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02:47:25 |
  • ZTFB |
  • 12页

广泛了解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整理方式,如时间顺序、主题归类、问题解决等。以下是一些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文,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一

大多数数学教师认为,课堂语言艺术是语文老师才要讲究的,而数学老师注重的应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数理关系.其实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问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作者:康丽芬作者单位:永春县玉斗中心小学,福建,永春,3626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二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只要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细思这些失败,与当时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或过于随便、处理过程不够自然有很大关系.可以明确地说,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三

今天有幸聆听了卢雷老师的一节课《花脸》,激发了我若干思绪。卢老师的这节课就像这篇课文的叙述一样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可谓“洗净铅华呈素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简简单单”教语文,引领着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让我感受到了最质朴亦最本真的语文教学。

1.以学定教,教学目的清晰明确。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卢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做到的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把学生的发展目标作为教的方向,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目的明确。

2.不吝板书,形象诠释阅读策略。

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是阅读。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卢老师在这节课中,扎扎实实引领着学生学习文章怎样由“概括”到“具体”,阅读时怎样“撮词带面”。卢老师不厌其烦,在黑板上板书下一个又一个关键词,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诠释文章的写法,彰显阅读的策略。老师的板书,其实就是一根拐杖,它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一节课的目标。语文课学什么?这节课学什么?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促悟,紧扣文本启发诱导。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标新立异的花样,但处处紧扣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编者意图为主线,设计教学策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诱导着学生渐入佳境,逐步实现教者预设的目标。

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课件,他关注的是学生会读会说、敢想敢说的语文学习品质。他用自己的大气、睿智熏陶着学生,用自己饱满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让学生脑子转起来,小手动起来,嘴巴说起来,神采飞扬起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判断: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据此,我们再回顾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多么质朴自然,又是多么扎实有效。这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把某些已被丢弃的语文课堂的常识捡回来,重新审视一下当下愈走愈远的语文教育吧。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四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引进并融合在现在的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是我们从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但要协同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引进学科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他们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从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实际来分析:

一是机器问题,许多学校虽较普遍的拥有计算机,但计算机数量较少,学生人数多。平均每生每周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足2小时,而且主要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僧多粥少现象在农村现实状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二是从学生的基础状况入手,《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是一门新课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点儿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只听过“电脑”名词,见都没见过计算机,还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过去算帐时用的手掌大小的计算机器呢。这就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他们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能有一定的收获,更是他们追求新鲜知识的动力。

根据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一台报废的'电脑作教具,使他们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名称、作用,了解外设的操作规程和要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激起他们对探索计算机奥秘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是操作,根据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的不同程度,我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对进行操作练习指导,规范学生鼠标的操作,键盘的操作及指法的正确性,熟悉windows界面。如在教学“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一课时,我让程度好的学生自行练习,如建立或删除新建文件夹,快捷方式,给文件重命名或更换图标,并要求他们操作完后说出操作过程中鼠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快捷方式创建有几种方法和创建快捷方式的作用。对那些程度差的学生,在巩固鼠标、键盘操作的同时,只要学会用一种方法创建快捷方式即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看到经过自己的操作丰富了桌面图标,并能找出创建快捷方式的最佳方法而兴趣高昂。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学生自。

[1][2]。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五

黎庆波。

(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让我们的教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主人”,把空间还给“上帝”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回归本质的教育。

一、“不教而教”的老师。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曾讲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些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真理。

在《充分必要条件》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探究一。

小明学习很用功,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命题p:小明学习很用功命题q:小明考取了清华大学。

(1)p____q(用“”或“”填空);

(2)____是____的充分条件;

(3)____是____的必要条件。

定义:

充分条件:________;

必要条件:________。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一方面用问题导学,一方面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只是发挥了“导”的作用,而学生却充分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学思小组,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而理解了充要条件的内涵,达到了“不教而教”,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不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不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因此“不教而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双能够随时抓住教育契机的慧眼,一颗对教育真诚奉献、激情如火的心灵,一个对学生循循善诱、热爱、包容、大度的情怀。这样的老师才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而为之。

二、“不学而学”的学生。

这里所说的“不学而学”不是不学习,而是指不能纯粹为了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是生存所需要的唯一能力。知识不可缺少,但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有了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讨论探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而其学习的热情更为重要,如果点燃了学习的火把,那么学生学习知识也就不在话下了,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比如,在《古典概型》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据统计:美国的42位总统中,有好几对总统生日相同。

