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精选2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09 18:44:20    小编:zdfb
最新小学语文说课稿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精选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8:44:20 |
  • zdfb |
  • 14页

没有总结,我们很容易陷入同样的错误和困境。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哪些关键要素?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总结的目的和方法。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一

各位尊敬的教师:

大家好!接下来,我将对我所执教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一绘本阅读教学进行说课,请大家多多指教!

目前,各校正在不断努力探索并践行着班级图书会活动。如何以班级图书会为平台,有效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又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享受真正的欢乐阅读呢我想,以绘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也许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与思考。

今日我所选的绘本,是日本作家宫西达也的代表作之一。整本绘本色彩丰富明快,线条粗犷有力,情节生动曲折,风格质朴纯真,十分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和儿童产生较好的共鸣。而其蕴藏在故事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情感,则需要教师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即使是粗暴可怕的霸王龙。在遇到小甲龙之前,霸王龙凶狠的外表下其实包裹着一颗孤独的心。它从未被人信任过,从未被人关爱过,也从没有谁为它骄傲过。在遇到小甲龙之后,小甲龙对“爸爸”的无限信任、真诚关爱和无比骄傲,让霸王龙埋在坚硬“土壤”里的“爱的种子”发芽啦。虽然失去了“很好吃”的美味,霸王龙却尝到了被爱的滋味。因为有人爱着,它便不再孤独。同时,在爱与被爱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的通道,小甲龙也不再孤单,霸王龙为它挡住敌人的袭击,教它各种本领,并帮忙它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在一齐的日子,对它俩而言都是一段幸福的时光。这就是《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带给我们的关于爱的思考与感悟。

本次执教我是借班上课,经过课前与三(4)班的语文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之外,还给这个班学生导读了另外两本绘本,以此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景和个体差异,以便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

结合以上分析,依据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故事资料,感受霸王龙和小甲龙之间深沉的爱。

2.学会仔细观察绘本图画,培养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3.经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交流的精神,分享阅读的欢乐与感动。

接下来,我就着重说说这节课想着力体现的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小班化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供给更广阔的空间,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的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为此,我在课前自觉研究学情,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异常是对于后进生的学习,给予了重点关注和个别辅导。

我着重分析了9名需要异常关注的学生:

1、6、9号:胆子小,羞于交际;

2、4、5号:理解感悟方面稍微滞后;

7、8号观察本事较差。

3号异常好动。

在分四人小组时,将这9名同学分散到各组中去,这样的异质分组,目的是让其他本事强的孩子带动这些本事弱的孩子进行进取的思考、讨论。当然,在四人小组讨论时,我也会不断巡视整体情景,并异常关注这9名学生,可是关注的侧重点也有差异:1、6、9号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示自己,2、4、5号则倾听他们的理解,随机指导;7、8号要引导仔细观察画面,3号需要随时关注他的守纪情景。

2、引导学习方法,让每个孩子在会自主合作与互动交流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学应当走向文本,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究。但教师也应当体现引导者的作业,给予学生学法的引导。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环节,还有两段自主阅读的时间。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应当安排在适宜的时候,在这节课上,“哪幅画面让你最感动”这个问题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大可能地得到学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我安排了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充分交流,去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只是担任听众的主角,以及避免在倾听组员发言时不够认真的现象,我特地安排了根据发言情景自己贴星和给同伴贴星的环节。那里体现了学生的自己评价与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每个孩子大胆地乐于表达,并且学会倾听,懂得欣赏他人,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欢乐。

本次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在了解整个故事资料之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我安排了自主阅读的环节,同样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发现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去深入文本解读。学生因自身的差异,有了许多的不一样发现,也是在开放式的、互动的团体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分享和思维碰撞。

3、追求情趣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分享到阅读的乐趣。

人教社的王林教师说过,要营造“为乐趣而教的儿童文学课堂”,仅有课堂充满情趣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节课中,我除了精选绘本之外,还努力营造氛围,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当甲龙宝宝在霸王龙怀里香甜地睡着时,配上一段甜蜜温暖的音乐,营造温馨宁静的氛围,很容易就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联想起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幸福时刻。当结尾霸王龙要离开小甲龙时,配上一段有着淡淡忧伤的纯净音乐,将霸王龙和小甲龙之间那份不舍的父子深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很容易就投入到这情境中去了,深深地被感动了。此外,我还运用了许多导读策略:看图、猜想、联想、讨论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放飞自己的童心,享受真正的欢乐阅读。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二

