法律应当更加明确化。但就具体如何扩大仲裁的受案范围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产生分歧的关键点在于我国仲裁法第二条规定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许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和商标权纳入仲裁;还有学者认为医事纠纷也应纳入仲裁;甚至有学者认为侵权与违约责任竞合现象的纠纷也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