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大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6 12:36:43 |
- zdfb |
- 8页
过去的经验总结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突出总结的核心要点,避免篇幅冗长和重复。请大家注意,以下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具体的写作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编制本规划。
前言: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强,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高端人才相对短缺,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综合判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一、树立贯彻新理念,明确发展新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鼓励和引导创作生产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2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3.坚持企业主体。尊重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4.坚持创新驱动。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5.坚持跨界融合。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同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
6.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推动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彰显,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确定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打造3至5个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重点文化产业展会,支持建设50个左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培训各类文化产业人才超过5000人次。
3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推进“文化+”“互联网+”,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培育新型业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提升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促进转型升级。促进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行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积极促进共享和利用。继续引导上网服务、游戏游艺、歌舞娱乐等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4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
专栏1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出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优秀文化内容数字化转化和创新,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提升数字文化创意技术与装备水平。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双创平台建设,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进数字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上网服务场所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建立上网服务场所参与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乡镇上网服务场所改善经营环境,丰富服务功能。推动上网服务场所环境服务分级评定工作,完善分级评定标准,加强结果应用,探索建立场所分类定级管理制度。指导全国行业协会加大对上网服务场所的培训力度,开展跨界培训、主题性培训工作。
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全国阳光娱乐行动计划,开展阳光娱乐惠民活动,指导行业积极探索建立阳光娱乐消费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娱乐价值引导和内容审核。引导企业开发智能化、技能化、健身化、具有教育功能的娱乐设备。指导行业协会举办游戏游艺竞技赛事。开展娱乐场所环境服务评定工作,加强结果应用。加强行业交流培训。
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
(二)以“三大战略”为引领,优化发展布局。
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5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等国家战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互惠共赢。支持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围绕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搭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以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抓手,持续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培育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点。加强海峡两岸及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乡村原始风貌、自然生态,承载文化记忆和乡愁。支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挥创意、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形成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鼓励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促进城镇居民、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就业增收。支持各地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小(城)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
3.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各地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民族手工艺品、民间演出、乡村文化旅游等。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具有竞争潜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群众就业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民居保护等融合。支持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文化产业项目。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鼓励国内“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运用文化部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加强对区域内文化产业项目征集发布、宣传推介、融资洽谈、对接落地等全方位服务。将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符合条件的城市纳入扩大文化消费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促进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6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编制出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搭建协同发展平台,重视产业链分工协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资源等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三地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项目的沟通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深挖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支持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若干文化产业集群平台,促进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支持规划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地方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小(城)镇,培育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支持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引导实施一批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产业转化项目,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产品和品牌,打造藏羌彝文化旅游带,促进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三)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产业关联度高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联合重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的示范作用,推动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引导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规范经营,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加强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2.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7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扶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各项服务。鼓励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新型创业载体发展,拓宽中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渠道。加强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和辅导。
3.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对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管理,突出文化内涵、主导业态,引导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引领示范效应。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建设,形成面向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严格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标准,建立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支持地方合理规划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专栏3文化市场主体培育。
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创业者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困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在全国确定一批具有一定产业集聚效应和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形成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发展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集聚度高、配套服务完善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促进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在区域内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政策落地方式方法和举措创新。
(四)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8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文化产业工作者和文化企业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鼓励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精品。坚持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作为主要指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
2.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创作生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和营销水平。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
3.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鼓励企业采用个性定制、精准营销、社群共生、网络共享等模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4.加强文化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提升品牌培育意识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实施文化企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显著提升文化品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文化品牌智库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品牌实验室,支持和规范有关机构研究发布相关文化产业品牌排行榜。
9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个人及相关单位激发创造活力,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单位和地方注册产品商标,培育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各地搭建平台,将传统工艺品的设计、生产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
专栏4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落实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强示范引领、平台搭建、展示推广,广泛调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积极性。稳步推进试点工作,鼓励大胆探索创新。
文化企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文化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品牌服务平台,加强文化品牌宣传,加快文化品牌数据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企业,打造系列文化品牌和服务。加强文化企业品牌管理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面向全国征集优秀设计、音乐等创意作品和人才,并予以扶持,建设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依托重点文化产业展会、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等平台,加强对优秀作品和人才的宣传推介,促进市场对接和成果转化。
(五)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拓展发展空间。
适应和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改善文化消费条件,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持和服务模式,创新文化消费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便利化水平。
