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议论文(通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09 17:33:01 |
  • CWG |
  • 10页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撰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不要偏颇个人主观意见。总结范文的内容广泛,包含了各个领域的经验总结。

梵高议论文篇一

梵高16岁离家工作,在荷兰谷披尔公司(伯父曾是该公司合伙人之一)做了六年画商。后打过零工,曾一度希望像父亲那样当个牧师,最终做了六个月的传教士。

那是在比利时的乡村,波里那治矿区。由于过度奉献自我,向贫病的人送出几乎所有财物,弄得自己生活难继、形象狼狈,从而失去继续任职的机会。他也因无力改变矿民深受灾难与贫困滋扰的现实,为贫民传播福音的愿望遂渐渐止息。

这意味着他得为前程做出新的选择。因与家人观念不一,他继续留在波里那治,读书、画画,在贫穷与孤寂中度过了一个艰难的'蜕变期。

弟弟提奥(任职于谷披尔巴黎分公司)的来访让他颇感欣慰,也促使他进行了一番深思。在随后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详述了内心的想法,对前途的打算,虽然方向还不是那么明朗。

五年来他一直靠打零工或亲友接济过活,现在则彻底失业了。失业的原因他认为是,掌权者总把职位留给合乎己意的人。

他无法按照弟弟或亲友建议的那样,做个画商、雕版师、木匠等他们希望他做的任何事情。也并非如弟弟所说,他是在无聊中消度时日。他说,鸟儿有脱毛的蜕变期,人也有困逆不幸的艰难期,人可以停留在蜕变期里,也可以新生地走出其中,但一定要暗暗地完成蜕变。

这一年来,他读了许多书,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对书本,他有难以抗拒的热爱。他总是认真研读他能得到的每一本书。

对于绘画,他更是怀着无比的热情。虽然远离了图画的世界,那些著名的画家,林布兰特、米勒、德拉克洛瓦……他们的画常常在他的心中浮现并被不断地探讨着。

他也很焦虑,怎样活着才能在这个世上有用处。他说,我们的灵魂深处可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他意识到自己不同寻常的质素,他的内心有一个目标。而那个目标,就像一张草图变成一张画那样,会渐渐明晰起来。

在这封恳挚的长信里,他深入剖析自己,但并未明言他想在文学和绘画之间做一个选择。

他喜欢写作,长于思辨与析理,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够捕捉潜意识并使之具象化哲理化。他更喜欢绘画,常常出自本能地画些小素描。六年的画商经历,让他熟知许多画家和作品,每看到令人心动的场景,总会想起某个画家的某张画。

当个作家并非易事,若是当个画家,就得花上一笔不小的钱。考虑良多,他决定先自学。他得尽快行动起来,因为他不想被认为是无所事事。

他开始大量临摹米勒与素描画帖,并借来解剖学与透视学的书。为了得到指点,他徒步远行去拜访一位画家。画家那崭新的画室外观,让他望而却步。回去时有几晚露宿在外,有时睡在于次晨便落满白霜的废弃车厢里,有时睡在麦秸或草堆上。饿了就用几张素描换一点食物。

困顿的情状却在他心头激起一股力量,他对自己说:不管发生什么,我要再度站起来。我要重拾心灰意冷时丢弃的画笔,我要画画!

