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优秀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0:23:34 |
  • ZTFB |
  • 11页

在工作中,总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总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和冗长。导向更好的总结,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对团队工作的总结等。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

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

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二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不仅如此,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并且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两点体会和做法。

一、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都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读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二、制定目标与计划。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书香社会吧!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三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本文试结合现有理论成果及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教学要点进行全面梳理和阐述。

一、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诵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

“诵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据笔者的不完全归纳,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范读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1]。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不仅给学生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同时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运用范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范读不等于程式化的朗读。教师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众多的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个性化理解的原则。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范读的同时,应强调学生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一定拘囿于老师的套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读,如:“你觉得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部分?哪部分的读法还可以改进?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的把诗词读出来。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四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xx年新学期我校深入开展了《弟子规》为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一学年以来,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们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各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总之,诵读经典诗文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乐趣,是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推向深入。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五

1.标记重点词语诗歌是对语言的升华,一字一句都饱含诗人的情感,遣词造句只为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注重整体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释,反倒会失去古诗原有的味道。

2.发挥想象古诗的篇幅不长,但其中饱含诗人的心血,是诗人积累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发挥想象,勾勒出情境。就拿《春日偶成》这首诗来说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诵读这首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春游景象:在惠风和畅、杨柳轻舞的日子里,诗人于午前漫步穿梭于山水之间,鲜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一来,学生就像置身其中,与诗人一同行走。此时,让学生再次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春游时的愉悦心情。

三、创设情境,感悟诗韵。

古诗本来就韵味十足,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输,要多角度、多渠道到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感受词诗中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具体方法如下: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六

暑假“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本学期我们学校为把假期“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在9月9日进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学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的计划,语文教研组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方案,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古诗词。

1、首先利用各种资源来积累背诵古诗词诗歌,美景佳句结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假期“每日一诗”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古诗词。

2、号召学生收集古诗文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古诗文。

3、利用《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古诗80首》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古诗词。

三、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诵读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六一班。

二等奖:五二班。

三等奖:五一班。

六二班。

南蔡庄小学。

四二班。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七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诗词讲解活动总结范文范本篇八

经典就是永恒,不管怎么变化,经典的东西里面都蕴藏着人生的体悟,智慧的源泉。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文雅举止、才华风貌、大方谈吐,都与自身的修养、学识有关。而让学生从小背诵古诗词,天天“诗不绝口”,腹中定是诗书充塞。谈吐中经常引名言佳句,久而久之,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了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古诗词诵读活动,大家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到情感熏陶。

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喜读书,爱背诵经典诗词”的兴趣,创设浓厚的班级诗词文化氛围。让孩子把家长买给他们的学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学生课前读、课后读,写完作业也可以读,在这种浓浓的书香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阅读。

二、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

2、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古诗词的积累。除了诵读课本中已有的古诗词,在其他讲读课文中教师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有关诗词的积累。如:学习《梅花魂》时让学生搜集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3、创设“诗文氛围”。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当我们走进古诗词,也就走近了古代文化。在班级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由两名学生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并在这一天对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有组织、有检查地诵读、熟背中华古诗文,可以使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