2.释放文化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鼓励各地结合举办已有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氛围。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群众文化消费意愿,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鼓励在商业演出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和优质产品,促进数字文化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专栏5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促进文化消费计划:扩大试点范围,
总结。
评估试点情况,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研究提出扩大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对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发布文化消费指数,引导文化企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逐步建立促进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六)健全投融资体系,激发投资活力。
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着力解决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间的矛盾。
1.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积极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艺院团等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和设施建设。用好各类型政府投资工具支持文化产业。会同有关部门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社会资本投资符合国家重点扶持方向的文化行业门类和领域,可给予扶持。
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化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和债券融资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股权融资。引导面向文化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规范发展。
3.优化融资服务。开展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各地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确权、登记、托管、流转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无形资产评估、流转和抵质押融资,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保险、版权质押等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专栏6健全投融资体系。
文化金融创新工程: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融资,逐步健全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研究设计“文创债”,扩大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
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推广实施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征集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文化项目。科学选择运营模式,认真做好评估论证,择优选择社会资本,加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切实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示范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助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
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选择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创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探索建立文化、金融、财政等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文化与金融合作服务平台,优化文化与金融合作政策环境。
(七)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提供发展支撑。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2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1.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运用数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文化产品数字化、协同化步伐,加强文化领域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等相关研究。加快文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文化行业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应用水平,构建文化行业标准规范体系。探索建立文化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立文化科技创新联盟及区域性文化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认定和建设一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2.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项目成果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建立健全舞台设备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文化科技装备国产化水平。完善文化科技成果统计,强化成果转化服务。
(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强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文化安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强内容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市场业态,丰富产品供给。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从事传播渠道建设,支持发展电子票务、演出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和平台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文化产品传播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促进文化要素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高效流转,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人才、技术、信息、产权和中介服务市场建设,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推介等文化中介机构发展。
3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时向社会公开随机抽查事项、程序和结果。加强网络表演市场日常巡查,加强对网络表演者的信用约束,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内部监督和行业自律。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明确文化市场安全生产职责。加强以案件为导向的执法培训,提高综合执法队伍执法办案能力。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加强重大案件督查督办。严查文化市场禁止内容,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3.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形成责权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整合文化市场执法权,加快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制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标准,提高全国综合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区域交流协作,实施中西部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综合执法协作机制。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推动完善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有效应对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挑战。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引导文化产权交易场所规范发展。进一步推动对文化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保护,加大对文化市场主体在知识产权确权登记环节的扶持力度。
专栏7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网络文化内容监管体系:加强网络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模式,构建全网筛查、全国协作、标准统一、步调一致的网络文化市场执法机制,严禁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不断净化和规范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清朗网络文化空间。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针对网络文化市场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加强重大案件督查督办。
4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机制,向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便捷及时的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服务。
(九)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
按照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研究制定和落实对外文化贸易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我国优秀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1.培育文化企业国际合作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优势领域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抢占国际文化产业制高点。鼓励各类企业和资本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产业投资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服务外包。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内涵,突出“中国创造”理念。配合商务部制定发布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录,为入选企业和项目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金融服务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2.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平台和渠道。深入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作用,辐射和带动更多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展会,提升国内展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文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国际业务。借助“欢乐春节”活动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向世界展示推介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向文化企业发布海外文化市场信息。
3.拓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吸引外商投资我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领域有序开放,提升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与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不断增加国际话语权。鼓励文化企业与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贸易往来,发挥各地自贸区开展文化贸易的优势和潜力,引导中西部地区文化贸易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文化贸易格局。
5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发挥动漫游戏产业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中的先导作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聚焦重点,广泛开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交流推广活动,促进互联互通,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发挥中国动漫游戏产业比较优势,培育重点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中国动漫游戏产业与沿线国家合作规模显著扩展、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互利共赢,为青少年民心相通发挥独特作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点行业全面发展。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以重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演艺业。
“十三五”期间,打造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支持建设10家左右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演艺消费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演艺企业创作生产,增强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鼓励演艺企业创作开发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演艺精品。探索科学的剧场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推进以演出剧场为中心的演艺产业链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场团合一、创作生产与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演出产品经营机制。加快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培育旅游演艺市场,丰富旅游演艺产品。鼓励建立规范透明票务系统,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二)娱乐业。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产权的娱乐设备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健康的娱乐产品。科学规划、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支持高科技娱乐企业发展,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探索对娱乐场所开展环境服务分级评定。促进娱乐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三)动漫业。
到2020年,预计动漫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动漫创意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打造3-5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动漫展会。加强产业顶层设计,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进动漫产业提质升级。提升动漫产品质量,扶持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创意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加大对优秀动漫创意人才的扶持力度。推广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鼓励面向新媒体渠道的动漫创作。加强动漫关键技术研发和动漫公共素材库项目建设。探索建设培育动漫品牌授权市场,促进动漫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促进动漫会展发展,活跃动漫消费市场。
