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9:24:15 |
  • ZTFB |
  • 10页

报告需要对相关数据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在报告中要注重数据和实证材料的运用,利用图表和案例进行信息展示,使报告更有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一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裸露。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1997年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

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01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

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但2001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三)渔业资源。

鱼类是海洋经济动物资源的主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更新中可持续提供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尽管近10年来渔业资源的数量、优势种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种类组成应该说相对较稳定的。

每年从5月开始有多种鱼类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产卵、索饵、育肥。5月和6月产卵繁殖的鱼种分别达到26种和36种,为该海域鱼类产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温高时,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种通过湾口进入胶州湾;10月份水温下降后,暖水种又开始离开。所以,胶州湾口外水域不仅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和索饵、育幼场所,还是暖水种鱼类的洄游通道。

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中,共捕获鱼类29种,分别属于27个科,29个属。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底拖网浮拖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总资源量为317577kg,其中玉筋鱼占第一位资源量为306503kg,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930kg,占总渔获量的94.3%;方氏云?居第二位为6554kg,蓝点马鲛居第三位为1153kg,青鳞鱼居第四位为1088kg。其它种类的资源量均在400kg以下。底拖网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底层鱼为主,但资源量很低,总资源量仅为808kg。调查捕获的无脊椎动物共15种,优势种为口虾咕,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1.6kg,占总渔获量的27.3%;其次为双斑鲟,单位小时网获量为5.5kg,占总渔获量的15.2%;长蛸居第三位,单位小时网获量为4.6kg,占总渔获量的9.9%。无脊椎动物动物的总资源量为4033kg。说明该海区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场所。

由于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在鱼类组成特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亦会导致各个月份鱼类资源量的变化。随着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许多鱼类开始陆续进入调查海域产卵繁殖,资源量明显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渔汛期,7月资源量达到最高峰。

(四)文昌鱼资源。

出沙面,进行滤食。文昌鱼栖息海区的水深为8~15米,盐度为21~31.6,不能忍受盐度低于15的海水。该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学单位的重要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刘五店沿海水域。曾经因在该水域形成文昌鱼渔场,而闻名全球,但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年产量仅数十公斤,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使原来的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致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

青岛市沿海也有文昌鱼分布。由于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加之胶州湾外前海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文条件稳定,属一类水质,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该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础饵料丰富,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

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在该区域调查得知,该区文昌鱼密度变化范围为1~30尾/m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7~27尾/m2;另据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6月15日用老牛网拖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东部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并以南沙水域为高密度分布区。在拟建保护区海域的8个调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鱼的站有4个,占50%。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为1.35尾/m2。(详见下表)。

综上所述,该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密集,是青岛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表胶州湾外拟建保护区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分布。

站位。

渔获量。

尾数/10m。

体长分布范围。

mm。

平均密度。

尾数/m。

220。

---。

---。

---。

---。

530~。

410.5。

---。

---。

620。

28~41。

2.0。

719。

28~4。

31.9。

810。

26~42。

1.0。

(注:本资料为2001年6月15日调查结果)。

四、我国保护区建设发展状况。

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己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得以维持延续,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种质资源。

1988年7月,中国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类型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规定“林业部、农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各有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月份,国务院又确定了国家海洋局选划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1年1o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在这期间,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规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准建立。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城市和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科技城”。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发展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16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30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3%。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11.1%。

但是,随着青岛市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增加,我市近岸海域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局部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府批准建区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保护区位置、范围、主要保护对象及功能区划等进行公告,并勘界划界,落实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施保护管理。

十、效益分析。

青岛是一座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沿海开放城市,正在向国际化大城市迈进。近年来,随着我市人口的增长,国内外游客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市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而胶州湾口外海域环境质量良好,可做为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资源保护的试验区,通过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管理,保持该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发挥其再我市科研、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市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规范我市的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工作。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二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3、三条水道、三条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岛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岛海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三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xx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xx′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xx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

(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xx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

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但20xx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三)渔业资源。

鱼类是海洋经济动物资源的主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更新中可持续提供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xx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鳚、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魨、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尽管近来渔业资源的数量、优势种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种类组成应该说相对较稳定的。

