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9:25:32 |
- zdfb |
- 8页
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的成长做出调整和规划。完美的总结需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同时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下面是一些关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一、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三、教学机智方面: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经验表明,教学绩效评价应成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旨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主体应以教学相关者为主,尤其应加强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增强针对性,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职业生涯和发展阶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度支持和条件保障。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教学评价
高校绩效评价属于综合性评价,更多从宏观层面关注高校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为高校从整体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1]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这种宏观的、整体的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微观层面对教师教学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是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并改进教学的关键措施。[2]然而,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历来是个难题。构建有效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切入点。在这方面,以卓越教学著称的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教师评价制度值得借鉴。本文结合在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college)的实地调研结果,尝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从政策导向、基本定位、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讨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一)政策导向:教学为中心
通常,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师德和社会服务四大方面,其中,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体现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应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都还远远不够。在高校层面,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被严重淡化和简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绩效评价基本等同于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教学绩效评价基本等同于教学课时数的考核。在教师个人层面,由于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并且在决定教师的课题申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各种奖励等工作中占有更大权重,教师自身也难免重视科研甚于重视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有必要从政策导向上加以调整。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一些政策,不断明确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强调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4]要求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遵循“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5]进而要求高校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6]这都为高校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学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方向。
(二)基本定位:发展性评价
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可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奖励等多个方面,但是,评价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管理”教师而评价,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这是基本定位。作为一种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应依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所处职业生涯阶段、实际工作表现和发展潜力,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并针对教学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7]这一定位,决定了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针对性、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性等特征。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任何评价都包括“谁来评”的问题。谁最有资格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却很难操作的问题。理论上,鉴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滞后性,高校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涉及面应尽可能广泛,应包括领导、同行、学生以及教师本人。但实际上,国内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同行评价缺乏,教师本人参与不够,学生评教较少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美国文理学院麦卡莱斯特学院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评价主体主要都是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具体包括评审委员会、系主任、教务长、校内外同行、在读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等,学校认为他们能够从教学工作量、专业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一,增加学生评教的分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因此最应该参与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但采纳学生评教并使其发挥实质性作用,确实有难度,尚需假以时日。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很多院校的教师都不愿意把学生评教意见放进自己的档案袋,他们非常厌恶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指指点点,这些都增加了学生评教的难度。但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学生评教最终还是在美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中得到普遍应用。截至1973年,29%的院校使用了学生评教。到1983年,53%的院校在使用。到1997年,几乎所有院校都普遍使用学生评教。很多大学还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记录在教师档案中。[8]如今,美国文理学院在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的做法是,由教师提供所教过的学生的名单,由学校教务处、评审委员会出面,邀请10-20名该教师以前教过的学生和当前的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发表匿名评价。在文理学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甚至直接决定教师的晋升。[9]第二,增加同行评价。大学教师的教学绩效也要有同行评价,因为学生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并不足以对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资料、课程作业、考试内容、课堂教学组织情况、项目指导质量、论文指导质量、项目开发能力等做出专业性的评价,而教师同行则能够对此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美国文理学院在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进行评价时,通常会邀请本校或其他文理学院的一些相关教师参与,如与被评审者有合作教学经验的教师、客座过其课堂教学的教师、参加或旁听过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或者所教授的某门课程是以候选人所教的某门课程为基础的教师,学校认为这样的同行评价更有意义。[10]第三,加大教师本人的参与度。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客体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理由在于:其一,这是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发展性评价面向教师,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奖惩或考核而评价。加大教师在绩效评价中的参与程度,有助于消除教师对以管理为目的评价的抵触心理,亦可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其二,教师最清楚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可以对各方评价有所回应。其三,教师参与教学绩效评价后,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麦卡莱斯特学院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时,需要教师提供一些学生和同行可能无法提供的证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效能,或提供一项个人陈述,说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备课情况、教学策略、教学成果等。教师还可列出自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也需要教师本人在上面签字认可方可生效,教师可对评价结果进行申诉,学校则会依据相关程序进行重新评审。
