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测绘调研报告(汇总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22:26:52 |
- ZTFB |
- 11页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全面性。报告应该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清晰的结构和合适的段落来组织文本。报告的撰写不仅是一种学习和工作技能,也是一种思考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一
古建筑是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备受世人称赞。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测绘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测绘工作者,我曾经有幸参与了古建筑的测绘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关于古建筑测绘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建筑测绘要注重细节。古建筑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装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进行测绘工作时,我们必须详细、准确地记录每一个细节,包括建筑的构造、装饰图案、彩绘等。只有将这些细节完整地呈现在图纸上,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特点。因此,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古建筑测绘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古建筑的测绘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激光测量仪、无人机航拍等,来增加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例如,利用激光测量仪可以快速获取建筑的尺寸和形状,而无人机的航拍功能则可以提供全息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因此,灵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测绘,能够提高测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古建筑测绘要注重团队合作。古建筑的测绘工作一般都是由多个人组成的团队进行完成,其中包括测绘人员、摄影师、工程师等。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相互依赖的,所以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术,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测绘任务。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减少错误和失误的发生,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古建筑测绘要坚持专业精神。古建筑的测绘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测绘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测绘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同时,我们也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对待每一次测绘任务都要尽心尽力,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坚持专业精神,才能够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作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古建筑测绘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参与古建筑的测绘工作,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性、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团队合作的价值以及专业精神的必要性。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古建筑测绘工作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二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测绘的理论学习,同时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12年11月5日。
2、地点:西安市八仙庵。
三、
测量工具。
3.5m钢卷尺、30m皮尺等。
四、小组人员。
杜芃逸曹一飞冯斌陈喆宋颖佳程雅丽刘菁。
五、实习内容。
西安八仙庵.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如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
我们小组的测绘对象是八仙庵内规模最大的聚仙阁,建筑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庄严雄伟。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着重讲解了测绘内容就图纸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测绘的大致方向。
开始测量前,我们进行了工作的分配,3个人负责平面测量,另外4人负责立面和细节的测量。在绘制草图前,我们首先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建筑。由于该建筑遵循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呈中轴对称,所以只用测量两边的距离。先总体测出总的尺寸,再分别测出细部尺寸,最后把细部尺寸和总尺寸校准,尽量减少误差,在测量时,我们重点测量了平面的砖的铺地,台基以及柱的位置和直径。
平面的测量比较简单,用卷尺即可完成。在测量立面时,有更多的构建及细部尺寸需要我们测量,比如门窗的尺寸、镂空的木格子栏杆、石质柱础、琉璃屋顶各个不同位置的斗拱建筑总高度等等,需要利用的工具很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测绘难度。由于是古建文物,不让攀爬,测量檐高只能用钢尺勾到瓦上测出,导致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
这次测绘让我们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及机构特点等等,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此外,这次测绘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做cad都需要认真仔细,这无疑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更加严谨。最后,还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要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这正是我们平时欠缺的精神。总之,这次实践教会我们的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三
凌晨四点,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宏村。
死寂的村子,让人感到恐惧------。
当然还是这一天,接近中午醒来时,真的象所说的那样太阳已经照到我们很多人的头顶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机会去拜访一下老朋友了!
现在想来,真的庆幸当初得到了测量“承志堂”这样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这座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清代徽州民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是的!不过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欢乐,是经验,是生活!我已经把它当成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就是这个朋友陪伴了我们整整十天,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地方,让我了解了它,同时它也了解了我。我不会忘了它,希望以后我去探望它时,它也会记得我!
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这个朋友: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正厅有两进、三开间,左右有小厅堂,还有书房厅、鱼塘厅,以及娱乐场所排山阁、吞云轩等。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庭院内有花木果树、水井、池塘,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屋系木、砖结构,饰以砖、木、石,“三雕”。(单木雕即花了二十个工人雕了四年之久。)全屋有一百三十六根木柱。两层楼房有七处。大小门口有六十个。当时造价花去白银六十万两(其中木雕上所镀黄金有一百两)。
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烟的“吞云轩”。还有保镖房、男、女佣住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大院前堂,按照过去宗族规定,只是迎接贵宾或婚娶寿诞喜庆日子,才大开中门的。额坊上的木雕图案是“唐肃宗宴官图”,长约六尺,高一尺余,图上雕有四张八仙桌,众官员坐、站、行、立姿态各异。图东西两头有服务人员,东边烧开水的手拿蒲扇扇风炉和西头理发的坐在高凳上给官员挖耳朵。每个图案线条清晰,构图饱满,行止逼真。在五、六分厚图案中,雕出六、七个层次。据北京故宫博物馆来人讲。故宫大梁上不能雕人物画像,否则把皇帝踩在脚下,有犯上之嫌。只能雕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物。所以这种图案只有民间住宅才有。