每年从5月开始有多种鱼类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产卵、索饵、育肥。5月和6月产卵繁殖的鱼种分别达到26种和36种,为该海域鱼类产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温高时,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种通过湾口进入胶州湾;10月份水温下降后,暖水种又开始离开。所以,胶州湾口外水域不仅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和索饵、育幼场所,还是暖水种鱼类的洄游通道。

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中,共捕获鱼类29种,分别属于27个科,29个属。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底拖网浮拖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总资源量为317577kg,其中玉筋鱼占第一位资源量为306503kg,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930kg,占总渔获量的94.3%;方氏云鳚居第二位为6554kg,蓝点马鲛居第三位为1153kg,青鳞鱼居第四位为1088kg。其它种类的资源量均在4xxkg以下。底拖网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底层鱼为主,但资源量很低,总资源量仅为808kg。调查捕获的无脊椎动物共15种,优势种为口虾咕,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1.6kg,占总渔获量的27.3%;其次为双斑鲟,单位小时网获量为5.5kg,占总渔获量的15.2%;长蛸居第三位,单位小时网获量为4.6kg,占总渔获量的9.9%。无脊椎动物动物的总资源量为4033kg。说明该海区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场所。

由于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在鱼类组成特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亦会导致各个月份鱼类资源量的变化。随着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许多鱼类开始陆续进入调查海域产卵繁殖,资源量明显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渔汛期,7月资源量达到最高峰。

(四)文昌鱼资源。

文昌鱼是世界上海洋珍稀动物之一,我国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俗称蛞蝓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常倒卧潜居于海底,前端露出沙面,进行滤食。文昌鱼栖息海区的水深为8~15米,盐度为21~31.6,不能忍受盐度低于15的海水。该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学单位的重要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刘五店沿海水域。曾经因在该水域形成文昌鱼渔场,而闻名全球,但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年产量仅数十公斤,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使原来的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致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

xx市沿海也有文昌鱼分布。由于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加之胶州湾外前海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文条件稳定,属一类水质,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该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础饵料丰富,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

9月,青岛海洋大学在该区域调查得知,该区文昌鱼密度变化范围为1~30尾/m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xx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7~27尾/m2;另据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xx年6月15日用老牛网拖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东部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并以南沙水域为高密度分布区。在拟建保护区海域的8个调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鱼的站有4个,占50%。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为1.35尾/m2。

综上所述,该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密集,是青岛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四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的工作安排,8月初,农经工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在常委会副主任葛久通的带领下,对我区的农业“两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澄江柑橘观光园、北洋百亩洋瓜蔬精品园、北洋西岑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垟西垟鲜花基地,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征询了部分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xx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下发了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农业“两区”建设工程。几年来,区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狠抓落实,农业“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区政府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我区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同时,将农业“两区”建设纳入部门、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以引起各部门的重视。

(二)规划先行,政策扶持。

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编制了《黄岩区中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黄岩区西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黄岩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优化了农业空间布局,构建了完善的规划体系。出台了《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田质量、提高生产技术、健全服务体系等扶持农业“两区”建设的政策意见,落实了“两区”建设专项资金。

(三)培育主体,服务优化。

农业经营主体是“两区”建设的实施者和主力军,区政府高度重视主体的培育发展,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参与“两区”建设,实施强社工程,扩大合作社对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户的覆盖面,并大力加强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育,有效推动了农业“两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区拥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54家、家庭农场14家,大大提升了全区农业生产社会化、产业化能力。在优化服务方面,区政府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建成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服务农业“两区”建设。

(四)资金扶持,科技支撑。

一是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扶持,20xx年至,我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合计3.48万亩,区财政累计安排建设资金29xx.5万元(包括种粮补贴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已争取市财政投入128万元、省财政937万元;二是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至20,区财政安排中部、西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760万元,已争取市财政投入238万元、省财政895万元;三是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投入,近两年财政整合各类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补贴资金、节水灌溉资金等)投入设施农业466万元。在科技支农方面,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进应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注重良种和良法、农艺和农机组合配套,加大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应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民,科技、服务、市场等方方面面,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土地流转难。

土地流转由于土地租赁费较低,加上承租方一般要求较长的租赁时间,一部分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又把土地留作返乡的退路,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出租。而农业“两区”建设要求土地集中连片,由于“插花田”多,难以形成大规模农田建设,进而影响了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此次调研中,调研组发现,实地考察的几个示范区,区块偏少,规模较小。另外,建设用地指标难以取得也成为一些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