吴教师指教的《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片略读课文,他充分把握了略读教学的特点。首先是从资料上放低要求,在粗知资料的基础上,抓重点难点,帮忙学生大体理解资料。其次是在方法上,尽量放手,让学生应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读懂课文。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紧凑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的特点。

(1)开课由多媒体课件活力导入,创设情景。“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时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第一遍初读课文,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吴教师采取了快速默读的方法,异常注重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提出本课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这样的处理十分恰当,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本事。

(3)在处理重点句子交流这一版块上,吴教师抓住了重要的几个句子,充分让学习谈自我的理解,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在从中,教师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4)拓展方面,有课堂实用性。在有感情读了最终两个自然段后使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我的感受和最想倾诉的心声,这样,情感得到了升华,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豪感。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1)学生的交流感受肤浅不够深入或者单一,教师应研究点拨引导。这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期望在此共同探讨商榷。

(2)本单元导读有三方面提示:一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二理解科学精神;三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如果把这三方面更巧妙的融合在教学中就更好了。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三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引导表达。

自读自悟。

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赏品读练。

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贝壳。

金黄的小虾。

雪白的沙滩。

青青的海水。

(2)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妈妈坐在。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浪花。

我浪花。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四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此刻以下几个地方:

胡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小草的形象与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胡教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本事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举例略)。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进取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围绕教学目标,胡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主角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营造进取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例如,创设“岩石妈妈”与“种子宝宝”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经验,初步了解小草恶劣的生存环境,感受岩石妈妈的担心与关爱,小草的坚强和自信。又如,师生合作,经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主角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教师逐步构成了自我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本事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善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进取,发言未经认真准备,教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学时间应紧缩一些,这节课超时多了点。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五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树文明新风的主要内容。这组教材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有诚实、讲信用的父亲,有用自己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石油大王哈默,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自读自悟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来自各个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勤奋,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性格淳朴,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语言的影响,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差,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将心比心》一文,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使用电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语言和作者体会反复朗读,体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网上搜集学生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宣传片——“心在一起”做为导入,贯穿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媒体资源播发,生动地体现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行为,学生似身临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本班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教学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借助“心在一起”广告做为课堂的切入点,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我适当引导他们从读中悟,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熏陶的作用。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观看后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

在为两个小故事感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温暖”,理解“温暖”是一词多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温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试着用“温暖”说两句表达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读读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体会——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学生都谈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该怎样去帮助。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平时伤害别人时,是否能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受伤害后的想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读后,随着音乐“心在一起”响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相信这段话、这首曲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将联系到自己的行为中去,遇事将心比心,做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将心比心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语文上册《这条小鱼在乎》。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它们。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对字形中易错笔画,“蒸”字进行形象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教学难点是:

1、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的小动物的爱心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所以根据教参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字音,认读本课字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并会组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到小动物受伤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他们。增强孩子对弱式群体的关心与帮助意识。

1、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2~6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内容或读书,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2、以读为主线,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我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学生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合作读,找重点句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由学生自由读,体会小鱼的感受,再让学生看课件,结合具体情境再次体会小鱼的感受,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学生用朗读感悟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阅读和领悟能力,在情感体验中感知课文内容、陶冶自己的情操。

本课我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我先重点讲解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可是有一天,大海涨潮了,巨浪一层一层阵拍打着岸边,小鱼也被冲到了沙滩上。后来,潮水退去了,可是可怜的小鱼回不了家了,留在了沙滩的浅水洼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八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设计意图:引人入胜的课件和优美的语言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感情铺垫。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注意甚至的甚和蒸发的蒸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水洼”辅助学生理解“水洼”。指导学生用“成百上千”“忍不住”说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个别读,以流利、准确为标准,师生互评。

(三)深入学文、感悟真情。

a再现被捆小鱼,引起学生关注。

1、出示第一段话,指名读。根据课文内容,用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想象潮涨潮落的情景,理解这些小鱼为什么会被捆在水洼里。那么被困小鱼的是数量多吗?通过理解“也许、甚至”知道程度不断加深。引发学生思考这些被捆的小鱼面临怎样的后果呢?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无数小鱼在沙滩上,有的喘着粗气,有的在做最后的挣扎,有的已经奄奄一息。在音乐帮助下,把学生的关注点进行了聚焦,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谁不在乎?再次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两个心理冲突:

1、小鱼那么可怜,大人为什么不在乎?