他终于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完成了蜕变,那是1880年,那一年,他27岁。

梵高议论文篇二

我仰望那个阳光下倒下却永远伫立在我心中的梵高,用我的所有感官来仰望这生命的燃烧。

我头次见他的自画像时,只感觉他古板木讷,像个老农,甚至说是个疯子。的确,在他死亡前谁都认为他是疯子。可是正当我乱想时,爸爸告诉我:你应该用心来体会。

我在很小的时候在一台台历上看到了《向日葵》色彩强烈色调明亮,“那时葵花吗?”我禁不住想,在我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个个有大有红的橘子,更像是一团团火焰。当我又一次看到《向日葵》时是在初三的历史课本上,这回看我又有了另一种感觉:这的确是火焰。梵高1988年来到法国南部郊外写生作画,对强烈阳光照耀下的田野、花朵、农舍、教堂,他禁不住的一遍遍高喊:“明亮些,在明亮些。”我渐渐意识到也感觉梵高对于艺术的那份热爱。也许在他眼里这葵花就真的像火焰一样,舞动跳跃,而他的心中也充满了阳光,无数火苗也在舞动跳跃,一切表现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舞动跳跃。可是谁也不知道,同样在阳光下他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谁也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做,是疯子,是精神病抑或是负债累累无法偿还。我想,这些都不对,这也许是他的一种解脱,一种救赎。或许也正是太精神支配了,生命才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正如那南国阳光下的向日葵,一切都在燃烧,都在燃烧,那是一种对生命的自由的向往,对艺术的热忱,对阳光的追求,而现实的黑暗满足不了他,于是梵高你点燃了自己,你愿在这阳光下无尽的燃烧,即使化为灰烬。

梵高议论文篇三

灰色的墙面上粘着一幅麦田的画,不知何时开始入迷其中。朋友说那只是麦田,何必在乎!是阿!那只是麦田,但是,那麦田是时间的沉淀,是伟岸的身躯,他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那孤独、无助、凄凉,又好似在诉说着什么。他说他是为了生活而画画,但是谁又懂得画画也是为了生活,这天我仿佛望见了那伟岸身躯下的一丝悲凉。

我想看看你这无畏的理性何时崩塌,我想看看你那悲凉何时膨胀,也许是生活所迫吧!那几只乌鸦飞在麦田上,又是为何?你难道明白自己要离开人世了吗?别人都说你太嫉世愤俗,但是他们怎样能懂的,世间的人太虚伪,活在无味的日子里,早已失去了才能,而你不屑一顾,你就应在想,凡夫俗子把世间描绘的太完美了,而你一向以来都是醒着的,因而醒着的人最孤独,你肯定早已遗失了完美,但你一向在努力寻找,可惜最后没有找到。我想这麦田是你最后的期许吧!

那时梵高很多,而此刻却只留下一个。

梵高议论文篇四

领会传记是遵循“既表达了历史的真相,又注意到表达的艺术水平”这―基本原则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学习梵高克服重重困难,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

以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方式进行。

一、导入新课。

1990年,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爆出新闻:百年前穷困潦倒、饮弹自尽的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的一幅名为《加歇医生》的油画,以8250万美元的中标价,创下了有史以来绘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梵高何许人也?是什么吸引着人们对他如此地推崇倍至呢?今天,我们米学习美国著名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中的一段节选。窥――斑可见全貌,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梵高对艺术的执著精神。

二、指导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说了――件什么事?(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时间顺序;大量的心理描写。)。

三、课堂讨论。

1.为什么梵高认为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当时的处境如何?

2.他立即离开了吗?为什么?

以上问题课文1---6自然段都有叙述,学生能点到就可以,不用展开讨论。

四、默读课文7--21自然段。体会梵高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心世界的情感冲突。

1.请用,―句话概括《吃土豆的人》的创作过程。(梵高在12天里日夜作画,几易其稿,终于在最后一晚凭着记忆完成了经典名作《吃土豆的人》。)。

2.“他一定要在走之前实现自己的诺言,画出米莱那样的作品。”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

明确:温森特想要使这幅画说明的是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

(画面上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明确:

1.梵高是一位善于暴露自我情感,最能叙述自我的人。

2。梵高这位易激动、急躁的荷兰人,有无穷的忍耐力,超越时空的思维和激情。

3.梵高寻求的是一种真情的自我表现方式和艺术的奇异性,同时显示了色彩的繁。

锐和情感的深度。

(学生能说个大概就可以了。只要能读懂梵高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超常付出就行。)。

补充:

人物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纪实文章。主要叙述传主某一时代、某一历史阶段的典型事例或一生的经历。以写作主体为划分标准,可分为自传与他传。

人物传记的写作,允许而且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对传主作生动形象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传主的精神风貌和成功业绩,借以丰富传主的形象,增强亲近感和可读性。对于梵高的生活,作者虽然是不曾亲眼所见,但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艺术的加工。本文大量的心理描写将梵高在创作《吃土豆的人》过程中的情感冲突、矛盾痛苦、精神追求都作了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的描写,再现了艺;长大师追求艺术完美和创新的执著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渎性。

五、齐渎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说“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明确:画中的人物将会随着艺术大师的不朽的生命而永远在世界各地流传,永放光芒。

六、布置作业。

请为你的父母写一份1000字以上的小传。

要求:

1.交待清楚传主的一般情况(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家庭情况),主要经历、主要事迹(成就、著作、职务等)。

2.应尽可能地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及生活情趣。

3.在结构形式上可以灵活自由一些。不需写得如同一张简历表。

梵高议论文篇五

我看见您了,在金色的麦田之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而您却一言不发,伫立在阡陌之上,想过去与您聊聊天,可天气却骤变——狂风突然袭来,麦穗不再闪耀,而是在乌云之下翻滚,乌鸦不断地从深蓝色的天空划过,我惊恐地望着天空,还没回过神来,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一切——结束了您这些年来的痛苦。

这情景正如您19天以前所作的《麦田群鸦》,您最爱的麦田,配上令人恐惧的暴风天,以及您的最后一封信:“我将以生命为赌注作画。为了它,我已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那是自杀的预告吗?或许是最后一次向世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与痛苦?可他们是吝啬的,他们没有给您机会,他们说您就是个疯子!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像《吃马铃薯的人》那样凝重,沉闷。先生,您还记得吗?年轻时,您在爱情上屡屡受挫,被人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并且当地人又排斥您,于是您患着精神疾病来到了您弟弟那里。尽管每天都被病痛折磨,您也坚持作画来慰藉自己。可惜啊,个人的悲哀源于时代的悲哀,那个时代的人们审美不同,对您的画毫无兴趣。于是,您在激动之下画出了《麦田群鸦》,之后饮弹自尽来获得解脱。然而,疼痛虽然结束了,人们却说您这是消极逃避现实。可,您不是神,您也是凡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您并不能承受所有人的痛苦,您尽力了,您已能在精神病魔的控制下创作出绝世佳作。

但是先生,为什么您一言不发呢?难道您仍然觉得很孤独?您曾经说过:“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是的,我今天来到这星夜下空荡荡的大厅,看着无名的墙上挂着没有边框的头像,看着这饱经风霜的脸上写着痛苦,就是想告诉您,您的痛苦得到了回报,全世界都在仰慕您,您的画作被视为珍品,您不再孤独。

梵高议论文篇六

我在上《画家梵高》这节欣赏课时就有了一些改变。既然是欣赏课,就离不开“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画,并给学生提供了每幅画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读懂和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运用美术的语言来认识作品,感受其美感。利用美术语言来欣赏作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我把指导的重点就放在这上。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字资料时,对有关色彩、构图方面的描述要特别强调并作重点欣赏阅读。在指导学生写评述时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1、选一幅自己印象最深的作品;

2、简单的描述作品内容;

3、作品的色彩、构图、笔触有什么特点;

4、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美感;

5、不低于60字。我想,对于初学写评述的学生来说,教师提出的要求越细,越具体,越明确,对于学生越有指导性。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用“喜欢”、“很美”等这些概念的词语来评价,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关键。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还有以下问题是要引起我以后注意的。

1、学生更加关注作品的内容,而忽略了美术手法。

2、平淡,发自内心的,真实自我的感受不够。

3、作品不写书名号,错别字多,语句不通。

梵高议论文篇七

3、梵高在给提奥信里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4、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5、我拥有自然,艺术和诗歌,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6、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亲爱的提奥》。

