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实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23:08:44 |
- 李耀Y |
- 11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写下对书籍的个人感悟和思考的文字。写读后感时要注重书写的逻辑和条理性,将观点和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交流和讨论。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一
答:教学论又称为教育法,教学理论,过去曾称为教授学,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的一个分支。
2什么是中学音乐教学论?
答:中学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
3中学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1音乐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答:音乐教育与德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音乐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或者包容的关系。通过音乐的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这从来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
2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答:1.音乐教育有助于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2.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4.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3音乐教育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答: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是以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它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智育偏重于逻辑思维,音乐教育则偏重于形象思维。音乐教育虽然也包含某些智育的因素,但主要承担美育功效。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4音乐教育对于智育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答:1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2.音乐教育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3.音乐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5音乐教育具有哪些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答: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一种生动活泼、沁人肺腑的情感教育。2.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3。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多向性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力。4.通过音乐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健康成长。
6如何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
答: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音乐教育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也是音乐教育行为在一定时期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2.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3.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7音乐教学大纲的意义?(课程标准)。
答: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学生可接受性原则3坚持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原则4坚持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第三章。
1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初中)。
答: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有波动性。3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自觉性有明显的增强。4.个性正在初步形成,但发展是不稳定的。2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高中)。
答:1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2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3自我意识逐渐成熟。高中学生交往领域日趋扩大,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4青年初期是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3什么是音乐审美态度?
答: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
们喜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
7如何根据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施教?
答:1有序施教2有导施教3有乐施教4有别施教第四章。
1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答:1教师2学生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3音乐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1耦合性(双边性)2指向性3多样性。
4音乐教学过程的环节有哪些?
答:1运行前准备阶段2运行中展开阶段3运行后总结阶段。
5音乐教学过程的调控?
6音乐教学原则是怎样总结出来的?
答: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7音乐教学模式有哪些?
1歌唱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3中学的歌唱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答:1正确的歌唱姿势2恰当的运用呼吸3科学的发声4清晰的咬字、吐字5多声部合唱的技能。中心问题是发声训练问题。
4童声与变声期学生发声指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关于童声和变声期学生和教学班歌唱发声,我们以往指导研究是不够的,往往多是搬用成年人歌唱的方法。2关于学生歌唱发声方面的指导往往偏重于单人,对于学生教学班的、集体的歌唱发声指导注意是不够的,而且往往是简单的将前者引用到后者当中来,因此常常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5什么是变声期?
答: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6变声期的歌唱教学应该如何进行?
要的处理。
7学习一首新歌的方法?
答:1.设计教歌方法的基本依据:1歌曲的教学目的2歌曲的特点,尤其是歌曲的难度3学生的原有基础2.教歌的一般过程:1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2范唱和导入新歌。进行讨论或谈话3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这是教歌过程的中心环节。
答:1轮唱2拟音的伴唱3部分的合唱。
器乐合奏选配注意:1要以短小的优美的合奏曲为主,尽量与歌唱,欣赏等教学内容相结合,2注意多声部的运用3打击乐器的选择和编配注意音色效果的变化和统一4课堂器乐合奏曲的数量要少而精每学期一般三四首。
12欣赏教学地位: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高中的音乐课则以音乐欣赏为主,因此,对于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高度重视。
14欣赏教学方法:一是:欣赏阶段1初步感知阶段2情感体验阶段3理解提高阶段。
二是:形式和方式(录像带唱片音乐录像片音乐电影教师和学生的演唱演奏)。
三是: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方法: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2讲解精炼富于启发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4让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5结合节奏律动辅助欣赏6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包括同类表现手段情感演奏形式演唱)7结合图画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欣赏。15律动教学:音乐的学习与身体的运动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已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目的。(瑞士达尔克罗兹)(与歌唱教学欣赏教育试唱听音相互结合)。
16律动内容:1在音乐中行走2用动作表现节奏3动作表现街拍(手臂操球拍操)4动作表现曲调5动作表现调性6动作表现歌曲节奏17律动教学方法:1自然引入2示范模仿3探索创造4带有游戏性的5从最简单的律动做起注意的问题:1重点在于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感受2鼓励在其中的创造性3与教学改革实验18创作教学意义:1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2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学创作教学内容:1节奏和曲调的即兴创作2简短曲调的创作3简短歌曲的创作4音乐和音响的探索。
19双基教学:分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2音乐课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23音乐课结构:开始阶段(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中间阶段包括(学习新课分析讨论技能联系)结束阶段包括(巩固总结)。