(四)游戏业。
到2020年,预计游戏业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游戏企业,创作生产一批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戏精品。推进游戏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游戏门类协调发展,促进移动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直播、虚拟现实游戏等新业态发展。制定游戏内容开发指引,鼓励游戏创意研发,建立有力的游戏评价奖惩体系。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鼓励游戏游艺设备生产企业积极引入体感、多维特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鼓励游戏游艺场所积极应用新设备、改造服务环境、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游戏与教育、医疗、环保、科普等领域相结合,加快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用户群体,益智化、健身化、技能化的游戏产品,为不同用户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消费选择。
(五)创意设计业。
“十三五”期间,培育3-5家国内外知名的领军创意设计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中小微创意设计企业,全面提升创意设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树立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设计企业。支持创意设计推广、品牌展示活动。
(六)网络文化业。
到2020年,推动形成内涵丰富、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网络文化业态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演出、网络表演、网络艺术品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鼓励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支持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精品佳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深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上网服务场所与电子竞技、游戏游艺、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挥上网服务场所的区位优势、场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增加行业发展后劲。
(七)文化旅游业。
到2020年,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促进休闲娱乐消费的作用更加明显,培育5-10个品牌效应突出的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支持建设一批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城)镇、旅游度假区,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支持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支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支持设计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
(八)艺术品业。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到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保持在全球前列,形成2-3家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艺术原创、学术评价、艺术品市场互为推进的艺术品业发展体系。加强艺术品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集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等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支持多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创新发展,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品。加强艺术品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促进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对接、与生活结合。推动画廊业健康发展,培育诚信画廊,扶持经纪代理制画廊等市场主体,引导、培育和建设艺术品一级市场。鼓励原创新媒体艺术发展。鼓励开发艺术衍生品和艺术授权产品,培育艺术品市场新增长点。
(九)工艺美术业。
“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品牌,建设一批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或基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工艺美术业全面发展。促进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品质。推进3d打印、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模式的运用。加强对各类小微特色工艺美术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的扶持,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等特色组织发展。
(十)文化会展业。
“十三五”期间,打造3-5个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重点文化产业展会,培育知名品牌展会,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会展业精细化服务能力,健全会展服务产业链,加强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会展业布局,鼓励产业特色鲜明、区域特点显著的文化展会发展。采取文化展会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综合性和专业化展会有机协调。加强对地方文化展会和节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十一)文化装备制造业。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加快新型灯光、音响、机械、视效、特效、智能展示等研发应用,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支持文物和艺术品展陈、保护、修复设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推动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标准走出去。
四、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发展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进程,落实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统计应用,全面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依法运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进文化产业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安全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提升国家文化安全保障能力,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推进法治建设。
加快制定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推动出台《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条例》,修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制度。加强互联网文化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完善经济政策。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大政策创新和执行力度,进一步推动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力度。争取各类财政资金、基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文化产业类投资基金发展,综合运用设立基金、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研究出台文化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推动将文化用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保证重要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将旧厂房、仓库改造成文化创意场所,推动落实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持续推动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支持动漫产业发展、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
(四)强化人才支撑。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文化金融等人才为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针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办好各类人才培训班、研修班。推动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等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发挥高校院所、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园区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自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鼓励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各国文化产业界的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文化产业领域智库建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设文化产业专业智库,发挥好文化产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等在理论创新、智力支持、督查指导和项目评审等方面的作用。
(五)优化公共服务。
2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企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六)加强统计应用。
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合作,建立部门间文化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文化产业数据调查工作,推动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建立数据统计机制。建设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平台,设立数据监测点,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数据来源,逐步建立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数据调查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数据的分析研究,做好数据应用工作,提升文化产业工作决策科学化水平。
(七)抓好组织实施。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地方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出地方特色,认真抓好《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商务、旅游、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项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二
--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发地域范围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目标,以大项目为龙头,不断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据--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掌握的情况,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文化产业基建项目10个,文艺创作重点产业项目6个,项目计划投入资金累计30多亿元,其中过1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过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1王城遗址、睡虎地秦墓竹简、东汉陶楼、“千古一孝”的黄香及其故事、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及其楚辞等,都是云梦文化的精彩篇章。云梦县决心以“一出世即惊世,起点已成巅峰”的高度,把楚王城遗址打造成国家4a级楚文化旅游景区,项目概算11亿元。安陆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故里,白兆山文化旅游景区重点开发李白文化,计划投资亿元,将白兆山建成国家4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湖北青溪书画村是一个集书画创作、培训、研讨、展览以及国内外书画名家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项目,占地300亩,计划投资5000万,此项目将为孝昌县争创“中国书画之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文化产业策划方面,孝感市突出了开发本地文化资源为主、文化与旅游结合以及高起点、全面开花等特征。此外,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还确定和重点扶持了一批文艺创作项目,如电影《新天仙配》、电视剧《情迷双峰山》、动漫剧《孝侠董天宝》等,这些项目将填补孝感文化建设的空白,把孝感的孝文化宣传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方面主动出击邀请客商来孝感考察,展示孝感的丰厚文化资源,帮助客商分析文化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协助进行市场预测和前景分析,增强投资的信心。在诚心感召和文化资源魅力的吸引下,广东大洋电机、深圳美丽集团等纷纷来孝投资文化项目。二是各部门合力支持,优化项目服务。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建立市领导和市直部门负责人联系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如发改、公安、教育、国土、规划、质检、税务、工商、环保、林业等都给予积极地支持配合,为客商提供秘书式参谋、保姆式服务、警卫式保护、兄弟式关爱。三是组织本地文化学者成立参谋咨询小组,积极提供研究成果,为项目建设献计献策。如云梦楚王城遗址公园和安陆李白纪念馆建设项目,当地文化部门和文化学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项目规划更科学,文化内涵更丰满,项目特色更突出。四是协调工程周边关系,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如碧山湖文化旅游景区和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需要从烟店镇征地125亩,有关部门积极宣传征地补偿标准,推荐附近群众优先务工就业,承诺征地兑现时间,在景点建设上做到了先丈量、后用地、再补偿,保证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程项目与周边群众建立了互利互信的良好关系。
3厅等,集青少年活动中心、群艺馆、图书馆所有功能于一体。自今年3月份竣工投入使用以来,不定期举办舞蹈、书法美术培训活动,每天接纳前来学习、培训、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的群众和广大中小学生近千人次,已成为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增知益智的学习基地,文化艺术创作培训基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主阵地。为优化城市文化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云梦县楚王城遗址公园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文化、旅游、商贸、房产、影视制作为战略,攀登中部文化旅游高地,着力打造一个研究、传承、休闲体验楚文化的经典之作。此外,围绕楚王城项目,云梦县还启动了将云梦皮影、黄香故事、三节龙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二是实行大项目带动小项目。为配合白兆山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安陆市兴办了安陆水墨漫画艺术院,还计划明年召开国际李白学术研讨会,筹划建设安陆漫画展览馆。孝昌县利用观音湖文体公园项目,准备启动附近的小悟乡明清仿古建筑一条街项目建设。大悟县宣化店谈判旧址景区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该项目目前基本完工,利用此项目,大悟县启动了中原军区旧址群及徐海东大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建设项目。三是大项目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安陆市今年开发了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区,为了宣传推广和扩大影响,安陆市举办高规格的银杏文化节,开展国际银杏文化研讨,形成银杏栽培、银杏科研、银杏旅游、银杏产品生产加工等系列产业。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三