(二)基础设施薄弱。

我区多数功能区的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内容多,区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投入有一定的额度,一次性投入难度大,只能按照现有资金额度挑选重点区块、需求迫切的工程先行实施,沟、渠、路、埠、电等配套设施无法全部完善,影响总体推进。另外,由于缺少专项经费,工程建后管护机制难以落实,我区目前有较多的基础设施由于缺少管护,损毁严重,服务农业的效率低下,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的损毁,得不到及时的修整将直接影响到“两区”建设的成效。

(三)主体培育不够充分。

我区的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较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由于缺少精深加工企业,“种养加”一体化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有效推广,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停留在市场交易层面,建立起合作、服务、保护关系的较少,入股返利的更少。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偏小,真正能够带动农户致富的不多。大部分农业主体存在着贷款难的问题,制约了其做大做强。

三、几点建议。

农业“两区”建设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建设任务重,时间跨度长,推进难度大,区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工作举措,提质扩面,以达到农业“两区”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相辅相成。对于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随着农业“两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工作难度也将不断加大。区政府要切实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重大举措。正视“两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做到领导精力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力量调配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推进措施到位,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农业“两区”建设职能部门要全力抓,政府其他部门也要积极支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落实责任,加强工作检查和督查。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着力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培育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专业服务组织。

(二)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区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和承包新机制。鼓励“两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进区入园的经营主体提供用地;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建设,及时处理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根据产业优势及资源禀赋,以“扶优、扶强、扶大”为目标,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为方向,通过技术改造、新品种引进、新产品开发、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生产性直补、紧急援助等支持,培育一批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要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努力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程度,增强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两区”建设要求高,区政府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当前农业“两区”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制约因素。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向“两区”集聚,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善金融服务环境,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坚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建设要求,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五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

(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六

20xx年任务:

完成王常中心社区2栋新建住宅楼建设,实现搬迁入住,完成前王常村拆迁,启动后王常村的搬迁拆迁,土地置换200亩以上;王常产业园区种植面积新增xx00亩,新增1个xx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经营大方。

进展情况:

1、新型农村社区,共建设6栋6+1住宅楼现已建成4栋,共1.5万平米,投入1700万元,正在建设的两栋楼共9000平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封顶,正在装修,预计两栋新楼7月底可以交工。综合楼已封顶并装修,公益房7间已盖完并装修。截止目前该社区共投入资金2500万元。现已拆平房屋92处,完成上报上级土地部门拆迁面积50.35亩。搬迁入驻67户,正在装修的52户。

2、赵林村2360亩土地欲整体流转,现在正与垚泰养殖公司洽谈具体事宜,近期可签订正式合同。“王常农业科技示范园”今年春天新建成500亩瓜菜大棚,正在谋划秋季大棚500亩,可实现今年新增大棚xx00亩。

新型社区建设方面问题:

1、客观上,拆迁是一项细致耐心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保证;申请的相关政策资金需要组织准备多项材料与多个部门协调好;再就是目前成片拆迁面积未达到1/3以上,暂不能享受资金支持,造成资金周转不起来。

2、主观上,一是村民思想不解放,地处县城偏僻之地,不愿接触新事物,尚未确实享受到新农村生产生活便利的好处;二是村民“小农”思想严重,只看眼前利益不顾大局,以商业拆迁标准来对比新村社区建设补偿,在高补贴的基础上再索要额外补偿;三是土地确权工作带来的村民疑虑,需要讲清政策;四是乡村两级干部工作热情有所懈怠,畏难情绪逐渐滋生,需要再加劲,再掀新一轮拆迁高潮。

农业园区建设方面问题:

1、客观上,农业是投入大产出小的行业,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低,需要政策引导和大力宣传形成产业规模。

2、主观上,一是农村富有劳动力人群(30-45岁),村内较少,高效农业大棚效益没有形成很大吸引力,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土地流转力度;二是农村拥有劳动力人群(45岁以上),村内较多,资金来源较少,守摊思想严重,没有干事业的激情,需要在现有大棚区内做工得到实在的利益后再引导投入;三是村级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宗旨意识有待提高,在现代信息平台和市场竞争中多学带头致富本领;四是农村干部目标不明,存在畏缩畏难或盲干跟风思想,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切实拥有“敢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能力。

