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融发展论文(模板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0:26:00 |
  • ZTFB |
  • 10页

影视剧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写总结时要注意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饰词语,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金融发展论文篇一

与此同时,保监会要积极鼓励投资方式创新,按照保险资金自身的规律,探索股权、债权结合的形式,对接实体经济的实体需求,积极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组织机构的创新。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准入和退出机制,以提升保险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重点,全面深化保险市场的改革。继续全面推进寿险产品的利率改革。在定价权方面要还给保险公司,还给市场,让保险公司在公平统一的市场中更加灵活地开展运营。”周延礼强调,下一步要推进商业车险费率条款的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保险费率管理制度。

金融发展论文篇二

新千年临近之际,似乎大家都是应该准备乐一乐的时候,生活在台湾的一些人可能乐不起来。台湾最近有两大“不安”:第一大“不安”是台湾政局动荡,尤其是在“立法委员”有关是否存在台湾版“莱温斯基事件”提出质询之后,情况更是如此;第二大“不安”是大名鼎鼎的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在大庭广众之下揭了台湾金融业的短,宣称台湾很可能在明年春节前爆发本土金融危机。

在美国,“莱温斯基事件”本来也算不了什么,当时的始作俑者克林顿总统虽然被搞得声名狼藉,但美国经济仍然热火朝天。可是,换成台湾,为什么一时被大肆渲染的“总统绯闻”就是一大不幸呢?因为台湾“总统”是要管经济的,如果绯闻缠身,他就没有时间管了。对于领导人物,许多人往往更多地关注其绯闻,但并不关心其绯闻本身的事实程度。台湾“立法委员”的行为举止之乖僻失度,本来也算闻名全球,其对“陈总统”的指责,在我们看到“行乐图”之前,恐怕得大打折扣。至于我国媒体对台湾的众多事件往往有放大或者化小作用,我们有时对自己的所闻所见也不免无法自信起来。

如果按照波普尔对民主制度的透视,那么能够实现和平的政府更迭的就是“民主政体”,不能实现的就不是“民主政体”(波普尔,1987年)。可以说,台湾和美国一样,都实现了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台湾的“民主”比美国脆弱得多。孙中山先生早就在当前提出了“军政、训政(即党政)、宪政”三部曲,真正实现“宪政”已是在蒋经国的晚年,到目前“立法委员”们拳打脚踢的场面时有所见。在美国是政企(银)分开的,台湾则是政企(银)不分的,即使有所分,也是分得不清的。政府干预本来就是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模式特征。

政治波动在美国虽能导致股市波动,但是波动之后,股市仍然可以照样上扬。但是,政治波动在台湾的效应可能就不一样,在经济景气的时候,问题可能不大,但在经济不景气、金融业不良贷款多的时候,政治波动对经济与金融运行的扰动就大。

台湾比之于大陆,无异于“弹丸之地”,但是,就在这一岛屿上,却是银行林立。据台湾的统计年鉴,与1991年数字相比,截止2000年1月底,除了“中央银行”之外,台湾有本“国”一般银行54(16+8)家,外国银行在台分行39(35)家,信用合作社48(74)个单位,农会信用部287(285)个单位,渔会信用部27(25)个单位,信托投资公司3(8)家,还有邮政储金汇业局,本“国”人寿保险公司17(14)家,本“国”产物保险公司17(19)家,本“国”票券金融公司16(18)家,本“国”证券金融公司4(1)家,外银代表人办事处24(28)家(括号内为1991年数字--参照周大中,1994年,第205-206页)。台湾商业银行的设立采取核准制。在过去,台湾银行大多为公营银行,非公营银行属于例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有大批非公营银行申请开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带有家族色彩,这些新银行的资金规模有限(周大中,同上,第204和212页),其设立是为了替背后的财团提供一个较不受约束的集资渠道,而且这些财团基本上还是希望银行能够赚钱。总之,如今台湾银行的家数不减反增。