按照德阳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年初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委宣传部和市xxx以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我市首次开展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为来年的统计工作提高思路、经验和做法,现将此次统计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学部署。
二、具体完成的工作。
认真学习,指导有力。2月底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组织指导各县市区完成德阳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核查登记。在核查工作中,德阳市xxx下发有56家单位,但是在实际核查过程中,通过单位填报资料和邮局查询,有两家单位没有继续登记。德阳市市级25家,在法人单位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下,通过耐心解答,宣传等方式说服他们,为他们解疑答惑,争取他们的支持。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四
部分单位对法治文化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在订计划、拿方案,法治文化阵地尚未建立。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最新全市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模板,希望大家喜欢。
一、*市法治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几年,*市结合“法律进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等活动,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大力开展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动“法治**”创建,全市紧紧围绕基层群众、青少年、国家干部三个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将普法工作重心由“普”向“治”转变,用“依法行政”带动全社会信仰法律、敬畏法律,促进了广大市民、城乡群众积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为建设团结和谐文明富裕的美丽*市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根据《*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市级“五个一”,乡镇(街道)“四个一”,村(社区)“三个一”的建设要求,目前市级法治文化工程,环球中心-法治文化公园、温州路步行街-法治宣传一条街世纪广场-法治文化广场均于20**年完工。
20**年“*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同期建成,全市共聘请86名法治副校长,实现全覆盖。全市乡(镇)、村(社区)已建成法治文化阵地117个、法治文化长廊、宣传栏392处,法治宣传电子屏280个,法治宣传户外广告牌162处。喀拉塔勒镇_村、依干其镇巴格其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依干其镇赛科帕其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依干其镇巴克其村成功创建第一批“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二、当前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照新形势下国家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剖析当前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法治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对法治文化建设在理解认识有偏差,将法治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或认为法治文化建设是司法行政部门的事,或因为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无法开展工作,相关部门、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
(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平衡。
通过对现有法治文化阵地统计调查发现:部分单位对法治文化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在订计划、拿方案,法治文化阵地尚未建立。特别是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的法治文化设施建设不到位,覆盖面不够广。有些部门只重视硬件设施建设,或者是为了应付各级检查匆匆应对,没有用心、认真组织居民参与,建设没规划可言,既使建成的设施也没有积极使用,有的甚至荒废。
(三)法治文化元素、特色展现不够。
已建设的法治文化阵地不平衡,有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建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有的用电子显示屏、法制宣传栏代替法治文化,有的宣传法规法条的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法治文化的群众性、创新性、文化性。
(四)法治文化传播效应不够。
存在户外公益法治宣传开展较少,媒体公益普法责任不落实,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建筑工地围栏、居民小区楼宇电视、短信、微信、微博等载体普法及法治文化宣传少等问题。在创作表演法治文化作品上缺乏引导和激励政策,法治文艺创作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缺少精品力作。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机制,夯实法治文化建设基础。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综合性、长期性、群众性、社会化和经常化的特点,必须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以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司法行政、文化旅游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文明、法治、平安建设的大局中,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使法治文化成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品牌。形成条块结合、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建设法治**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动力。
二是多方式运作,切实加强经费保障。将法治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尝试采用财政支持与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设所需费用,弥补经费的不足,实现基层法治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积极动员,加强资源整合。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基层优势,通过借势、借力、借脑、借资,不断动员辖区内各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构筑“积极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序运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基层新闻工作者、法律服务人才及文艺骨干等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法治文化宣传,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拓展阵地,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一是开拓普法新阵地建设。结合新形势,充分考虑人们生活空间、生活方式、思想水平、价值观念更新变化的实际,创造性地将法治元素与文化元素结合,深入挖掘法治文化内涵,进一步开拓法治文化建设新阵地,营造浓厚的基层法治文化氛围。对乡镇、社区内的各类法制宣传栏、宣传展板等阵地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拓展新型普法宣传阵地、基地,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小区、法治主题公园等场地的规范化建设。拟筹备将锦绣公园打造为新的法治公园,初步计划利用公园现有的资源,在不破坏原风格的基础上,对部分景观进行改造,新增法制主题。
二是密切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民法典、治安处罚法以及信访条例、妇女儿童保护、低保审批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关系的法律法规,让居民茶余饭后有法律知识可学,走路散步有法律规定可看,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知法守法、办事循法”的法治氛围,让群众在休闲的环境中接受法治教育,在平凡的生活中建立法治理念。
三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各类法治教育基地,如市民法治学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企业员工学法园地、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服务中心等,注重依托“法律大讲坛”、“普法讲师团”等专业团队进行法治文化宣传,就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基层特色的法治事件与人物,解读法治精神,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让群众在欣赏法治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法治文化,真正实现法治文化宣传由灌输式向渗透式、单一化向多样化、重过程向重实效的转变。
(三)创新载体,丰富法治文化活动。
一是将法治文化群众与群众生活相融合。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维护民权、争取民利,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回应民生,回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实践相融合,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可以依托辖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开发制作台历、挂图、雨伞、折扇、扑克、书签、杯垫、环保袋等各类载体,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戏曲、故事、春联、年画、短信、书画、动漫等各类艺术形式,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广泛性。
二是将法治文化建设同机关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办公场所内可以尝试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设施和法治文化元素,构建“法治、廉政、阳光”的机关法治文化、让群众在办事中直观体验法治文化,提升法律素质。
三是积极邀请广大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在社区、村组开展各种法治实践活动,邀请群众积极参加以案释法、法治讲堂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让人们在活动中深刻理解法律,从而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积极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机邀请群众共同开展法治活动。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五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可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九江有着2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形态多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变传统的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产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为此,我市多次举办“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家问计会”,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专题问计调研,制定了《九江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确立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作为九江城市定位的基点,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导向,构建起新的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市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839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72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0家,网吧50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328家,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161家,专业演出团体7个,新闻出版单位647家,出版物发行单位212家,印刷企业418家(含打字复印单位272家),报社3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
一、 加大设施投入,夯实发展平台
孚洋行景观区)、“两湖”周边景点和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改造完善工程、瑞昌市铜岭青铜文化产业园、中华商道文化园等一批文化项目相继签约、动工。
二、扩大招商引资,助推产业崛起
近年来,我市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并将文化旅游线项目列入全市项目建设大会战五条线之一进行重点调度。以抓施工进度倒逼投资进度,以抓调度、抓服务、抓进度、抓运营为手段,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文化旅游线项目快速推进。云南力奥印务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落户共青城,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烟标200万箱,将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烟标印刷龙头企业;共青统百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德安欣祥包装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亿元扩建,将在全省率先引进日本柔印设备;投资20亿元的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星子东林大佛项目、投资10亿元的归宗景区项目、投资5亿元的陶渊明文化村项目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运营。另外,为充分挖掘《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做好桃花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世外桃源项目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副朱虹,省政协副主席、九江书记钟利贵任顾问,代殷美根任主任。立足招大商、高标准、大手笔打造一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三、丰富文化产品,浓厚文化氛围
走进央视舞台;成功举办了《长白山阿里郎》大型朝鲜民族歌舞演出; 10集高清纪录片《人文圣山·庐山》在央视多频道播出; 3集抗战经典纪录片《万家岭大捷》在央视3套播出;报告文学集《决战决胜-赶超路上的.新九江》正式出版;电影《可爱的中国》、《庐山恋2017》以及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周俊军为创作原型的电影《今天我出警》在全国上映。
四、盘活文化资源,促进融合发展
