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大全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2 14:17:36    小编:zdfb
最新测量教案设计大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大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4:17:36 |
  • zdfb |
  • 7页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教学指导书,它可以系统地规划和安排教学过程。在教案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一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件(教材情境图)、直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在教室里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是谁呀?(课桌)那么,你了解课桌的长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位好朋友的长度吧!(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

预设:

生1:用手来测量。

生2:用铅笔来测量。

生3:用尺子来测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吧!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预设:

生1:课桌有6拃长。

生2:课桌有4支铅笔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

生:因为测量工具不同。

师:所以在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怎么统一标准比较好?

生:用尺子量。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尺子吧!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尺子主题图)。

预设:

生1: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数字。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有很多竖线。

生3:我发现尺子上的竖线不完全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尺子上的竖线叫作刻度线,刻度线下面的数字叫作刻度,它的单位是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用来作为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预设:

生: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师:其实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拿出尺子,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说说你的发现。

生: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拿出你的尺子,试着量出你比划的长度,看看是不是1厘米。(学生操作)。

3.生活中的1厘米。

(学生找,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的手指甲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手指的其中一个关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妈妈项链上面的吊坠大约是1厘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物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考查学生对1厘米的感知是否正确。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生: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数字上面写的是2厘米。

师:那么数字是几就能表示物体有几厘米吗?

生:不能。必须得从头测量。(订正学生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1:能找到。从刻度1到刻度3也是2厘米。

生2:从刻度2到刻度4也是2厘米。

生3:从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生1: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师:认识了尺子,学会了怎样测量,聪明好学的小熊宝宝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动手量一量自己铅笔的长度了。瞧,它们这样量对吗?(出示课件:教材中小熊量铅笔主题图)。

预设:

生1:第一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不对,应该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2:第二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3:第三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不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应该数一下刻度1到刻度6之间到底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4:第四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正好刻度1到刻度6之间有5个大格,所以是5厘米。

师: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做得是否会更好呢?现在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画一画吧!(生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一幅图中线的长度,并画出长4厘米的线)。

师:现在你一定可以准确地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吧!谁来说说你测量的长度?

生:58厘米。

1.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在数学世界漫游,你一定收获了许多的财宝,快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桌有多长。

起点、刻度、刻度线。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cm。

“课桌有多长”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用统一、专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必要性后,知道了尺子的作用,从而有了学习的目的与欲望。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如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1厘米、几厘米。还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合作交流。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ds3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与读数。

(3)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

ds3水准仪1台,水准尺1对,记录本1本,遮阳伞1把。

(2)认识仪器: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与注记。

(3)粗略整平:先用双手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一对脚螺旋,使其水准器泡移动到中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通常须反复进行。注意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2)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两端的影象吻合(即成一弧状),也称精平;

(3)读数:用中丝在水准尺上读取4位读数,即米、分米、厘米及毫米位。读数时应先估出毫米数,然后按米、分米、厘米及毫米。一次读出4位数。

(1)在地面选定a、b两个较坚固的点;

(2)在a、b两点安置水准仪,使仪器至a、b两点的距离大致相等;

(3)竖立水准尺点a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数,此为后视读数,记入表中后视读数拦下;

(5)计算a、b两点的高差:hab=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三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四、实践操作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五、发散引导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四

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比一比: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各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各有什么不同?

4.填合适的单位。

(1)课桌面宽3()。

(2)黑板面的大小3()。

(3)王刚身高150()。

(4)教室的地面的面积是50()。

5.下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图中每个图形的面积。

答案。

1.1分米1米。

2.1厘米(长度单位)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

3.略。

4.分米米厘米平方米。

5.红色:6平方厘米绿色:4平方厘米。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五

1、认识9个生字“煦、环、犁、耕、俨、嘴、棚、厂、盲”。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慢条斯理”、“欲言又止”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品质。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体会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品质。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体会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

1、大家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2、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我画什么》。板书:3我画什么

读题。

3、文中的5位小朋友也想有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他们想画什么呢?

1、听录音,听清:小朋友们用神笔画什么?

2、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俨然、七嘴八舌、欲言又止

(3)读通课文,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填空:

五个小学生羡慕(),都希望自己(),用它()。

3、检查反馈

(1)检查字词学习。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1、轻声读课文3——15节,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五位小朋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读读,填填:

例:(卷发)的小曼

()的周明()的元元

————————————

()的张小丽()的王斌

————————————

2、交流朗读文中的句子并概括。

板书:卷发的小曼

戴眼睛的周明

翘鼻子的元元

男孩似的张小丽

认真提议的王斌

师:作者通过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神态特征来描写五位小主人公。

小试身手:你能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描写人物吗?试试看:

()的()()的()

————————————————————

3、文中的几个小学生分别想用神笔画什么?找到句子多读两遍,读正确。

4、同桌交流找到的句子。

5、全班交流,指导朗读句子。

(1)“慢条斯理”的语气怎么读?

