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精选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0:19:35 |
- ZTFB |
- 7页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想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求。这些总结范文综合了个人和集体的成果,是学习总结的一个好素材。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一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加减法的含义,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师生共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20以内加法(进位加)脱口而出。
一、对口令。
二、基本练习。
三、指导练习。
四、小结:
1、10以内数的组成。
2、口答。
6个一和1个十组成(),1个十和2个1组成()。
数学游戏。
1、教师将1--10的两组卡片,打乱顺序,分放在两个纸盒里。
2、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中,如果算错了,就把卡片放回去,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算出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卡片抽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胜者。
3、看图写出两加两减算式。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一个学生出示口算题卡片,并做裁判,另外两个学生抢答,看谁又对又快,给得胜的学生发红花,然后,三个学生交换角色,再玩。
(2)试算:7+52+95+87+46+6。
2、口算下列各题。
3+2=7+4=5+3=7+8=6+6=8+0=9+0=。
5+7=1+6=4+7=4+5=2+7=9+4=5+5=。
1+3=2+3=3+3=4+4=6+6=7+7=8+8=。
3、填空。
()+3=65+()=8。
()+4=97+()=10。
()-5=29-()=7。
()-4=310-()=7。
说一说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本。
2、填或=。
10-8()712()3+89+6()15。
板书设计:。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二
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
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
生:敢。
师:部首们可聪明着呢,它们设置了许多的关卡,看看你们能不能闯关成功。
1、第一关:说出下列生字中的部首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部首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读读字。(抽生汇报)(设计意图:部首与生字相结合,生字大多数为本学期认字表中及写字表中生字,既巩固了部首又复习了生字)。
师:你们好厉害啊!全都认识了。你还知道什么部首?
师:恭喜过关,继续闯关。有的部首宝宝们长得可像了,你们来。
2、第二关:火眼金睛辨一辨(生字中的部首有什么不同)(抽生说。
出部首的名称,再教读部首对应的生字)(设计意图:区别本学期所学的相似部首)。
5、做游戏还有些部首宝宝们也想换新衣,拿出你们的制作的卡片,在小组内拼拼字吧!(设计意图:巩固部首和字)。
小组汇报,师出示“讼”让生猜猜,拿出字典查查。引出捉迷藏。
6、第五关捉迷藏现在想和你们捉迷藏,你瞧,都跑到字典里去了,你能快速地在字典里面找出它们相对应的字吗?要求,分组查字(ppt出示用表格的方式出示要查的字览、舀、翔、醉,分组查字)(注:所选字为认字表中生字,部首是本册要求掌握的。设计意图:运用部首查字)生汇报。
师:孩子们,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忙,部首给你们的帮助可大了,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部首猜一猜哦。
7、第六关想一想猜一猜(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根据部首猜字义猜读音)。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三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四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2+7=5+4。
30+5=20+7=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4+5=6-4=7-3=。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五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一、复习引入。
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
54+5=。
26+9=。
20+40=。
15+30=。
47+42=。
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汇报。(板书学生的汇报)。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师:同学们都很棒,已经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方法一中通过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两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和;方法二中通过将两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整十数和整十数、一位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而这些都是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那么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联系前一个问题中的两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
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3)引导学生比较并总结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师:问题(2)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的十位上为什么是8而不是7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35+36=71(张)。
(2)36+38=74(张)。
(3)(答案不唯一)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41+42=83(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35+34=69。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39+44=83。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1.注重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35+34=69。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
2.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六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59—987—5。
第二组:18—916—8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3(8)—7=。
24—(8)=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50—8=。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课件、五角星学具。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3=510–(2+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4+(15-6)=25-(7+3)=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8+4-5=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89-62=59-5=92-71=。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35-8=81-56=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47806490。
-28-51-23-17。
2939318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8()+35()-25。
()+40()-26=()。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59—987—5。
第二组:18—916—8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3(8)—7=。
24—(8)=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50—8=。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十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50+3040+2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2+6=。
35+3=2+46=。
35+30=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53+6。
22+5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十一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7页例4及相关练习。
本课是学生掌握基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同数相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本课通过学生熟悉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发现比以往较复杂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画图、列表、连加等策略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结构,丰富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加法到乘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理解乘法的意义。本课掌握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领会加法的意义,也为今后学习乘法积累经验基础。
1.在操作探究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
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优化,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多媒体课件、学具。
掌握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方法。
方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意识的培养。
一、复习旧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
8+8=16+8=8+8+8=。
2、创境激趣。
出示智慧星看这是什么?(幸运星、智慧星)老师常用它来表扬守纪律,爱动脑筋,踊跃发言,声音洪亮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做到吗?那就用姿势告诉老师。
二、情境引入,明确问题。
(一)观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有3个同学也在制作星星,快去看看制作场景吧。出示主题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读一读文字,你知道了什么?(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
2、3个同学是谁呢?