台湾无疑存在过度竞争问题。但过度竞争本身却不是问题,只要台湾银行之间存在破产倒闭和自由兼并的运作机制,过度竞争问题会因为银行之间的自由兼并行动得到改善,金融资源趋向于流向最适宜其管理的机构管理,由此金融结构可以趋于完善。在90年代初,真正的问题是台湾一般银行中公营银行占统治地位,其特点与大陆的国有银行很相近,业务上不求上进,负责人但求无过,不求有功,难以开展现代化的银行业务(比较周大中,同上,第212页)。到如今,随着台湾银行数目大增,银行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台湾那些新银行的'要人也部分来自那些公营银行,似乎也应具备公营银行老总们过去那种散漫习气。但是,时过境迁,由于机构林立,竞争过度,很多公营银行的老总们那种散漫习气也都已基本消失,更不用说那些新银行的老总。总之,银行老总们的业务压力很大。

据我的台湾藉朋友何子毅先生介绍,台湾的公营银行,其绩效和结构都相差不多。也就是说,并没有亏损特别严重的、也没有业务特别突出的公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之间(尤其是公营银行之间)的兼并即使发生,其动力源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由于尚无金融机构合并法,几家银行(如台银、中信局及土银)酝酿合并,但并不成功,反倒是信合社改制为商业银行者不少。

我国大陆的国有银行占据着垄断地位,似乎也在酝酿合并重组。大陆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与台湾大不相同。一方面,加入世贸和金融全球化要求我国大陆的银行更加壮大强健,即要求我国扩大银行规模,以迎接外国银行的挑战。另一方面,即便外国银行大举进入,其触角在很长时间内可能仍然有限,因为在我国中心城市之外的许多地方,可能仍然得靠我国大陆现有银行的密密麻麻的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当然,我国大陆银行可以与外国银行合资、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反之亦然。目前我国大陆国有银行酝酿的合并重组,由于银行坏帐率高,似乎像是两位浮肿病号之间的“成家”.政府的银行不可能不受到政府干预,不一定可按市场竞争的择优规律沿着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实现合并。行政部门指挥下的规模巨大的“拉郎配”,其结果可能更加拖累本来业绩就差、体态臃肿的“新郎”和“新娘”.

过去几年,台湾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逃过了金融危机的劫难。原因很多:(1)台湾外债少,负债仅为数千万美元;(2)国际收支经常帐长期呈现大幅顺差;(3)外汇存底多,目前达1100多亿美元;(4)中小企业占主体,可灵活调整经营方向,从而有助于确保台湾的经济增长。据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11月12日消息,预估台湾2000年经济成长率为6.4%,2001年则为6%;民生消费指数(cpi)为1.3%,明年为2.1%.此外,台湾的经济高科技含量可观,在国际分工中,对欧美的加工需求依赖性较大,对东亚和大南亚的加工需求依赖性较低。台湾的企业结构虽然对灵活调整经营方向有利,但是企业的融资结构却不乐观。台湾的大企业过高依赖银行的贷款,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很多是透过民间借贷。台湾国民党拥有许多企业,与德国继承了东德原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sed)产业的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pds)一样,两者可以说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政党。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民党曾要求银行救助30余家这类企业。这说明台湾有严重的党、政、企不分问题。

但台湾的经济泡沫仍在破灭之中,这也是事实。据伦敦《经济。

学家》文章,台湾股市自从三月间陈水扁赢得选举以来已经跌了百分之三十五,许多地区的房地产自一九九五年以来已跌到超过百分之五十,若干大财团也都面临偿债困难的问题。台湾的贷款往往是由股票与房地产做为担保。许多人指责台湾银行肯作抵押放款而不肯多做信用放款,这就有些像当铺(周大中,1994年,第212页)。根据台湾媒体报道,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台湾的经济泡沫开始破灭。随着债务人无法偿债,这些抵押品的价值也大幅缩水。台湾的银行坏帐目前已创下最高纪录,根据政府统计坏帐比率达5%,然而分析家们的看法却是此一水准的二到三倍,保守一些的估计为10%.但是,根据一些邻近国家的经验,如果呆帐率高于15%,就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与此相比,大陆官方机构早就披露过,1996年我国大陆四大国有银行的呆帐率达25%(估计为保守数字)。1997年底我国大陆四大银行资产净值占2.16%(转引拉迪,2000年,第157页)。