截止到目前,全市现有文物点10000余处,已登记的地面文物378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有15家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34282件(套),珍贵文物735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2件(套),二级文物1664件(套),三级文物5383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收集:民间文学1355件,民间音乐3699首,民间舞蹈123个,传统戏剧894本,传统曲艺39本,传统体育1个,民间美术1598件,传统手工技艺26项,民俗92件,传统医药15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无不烙印着历史文化的遗迹,弘扬着九江文化的魅力。201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九江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由原来相对狭小的“红色”人文资源的小视野,向“鄱湖山水”以及“人杰地灵”这一更为宽阔的“人文资源”大视野转移。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九江市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对九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渐产业化。
《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六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业形态,被专家预言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鞍湖社区立足实际,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议题,充分发掘本地人文优势,塑创“秀美鞍湖、红色鞍湖、人文鞍湖”的文化品牌,现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文化产业招商与服务
1、深入调研,掌握底数。由社区管委会牵头,对鞍湖辖区范围内现有文化产业以及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详细排查,建立文化资源、历史古迹、名人故居等台账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按照上级要求,组织文化项目、文化活动、文化需求等项目申报。
2、研究规划、清晰步骤。结合上级的总体部署,不失时机的研究制定出符合大局的、独特的、尽可能前瞻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步骤清晰、措施有力、务求实效的原则,以“三胡”陈列馆为重点,辐射带动周围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作用,合理配置市场要素,引导鞍湖社区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有的放矢,狠抓招商。以明确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资源,结合鞍湖社区“十二五”规划,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文化园区建设、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活动组织等多种形式促进文化产业招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扩大文化gdp的比重。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使鞍湖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惠及民生,达到“以文养企、以文生财、教化乡里、和谐共进”的目的。
二、本地文化产业现状、规划及下一步打算
外亮相,届时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指导工作。
鞍湖社区文化事业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工作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性不强;财政基础较差,文化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存在明显地区差距,尚未形成强劲品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具体表现在:
一是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鞍湖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是著名“二乔”之一,中央原政治局委员、被誉为“党内第一枝笔”的胡乔木同志的故乡,但始终未能有效开发利用,尤其2017年鞍湖中心社区成立之前,鞍湖经济社会文化事业裹足不前。
二是文化产业基础薄弱。鞍湖社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是典型的工业型乡镇,一产、二产所占gdp比重超过七成,文化产业无规模、无品牌、无效益,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是财政基础较差,文化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地方经济实力为载体,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由于鞍湖社区成立之初,财政单列不久,百废待举,财力尚不足以推文化产业腾飞。
下一步我们坚持贯彻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会议精神,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产业兴文、以文兴业,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鞍湖文化产业发展:
1、加大政府投入与支持。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 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信贷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便利。
2、促进产业集聚与集中。促进产业集聚集中,培养一批有核心 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着力培养一批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3、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文化商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承载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注重文化的经营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的公益性,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谋求文化产业向文化事业的升级。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七
《2016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是什么》是由小编为您精心整理。
xx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新常态下深化转型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更好地发挥其省区经济增长极地带作用,对于安徽“十三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xx区的阶段性进展和效应。
国务院于20xx年1月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xx区要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也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xx区设立之时,恰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xx区没有丝毫松懈,认真落实示范区规划,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开发园区、基础设施等九个专项规划,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承接方式创新、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之路。三是推动行政区划及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形成了“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四是推进省部联动、省际联动、省内联动以及国际合作,走出了一条“产业承接—区域分工—互动发展”的合作发展之路。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长三角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促进一体化发展。六是注重绿色集约,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承接、集约发展”之路。目前,xx区已实现了规划预期的阶段性目标,很好地发挥了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要素集聚效应显现。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28.4%和23.3%。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超导托卡马克、量子通信等高端科技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三是“一轴双核两翼”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双核”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两翼”以装备制造和轻纺为主导的产业承接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轴”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四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示范区设立以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xx个百分点,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五是人居环境保持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效应更加彰显。六是民生福祉得到提升。xx区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产业承接中得到了实惠。
二、xx区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新的背景下,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化协同”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一届政府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力求在把握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这些全新执政理念和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皖江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示范区,应当适应新常态和新要求,继续先行先试,围绕科学承接与发展,进一步探索新路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此同时,xx区自身也存在着产业承接质量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区域协作不强、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发展。这就是说,xx区不仅自身发展已进入到由突出承接、做大数量向突出转型、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而且外部环境也赋予了xx区探索科学承接与转型发展新路径的使命,两者高度契合,有必要拓展xx区规划期限,继续支持皖江地区先行先试,切实担负起新阶段的新使命。
三、
皖江地区转型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时期,xx区应遵循的思路是:按照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适应经济新常态,针对示范区存在的问题,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嵌入、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开发区整合,努力探索科学承接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产业承接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孤立向集群联动转变,打造xx区升级版,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1、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促进要素配置结构转型。主要是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打通转型发展的微观途径——要素配置结构转型。具体改革包括:投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等。尤其要把握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皖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高皖江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承接产业转移。
2、以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嵌入为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是按照“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科技、信息与产业融合,打通转型发展的中观途径——产业结构转型。主要举措有:进一步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链承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嵌入xx区制造业等。
3、以“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是根据中国版工业4.0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通转型发展的宏观途径——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举措除了“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外,还包括探索设立国家级新区、推进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等。
4、以政府协作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对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形成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双轮驱动力”。具体举措包括:修编示范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协作,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
告
【年终特别报道·文化+的力量】。
2015年的时光匆匆而逝,但文化产业带给中国经济的希望和温暖却久久不会退去。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寻求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关键时刻,文化产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不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发展质量也在逐步提升。“文化+”的力量注入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文化的光芒指引激昂奋进的前进道路。
制图:陈晨。
跨界融合助力经济转型。
从故宫手机壳、朝珠耳机等新鲜玩意儿到《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的app,7000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勾勒出另一个“活色生香”的故宫。
文创产品是“文化+”的产物,是创意设计的结晶。将“高大上”的文化转化为“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可谓“一举两得”:既让传统文化在产品中得到开发和传播,也让制造业有了新的内容和品牌。2015年,不管博物馆衍生品,还是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把文化的基因植入其他产品中,增加产品的内涵;把文化的理念注入其他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除了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开始重视“文化+”的跨界融合。在中国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地上,不缺文化缺手段,不缺资源缺方法,2015年的探索仅仅是个开始,用创意和设计形成全新的产品和服务,重塑文化价值,还将贯穿于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随着传统行业转型需求的日趋迫切,“文化+”的作用无疑会进一步凸显。
内容生产回归产业本源。
一个好故事或好形象,就是一个好的ip(知识产权),就能实现图书、电影、电视、游戏、主题公园等全方位的互动娱乐运营,打造出全产业链的优质产品,实现丰厚的产业回报。
《奔跑吧兄弟》从一档电视综艺节目拓展为电影、游戏和外景拍摄地的旅游宣传;热播剧《琅琊榜》也源于网络小说ip的改编,目前已累计实现35亿次的播放。正是基于对ip的全新认识,201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回归本源,更多人开始重视创意和版权的价值,也让更多人潜下心来专注于内容生产。
文化人能用心去生产精品力作,通过内容上的精耕细作,创造产业价值,走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之道,“文化+”才能形成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辐射。只有让文化产品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同时又在供给侧增加有效供给,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金融资本完善供血能力。
