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优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0:59:37 |
  • ZTFB |
  • 12页

探索是发现未知领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写总结时,我们要用简练明了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一

摘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风格多样。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是我国的本科舞蹈教育的专业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及民族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民族舞蹈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民族文化特征,充分利用民族舞蹈文化来实施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高校。

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理应注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的,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也停留在舞蹈工作和技巧当中;第二,教师仅仅通过一遍遍示范和一遍遍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使得民族舞蹈教学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气息,也打击了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积极性。为此,积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已成为了当前民族舞蹈教学的必然选择。

1注重民族文化特色教学。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授的具体舞蹈相对应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从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入手,让学生更确切地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真谛及富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进而引入藏族人民歌舞中呼吸较慢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藏族舞蹈的慢呼吸特色。再例如,蒙古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蒙古族人民的.豪迈性格特征,进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蒙古舞蹈中的翻腕、抖肩等工作。总之,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富含的文化特征,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中的各种特色动作及特征,才能将舞蹈表演得淋漓尽致。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民族文化特色,还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举例子、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营造情境等让学生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体会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

2注重动作剖析教学。

民族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动作和技巧,从而掌握舞蹈艺术。而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的艺术经过了长期的总结、探索、实践、修改、整合等而形成的特色艺术,其动作和方法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规律可循,在动作、体态、韵律上都彰显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教师要做好舞蹈动作剖析工作,深入地从舞蹈动作的来源、发展、要领出发,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动作的精髓,进而实现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对于东北秧歌的教学,动作要领是上身向前倾,膝部微微弯曲,重心保持在前,这些动作和形态特点是由于东北人的居住环境所影响的,因而教师可以从东北人的居住环境入手,让学生体会到舞蹈动作的文化特征。

3注重民俗情境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但是,因为学生整天与家长和学校打交道,接触社会生活的经验比较少,因而很难理解劳动过程中的舞蹈艺术,也就很难将这种艺术绘声绘色地表现到舞蹈中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民俗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生动的民俗情境中来,进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舞蹈。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舞台中的灯光、音响营造出一种舞台化的艺术氛围,生动地再现出民族舞蹈当时的劳作场面,进而带动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维吾尔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身穿维吾尔族服,头梳十几条维吾尔族小辫子,打造一种真实化的舞台表现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语言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促进学生较快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东北秧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玉米、高粱等丰收作物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出来,营造一种真实化的情境。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民族文化中的图片、场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营造一种想象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蒙古舞蹈的时候,教师一般是很难讲蒙古族的宽广大草原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的,这时可以用投影仪展示蒙古草原、蒙古族地域环境、生活环境让,让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很容易学习蒙古舞蹈了。

总之,民族舞蹈与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如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在民族舞蹈中体现出来。为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结合民族文化来进行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的技巧和方法,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通过生活经历和文化理解提升对民族舞蹈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更好地学习民族舞蹈。

参考文献。

[5]孙丽.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3):154.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二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

一是从党的自身建设抓起,开展“四抓”活动。即抓学习、抓制度、抓纪律、抓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创新党员管理的新方法,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簿,实行属地化管理,使流动党员离岗离家不离党,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三是结合“庆七一”建党节活动,组织居民参加红歌大家唱、放映优秀影片等庆祝活动,活跃了居民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和谐。

四是结合十九大,开展以“学习全会精神,促进和谐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创建美好家园”、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家庭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按照“强基础、抓特色、创一流”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一居一品”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以基础组织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以为居民服务为目标,大力开展党建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把一个贫困人口多、老年人多、生活设施陈旧的社区转变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今年我社区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信访工作“四无”社区,被县妇联授予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同时我个人也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员。

(三)扶弱助残、关心群众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社区书记帮扶弱势群体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在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项法规政策,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使他们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做到应保尽保。

社区低保户xx家庭生活困难,一家4口人,一个女儿上大学,一个女儿是残疾,家庭无固定收入,无不定期上门入户,并捐赠一些生活用品,每次他女儿开学,我都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外,积极协调各方解决特困对象xx家的生活费,他的生活费由过去的每月330元增至现每月480元,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每逢节假日和特殊时期我都要上门走访,确保他们生活和情绪稳定。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三