金融制度呆帐、坏帐比例高虽是问题,但如果没有《经济学家》杂志的一把火,世人对台湾金融市场的信心就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金融体系就可能在修修补补中照样运转不误。金融体系由金融服务需求者、金融服务供给者和金融市场组成。从资金流动角度看,金融体系由市场、中介机构、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组成,资金从有盈余的实体通过金融系统流入有资金赤字的实体(博迪,2000年中文版,第22页)。盈余部门供给资金的行为基于一种收回初始资金投入并获取回报的预期,而且预期回报的数目是与投入资金所承担的风险正相关。可见,金融系统的资金流是一种完整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是致命的。支撑金融体系运转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信心。

对于一个坏帐堆积成山的金融体系,只要市场信心存在,而且只要有一家机构出面作出救援姿态和调整,金融市场就能苟延残喘,无论该机构是政府、银行、企业,无论它是国内还是国外甚或国际机构。我们的社会、经济系统(包括金融)可以说是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常被谑称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翩翩飞舞,也许就会改变纽约下个月的天气(莫斯可,200年中文版,第7页)。《经济学家》杂志可以放飞蝴蝶。宝岛上“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也可以放飞蝴蝶(求稳)。

谁也无法预言未来。现在所说的混沌理论或复杂系统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最终结果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因而总是难以预测的(莫斯可,200年中文版,第7页)。无论是对于台湾还是大陆金融业来说,所能做的可能就是改善初始条件。那么什么是初始条件?前一时段的结束状态就是现一时段的初始状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从现在做起,改进现时的条件。

经济学家的文章无疑给台湾提了一个醒,其作用无异于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亡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这也让人想起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著文的提问:“谁能养活中国?”马克思的预言和布朗的提问都导致了所涉由者的大量适应性反应,从而使得爆发危机的时间表延长(甚至无限期延长)。与《经济学家》杂志的文章的预言相反,台湾政府和业界的许多适应性反应很可能使得台湾在春节以前不会发生本土型金融危机。

退一步讲,大陆和台湾不是兔子和狐狸的关系。万一台湾金融业撑不住,不存在兔死狐悲的问题,反倒会有唇亡齿寒的意思。大陆,台湾,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的文化特征和经济模式的共性很多,最大的共性就是政府干预严重,如果说那些国家以“裙带资本主义”著称,我国也不乏“裙带”特征。但是,一旦危机临头,稳定局势的大事肯定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不管这个政府是凯恩斯主义型政府还是守夜人型政府。

但是政府的插手的办法不同,后果也不同。救援(bailout)的后遗症很大,救援者的信条是:“该救的还是要救”.如果中央银行出面救援,充当一次“最后的贷款人”,业绩差的银行就得到一次甜头,就不思改进,出现了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通过其他银行的学习效应传染给其他银行,结果央行可能得不断充当“最后的贷款人”,整个银行系统的业绩就会每况日下,最终导致发生系统性崩溃。

如果纯粹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那就是“该倒的就让它倒”.不救援的后果是企业或银行的破产倒闭,甚或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考量不救援之前,可能得测算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和波及面有多大。只要波及面不大,破产倒闭是好事,这一方面强化了企业和银行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破产倒闭引起的企业和企业重组可以优化市场结构。大浪淘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救援和不救援这种两分法是不全面的,似乎只有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除了救援何不救援之外,还有化解和防范等办法。

