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依据(模板16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3 10:15:06    小编:zdfb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模板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0:15:06 |
  • zdfb |
  • 11页

总结是进步的必备工具之一。如何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面临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科技创新成果,一起探索科技的魅力吧。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 稚——推 继——断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 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二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三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四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五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六

纪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保持正常秩序而制订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是法律和道德的补充。要求全社会所有成员,都要各自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纪律。

纪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能否自觉遵守它又是衡量社会的文明高低的标志。纪律和自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对于不守纪律的人来说,纪律是一种约束,限制。对自觉守纪者来说,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事实论据。

孙武力斩王妃。

敢违抗命令了。

后孙武为吴帅,五次攻打楚国,并且一度占领了楚的都城。著有(孙子兵法)传世。

纪律严明的戚家军。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率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相继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荡平东南沿海的多年倭患。后来又镇守北方,使塞外统治者不敢南犯。这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主要是靠铁的纪律保证。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舅舅也在军中任职,有一次他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当着将士的面,按纪律罚治了他的'舅舅。

由于军纪严明,军中将士,不敢随便违纪,所以戚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拿破仑论纪律。

历史上精于骑术而善于单个格斗的马木留克骑兵却被骑术不精但有纪元律的法国骑兵击败了。对此,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是这样评述的:“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造成这种强弱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马木留克骑兵缺乏纪律,而法国骑兵有严格纪律。严格的纪律,把许多人组织起来,溶合为一个整个力量,这种力量就不只是单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大得多的新的力量。

理论论据。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韩非子)。

3、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主席。

4、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之中。(德)马克思。

5、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荀子)。

6、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

7、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

9、公民的行为应以不扰乱法律规定的公共秩序为限。(人权宣言)。

10、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毛主席。

11、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江河若没有堤岸,便不成其为江河。(美国)金斯伯格(镣铐)。

12、摆接吻土壤的束缚,对于树来说并不是自由。(印)泰戈尔(流萤集)。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七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八

执教者:张中华。

授课班级:高一(13)班授课时间:3月18日。

第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2.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每组比喻所包含的意义。

2.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二、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一自然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1.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有何特点,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3.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三)研习第三自然段。

1.找出这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2.本段用了哪些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3.这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4.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四)研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分组研习本段。问题设计: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三、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

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知识”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九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

(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

(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

(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

(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观察实验是学生科学认识的基础,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观察实验中,要明确所依据的是什么,实验方法又是如何确定的。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使用观察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使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凭借教材对小学生展开教学,观察实验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小学科学中,存在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两种概念,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在开展实验中,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础。观察实验能够有效证明客观事实的合理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能够通过实验的结果证明客观的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可以通过寻求因果关系展开教学。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依据科学归纳法,在实验中有效进行归纳总结,能够验证客观事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中,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即可。第一,采用求同法。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会形成多种实验现象,以便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客观科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采用求异法。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哪些因素对实验产生作用,然后,将多种实验作对比,进而获得相关结论。第三,采用共变法。要在共同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存在的因果联系。在采用此类方法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统一完成进而获得结论。

2.验证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验证科学理论知识的因果关系中,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在寻求因果关系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展开实验教学。利用归纳法,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采用演绎法,是以基本的科学结论为基础,从而开展实验活动,进而对其展开验证。例如,教师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实验中,准备若干电池、两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粗细各一根)、大小铁钉、若干回形针。在验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材给出的结论是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所使用的电视节数不同,然后根据每组实验的现象,验证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能够清楚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基本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

教师在开展科学观察实验中,一定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实验过程,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对实验进行观察中,充分调动良好的知觉,对实验具有整体的感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第一,在具体进行实验设计中,教师要将实验对象不断进行放大,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实验对象的相关特点;第二,学生在进行实验中,观察对象并不是很清晰,教师要及时将观察对象转为清晰;第三,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理论,保证观察实验设计的高效性。综上所述,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生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观察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二课时: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二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三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篇课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本篇课文当中的文言常用字词和特殊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本文时,要注意夯实文言知识。同时,本文大量运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认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学会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化难为易,并能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启发。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并积累基本的文言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荀子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大家韩愈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诗坛怪杰孟郊则表示:“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大家都保持着极其严肃、端正的态度。同时,也积极劝勉他人,需要学习。如果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写一篇劝勉他人学习的文章,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又会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行文。

请两位同学谈一谈(由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劝学》,看看他是如何劝勉他人学习的。(板书标题)。

1、全班齐声朗读《劝学》,同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学不可以已。(齐声回答)。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组分别对应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具体讨论作者是如何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哪一位同学(第一大组)愿意带大家来分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

问:你能带大家找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吗?

学生指出五个比喻句。

师问:这五个比喻句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提高。

生:“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

师总结:事物经过加工可以得到提高,有所改变。而荀子也用这五个比喻句点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此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板书: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言,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又有怎样的个人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拿出昨天的随堂练笔,进行适当的修改。

(ppt展示学生练笔的内容,老师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单点评)。

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荀子又是如何继续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师总结:人自身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落实到学业中,便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成为君子。

荀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向我们交代,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既然文章的第二三段都写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谁来说说看。

师答:在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人的自身来说,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成就高尚品德,便是文章第二段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学习还应该立足社会,借助一定的外物,如社会实践等,完善自己,达到目标。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

请第三组的同学,将自己找到的比喻句,按照一定规律,填写下列表格。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

老师依照填写表格总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将“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师总结再强调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展示文本资料。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巧妙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2、采用对比论证,形成鲜明对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多用对偶句,夹用排比,句式铿锵有力。

4、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在学习《劝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深邃的思想美,论证的逻辑美和鲜活的语言美。课下,我们也可以阅读荀子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五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2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只是/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劝学》教学设计依据篇十六

1.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的含义。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课时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这位小英雄是谁吗?对,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好伙伴,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史学家,在他的著名书籍《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仗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同学们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将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呀?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我们把这遍文章的字音读准了,停顿读清了,文意读明白了,再加上反复诵读,同学们就一定会比老师背诵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下面就让我们从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开始,生自由读文。

2.生试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在读音的停顿方面给予评价),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先自已独立思考,边读边译。后交小组讨论,最后提交全班交流)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1.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这是学习古文的基础,而要真正要将古文吟诵出来,还需要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把握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语气,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们读出语气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孙权与吕蒙对话两句话,结合标点和人物身份,讨论一下孙权的这三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孙权对吕蒙这一番既严厉又包含关怀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试着按照前面的方法,对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也揣测一下,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赛读,尝试背诵

2、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的目的在于能给后人一些启示,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对于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启迪的,王安石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叫《伤仲永》,同是写学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大胆地议议,说说。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3. 以《方仲永巧遇吕子明》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