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0 20:18:35    小编:zxfb
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20:18:35 |
  • zxfb |
  • 14页

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编写教案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里有一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年级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四)百分数。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三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四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五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六

()()=()()。

(3)45=210。

4:()=():()。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值是否相等;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3)a︰8=9︰b,那么,ab=()。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七

6.什么叫整除?7.什么叫质数?10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

8.什么叫合数?9.什么叫质因数?10.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11.能被2、3、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12.什么叫偶数?

13.什么叫奇数?14.什么叫倍数?15.什么叫约数?

16.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7.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

18.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19.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20.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2.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4.四则混合运算中,第一级运算有哪些?第二级运算有哪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九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

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注:在单位换算中,要弄清需要换算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一

1、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

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解答】。

2、分数与整数相乘:

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数的分母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或者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应用前面计算法则。

注:【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为分母是1的分数】。

3、分数与分数相乘: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用分母相乘的。

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4、分数连乘:

通过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直接约分再进行计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____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____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三

1、从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并进行大胆猜想。

2、在操作、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中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有条理的说出推导过程。

3、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都很棒,为了帮助大头儿子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好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圆锥的体积。

1、出示圆锥,引导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的意义。

课件出示: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2、演示排水法求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回忆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说出排水法。

3、冰激淋不能用排水法求体积,要怎样求呢?

(二)教学例2.(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1、引导学生猜想。

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应该和哪一个立体图形有关?

师:同学们再大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应该和什么量有关?

2、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师课件演示怎样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板书:学生猜想。

3、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方法、理解实验表和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

(3)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汇报,老师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1: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2: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那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两个容器的容积存在这个倍数关系吗?

生:不存在。

明确哪个学生的猜想是对的。

4、推导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推导圆锥的体积。

师: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写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v圆锥=13v圆柱=13sh。

师: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为什么有三分之一?

生:因为实验时,圆锥向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了三次。

师:我们知道了怎样求圆锥的体积,那么假如圆柱形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是等底等高,你们说大头儿子买哪种合算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答案)。

师: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5、练一练(运用公式):

师: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34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二)教学例3.(运用公式拓展)。

课件出示例3。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规范做题格式。

(三)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那些情况?

引导学生梳理:

已知底面半径求体积;。

已知底面直径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填空(课件)。

2、判断(课件)。

3、3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