(四)评价指标:全面可操作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够全面,即不能全面反映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为教学创新付出的努力(包括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情况),仅能判断教师是否完成额定工作量,或判断教授是否给本科生授课。二是针对性不强,即对于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区分度不够。三是可操作性不强,即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较为宽泛,表述较为模糊,不够具体,除了工作量可以量化以外,其他方面既难以量化,也难以做定性评价。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局限,也有学校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高校可从制度设计上尽可能减少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先天不足。高校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指导毕业生设计等不同形式,教学绩效表现涉及多个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工作量、专业水平、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效等。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尽可能客观、全面的评价。麦卡莱斯特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考察,就包括学科要求、交流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等。评价委员会根据教师本人提交的个人陈述、同行推荐信、学生评价信、教学大纲、教学材料、系里平时的听课记录等信息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作出综合评定。
(五)评价标准:增强针对性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定位,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年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阶段,尽可能增强教学绩效评价标准的针对性,才能切实促进教师的发展。美国文理学院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评价,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学方面,麦卡莱斯特学院对处于终身职轨上的助理教授的要求是“必须表现出有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并且能够投入到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建议,并及时回应”,对终身职副教授候选人的要求是“必须被学生及同事认可为优秀的教师和导师”,对终身职教授候选人的要求是“须是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富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领域中体现出领导力,例如,作为教材编著者、新课程材料的制作者、新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教育界的领军人物”。[12]可以看到,文理学院在将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对处于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评价标准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教师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要素紧密相关。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师管理制度的导向,影响着学校资源配置方式。同样,通过学校的教师选聘标准、教师绩效评价标准、教师支持政策等教师管理制度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可以看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效的高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在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教学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学校要依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理清教学、科研、服务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在教师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应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学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要为教学服务,教学要体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研究的精神。即便是专攻本科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美国文理学院,也对教师的科研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这是保持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学院更强调的是科研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会要求教师提供证据,表明自己的科研如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麦卡莱斯特学院对于终身职轨上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候选人、教授候选人进行评价时,都是把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放在第一位的。[13]这是文理学院坚守自己办学定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校开展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
(二)制定适合学校定位的教师选聘标准
文理学院的教学绩效评价制度虽然程序繁琐,所需材料繁杂,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并且切实引导了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从一开始就招到了“正确的人选”,即热爱教学、擅长教学的教师。[14]因为教师只有从内心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学工作,才可能更加主动、持续地提高教学水平,外部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也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美国文理学院在招聘教师时,就特别重视考察候选人的教学能力,要求候选人阐明自己的教学理念、表明自己如何能够胜任文理学院的教学工作、提交以前的学生评教材料、试讲一节课、让本系所有教师与候选人面谈、请学生陪同教师参观校园、共进午餐,等;[15]而教师候选人通过参加学校的招聘面试,基本上也能够感受到文理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于教师考核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文理学院的招聘标准,对教师已经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加入文理学院的教师对文理学院已经有了基本的文化认同,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这也是此类学校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16]一般来说,我国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候选人的科研水平,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师招聘制度,相当于给学校设置了一个门槛,有什么样的招聘标准,就会招到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可以说,合理的教师招聘制度与教学绩效评价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三)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教学绩效评价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绩效评价前应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通过各种考核评价;在教学绩效评价后则要围绕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及时反馈给教师,一是会导致教学绩效评价缺乏激励作用;二是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只评不改的做法很容易导致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且劳民伤财。美国文理学院普遍都设有类似“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并将其定位于提供服务的支持性机构,此类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支持,如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与学生学习指导,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课程评价服务、教学咨询服务、基金申报服务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服务,设立并提供资助,包括科研发展资助、课程改革与开发资助,等。[17]此外,学校还会通过其他层面的支持确保教师能够达到文理学院的要求。例如,麦卡莱斯特学院为帮助新教师通过终身职评审,特意减少其服务方面的工作量,以保证他们能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改进。该校还出资鼓励资深教师邀请新教师一起共进午餐交流工作经验。
(四)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如不能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薪资奖励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必然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自然也难以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大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使其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一是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这是发展性评价的一个基本要求;二是要与资源配置建立联系,这是确保绩效评价效果的一种途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高校教师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教育部已出台政策性指导意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18]这就为高校加强教学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实施有效的教学绩效评价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高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本文基于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经验构建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如评价指标较多,涉及人员众多,所需材料繁琐,管理成本较高等,许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效果也还需要实践检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目标不同,办学定位有差异,用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教师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我国各高校在构建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学科、不同阶段教师的具体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1]张男星,王春春,姜朝晖.高校绩效评价:实践探索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xx,(6).