下一步思路:

一是加大宣传,解放思想。通过发放明白纸和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村民思想;二是加大投入,形成规模。把粗放与集约相结合,目前加大“粗放”投入形成产业和社区规模,形成强有力的带动和经济效应,借此影响全乡气候;三是提高意识,为民服务。提高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宗旨意识,通过加强党建和教育培训,熟练为民服务业务技能;四是制定方案,明确责任。通过召开乡村两级干部大会,制定相关方案和任务,划清责任,奖励惩罚并重,提高干部工作热情;五是加大招商,培育龙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科技企业,改造嫁接传统农业,快速培育形成龙头,激发带动“全民创业”的热情,再掀“两区同建”新高潮。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七

以青岛为例:。

一、地理概述。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裸露。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

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八

一、地理概述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裸露。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3、三条水道、三条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岛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岛海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2001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但2001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三)渔业资源鱼类是海洋经济动物资源的主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更新中可持续提供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鳚、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魨、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尽管近10年来渔业资源的数量、优势种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种类组成应该说相对较稳定的。每年从5月开始有多种鱼类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产卵、索饵、育肥。5月和6月产卵繁殖的鱼种分别达到26种和36种,为该海域鱼类产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温高时,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种通过湾口进入胶州湾;10月份水温下降后,暖水种又开始离开。所以,胶州湾口外水域不仅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和索饵、育幼场所,还是暖水种鱼类的洄游通道。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中,共捕获鱼类29种,分别属于27个科,29个属。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底拖网浮拖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总资源量为317577kg,其中玉筋鱼占第一位资源量为306503kg,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930kg,占总渔获量的94.3%;方氏云鳚居第二位为6554kg,蓝点马鲛居第三位为1153kg,青鳞鱼居第四位为1088kg。其它种类的资源量均在400kg以下。底拖网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底层鱼为主,但资源量很低,总资源量仅为808kg。调查捕获的无脊椎动物共15种,优势种为口虾咕,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1.6kg,占总渔获量的27.3%;其次为双斑鲟,单位小时网获量为5.5kg,占总渔获量的15.2%;长蛸居第三位,单位小时网获量为4.6kg,占总渔获量的9.9%。无脊椎动物动物的总资源量为4033kg。说明该海区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场所。由于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在鱼类组成特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亦会导致各个月份鱼类资源量的变化。随着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许多鱼类开始陆续进入调查海域产卵繁殖,资源量明显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渔汛期,7月资源量达到最高峰。

(四)文昌鱼资源文昌鱼是世界上海洋珍稀动物之一,我国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俗称蛞蝓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常倒卧潜居于海底,前端露出沙面,进行滤食。文昌鱼栖息海区的水深为8~15米,盐度为21~31.6,不能忍受盐度低于15的海水。该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学单位的重要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刘五店沿海水域。曾经因在该水域形成文昌鱼渔场,而闻名全球,但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年产量仅数十公斤,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使原来的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致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青岛市沿海也有文昌鱼分布。由于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加之胶州湾外前海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文条件稳定,属一类水质,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该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础饵料丰富,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在该区域调查得知,该区文昌鱼密度变化范围为1~30尾/m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7~27尾/m2;另据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6月15日用老牛网拖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东部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并以南沙水域为高密度分布区。在拟建保护区海域的8个调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鱼的站有4个,占50%。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为1.35尾/m2。(详见下表)综上所述,该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密集,是青岛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表胶州湾外拟建保护区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分布站位渔获量尾数/10m体长分布范围mm平均密度尾数/m220------30------4530~410.550------62028~412.071928~431.981026~421.010000(注:本资料为2001年6月15日调查结果)。

四、我国保护区建设发展状况。

1、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己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得以维持延续,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种质资源。1988年7月,中国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类型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规定“林业部、农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各有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月份,国务院又确定了国家海洋局选划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护区。1991年1o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在这期间,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规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准建立。