天井下檐四根支柱,雕有渔、樵、耕、读图案。叫门之上,即渔樵耕读之下,有一长幅图案,“百子闹元宵图”,全图一百个小孩,全是男孩,过去重男轻女,避免女孩站在男儿头上,不吉利。再详细看,有舞龙灯的、凤灯的、还有狮子灯及其它各式各样的花灯的。图中有旱船,船上有小孩,船下有四个轮子,还有敲锣的,打鼓的,放鞭炮的,吹喇叭的,踩高跷的,两手捂耳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东西两边门上呈古钱币形,也像古元宝倒挂,财到的意思。又像商人的商字。除皇上封的七品官以上走中门进出之外,其他吏是小官,都要从“商”字下边进出,意思是商人高高在上。四周木雕图案有“董卓进京”,“三英战吕布”,“战长沙”,“战宛城”,“定军山”,“甘露寺”,“长板坡”,等徽剧节目。拱栅里雕的是倒挂双狮滚绣球。东西厢房门上是“吉祥如意”,图中雕的行双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厢房联花门上有八个方格,系“明八仙图”,图中雕有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等。每个仙家还带一个道童,共计十六人。太师椅靠背上雕的是暗八仙图,看雕的道具来定仙人。腰板上雕的也是渔樵耕读四大弟子,还有南帝段王爷人物像。腰板之下雕的是福、禄、寿、禧四星高照。
前厅楼上是闺房,房顶有天窗,采光性能好,便于闺女绣花描红。阳台花栏轩设有燎望窗,小姐从这里可以窥望楼下大厅上,特别是相亲时,小姐可以把来提亲的才子看个仔细。如合心称意,就会共结连理。瓦面上雨水流到天井四周锡制的水槽里,叫做“四水归堂”,而水沿着锡管流入地下水沼,就叫“肥水不外流”,有聚财之意。
后堂和前堂结构基本相同,但所有木雕图案就不同了。后堂主要是长辈住的地方,柱石上有寿字,称作“高党”。额枋上雕的是“郭子仪上寿图”图中间雕的是郭子仪老夫妇,两边是贺寿的文武百官,跪着拜寿的是儿孙晚辈。下枋雕的是“九世同堂图”,描写的是山东郓城张继昌(又名“公艺”)家九代相见的故事。
后堂左侧下首厢房叫“吞云轩”。天花板上彩绘云雾袅绕中有花,这是徽州一带清代烟室的装饰。后堂左侧上首厢房叫“排山阁”,是专门给搓麻将牌的地方。阁后有暗间,可以临时回避衙门当差人的“敲竹杠”以及当时的小妾回避正房太太之用。
后堂右侧通向厨房,有六十平方米地面,过去有一大排灶台,还加上有二楼。厨房通西厢天井有水井一口,办几十桌酒席都很宽松。
最具有特色当数“轿廊”西边的鱼塘厅(如右图),是当时的管家住的地方。它的构造是大三角套小三角,厅的顶和地面都是由三角形组成。池塘周围有木结构“美人靠”栏背。十步石梯到水池,上有一方天井,下有两口明塘。坐在厅中,抬头望月,俯首观鱼,其乐无穷。它的正面墙设有一扇石雕漏窗,雕的是“喜鹊呈腊梅”图案,名曰“四喜图”,又称“喜上眉梢”,这是徽州石雕精品。还有大门上,花园门额上的砖雕花样繁多,丰富多彩,可与木雕与石雕媲美。这节俭的取得科学情趣的结合,是少有的建筑佳品。
这就是我通过这十天所了解到的这个朋友的基本情况。一些专业的数据我想在这里不用过多的提及,因为图纸上都会很清楚的。倒是这些我们听到的有关于它的典故更应该详细的说说,可以这么说,我现在对于它的了解已不亚于村里任何一个导游了。当然这些数据,故事的得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起先谁也没有估计到为了得到这些资料和数据会遇到很多的麻烦。由于体量的过于庞大令我们一开始根本无法入手,还有房屋本身结构上的复杂性使我们一度有点灰心丧气;当然,由于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些困难被我们一一地克服了。体会最深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对建筑测绘的认识;无论是从建筑大轮廓的把握上,局部细节的处理,还是其中相互的连接,等等,我们都走了不少弯路。最后通过分析和反复的论证我们还是的出了最为精确的数据尺寸。这些在实地的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中永远无法得到的,因为有些结构很难通过想象去完成;更甚至于有时你看着实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差和错觉的产生。这样反复的验证和观察对我们对于建筑结构的理解和体量的把握上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锻炼对于我们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所有的同学都受益非浅。
应该说虽然我们没有很先进的测量设备,但是我们还是很好的完成了测量的任务。一些自创测量方法更是我们智慧的体现,也许这正是此次测绘考察的真正目的。
又是一个很早很早的清晨,我们踏上了回故乡的路。
虽然天色还是很暗,但是大山的悲伤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也许它也舍不得我们了------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我一直在想着来时出现在我脑子里的那些问号,他们真的解决了吗?是的,我想是的!
文档为doc格式。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四
1.巩固《中国建筑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通过实地实物测绘,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等建筑特征。
2.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针对中国古式园林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4.通过实地调研,使大家正确掌握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从建筑理论上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2014年6月18号。
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公园进行维古建筑测绘实习,以参观为主要任务。
三、实习参与人员。
13级建筑学专业学生。
四、实习内容。
2014年6月,老师为大家安排了湘潭市古式园林建筑测绘参观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三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大多数同学对古建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于如何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古建具体的形态还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家急需这样一次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认识了解的机会。
这次的课题我们选择了湘潭市雨湖公园的夕照亭。
夕照亭已成功申请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天,相关部门为其树立了文物标志碑。
夕照亭始建于宋代,改建于清顺治年间,是原江西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现位于雨湖公园周家山处(十六中附近),亭下有清池,岸边垒着怪石嶙峋的假山。亭子为四方形,四角重檐,斗拱结构,四周石栏环抱,内外8根石柱。亭顶有二龙戏珠图案,枋檩彩绘有麒麟、蝙蝠、镂雕狮、鹿等走兽,形态生动逼真,为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佳作,更与雨湖的“双璧无瑕”等7处景点交相呼应,形成雨湖八景。亭依清池,假山花径深深,夕阳西下,虹桥波光灿灿。观斯亭,八柱立石基,重檐飞金瓦;四角翘,彩凤朝阳,五脊峻,双龙戏珠;蜂窝斗拱,精雕细刻,彩绘穹顶,龙腾鲤跃;麒麟蝙蝠狮鹿,吉草佳木祥云,萦绕梁枋、檩椽、望板其间。真乃境幽、势宏、景和,实为古代园林建筑之佳构也。考虑到夕照亭年久失修,不利于景点的观赏、保护,2011年,湘潭按照“修旧如史”的原则,对其进行了修缮。由于年代久远,近些年来,夕照亭损坏严重,外部彩绘油漆大多褪色,木结构出现了朽烂和变形,石质部分则多处开裂,同时,夕照亭还频遭小偷光顾,亭内很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成为了他们盗窃的目标,龙头、麒麟、风铃等物品都曾遭过窃。“不仅外观日渐陈旧,还频现安全隐患,夕照亭已经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了”。
“工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古亭四角重檐都发生了偏移。”施工人员介绍,不过,相关修缮方案已经敲定,在对夕照亭的修缮过程中,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其原貌。
夕照亭是三百多年的建筑,楼阁亭台分两层,石木结构,面积约128平方米,亭高约15米,二层繁复的重檐屋面,藻井天花,外走廊,四个木柱,万字隔扇窗。
五、测绘工作记录。
1、测绘准备工作: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测绘的主要内容,并讲解了夕照亭的历史及改建。把需要测绘用的工具告诉我们,叫我们怎么使用测绘用的工具一级测绘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到达夕照亭时,我们首先大致的了解才了一下亭子的总体布局,周围的环境,测绘的范围对象。然后仔细德邦观察亭子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状况和彩画等等。
2、测绘工作分配:
我们组总共有六个人,就把测绘对象分为四大块:有的人负责做总平面图,画周围道路与入口人流走向等等,还有立面图,剖面图,及其拍照,采集信息。每人画一个方面,另外的人负责拉尺子测量。然后组员再商量出图与建模。
建筑群的总平面图。这是对非单体建筑,即如有院墙、牌坊、廊庑、古碑刻、道路等构筑物的建筑而言的。测绘总平面图应该准确地表现出各单体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间距,使其总体布局和环境一目了然。
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单体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六、测绘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在测量高度的时候,由于亭子是两层式的,但不能到达第二层,我们根据了结构用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和计算每一部分的高度。有的部分是不能测到的,我们在外面只能用眼睛估算出它的高度。最后,我们测出亭子的高度是15.07m,然后查了网上的资料才知道亭子的高度是15m,跟我们计算的误差很小。