7、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8、梵高临死时说:“生命是有限的,悲伤是永恒的。”——《渴望生活·梵高传》。

9、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我不是一个怪人》。

10、不要熄灭你的灵感及想象,不要成为你楷模的奴隶。

13、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

梵高议论文篇八

合上了最后一页,梵高的故事还在脑子里回响。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创作是在阿尔,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恐怖的西北风,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画架,晚上带着幅满意的作品,赶着黑夜归来。阿尔恶劣的天气,营养不良,失眠,长期的精神亢奋(这是他画画的唯一动力),他患了可怕的癫痫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一个妓,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复时,又开始创作。可是随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渐消退。为了不给他弟弟增加负担(梵高从开始绘画时,经济来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结束了生命。而他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绘画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用十年的时间表达着他的艺术。他在阿尔画的“向日葵”,被当时的一位欣赏艺术的医生说:“我这一身,如果能创作这一幅画,就成功了。”不论在恶劣的煤矿,还是精神极度痛苦的阿尔,他都认为绘画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动力。有人说,只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不管怎样也会成功。或者更准确的说,长期从事时,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单纯对事业的追求。

梵高议论文篇九

是我喜欢读的书中的'一本。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拿在手里翻翻、再看看。因为看着它,我就觉得全身都被注满了奇异神美的力量。它能激励着我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有不平凡的对生命的、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绘画艺术的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

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每当我向哪些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我自己先就激动不已,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永难磨灭的印象……梵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梵高是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一生很苦、很累、很疯。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

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音和色之间的契合关系。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梵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曾说“黄色何其美”!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只要你见过了作品《向日葵》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了,就象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一样一经被谁见过,它的形象便永远留在谁的记忆里一样,他的向日葵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所混淆、冲淡。他的很多感人的作品让人看了以后都会恋念不忘、会落泪涕零!

梵高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绘画的,他最后因为受到感情和事业绘画的各方面的挫折,他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就在他不得不住进疯人院的期间,他还是坚持不懈地在炎炎烈日下继续画他心中的画,以至于最后吞食了颜料!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是何等的疯狂啊!最终他还是忍受不了命运的折磨,英年早逝,年仅37岁!

他的作品能打动人们的灵魂。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的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他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透露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他死后,他的那些用生命换来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可和赞美,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绝世珍品。

他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绘画艺术的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不断进取……。

梵高议论文篇十

1、通过学习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梵高的伟大精神,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占有、删选资料,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节选自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而在上课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地去查寻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有的学生甚至买了《渴望生活》一书,全文阅读。学生主动地得到了大量资料,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成“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在弄清传记文学特点的'同时,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屏幕上出现一组梵高的画作,有灿烂的向日葵、旋转的星空、奥维尔教堂、塞林莱斯大道、绿色的麦田……最后画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时期的四幅自画像,随着画面逐渐淡去,形成背景,出现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过商人、传教士,后自学作画,其画风曾为野兽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杀。

(课堂效果:选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这两位伟人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一样的精神,借助音乐和图画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

老师导入课文:这就是梵高,欧洲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个从不向命运屈服,用生命谱写辉煌的英雄。妙手丹青无人赏识,在极其孤独和环境中从事绘画,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被誉为“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屏幕出现一本书,封面有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几字。随着书本的自然翻动,最后定格在第八节,也就是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

梵高议论文篇十一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2.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andmore,ibelieve,tocreatethegoodpriceis:hardwork,disappointment,andperseverance.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4.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5.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6.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7.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

8.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9.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10.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11.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12.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

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饿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

绝不要以为故去的人永远逝去,只要有人活着,故去的人就永远活着,永远活着。

在它们活着的时候,他们遭受着为生存而斗争中的障碍与困难的不断压迫。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帽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