“新经济”将成为经济理论界和研究机构的新课题和学术前沿。原因有二。

第一,生产率的内生化问题一直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波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无论从理论上的熊彼特创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供给学派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来看,还是从实践中的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目前的“新经济”,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至少对经济学家而言,就是生产率的内生化及其度量问题。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极限和经济周期微波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新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政策含义。例如,即便存在增长的顶部、失业的底部或扩张的极限,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它们在哪里。因此,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有赖于把握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否则,与其自寻烦恼,还不如放弃陈旧的担忧,把自我牺牲性的先验性调整信条放在一边,顺其自然。对中国而言,实施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都涉及到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问题。所以,“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将促进我们进一步加强生产率问题研究,加强对内生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

1.就财政政策而言,应该注意财政约束和财政政策相机抉择性的作用范围。财政约束在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美国历史上时期最长的经济扩张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维持美国经济动力(momentum)的重要政策之一。财政赤字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在克林顿任期内,美国通过加强财政约束、偿还债务而使美国由过去多年的财政赤字扭转成为财政盈余。美国以往的问题在于,当预算不应该盈余时出现了盈余;美国的私人债务太高了。因此,一旦出现预算盈余,重要的是偿还公共债务。虽然偿还公共债务不仅会影响私人公司和家庭,而且会影响整个经济,但真正重要的是总储蓄率或总债务与财富的比率。美国国务院和国会明智地选择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盈余分离出来,用于偿还公众持有的财政债券,这个行动对于维持美国近几年来经历的个人资本的快速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偿还债务不仅是美国已取得的成功和为什么本轮扩张看起来如此年轻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赤字、转向盈余、开始偿还债务帮助美国拓宽了促进本轮生产率拉动型扩张的投资的空间。可以讲,美国“新经济”不仅仅是由于生产率回升本身,而且是由于它与严谨但不过度的财政政策和理智且果断的货币政策的相结合。这些都帮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机会。

[1][2]。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四

模范带头,勤政廉政。按照《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要求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自己在廉洁自律方面努力做到:

一是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决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

二是严格要求自己,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工作中做到公正透明,不谋私利。

三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社区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己能够以身作则,勤俭敬业,从节约一张纸做起,从小处着眼,顾全大局,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是身在社区、心系社区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扑下身子,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以上汇报是我一年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五

摘要:《元史》中没有为高克恭立传,所以对他的民族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该文从西域的概念入手,以现有的文献为参照,通过对地理概念与词汇演变的梳理,对其民族问题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高克恭;民族;西域;回鹘。

高克恭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画家,《故太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中“其先西域人”的表述,使得后人对其族属的表述纷纭。近代的论证主要集中在两种说法上。一说维吾尔人,一说回回人。“其先西域人”的“先”是何人?邓文原在《行状》中提到高克恭的曾祖父时用了“曾祖某”与“谱碟散佚,莫迹其所始”。可见,其曾祖父辈以上不是功业显赫的名门,所以无事迹可述;所谓的“先”,也就表明其曾祖父以上是生活在西域的,高家是从祖父辈移居大同的。从相貌特征上来看,润云:“高侯回纥长髯客,唾洒冰纨作秋色。”张雨云:“我识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泽嗜杯酒。”可见高克恭具有西域人的血统应该是无误的。除了邓文原的记载之外,相关的证据还有:“西域高侯自爱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画似诗,云山高下墨淋漓”以及“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这些与高克恭同时或稍晚元人的诗句也表明,高克恭是西域人在当时具有广泛共识的。

1.名称的由来与变迁。

从字面上来看回鹘、回纥、畏兀儿、畏兀、辉和尔、瑰古、伟吾尔,均为回鹘语uighur的不同音译,他们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代的对象还是有区别的。回纥是唐代对袁纥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的总称。贞元四年(788年)自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畏吾儿,亦作畏吾而、畏兀、畏吾、委吾等,是元明两代对回鹘一词的异译。回回,为宋辽之际“回鹘”、“回纥”之音的误传误读。