可能起先谁也没有估计到为了得到这些资料和数据会遇到很多的麻烦。由于体量的过于庞大令我们一开始根本无法入手,还有房屋本身结构上的复杂性使我们一度有点灰心丧气;当然,由于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些困难被我们一一地克服了。体会最深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对建筑测绘的认识;无论是从建筑大轮廓的把握上,局部细节的处理,还是其中相互的连接,等等,我们都走了不少弯路。最后通过分析和反复的论证我们还是的出了最为精确的数据尺寸。这些在实地的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中永远无法得到的,因为有些结构很难通过想象去完成;更甚至于有时你看着实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差和错觉的产生。这样反复的验证和观察对我们对于建筑结构的理解和体量的把握上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锻炼对于我们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所有的同学都受益非浅。
应该说虽然我们没有很先进的测量设备,但是我们还是很好的完成了测量的任务。一些自创测量方法更是我们智慧的体现,也许这正是此次测绘考察的真正目的。
七、实习感受。
首先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另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国传统的文化。
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查砖匹、根据阳光角度,数学方法等。
再次,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最后,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
2014.06.18。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测绘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研究的基础工作,我在参与古建筑测绘工作中,不仅深入了解了古建筑的特点与价值,还亲身体验了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尊重历史与文化(250字)。
在古建筑测绘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非常重要。每座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只有理解和尊重这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仅依靠测绘技术无法完全还原古建筑的精髓,需要结合历史考古学、建筑研究等多学科的知识。我们在测绘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与专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测绘工作。
第三段:精准测绘技术的应用(300字)。
精准测绘技术的应用是古建筑测绘工作的核心之一。通过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测绘数据。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测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养,熟练掌握测量仪器和软件操作,确保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细节,精确测量古建筑各个部位的尺寸、位置和形态,以便最大限度地还原古建筑的原貌。
第四段:面对挑战保护文化遗产(300字)。
古建筑测绘工作虽然重要,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古建筑多数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有很多已损坏的部分需要大量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在测绘时,我们需要结合实地勘察和各种文献资料,推断古建筑失去的部分的形态和尺寸。其次,古建筑多处于人流密集的城市区域,周围环境复杂,工作条件艰苦。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采取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通过参与古建筑测绘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及其保护的紧迫性。唯有通过科学准确的测绘,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我深感测绘工作的艰巨性与责任感,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我也希望社会大众能够关注和支持古建筑保护工作,共同守护这一宝贵的历史与文化瑰宝。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六
古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座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文明丰碑。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古建筑被毁坏或者改造,正因如此,对古建测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分享我的古建测绘心得体会。
第二段: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古建筑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其历史、建筑风格、构造和布局等方面。同时,需要做好测绘仪器的准备,如三脚架、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此外,在测绘之前,还需要对测绘目标进行清理,去除遮挡物,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段:实际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观测站位,避免遮挡物对测量的影响,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其次,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和地形地貌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测绘方式,如平面测绘、立面测绘和综合测绘等。最后,要注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读性。
第四段: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古建测绘中重要的一步,要根据测绘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图形处理,生成合适的图纸和各类数据表格,方便后续分析和研究。同时,要根据测绘数据和图纸,对古建筑进行分类、鉴定和评估,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
第五段:总结。
古建测绘是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次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测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准备,注意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并加大对其保护力度,保护好每一座古建筑,以便给后人留下更好的文化遗产。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七
前言:
进入大三上学期后,我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对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构造手法和多样化的建筑形态惊叹不已。对大木作,木梁柱的搭接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次大三下学期的古建地段测绘实习,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获得一定知识积累后,通过实践阶段,对中国古代建筑又一更加充分的认识,同时引入街道测绘的理念,更加关注古代街道的布局,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学习打下更加结实的基础。
实习目的:
对李庄的认识: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位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人测量体会:
这次我们小组主要测量的是李庄古镇内的石燕街地段沿街建筑。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指导老师教授过一些测绘的方法,也对一些简单的建筑测绘方法进行了举例,但这次测绘是传统建筑,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并且通畅传统建筑都包含了砖雕,脊饰,斗拱的大样,难度大又耗时间,而且屋顶的测绘对于使用传统简单工具测量的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我在这次小组测绘项目中主要负责测量沿街的立面尺寸,初期测量阶段,由于遇到的都是门窗,门槛等尺度比较小,位置也比较低矮的尺寸,测量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当开始测量二层窗户,斗拱尺寸的时候,我就遇到了难题,这些构件的位置相对较高,测量难度较大。经过与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一番讨论之后,我还是有了对策。我想到了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种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以某个已测出的构件中的重要控制点,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我还在古镇住户家借了楼梯,借助各种测量以及估算的方法,终于将位置较高的构件尺寸数据测量完毕,心中充满了欢喜。