让我沿着我自己的道路奋斗吧,千万不要丧失勇气,不要松劲。

人们必须真正地爱他的同类,我要尽可能地使自己具有这样的心。

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

了工作,为了成为艺术家,一个人需要爱。至少,要使他的作品不缺乏感情,他首先要自己感觉到这一点,并且,他要爱工作与爱生活。

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你知不知道,

这是诚实的人保存再艺术中的最最终必要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谁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

让我沿着我自己的道路奋斗吧,千万不要丧失勇气,不要松劲。

人们必须真正地爱他的同类,我要尽可能地使自己具有这样的心。在我的生活与绘画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这样的笨人,却不能没有比我伟大的某种东西,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

为了工作,为了成为艺术家,一个人需要爱。至少,要使他的作品不缺乏感情,他首先要自己感觉到这一点,并且,他要爱工作与爱生活。

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

梵高议论文篇十二

这两天,我读了一本名叫《梵高》的书,顾名思义,这本书当然是写梵高的了!

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逝世于1890年,他只活了37岁。他是19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的一个主要画家。我最敬佩他的,就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的画在他生前一直不受欢迎,许多人都劝他换一个职业,就连他那当画家的表哥——毛威也说他不是一块画画的料,可他还是一直坚持画了下去,终于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画终于被人认可了。不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成为了现在人人皆知的画家吗!

而我现在的这种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也和坚持不懈有关呢!

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是一个十分不爱读书的孩子,我想:“这些书多无聊啊!上面全是字,还不如去看电视呢!”可有一天,看到了爸爸在看一本《上下五千年》,我的好奇心又“发作了”于是我来到书柜前,拿出了一本《格列佛游记》看了起来,一开始,我觉得枯燥又无趣,还全是字,看得我眼都花了,我本想把书扔到一边去,可我还是“咬了咬牙”看了下去。等看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本书是这样的有趣,书中的故事奇妙又曲折令人回味无穷。啊,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看完了这本书,也到我走进了书的王国!

梵高打动我的并不是他的绘画技术,而是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梵高议论文篇十三

我学画画几年了,梵高自是听说,寒假找了一本,阅读起来。

我感动了,感动于梵高的.坚强,对绘画的热爱。我记得老师曾说过:“想要在某一方面成功,就要爱他,想要名扬四海,就要热爱他。”一开始觉得很肤浅,觉得学画画学什么不是为了日后发迹的,现在才知道,只有热爱画画,才能学有所成。

梵高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穷困潦倒,被画家们所歧视,靠弟弟和画商们的救济度日。他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敢确定,也不敢否认。我知道,我从来都机械地做事,无论是什么,都不能像梵高一样如痴如醉。梵高达到了忘我的境地,画画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他的生命。我崇尚梵高的精神,他的勇气,他的坚定。我忘不了克莉丝汀对梵高说的:“去吧!画!画到死!然后我走!”梵高的一生风雨飘摇,没有稳固的家庭和事业。纵然他家境不错,但没有人能供养他——高昂的颜料价格,奢侈的使用,随心所欲的花费。一个为艺术而痴狂的“疯子”,得不到所有人的喜爱,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可他有美术!犹如黑暗中的一丝光明,照亮了梵高的人生旅途,让他自强不息。

一个人,不能适应社会的推移改变,就永远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精神高尚,生活贫苦,但十分充实。从始至终,他似乎都是一个癫狂的人,为了自己痴爱的艺术而癫狂。艺术本身,是高于生活的。梵高的事业上的失败,在于他的价值观不能符合社会的成功准则。他的艺术往往是处于一种幻想的状态。也许他是一个天才,但我更确信他的一幅幅古怪而价值连城的作品的来源是他的勤奋,对美术由衷的热爱与痴狂。也许画家文森特永远是梦境中最高尚的人。他品格善良纯真,但在这个千姿百态应有尽有的社会里,恰恰是善良和纯真会给梵高带来不幸。社会就像一面镜子,照者不同,应者各异。梵高就像一个单纯的婴儿,不管蕴含着再大的天赋与志向,命中注定不能游刃有余地生活。梵高是倔强的,更是坚韧的。

于是,众叛亲离、无人理睬。艺术狂人文森特想到了死。他绝望了!他彻彻底底地绝望了。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会让一个天才埋没他走了!