2、大人不在乎,男孩为什么在乎?

b产生认知冲突,研读感悟生命。

1、读课文中的“我”的话“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生读到在乎时,我问:在家里谁最在乎你?那在学校呢?因为“在乎”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在说话中自然地理解“在乎”的意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指导学生从谁在乎呢?这句话和两个问号着手理解。这里要让学生知道不是说这个“我”没有一点儿爱心,而是大人只关注着整个海滩。

2、读男孩让学生带着:你们从哪里发现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小鱼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2—6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小男孩的一系列动作的词:走、弯腰、捡起、扔回、走得慢、不停、用力了解小男孩做事的态度和他的心理想法。出示第六自然段的文字:第一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问题一: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叨念”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念叨、自言自语、小声说、不停地说。)问题二:细细读这段话体会。此时,小男孩的心情怎样?(学生可能回答:担心、着急、紧张、伤心、难过等等)。第二层课件辅助读,课件再现海滩小鱼被捆的画面。引导说——这条小鱼在乎吗?这条呢—那一条呢—最后引导读这段话。第三层换位体验读,当你看到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扔鱼,听到不停地叨念,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3个层次的研读,让学生的情感与小男孩产生共鸣,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角色替代。又在对比中学习更突出男孩的品质。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当你看到你身边的小动物,受到什么伤害或者它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时你如何保护它们呢?写一段小练笔。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七

本文记叙了我国造纸术发明的过程,表现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文章条理清楚,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如“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来造纸。”“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的运用,使得纸的发明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抒发了对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知道阅读的好处,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和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能力,但他们的阅读经验还不够,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协助,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大意进行梳理和总结。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伟大”“记录”“保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纸的发明过程。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能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难点:

认识纸对人们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法:

1.品词感悟法。

言语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而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的关系中,存在于文本和文本之间的联系中,存在于文本和生活相连的经验中。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词品读,和文本对话,得到启发。

2.朗读感悟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读是对话的主要方式。

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保证学生有自我整理和“构建”的时间。

本课是精读课文,我预计花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然而,纸的发明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过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段充满智慧的历程吧!(ppt出示蔡伦发明纸的图片)

二、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并圈出生字。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卡片。

(3)学生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

3.重点交流几个字。

“录”为上下结构。下面不要写成“水”。

“携”为左右结构。右上部有四横,不要少写一横。

“社”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礻”,不要写成“礻”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朗读课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注意听说话人的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话介绍了几种记录文字的方式?并用笔在课文中进行圈画。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龟甲、兽甲、竹简、帛书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理清顺序,知道纸发明前人们记录文字的经过。

3.启发学生思考用竹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4.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教师随机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3.教师指名上台听写生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2.指导学生圈画出代表时间的词语(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并说说其代表的含义。(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超群,在那个时候就懂得用盛放蚕茧的篾席上留下的薄片来造纸。)

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麻纸有什么缺点?(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生:(龟甲、兽甲,竹简,帛书,麻纸)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或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选代表上台回答。

(1)联系前文内容,说说纸的发展历程?(把文字刻在龟甲、兽甲上——把文字刻在竹片、木片上——发明帛——发明麻纸——蔡伦改造造纸术,发明了实用的纸。)

(2)蔡伦造纸所用的原料有什么?(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3)蔡伦是怎样改造造纸术的?(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4)为什么这种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教师引导:以上这些问题同学们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找出造纸术发明的意义,并画出来。

4.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再选出代表来展示课文朗读的成果。

四、拓展实践

1.收集生活中见过的纸,并说说它们的用途。

2.课下和同学讨论,现在的纸和以前的纸比起来有哪些优点。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八

《爱迪生救妈妈》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讲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 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学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因此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二年级的学生好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法来吸引学生,达到学习兴趣。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把本课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朗读理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由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迪、检”等11个生字。理解新词“斥责、委屈、恍然大悟”。