[2][7]李楠.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以教学绩效评价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xx.10,42.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1.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1。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
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猜想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来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课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来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课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海市梅园中学:傅琳。
2008年10月。
文档为doc格式。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也是初中阶段必考易错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节奏应该放慢一些,讲课的时候是一节课讲一种方法,先分析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
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就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此时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摘要: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经验表明,教学绩效评价应成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旨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主体应以教学相关者为主,尤其应加强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增强针对性,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职业生涯和发展阶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度支持和条件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教学评价。
高校绩效评价属于综合性评价,更多从宏观层面关注高校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为高校从整体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1]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这种宏观的、整体的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微观层面对教师教学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是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并改进教学的关键措施。[2]然而,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历来是个难题。构建有效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切入点。在这方面,以卓越教学著称的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教师评价制度值得借鉴。本文结合在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college)的实地调研结果,尝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从政策导向、基本定位、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讨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一)政策导向:教学为中心。
通常,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师德和社会服务四大方面,其中,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体现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应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都还远远不够。在高校层面,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被严重淡化和简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绩效评价基本等同于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教学绩效评价基本等同于教学课时数的考核。在教师个人层面,由于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并且在决定教师的课题申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各种奖励等工作中占有更大权重,教师自身也难免重视科研甚于重视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有必要从政策导向上加以调整。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一些政策,不断明确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强调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4]要求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遵循“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5]进而要求高校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6]这都为高校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学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方向。
(二)基本定位:发展性评价。
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可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奖励等多个方面,但是,评价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管理”教师而评价,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这是基本定位。作为一种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应依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所处职业生涯阶段、实际工作表现和发展潜力,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并针对教学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7]这一定位,决定了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针对性、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性等特征。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任何评价都包括“谁来评”的问题。谁最有资格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却很难操作的问题。理论上,鉴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滞后性,高校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涉及面应尽可能广泛,应包括领导、同行、学生以及教师本人。但实际上,国内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同行评价缺乏,教师本人参与不够,学生评教较少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美国文理学院麦卡莱斯特学院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评价主体主要都是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具体包括评审委员会、系主任、教务长、校内外同行、在读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等,学校认为他们能够从教学工作量、专业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一,增加学生评教的分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因此最应该参与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但采纳学生评教并使其发挥实质性作用,确实有难度,尚需假以时日。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很多院校的教师都不愿意把学生评教意见放进自己的档案袋,他们非常厌恶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指指点点,这些都增加了学生评教的难度。但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学生评教最终还是在美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中得到普遍应用。截至1973年,29%的院校使用了学生评教。到1983年,53%的院校在使用。到,几乎所有院校都普遍使用学生评教。很多大学还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记录在教师档案中。[8]如今,美国文理学院在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的做法是,由教师提供所教过的学生的名单,由学校教务处、评审委员会出面,邀请10-20名该教师以前教过的学生和当前的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发表匿名评价。在文理学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甚至直接决定教师的晋升。[9]第二,增加同行评价。