台湾五年前就建立了金融监理委员会。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在今年,台湾当局和金融业界推出了许多的化解和防范措施,其中有些是与市场一致的(marketconform),有些是与市场不一致的、因而也是易受攻击的。这些措施包括:

(3)去年已将金融营业税有5%降至2%,最近计划继续降至零税率;

(5)调降存款准备金;

(6准备推出金融机构合并法,以促进银行合并;

(7)筹建资产管理公司。

台湾目前能做的可能是要继续推出措施,稳定人心,恢复市场人气。如果人心涣散了,有关金融危机的说法无疑就成了“自证预言”.台湾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已经较强,这一方面导致问题容易暴露出来,容易爆发金融恐慌;另一方面这也便于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纸去包火,或者用纸去救火。大陆的习惯做法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披露消息,在短期内通过化解措施保持金融稳定。

但化解措施都是事后措施,今后是要多设置事前预防机制,这才是面向长远的考虑要点。在长期,无论是台湾和大陆,都要从根本上实行政企(银)分开,让市场力量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发挥其作用,即恢复市场本位。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论民主理论”,载德国《明镜周刊》1987年第32期。

2.尼古拉斯・拉迪:“中国金融体制存在的困难及改革的路径”,载《国外专家谈中国经济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0年。

3.兹为・博迪和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

4.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北京,2000年。

5.周大中:《现代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

金融发展论文篇三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紧密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金融,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活动和相关问题的总称,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已经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网络金融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未来甚至将全面挑战传统金融渠道,网络金融发展将成为我国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发展论文篇四

信用卡购车利率虽然低,但要求较高,银行车贷一般需要找担保公司,申请人需要向担保公司支付担保费、调查费等一大笔手续费,当前各家银行对传统车贷态度冷淡,很难审批。

与上述两种方式相比,汽车金融公司不需提供担保,尤其是对户口和房产等硬性条件没有要求,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稳定收入即可。

相对低的`门槛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作为应对的方法,适当提高利率也就成了最合适的手段。

二、办理更快捷。

通过汽车金融公司申请,一般情况下只需花两三天就可以拿车。

在各大汽车品牌,一些4s店经常推出诱人的贷款购车方案,卖点包括首付三成、零利率、一年免息等优惠条件。

金融发展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而广泛的发展,电子商务随之越来越繁荣,而与电子商务息息相关的电子支付、网络证券等新型金融形式如何规范化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网络金融为切入点,分析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金融立法及执行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惠苏渊,许忠荣;电子支付系统的安全[j];经济师;11期。

2、乔红;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与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发展论文篇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截止到4月,中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然而,在中国转轨经济的背景下,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等,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严重约束。例如在银行贷款方面,据20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0.3%的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33.3%);反之,11.7%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要明显多于民营企业(3.3%)。在债务融资市场上,民营企业很难取得与国有银行平等的竞争地位。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是由于民营企业的私有性,在经济环境中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二是由于银行普遍认为民营企业信贷违约率偏高,且中国法律体系相对不健全,银行担心容易形成不良贷款。以上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提供给国有企业,而很多效益良好和发展前景更好的的民营企业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支持。

面对这种制约,在正式制度无法帮助民营企业公平地获得经济资源的情况下,企业开始寻求一些替代性的机制来解决制约其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首先政治关联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替代性机制。已有研究表明,政治关联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声誉机制(卫武,2006),是一种为企业提供经济资源的有效途径(faccio,2006;fisman,2011)。余明桂等(2008)发现,在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不高、法律体制不健全的地区,政治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非正式机制,帮助民营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促进企业发展。但这些研究一般是从企业家参政的角度来分析的,即企业高管的政治身份作为替代机制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被学者们普遍忽略的一种政治关联渠道,是民营控股公司在所有权安排时有意引入国有股权或是在买壳上市时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国有股权是指由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作为股东,对因其以国有财产进行投资而在公司中形成的相应股份(出资比例)所享有的收益和为此而享有的权能的总和。由于国有股权的公权本质,使得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的民营控股公司与政府存在天然的维系,而学术界关于这种政治关联渠道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白。