2.过程和方法:正确地朗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重点突破法认识巩固生字,用动作演示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角色体验法,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否在新课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将关系到他们能否及时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因此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在我的描述中说出他是谁”这个游戏“他是美国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电灯、电话就是他发明的”。从而得出爱迪生,再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读题后会尽早想知道课文内容。而我的第一个自学要求是找出课文哪部分是讲这件事。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生字新词。本课11个生字除了“阑”字字形较难外,其余的字相对简单好记,同时,针对我班学生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的实际,在生字教学中,不必逐字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只要重点解决疑难字就行了。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刚才很多小朋友都说爱迪生真聪明,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聪明来的呢?认真读2—5段,找一找当时故事中的人物及他们的动作、语言。再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一起体会体会。

2、交流、朗读、体验:

(1)研读描写爱迪生的语句:重点理解“委屈”,和他的一系列动作“奔、捧、站”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来体验当时爱迪生的心情。)

(2)研读描写医生和爸爸的语句:重点理解“环顾四周、迟疑、斥责、恍然大悟”和他们的话,这里我采用动作表演、角色朗读。如:“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读中感悟医生对爱迪生的夸赞之情。“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在读中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

(3)抓住“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句,引导想像:

爸爸和医生会说些什么?爱迪生听了又会说些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2—5段。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体会课文内容。

4、讨论:爱迪生之所以能想出办法救妈妈,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主要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爱迪生的聪明”,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大问题引出小问题,再从细节入手。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中的合作交流、朗读体验都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与小组伙伴进行真正的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思路,引发新感悟。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人物心情的体验,还是文章主旨的领悟,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达成的。)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请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可以与伙伴共同完成:

1、你喜欢“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吗?把它读给或讲给身边的人听

2、你还知道爱迪生的哪些故事?搜集起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3、你会用镜子聚光的方法吗?

(三个拓展作业体现了层次性:读或讲故事仍以文本为依托,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收集、交流爱迪生的故事,则走出文本,让语文课堂开放而丰富多彩;动手做实验,则在在实践中真实地体验科学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有利于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爱迪生救妈妈

聪明

镜子聚光

昏暗———————亮堂

我的板书力求简单、直观。设计时围绕文章的主旨——爱迪生的聪明,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领会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同行专家们:

大家好!今天这堂课,我上得非常紧张,因为我知道台下坐的都是天长小学语文届的专家,我这一堂课真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但我还是要感谢学校和市教研室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得到锻炼,得以拥有与各位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犹豫不决—无可奈何—绞尽脑汁—寝食难安—如释重负—忐忑不安—坦然面对—锲而不舍,这组词语是我从接受任务至今日心情的真实写照,“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我备课、磨课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作为女人我觉得我的皮肤现在需要补水,我更需要知识的补水。

说到如何上复习课,我也很茫然。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带领学生把课文梳理一遍,然后就是进行大量的练习,接着就是讲解,周而复始,老师疲惫不堪,疲于应付,学生昏昏然不知所以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语文复习课堂成为轻松的课堂,我就今天这节课谈谈我的一点浅显的想法。

“积累·运用”今天既是我这节课的主题,也是贯穿我课堂的一条线索。本节课突出成语和诗歌的积累展示及积累运用两个训练点,以复习方法的指导为主线,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力求改变过去复习课中“生硬背诵—重复练习”的简单模式。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我每节语文课前都有3到5分钟的语文活动,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先后开展过:讲故事(成语、历史、寓言)、即兴演讲、佳作欣赏、美文赏读、走进名著、诗歌诵读等系列活动,并做到持之以恒。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读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一些胆小的孩子得到锻炼。每天,我能感觉到学生对语文课的期盼,想快点听到同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有时我忘记了,他们都会提醒我。所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给孩子一个轻松的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想学、愿学、主动学,那此时教师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对话人。本学期,我们六年级在校“书香校园”活动中主题是“我心中的三国英雄”,每班只有两个名额,可我班有好多同学都准备了演讲稿,都想参加,没办法,我只有在班级先举行比赛,胜者参加学校比赛。这让我也明白了,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开展一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有时胜过你上几节课。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是古代文学皇冠上永放光芒的宝石。它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拥有深刻的含义,在苏教版教材中,成语非常多,涵盖的范围也很广,新课标也提出了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这一基本要求。我在教学中,抓好成语词汇的日积月累,重在指导学习和掌握成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存量。在积累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通过说成语故事、用成语练习说话、成语接龙、成语积累比赛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将学到的成语比较灵活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今天的成语教学设计就是我平时课堂的真实做法,特别是结合实际语境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说话训练,是我的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形式。日积月累,学生的成语越来越丰富。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诗歌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我们课本里选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珍奇。它们描绘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田园风光,揭示了自然、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关心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激励人们冲破黑暗、追求真理,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瑰丽无比的情感天地。步入这个天地,用心聆听,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就会享受不尽那悠悠的情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告诉我们要珍惜手足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明白友情的可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本节课,我设计的诗歌朗诵、吟唱诗歌、手抄报展览、诗歌聊天室、踏浪诗海、诗海觅踪这些教学环节就是想让学生在诗歌中感悟、捕捉诗的意境与情感,让学生在诵读、吟唱、搜集、聊天、寻觅中采撷诗的果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今天的板书设计就是我想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知晓人生的丰富,进而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