24设计课件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顺序的安排时间分配,教材难点重点的处理课程的高潮发展和起伏有所创新避免千篇一律。
2课时计划(1授课日期课时班级2授课题目3授课目的(知识技能审美教育思想品德等教育制定明确适度可宜的)4教材分析(对内容对象接受水平确定难点重点挖掘其思想性教育性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5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2新科教授法)6教具准备7教学效果)
26音乐课开始组织:1以情导入2以静导入3以新导入。
温处理:温和的态度自然地方法直视此事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原教学的内容上来。热处理:对偶发事件进行正面教育或严肃处理冷处理:宽容度态度采用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制。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二
一、学科名称的演变。
(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
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
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
总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上仍然称为地理教学法,但是内容是不仅拓展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关地理课程方面探索不断增加。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2、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3、地理课程,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4、地理教师,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涵、途径等等,并对他的结果和质量负责。
5、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6、地理教学评价,有教学就有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
7、地理教学管理,遵循地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建立稳定的地理教学秩序和科学的地理教学管理制度。
8、地理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或氛围中进行。
四、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总任务是构筑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具体任务:
1、研究地理教学目的。
2、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管理。
4、研究学生与地理教师5.研究教学评价。
6、研究教学环境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最直接、密切的地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2、其他哲学、心血、系统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等。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手段。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本章思考题。
1、我国地理教学论经历了是个发展时期,试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地理科学发展谈对其影响。
2、选择高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内容,说明教育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3、选择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或两个要素,说明研究该要素对促进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走访附近中学地理教师,了解当前地理教学研究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5、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是什么。
6、从地理教学论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分析入手,说明你对地理教学论学科属性是怎样认识的。
7、件数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地理课程论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理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我国地理课程的类型,理解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中外地理课程的设置情况。
3、了解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和地理课程教材的发展与改革。
4、了解教材分析方法,掌握教材分析技术。第一节地理课程概论。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他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三、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科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取材于地理科学的地理课程无疑受到地理科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
(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对地理基础教育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和时代性的要求,如社会高度重视环境演变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就要求地理课程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地理课程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里的发展。初高中学生因为年龄而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的差异。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三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难度也越来越大。原因有很多,主要一方面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提高,整体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升速度远不如学生来的快,而信息化教育又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高效的开展。而遗憾的是本地区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许多环节并不熟,包括我自己,对许多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问题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投入决定产出,既然投入的质量不高,产出的质量也不会高。
拿到《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后,初看标题和目录,以为还是那种纯理论的书籍。仔细阅读之后,给人的感觉:这本书真当是良师益友,或者说这本书像一场盛夏里的及时雨,解决了许多困惑自己的问题。读完后,我用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专业性,来概括本书的内容。
一、基础性和实用性。
本书完全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来提出问题,阐述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知识都是教学一线的基础问题和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体会较深。如第三章第三节《课程实施》中例出的教师对话,就提出了如何真正体现课程评价的作用和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的困惑。而接下来的理论知识更是全面的阐述了课程实施过程,尤其是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更为详细,可以说像是一位老教师手把手地在带领一位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在阐述“。
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基于结果的评价与基于过程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上这些观点不就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考虑的,正在进行实践的吗?所以说本书的内容是基础性的,但又具有相当高的实用性。
再举例,《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这整一章内容都是讲解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这一章节是基础内容,而它阐述的理论知识又是那么系统和全面,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用性非常强。本章中提到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使我更加明确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各方面元素,而它提出的“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算法思维的教学设计”,使我对自己平时在摸索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所有明悟,不再是一块朦胧区域。
二、全面性和专业性。
本书每一章的知识都成一个系统模块,站系统的高度分析问题,然后再逐步细述,每一章节涵盖的内容相当系统、全面和专业。比如第二章“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成“信息技术的学科界定”、“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学科关联”三节来细述。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系统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评价的设计”、“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三节来细述,本身这样的安排就像上课的教学流程一样,有情境设计进行导入,再进行新内容的讲授,最后是小结和拓展,所以从知识内容安排上来说,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而里面的具体内容更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实施来讲解的,更具专业性,而不是夸夸其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一)学习需要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学习目标的编写”、“。