3、每人折6个什么意思?更详细点可以怎么说?(佳佳折了6个,浩浩。。。)。
根据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二)尝试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2、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要求:1、可以用列表,也可以画图计算,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方法。
2、每位同学完成的方法不但自己明白,还应该让别的小朋友看懂。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分析研究,形成策略。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汇报交流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课件以链接方式呈现)。
预设情况有:
方法一:列表法。提问学生,会分析表格每栏表示的意义。
教师追问:说说12是怎么算出来的?18呢?
引导学生说出“1个人折6个,2个人折12个,3个人折了18个”。
方法二:画箭头表示相加。
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三:先用学具有序摆放,再列式计算。
6+6+6=18(个)。
师:为什么用加法?你能解释下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师:第一个6表示什么?第二个呢?第三个呢?题中“3个同学在折小星星”,3到哪去了?为什么算式里没有3?难道3没用?(3个人都折了6个,所以就用3个6相加)。
教师: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分析归纳:加数相同,每个加数都是6,。
教师:算式中每一个加数都相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用相同加数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教师:解决这道题同学们有了不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我们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表解答,我们通常在做这样的解决问题时,常选用列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列式计算更简便)。
师:这道题列出了算式,有了结果,是不是就做完了呢?我们应该怎么检查呢?请个别学生汇报交流"在汇报和交流中强调检查和验证的不可或缺性"。
师:你们可千万别小看了检查,检查的作用可大啦!它能帮助我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现在检查完了,我们可以口答这个问题了吗?(板书)。
三、对比应用,提升思维。
解决了小芳、浩浩和佳佳的折星星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下另外两个小朋友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数学信息。
天天折了3个小星星,明明折了6个小星星,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首先让学生自己审题,独立解答"然后让个别学生汇报交流"。
四、变式练习,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分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全班汇报交流。
2、我来当小老师(上讲台指一指,说一说,写一写)。
师:你能在下面这幅图中找到用同数连加来解决的问题吗。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现其中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解决的问题,接着请个别学生上讲台,对着屏幕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哪些部分有这样的问题,最后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算式"然后让全班同学来当一当评委,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练习的解决与分析"。
师小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和思考,那我们的学习智慧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五、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一)学生交流。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二)回顾总结。
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先看图画和文字,从题中找到数学信息和要求的数学问题,然后思考怎样解答,在解决一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用连加解答,也可以用列表解答,最后可别忘了检查。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简短篇十二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课件、五角星学具。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 )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 )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 (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 10–5=5(个) (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 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 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 )=15 ( )-30=52
教师:“10+( )=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 )=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 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1.练习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新课标数学教学计划汇总(大全9篇)
- 最新大班公开课综合课教案(实用11篇)
- 介绍中秋节的英语(优质10篇)
- 家乡美食(优质10篇)
- 最新青年文明号开放周活动总结如何写(模板15篇)
- 节约用水看图写话范本(优质12篇)
- 最新关于工地会议纪要模板(大全20篇)
- 怎样做好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者面试万能套话(9篇)
- 最新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简报(模板17篇)
- 项目竣工验收报告简短(汇总15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