这次古建筑测绘,给我更大的收获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验,虽然有时。
会因为观点冲突而发生矛盾,但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我们分工明确,从更客观的一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习。
总结。
这次实习,在李庄测绘的时间不长,只有六天时间,但是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对我所学知识的思考影响是很大的。我学会了对古建结构细部的测量,很多实际测量操作的方法等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八
第一段:引入古建测绘的背景和意义(约200字)。
在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古建测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古建测绘不仅能够记录下古建筑的基本信息,包括结构、风格、布局等等,还能够帮助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古建测绘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但体会到测绘过程中的困难,也能带来一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段:详述古建测绘的技术和难点(约300字)。
古建测绘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测量工具,比如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比如三视图、比例尺等等。而真正让古建测绘变得困难的,是古建筑的特殊性质。古建筑普遍历经风雨,且历经多个朝代的修葺,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结构和尺寸;很多古建筑还拥有复杂的构造和雕刻,需要仔细测量并记录下来。
第三段:介绍古建测绘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约300字)。
古建测绘的流程分为前期准备、测量、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几个阶段。在前期准备中,我们需要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准确理解要测绘的部位和细节。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测量古建筑的各个部分和细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中,我们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图纸制作、数值计算等等。最后,我们需要根据测绘结果编写报告,进行修缮或保存。在整个测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古建筑,防止对其造成损害和影响。
在进行古建测绘的过程中,因为工作的繁琐和复杂,加上在古建筑环境下操作,让人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和挫败感。但是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测绘工作的乐趣,更深刻地理解到了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古建测绘的重要性,只有准确地记录下古建筑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修缮古建筑。
第五段:总结古建测绘的价值和作用(约200字)。
古建测绘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记录下古建筑的一切信息,帮助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古建测绘需要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上都有高水平的要求,需要融入团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古建测绘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借助新技术和新方法,更好地完成保护工作,传承“万物有灵,脉络相承”的中华文化。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九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xx年7月1号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将在湘潭平政路进行维持二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
三、实习参与人员。
06建筑学本部。
1、2班跟潇建。
1、2班。
四、实习内容。
7月1号上午九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文庙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距离关圣殿东100米处的三户民宅。这天的天气相当诡异,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裤子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雨渐渐小了些,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七个人,湘潭本地的有两个,鉴于语言沟通的问题,这问卷调查当然非他们莫属啦。大队人马首先杀进一个老爷爷的家里,小刘首身示范。之后小赵、亚信还有还有海剑就都跑去弄调查问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锁定一家据传有70年历史(貌似这一条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一百多)的民居着手测绘事宜。我们从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木质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镂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4.1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女生貌似有点惧怕,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上了二楼,哇塞,满目灰尘,估计主人是不怎么上来吧,除了去临街面出的挑台晾晒衣服,平时是很少活动的!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二进厅(不知道可否这么叫)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木栏杆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小刘爆冷说,大概是放置过世的老人的,但细想一般不都是置于堂屋的嘛?无奈寻问主人,自也是说不上个一二。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一线天)首层片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15mm宽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墙壁材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着,总结一下,完成了问卷调查以及第一家的测绘。
中午,大队人马饿漉肠肠的跑到一间蒸菜馆,无奈其厨艺有限,我们就夹杂着窗外的淅沥小雨,捡以两三点菜色,撮以些许大白米,瞌睡连连。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归去途中历经关圣殿,带着久远的好奇心,推开了红漆的大门,貌似今日对外不开放,殿内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闲逛了一遍,跟传说中的汉白玉龙柱雕还有阶前的蟠龙雕合了影。不辜负此次之行。后来,我们又瞄准了离第一家不远的民居,历尽一百年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两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的护栏不见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旁边的古建筑,据外貌看来估计是商铺,对面的天工楼据老人说有两百年的历史,门口还有一对石狮,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之路越走越顺利!也祝愿广大的建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利!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十
本学期的实践周实践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代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践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周的实践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建筑,建立建筑体验与认知,总结建筑经验,培养专业素养。通过实际测量并绘制测绘文本,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设计,与现代建筑公共思考,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实践地点:
厦门卢厝(成功大道与思明南路交汇处,西南角)三、实践时间:
2012年7月9日——2012年7月20日四、实践内容:
对厦门卢厝的古建筑进行测量并绘制cad图,电子模型以及实体模型。
下面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厦门卢厝这一有代表性的古厝。