(五)教学策略设计”、“。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
(七)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共七大块来细述,涉及到的内容又非常详细,对自己平时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与启示,以前认为自己写的很详细教案与这一章节的要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四章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全面、专业、详细的讲解了。
“讲授演示模式”、“问题启发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模式”这五种模式的各自简介、特点、教学过程,以往自己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可以说非常模糊,只知道大概的名称和其对应的一般教学过程,特别是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本书所涉及的那么详细和丰富,这些内容对自己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工作多年来,学习过一些有关教学理论的书籍,听过一些讲座,但没有学到过一本真正属于信息技术学科,讲述课堂教学,既全面、专业、实用,又不失基础性,走“群众路线”的书籍。《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当成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四
阅读完《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从中受益匪浅,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真正觉得如果老师把认真准备的课堂付诸实施,把所学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注重学生的道德、品德与德育,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
上课前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一堂课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老师上课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把对优等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习惯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有时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说,而对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对重点要尽量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课堂内容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
《当代教育学》一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讲授法、图例讲解法等等,而教学方法要得当就应当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老师就要善于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并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内,只要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合,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譬如,对没有定性的有争议的问题,与其用讲授法,不如采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多了起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相对来说就多了起来,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也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老师在课堂中要收获好的效果,就要注重严密的课堂组织。老师要做到课堂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整堂课的节奏要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就能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当代教育学》一书中介绍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老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直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教学的相关知识,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从而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心中就开始了对旧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不仅对自己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超越与发展,更是教师日渐成熟的标志。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把课堂塑造成犹如艺术创造的精品,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才能成为教育新理念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五
这几天,我的学生们在备考教师资格证,我也没闲下来,一有空就看教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现在,我将这两天读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一点心得与各位朋友分享一下。
赫尔巴特在教育学中的地位,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他主张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过度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习惯,而应当具有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教育基础。他要求把哲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的指导方向,用伦理学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18,他所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著作。
读这一著作时,自然有很多的感触,但是我在这里只分享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关于现在很多家长和中小学教师不知道怎样去爱和管理孩子的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相信有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觉得很头疼,尤其是当下。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传统的教育一般是采用“压迫”的方式让小孩们乖乖地听话,不要违背成人的意思。但是,这种教育真的好吗?这值得我们辩证思考。
赫尔巴特在本书中的《儿童管理》中就告诉我们: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此外,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最后,要将属于儿童教养的一切工作在真正的教育者与父母中间作出认真的分工的话,那么必须努力在分工的两方面之间适当地建立联系,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赫尔巴特。
的确,教育一个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教育好一群孩子那更是不容易。早在一两百年前赫尔巴特就告诉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注意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好关系,家校或家园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家长将孩子家庭中的信息告诉给教师,教师才更全面了解这个学生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只有教师将学校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或者显现出有哪方面的天赋时,家园或家校合作,在这种“合作共育”之下,孩子才会纠正偏差,发挥更好的天赋。
赫尔巴特在关于儿童的管理的目的中谈到,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二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三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力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总之,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其实,无论教师还是家长,管理孩子目的只是“不作恶”或者创造秩序,然后大人小孩一起维护秩序,这只是教育小孩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已。“拘泥于细节的和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来说同样是负担。”“监督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许许多多事物。”
他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个轻率的孩子粗鲁地闯进禁足的圈子,那么我们就必须使他感到他可能引起什么样额损害;假如他产生了要破坏的不良意向,那么这种意图,只要它已变成或者可能变成事实,都必须受到充分的惩罚;但假如他对恶的意志,包括对冒犯别人的行为,作出纵容,则必须使他感到惭愧。
而我认为,管理需要权威,但是教育不能单靠强势。
更为重要的是,打开双手去拥抱他们,去爱他们!