元代的色目人主要包括回回人、畏吾儿人、唐兀人与钦察人。唐兀人是西夏的遗民,钦察人是钦察汗国的国民。畏吾儿人是高昌回鹘的后裔,“《元史》有时将畏吾儿人称为回鹘人,或是称他们为高昌人。”[1]回回人的概念比较复杂,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指来自花剌子摸的旧地,或来自更远的中亚细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其二,是公元7世纪末,来华定居的穆斯林侨民,他们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等地,与汉族通婚及其后代;此时还未形成民族,也未出现“回回”这个名词。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元代“回回”这个词经常被混淆,蒙古统治者将不少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人称为“回回”。在汉族人眼里,“回回”的概念似乎还要广泛,这也许是由于元朝的幅员过于辽阔,对于相对封闭的汉族来说,短期内如此多的外族的涌入,他们无法一一理清头绪,于是采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排除法,非汉族、蒙古族都冠以“回回”的称呼,用法上有点象今天的“外国人”。

2.学术界的两种观点。

2.1回族观点的简单梳理。

陈垣据泰定时平章政事乌伯都刺为高克恭之婿,又据程拒夫《雪楼集》卷2乌伯都刺三代封制,其父为益福的哈鲁丁,系至元时回回国子学教授亦思替非文字之人,知为回回人。益福的哈鲁丁为高克恭之亲家,以此断高克恭为回回人。润又云:“高侯回纥长髯客,唾洒冰纨作秋色。”陈垣认为:“五代时回鹘既衰,渐有改奉伊斯兰教者。元初诸人对此等外教多不能辨别,故统目之为回纥。长春西游记、刘郁西使记之所谓回纥,皆指伊斯兰教国。其后渐觉有不同,于是以畏吾、伟兀等代表昔日之回鹘,以回回代表奉伊斯兰教之回纥,凡元史所谓畏吾儿者回鹘也,其称回纥者回回也。王恽玉堂嘉话卷三云,回鹘今外五,回纥今回回也。元史太祖纪,汪罕走河西、回鹘、回回三国,是元人目中回鹘与回回二也。世祖纪卷十言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而奸臣传则称阿合马为回纥人,是元人目中回纥与回回一也”。陈高华先生的《元代画家史料》认为“高克恭按其族源,属于色目人”。又说:“有的记载说他是‘回纥长髯客’,可知其祖先应是伊斯兰教徒。”[2]此后亦多以此为据。

润确实在十几岁时见过高克恭,润曾学画于姚子敬,姚子敬与高克恭的关系非常好,“尝举江南文学之士敖君善、姚子敬、陈无逸、倪仲深于朝,皆官郡博士。”子敬言:“一日,公问:‘人生至贵者何?’子敬方隐度以对,公曰:‘无求’。”同时润在大都任职过四五年的时间。元中期以后“回回”、“畏吾儿”两词使用广泛,润对于有伊斯兰教背景的人称“回回”应该是清楚的。虽然有人认为“回纥”其实是“回回”一种比较高雅的写法,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回纥”也是“回鹘”的古称。

2.2维吾儿族观点的简单梳理。

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卷上“古画论”中载云:“高士安,字彦敬,回鹘人。居官之暇,登山赏览,喜湖山秀丽,云烟变灭,蕴于胸中,发于毫端,自然高绝。其峰峦皴法董源,云树学米元章,品格浑厚,元朝第一名画也。”曹昭认为此高士安就是高克恭。曹昭以后,明代另一位鉴赏家张丑(青夫)也沿袭曹昭的说法。从“回鹘”推断高克恭是畏吾儿,高士安就是高克恭,《辞海》沿袭此说认为他是畏吾儿人,后来的书籍也亦多以此为据。当然,也有人认为高士安不一定就是高克恭,但马明达先生在《元代回回画家高克恭丛考》中通过对高克恭在《眠食安好帖》中自言有兄名高子安,根据昆仲间名字不以字排,不合情理,推断高克恭原名为高士安。此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我们仅根据“回纥”、“回鹘”二字,来推断高克恭是“回族”还是“维吾儿族”显然是武断的,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要考虑到地理位置、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多个因素,而且高克恭出生在民族形成之前,所以要探究其身份最好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考虑,而不要拘泥于个别的字句。