2015年,文化产业继续得到资本的热切关注,场内文化板块的上市公司受资本追捧,场外文化产业并购热点不断,进一步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供血能力。2015年,文化产业的并购相当活跃,既有行业内龙头通过并购拓展产业链,又有传统行业通过跨界并购实现向文化产业的转型。仅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3起,除去未披露资金的27起,涉及金额约244.24亿元。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中等收入人群的崛起,“生活美学”的个性化消费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使得文化企业的成长性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加速提质升级。
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与会人士达成共识:文化互联网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预计未来3到5年将出现10家以上的千亿元市值企业。
这样的判断正是基于“互联网+”概念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文化产业的创新力、生产力不断增强,并不断变革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带来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新业态。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跑马圈地”进一步白热化,不仅投资是“天文数字”,而且横空出世的理念更倒逼文化企业改革升级。腾讯3亿元砸向动漫;百度的爱奇艺斩获1000余万vip会员;阿里系已在文化领域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文化产业的闭环整合……这些大手笔,不只争夺个别产品而是比拼产业生态,不只立足当下更是抢占未来。
全球化。
激活联动布局。
2015年,中国文化企业频频布局海外:复星集团15亿美元收购太阳马戏团;万达集团6.5亿美元收购世界铁人公司;万达院线控股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文化产业领域国内国际共振,让中国文化企业与全球文化巨头共舞。
从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元素,到国外主题公园登陆中国城市,中国人的消费升级吸引着全球文化产业巨头前来寻找商机。把握好中国文化消费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文化企业更要抓住机会、顺势而为,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定位,为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力争把文化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其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光明日报记者张玉玲鲁元珍)。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八
2011年我办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产业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及阜新市“文化兴市战略”的指导思想,深化政策引导,整合地区资源,抓好规划实施,狠抓项目落实,深层次推动文化产业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现就2011年文化产业工作总结如下:
我市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以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广播影视、书刊音像印刷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具有阜新地域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拓宽文化产业发展领域。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2541家。实现增加值亿,比2010年增长20%,占全市gdp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玛瑙产业。阜新玛瑙产业发展快速,态势良好。
1、从政策和规划着手,为我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策入手,拉开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先后出台了《阜新市“文化兴市”实施意见》、《阜新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的十条政策规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阜新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像抓工业项目那样抓文化产业,要像抓工业企业那样抓文化企业。未来五年,确保文化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左右,到十二五末形成阜新新的支柱性产业。
2、以“四个一工程”为载体,抓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落实。
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开工和投入使用。投资2亿元的鑫维玛瑙城已交付使用;十家子玛瑙老城改扩建和新城建设正在进行中;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已开始着手规划;《三字经外传》、《老小阿凡提》2部动画片正在制作中,预计明年上半年能够播出;投资2个亿的天水谷温泉旅游度假村已相继开工。
一批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葛根苏木旅游度假区、海州矿机修厂创意产业集聚区、阜新动漫游戏研发大厦、阜新市博物馆等市场项目已启动。
3、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叫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品牌。
品牌做出了贡献。同时又代表我市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参加了第四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最佳组织荣誉称号。《玛瑙魂》、《玛瑙人家》两部有关阜新玛瑙文化的电视剧本已创作完成。
围绕着建设全国最大的玛瑙艺术品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玛瑙之都”的规划内容正在实施中,永灵珍奇博物馆、天艺玛瑙学校改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年内有5家企业获阜新名牌产品、3家获阜新市玛瑙著名商标、14人获辽宁省玉雕大师和鉴赏大师荣誉称号、28人获得辽宁省玉雕师和玉雕鉴赏师荣誉称号、有24人获得国家玉雕高级技师、8人获得国家玉雕技师资格证书。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珉参观了展览,副省长邴志刚宣布博览会开幕,共有240个玛瑙企业参展,7天时间共有5万多人次参观,实现交易额1000万元。博览会期间通过央视媒体和香港卫视将玛瑙之都这一阜新城市品牌推向世界。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还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
1、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缺乏领军企业。
2、文化产业市场不活跃,缺乏经纪人,文艺创作精品无。
法向市场推介,文艺精品只是专家只叫好,不叫座,获奖不赚钱。
3、高层文化产业人才匮乏,国家级人才很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尤其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
4、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阜新处于辽宁贫困地区,政府投入不足,吸引市场资金能力差,其结果是直接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少。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释放潜能,优势产业全面提升之年,是全面落实《xxx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落实我市“文化兴市”战略和《阜新市文化产业规则》之年,所以我们将以“规划为引领,以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为突破,抓龙头、推特色,全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落实《规划》完善政策推进项目。发挥文化产业工作职能,积极推动《阜新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认真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掌握信息和市场动态,为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供依据,及时掌握规划建设招商及各类文化产业项目进展,为企业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
2、培育优势龙头企业。阜新玛瑙、动漫,文化旅游等。
是阜新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服务等手段,帮助有潜能企业扩大规模,吸引同行业企业聚集,逐渐形成行业内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从而起到行业领域领军示范作用。
3、继续实施“四个一工程”,围绕着阜新优势文化产业,将市级重点文化企业、产品、展会申报列入省及国家“四个一工程”和精品工程。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九
(一)深刻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予文化产业高度重视 年初以来,按照沈阳市,特别是宣传部长会议占春部长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要求,我区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发展情况,站在推进大东全面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以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切实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
1、成立了由区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东区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2、组织相关力量赴深圳、长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学习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
左右,使全区文化产业规模、社会和经济效益处于全市第一集团之列。
(二)初步确立“一园”、“两线”、“六点”大东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一园”是以万泉公园以及小河沿沿线为依托,分别从东顺城和滂江街向津桥路方向延伸所形成的以文化旅游、创意、娱乐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万泉文化产业园;“两线”一是东顺城沿线,为文化产品制造业如广告、文化用品批发、花鸟鱼市场等,二是南北运河沿线,含东塔、大东广场、大-法寺、沈阳大学、清华科技园区的文化走廊;“六点”一是北运河区图书馆周边图书、音像服务区域,二是东城商业区,形成集娱乐休闲、创意、会展等产业的文化产业中心区域,三是黎明文化宫周边,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休闲区域,四是东北通讯器材市场,为文化创意产业类的手机软件开发与服务区域,五是清华科技园、中韩科技产业园、沈阳大学,为动漫制作、文化创意产业类的中心区域,六是新体育场周边,为体育产业休闲服务区域。
(三)推进全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仅今年1-9月份,全区就有12个1000万元以上和22个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明细见图表),总投资额达40余亿元人民币。
二、万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1、万泉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
所形成的5平方公里的,以旅游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主的综合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同时,它也是沈阳市南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带的起点。
通过重点打造万泉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与历史文化相呼应、与东部青山相衔接、与东部现代旅游度假区相融合、与市内所有商业繁华地区经营内容相区别,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文化娱乐休闲区域,使万泉文化产业园区在沈阳市南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龙头牵动作用。
2、万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
一是历史文化基础。目前,大东区历史文化资源已全部普查清楚(见图),孙烈臣、杨宇霆、常荫槐、吴俊生、赵尔巽、王明宇等民-国时期政要的官邸已经得到了彻底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东北讲武堂已修缮完毕,二战时期英美战俘集中营正在积极修建之中,魁星楼即将规划重建,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获得了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八王寺水文化、航空航天、造币和汽车等工业文化也得到了挖掘和传扬,这些都为我区发展民-国文化旅游和工业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现有产业项目。投资3亿元的冠信创意大厦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全市最大、档次最高的瑞志健身会馆和东逸热吧项目已经营业;投资1.5亿元、以茶文化展示和销售为主的中国茶城项目正在招商;万泉公园改造、水上舞厅等项目,为万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空间环境优势。中捷友谊厂已经完成了动迁,矿山机械厂明
年将要启动拆迁,为万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由政高书记提出的“中街东延”工程必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中韩科技园、清华科技园沈阳孵化中心的人才、制度、环境、创新等发展要素,为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注入了发展动力,这些都为万泉文化产业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万泉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方向
一是文化旅游产业。依托已经修缮完毕的民-国时期六大公馆,以及我区独有的九〃一八纪念馆、英美战俘营等历史资源,打造民-国文化旅游;以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八王寺水文化,宝发园、老边饺子、萃华金店等中华老字号和三大汽车整车厂等企业文化为主体,打造大东特色工业文化旅游。
二是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在已经引进的瑞志健身会馆、东逸热吧、中国茶城、永乐电影城等娱乐休闲文化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由上海长峰集团投资20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龙之梦亚太中心已规划了大型文化娱乐中心项目,它的建设将全面促进全区文化产业上档升位,下面请各位领导看一段龙之梦亚太中心的介绍短片(大约3分钟)。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我们依托目前已有的冠信创意大厦、沈阳大学周边、中韩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规划龙之梦创意大厦等项目,并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达成了建设沈阳大东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合作意向。这些文化创意项目的建成,将使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大东城区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中,有力推进城区文化建设及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万泉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需要得到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已经对万泉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了初步的规划,但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对万泉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指导,使其更为合理、科学和完善。同时,如需可能将其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框架之中,给予我区更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不断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目前,在万泉文化产业园区整体建设中,我们有两个重点项目需要得到市里的关注和支持。一是在打造民-国文化游和工业文化游方面,我们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对六大公馆进行了总体修缮和保护,特别是大东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都为民-国文化游和工业文化游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进一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打造独具大东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则需要在史料搜集整理归纳、展馆建设维护、游览线路设计规划、专业人才配置培训等方面得到市里的支持;二是日前我们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达成了建设沈阳大东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合作意向,其中关于《沈阳市大东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的课题和相关成果实践,也需要得到市里的支持和资金扶持。