而爱是什么呢?赫尔巴特认为,爱基于情感的和谐,同时也基于适应。的确如此,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假如我们想从陌生人那里获得爱,或者让我们自己去爱陌生人,这是多么难的事情。因为爱需要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上。一个孤僻的人,一个说话生硬并斤斤计较的人,他肯定得不到爱;如果与孩子相处的同时却慎重对待孩子,并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时只顾着自己的话,同样也得不到爱。
爱需要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然后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教育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当然,后者会比较困难。
而一旦获得了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者(家长或教师)就可以减轻对孩子管理的困难。但是,那些利用爱来为自己随心所欲去支配儿童服务的人,则应该受到最严厉的谴责!
在传统的家庭中,父亲是自然地享有权威,而母亲则是自然地拥有爱。父亲管理小孩和爱小孩的方式,往往趋向于理性和服从,而母亲管理小孩和爱小孩的方式,往往趋于感性和信赖。
所以,现实当中,家庭中的父母想要善待孩子,那就是发挥各自之所长,补己之短,形成合力,教育孩子不是某一方面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这里主要指思想范围的培养,也许只能出自那些进行过特殊训练的人,那些能使人的思想范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的人以及那些在这方面能尽量精确地判断什么是更高尚、什么是较深湛、什么是更艰险、什么是更平坦的人。”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认为,权威与爱对教育具有很大的间接影响,所以儿童思想的培养者不应当以傲慢的态度默默地、自成一体地,并排斥父母来进行他的工作,否则就会破坏他们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他难以获得补偿的。
通过看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爱和管理孩子的问题上,我觉得时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的教师和家庭的父母有时候没有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和没有做好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要形成一个“教育网”或叫“教育生态”,不是各自做各自的,而是要加强沟通,实现教育中1+12.
这是在教育中,教育者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要经常去做的事情。
读书文化推广者詹润演。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六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范梅南明确地道出了著作此书的目的性:“新教师可以感到本书不仅引导他们更善于反思,并为其提供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有经验的教育家从书中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希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认真地对待年轻人,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
这部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理论的东西比较深奥,并不能一下子读懂,但它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透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读完此书,促使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落实课改精神,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用教学机智,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依靠本身的素质和瞬时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强调顺着教案走。而新课程则强调课堂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以及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得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来融洽师生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5)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我决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七
阅读新课标,总体的感觉是:既有站在高度的引领,又有具体的实施建议。它是我们一线教师转变和提升新的教学理念、确定新教材教学目标、如何开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不只是一本普通的阅读资料,它的每一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融入了适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体现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最新教育发展方向,其背后蕴含了课标组专家、学科专家们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理念和方法,是一本值得经常翻阅的经典手册。通过两遍的阅读,我也只能粗浅地对其中内容作表层的理解,还需要以后不断去深入挖掘背后隐含的宝藏。在目前阶段的阅读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炼非常贴合当前社会发展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突出在信息社会里最基本的意识、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品质。计算思维强调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质量,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工作,计算思维能力极其重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重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数字化大环境里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目标的提升,强调终身性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素养4个方面,体现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2、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建议。
如何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到具体教学中,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更新知识观、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甚至跨学科知识),才能更加理解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以及更好的实施于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为项目而项目,只有实打实地实施,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八
近期我拜读了由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该书共十三章六十多万字,从一个全新视角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该书知识体系全面,逻辑体系严密,读后让我了解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论、发展论、课程与目标论、过程与原则论、方法与模式论、人本论、技能论、资源论、病理论、实践论、未来论等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帮助很大,让我受益匪浅。
其一,体系较完整。该书的概念体系明确,技能体系有序,教学体系灵活。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与课程体系。
其二,原创性比较好。该书的许多章节都有其独到见解。其中,关于信息素质的界定与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一定深度;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思考,有一定前瞻性;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论、人本论、资源论、病理论、未来论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其第十三章第三节内容,属我国教育界在机器人教育领域的首次理论探讨。