卢家大厝位于厦港福海社区围仔内巷,是清末旅菲华侨卢安邦(又名卢国梁)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精品。卢厝坐北朝南,占地近千平方米,由中轴对称的两落横向大厝和两侧纵列护厝及院前石埕组成,埕周为围墙,中间建一个高大门楼,形成完整的群落,十分气派。前后大厝平面均为三进三开间,明间为宽敞的厅堂,左右均设厢房,后厅比前厅深阔,设神龛,是祭祀、议事的厅堂。
卢厝的两落主厝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架构及单檐尖山式,硬山屋顶,弧线形燕尾式屋脊,其间以过水廊相连接,围合成中心大天井。东西护厝为琵琶式山尖硬山屋顶,与大厝之间留有狭长天井,以漏窗墙分隔成对称四小天井,与前后护厝小房厅自成小单元居室。东西前半部天井中另加盖小方亭,用于休闲和会客。护厝前檐下贯穿南北的走廊,同院后巷弄及中央廊道连通,形成了整体建筑的联系纽带。前院围墙正中设门厅,两侧各有随墙门,作为平时的主要出入口,东西和西南院角分建厨房和电石房,服务于主厝。卢厝整体布局结构及屋顶样式仍保留着北方四合院和宋代曲线屋顶的建筑特点。囊括闽南民居大多雕饰手法卢厝对建造材料特别讲究,杉、楠、桉木兼用,花岗石、青石并存。粗围高大的梁柱、板扇的使用,使得屋架高举开阔,门窗宽敞明亮;整个墙裙由“泉州白”花岗岩石板与高腰“柜台脚”组合而成,宽厚结实,令建筑显得更为气派和稳重。
于细微处见精细,是卢厝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点,闽南民居的所有雕饰手法几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墙体多以红砖组砌或拼贴而成,和墙面上用白灰勾缝构成的各种花纹或文字图案,红白相间,相映成辉;门窗、墙堵的石雕则以白色磨光花岗石为外框,内嵌精致的青石雕构件,青白相衬,并与墙面上花纹相互协调呼应。在前落大厝前的东西两侧墙面上,各有一组让人看不懂的文字图案,卢合溪说分别是“天宫赐福”“金玉满堂”。卢厝的石雕数量多达上百幅,大多分布在门厅、垂花门、护厝入口处及漏窗隔墙,既有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打斗场面,也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的生活写照,还有寓意吉祥平安、富贵有余的宝瓶钟鼎、花卉鱼鸟图案。这些石雕运用了浮雕、浅浮雕及透雕等雕凿技法,雕刻出来的花鸟生动自然,人物神态活现,就连悬空的马缰,也琢得极为分明。
扇上也是随处可见。特别是那些以卡榫斗拼图案或诗句文字来装饰的窗棂花格,和以镶嵌手法拼成的梅兰竹菊阳文纹饰,更是体现了雕刻花样的繁多。不过,最能体现主人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是墙面装饰中那些用琉璃烧制和石板摹刻的唐英、张瑞图、吕世宜、郭尚先等大量历代名人墨客的诗词墨迹。古厝防雨还要防贼据说,卢厝在当时还挺“现代化”的:通过房屋内部铺设的暗管,由“能量”(电石与水作用产生易燃气体)房和厨房顶“蓄水池”向各房厅供气、供水。如今,宅邸墙边屋角还可以见到管道、水头残迹,门窗顶上也保留有灯头足,但“蓄水池”早已被拆掉了。
卢厝还在卧房和厅廊地面率先使用了西式壁炉和花面瓷砖。据卢合溪介绍,这些花砖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一百多年了仍完好无损。他说,卢厝里的所有木料全部是从菲律宾运过来的,而石雕则都是惠安工匠们的作品。但是,卢厝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一些东西。墙面上的那些石雕,幸好当时用水泥抹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春节前应文物处的要求,他才把那些水泥挖掉。卢厝尽管结构还保存完好,但部分墙体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倾斜、塌下的迹象,而且屋顶上瓦碎木朽,卢家后人说最怕的是下雨天。除了要担心房屋坍塌下来,卢家后人还要提防“盗贼”。
下面介绍下这次我们小组的测绘。
到达卢厝时,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卢厝的总体布局,接着是我们小组的测绘范围。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需要测量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当以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正式展开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而我和另外3名同学负责测量立面。立面的测绘看似简单,但期间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的拍照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式进行拍照,这就只能借助爬梯了。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将立面上的雕花,门的大小,以及窗户大小都测量出来,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动脑能力了,在门的较高处,我们的卷尺硬度不够没法伸长到较高的地方,于是我们借助竹竿,通过把皮尺的头部固定在竹竿上,从而进行测量。我想,最困难的测量就是对斗拱及其上面的雕花的测量了。由于卢厝现已属于危房,房东在有些地方并不让我们爬高进行测量。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房东终于同意让我们用爬梯爬高测量斗拱了。这也开始考验了我们小组的互助能力了,由于需攀爬的高度较高,所以爬梯下由两名同学扶住,测量的同学带上一个卷尺和一个手电筒上去进行测量,下面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由于我们小组配合的默契度高,我们一个早上就完成了我们小组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测量。
在测量完成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之后,很快组织了本组的各个成员进行数据的统计,然后开始绘制。公布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小组就完成了老师给我们的任务。五、实践心得:
我们在做完这个古建测绘的实践以后,我们更实际的了解了古建筑的构造: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此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借助竹竿等等。在绘图方面,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最后,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由于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配合。我想只要一起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无法攻克的。这次的测绘我学到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十一
ancientarchitecturemapping。
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导师姓名:完成时间:
浅谈皖南徽派古民居特色。
合肥学院12建筑学班胡超、张烨、李思源。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天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徽派建筑古民居测绘马头墙。
一、村落环境。
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从徽州传统村落总体来看,都是溪水依托山势,村落顺延溪水。房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村落顺溪水走向展开,形成优美的村镇风貌。
徽州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例如西递,在我看来就是线型的布局方式。第二种是散点型布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在安徽黄山地区,位于山腰和山脚的村落大多如此。第三种是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屏山。
二、建筑色彩和形式。
1.色彩。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域性的基本风貌。
2.形式。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房屋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丰富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三、
建筑架构。
徽州古民居的梁架构件均为木质结构,不仅坚固稳定而且构造奇巧,雕刻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梁架整体宏大壮美,中段常雕刻多种图案,立柱雄而不笨,明代多做成具有优美轮廓线的梭形柱。梁架上的构件,如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斜撑、替木等大都进行镂空细雕,装饰以精美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梁架上的叉手和雀替,则多做成云朵状,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这些梁架构件的制作,巧妙地将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渗透,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它们虽不施以彩漆,只涂以桐油,却显得格外古朴雅致,诠释着徽州传统的文化内涵和高格调的审美观念。
四、建筑材料。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材料,在地面上大多使用一些灰色或青色的花岗岩铺砌,一些较大型的住宅地下也会使用方砖正铺或者斜铺。较小的住宅也会使用墙砖铺砌而成。
楼面之上多使用木材楼板,大多还会在其上铺一层天然防水的材料,如干草,箬叶。部分清朝晚期民居,会使用双层楼板,上层楼板薄,下层楼板厚,之间夹一层油纸。防止落灰,漏水。
柱、檩条、椽子、屋面板多选用杉木制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有选用白果树、柏树制作。杉木躯干较直且抗蚁,不翘曲,少开裂,而且古代工匠在实践中懂得杉木暴露在空气中不易腐蚀,柱子表面不做地仗,不饰油漆。