另外一种替代性的机制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社会学概念,putman(1993)定义其“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在经济领域,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被认为是通过信息的分享、互利互惠的集体行动和决策制度来实现的'。潘越、戴亦一(2009)在研究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上发现社会资本与政治关联有替代效应,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法律保护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是在企业融资方面,社会资本对其到底有没有影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白。

本文以我国民营控股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企业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及社会资本对企业银行贷款这一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对企业银行贷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企业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企业银行贷款融资方面具有替代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民营控股企业寻求了替代性的机制来获得企业所需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allen提出的著名的“中国之谜”(puzzleofchina),即民营经济在我国这么一个制度保护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转型经济背景下还能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及分析;最后是全文的总结。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获取资金资源是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获得外部融资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现今企业外部融资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外部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指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是发行股票,还有就是通过产权市场出让股权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指通过银行贷款这一债务性融资。

银行贷款相比于权益性融资,具有成本更低、不分散公司控制权等优点,历来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调查显示,40.3%的民营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74.6%的民营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外部扩张的融资需要”,民营企业进行银行贷款融资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罗党论等(2008)指出,银行在给予企业贷款的时候经常面临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借款方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透明度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银行很难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再者,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银行认为即使国有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政府也会出面担保,因此银行出于本能的规避风险,而吝于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客观上减少了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融资机会(bai、luandtao,2006)。由于以上原因,银行在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时,不得不对民营企业提高放贷条件,使得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一)国有股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可得性。

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中,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约束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在贷款申请时,很难提供给银行良好的贷款抵押或者银行认可的贷款担保人,达不到银行所要求的信贷条件,所以银行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对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银行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给了终极控制人和所有者同样为政府的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

面对这种约束,由于现今的经济环境并不能给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寻求替代性的机制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显示,政治关系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是一个关系型社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避免处于被动地位,与控制着大量经济资源的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国有股权与政府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持有国有股权无疑在某种程度了打上了政府的标签。

首先,民营企业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种潜在担保,一旦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陷于财务困境,基于共同利益的存在,政府也会施予援手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其次,民营企业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传递了企业实力信号,有助于强化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信心,从而提高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而且,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具有国有股权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减少银行对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的歧视,从而获得贷款支持。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假设1:

h1:对于其他条件相同的企业来说,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的民营企业能够比没有国有股权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二)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可得性。

社会资本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是一种个体和团体之间的关联构成的社会网络。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联系的企业网络的纽结,因此企业发展必然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边燕杰、丘海雄,2000)。

社会资本能够通过增进群体之间的信任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正式制度的一种补充,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进而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罗彦学(2012)认为社会资本投资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从而建立声誉机制,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互信互惠,社会资本可以化解部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更加透明,可以大大降低的银行的信息搜寻成本。从事后监督的效率来看,社会资本的监督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不愿还款而造成的违约概率。

据此,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显示,在社会资本高的地区,企业用较少的抵押品就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银行贷款融资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假设2:

h2: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或地区,民营企业更易于获得银行贷款。

(三)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影响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方面的替代性。

根据前文分析,民营控股公司通过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对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支持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民营控股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很难得到平等的银行信贷待遇,依靠引入或保留国有股与政府取得政治关联,强化银行对于企业实力的信心,从而使企业获得融资便利。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诚信水平较高,企业财务状况较为透明,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降低,不用担心民营企业的“欠债不还”问题。由此,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与社会资本在影响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方面存在替代作用,即对比没有引入或保留国有股权的民营企业,具有国有股权的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时对社会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反之则反是。