目前,市里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全区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为大东区“四区”建设和争创“中国北方经济强区”的宏伟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切实发挥好在全市打造南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带中的龙头牵动作用,进而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十
五月份,按照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和乐山市统计局确定的工作目标要求,我区以“抓培训、强管理、保质量”为基本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保障文化产业统计企业网报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沙湾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截止5月25日,通过四川统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能够看到行政区域在我区的7家单位上报了数据(5月21日省数据中心更换服务器,将我区14家单位划到其他市区,使得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无法查看到这14家单位是否上报数据),但根据企业数据采集系统,登录进入查看后,确定我区内21家单位都是上报了数据,及时完成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能看见的7家上报单位,经审核无错误,但由于行政区域出错,无法审核其他13家单位填报数据。
二、采取的措施。
1,在全市名录库中,查找出我区管辖内一共有21家文化企业网报单位(包括行政区域弄错了的8家文化企业)。在确定了我区内网报文化企业的数量后,积极联系区委宣传部,于5月16日与区委宣传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乐山市沙湾区文化产业统计实施方案〉的通知》(乐沙宣发[2011]9号文件)。
际情况,于5月17日,由区委宣传部和区统计局联合召开了区文化产业统计培训会,区级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和区境内所有相关企业的负责人都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向各部门和各企业分发了培训资料《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实施方案》以及《网报用户手册》,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向与会者演示了文化企业网报系统的操作步骤,耐心向各企业负责人讲解了其中的注意事项。在更改密码上,要求各单位密码更改一致,以便管理方便。
3,网报期间,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qq软件远程协助、电话指导等方式,协助企业及时准确上报数据。积极联系各相关管理部门,为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催、审、督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提高部门数据管理的能力和效率。主动联系市统计局,在数据采集系统出错期间,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市统计局汇报,并向各企业做好合理的解释工作。在各部门的协调和催报下,于5月25日,顺利完成了各企业的网报数据,及时完成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采集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理部门的作用,对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的监督、审查和管理,确保上报数据真实可靠,为全面了解我区内文化企业的现状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十一
为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从8月份起,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兆田带领下,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听取了县文广新局、县旅游局、县经信局、县广播电视台、仙都风景管委会等单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视察了缙云县木林森文体用品有限公司、佰易文具有限公司、润和活性炭工艺品有限公司及英皇漫动等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召开了部分人大代表、文化团体和相关企业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和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图书制品销售、仙都奇石交易和石雕加工等类别的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对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我县的文艺演出以婺剧表演为主。目前全县民间职业剧团有20个,其中婺剧团有16个,从业人员近1500人,年演出收入达5000多万元。一是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婺剧促进会。促进会加强了对民间剧团的行业管理,组织婺剧比赛、婺剧交流、演员培训、乐队培训等活动,有效地完善了缙云婺剧的发展规划,提高了艺术水平和声誉度。二是实施“婺剧进校园”活动。为保护婺剧文化和培养婺剧传承人才,在全县范围内普及婺剧,自行编创了《红歌新唱》婺剧版教科书,作为全省第一部婺剧教材在我县中小学全面推广。三是举办婺剧演出活动。近年来,我县承办和举办“省新农村业余婺剧票友大赛决赛”、“浙江省地方戏会演”、“绿谷之声”婺剧专场演出、“缙云县业余婺剧传统唱腔及婺剧器乐大赛”、“缙云婺剧大会演”、婺剧品会场,有力推进了缙云婺剧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复兴。缙云婺剧先后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得到优异成绩。缙云婺剧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我县的艺术雕刻业主要包括缙云石雕、玉雕、炭雕以及根雕等。一是石雕,主要指缙云石材加工企业,产业初具规模并有较大影响力。石雕加工企业65家,从业人员450人,2011年销售产值达1.4亿元。缙云石雕制品种类繁多,一般以市场需要而定制,主要有石亭、牌坊、石狮、石栏杆、古建石作、壁画、山水、动物、雕像等,石雕产品畅销江南各省市。二是玉雕,主要指仙都丹玉雕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美誉度。2007年底成立了县观赏石协会,目前有仙都丹玉场所20余家,年交易额达5000多万元。同时通过开展石头文化研究和交流、举办知识讲座、参加全国文化产品展览等活动,缙云石头知名度不断提高。如今年“仙都丹石”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丽水文化精品展,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三是炭雕、根雕,主要指炭类雕塑刻艺术和树根类雕刻艺术。缙云炭雕的主导产品有炭雕观赏盘、炭雕摆件、炭雕壁挂等礼品产品,其代表企业为缙云县润和活性炭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千万。我县炭雕、根雕都制作了优秀作品,炭雕《黄鹤楼》在武汉举办的丽水文化精品展上被武汉市政府直接收藏,根雕《惊梦》荣获第三届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金奖。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文化开始与旅游初步融合。一是依托黄帝文化扩大了旅游影响力。把弘扬黄帝文化作为打造区域人文特色的重要内容,每年在重阳节和清明节分别举办祭祀轩辕黄帝典礼,以“仙都轩辕氏祭典”活动为载体,把黄帝文化同“山水神秀”、“田园风光”等生态文化内容相互融合,提高缙云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研究黄帝文化丰富了旅游内涵。从2000年召开“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以来,每年都组织专家进行黄帝文化学术研讨,通过黄帝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弘扬黄帝文化,突显黄帝文化的深厚内涵,逐步确立了缙云仙都是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2011年我县的“轩辕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依托国遗项目“轩辕氏祭典”的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和丰富缙云文化旅游内涵。三是宣传黄帝文化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多渠道不断加大黄帝文化的宣传力度,邀请中央电视台来缙摄制5集高清纪录片《南祠圣地—缙云黄帝文化探秘》(暂名),围绕仙都黄帝文化进行多角度深入挖掘采访,用学术的视角和纪录片手法全方位表现仙都黄帝文化。该片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通过国家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缙云黄帝文化的知名度。
我县文化制造业主要包括印刷包装类、文具制造类、装饰灯具类、玩具制造类等,2011年产值达3亿多元。一是印刷包装业发展良好。目前全县包装装潢印刷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全县销售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有6家。二是文具制造业逐渐成长。文具制造业是近几年我县兴起的一项主要文化产业企业,主导产品有各类固体、液体胶水、中性笔、签字笔等,以出口外销为主,2011年年产值有8500多万元。目前,缙云县木林森文体用品有限公司、佰易文具有限公司、亚圣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成为我县文化制造业的主力军。三是装饰灯具和玩具业等正在兴起。装饰灯具和玩具制造等从无到有,正处于起步阶段,如生产“万能工匠”儿童塑料益智玩具的缙云和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品牌推广阶段,在淘宝网上开设了网店。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仍然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没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虽然我县已经制定了“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但缺乏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呈现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二是一些部门存在重处罚轻服务、轻协调、轻指导现象,文化企业的发展软环境不尽好,这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三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定位,往往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事业发展,旁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关注,较少研究。
一是文化企业起步晚、层次低。许多文化企业都是近几年建立发展起来的,多数属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和销售低层次的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很难做大做强。二是文化与旅游结合不深。旅游还是以山水观光为主,缺少文化内涵支撑,旅游项目品质不高。三是县城小、人口少、城市规划落后制约了包括影视传媒、休闲娱乐、文艺创意等核心产业的发展,使这些产业呈现出散、小的局面,很难形成产业集聚,导致我县文化消费总量偏小。
力
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全县文化部门及相关部门一直没有组建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机构,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处于盲目或小打小闹状态。自发地发展的结果,形不成规模,稳不住脚跟;信息不灵,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二是文化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如文具制造类企业,没有自主研发人员,生产的多为低端的粗加工产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附加值低。三是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性资金投入不够,民间资金的引进也不多,金融调控政策和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缺失。同时由于我县的文化企业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
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较多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的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文化产业是推动我县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按照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从业者和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摸清底数,打好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2012年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有关通知》精神,规范我县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建立文化产业指标统计体系,并将文化产业增加值列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体系。对全县文化产业行业分布、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及时掌握我县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三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要依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等政策,按照“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要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科学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现有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尽快编制《缙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缙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总体目标,引导文化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突破体制机制制约,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优化组合。要强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适时成立管理、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专门机构,通过产权交易、公司化运作等形式,进一步理顺国有文化经营单位的管理、经营体制,努力把文化经营单位培育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二要整合资源,出台政策。认真研读上级有关文化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尽快研究制定我县相关政策,强化资金、税收、信贷、土地等要素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平台。整合现有产业资源,鼓励、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对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三要培养人才,提升能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我县文化产业的特点,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引进各类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
