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通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3:18:39 |
  • ZTFB |
  • 10页

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总结自己的应对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总结的写作要精炼,突出重点,凸显亮点,避免赘述和废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启发和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1/2。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2、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2、学习1/2。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3页做一做。

2、第5页练习一第1、2题及第3题的前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五

“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局部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规范》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同学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同学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小同学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局部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六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七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八

《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习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对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换算。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质量单位,有65%的同学听说过吨这个单位,但并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电梯上看到过吨这个单位。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环节就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完成对吨的发现学习。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习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蓝鲸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1吨到底有多重,为了帮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1、搬一搬,直观感受1吨大米的重量。

我首先拿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然后,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每人搬一次,并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在前面,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再让学生想象推算。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一直更多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这时,有同学可能会提出,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让学生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

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重1000千克,就是1吨猪一头100千克,10头1吨。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1吨。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40个同学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在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后小结换算的方法。从而完成对目标2的教学。

(三)巩固拓展,学以致用。

1、基础练习。

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正确填写质量单位。

2、综合练习。

解决是否超载的问题。

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助于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编排。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本单元继续教学这样的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并为接下来认识小数以及今后抽象出分数概念提供支持。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发展心理。本人采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设计思路,先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和,再启发他们利用学习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有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几分之一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几分之一这个概念不再陌生,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学习几分之一,只是通过不同视野、角度来研究罢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感悟、理解,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认识将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与区分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与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教具学具。

ppt、打印花盆的纸张60份、扑克牌、磁铁扣、白纸。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时,通过复习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几分之一的回顾,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节课通过其它角度继续研究几分之一作铺垫。本人利用本学校最近开展的活动创设情景,引发问题,自然和谐地引发问题,再借助集合圈,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凸显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分数概念的一次重要发展。学生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不是太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一个物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很难用整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所用的分数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一个整体里总有若干个物体,把整体平均分,其中一份的物体个数往往是整数,这时用分数表示一份与整体的关系,显得有些抽象。学生习惯了整数范围内的计算与解决问题,把认数向新的领域扩展,需要有强烈的动机来支撑。

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类比教学法与极限思想。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可以利用上册书的几分之一相关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可以类比进一步学习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采用先独立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涂一涂,充分感受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最后利用、的学习经验,学生分组合作,自主独立研究、、、……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查,激发学生的热情,自然地引出课题。

调查学生最喜爱的水果,话题轻松,而且学生都争先恐后把话说,最后让学生猜猜老师喜欢什么水果,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第一:猕猴桃很容易实现平均分,没有核。第二:农村的孩子见过它的少,更不常吃,更能引起学生了解的兴趣,以及品尝的欲望。第三:学生看过ppt展示分猕猴桃的过程,更能让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首先是一个猕猴桃,被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猕猴桃的,为过渡到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做个启下预热的作用。

“大家一起说说这个分数”这个环节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助于从“新整体”出发研究。“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以及你能想到的几分之一吗?说出你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理解的由来,又能放手让孩子参与课堂实践中来。

(二)出示例1。

例1是本校最近开展的学习雷锋,爱心传递活动,把六个桃平均分给两个小猴改成了六盆花被两位三(1)班的同学领养,问题的本质没有变,但是却增加人文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且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符合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这一主旨。

学生在老师发下去的纸张上画一画、分一分,并让同学们当一回老师,讲授给大家听。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一启发式教学要求。

大多数孩子能分好,而且知道把六盆花圈好,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在接下来练习中,仍然用表示一部分花,不过有的是四盆,有的是八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组成整体的个体数量不一样的物体,以及每一份数量不同的情形下,为什么每一份都能用表示呢?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促使大家达到这样的共识:不管每组花有几盆,也不管每种分法下,每份有几盆,只要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组花的。

(三)出示例2。

在例1的基础又出现变动,其实与课本的例2本质一样,学习雷锋,爱心传递活动影响较大,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位同学也加入领养花儿的行列中了,同样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继续渗透,德育的宣传。同时两个例题又有很好的衔接。

同学们在充分学习例1之后,在学习例2已经是很熟练了。学生可以在印有六盆花的纸上独立分一分,写一写了。此时着重孩子的自主探究方法的引领。

ppt回转到例1,同样平均分的六盆花,为什么每份用的分数表示的不一样呢?这样设计的目的还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达到这样一个共识:把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份之一。不管这个整体有多少个物体组成的,也不管平均分成的每份有几个物体。

(四)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

“、、、、、……像这样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一一研究,但它的规律是一致的。那么是什么规律?先让孩子动手研究,再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其规律。第一组研究,第二组研究,第三组研究,第四组研究”。这里既有极限思维方式,又有放手让孩子们分组研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问题的团体策略。在这里我特意透漏了数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

(五)闯关大游戏。

孩子最喜欢做游戏了。很容易调动学生好玩、好胜的欲望。本人设计了三道关。

第一道关:填一填、说一说。此关最简单。本人让学生知道: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样分的,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可能是1个物体,也可能是几个物体。分数是表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具体的数量。

第二道关:分一分、涂一涂。此关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别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第三道关:想一想、摆一摆。与第二关考察目的相同,但难度较第二关稍微难了点。

(六)课堂总结。

本总结联系了上册书,同是认识几分之一,有什么异同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孩子总结时任意选一项说一说。

(七)作业。

由于知识容量较大,在四十分钟不能把所设计的知识点详细讲一遍,而且第三关有点难,而且知识点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人把课本78页第四题布置为家庭作业,以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研究。

说板书。

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篇十一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平均分)。

2、学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3)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习: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