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实用1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09 22:21:20    小编:zdfb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实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实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22:21:20 |
  • zdfb |
  • 10页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方向。总结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提出具体的改进和进步计划。这些总结范文都来自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经验,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借助拼音读准“脚、印、跑、留、对、竹、梅、齐、全”9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这9个生字。认识“木”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梅、长”。

2.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读通短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按标点停顿。

3.情感目标: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内容:3个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脚印;知道在雪地上可以留下各种动物的脚印,并感受小动物们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拼音,读通文中的长句子;根据理解,读出小鸡、小狗和小鸭说话时高兴的语气。

2.认读生字,尤其是读准“印、竹”这两个生字的字音;能按照正确的笔顺描摹“梅、长”。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小鸡、小狗、小鸭的脚印图。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动物脚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画面(美丽的雪景及小鸡、小狗、小鸭的脚印)。

(1)看图说说:雪上留下了什么?

板书:脚印。

(2)渗透学习“脚、印”的字音、字形。

2.揭示课题:60脚印,齐读。

说明: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课的开始便出现美丽的雪景图和逼真的小动物的脚印,目的就在于用生动的画面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将生字教学穿插其中,显得自然且有实效。在教学“印”这个生字时,可采用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方法,增加个体练读的时间和次数,以便纠正发音,读准前鼻音。

(二)初步感知,读通句子。

过渡: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1.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

2.反馈交流: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交流板书:小鸡。

小狗。

小鸭。

(1)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说说: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2)按照句式说一说: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的脚印。

(3)读准生字“跑、留”的字音。

(4)出示句子,正确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看图交流:它们的脚印像什么?

板书:竹叶。

梅花。

枫叶。

(1)学习生字:竹、梅。

(2)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的脚印像()。

(3)将三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说一说:

出示“提示内容”:

小鸡的脚印像(),小狗的脚印像(),小鸭的脚印像()。

(4)正确朗读句子: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

说明:

此教学环节围绕着“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它们的脚印像什么?”两个问题展开,通过看图说说,听录音回答,将生字学习,句子训练融为一体,旨在让学生能初步了解课文,读通长句子,为读通、读好全文作准备。

在教学生字时,可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如“竹”字可以在字音上多化功夫,反复练读,读准翘舌音;“梅”则应注重字形的学习,因为“梅”字中的木字旁是本课要求认识的新部首,另一方面描摹“梅”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留”要注意区分韵母ui和iu,渗透拼音复习。学习时,可采用教师示范,形象地进行笔顺指导,为正确描摹打基础。

(三)学习课文,阅读积累。

过渡:小动物们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怎么说的呢?打开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能基本按标点停顿。

(1)自由轻声练读。

(2)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2.读读想想找找,小鸡、小狗、小鸭分别说了些什么话?用直线划出它们说的话。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并随机学习生字“对”。

(2)指导朗读小鸡的话,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同桌合作,练习朗读小狗、小鸭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角色,自主选择角色。

(2)评议,理解“齐声”。

说明:

本环节旨在通过反复多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可采用范读、模仿读、赛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读读比比,读读评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如:分角色读课文理解“齐声”的意思时,教师只要追问“小鸡、小狗的话为什么要一起读?”或“小鸡、小狗的话应该怎么读?”即可以直接从学生的感情朗读中体会出“齐声”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全文。

2.总结,揭示句子:雪地上的小动物们,个个都像小画家,它们的画儿真有趣!

3.看图说说:小猪、小猫的脚印像什么?

(1)同桌讨论。

(2)交流汇报。

(3)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的脚印。……对……说:“…………。”

4.课外延伸:了解其他动物的脚印像什么?学习课文的样子编编故事。

说明:

课文结构相似,语言简洁明了,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先看图想象,启发思考,再按照课文语言练习说话,最后仿照课文自编故事,有序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启发想象“小猫、小猪以及其他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这一环节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只要想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至于最后“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可作为弹性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落实。

(五)复习字词,指导描摹。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扩词练习:跑、留、对、全。

3.指导描摹“梅”。

(1)书空,复习笔顺。

(2)观察“梅”在田字格里位置(注意左窄右宽及关键笔画)。

(3)学生各自描摹。

4.描摹“长”。

(1)根据笔顺指导,学生自行书空。

(2)学生独立观察并书写。

(3)评议学生作业。

说明:

写字教学时要关注写字习惯的养成,注重写字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已经描摹了一定量汉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描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写,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写字能力――能按照一定的笔顺正确书写,按照一定的位置、结构规范书写,最终达到会写字,写好字的目的。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二