我敢打赌:在高一(10)班49位同学中,至少有两人生日是同一天。

请各组记录员统计本小组同学的生日,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看结果。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认真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来后,果然有好几对生日相同的同学。

然后提出问题:

(1)这是巧合吗?(2)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

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的热情像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整节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在学生的合作、讨论、思考中迅速被消化、吸收。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件被挤压、被塑造的工艺品,一件等待被填灌的容器,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件件刻上知识烙印的产品,不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有着丰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教育难免不被披上悲哀的色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才是教育的契机,回归本质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性,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精神世界,把受教育者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一种优秀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三、“无为而为”的课堂。

“无为”指的是老师“无为”,学生“有为”,老师的“无为”为的是学生更加“有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将古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学智慧用到极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表面看来,郭教授是在传授错误的知识,实际上,郭教授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说明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原有认知与问题间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深度思考,真正掌握知识里面所隐含的本质规律。如此,老师的“无为”,却使得学生“大有作为”。相反,如果老师一而再宣传教科书里的真理,把真理剖析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堂里,老师是“大有作为”了,可是学生耳朵都起老茧了,其所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哪里会有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受,学生自然也就“无为”了。

要达到“无为”胜“有为”,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课堂必是老师组织有方,启发有术,引导有理;学生表达简洁流畅,争论激烈而不混乱,合作探究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多余。所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有理”的课堂: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但是却不混乱无序而是有理有节,把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变成学生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赛场,变成学生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2.“有序”的课堂:课堂探究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一思考”“二讨论”“三辩论”“四总结”“五提升”“六生成”。

3.“有效”的课堂:课堂探究不能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而要达到增知识长能力,拓视野长见识,重交流讲合作的目标。

今天在校的学生就是明天独自行走的行路人,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走路的本事,教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刻意而为,要顺其自然,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六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备课设计工作,抓好备课这一环节,为整个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中高年级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已经进入了青春前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教学方法的探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效兼顾学生的阶段性身心特点,优化教育教学设计,使之更具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研究方面,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每一个重点与难点,并寻找教材知识点与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结合点,使教材得到灵活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兴趣和智慧;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兼顾方面,要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兼顾到他们的学习基础,设置相对应的目标体系和教学环节,更好地促进整体教学成效提升。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生动性。

一直以来,教学手段的变迁在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更让小学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复杂的问题、数量关系,以及思维曲折点,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陷入了困境,口头的讲解以及简单的板书难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其中规律,此时,迫切需要一种具有生动演示效果的教学工具作为辅助,多媒体手段正是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的有效工具。教师在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揭示规律、破解难点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模拟演示,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一揭示出来,尤其是在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方面,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展示,让学生对于不同数量之间的固定量和变化量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加快捷、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另外,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还要逐步从直接引用向自主设计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课件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改革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性。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将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代表的自主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不再直接给予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要素要点,把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难点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独立思维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另外,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鼓励学生创新,尤其注重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题的解题,以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保护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也具有较大帮助。实践证明,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获取知识这一转变,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飞跃,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以及培养了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情感。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自尊心逐步增强,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认可和肯定,一句表扬的话语能够在学生内心产生强大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并将情感因素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积极因素、笔者在教学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无论是一道数学难题的攻克,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对学生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进行表扬,以激励性的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这样的鼓励还着重向学困生群体倾斜,以表扬性的话语来开启他们封闭的心扉,化解他们自卑的坚冰,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低难度提问、板演题目的方式,让他们积极融入到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按照与其所对应的目标体系进行要求,只要达到了学习目标,即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

小学生课余时间较为丰富,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时间,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拓展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如教师可以将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并进行分层要求,学习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划分为奥数钻研小组,对应思维水平一般、学习基础滞后的学生则可以划分为兴趣提高小组,通过相对应的兴趣活动,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组织数学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求知欲、竞争欲充分释放,并转化为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动力。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对课堂教学发挥有效的补充与巩固作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六、小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入研究教学工作实际,创新理念、优化方式、改进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师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密切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创设大的语文环境,这些都体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由于个别老师对“课标”解读的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盲目追求形式,却不注重实效,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现象。

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重要的是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的写法和我的情感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方法,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等写法的运用。课有的教师却用大量时间想一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把学生感动得痛哭流涕,上成了思品课。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看风光片,不去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等,这些都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色。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我们提倡本真语文。