业资源。保护区的建立保证了灵山岛海珍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青岛市持续、健康地发展海水养殖苗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12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o.17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它将有利于青岛市国家级生态系统示范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国家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必要性文昌鱼是暖水性潮下带名贵珍稀小型头索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其中,前海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该区域水质良好、砂体有机质含量高,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但由于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该海域从事偷采海砂等违法活动,严重破坏了文昌鱼的栖息环境,对文昌鱼资源造成毁灭性损害。为此,需尽快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遏制破坏行为。建立青岛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既能够保护文昌鱼的栖息环境,保护我市珍贵的海砂资源,防止海岸带的侵蚀,为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营造安全的环境空间;又可以强化污染源管理,进一步促进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加速我市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为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提升青岛城市的整体形象。

2、可行性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质优良,水文条件稳定,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基础饵料丰富,底质环境优越,适宜于文昌鱼的栖息繁殖,同时也是多种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和繁殖场所,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从保护该拟选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该区域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角度出发,具有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有利条件,而且建区的条件也较为成熟,建立保护区是可行的。

六、现有基础与保障条件我市的海洋执法队伍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海上监管能力,具备了建立保护区的管理基础;同时,该海域距离青岛距离较近,可以进行陆上巡回监管,有利于减少保护区建设上的投入,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我市已经选划建立了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在保护区的选划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的选划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2000年起,我局对拟选划海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调查工作,对该海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工作提供了较详实的基础资料。

七、拟选保护区范围及保护对象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域。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文昌鱼及其生存环境,以及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和其他不可恢复的自然资源,使该海域及临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天然状态。

八、保护区管理设想文昌鱼属底栖物种,只要禁止在该区域及临近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和采挖海砂等破坏行为,即可达到保护文昌鱼和渔业资源的目的。因此,该保护区的管理可依靠我市渔政和海监队伍,对其实施巡视管理,而不必再行建立管理机构。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合理规划、强化保护、科学管理。做到: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保护区管理和渔政管理相结合,巡视管理与科研监测相结合。根据海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需要,制定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计划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工作,切实保护该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九、建区进度安排。

1、市政府同意建区意见后,立即组织专家对海域及周边海域进行实地探测和专项调查(包括水环境、底质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地貌等调查),经分析对比后,确定保护区具体位置、范围及保护对象,划分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2、编写“建区论证报告”,绘制相关图件准备拟建保护区的照片、图件、录像带等资料。

3、组织各相关部门专家,对“建区论证报告”进行评审。以上工作将在2个月内完成。

4、依据“建区论证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向市政府上报建立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报告,市政府同意建区后即可建立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九

xx区3c产品情况调研报告2002年5月1日,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开始正式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安全、保护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对列入《目录》的产品实施强制性的检测和审核。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没有获得指定机构的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推动国家各种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产品的质量管理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具有其它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认证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公证性,被国际上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利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为市场准入的手段,成为国际通行的作法。如何做好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3c)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实施,一年来,我局对全区范围内3c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调查掌握了一些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xx区3c认证企业的现状(一)xx区3c认证企业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区共有45家企业实行了强制性产品认证,涉及的3c产品11种,其中低压电器生产企业20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5家、机动车辆及零部件生产企业5家、电焊机生产企业3家、音视频设备生产企业3家,其他生产企业9家。自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以来,我区涉及3c产品的生产企业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有了很大地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企业间的发展状况极不均衡。这11种涉及3c产品的生产企业中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的数量占了将近一半,无论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还是发展前景来看,这一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已形成了一道分水岭。这20家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大部分坐落在xx镇工业园内,企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带动,使本地区逐步趋于区域性、规模性、产业化,现已发展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开关控制设备生产基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另外10种涉及3c产品的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为私营企业,除了个别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外,大部分企业装备水平低,发展底蕴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xx区3c认证企业存在的问题1、部分企业生产条件差、设备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生产技术落后,检验手段欠缺,又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造成产品质量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阻碍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意识淡薄,没有一个长远的企业规划,只追求短期利益,使得自己的产品始终在低档次水平上徘徊不前,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难以应付激烈地市场竞争。2、国家的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不得进口、出厂、销售,以及在经营性活动中使用。然而一些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发生违法、违规的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部分企业存在超出自身产品认证范围而无证生产的情况,具体情形为企业实际生产几种规格、型号的3c产品,但只对其中部分产品进行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而另外一部分产品在未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情况下也擅自生产销售,谋求不法利益,通过我们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这已不是个别现象;二是部分企业在未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情况下,就擅自生产列入《目录》内的产品。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主导产品不是《目录》内的产品,而生产的部分配套产品属于强制性认证的产品,由于这些配套的产品数量不多,又不是批量生产,型号、规格又不太一致,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申办时,不好确定申请单元,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方面考虑而逃避认证。二、面对我区3c认证企业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1、加强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3c认证制度的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这一制度时间短,但制度涵盖的产品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随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进一步推进,还将有一些种类的产品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范畴。为此,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动力度,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有关企业充分认识实施这一制度的重大作用。并及时将国家有关方便企业申请认证的措施传达给社会各界,使得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在这项工作实施中逐步完善认证规则,以科学为依据,在保证认证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简便审查程序,合理调整强制性产品认证申请单元范围,构建一个方便企业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申办的网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申办成本,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全面。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篇十