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听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物品。

一、读读《口语交际》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二、活动前准备。

(一)学生与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请家长帮助孩子挑选交易的物品,确实是闲置不用的、体积较小的一两件物品(玩具、书籍等)。

(二)想一想怎样介绍物品别人才能同意交换(如玩具的外形、特征、用途等,书籍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向家长介绍物品。家长帮助指导。

三、教师示范引导。

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交易活动,其他学生观看。

(一)要清楚明白地介绍物品的优点和用途,针对别人与自己有交换的愿望,做重点地说明。

(二)尽量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物品的需要。

(三)介绍时,要注意举止的文明礼貌。

四、学生展开交易活动。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物品交易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易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一)选择不成功的例子进行展示。

学生谈一谈不成功的原因。

(二)选择成功的例子进行展示。

学生谈一谈不成功的`原因。

五、学生今天交换物品时的体会。

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注意文明礼貌,有个别的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困难,交际能力较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三

1、按大小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并进行相应的匹配。

2、尝试解决简单问题。

1、三只大小不一的玩具小狗。

2、超市布置:陈列最大的、大的、最小的帽子、围巾鞋子、上衣、裤子、袜子、毛巾、水杯、牙刷等。

活动过程:

1、有三只小狗要出去散步,它们嚷嚷着要去买帽子。

2、出示教具:三只大小不一的玩具小狗,三只小狗都想排头,结果吵起来了!

3、请幼儿告诉小狗应该怎样走?(排排队走)。

4、引导幼儿观察这三只小狗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怎样排队?

5、问幼儿谁愿意来帮小狗们排排队?并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它们排队的.?

1、到了超市,三只小狗就抢着试帽子:最小的狗一戴上大帽子,像钻进了黑洞洞,啥也看不见了;最大的狗一戴上小帽子,才遮了一只耳朵……小狗们急坏了!

2、谁会给小狗挑帽子?请个别幼儿为小狗买帽子。

3、引导幼儿知道并说出:最大的帽子给最大的狗,大帽子给大狗,最小的帽子给最小的狗。

1、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超市里还有什么?

2、老师请一部分幼儿做售货员,要求售货员必须将物品整理好(物品可从大到小排;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另一部分幼儿扮演顾客帮助小狗买东西。要求售货员要热情,顾客要有礼貌。

3、教师观察售货员能否正确排序,观察顾客能否帮助三只小狗买到合适的物品,如我给最大的狗一条最长的围巾;给大狗一条长围巾;给最小的狗一条最短的围巾。教师观察顾客能否运用语言来表达排序结果。

4、给狗儿们送礼物。

5、送完礼物后跟狗儿们道别。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四

研究交流一个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不仅涉及到教师对本班中学生发展水平的认识,对学生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涉及到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新颖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动手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那么,要解决数学学科性质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在教学准备时,如何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手操作活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既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他们将会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习更轻松,更愉悦,更具有吸引力。我认为,要设计好一个数学教育活动,必须根据以下的步骤进行充分考虑和安排。

一、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手操作能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器官,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经验,形成知识结构,有效地降低学习难点,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就要紧扣内容,突出针对性。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有的一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给出9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一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看起来,动手操作井然有序,得出结论快捷准确。是不是所有的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都必须符合“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学生有困惑,但是操作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已经用完了,操作活动也结束了,我认为这时让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自主操作验证这一结论,学生在多次猜测――验证中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二、提供思考空间,注重思考性。

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看似热闹,实际并没有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优化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在设计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时,我没有首先安排教师的示范演示,而是通过问题情境再现,直接让学生拿出同步教学实践材料,开始进行操作。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比较出数的大小;有的学生通过左手拿走一个,右手拿走一个,一个对一个地去掉,得出有剩余的比较多这一结论;还有的学生干脆通过肉眼观察,看哪一堆相比较多一点……在这个活动中,比较出结果固然重要,但我的终极目标是找到有效的比较方法。一个对一个进行比较的孩子,离我的目标已经不远了,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很快地找出高效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一一对应。

试想,如果一开始,我就进行标准的示范操作,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看似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快掌握了这种方法,可能会节约很多时间,教学效果看起来也比较好;但是对学生来说,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他们对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根本就没有概念,不能体验到数学的思考性和优化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个方法是老师教的,不是自己通过动手得到的经验,遗忘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三、抓住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性。

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手操作,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因此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引导的方向,抓住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性。