外墙面皆为涂抹有白垩的白粉墙,白垩是一种柔软、易碎的白色粉状碳酸钙沉积物,在现代还多做粉笔。其作为外墙涂料价廉物美,既可反射阳光以隔热,又可阴雨时防潮驱湿保护木构架。砌筑墙体和砖雕门罩在砖的使用上略有区别,墙体砌筑所用的是一种按长度一尺一寸、宽五寸、厚一寸的大开砖,门罩和门楼制作所采用的砖是经过洗浆沉淀的细土制坯烧制而成,其色泽青灰,质地细腻,便于精雕细作。
五、装饰工艺。
建筑雕刻艺术是徽州民居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建筑中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以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雕刻分为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几种方式。
其中砖雕的主要装饰处为门罩、门楼、八字墙及马头墙的端部。其镂刻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凡神仙人物、亭台屋宇、飞禽走兽、花草静物应有尽有。为了表现人物的逼真和楼台的主体感,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和半圆雕的技法。
木雕比砖雕使用的地方更多,一般多用于檐口、梁架、门窗、栏杆和室内陈设。由于木质细韧,较砖石易于加工,故木雕的刀工更为细腻,线条更为流畅,人物表情、衣襟更为清晰。不少民居留下了珍贵的木雕艺术品。
石雕主要用在祠堂、寺庙、牌坊、桥,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
浑厚潇洒“三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徽州古民居建筑的一大亮点。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
六、关于徽派建筑的思考。
在安徽省内也有众多建筑师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如黄山轩辕大酒店、合肥亚明艺术馆、徽州文化园、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馆。这些建筑作品从多角度对徽派传统建筑进行了新的诠释,反映了对徽州传统建筑特色的思考以及在实践中达到的新的高度。因此,新徽派建筑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创作高峰后,在今后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和发展,必然会在中华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徽州古民宅木构架类型及柱的营造》。
安徽农业大学。
[3]百度百科及图片。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十二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巩固《中国建筑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通过实地实物测绘,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等建筑特征。
2.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提高大家徒手草图和墨线制图的技巧和能力。
4.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2012年12月17日下午,刘老师跟我们做了个古建筑测绘讲座及实习要求讲解,主要让我们了解整个行程安排,测绘的主要类容,安排分组,布置各组的大致任务,实习的地点,还有些注意事项。大然还有最重要的——测绘成果,也就是我们的要完成那些任务。我们自己也在网站上了解了一些有关佛山梁园的资料。
佛山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1984年重修后改称梁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东莞可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园中亭台楼阁、石山小径、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布局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梁园是研究岭南古代文人园林地方特色、构思布局、造园组景、文化内涵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展现了古代佛山文人对远离大都会凡嚣、享受林泉之乐的追求,也体现了“广府文化”中对花园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间环境的向往;其典型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荟萃、文风鼎盛的重要实物例证。
配任务后,我们组9个人就带同我们的测量工具到达需测量的建筑——韵桥。到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韵桥的总体布局,测绘的范围、对象。然后,仔细的观察韵桥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我们运用了全站仪,卷尺等的测量工具,就开始对该建筑进行测量。我们分好工,有的负责用全站仪测建筑的外轮廓,有的负责用卷尺测出尺寸较小的部件。我就拿照相机把建筑的外部立面,以及其他小的构件、雕花之类的东西拍下来,作为绘图的参考。
经过一天的测量,我们都基本把需要的数据都测出来了。我们就先话一下大概的图,看一下有没有数据的遗漏或错误。最后到了5点多钟,我们就返回学校。这着,我们就开始分工画图,每个都至少有一个图,画大样图的就多画几个,而我负责的是剖面图。经过一轮的讨论分析,我们就把图画出来了。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岭南的园林建筑,对岭南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古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十三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xx年7月1号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将在湘潭平政路进行维持二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
三、实习参与人员。
xx建筑学本部1、2班跟潇建1、2班。
四、实习内容。
7月1号上午九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文庙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距离关圣殿东100米处的三户民宅。这天的天气相当诡异,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裤子都湿了,同时也给测绘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雨渐渐小了些,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七个人,湘潭本地的有两个,鉴于语言沟通的问题,这问卷调查当然非他们莫属啦。大队人马首先杀进一个老爷爷的家里,小刘首身示范。之后小赵、亚信还有还有海剑就都跑去弄调查问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锁定一家据传有70年历史(貌似这一条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一百多)的民居着手测绘事宜。我们从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木质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镂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女生貌似有点惧怕,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上了二楼,哇塞,满目灰尘,估计主人是不怎么上来吧,除了去临街面出的挑台晾晒衣服,平时是很少活动的!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二进厅(不知道可否这么叫)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木栏杆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小刘爆冷说,大概是放置过世的老人的,但细想一般不都是置于堂屋的嘛?无奈寻问主人,自也是说不上个一二。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一线天)首层片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15mm宽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总结。
一下,完成了问卷调查以及家的测绘。
中午,大队人马饿漉肠肠的跑到一间蒸菜馆,无奈其厨艺有限,我们就夹杂着窗外的淅沥小雨,捡以两三点菜色,撮以些许大白米,瞌睡连连。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归去途中历经关圣殿,带着久远的好奇心,推开了红漆的大门,貌似今日对外不开放,殿内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闲逛了一遍,跟传说中的汉白玉龙柱雕还有阶前的蟠龙雕合了影。不辜负此次之行。后来,我们又瞄准了离家不远的民居,历尽一百年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家,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两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的护栏不见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旁边的古建筑,据外貌看来估计是商铺,对面的天工楼据老人说有两百年的历史,门口还有一对石狮,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测绘之行已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之路越走越顺利!也祝愿广大的建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利!