一、       地理概述。

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       自然环境状况。

(一)海底地貌。

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周围的海底地貌比较复杂。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很发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覆盖,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较大,槽底基岩裸露。东支流速较小,槽底有钙质铁质胶结团块和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黄色亚粘土覆盖;(3)由赤岛以东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经小麦岛前延伸到浮山湾、燕儿岛外的深槽。东西向长8km,南北宽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为24.5m。底部较平坦,由钙、铁质胶结团块及贝壳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盖。冲刷沟槽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潮流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一条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沙脊上沉积分选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鱼的栖息之地。这些沙体构成了青岛沿岸天然的黄金链。以上是该区显著的海底现象。其他的还有冲刷洼地和水下浅滩、水下堆积平原、水下沙坝等。

(二)海底底质。

本区海底底质类型比较复杂,有现代海洋沉积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陆相沉积,还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准残留沉积(残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较复杂,海底出露的有基岩或基岩风化壳、晚更新世的黄色粘土、残留砂以及现代沉积的海相层。沉积物类型可划分为13种。

本区海底沉积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基本分布规律如下:

1、三条水道区:强流区(最大可能流速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为基岩裸露区,其外围为砾石粗砂带;赤岛、小麦岛和燕儿岛一线南部水道亦为强流冲刷区,冲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黄色亚粘土,经过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条潮流沙脊区:其上沉积的为中砂一中粗砂,分选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东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底质以南沙为中心呈半圆形分布,中心部位为粗砂,在潮流长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选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为中砂、细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胶州湾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湾口近的区域沉积物较粗,远的则较细,形成半环状分布格局。

3、三条水道、三条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岛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岛海西半岛近海和青岛外海。两者来源不同,海西半岛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贝壳和团块)来自胶州湾。青岛外海的(含较多贝壳和团块)则来自东北向西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和残余沉积物。

4、本区最细的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为5—7φ)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湾口潮流通道的东部和南部,说明这里是湾内向外输送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5、近岸带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径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线分布。

6、外海的残余和残留沉积物的分布区,由于泥沙来源不足,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由岸向海扩散的泥沙只影响到赤岛和竹岔岛附近。

(三)水文环境。

1、潮汐。

本海区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间隙4小时40分,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3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46分。为正规半日潮。

2、海流。

流向:总体涨潮流向为偏西向,落潮流向为偏东向。

流速:该海区内潮波属于前进波的性质。海流最大流速出现在高、低潮面前约l.5小时;最小流速出现在半潮面前约l.5小时,这一时刻为转流时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个涨落过程,流速发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多年平均风浪频率为98%,累年各月风浪频率基本相同,年变幅仅为2%。累年平均涌浪频率为69%,各月平均涌浪频率差别较大,年变幅为36%。

波向:海区各方向均有风浪出现,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风浪最多,频率为10%。海区涌浪大部分出现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频率为26%。

波高:海区累年平均波高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变化趋势是:上半年逐渐增大,7月份达到0.9m,下半年逐渐减小12月和1月最小,均为0.5m。就季节变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区内的潮流主要受南黄海海州湾外m2分潮无潮点左旋潮波的影响,潮流类型判断数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该海区的潮流完全受海州湾外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为逆时针旋转。该海区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较大,为强海流区。

余流:海区内大潮期间余流强,最大流速达到267cm/s,小潮期间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间表层呈现出左旋环流的形态。