金融发展论文篇七

汽车金融贷款年利率一般在8%~12%左右。其中,通用金融利率相对较高,1~3年期利率为11.23%,4~5年期利率为11.62%。福特1~3年期利率为9.90%,4~5年期利率为10.40%。

相关信息:

金融发展论文篇八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早在2010年左右,我国就在部分省份实施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遵循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全面贯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1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改革: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高中化学这门基础课程,由于教学背景的改变,其内容和结构都有了相对应的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重新的界定,而教学结构也有了更深层的调整。新课程背景之下,驾驭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指导思想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题高总体学生的成绩水平,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必修一的第一章内容主体是从化学实验角度探究化学化学知识。该内容很明确的表达了希望学生能通过进行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1.2化学课程实验的改革:

在过去的`高中化学教育中,对于化学实验课程的安排较少,且多为老师做,学生看,学生亲生体验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导致了学生不能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并感悟化学知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兴趣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育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实验过程有了新的要求,相对应的会增加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会安排学生进行体验,加强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并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印象。

1.3教学评价体系及相关课程设计理念发生变化:

在新课程的标准之下,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有了改变,过去对于学生教学的评价只看学生的最终成绩,忽略了其他因素,导致评价过于形式化,加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新课程的化学教育评价体系除了根据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之外,还加入了综合能力考虑的因素,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都有着积极影响。并且在相关课件的设计上,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升学这一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有更加长远的目标追求,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课件设计上应趋于实用性和科学性,尽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育的全新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化学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变化,教育观念也为了适应新课程要求进行了革新。

2.1教学方式的创新化: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占领着主导地位,对于学生进行“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忽略了时间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发和引导,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受到限制,很多时候都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使得学生成绩难以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性进行开发,教学方式逐渐趋于创新化,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部分,使得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教学观念的改变及革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明确自己的引导者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努力使得学生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学生为教学中心展开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树立人才教育观,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现代化人才。

2.3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之下,除了教学方面的改革之外,学习方式上也应有所改变,教师应抛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自愿并积极的参加教育活动,并认真的开展探究式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4教学中不断融入新技术: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根据教育改革理念,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开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授课过程之中,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也应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图片以及相关视频的播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效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

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在教学方式上逐渐由“启发式”取代原来的“灌输式”,而在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中,也逐渐由“探究性”取代了原来的“验证性”,在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以生动化、形象化为主要的编排方向,融入了较为生动的图片以及增加了“资料”、“阅读”、“家庭小实验”等栏目,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融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鉴于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对于房屋管理领域市场化不断深入,各种房地产市场的构建也趋于完善的情况下,物业管理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物业管理的学科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在学科开设、教学手法上也在积极地与行业情况相适应,尽可能地根据业界发展动态对自身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手法等内容进行改革。本文将在讨论物业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分析讨论物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改革;新途径。

一、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要求概述。

在当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科的设置、专业教学上已经能够初步地按照物业管理的行业标准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是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为新型的概念,在80年代相关物业概念引入国内之后,虽然在规模发展与专业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总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使得物业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时,很有可能在教学内容方面无法与房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尽用所学。此外,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加大,对于居民对于住宅、校区的要求除了传统的面积、位置因素的考量外,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设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这就对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业务素质与良好的服务意识新要求。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上文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业管理学科从创设之初就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在现阶段,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仍在不断继续,而其发展的方向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形式的积极变化;实践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两个方面。在课程基础设置方面,教师需要考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专业能力。教师对于专业能力的分析可以帮助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节约了大量通识知识的学习,提高授课的效率。同时在确定授课能力培养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多种能力巧妙地安排多种课程以实践、探究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课程多样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实践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物业管理专业的业务错综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的从业经验、业务能力等综合素养要求颇高。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化的教学,还需要积极安排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三、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在当前物业管理专业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双重提升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整个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沿着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三方面进行开展。