以上所言,我不知是否正确,今日之课,还恳请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谢谢!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

前一阵,听了年轻教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资料和表达有自我的心得,能提出自我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在读中努力产生学生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说,本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以往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当然,这必须得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我就谈以下一点最深的体会:

亮点:知识和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

1、知识和本事。本节课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描述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的不一样含义;学生不仅仅朗读本事有了发展,表达本事、思维本事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如教师问你为什么愿意交阮恒这样的朋友,有个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因为他纯真、善良、朴实、勇敢”。

2、过程和方法。本节课最重要是引导学生经过人物的神情和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教师经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试着用第一人称说一说”引导学生明白了要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先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十分好的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并且能够用这种方法来展开交流和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齐看这样一个片段,当教师让学生再次重温献血过程后再谈感受时学生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了”,学生在说了太多的阮恒的勇敢、够朋友后,已经深深的被阮恒吸引、打动了,我们不得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因为经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真实。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一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用心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透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中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彩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彩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4篇课文。《彩虹》一课主要描述的是富有奇思妙想的我站在“彩虹桥上”后的无线遐想,我为爸爸下雨,帮妈妈拿镜子,荡秋千裙子我的裙子变出彩云。从而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关爱家人的孩子。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认读并掌握本课生字12个,并会写7个生字,并组词,尝试造句子。

2。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读好长句以及问句。

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我对家人的情感。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体会我对家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3个课时。本节课是课文的第三课时。

在单元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除了朗读课文以外,也要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学习相关的段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想想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阅读的学习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学习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呼唤着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以问题导入,回顾课文本文中的彩虹指的是什么?如果你有一座彩虹你会在它上面做什么?并翻开课本观察课本中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插图中的内容。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初悟课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听文中字词的读音,以及听问句的朗读方法。并要求学生手指课文,注意听。然后再听完录音之后并要求学生将文章的段落标出来,明确每一行空两个字的为一段。

第三环节:分析课文,领会内容及情感。

这一环节,我只要安排学生在读中思考,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我首先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思考美丽的桥指的是什么。学生明确桥指的是彩虹。并且指出美丽的形容彩虹说明作者很喜欢彩虹。然后请全体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提醒男生看书听读音有无错误。随后找出第二自然段一共由几句组成,并思考:我问爸爸什么了?我想用它干什么用?我为什么要下雨呢?学生找出答案,并画出重点句子,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我对爸爸的关爱。

同方法学习后面三个自然段。明白我对妈妈,哥哥的爱。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首先齐读段落,男生注意听字词的读音。随后,请学生思考:我问妈妈什么了?我想用他干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做月亮。妈妈高兴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答案,并明白我对妈妈的爱。

最后,学习第四自然段,由同学们齐读段落。并找出:我问哥哥什么了?我想用它干什么?我为什么要把秋千挂在彩虹上?哥哥会高兴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明白我对哥哥的喜欢。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深化情感课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读中体会。本环节让学生再次分组进行朗读,随后思考,文中我对爸爸妈妈哥哥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明白我对家人的爱。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将课堂进行延伸,思考:如果你有一座彩虹桥,你想在它上面为谁做些什么呢?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说,乐于分享能力。一系列的“读、悟、议”,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目的。

板书设计。

根据课堂展开进行书写。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7课《一分钟》。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二、说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学习活动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二、读文识字