(四)气象。

1、气温。

该区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1960—1987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2.5℃,年平均最高气温15.8℃,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气温25.5℃,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8.6℃,月平均最低气温23.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0.2℃,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0℃,月平均最低气温-3.3℃。

2、风况。

海区春夏两季以ene—ese向风为主,其中夏季偏东风最盛,仅e向风的频率达20%。秋冬两季以nw-n向风为主,冬季nw向风尤其多,频率达24%。海区累年平均风速为5.0m/s,累年月平均风速11月份最大,为6.1m/s,6月份最小为3.9m/s。累年平均风力大雨等于8级大风日数为51.7天。

3、降水。

海区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雾。

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1997年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

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

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

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

该海域盐度变化范围为:31.25~32.01,平均值为:31.77,分布趋势为自岸边向远岸逐渐增高,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该海域海水ph变化范围为:8.15~8.21,平均值为8.20,属正常范围,ph在调查海域的东北角形成一低值区,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       自然资源状况。

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01年5月下旬在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的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0属17种,其中硅藻8属15种,占88.2%;甲藻2属2种,占11.8%。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数量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近岸海域略高于离岸海域。密联角毛藻属适温范围很广种类,5月下旬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其数量变动范围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75.8~82.3%,其数量决定浮游植物的数量其平面分布与浮游植物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由于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占比例较大,因此多样性指数较低,单纯度较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多,数量较为丰富。是鱼虾类较为适宜的产卵场和索饵场。

(二)鱼卵、仔稚鱼。

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但2001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三)渔业资源。

鱼类是海洋经济动物资源的主体,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在资源更新中可持续提供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鳚、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魨、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尽管近10年来渔业资源的数量、优势种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种类组成应该说相对较稳定的。

每年从5月开始有多种鱼类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产卵、索饵、育肥。5月和6月产卵繁殖的鱼种分别达到26种和36种,为该海域鱼类产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温高时,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种通过湾口进入胶州湾;10月份水温下降后,暖水种又开始离开。所以,胶州湾口外水域不仅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和索饵、育幼场所,还是暖水种鱼类的洄游通道。

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中,共捕获鱼类29种,分别属于27个科,29个属。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底拖网浮拖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总资源量为317577kg,其中玉筋鱼占第一位资源量为306503kg,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930kg,占总渔获量的94.3%;方氏云鳚居第二位为6554kg,蓝点马鲛居第三位为1153kg,青鳞鱼居第四位为1088kg。其它种类的资源量均在400kg以下。底拖网捕获鱼类的资源量中以底层鱼为主,但资源量很低,总资源量仅为808kg。调查捕获的无脊椎动物共15种,优势种为口虾咕,单位小时网获量为11.6kg,占总渔获量的27.3%;其次为双斑鲟,单位小时网获量为5.5kg,占总渔获量的15.2%;长蛸居第三位,单位小时网获量为4.6kg,占总渔获量的9.9%。无脊椎动物动物的总资源量为4033kg。说明该海区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场所。

由于不同季节水温变化,在鱼类组成特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亦会导致各个月份鱼类资源量的变化。随着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许多鱼类开始陆续进入调查海域产卵繁殖,资源量明显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渔汛期,7月资源量达到最高峰。

(四)文昌鱼资源。

文昌鱼是世界上海洋珍稀动物之一,我国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俗称蛞蝓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常倒卧潜居于海底,前端露出沙面,进行滤食。文昌鱼栖息海区的水深为8~15米,盐度为21~31.6,不能忍受盐度低于15的海水。该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学单位的重要实验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昌鱼主要分布于厦门刘五店沿海水域。曾经因在该水域形成文昌鱼渔场,而闻名全球,但70年代以来,已形不成渔业,年产量仅数十公斤,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使原来的沙质海底覆盖了淤泥,致使文昌鱼大量死亡和迁移。

青岛市沿海也有文昌鱼分布。由于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加之胶州湾外前海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文条件稳定,属一类水质,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该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础饵料丰富,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

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在该区域调查得知,该区文昌鱼密度变化范围为1~30尾/m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文昌鱼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7~27尾/m2;另据农业部黄渤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6月15日用老牛网拖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东部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多,并以南沙水域为高密度分布区。在拟建保护区海域的8个调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鱼的站有4个,占50%。文昌鱼平均栖息密度为1.35尾/m2。(详见下表)。