为画痴狂的艺术天才走了!

残酷的现实没有打击他,可世态炎凉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哀叹之中,多了一份感慨,慨叹只有能适应生活的人,才能成功。

成功者,不是文森特,而是巴菲特。

梵高议论文篇十四

在不了解梵高时,我只知道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但认真读完《梵高传》才发现,他不只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逐梦的人。在逐梦道路上,梵高从未停止,他也从未放弃。即使是受到每个人的嘲讽,即使只有一个亲人支持他,梵高也从未放弃追逐梦想。

每个月靠弟弟提奥的150法郎维持基本生活,其实只要放弃绘画,梵高依旧可以做个牧师。梵高出生于艺术家族,其实他根本就可以做一个卖画的资本阶级的人。可是他没有,他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为了艺术,他牺牲了一切。我们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么美,画作多么精致,却从未了解过每幅画背后那个为了梦想永不言弃的梵高。哪怕身无分文,也绝不放弃绘画;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也绝不停止追梦。只要不放弃,梦想永远近在咫尺。

创造疯子。

从最开始的暗淡无光,到最后的鲜艳色彩,梵高的画技越来越高超,他的创造力越来越强。自然之美被梵高画得淋漓尽致。梵高不畏惧酷暑,不畏惧严寒。他为了艺术绘画竭尽一切,接近疯狂。或许不敢想象,即使在圣雷米病院,他也能创造出传世奇作。对于色彩的迷恋,对于创造的疯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阳光的炽热,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绘画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黄色,星夜的蓝色,梵高想象与创造齐头并进。他的作品里,仿佛一切都活了过来。

渴望生活。

对于这样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来说,生活里大部分都充斥着颜料画笔是很常见的。从早晨到夜晚,他总是需要大量时间来来绘画。即使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有一种对于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卖出一两幅画,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都表达出他对于生活的渴望。梵高的个性孤僻,生活里只有印象派的疯子画家愿意与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为了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梵高对于生活美的追求,对于艰苦生活依旧不放弃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却又精彩,他的生活艰苦却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过,经历过,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梵高渴望生活,热爱生活。从最开始空白的画布到最后精彩的画作,支撑着梵高的正是他对于生活无穷的喜爱。每一幅画作都是对于梵高的诠释。这一生支撑着梵高不放弃的便是对于生活的渴望。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画家,最后还是在夜幕中陨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选择了自杀。或许对于梵高这才是最好的解脱。

梵高议论文篇十五

梵高的一生,是很极端的一生。青年时,志向想成为一名教士,并到最艰苦的矿场去传教,最后却发现教士的虚伪,并因此产生了对上帝的怀疑。之后,开始学画画,并开始疯狂一般的工作。的确,当人心中有某种无法宣泄的情绪时,往往会找一个方式来疏导它,更何况是像梵高这样内心极其澎湃的那种人。

性格决定命运,我一直非常相信这句话。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异常的极端,却往往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无法合拍。平庸者有平庸者的性格,他们做事都是那么的到位,那么的合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当然,主流,也就意味着平庸。

剑走偏锋,才能创出一套不同凡响的绝世武功,而正是因为走的偏锋,所以弄不好会极大的伤害习武者,所以绝顶高手与走火入魔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天才和疯子,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按常规出招,达到某种极致。

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黄色那是一种像太阳一般炽热的颜色,充满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一种扭曲的倔强,一种刺目的绚烂,但也是一种让人confusion的颜色,一种迷离的色彩。他的名画系列,向日葵和麦田系列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吧。他的这两个系列的画,我也是喜欢的。