2.3民族问题的分析与推断。

上文在提及“其先西域人”时谈到,其祖父高乐道或曾祖父在金朝时就可能已经来到了中原,所以才在元朝的“占籍”中将自己称为“其先西域人”,否则直接用“西域人”或“畏吾儿”岂不更好。同时“其先”是西域人,我们不仅要问其后是什么人呢?只能是金朝人。其实在元代只有完全汉化的金人才被列入“汉人”,大多数仍被看成色目人,高氏虽已高度汉化但是他的相貌特征,显然还是色目人。所以《四库总目》中的称其为金人也有一定合理性。此外还有一些旁证:其一,从高克恭的姓氏来看,高克恭祖孙三代的姓名,已完全仿照汉族习惯,而不象同期到中原的西域人及其后裔那样以西域人名(通常是阿拉伯语常用人名)通行,如:高克恭的女婿乌巴都刺,可见高氏家族汉化更深。其二,高嘉甫的归隐是否可以解读为一臣不侍二主,否则与关心“经世要务”又要“归老房山”的行为相矛盾。但这显然不是高克恭族属的终结,而是其华化过程的演绎。

教、摩尼教、基督教之别派景教、袄教,甚至伊斯兰教,还有中国传统的道教都曾在此流行,形成了以佛为尊,各教并行的局面,所以高昌回鹘地区的拥有大量的伊斯兰教背景的人。而原喀喇汗国范围内,西辽的皇帝是佛教徒,蒙古的统治者信奉喇嘛教,所以也非伊斯兰教一统。在元初“回鹘”、“回纥”只是对原西辽地区两种不同信仰人群的称呼,而非地理区域的划分,更非民族的概念。至元之后,由于政权的割裂,改“回鹘”为“畏吾儿”,改“回纥”为“回回”,而“畏吾儿”、“回回”在很大层面上转化为地理区域的划分,因此在不同时期这两种区分是不一样的。同时,改“回纥”为“回回”又使得他们与真正的“回回”混淆起来,这是元代统治者的另一种误解。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高克恭的祖先应该是西辽国人,其后入金入元;西辽的民族有回鹘、吐蕃、契丹、汉、蒙古等民族,不过回鹘占多数。高克恭是广义回鹘人的后代,至于是“回纥”还是“回鹘”,即有没有伊斯兰教背景,无从考证;润的“回纥长髯客”只是孤证,而且“回纥”一词语意模糊;至于女婿有伊斯兰教背景,与高克恭的伊斯兰教身份亦无关系。曹昭的“回鹘人”的考证也应该被看成是民族的统称,并不完全等同于元代的高昌回鹘(畏吾儿)人。高克恭的祖先离开西域的时间早于元初,在西辽的统治下并无“回纥”与“回鹘”概念的区分,所以这样的研究是徒劳的。因此,在元代,高克恭的祖先属于广义的回鹘人,但由于至元以后回鹘专指“畏吾儿”,而高克恭并不能确定自己是畏吾儿人,为了避免误解,所以干脆用了“西域”的概念。

按通行的民族划分来看,回族与回纥、回鹘均无关系。回族虽然是回回族的简称,但“宋人的《梦溪笔谈》和《黑鞑事略》中,指的是回鹘。《元史》和《元典章》,指的是伊斯兰教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明清的文献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族。”[3]可见回族是形成于明朝的,而高克恭出生在回族、维吾尔族产生之前,元代的回回人可能是后世的回族人,也可能是维吾尔族人,所以我们的研究只能是推断。

维吾尔族形成的地域主线是:漠北回鹘喀喇回鹘、高昌回鹘等西辽察合台汗国、高昌回鹘(畏吾儿)察合台汗国维吾尔族。宗教的传播,伊斯兰教从察合台汗国传向畏吾儿(高昌回鹘)地区。虽然在维吾尔族的形成上史学界还有争论,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应该包括喀喇回鹘汗国、高昌回鹘汗国;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它应该包括广义的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信奉伊斯兰教;在名称上源于畏吾儿,即明代对元代高昌回鹘的称谓的进一步演化。

综上所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回族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而逐渐形成的民族。维吾尔族是由居住在西域的回鹘人皈依伊斯兰教而形成的民族。因此,将高克恭看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较为贴切。

参考文献:

[1]黎东方.细说元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5.