本真语文课,就是以人为本,它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成长规律,通过教师有深度的、注重读写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创意设计,直达语言教学的本质内涵,以其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一定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就叫“得意”,同时要带着学生揣摩体会这样情感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这叫“得言”,语文教学要言意兼得。积累词句、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也就是说,课堂上关注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本真语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读写结合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读通---感知文本;读懂---领悟内涵;会读---内化语言。

作为教师,要明确各年段教学的重点,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低年段:

1.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2.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3.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4.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

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子)。

中年段:

1.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篇章的写法。

2.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

3.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4.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高典范的语言。(例子)。

高年段: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

5.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在开放的语文活动中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例子)。

总之,本真语文:通过语文学科育德人,突出语文学科之本体,达成会用的教学目标,符合年段的认知特点。

愿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根植于文本语言之中,将语文的教学重心切切实实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简简单单教语文,让人本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华彩,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八

曾经多次聆听过不同语文老师上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公开课。有的老师用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有的老师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的老师还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叹为观止的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谓异彩纷呈。有的语文老师层层设问、一问到底,犹如在审讯犯人;有的语文老师层层剖析、剥茧抽丝,好像在庖丁解牛;还的语文老师逐句赏析、逐段品读,酷似在文学欣赏。至于课堂气氛,有课堂的书声朗朗,有的课堂死气沉沉,有的课堂交头接耳,举不胜举。

鉴于以上的这些经验教训,经过大家自己独立思考,大家对高尔基的《海燕》一文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下面,谈谈大家的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念和设计初衷。根据钱威和徐越化“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的观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语言”这一本质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以上的观点跟我们时常说的“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观点恰好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呢?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听、说、读、写的平台。不管是课堂导入语、课堂提问,还是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富有启发性、思维性和前瞻性。

在大家的《高尔基〈海燕〉的教学设计》中,大家之所以用“在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这么简单朴实的语言作为课堂导入语呢?那是因为鉴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问题本身浅显易懂,学生易于回答,有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

(二)问题内容与文本内容具有相关性,便于有效导入课堂学习;

(三)寻常话题更具有人文性,容易激发学生说出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大家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高尔基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怎样的海燕”呢?大家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三)该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内容,而不是去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的。

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切实落到实处。诚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是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实践来培养与提高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与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切实落到实处。

在“品读与欣赏”这个教学环节,大家以“海燕的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等性格分别是从文章里的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呢”这个问题作为媒介,要求“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与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和感情,并理解这些语段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极其表达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默读、朗读、诵读、品读。读出语气,读出语调,读出感情。引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来实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古人讲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在反复的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也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大家的《高尔基〈海燕〉的教学设计》中,大家把“品读与欣赏”这个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最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大家的《高尔基〈海燕〉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在“整体感知”、“品读与欣赏”教学环节,还是在后面的“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中,大家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来进行设计的。要么老师范读,要么学生朗读;要么个体朗读,要么集体齐读;要么自由朗读,要么细细品读。

总而言之,大家认为本真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的,应该是激情澎湃的,应该是思维活跃的,应该是逸趣横生的。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益的提高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越来越异彩纷呈,产生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追求丰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语文“最初的目标”,即“语文味”的回归。

片断1:一位教师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在对教材作了层次分析后,配以多媒体展示了许多云彩的图片,学生非常兴奋,但教师不是让学生看后去描述所见现象,而是让学生简单去对应哪种云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就这样对来答去,在判断对与错的过程中度过了大半节课,把语文上成了科学课。

片断2:一位教师教学《竹影》一课。教师轻描淡写地分析了人物、趣事后,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对比区别上,并以配乐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上陶醉在图片与音乐氛围中,最终教师把这节课上成了美术欣赏课。

以上这两个教学片段,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反思: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失落与尴尬:每节课热热闹闹,但缺少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缺少深度和宽度。今天看来,可能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中走入了误区,为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而放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然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让学生明白材料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应该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训练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实现飞跃。为此,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大的语文观,但不能空洞高谈阔论。

语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语文内容是生活的文字再现,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学习语文最为广泛充实的材料。在甄选生活材料时要注意不能任意地截取生活材料,不顾语文教学的实际,漠视或高估都不利于教学,或囿于狭隘,或陷于空洞。在这里,大的语文观应是在思想上要有意识,眼界要开阔,不能麻木迟钝,也不能盲目急进,要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点与生活的联结点;在行动上要敏锐,要积极,要有收集、筛选、整理、运用的过程,要有序、有度、有目的地去推进,让教材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有真实、切实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思维飞跃。