天才注定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孤独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是庸才。所以我们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独来安慰自己的孤独,来给自己阿q一下,来给自己麻醉一下。自从看了梵高的自传,他给我的感觉是一头在黑暗中受伤的野兽,独自在暗处舔着自己的伤口。他是那么地渴望爱情,那么地渴望友情,但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他第一次爱上了他表姐,才成为寡妇带着一个孩子的表姐,他那如潮水般汹涌的爱以及对画画的无比狂热却挣不到一分钱吓坏了其表姐,离他而去。受伤的梵高,和一个洗衣女工住在了一起,正如他在给其哥哥的信中所陈述到,她并不漂亮,也谈不上贤慧,但我有一个家了,还有一个孩子——洗衣女工与他人的孩子,我感到平静与幸福。然而,就连这种幸福也是不能长久的,由于梵高没有经济来源,完全靠其弟弟资助,他却全部用来买颜料和画布了,常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在梵高的自传中,常常可以看到谈到他挨饿的情景,同时一收到他弟弟的钱后,又马上买工作原料,连挨饿也再所不惜。无法忍受这点的女工离开了她,并重操旧业.

对于友情,他与画家高更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给其弟弟的信中写到,我是如此的孤单,常常会陷入绝望中。而高更的到来使他欣喜如狂。可是敏感神经质的他,却也没能和其好朋友一起工作多久。人太自我了,也就很难融入别人的世界,也很难让别人融入自己的世界。

梵高议论文篇十六

梵高的黄色梵高,一位疯狂的天才画家。他也许代表的是忧郁的蓝色,象征着鲜血的红色,又或者是充满绝望的灰色?都不是。他的颜色,一定是金黄色。

梵高有一种对黄色的执着。无论是他的那座“黄屋”,还是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都能看出他对于黄色的那份喜爱。他曾在许多画作中大量使用黄色,虽然我们不知道原因,但他的黄色,绝不仅仅是“喜爱”二字就能概括的。

梵高的黄色,更多的意义在于对“生”的希望。梵高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怀抱着荣耀家族的梦想去当一名宗教工作者,即使当时他刚经历过爱情的绝望,但他依然抱着希望前行。又比如,他在阿尔居住的`那段时间里,梦想着能建立一个“画家之家”。最终,却以割去右耳的结局结束。我能体会到,梵高对于“生”的希望是多么强烈啊!他对幸福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对现实低头。

自杀前,他的世界依然是扭曲的,虽然死亡和乌鸦已经团团将他围住,但那金色的麦田,就是他最后的希望啊!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交错着,构成了梵高生命中最明显,最美丽的黄色。

梵高死后,梵高的黄色仍然活着,活得更耀眼了。他的黄色在画作和历史上,都给了人们一种生命之火,无尽地燃烧着。

其实,你可以这么理解梵高的黄色:梵高生前,黄色是梵高的生命之光;梵高死后,他的黄色是他给今天的人们的那束“生命之光”。

梵高议论文篇十七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闪烁的星星《星夜》,张扬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们在教材图画书上不陌生的一些画,那一颗颗呈漩涡状旋转的星星,是充满光芒的闪耀的力量,耀眼的黄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我没有办法在这样零乱的思绪中表达梵高的绘画意愿,但是我愿意抄下这段印象派画家聚会中的宣言,来宣扬他以及他们的美好的艺术表达意愿:

我们把性格看的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的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严酷现实看的比法国的所有财富更重要。

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须再道德上加以评断。我们认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门人和将军,农民和内阁部长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全都符合自然主要的要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个画家朋友说的那样,艺术的才华需要痛苦来滋养。也许正是因为在生活中的贫穷,不平等,才创造了他不懈追求艺术上的表达之路吧。他热爱生活的意愿从来没有放弃过,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灵感消失殆尽。

作为一种对高高在上的情感,我感动于梵高的热爱生活,对艺术的狂热的精神。

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