三、熟读初悟

四、写字指导

五、拓展实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课前交流。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读一读,背一背。

2、游戏活动

(1)"一分钟"组词。让学生听从教师指令,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子中选择几个,进行组词比赛,看谁组的词多。

(2)"一分钟"找朋友。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指令,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看谁组得多。

(3)"一分钟"猜谜。教师把生字编成谜语。如:门里有市场(闹),每人都用心(悔),过去一寸来一尺(迟),人戴鸭舌帽(欠)……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猜谜,看哪组猜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既巩固生字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在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时间意义,完成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二、动画复述

按顺序出示课文的六个镜头:睡觉、过马路、等公交车、走路、迟到进课堂、后悔,请同学们边看边读有关的课文段落,然后进行复述。

设计意图:故事复述的引导,一是可以内化课文的语言与情感,二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三是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为重点问题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三、精读品味

1、讨论。在上述复述的基础上,教师现提出问题"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然后,让同学们再读课文,自己思考,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来谈谈自己的见解,从而知道前因后果。

2、品味。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2-6自然段,然后说说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但要说清从哪个句子或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1)品读2-4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注意抓住"刚刚走过去、红灯亮了"来体会元元"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叹息和心情,并指导朗读,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第三自然段,要注意抓住"好一会儿"、"才"、"跑"、"眼看"、"车子开了"来体会元元又一次的叹息"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并指导朗读,读出焦急、后悔、自责的语气。第四自然段,要注意抓住"等呀等"、"一直"来体会元元的焦急心情。教学时,先分别品读,再把三段合起来进入情境引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具体语句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受元元一路焦急的等待合不停的叹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从而感悟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的道理。

四、表演朗读

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在精读感悟以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感悟。同时,给学生创设展示能力与表达情感的集会。

五、拓展实践

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通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安排,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进一步丰富阅读感受,延伸并深化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小学语文组x号,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头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1、教材分析。

《》是xx版小学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文章大意)。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述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部分能够从课文的地位、资料,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资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完美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4、教学时间:(根据要求安排)根据课文资料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此刻讲的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归纳课文教学资料)教学资料,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景,教学中我主要经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经过多媒体播放展播(引入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画面,例如歌曲、人物的形象画面等),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资料,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要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目的效果怎样):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所以,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写景:美丽的景象;写人:活动的情景),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同上):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例如课文中出现的包含修辞手法的语句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和情感等)。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之后,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景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xx”时,用多媒体展示“xx”画面(写人:主人公表现情感的画面;写景:与资料相关的图片)。这一幅幅画面,不仅仅讲学生们带入()之中,还能帮忙他们更好地理解“xx”、“xx”、“xx”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根据资料而定的)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根据课文资料)(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到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所以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经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根据课文资料拓展出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事。

第五环节(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新颖):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写景:优美的景象;写人:主人公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资料,(写景:能够按照课文资料画一幅图;写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大家分成两几组进行主角扮演,让大家一齐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感受)。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头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最终,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经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日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各位评委教师!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2号选手,能参加这次说课大赛,我倍感荣幸,同时也非常感谢各级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与信任。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怎样上好童漫作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培训目标、培训重、难点、培训方法、培训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展示。

我采用的教材是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工作室的研究材料,他是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与宋老师相识源于去年暑假在商丘学院的一次培训,他的1节课、2本书和3个小时的精彩报告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推广童漫作文。一年来,我通过十余次的公开示范课和两次教师培训,也证明了童漫作文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写作的乐趣,给老师们带来了“作文教学老大难”的春天。

1、理解什么是童漫作文。

2、了解童漫作文的特点。

3、学会怎样上好童漫作文。

重点:了解童漫作文的特点,并能喜欢童漫作文。

难点:学会怎样上好童漫作文,并能将其大力推广。

1、用谈话法、电教演示法、音乐熏陶法让他们去感受童漫作文的魅力。

2、用讲授法、讨论法,让他们了解童漫作文的特点,以及怎样上好童漫作文课。

在本次培训中,我一共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认识童漫作文。

语文教师,最发愁的是上什么课?

什么是童漫作文?

童漫作文与其他作文有何不同?