如在设计《对称图形》一课时,同步教学实践材料中给学生提供了五颜六色的彩纸;数学是美丽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学生很容易在忘我的活动中忽略对称图形的特征,光记得展现“美”了。我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先别急着展现美丽的对称图形,而是让他们去探索怎样剪出对称图形。因为目标不是展现而是探索,学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颜色、别致等“美丽”因素,突出了本课教学的真正落脚点,抓住了数学本质。

四、构建生活情境,渗透生活性。

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生活圈子还比较小,认知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在设计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时,一定要贴近生活,最好是直接在生活中进行。

学了长度单位“米”的认识,设计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一类活动;学了圆的知识后,设计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一类活动;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去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一类活动。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课程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数学的本质,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现有的操作材料,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做出适时、适度、适量的,适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活动真正为孩子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数学教学服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五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具体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六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卖点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卖点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卖点五: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梅建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学年又将过去,回顾一学年以来的工作,感触良多。

开展趣味数学活动要按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选择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又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主要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变化。李卓贤家最近买了一台电脑,学生都很羡慕,但买电脑不上网,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他们到电信局去调查,结果有两种上网收费方式:一种是每月无论上网时间多长均为65元;另一种是计时式,每小时3元,那么采用哪种上网方式更适合他们家呢?同学们一下子就兴趣盎然了。

二、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七巧板拼图折纸游戏火柴棒拼图形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开展活动,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物,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组织兴趣小组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根据我们的设想,还要让同学们学会购物中的数学的`计算(附调查、理论依据、计算方法)、几何体的手工制作,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数学的图形美……不过,因第一次进行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的社团活动,我们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组织趣味数学社团综合实践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了情感、磨炼了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数学爱好者和特长生的队伍扩大了。组织数学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乐学、会学、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字,认识“子字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生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

2、能按照田字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会读本课词语和句子。

3、口头填空,扩大词汇积累。

4、通过读词语和句子,使学生懂得要孝敬老人。

教学重点:

识字、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能扩大词汇积累量。

教学难点:

能按照田字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正确、端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字,认识“子字旁”;了解生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思。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知道要孝敬老人。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引亲情。

1、说说你的家里都有谁?

2、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认识我们的亲人。

二、学习词语,知亲情。

1、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2、读词语:父亲母亲叔叔婶婶舅舅舅妈。

孙女爷爷(理解叔叔)。

(如果你是男孩,你是爷爷的什么人?)。

3、一起读第一部分的词语。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1、这些人是一大家人,他们谁和谁又是一家人呢?

2、舅舅是什么人呢?(妈妈的哥哥或者弟弟)。

叔叔又是什么人呢?(爸爸的弟弟)。

你还管谁叫叔叔?(社会上比较年轻的男人)。

你可一定要区分清楚什么时候喊的“叔叔”是什么意思。

二、明确关系,说亲情。

1、读第二部分,读出什么样的谁?

个别读。

师生合作读。

2、师导:哥哥姐姐们怎么样呢?打开书读读,然后交流。

(1)读词语。

(2)悟词义。

你读懂了吗?勤学好问的大哥哥就是说,

大哥哥是个的孩子。

大姐姐是个()的孩子。理解“能歌善舞”,学习“姐”。

小弟弟是个()的孩子。学习“弟”。

小妹妹是个()的孩子。

(3)巧运用。

再次运用照片,介绍家人:

这是爱看书的爸爸。

这是勤学好问的大哥哥。

三、图文结合,赞亲情。

1、师:书上也有一幅照片,认真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1)读句子:我是爷爷的好孙女,我懂得孝敬老人。

(2)我为什么是爷爷的好孙女?

(3)理解词语:孝敬老人。

(4)学生字:孝敬认识“子”字旁。

问:这个小女孩是爷爷的什么人呢?(孙女)。

假如图上画的是个男孩呢?那就是爷爷的孙子了。学习“孙”字。

强调:从这个字的部件组合,你能读懂“孙”这个字的意思吗?(小孩子)。

2、你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做过什么让他们高兴、快乐的事呢?(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快乐阅读。

读短文回答问题:

1、我们怎样为曾祖母过九十大寿?

2、佳子送给奶奶什么礼物?

3、珠宝商为什么不卖给犹太老人珠宝?