一要打造婺剧文化品牌。缙云婺剧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婺剧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此,我们要把做精、做强缙云婺剧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缙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要确立婺剧发展的战略思路,建立婺剧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对婺剧发展的服务体系,营造婺剧发展氛围;鼓励创作精品剧目,抓好婺剧人才培养,打造婺剧名家名角,促进婺剧规范管理,不断拓宽婺剧文化产业发展渠道,多措并举大力推动缙云婺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让婺剧更好的根植于缙云。二要打造黄帝文化品牌。要立足缙云仙都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的特定地位,继续深化黄帝文化研究,积极探索、创新祭祀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提升仙都黄帝祭祀的规格。逐步推进黄帝文化的“物化”进程,在景区建设、城市建设过程中,注入更多的黄帝文化元素,让黄帝文化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让黄帝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三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缙云文化旅游产业要走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相促进的发展之路。要切实加强缙云田园山水风光的旅游资源与黄帝文化、婺剧文化、石头文化、影视文化、民俗文化、非遗、仙都摩崖题记等各类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做到“一景一传说、一物一故事、一景一风光、一景一历史”。要加快开发、设计游客参与型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炭雕、石雕、根雕、剪纸等有缙云特色旅游商品,把无形的文化有形化、具体化、常态化,提高自然景点的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和猎奇性,延长在缙旅游时间,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汇报篇十二
企业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核心力量,是引领企业不断创新创业的精神旗帜。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市委书记在2022年全市企业文化论坛上的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今天,市总工会、市社科联、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在这里共同举办企业文化论坛,在此,我代表市委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多年来,市总工会、社科联、企业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探讨思路对策,对推进我市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壮腰工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总工会对本次论坛十分重视,省总党组成员、副主席*同志亲临指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省总对我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副主席的到来。
本次论坛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契合*跨越发展的大势。大家汇聚一堂,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研讨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对于推动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借此机会,我结合我市企业实际,就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繁荣,促进企业发展,谈三点看法。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内在要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文化阵地,既要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要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自觉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之中,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建成文化强国增加动力、增添活力。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壮腰工程、加快*振兴的现实需要。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实施壮腰工程,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把握*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工业短板是突出问题,工业兴市是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打一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攻坚战。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市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发展不充分,又影响了企业的长足进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我市工业经济,为壮腰工程保驾护航,就必须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走文化强企之路,全方位提升文化凝聚力。只有大力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才能更好地用实施壮腰工程、加快*振兴的宏伟目标凝聚广泛共识,为打造*经济增长“第四极”而共同奋斗。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打造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硬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核心力量,是引领企业不断创新创业的精神旗帜。“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这句话生动说明,企业发展要抓生产,要抓市场,更要抓企业文化建设,以及通过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当今时代,企业管理已经由经验管理、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阶段,现代企业竞争已经转变为最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一家企业要保持长期繁荣发展,就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以先进企业文化作为动力和支撑,在提升企业硬发展和核心竞争力上获得成功。实践证明,凡是能够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企业,无不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无不是企业文化建设成绩突出的企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软实力、提升硬发展。
二、真抓实干,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必须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总要求开展工作,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构筑精神高地,指引企业文化建设前进方向。“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用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巩固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无论何种企业,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人为本,提炼出符合职工切身利益和合理诉求、符合人情人性人心、有社会现实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才不会成为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在企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要始终把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作为永恒主题,始终把建设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作为最终目标,始终把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积极性”作为内在动力,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以企业为根,企业与职工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和谐共赢的基本理念,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规范有序。“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将文化理念寓于制度之中,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化、人性化、柔性化,是推动企业文化规范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要着眼于促进职工和企业和谐发展,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有机结合,着力健全完善企业价值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标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有效构建具有和谐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要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以制度约束促进以文化人,着力建设全体职工能够认同和遵守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等方面的体制规范,使企业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大职工心中,内化为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着力健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指导、载体支持和考核评价等长效机制,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贯穿管理、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着力完善企业文化带动服务文化、安全文化、学习文化等专业文化建设的良性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互相支持、交相辉映的发展态势,让文化之花结出文明之果。
(三)实施品牌战略,激活企业文化建设倍增效应。“要成为一流的企业,关键是要培育一流的自主品牌”。品牌是企业形象,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品牌以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道德底蕴,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而也是企业文化外在的最集中体现。当前,企业竞争早已从最初的产品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的竞争,必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同时将文化元素注入品牌建设之中,以文化闯市场,努力打造一批自主知名品牌。要善于挖掘品牌资源,努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生产服务、文化创作传播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甚至在企业名称本身上,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全方位建设品牌。要加强企业品牌信誉管理,坚持诚信经营的企业道德,树立、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创建知名品牌打好基础。同时,要有效利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采取专利、商标等多种形式,扩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
三、加强领导,努力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健全领导体制,完善活动方式,提高工作实效。
(一)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组织领导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委、政府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局工作的一部分,与各项工作统一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指导推动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要着力在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组织协调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新闻单位、主流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文化研究组织要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指导服务、联合攻关,推动企业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企业党组织要认真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责,科学设置文化机构,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注意调动企业党团组织和群众社团的积极性,形成一支素养好、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企业文化工作者队伍。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党委、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按照“政府组织指导、企业需求主导、社会舆论倡导、典型示范引导”的原则,科学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各级培训资源,拓宽内外培训渠道,创新有效培训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自觉力。企业要注重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开展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术素质和水平;要强化心理健康辅导,塑造职工健全人格。
(三)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企业文化的宣传平台和传播渠道。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创新形式、多措并举,努力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文化载体,完善传播渠道,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要充分整合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载体,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发挥各种业余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业余文体活动,提高职工文化素养。利用报纸、杂志、文化墙、文化手册、手机报等阵地,广泛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宣传模范先进事迹,激励广大职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
同志们,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扎实工作,努力建设一流的文化,打造一流的企业,为服务“壮腰工程”,推进*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股权转让协议简单版(汇总14篇)
- 服装公司运营经理岗位职责汇总(三篇)
- 服装企业销售会计岗位职责描述(7篇)
- 服装行业会计(大全12篇)
- 2023年销售统计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通用13篇)
- 最新销售部门信息统计员岗位职责精选(模板17篇)
- 旅行社各部门职责(四篇)
- 最新围绕中心工作工作汇报材料大全(精选14篇)
- 围绕中心工作工作汇报(精选10篇)
- 2023年小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300字通用(通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