老师们,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有的已从教多年,你们觉得上什么课最发愁?(对,作文),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已经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共性。

今天,大家来个换位,你们当学生,我当老师,来共同完成两节童漫作文课,看看今天的作文与以往有何不同?对大家又有那些启发?首先大家来看课题,理解一下什么是童漫作文,(哦,童真、童心、童趣的作文)大家说的不错,童漫作文就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漫画作文。

第二环节:播放儿歌,引入作文主题。

上课之前,大家先来听一首非常熟悉的、旋律优美的儿歌《一分钱》,想一想,这首歌曲和什么主题有关呢?(捡钱)那捡钱的主人是谁呢?捡钱后又发生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童漫作文课。

第三环节:依次出示图片,引发学员想象。

这也是大家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依次出示四张图片,让学员按观察——联想——表达的顺序,通过丰富有趣的漫画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编成鲜活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那五花八门的故事情节、精彩、幽默、出乎意料的结局肯定令人忍俊不禁。

第四个环节:笔下生花,学会欣赏作文。

第五个环节:通过培训,爱上童漫作文。

通过这两节常态课,老师们一定会对童漫作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时再让他们了解童漫作文的特点:

“趣”:风趣、幽默、趣味性强。

“真”:天真、率真、有真实实感。

“活”:教法活、形式活、要求活,能灵活运用。

童漫作文有这么多的优点和乐趣,大家是不是已经喜欢上了童漫作文呢?如果你们想更多的了解童漫作文,就到新浪博客——宋运来老师的工作室去,里面有很多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都会爱上童漫作文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评委:

作文,是小学生的难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总在不断地研究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也用过一些具有创意的特色教法,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称得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重写法指导,轻内容选择仍然是常犯的毛病,因此,小学生怕作文、不喜欢作文仍是当前一大难题。

而童漫作文,一种将儿童漫画与写作相结合的创新方法,真的不失为作文教学的一条新路。为了孩子语文成绩的提高,为了孩子更茁壮的成长,让我们都来了解童漫作文,使用童漫作文,相信,童漫作文一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与成功!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六

一样的爱,别样的表现;一样的课,别样的感受。林教师的这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精致”。

教学流程清晰,直奔重点,简便化解难点,整个课堂十分流畅。

如:课前主动预习;学会审题、扣题质疑;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学会边读书边圈画批注等。

读中感知资料,读中理清顺序,读中体会父母不一样的爱,并且读得方式多,读得有层次,有感情,教师的恰当指点与评价使朗读更有效。

林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异”,并作出及时的肯定,还课堂以真实,还孩子以真情,让孩子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1、“语用”方面较少。如目标3中的“经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述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理解父母的不一样的爱,感受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教师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没有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还有“扔”字换成“放”字,目的也只是体会父亲严厉的爱,没有从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一方面来体会。还比如,学习词语“得意扬扬”,能够和“得意洋洋”进行区别,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语言实践平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那课堂效果必须会更好。

2、整节课按照预设十分顺利完成,如果能引发学生产生一些生成点,那课堂会更加“精彩”。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市语文研讨会,研讨的主题是: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对这个主题的阐述,后面高主任将做详细的阐述,这里先谈一下我们的理解:

1、多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

2、多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繁琐、碎片的分析为基本形态。

重的是内容的理解,碎片的、磨叽的语句分析。

以语文知识获得、语文学习方法掌握和语言技能形成的结构课堂教学为导向。

重人的认知品质、智能结构的培养。

要实现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核心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怎么“用’?对教材的处理,学法的设置尤为关键。我们力主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本课的几个具体目标(几个学习要点),又要引导学生弄清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场(文本、信息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点,提出学习的思考问题;进而教交给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思维结构。

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说说三个处理: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层次:

1、老人的青铜雕塑。

2、课题:老人与海鸥。

3、两组词语,

撮嘴呼唤边走边放亲昵说话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扇动翅膀肃立不动白色旋涡。

4、想象两幅画面。

5、依据画面和课文内容概括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6、提出学习问题。

了解了文章的脉络,看着这样感人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呢?梳理同学们的问题:

1、老人是怎样爱海鸥的?

2、海鸥又是怎样回报老人的?