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等建筑特征。
2.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4.通过实地调研,使大家正确掌握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从建筑理论上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20xx年十月底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在江苏省无锡市进行维持一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以参观为主要任务。
三、实习参与人员。
全体xx级建筑学专业学生。
四、实习内容。
20xx年10月底,系里为大家安排了前往无锡的测绘参观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两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大多数同学对古建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于如何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古建具体的形态还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家急需这样一次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认识了解的机会。
当人们还在去周庄、乌镇、同里,去寻找江南水乡的风貌时,我们不能忘记,无锡——至今也保留了许多令人向往的江南古建筑。
所以,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选择了无锡古建筑。
自泰伯东迁,来到无锡,无锡的历史进程就登上一层台阶;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又让无锡成为繁荣的焦点。
当人们开始忘记,忘记这些曾经的辉煌。我们开始寻找,寻找这流淌在记忆中的美。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能了解水乡古宅的特点,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江南水乡的古宅、古桥,因风雨侵蚀而斑驳的青砖老墙,疏密有致的木制窗格,似乎还闻得到棠桂飘香,听得见潇潇暮雨。
天我们参观了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xx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此联现悬于依庸堂内。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xx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如今,这里不仅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当地文史馆成员的学术交流之地。
第二天参观了锡惠公园。它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舒适的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园林。锡惠公园地处无锡城郊、南临古运河,背倚惠山,古地687亩。园内峰叠峦秀,翠拔蓝天。锡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作为无锡城市标志的龙光宝塔巍然耸立在锡山之巅,湖光塔影,相映生辉。园因山得名,山为园增色。园内亭台倚山,楼阁临水,泉水淙淙,古木参天。峰回路转,游人如置身画中,移步换景,山水间变化无穷。全园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林泉之胜,莫过于此,且遍布历代文化遗存纪念性建筑。其中有开凿于唐大历年间的“天下第二泉”、有建于明代的江南名园――寄畅园,有春秋战国时春申君黄歇饮马处――春申涧等国家、省、市级文物单位18处。名胜古迹,集江南地区数千年灿烂文化之精华,悠久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二泉映月,春申飞瀑、山色溪光、胜地名泉――锡惠公园一直被誉为无锡的“天然博物馆”。
下午我们来到清名桥——江南水弄堂。临河而居,人们将信任托付于水。虽然很难再寻到“人家尽枕河”这幅水乡风貌,但走进小巷深处,依旧能找到一些零落在时空中的老宅、古窑。散落在星海,虽然百年沧桑,在扶手、屋檐、门廊,依然能够找到些许历史的痕迹。我们更愿和老宅的主人谈谈,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泰伯让贤奔吴、朱元璋大兴窑业、王萁勤建成筑墙……那些流落在岁月中的故事,一个个被唤醒。古运河水流,这就是无锡的母亲河,今天,母亲和退休了,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故事待续的华彩乐章就是无锡今天的繁荣!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米,宽米,高米,桥孔跨,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
第四天我们游玩了鼋头渚。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鼋头。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鼋头渚风景区地广景多,可先登临鹿顶山舒天阁,远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鼋头渚,或步行盘桓于花径,或赤足涉水于低滩,或乘船弄涛湖面,坐礁凝思,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
惠山古镇、祠堂、牌坊,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通过了解参观、摄影,在欣赏古宅的同时,了解它辉煌的历史。流年消逝,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离我们越来越远。她的美丽,依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参观了解了无锡古建筑群,对无锡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
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她始建于宋朝绍熙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村中古民居鳞次栉比,由于宏村地势偏远,据说只在太平天国时曾遭战劫,一把火烧掉了不少老宅。后来大多按照原样重建,保存至今。“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这两句诗是徽州最为著名的广告词,而宏村又是徽派建筑绝好的注脚。似乎学校就是冲着徽派建筑而去,我们接着上届的足迹踏上去宏村的实习历程。
次去会这么远的地方,汽车、火车、汽车、火车、汽车,真的是看够了、玩够了、烦够了。五点起来,匆匆忙忙整理前晚整理好的东西,生怕自己丢东西。洗漱完,就奔食堂,以前能吃早饭的地方就不多,更何况是早晨五点多,凑合一下吃了点,没吃饭就急急匆匆往人文馆跑。还算自己腿长得结实,没拉最后,谢天谢地。
至此开始了梦中追捧的宏村实习,汽车上发了一本测绘实例表,无所事事的看了会,不知不觉就到了火车站。挤火车是我一生中最烦的事,中国人多暂且不说,我们这些男青年的优势全被大妈大婶的胡冲乱撞挤没了。废了好大的劲才上的车,多亏我们41个人座位联在一起,所以座位顶上的空地没被莫名其妙的占去。