二是要有主体的语文教学目标,不能游离于语文本身之外。

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应是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语文本身的特点与要求。如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作家,作品内容应有其相对的特性,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教法,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前面的“片断1”和“片断2”的教学都偏离了主体目标,没有把握文本的重心,并且简单的对答方式也反映出问题设计的无效性。因此,语文课上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离开了语文本身的目标,再好的手段与教学方式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是要有文本的探究,但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新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学习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情趣”;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作者感情的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形式去获得广泛的交流与情感的体验。现在大多数教师能做到这点,然而,不太理想的是在回到文本的挖掘上把握不好分寸。想通过文本的分析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知识信息、人文熏陶;想尽可能地开拓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等,良好的愿望未能达到实际应有的效果,常常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内容和主题的挖掘上把握好角度、广度、深度。

“角度”的选择不仅要突出新意,更要求准确、正确。在教学中,注意对文本的挖掘,但不能牵强地延伸,这不仅不会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反而会误导学生去肢解文本,曲解文意,阻碍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广度”的挖掘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有人说“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会出现一千个莎士比亚”,此话不假。因为不同的人生活背景不同,个性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与程度不同,就会出现差异,所以在对文本的探究上应有差异,突出个性。“深度”的把握上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展有理有据有层次,切忌随意或牵强。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恰当的梯度,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发展生长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

总之,语文教学要回归哪里,应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语”“文”的本真。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十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余年,教学课堂呈现百花争妍的景象,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在今天做出冷静的思考,百花争妍的课堂是否有些过火,是否缺失课堂教学必需的本真,也在探究保证课堂本真之百花争妍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策略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和优质均衡教育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日趋活跃,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笔者置身于教学改革浪潮中,根本算不上弄潮儿,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近年来,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似乎课堂热闹非凡起来,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获取的是什么,获取得多还是少。异彩纷呈的课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真逐渐消失,如果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我们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促成课堂本真的回归,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本真课堂的回归需优化组合教学媒体。

优质均衡教育是近几年人们谈论的话题,优质均衡教育涵盖的教育设施的普遍优化已得到充分落实,资源性网络可以说是校校通,电子白板进入了一个个学课堂。人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人们还使出浑身解数,促使教学课堂氛围更好。但人们似乎在冷落传统教学媒体,就拿教师本身来说,电子白板上的板书几乎销声匿迹,教材文本已听不到老师的范读。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变成一个简单的按键工,学生随着电子白板呈现的教学要求实现着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的课堂能够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堂能够弥漫着新鲜的空气,让学生得以充分自由呼吸?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师的空间语言得不到有效传播,师生之间就像陌不相识的路边人一样。对此,我们必须提倡的是,先进的教学媒体不可不用,传统教学媒体不可忽略。譬如,范读课文,我们可以播放比较规范的录音,但录音不可以处理朗读时必需的轻重缓急和相关意义上的停顿,学生只听到录音中的声音,看不到朗读者根据文本内容需要辅助表现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如果教师范读,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更能够举手投足皆表意,一颦一笑总关情。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笔者就在比较有意义的体态语言配合下,进行多重意义上的多次范读。学生听读时不但听到老师范读的声,而且看到老师范读的形,更主要的是学生感受到老师范读时传出来的情。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回归本真的教学课堂当是现代和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

二、本真课堂的回归需还给学生自主权利。

现在的教学课堂着实比过去课堂热闹得多,首先因为学生学习资源丰富,给学生回答教师课堂教学感悟中的诸多提问带来了便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出一些阅读感悟的前置性预习题,学生就会立即从相关资源中寻找到答案。那课堂上只要电子白板的按键一按,那些需要学生感悟的内容则呈现于电子白板,学生一看,立即就把小手举得高高,回答出来的感悟是那样无懈可击。在小学生人人都想争着回答问题时,岂不是相当热闹?透过如此乃至其他课堂种种迹象,看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感悟?这样看似相当热闹的课堂又有怎样的本真之处?对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宁可少些这样的热闹甚至喧闹,也要多些课堂教学宁静气氛中的静态思维获取的当场鲜活感悟。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本真,因为学生真正在自主探究着,在自主感悟着。所以,平时阅读教学,我们不要用现代媒体提示阅读感悟的内容,那样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会为学生画地为牢,限制甚至僵化学生的思维。好像省了点事,也省了些力,但对学生的未来是利少弊多的。因此,平时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前置性学习,大都让学生扫除一些文字性障碍,大都让学生熟读文本,不做可以让学生抄近路的阅读感悟。课堂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整体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在充分多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行解决发现中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甚是相当激烈的争论和争辩。笔者感到学生越是争辩得面红耳赤,越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本真。