这样的处理,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处理,实现了:

文本、信息源——重点词语——情节画面。

文本、信息源——抽象概括——主要内容。

文本、信息源——思考辨析——核心问题。

整体处理教材,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引导发现的过程,不是空投、指定(教师的)。

一个思考探究的过程,是路径、目标的寻辩(学生的)。

帮助学生把庞杂的文本、信息源,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两个画面,抓出了要学习的要点、方向。坚持长久的训练,学生会形成思考的方法和思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培养。

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紧扣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5个教学层次:

1、读课文14至17自然段,勾“意想不到”句子、想象画面。

2、抓语句悟画面——标出重点词。

画面一:翻飞盘旋:“翻飞盘旋”“大声鸣叫”

画面二:瞻仰、守灵:“煽动翅膀”“轮流飞到”“瞻仰”

“纷纷落地”“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画面三:直扑过来:“炸了营似的”“扑过来”“大声鸣叫”

3、联系生活说画面(可以一个个画面说、可以三个画面一起说、抓词说)。

主题:体悟海鸥的感恩、思念。

方法:一组词整体说;联系生活说。

4、引导悟表达方法:

海鸥们不会说话,这丰富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海鸥的动作、声音、细节)。

5、感情朗读,提升主题——回报、感恩。

这样的整体学习方法,实现了:

整体的方法抓内容:段落——句子——词语。

整体的方法谈理解:一组词整体说,不碎片化。

整体的手段导学法:想画面、联实际、感情读。

三个层次的整体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1、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教材的整体把握、

学路的整体梳理、

目标的整体定位。(师导设)。

2、学习海鸥送老人的画面。

3、学习老人爱海鸥的场景。

4、学习老人部分。

5、以读生情,回扣主题。

6、整体收获,收获整体——从整体上收获学习(两层)。

是收获的整体集中(生体验)。

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再次智能结构的塑造。

以上是我们试图体现的教学观点,很不成熟。也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体现的还不到位,敬请各位同仁海涵、指正。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八

看了罗教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景,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头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当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活力,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资料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我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趣味。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境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能够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本事。《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研究。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我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本事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进取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资料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景,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本事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境;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能够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忙他们研究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研究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忙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教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青光小学的孙金彦,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荷花》。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整合点: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出示句子。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略)。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篇二十

《夜色》是20xx年部编版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写“我”从前胆子很小,怕黑,后来和爸爸出去散步后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我”不再怕黑。教材语言活泼,通俗易懂。《夜色》捕捉到孩子们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着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从文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可爱,体会成长的快乐。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我们班的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因此上课组织好课堂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勇敢的品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整体感知,个个击破”。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发散性思维进行自主学习。

1、坚持识字为主。

识字仍然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坚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

2、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低年级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朗读、诵读和欣赏、体味上,在读中引发兴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指导学生的朗读要体现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认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其次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为了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我将利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生字词。(学生自己领读)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夜景图)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预设:晚上的景色)师:这片星空美不美?(预设:美)师:那晚上这么黑,你们害怕吗?(有害怕和不怕的学生,适时表扬不怕黑的勇敢的学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位怕黑的小男孩。

2、板书课题:《夜色》。(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问题: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个小朋友胆小、怕黑的`?用课文里的句子来回答。(听录音)

(1)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2)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学生读,边读边想象,读出害怕的语气。(先找两名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再齐读。试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过渡:妈妈是怎么帮“我”的?(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有作用吗?(没有)

3、思考并回答: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三)整体感知第二小节。

1、教师读,学生听(用手指跟着教师朗读的进度)小朋友这么怕黑,爸爸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原文回答: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2、“偏要”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意思能不能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说。(非要、硬要)学生读一读。(试读出撒娇而又无奈的语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不再胆小,能够勇敢地面对夜色、欣赏夜色呢?用原文回答(课件配图出示句子: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5、小组合作学习: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6、课件播放“美丽的夜景”图片。

7、师:这里的夜色美不美?“我”没有想到,在夜晚也能看见这么美丽的景色,从此(课件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8、想象小鸟在月光下睡觉的情景。(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安详的图画啊!小鸟在洁白柔和的月光下静静地睡着了,好像还做了个美梦呢!

9、读全文思考: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现在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不怕黑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10、指导朗读,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四)总结全文。

1、总结性提问:现在那些怕黑的同学,你们还觉得黑夜害怕吗?

2、教师总结:其实黑夜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它和白天一样温馨可爱。

3、再读课文:全体同学再带着感情来齐读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