刚上车就开始独自不舒服,估计是早晨鸡蛋的问题,都是饥不择食惹得祸!也许长途跋涉都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无聊的结局,我们也不例外,北京的转站总算给了我们一点缓冲的机会。
第二天总算熬到南京,长江也见了,南京也看了,接下来六小时的山路可真。
让我们这群人郁闷。两天的火车真是死要命,中国最古老的绿皮加风扇,死闷死热,次体会到中国人确实多。我从小都晕车的习惯,六个小时的山路,结果我还没上车就开始晕了。
一上车汽车就有了感觉,后来吃了点冯柯老师给的药,可能是坐车太累了竟不知不觉睡着了,结果安全挨到了宏村,当然以路途的风景做代价。
下午几个人一起在际村吃了点当地小吃,吃完才发现,旅游业真是能带动消费,竟然这么贵。大家再三考虑后,就又回到住宿的地方会餐。
今天是实习第二天,早晨五点半还在睡梦中就被叫醒,匆匆忙忙的就走了一个姓汪的人家测绘,老先生以前是做过老师的,对古建和风水很是研究,刚到他家就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下他家,感觉老先生很不简单。
最郁闷的是重新分组,理由是女生单独一组不安全,要男女搭配。我们那组划拳淘汰,结果身为组长的我被淘汰出组。天测量我们选择大门和楼梯,我们首先测门,数据的一步步测,进程慢慢的来。
下午,导游带我们去宏村转了转。
晚上,邀请汪瑞华给我们讲解宏村,老爷子对古建筑和风水学确实有研究,也很有主见。首先给我们讲解宏村的来历,徽州匠人的博学、宏村的桃源容纳、800年的融合形成现在的宏村。又否定了人们常说的“牛”的说法,老先生从三点说起,河道的改造,是为了环绕村庄,处于安全和实用的考虑;八百间的时间一代代的匠人不可能按一个无形的思维准确延续;牛肠、牛胃、牛角都有,偏没牛心、牛肺,没心没肺何为牛。后来又讲了徽州建筑的民居特点,高墙森林小窗户,飞檐翘角楼、华楼,接天连地大天井。开天井接无根之水,设天井纳不捷之财。徽州建筑有很多我们不可理解的地方,中庭天井、水流地下、自焚式防火......,也有很多当地人朴实忠厚的建筑映射。
早起6:00,出发去汪家老宅。
村里道路曲折妖娆,似水环绕,昨天的路程早就忘光,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老宅。本来冯老师说为了安全起见不让我们自己单独测绘年久失修的楼梯,好奇的我们待着看不到冯老师就开始自己测。
偏厅楼梯,两折都是奇数,古代都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才有九月九重阳节的来由。可能限于当时工匠的工程细度,楼梯各部件尺寸都不相同,我们就得一一测量。楼梯踏步有几块是后加的,外有楼梯间环绕,中有扶手平斜。平台宽阔厚重,确实承载了平台应有的停息等待的作用。
中庭后方楼梯测量,大体弧形单跑,23阶。
楼梯测量感觉踏步窄小,宽200mm,高120mm,下楼相当不方便,可能基于当地女子裹脚的风俗设计的。
测量中发现旁边有一掉色的棺材,大家研究以后推断为当地风俗,没人提出异议,要不谁敢冒着风险揭开看看。
下午在村里花了一幅钢笔速写,挺撮。晚上讨论测绘数据,整理实习报告。
早晨6:15醒,急忙洗漱、吃饭。
测量本来是测好的,冯科老师说看看知道一下,我们就有去了。
正门发现顶部又有一层,基本上是画上去的,外加小小雕刻。老师有带我们测了测楼梯,基于楼梯年久失修的问题我们只好就此罢手。
下午和周杨、小刚一起画速写,画到一半突下阵雨。雨后一起溜达,碰到向南,邀请我们一起去南湖书院玩。宏村的雨挺大的,雷也特别响,雨中宏村又是一番风景。
晚上,收到通知实习解散,至此我们就开始收尾。
后记:宏村徽州女诗人程凤娥在《鹧鸪天?有怀》中写道:“一点愁心指上弹,梅花羞带病中看,相怜早被湖山隔,空对孤灯带影残。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月,为我勾留伴晓寒。”
古建测绘调研报告篇十四
一·测绘对象记录:关林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南七公里的关林镇,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望熊耳青黛,东傍伊水清流,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亩,现存明清殿宇廊庑150余间。现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沿着纵轴线(南北轴线)和横轴线(东西轴线)进行布置。关林庙从大门外的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它建筑的布置皆按中轴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
我们小组的测绘对象是关林庙的三殿即春秋殿,关羽塚和后院。春秋殿也称寝殿,厅内有关公秉蜡看“春秋”的坐像及卧像。四周有关公战吕布、镇荆州、战长沙的彩饰画。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春秋殿采用的是清式七檩硬山大木作,一共有五开间,平面采用分心槽的形式。春秋殿前昂刻有四十五个龙头,门额上方绘有“三英战吕布”“长沙战黄忠”“”威镇荆州“禹龙锁蛟”等故事。屋顶采用硬山形式,屋架采用抬梁式构架,台基是简单的石台基。关林后院还建有一清代石龙碑亭。它是神化关羽的又一见证。在亭碑上额刻篆收“勒封碑记”。碑面书写:“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是”。关林的后半部是关羽的墓地,四周松柏长青,圆圆的大墓前是一座石坊,上刻:汉寿亭侯墓。
二·测绘工作记录:
1·测绘准备工作:
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给我们重点讲解了测绘内容以及图纸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帮我们回忆一下古建筑的结构,名称。把我们需要测什么内容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让我们不至于到了实地不知道要测些什么或者漏测了一些大方向的东西。把我们测绘所需要的工具告诉我们,以及历届测绘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注意事项。
到达关林庙时,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关林庙的总体布局,测绘的范围、对象。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测得春秋殿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2·测绘工作分配:
我们组共有六个人,就把测绘对象分成六大块:总平面图、首层平面图、横剖面图、正立面图、背立面图以及侧立面图、细部大样图。每个人画一个方面,其它组员拉尺子测量。画总平面图的是刘长亮、画首层平面图是单秋平、画横剖面图的是鲁洋、画正立面图的是赵振军、画背立面图以及侧立面图的是崔新锋、画细部大样图的是曾丹丹。cad出图是由组员商讨后确定,汇总。
3·测绘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二级传导校级种子培训者培训方案(五篇)
-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题目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题目大全(4篇)
- 最新小学班级制度规则(优秀11篇)
- 2023年员工加薪申请书50字以内(大全15篇)
- 审计岗位的职责(通用10篇)
- 2023年窗外的风景700字作文(通用8篇)
- 2023年窗外的风景初三作文1000字(汇总10篇)
- 最新工作总结总经理(模板18篇)
- 2023年英译汉翻译心得1000字(汇总14篇)
- 2023年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度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制度(5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