大学教师的教学绩效也要有同行评价,因为学生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并不足以对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资料、课程作业、考试内容、课堂教学组织情况、项目指导质量、论文指导质量、项目开发能力等做出专业性的评价,而教师同行则能够对此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美国文理学院在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进行评价时,通常会邀请本校或其他文理学院的一些相关教师参与,如与被评审者有合作教学经验的教师、客座过其课堂教学的教师、参加或旁听过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或者所教授的某门课程是以候选人所教的某门课程为基础的教师,学校认为这样的同行评价更有意义。[10]第三,加大教师本人的参与度。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客体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理由在于:其一,这是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发展性评价面向教师,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奖惩或考核而评价。加大教师在绩效评价中的参与程度,有助于消除教师对以管理为目的评价的抵触心理,亦可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其二,教师最清楚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可以对各方评价有所回应。其三,教师参与教学绩效评价后,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麦卡莱斯特学院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时,需要教师提供一些学生和同行可能无法提供的证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效能,或提供一项个人陈述,说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备课情况、教学策略、教学成果等。教师还可列出自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也需要教师本人在上面签字认可方可生效,教师可对评价结果进行申诉,学校则会依据相关程序进行重新评审。
(四)评价指标:全面可操作。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够全面,即不能全面反映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为教学创新付出的努力(包括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情况),仅能判断教师是否完成额定工作量,或判断教授是否给本科生授课。二是针对性不强,即对于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区分度不够。三是可操作性不强,即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较为宽泛,表述较为模糊,不够具体,除了工作量可以量化以外,其他方面既难以量化,也难以做定性评价。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局限,也有学校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高校可从制度设计上尽可能减少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先天不足。高校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指导毕业生设计等不同形式,教学绩效表现涉及多个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工作量、专业水平、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效等。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尽可能客观、全面的评价。麦卡莱斯特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考察,就包括学科要求、交流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等。评价委员会根据教师本人提交的个人陈述、同行推荐信、学生评价信、教学大纲、教学材料、系里平时的听课记录等信息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作出综合评定。
(五)评价标准:增强针对性。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定位,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年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阶段,尽可能增强教学绩效评价标准的针对性,才能切实促进教师的发展。美国文理学院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评价,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学方面,麦卡莱斯特学院对处于终身职轨上的助理教授的要求是“必须表现出有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并且能够投入到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建议,并及时回应”,对终身职副教授候选人的要求是“必须被学生及同事认可为优秀的教师和导师”,对终身职教授候选人的要求是“须是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富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领域中体现出领导力,例如,作为教材编著者、新课程材料的制作者、新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教育界的领军人物”。[12]可以看到,文理学院在将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对处于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评价标准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条件。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教师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要素紧密相关。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师管理制度的导向,影响着学校资源配置方式。同样,通过学校的教师选聘标准、教师绩效评价标准、教师支持政策等教师管理制度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可以看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效的高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在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教学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学校要依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理清教学、科研、服务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在教师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应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学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要为教学服务,教学要体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研究的精神。即便是专攻本科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美国文理学院,也对教师的科研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这是保持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学院更强调的是科研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会要求教师提供证据,表明自己的科研如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麦卡莱斯特学院对于终身职轨上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候选人、教授候选人进行评价时,都是把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放在第一位的。[13]这是文理学院坚守自己办学定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校开展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
(二)制定适合学校定位的教师选聘标准。
文理学院的教学绩效评价制度虽然程序繁琐,所需材料繁杂,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并且切实引导了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从一开始就招到了“正确的人选”,即热爱教学、擅长教学的教师。[14]因为教师只有从内心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学工作,才可能更加主动、持续地提高教学水平,外部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也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美国文理学院在招聘教师时,就特别重视考察候选人的教学能力,要求候选人阐明自己的教学理念、表明自己如何能够胜任文理学院的教学工作、提交以前的学生评教材料、试讲一节课、让本系所有教师与候选人面谈、请学生陪同教师参观校园、共进午餐,等;[15]而教师候选人通过参加学校的招聘面试,基本上也能够感受到文理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于教师考核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文理学院的招聘标准,对教师已经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加入文理学院的教师对文理学院已经有了基本的文化认同,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这也是此类学校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16]一般来说,我国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候选人的科研水平,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师招聘制度,相当于给学校设置了一个门槛,有什么样的招聘标准,就会招到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可以说,合理的教师招聘制度与教学绩效评价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三)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教学绩效评价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绩效评价前应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通过各种考核评价;在教学绩效评价后则要围绕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及时反馈给教师,一是会导致教学绩效评价缺乏激励作用;二是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只评不改的做法很容易导致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且劳民伤财。