其三,理论价值较大。该书提出的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的理念、方法、模式都较科学、先进。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的科学。它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属学科教育学性质。书中关于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智能学件、教育技术命题、广义蒙太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有关杂志上发表、交流,产生了良好影响。
其四,实用性较强。该书作者在湖南师大率先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学》本科必修课和校选修课。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深受学生欢迎。书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技能论、实践论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书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不仅适合用作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及在职教师培训教材。
其五,拓展面较宽。该书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之路。
读完本书,具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让我付诸于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李豫颖编写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书中主要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节中谈到“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我想: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整合,这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整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整合。寻求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学论》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十
《陶行知教育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先生许多独特的教育观点与开拓性地教育实践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内心,他让我看到了教育更为广阔与深远的内涵,他也让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实践范例。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涵盖所有社会生活的,教育也是贯穿整个人生历程的,他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有限范畴,认为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们更好地生活,教人们一切对实际有用的东西。陶行知先生将其总结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只有简单的15个字,但这15个字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并不那么容易。
当前社会,无论是学生、老师、家长还是主管、老板、政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与陶行知先生相类似的观点,他们希望孩子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能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懂得为人处事之道,能够完成各种工作内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只懂课本的书呆子。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却显得特别的无力,大部分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忙碌地参与各种兴趣班,然后是学业的提高班、补习班……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来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难以适应生活,难以满足老师、家长、或是用工单位的殷切希望。
面对如此的困境,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但我从陶行知先生身上学到的一些东西,也许能够为改善这样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需要对教育实情作出全面的调查与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理论,开展办学是在对中国教育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进行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国当时的教育形势,包括教育人口的构成、比例,学校开办的数量、地域……。正是因为拥有了事实与数据,陶行知先生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去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这些客观的东西会告诉他,也会告诉那些阻碍他的人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对的。如今,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信息的爆发使得人们对于许多立场不同的观点难辨真伪。如果没有踏实的研究,那么我们的话语就会没有底气,我们的尝试就会容易放弃,我们的改革就会迷失方向,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展开调查,收集数据,仔细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检验成果,不断调整。我们也应当借助许多学者的力量,阅览文献,甚至与一些学者合作开展研究,用事实说话。许多教师有时是有想法的,但担心自己的教学尝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绩与升学,面对这样的疑虑,如果能给予这些老师一些相关的实践数据与结果,那么他们也许就能够更清楚自己的尝试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尝试的必要,鼓励这些教师勇于实验,也帮助这些教师规避风险,在不断地尝试与反馈中,相信我们就能逐渐找到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还需要根据社会现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纵观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种教育尝试,可以发现他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侧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乡村教育时为了保证乡村可以更快地传播教育,陶行知办了晓庄师范,培养能够干农活,能和农民做朋友的乡村教师。来到上海,陶行知组建山海工学团,组织所有的家庭、农村、工厂、监狱进行集体学习,开展普及教育。后期在战时,陶行知又投身国难教育,号召所有民众抗击日本侵略,一起保家卫国,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变的,他倡导教育者、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教育所在的时间、地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教育,不同时代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教学方式应当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在陶行知的时代,在农村孩子会干农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识。在现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们普遍接受较好的家庭及学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与做家务的能力。相应的,由于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兴趣话题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这些教育都是要培养孩子能够了解社会规律,适应社会生活,掌握社会技能,促进孩子服务社会发展。对于需要应对统考制度的学生与老师来说,教学内容似乎必须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与统考内容相适应的,但“有”并不意味着“全部”,作为教师,还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教育与学习的目的,在课内或课外适当拓展教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更为全面地成长。