三、本真课堂的回归需促进学生创新探究。

新的发展时期,越发需要全面创新,越发需要全民创造。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的栋梁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语文基础性学科课程,尤其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从考虑学生的学力上考虑学生的创新创造问题。应当明晰的现实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被禁锢在学生语文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上,还在做着应试教育的事,导致一定数量或者更多学生没有能够被我们发现。对学生本身而言没有充足的机会对类似冰雪融化是什么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充分培养,那学生怎能发现冰雪融化后是春天,又怎能产生充满创新意义之奇妙的想法。所以,平时阅读教学中一切浮面且华而不实的热闹笔者大都坚持取消,一切没有学生创新思维的简单感悟都坚持抛弃,为学生搭建起理想的创新思维时空。譬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不再把精力花在对林肯大胜南北之战的感悟上,而是让学生得以更广泛又充分的发现。学生在感悟中获取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学生知道了他作为鞋匠的儿子的出身是卑微了一些,但建立起自身的人格魅力是行使好总统权利和权力唯一又宝贵的精神支柱。学生不但发现林肯需要这样,所有人都需要这样,当每个人都具有美好的人格魅力,整个人类是多么美好,整个世界又会多么美妙。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我们潜心发挥,那么学生的潜在创造力肯定没有穷尽。

参考文献:

[1]蒙在飞.陈玉文语文的回家之旅[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9.[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3]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篇十一

语文课姓“语”

——2013年秋季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当然这些问题,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思考过,我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课堂定性为“有趣”,想尽办法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喜欢与文本对话,喜欢和同学,老师对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多少年的语文教学我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在做,而且不断地践行自己追求的目标。

以前的语文教学,在备课时,我追求和研究的更多的是灵活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侧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的语文课堂上到底教学生什么?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培养领航?我期待我的课堂表面上很朴实自然,不娇柔做作;但非常有内涵、有深度,学生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确定了语文的性质。从我个人的理解,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习语言和表达,积累和运用语言,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从熏陶内心开始做起,过度到外在,慢慢形成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气质。

真巧,就在9月25日,学校安排我去参加27日——28日“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与我的语文课就应该姓语,就应该咬文嚼字是大致相同或者大相径庭?专家的回归语文本体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26日踏上了注定有许多收获的成都之行。会议尽管只进行了两天,时间短暂,但我很知足,感觉此行不虚。

首先我学会了:

一、明白了什么是“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的“语文改革课程的方向”的讲座中,我学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二、语文教学的重点的确定,语文教学是教语文,就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2。

为教学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为目标组织展开教学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在本次的阅读教学课中,授课教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明显就是顺着这条线在进行: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和完成“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不教,学以致用。我仿佛觅到了知音,语文课就姓语,语文课就要带领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其次我的思考:

一、怎么确定一篇课文的语文本体性目标?

语文课立足语文本身,干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事情,不能上成思品课,社会学,伦理学,解说课,地理课,生物课。这是一定的。例如,《望月》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月如散文,月如诗歌,月如童话。这分明是——文艺评论课。语文课一定要关注语言的表达。但现行教材和教师用书对一篇课文的情感价值目标规定明确,但学语文的目标——语文本体性的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全由教师自主设计,语文本体性目标设计显得随意,参差不齐。

二、“感悟”和“回归语文本体教学”是矛盾的吗?

们长期的教学,就是老师阅读后把感悟形成教案,让学生来感悟老师的感悟。让学生揠苗助长,看起来是时尚的做法但却是无实效的。

怎样“解读文本”?让学生既能感悟又能学到语文知识?真的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认真钻研和摸索。我的理解是解读文本只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会学生是怎么写的,解读文本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没有深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要重视学生运用语言。

三、“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怎么教?

吴教授提出的“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语文愿景,像一座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山峰虽高,只要我们从山脚一点一点出发,就算最终没有达到顶峰,沿途的风光,探索的足迹,也是美丽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