(2)提问:“欲言又止”是什么意思?小丽为什么这样?读出语气。

(3)假如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大家一定先让小丽是因为()。

6、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9——15节。

7、想象说话:如果你有神笔,你想画什么》

这些小朋友的心灵是多么善良啊,他们都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需要帮助的人。

1、根据注释填写适当的词语:

(1)“我呀,”周明动作缓慢,不慌不忙地说:“要画一个凉棚,给大街上的民警叔叔挡风遮雨。”()

(2)“我……”张小丽想要说又停住了。()

2、想一想,写一写

(1)假如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大家一定先让小丽画,是因为()

———————————————————。

(2)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想画什么?写几句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六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11×(12×5)。

=132×5=11×60。

=660(元)=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6×4×36×(4×3)。

=24×3=6×12。

=72(只)=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8×3×28×(3×2)。

=24×2=8×6。

=48(千克)=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七

《科学》新课程初中第一册第一章安排了四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学,并顺理成章地对四个基本测量工具作了介绍。测量是《科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测量工具又是《科学》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结晶,让学生科学地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是教材赋予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第四节《温度的测量》,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集温度概念的初步认识、温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的剖析以及其他多场合使用的温度计的介绍于一体,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一步掌握常用温度计的使用,学会正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对照教材中四项基本测量内容,可发现有所侧重。如果说“使用天平”强调了操作步骤,那么“使用液体温度计”则在制作原理、基本结构方面作了较大的关注。因此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结构(包括刻度)的剖析,是本节的探索目标,处理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最终目标。

学生通过上节“长度的测量”的学习,已经知道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刻度及长度测量值和体积测量值的一般读法,这对温度值的读取有利,可以也应该作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长度测量的起始值;作为温度计,学生在小学常识课及其生活中虽然已经有所触及,但常用温度计的零刻度线却不是起始值而是个相对值,这对学生的认识来说,是个全新的问题。在这节课前,要求学生:

1﹒上课自带一支体温计;

2﹒观察家里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结构,发现并准备提出一些有关结构的问题。

1.通过情景的再创设,在对物体温度的“感觉”中,让学生自行发现凭感觉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判断有时是不可靠的,从而有了对温度计的迫切需求,自然地进入新课。

2.从学生现在的需求联想到人们早期的需求,出示并介绍温度计发展史中最早的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从简叙其测量原理、使用,到指出其误差大、不方便,引出今日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同时为温度计的发展埋下逻辑之伏笔——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将产生更多种、更新颖的专用温度计,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价值观。

3.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温度计再作最近距离的观察,去自主发现、提出、交流有关温度计结构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最后通过使用温度计及有关使用温度计的问题的练习、讨论,让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得以升华。

1.知道温度的高低是表示物体实际的冷热程度。

2.通过体验,能知道准确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

3.能知道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及其刻度方法,了解常见液体温度计的种类,学会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4.了解一些其他温度计。

5.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科学探究”的教学打好前站。

6.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一)引入:让学生体验对物体(水)冷热程度的感觉并说出感触。

第一步:请一个同学蒙上双眼,同时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浸入靠得很近的两杯冷水(10℃左右)和热水(50℃左右)中1分钟左右。

教师:请该同学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冷水,右边是热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第二步:将两杯水混合成温水倒入第三只杯中,再叫蒙眼同学用左、右手的食指浸入这杯水中。(要让这位同学以为仍然是分别浸在两杯水中)。

教师:请该同学再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热水,右边是冷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三年级《测量》教案设计篇八

1、教材来源: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当中。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对的加深,当然其中的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居然发现幼儿对于测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有必要使幼儿对于测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加深幼儿对于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2、目标定位:数学教育目标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且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尝试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工具的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以及积极的探索精神。

3、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

4、体验活动的乐趣,愿意参与活动。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以及用不同测量工具,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主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了解到如何进行正确的记录。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测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线、编织绳、粉笔等自然测量物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儿之外,还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激发幼儿观察认知: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纽带,皮亚杰发生论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都是来源与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所谓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物体的长度,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让幼儿根据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不同材料对于同种物体的测量。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2、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法指让幼儿之间或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活动中,我请个别幼儿上来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结果,通过交流、演示和讨论,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即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事物进行对照和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本次活动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让观察和比较个别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更准确。二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测量同一种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是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教师演示了如何完成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初步感知简单的记录方法。

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自由地去探索测量物体从而感知测量的基本方法,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的测量方法、记录的方法。通过介绍性评价,把大家的经验汇合,总结出正确的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