[2]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1.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764.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六

通过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我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换句话说,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就是让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

总之,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民族观的教育,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同于阶级,不同于国家,不同于政党,也不同于种族,而是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实体,并有着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样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问题,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同于阶级问题、国家问题、政党问题和种族问题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这一历史范畴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而独立的学科。同时,它与许多学科相联系:

(1)与哲学相比。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探讨的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是普遍规律;民族理论研究的则是民族和民族问题这两个具体为基本的方面。

(2)与民族学。

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规律,并用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学研究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具体到每一个民族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

(3)与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全过程,让人们了解社会的过去及发展;民族理论只对民族这一社会历史中的现象、范畴作研究。

(4)与民族史学。

民族史学着重研究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是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追溯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变异;民族理论只对规律进行研究。

同时,民族理论还与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有关系,并应用这些学科的许多优秀成果来研究民族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但民族理论也在学科发展中体现出自己的特点:(1)科学性;(2)阶级性;(3)实践性;(4)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最可靠的锐利武器。就中国来说,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制定和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民族问题,将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七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的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的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11、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

12、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

13、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1分),通过民族的分化(1分)、同化、组合(1分)而形成新的民族(1分)。

14、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1分)、精神产品生产(1分)和自身生产(1分)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1分)。

15、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1分),在长期的物质资料(1分)和精神产品的生产(1分)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1分)。

16、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1分),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1分),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分)。

17、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1分),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2分)。

18、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1分),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1分),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1分),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1分)。

19、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2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2分)。

20、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1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3分)。

21、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1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1分)

2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2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未来。(2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八

摘要:新中国成立xx年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但是,目前民族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正和完善的问题。具体来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能混为一谈,两者有着不同的内含。民族问题理论与民族理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也必须区别开来。同理,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也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应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经过了毛泽东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但是,目前民族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正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将对此阐述纯属个人的几点肤浅的看法,并请关注者批评指正。

笔者总以为,民族学界在许多问题上概念不太清楚。对此,笔者在前两年发表过一篇题为《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研究中一些含混概念的几个问题》的论文,此文发表后引起一些学界同仁的关注,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杂志全文转载。此文中,笔者提出了民族矛盾与民族关系问题;权利与权力问题;区域性与民族性问题;民族与人民问题;法律制度的完善与“特殊照顾”政策问题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概念不清的现象。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此种现象对民族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具体效果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应该说,弄清概念是学术研究首先要做到的工作,模糊不清的概念,会对所有具体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对此不再赘述。

必须指出,在民族理论研究中存的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或环节,导致了人们对民族理论学科持有一种轻视或小看的态度,认为在社会上谁都能很随意地就能研究这门学科;在校园里谁都能拿起本子就能讲解这门课。于是,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了很多套话连篇的口号式文章;在各类学校或各种培训班的课堂上也出现了空洞无味的说教式的民族理论课。笔者以为,这一现象与民族理论学界没有搞清楚几个重要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这与民族理论学界没有对社会各界解释清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直接的关系。

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虽然都是关于民族的学问,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族问题理论与民族理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也必须区别开来。同理,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也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过去,我们只注重三者间的联系,而没有重视其不同之处或不同的角度。从而,影响了民族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能混为一谈,两者有着不同的内含。当然,三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是,有联系不等于没有区别。在现实社会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既清楚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又明确它们之间的许多区别,这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讲,区别是存在的本质,也是和谐发展的本质意义所在。因为,没有区别就无所谓和谐。从我国社会现实来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不同含义,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什么是民族理论?什么是民族政策?什么是民族问题理论?提出和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已到。这三个问题其实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各自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和框架体系。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还是学科建设角度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时候已到。

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有自己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自己完整的内容体系。那么,什么是民族理论?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现在讲的所谓的民族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典论述。它蕴含着庞大的、独具特色的内容。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多吸取营养,学会综合起来看问题,从而应在学术研究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应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术研究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一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够科学。民族理论是什么?研究这一理论有何意义?它有什么特点?笔者以为,概括起来民族理论学科有以下特点:

第一,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的综合性学问,它不仅解释着什么是民族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探寻着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当然,其中包括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民族是什么?民族的产生应具备哪些重要因素?民族为何消亡?如何消亡?民族理论首先应该回答这些问题。