综上所述,该区域文昌鱼分布较密集,是青岛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表    胶州湾外拟建保护区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分布。

站位。

渔获量。

尾数/10m。

体长分布范围。

mm。

平均密度。

尾数/m2。

2

---。

---。

3

---。

---。

4

5

30~41。

0.5。

5

---。

---。

6

20。

28~41。

2.0。

7

19。

28~43。

1.9。

8

10。

26~42。

1.0。

10。

(注:本资料为2001年6月15日调查结果)。

四、   我国保护区建设发展状况。

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己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得以维持延续,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种质资源。

1988年7月,中国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类型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规定“林业部、农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各有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月份,国务院又确定了国家海洋局选划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1年1o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在这期间,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规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准建立。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沿海城市和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科技城”。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发展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16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30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3%。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11.1%。

但是,随着青岛市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增加,我市近岸海域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局部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为切实保护我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2001年3月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市级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保护区包括灵山岛本岛及小牙岛外缘海域,总面积32.832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沿岸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区的建立保证了灵山岛海珍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青岛市持续、健康地发展海水养殖苗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12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青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o.17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它将有利于青岛市国家级生态系统示范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国家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     必要性。

文昌鱼是暖水性潮下带名贵珍稀小型头索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青岛近岸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海砂资源,其中,前海海砂砂体是一万年前形成的古沙丘,该区域水质良好、砂体有机质含量高,砂粒适中,极利于青岛文昌鱼的生长繁殖。但由于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该海域从事偷采海砂等违法活动,严重破坏了文昌鱼的栖息环境,对文昌鱼资源造成毁灭性损害。为此,需尽快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遏制破坏行为。

建立青岛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既能够保护文昌鱼的栖息环境,保护我市珍贵的海砂资源,防止海岸带的侵蚀,为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营造安全的环境空间;又可以强化污染源管理,进一步促进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加速我市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为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提升青岛城市的整体形象。

2、 可行性。

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质优良,水文条件稳定,底质大部分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中粗砂质,基础饵料丰富,底质环境优越,适宜于文昌鱼的栖息繁殖,同时也是多种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和繁殖场所,中心区南沙为青岛中央水道与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物以分选很好的中粗沙为主,属文昌鱼最佳栖息环境,从保护该拟选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该区域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角度出发,具有建立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有利条件,而且建区的条件也较为成熟,建立保护区是可行的。

六、   现有基础与保障条件。

我市的海洋执法队伍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海上监管能力,具备了建立保护区的管理基础;同时,该海域距离青岛距离较近,可以进行陆上巡回监管,有利于减少保护区建设上的投入,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另外,我市已经选划建立了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灵山岛海珍品种质保护区,在保护区的选划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的选划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2000年起,我局对拟选划海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调查工作,对该海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工作提供了较详实的基础资料。

七、   拟选保护区范围及保护对象。

拟选划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域。

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文昌鱼及其生存环境,以及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和其他不可恢复的自然资源,使该海域及临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天然状态。

八、   保护区管理设想。

文昌鱼属底栖物种,只要禁止在该区域及临近海域进行底拖网作业和采挖海砂等破坏行为,即可达到保护文昌鱼和渔业资源的目的。因此,该保护区的管理可依靠我市渔政和海监队伍,对其实施巡视管理,而不必再行建立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合理规划、强化保护、科学管理。做到:物种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保护区管理和渔政管理相结合,巡视管理与科研监测相结合。根据海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需要,制定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计划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工作,切实保护该区域的文昌鱼及其他多种渔业资源的栖息环境和地质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九、建区进度安排。

1、市政府同意建区意见后,立即组织专家对海域及周边海域进行实地探测和专项调查(包括水环境、底质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地貌等调查),经分析对比后,确定保护区具体位置、范围及保护对象,划分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2、 编写“建区论证报告”,绘制相关图件准备拟建保护区的照片、图件、录像带等资料。

3、  组织各相关部门专家,对“建区论证报告”进行评审。

以上工作将在2个月内完成。

4、依据“建区论证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向市政府上报建立文昌鱼珍稀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报告,市政府同意建区后即可建立保护区。

5、经政府批准建区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保护区位置、范围、主要保护对象及功能区划等进行公告,并勘界划界,落实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施保护管理。

十、             效益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