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2-03 05:58:07 |
- 梦幻泡 |
- 14页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鸿门宴。
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及背景。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听完了课文录音,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第一段。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点拨]: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第二段。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毋从俱死”。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不敢倍德”。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第三件事,会见项伯,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夜归说服项羽。第四件事,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点拨]:“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通过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双方矛盾。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三四段。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说说记叙了几件事。
[点拨]:第一件事“刘邦谢罪,项王留饮”;第二件事范增举玦,“默然不应”;第三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第四件事樊哙闯帐,“死且不避”。
板书:
刘邦谢罪,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闯帐,“死且不避”
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点拨]: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点拨]: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项羽在刘邦来之前以“许诺”项伯“因善遇之”。因而在范增一再暗示他下令除掉刘邦时,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4、“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点拨]:“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5、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
[点拨]: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点拨]: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1)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2)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3)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3)它是柔弱的。
(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悟囚绿之魂:
1、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2、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1.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雷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学习难点。
哈姆雷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生展示——延伸拓展——反馈提升。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质疑、提问展开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学案设计。
以程序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学案。
【善后学习】。
一、导入新课。
tobeand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虑得到问题。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
二、依案自学。
(一)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感受。
《哈姆雷特》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即全剧的结尾部分,主要情节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2.理清人物关系。
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请同学们设计人物关系图。
(二)质疑问难。
由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到全班解决,或老师参与解决。
三、合作探究。
(一)合作学习。
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
设问2:哈姆雷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设问3:如何认识雷欧提斯这个人物形象。
设问5:在选文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四、延伸拓展。
感受莎士比亚的精神世界级作品的艺术美。
莎士比亚悲剧的三个特点。
五、反馈提升。
以“哈姆雷特,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三维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4、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因爱绿而囚绿的做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点拨法2、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二、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的心中又会萌生出怎样的问题?
明确:(由学生自主回答)。
信息:“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提出问题:
(1)文章中的“绿”具体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3)囚绿的结果怎样?
师:带着这些问题,迅速默读全文。全文1600余字,默读时间4分钟左右。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在阅读过程中拿起你的笔,养成圈点勾画、多做标记的好习惯。现在开始默读。
参考答案:(由学生自主完成)。
具体指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因爱绿而囚绿;。
结果不仅放了绿而且怀念绿。
师: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由师生合作完成)。
(1)爱绿(1~7段)。为下文“囚绿”说明了原因。
(2)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以“爱之深”为主线,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放绿、怀绿(13~14段)。这两段点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
3、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10分)。
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一、教学设想: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施耐庵生平以及《水浒传》这部小说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文本分析,使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2.交流讨论: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林冲性格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尖锐矛盾,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必然。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们通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但对于前两篇课文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探讨。因此,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具准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水浒传》的成书、特点、主题和作者施耐庵的生平;
2.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体会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梳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故事情节;
2.鉴赏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思路:
1.由新版《水浒传》电视剧的歌词引出林冲这一悲剧人物身世的复杂性,导出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分析。
2.对《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撰写和流传情况以及大体内容进行总体介绍。3.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的脉络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
4.由山神庙和草料场之间的故事情节引出对小说环境的分析,点明风雪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关注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然后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对风雪的描写,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文中是怎样描写风雪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想法。
五、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电视剧翻拍热,小说《水浒传》也重新被翻拍成《新版水浒传》,新版电视剧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它写道:“兄弟情,夜空中万千星点;兄弟情,红尘里无限光华;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几百年过去了,《水浒传》中英雄们的快意恩仇、手足之情却仍然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水浒传》中有一个人,他对朋友仗义诚恳,却最终遭到了朋友的陷害,直至家破人亡。他是谁呢?他就是《水浒传》中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悲剧英雄,林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的新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起走进林冲的悲剧命运,感受林冲的江湖豪情。
(二)背景介绍:
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实,《水浒传》的故事蓝本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此后从宋代到明末的数百年间,民间的说书艺人、文人、书商不断地对其进行加工,最后相传是在明代的施耐庵手中得以润色,形成现在的定本。
《水浒传》主要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聚义之后接受招安,然后四处征战的故事:全书前半部分以人物为线索,写了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写了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后半部分以故事为线索,写了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与朝廷展开的几场战役,原来的首领晁盖去世之后,宋江确立了在梁山的首领地位,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与官军进行了几场战斗后接受招安,在与江南征方腊的战斗中,水浒英雄死伤大半,最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悲剧性地结束。
(三)情节梳理: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情节、环境、人物形象。
2.通过地点线索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问:如果根据这三个要素,应该怎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注意字数要与原标题相同)。
《林教头风雪斩仇敌》(或其它)。
问:为什么作者不写林教头手刃仇敌的情节而把“山神庙”写到了标题当中呢?