第二,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其中包括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身发展问题等问题。民族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简言之,当人们关注纯粹的民族本身文化特性的时候,民族显现的其实就是她的自然属性;而当人们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时候民族却显现其社会属性。因此,民族是离不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没有了自然属性民族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社会属性,民族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第三,民族理论其实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原则,是解决问题的态度。理论上讲,持什么样的观点很重要,因为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从而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理论就是一种权利理论,其核心为平等问题。就像人类最终的关键问题是人权问题一样,民族之间归根结底的问题也是平等生存问题。平等团结、和谐共处都是后来的事情,都是在平等生存的基础上才能正式产生的事情。没有平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没有和谐这个结果。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道理,人们也很清楚这个道理,并且所有人都希望各民族能够和睦相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总是忘记或忽略它的前提条件――平等生存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1913年12月)、《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7年7月)和十月革命后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年6月)、《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年12月)等。斯大林在民族问题方面撰写了一系列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年1月)、《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1918年11月)、《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1921年3月)、《论民族问题的提法》(1921年5月)、《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1929年3月)等。中国民族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

综上所述,民族理论是一个具有庞大内容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理论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细化理论研究的视角,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完善民族理论的学科建设工作。

所谓民族政策就是某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为解决境内民族问题而制定出的方针和政策。很显然,民族政策应该是关于民族的所有政策的综合。从我国而言,所谓的民族政策就是指我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所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国内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民族政策至少有它的特殊性、延续性与多变性、转换性与固定性等特点。特殊性是指所有的民族政策都是为少数民族而制定的特殊政策,离开少数民族就无所谓民族政策。以少数民族的名义制定出大众化的政策是一种错误行为。因为,名义上是为少数民族而实际上却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政策不是真正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要突出特殊性,特殊性是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民族政策只有这样的特殊性才能不同于其他的公共政策,才能体现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延续性与多变性是从政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角度讲的。我们对待传统时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民族政策也不例外。继承好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政策的同时,根据新情况、新趋势进行政策创新。这样才能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内在关系。延续性和多变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政策必须有它的延续性,但这并不是说不能有变化;同理,任何政策必须有它的多变性,必须跟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这也并不等于政策必须是无静止地变换。如果政策只有延续性而没有多变性,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也没有进步;如果政策只有多变性而没有延续性,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混乱无序,没有稳定环境也没有和谐共进。所谓的转换性与固定性是从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角度讲的。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所有政策都有一个过程,就是酝酿一制订一出台――实行一完善和变为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过程。好的政策必须变成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应该说,政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社会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政策是其所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对整个国家的制度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民族政策有自己完整的内容体系。从我国而言,民族政策的内容体系有: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杂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人口政策、民族卫生政策、民族体育政策、民族语文政策、民族习俗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等。其中,民资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原则、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其他政策就无从谈起,而民族区域自治是既是一个政策又是一个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其他各项政策顺利执行的根本保障。因此,中国民族政策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组成,一是基本原则;二是具体政策;三是制度保障。目前来讲,制度完善是关键性的问题。

什么是民族问题理论?简言之,民族问题理论就是指关于现实社会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综合。民族问题理论不仅研究政策实现等问题,而且还要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方面新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可能要出现的更多问题。因此,民族问题理论既有现实性的特点,也有未来性的特点。对于具体民族而言,民族问题理论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研究现实当中的民族问题,所以有助于先行政策的更加合理化和更加完善;因为,它是研究可能要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有助于更具有可行性政策的制订和出台。民族问题理论至少有以下特点: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它有非常现实的特点;第二,这一研究是专门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学问,因此它有很鲜明的针对性的特点;第三,由于民族问题理论是研究和预防在民族问题方面可能要发生的各类问题,因此未来性是它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根据民族关系和民族自身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对国家和民族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就从这一角度讲,民族问题研究应该是民族研究领域中的重中之重,应该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研究现存问题或即将要发生的问题就是为了给关于民族的基础理论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从而丰富马、恩、列、斯、毛、邓的经典理论,就是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从而增强党的方针的准确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民族问题理论的内容体系有:民族区域自治研究、民族法与自治权研究、民族语言文字使用问题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人口问题等。对我国而言,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涵盖着上述问题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三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外在的不同。所谓内在联系是说,它们都是为民族而做的学问;而所谓外在的不同是说,三者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目的等都不尽相同。民族理论主要研究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方面已经发生过的事物,所以它有很强的过去时的特性。而民族政策可以说,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关民族而实施的实践活动,它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对民族政策而言,贯彻执行是其重点,如果说民族政策有其研究的一面,那就是怎样实现既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各种辅助措施,这当然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的民族理论,具备实践性是对它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一种仅仅去品味之作为文化现象的这个共同体、而缺乏真正现实关怀和政策实践的课堂学术”。笔者以为,民族问题理论就是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学问。应该指出,它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特性,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有益处。