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更需要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与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曾经令他的大学老师克伯屈教授都赞叹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理想学校。晓庄师范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影响力与陶行知本人的领导和其独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晓庄师范目的是要培养适合农村的乡村教师,它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农村实情,参与农村劳作,实际地指导乡村居民进行科学地生产、工作与生活,在入学选拔时就十分特别地加入了农活考试,要求参加者进行垦荒。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设置了许多乡村服务的活动课程,紧密地与当地乡村进行融合,不断地通过实践开展学生的学习。这些都与当时学校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社会效应。当前的教育受制于统考制度,为了保证孩子在统考中的多门科目中获得良好成绩,学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这些学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弃了其他内容的学习,甚至可能放弃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调整,在依旧保持公平的基础上,减少公共科目的数量,注重学生特长方面的考察,降低学习负担,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涉及整个学校体制的变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长的身份主导进行的。当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国整体教育制度的改变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为的,即使不是最终改变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应当允许与支持各地开展更多的教育实验,在更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更多地尝试,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伟大尝试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想像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的思想,借鉴他的经验。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关注实际,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将教育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生活”。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十二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多。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阅读教育类书籍非常有必要,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普通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看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普通教育学》所讨论的教学理论阐释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形式的原则,论证了教育教学的理念,并具体指出了培养各种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意义。这些都在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和评价这本书的原因。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现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拓者和基石。
赫尔巴特努力统一人的人格和社会性,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呼唤统一起来,培养能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人才。
赫尔巴特的管理理论建立在恶性理论的基础上,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然而,即使在赫尔巴特最专制的管理理论中,我们仍然可以隐约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将这种服从与孩子自己的意志合理地结合起来,而且他们也只能将这种服从结合起来。期望得到成为一个真正的结果。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如果老师擅自行使控制权,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也不是从学生那里获得的。那么他在这里就彻底毁了自己。”
《普通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其教学理论。首先,赫尔巴特从自己的思想、兴趣、感知和其他心理思想中寻找其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并试图将其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这是赫尔巴特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其次,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教与教”的概念,从而正确厘清了教学的定义,阐述了教与教的关系。三是提出“四阶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明确划分教学的四个阶段,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兴趣,特别是考虑到在不同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系统的知识转移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提出了以威胁、监督、惩罚、权威、爱为主的管理手段。并指出只教不管会徒劳无功,只管不教是对儿童的'压迫。这几种管理手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都会不时用到,说起来感觉很容易,可运用起来其中的分寸是需要好好把握的。比如威胁和惩罚使用不当就会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几种管理方式要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儿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我们年轻教师更应该好好琢磨避免使用不当造成错误。在这几种管理方式中,我比较认同权威与爱。作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受到儿童们的爱戴。而树立权威就要求教师要有卓越的智慧,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成为他们次序的守护者,知识的领航人。要受到儿童们的爱戴教师自己要爱儿童,要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要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知心的朋友。作为管理者一旦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受到儿童们的爱戴,那管理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以上是我初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将再读《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去理会其中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制度汇编(优质9篇)
- 2023年煤矿班组安全自保互保联保制度汇编 煤矿作业过程中如何做好自保互保联保(五篇)
- 数列求和不等式证明(五篇)
- 最新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原理(5篇)
- 2023年人力资源工作计划(模板18篇)
- 最新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优秀9篇)
- 最新人力资源工作计划及思路(通用11篇)
- 最新实干演讲稿800字(通用19篇)
- 2023年实干演讲稿结尾(优质16篇)
- 最新思政课心得体会100字(精选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