美国文理学院普遍都设有类似“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并将其定位于提供服务的支持性机构,此类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支持,如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与学生学习指导,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课程评价服务、教学咨询服务、基金申报服务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服务,设立并提供资助,包括科研发展资助、课程改革与开发资助,等。[17]此外,学校还会通过其他层面的支持确保教师能够达到文理学院的要求。例如,麦卡莱斯特学院为帮助新教师通过终身职评审,特意减少其服务方面的工作量,以保证他们能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改进。该校还出资鼓励资深教师邀请新教师一起共进午餐交流工作经验。
(四)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如不能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薪资奖励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必然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自然也难以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大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使其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一是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这是发展性评价的一个基本要求;二是要与资源配置建立联系,这是确保绩效评价效果的一种途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高校教师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教育部已出台政策性指导意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18]这就为高校加强教学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实施有效的教学绩效评价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高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结语。
本文基于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经验构建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如评价指标较多,涉及人员众多,所需材料繁琐,管理成本较高等,许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效果也还需要实践检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目标不同,办学定位有差异,用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教师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我国各高校在构建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学科、不同阶段教师的具体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春春,姜朝晖.高校绩效评价:实践探索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2][7]李楠.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以教学绩效评价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0,42.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猜想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来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此外,整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课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课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来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课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因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故结合着单项式*多项式的整式乘法讲授什么是因式分解及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公因式。如何找公因式?
1、系数部分: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字母部分:相同字母作为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相同字母指数部分:各项中相同字母指数中最低的一个作为相同字母的指数。
找到公因式后,第一步,把各项都转化成公因式与某个因式积的形式。
第二步,提出公因式,且把各项剩余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作为一项。
学生课堂板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1、找不全公因式,或直接不会找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后,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做。
我总结的原因主要有:
1、思想上不重视,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听起来觉着会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2、最好结合例子说明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
3、拿到题目先观察各项特点,再动笔写。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逆向变形,能熟练地对一个代数式进行因式分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一:提公因式不彻底或提公因式后丢项。
问题二:应用公式分解因式,公式应用不正确。
问题三:分解因式不彻底。
问题五:代数式不能灵活的分解或灵活应用。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两个原则。
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什么是公因式,提公因式提什么?
公因式的概念要叫学生明确,公因式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项所合相同字母的最底次幂的积。
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是要先找到公因式,再把各项写成公因式和某个式子的积形式。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分解因式。
2、讲清公式,应用时,
一要判断;二要化成公式形式。三明确谁相当于公式中的第一个数,谁相当于公式中的第二个数。再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因式。
3、对于较难多项式要提醒学生要细心观察或分组或先整理再进行分解因式,应用了以上的方法,这段时间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留心提示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应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十一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行因式分解,一直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勉强接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认真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不足:
落实得不够。特别是在老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根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加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基础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接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才觉得完美,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老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整式及因式分解教学反思(六篇)
- 最新风娃娃的教学反思优缺点(通用20篇)
- 风娃娃教学反思不足(优质10篇)
- 2023年医院疫情防控消毒消杀制度(精选9篇)
- 最新果树栽植实施方案(三篇)
- 2023年产品活动申请的(优质16篇)
- 2023年女儿出嫁请柬(优秀20篇)
- 2023年饭店的应急处置预案(模板19篇)
- 最新读书卡推荐卡(精选13篇)
- 最新读书卡推荐(汇总2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