我们要明确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的真正含义。若要更进一步地细讲,所谓的民族理论(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理论)是前人,包括马、恩、列、斯、毛、邓等伟人和一些智者的经典理论,研究解答是这门学科的重点。而所谓的民族政策是国家所实施的关于民族的各种方针政策,关于它只能意味着讲解和宣传。所谓的民族问题理论是研究现实存在的和将要产生的问题,因此它意味着很强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基于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向民族学界和各地区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理论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各个高校理论教学中必须细化民族理论学科的分类。从目前情况看,关于民族方面的课程就是一个笼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所使用的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千篇一律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而且各地区的教材除了出版社的名称不同以外其他内容却都是翻来覆去、大同小异。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互相抄袭的结果。没有特点,更没有新意。“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无论作为学理上的理论概括,还是作为实践上的经验总结,都是基于解决一定条件下中国民族问题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决定了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都是这一过程的思想障碍”。

(当然,中、学和小学的教材编写的具体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一门课,改变以往只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做法。帮助全国中小学生从小就对祖国民族国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以后了解国家对各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打下基础。这是主要针对初中阶段而言的。那么,在高中阶段应该开设《中国各民族与文化》一门课。而在大学期间应该开设《世界民族与文化》和《民族政策概论》两门课。

在各级党校和干部院校的领导干部培训中应开设《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多》究主。因为,各级党政领导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重复学习所谓的政策条文。

第三,要改革包括“民族团结表彰月”在内的所有与民族工作相关的奖励活动。表彰和奖励应该成为一个促进相关工作的激励机制,收到表彰和奖励的人员应该是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因此,应该量化标准,制订具体条目,逐渐改变目前在这一工作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这是第一。第二,要加强奖励力度,提高奖励标准。为社会、为平民百姓真正做了突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重奖。这样才能带动社会,带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应该让人们明白,为人民生计,为社会和谐做出善事――突出的善事与当歌手和当演员一样能挣钱,甚至比歌手和演员更能挣钱,因为这个奖励来自于国家。第三,有奖励也有惩罚。在奖励有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的同时,也要严惩破坏民族和谐和破坏民族文化的正常生存发展的行为,对此类言行进行重罚。应该说,只有真正做到上述几点,才能给“民族团结表彰月”等活动赋予应有的活力。

第四,要改变以往的民族学界的理论研究与民族工作具体情况相脱节以及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现象。怎么讲呢?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必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问题研究上,必须用平衡的心态去搞调研,必须真切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撰写和发表研究成果。这一问题,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这些内容我们一直在讲。但是,说和做确实很难统一。实际上,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民族理论界的研究并没有跟上去。缺少真正的田野调查,因此人们所写的有关民族方面的文章大部分都为书本到书本的空洞无味的套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理论教学也在采用空洞死板的模式,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也是多少年不变的“八股文”式的东西。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民族学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具体实施程度。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象。毋庸置疑,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民族问题理论更是如此。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九

赫尔德说,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20世纪末对应于全球化浪潮,民族主义的兴起如压弯的树枝的反弹(伯林语)。而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也与国学、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并起,成为90年代的四大主义之一。

民族、民族性,以及民族主义,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这些人造物之所以在18世纪末被创造出来,其实是从种种各自独立的历史力量复杂的‘交会’过程中自发地粹取提炼出来的一个结果;然而,一旦被创造出来,他们就会变的‘模式化’,在深浅不一的自觉状态下,他们可以被移植到许多形形色色的社会地域,可以吸纳同样多形形色色的各种政治和意识型态组合,也可以被这些力量吸收。”[1]民族“是一种想像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像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想像的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事实”。

中古之后,基督教信仰逐渐,各种思潮乃以其他符号或事物取代上帝的位置。自由主义是个人,社会主义是社会,民族主义则是以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取代上帝。民族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想像形式,它源於人类意识在现代性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化。