1.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物业管理专业在学科的`设置和安排上突出学科本身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而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这两个特性以及特性涵盖的具体能力和理论知识合理地安排相应的课程。物业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需要对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等理论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物业管理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相关的人机交往能力、案例分析、管理技能技巧等实践性的内容教师也需要进行详尽地讲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紧贴当下物业管理业界发展的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于自身的授课方法进行积极地优化和创新。从原有的演讲授课、多媒体授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生主体的授课理念,在丰富翔实的信息支撑下,倡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安排生动翔实的案例,在保障案例数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优化案例质量,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作以学习和了解;在一些实际业务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情景代入、设置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场景,比较有效地运用自身所学的能力和技巧。

3.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教学。实践模式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实际练兵的好方法,也是帮助一个系统学习、总结经验的训练场。物业管理专业自身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入来实现。首先在理论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演练从多个角度来证明理论在不同情况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并理解理论知识的正确概念。其次通过实践模式对各种应用能力的教学可以说是当前授课效率最高,收获结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有道是“教师讲千遍不如学生练一回”。同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综上所述,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三方面的积极优化,相信在今后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肯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良好的与业界相适应,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张喆.现代物业(上旬刊).(z1)。

[2]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发展之我见[j].李霞.北京城市学院学报.(01)。

[3]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毛鹏飞.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01)。

金融发展论文篇十

汽车金融是指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服务,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的方式、路径或者说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即资金在汽车领域是如何流动的,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金融租赁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它是汽车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汽车金融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汽车的发展刚刚起步,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大众没有购买能力,而银行又拒绝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为了拓宽汽车的销售渠道,汽车经销商们尝试着向大众提供分期付款业务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但分期付款导致汽车企业的资金回笼速度下降,大大占用了汽车企业的研发与销售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汽车企业开始筹建自己的金融公司,汽车金融业务开始发展。

(一)汽车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贷款信用较差。在汽车消费方面,国内消费欲望充足,消费人群庞大。据统计,我国的汽车销量已达2,400万辆。但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刚刚起步,对外贷款限制较多。一方面国内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萌芽,服务面相对较窄,贷款比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有效为社会消费人群提供贷款业务。由于国情限制,社会征信体系发展还刚起步,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提供贷款业务时难以有效获得消费者的收入数据和个人信用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承担着信用危机,对外贷款存在着死账等风险。

(二)融资渠道与信贷主体单一。在国内,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要想成立汽车融资公司最低需要5亿元注册资本,不合理的注册条件严重阻碍了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向境外贷款和发行债券,限制了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在我国,一方面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较窄的融资渠道增加了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成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车金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信贷模式主要依靠经销商、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由于汽车服务涵盖了多个方面,如产品咨询等,而商业银行只提供资金支持,对售前和售后等服务无能为力,这就导致汽车金融服务偏向于单纯的资金放贷,银行成为三方合作中的主体。

(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民众一直以来不太接受贷款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贷款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年轻人的主要消费模式。

(一)拓宽融资渠道。随着汽车消费的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也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由于现行制度的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提供相对有限,最终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为了满足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拓宽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银行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企业的发展、汽车消费需求同步。

(二)适当放宽汽车金融准入条件。由于高昂的注册资金导致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准入难度较大,单凭国内力量难以组建具有影响力的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国内的汽车金融市场基本由外资垄断。为了发展我国自主的汽车金融,首先需要放宽汽车金融的进入条件,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同时可以允许以中外合资的形式成立汽车金融企业,放宽外资的持股比例。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汽车金融企业的管理运营经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汽车金融公司的门槛,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信贷服务提供有力依据。建立并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二是要建立信用评价机构和征信机构,并确立相应的信用评价程序和方法;三是要加强征信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四是要完善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管理方法,实现个人信用记录的行业间流通,从而为汽车金融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结束语。

在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金融的发展为汽车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扩大了汽车消费群体,间接促进了汽车企业的发展。在我国,汽车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汽车金融的发展,为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