五、打写练习。

2、孩子们,你的家里都有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家的成员吧,如果能选择其中的一位具体介绍一下就更好啦!你可以介绍他(她)的外貌、性格,发生在他(她)身上的有趣的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正确、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看卡片读字组词。

3、猜字谜。

二、指导书写、把字写端正。

1、整体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看清每个字的占格位置。

2、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叔:左边是“上、小”两个字,右边是“又”。

弟:上面是“八字头”,中间是又宽又窄的“弓”,最后写“竖”和“撇”。

老师示范书写,学生描红再仿写。

3、下面的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两人互相说说。

父母姐爷孙。

4、认真看田格里的范字,先描红再仿写,看谁写的好。

5、老师巡视,提醒坐姿及执笔姿势。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练习写字时,多数同学描红和仿写很认真,展示:书写端正、漂亮、大方的。及需要改进的,同学提建议。

四、快乐阅读。

五、打写练习。

2、孩子们,你的家里都有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家的成员吧,如果能选择其中的一位具体介绍一下就更好啦!你可以介绍他(她)的外貌、性格,发生在他(她)身上的有趣的或者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课外拓展:

1、把熟字合起来,成新字,在组词。

子----小()()。

女----且()()。

2、比一比,再组词。

教()姐()爷()第()。

孝()组()父()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九

口算是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综合的思维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特开展此次口算比赛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的组织、练习和实施,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扎实的口算基本功,从而落实课标所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学生的风采,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年级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年级出100以内的口算与计算相结合,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和口算。

1、参赛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2、时间安排:一、二年级第十四周各班教师随堂考试。

3、比赛地点:本班教室。

4、完卷时间:一节课(40分钟)。

5、命题老师:一年级:于玲玉二年级:徐丹。

6、奖项:各班级从高分到低分评出一、二、三等奖。采取分班级提取名次(其中第一名为一等奖,共1名,第二名为二等奖,共2名,第三为三等奖,共3名。

7、奖励方法:

一、二年级:一等奖:奖状、铅笔2支二等奖:奖状、铅笔1支三等奖:奖状、作业本1本。

8、监考:(一年级)xxxxxx(二年级)xxxxxxx;

9、评卷:小学部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10、统分:小学部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2、渗透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一个、每生一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生日蛋糕。

2、学生齐唱生日快乐歌。

二、闯关活动。

第一关:猜一猜。

2、课件出示第22页四幅图及声音。

3、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4、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季度、闰年等知识。

6、指名交流,猜一猜。

7、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关: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班中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那么,到底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呢?我们不知道,下面我们就通过问一问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况,请各组组长组织组内的同学依次报生日,填好统计表。

2、各组活动。

3、交流汇总,师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4、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第23页的条形统计图吗?

5、反馈评议。

6、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7、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算一算。

1、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2、反馈校对,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3、小结:顺利闯过第三关。

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上圈出来,并说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

三、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吃蛋糕。

教后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一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统计的初步知识、1课时。

教学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表,会把数据填入表中,能根据表中得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学生已具备的认知水平:

已学习过分类与比较,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统计初步知识教学目的:

通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表,会把数据填入表中,能根据表中得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表,会把数据填入表中,能根据表中得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学导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学具,长正方体,圆柱、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森林中要举办拔萝卜比赛,小白兔小黑兔小灰兔进行拔萝卜比赛,想请同学们当裁判。

二、引导。

三、巩固练习。

四、发散:生活中哪些地方。

用到统计,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小结:学生对如何分类数数很熟,担不会提数学性质的问题。经老师提醒后会提出数学问题了。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表,会把数据填入表中,能根据表中得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二

体现新课标思想: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组织学生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的米、厘米以及有关线段的认识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长度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课前进行有关方面情况的了解,精心做好课上得组织工作,组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填好统计表后,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了,也认识了线段,今天就要考验考验你们,看你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

二、准备活动。

(一)自愿结合成组。(每组自己确定要测量的内容)。

(二)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否准备齐。

(三)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统计表,小组一起把统计表的表头填写完整。

(一)小组之间互相商量,进行分工。

(二)到各自要测量的目的地进行测量。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三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卖点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

[1][2][3][4]。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数学实践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数感。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一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今年的年历,问: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释疑:法定休息日,指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五一国际劳动节法定休息3天,而且如果这3天与双修日重叠,应该把双修日顺延。

3、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

4、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

活动二:

抛小正方体,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然后小组内交流。

活动三:

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分数,交流这些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活动四:

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连段成篇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2-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几处景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找出各景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处景物,当一名导游,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当中积累词语。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阅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体会按总分总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背诵第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媒体:

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背诵,总结景物特点,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2.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学习写法写一处景点。

教学重点:

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七

我校认真贯彻县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听评课制度: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3、阶段性总结制度: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4、评价制度: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

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

(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质篇十八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卖点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卖点二: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卖点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卖点四: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卖点五: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梅建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