使这种想像成为可能的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条件,首先是认识论上的先决条件,即中世纪以来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化”。这种人类意识的变化表现在世界性宗教共同体,王朝,以及神谕式的时间观念的没落。这三者构成的“神圣的,层级的,与时间终始的同时性”旧世界观在人类心灵中丧失了霸权地位,人们于是开始想像“民族”这种“世俗的,水平的,横断时间的”的共同体。新的时间观即华特。班雅明所说的“同质的,空洞的时间”,而18世纪初兴起的两种想像形式:小说与报纸“为‘重现’民族这种想像共同体提供了技术的手段”,因为他们的叙述结构呈现出“一个社会学的有机体依循时历规定之节奏,穿越同质而空洞的时间的想法”,而这恰好是民族这个“被设想成在历史之中稳定地向下(或向上)运动的坚实的共同体”的准确类比。民族想像的另一个社会-结构上的先决条件,是“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这三个因素之间“半偶然的,但却富有爆炸性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拉丁文的没落与方言性的“印刷语言”的兴起,而以个别的印刷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特殊主义的方言-世俗语言共同体,是“民族”的原型。

民族主义的经典定义是:“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4].伯林概括民族主义的四大特征是:坚信归属一个民族的压倒一切的要求;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的有机的关系;保持某一种特殊的信仰、追求某一种特殊的政策、服务于某一种特殊的目的、维持某一种特殊生活的一个理由、或许是最有力的理由,就是这些目的、信仰、政策、生活是“民族的”;最后,在诸多争夺权威或忠诚的竞争者中,民族的诉求是至高无上的。[5]民族主义是一元论的,一种完备性学说。阿伦特认为民族主义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民族成员与公民,所以损害了多样性。

阿克顿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一种他称为“民主理论的产物”,另一种他。

[1][2][3][4]。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十

伟大的共产党,如同黑暗中一盏光明与温暖的灯,照亮了中华人民前进的道路,他们,正是那勤劳的“点灯者”和“指路人”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望百年历史,我们的国家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紧要关头,共产党和我们中华人民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民族而战,更为祖国而战,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严峻、战争多么残酷,共产党员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带领千百万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抵抗,用满腔热血和青春生命,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最终,我们手牵手、心连心,迎来中国的胜利!

兴中华,责任重。同学们,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大后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十一

20xx年秋天,我满怀着对异国的向往到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我先在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了一年汉语,然后于20xx年9月继续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习。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的时间里,我克服语言的障碍,生活的困难,努力学习,到现在总算能够勉强对得起四年来的艰辛,提交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得以完成,应该归于我博士生导师李育民教授的细心指导。从我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习以来,他一直都热心的指导我论文的写作。从论文选题到构思都一一的作出调整和修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豁达的处世风范,更是最佳的言传身教,对我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此外,李老师还帮助我寻找论文相关的资料,他去日本参加研讨会的时候遇到和我论文相关的资料,就细心保存交给我。作为一名留学生,自然免不了遇到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老师和师母总是在困难之时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使我感受到在家的温暖,在此我要致上最深谢意与敬意,祝愿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另外,我要感翻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我照顾和帮助。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其中有刘莉莉、小田、邹明、杨丹、郭婷、李洁、志霞等,他们在我写论文过程中提供了大力帮助,为我指点迷津,同时也帮我克服学习和困难等。朋友们!祝你们生活偷快,学业成功!我还要感谢越南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的帮助、鼓励和理解使我的求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越南社会科学院、越南历史研究院、越南中国研究所,给我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顺利的条件。

最后,还要非常感谢我父母,他们省吃俭用,供我读书到现在,他们还帮我照顾我的女儿。从我离晕遗儿的时候她刚4岁,现在她已经8岁了。特别我要.感谢我的丈夫,他一直和我同甘共苦,共同为我们的女儿更加努力学习和奋斗。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范本篇十二

本文是在尊敬的导师夏雄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导师夏雄军教授在本文的选题、论证和写作过程中给予了精心的指导,而时常被导师扎实的文学基础、严谨求学的治学精神所感染,无论是学识,还是为人,导师夏雄军教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康涛副教授在开题阶段提出的宝贵意见为本文论文的完成打下了基础,提出了许多富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谨向康涛副教授致以诚挚的感谢!在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年的学习期间,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为了我的论文,师大附中民族乐团指挥教师李鹏程老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在此,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一并表示表示衷心的感谢!还有我亲爱的同学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他们无私的帮助,我也深表谢意!

虽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论文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