山神庙是林冲杀敌的地点;这样写标题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问:我们知道,小说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林冲山神庙杀敌的情节属于小说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在这篇文章中,地点是把握文章情节的重要线索,请同学们以地点为线索,看看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有怎样的转移?并根据地点的转变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1段:沧州——林教头路遇故知(开端)第2-5段:酒店——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6-9段:草料场——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第10-12段:山神庙——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四)环境描写(1)风雪描写的作用。
问:林冲是去看管草料场的,但是最后怎么在山神庙里手刃了仇敌?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概括一下林冲从草料场到山神庙杀敌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草料场老军接洽——身冷投东沽酒——路见山神庙——草场被雪压倒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雪。课文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说“风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请大家找出文中对风雪的描写。思考一下这些对风雪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分钟思考,三分钟讨论)。
1)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
雪越下越大,在缓慢的情节中时时插入,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气氛,暗示灾难即将降临。如第七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暗示故事情节和节奏的变化。第八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雪越下越大,情节也越来越紧张。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营造了一种阴暗、紧张的气氛,暗示林冲将大难临头。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去往东边沽酒,不会与陆虞候提前相遇,才会在途中看到山神庙。又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雪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才幸免于难。因为风雪很大,为了阻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才让林冲听见陆虞候和差拨、官营的对话,了解事情的经过。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在放火烧了草料场之后直奔庙里来,林冲得以报仇„„可见,风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烘托人物的性格,衬托出英雄杀敌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洁白的雪地上溅满了仇敌的鲜血,林冲杀死了仇人,也杀死了自己的软弱,走上了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道路,慷慨悲壮,读来痛快淋漓!
(2)描写方法。
(一)直接描写风雪:
1)林冲刚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第七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下得大,“卷”写风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2)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第八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雪越下越大,情节也越来越紧张。
3)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二)侧面描写风雪:
1)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第八段:“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第十段,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用摇摆倒塌的草屋,衬托风势之猛,雪势之大。
2)通过人的感觉衬托风雪。第八段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便到市井沽酒取暖。草料场倒塌后,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此林冲在吃酒时,又“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在描写人物时,也时时不忘风雪。
结语:通过以上对风雪的分析,不难看出,环境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文章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还有那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在全书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一起继续欣赏。
(五)课堂板书情节发展:
沧州——林教头路遇故知(开端)酒店——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草料场——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山神庙——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鉴赏小说精彩的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体会作品表达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性格的复杂性,认识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2.分析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鉴赏“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3.体会北宋社会的黑暗,探讨小说“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教学思路:
1.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反映林冲性格的细节描写,分析林冲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描写的“草蛇灰线”法。
3.以金圣叹点评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学会读懂古人评点,并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为辅。
五、教学环节:
情节发展的。
(二)细节描写:
文中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还有很多,大家试着找一找。
《水浒传》一书中的细节安排非常精彩,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一书时提出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就是用埋伏笔的方法,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课文中那些细节使用了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先思考五分钟,再和周围同学讨论三分钟)。
1.文中开头交代林冲对小二的恩情和小二的知恩图报,为下文小二夫妻关心林冲身家性命,偷听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引出故事悬念埋下了伏笔。
2.林冲要去沽酒出门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靠在门后的大石头是个细节。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埋下伏笔,同时林冲能够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得以报血仇。
4.关于刀枪武器的细节描写。花枪出现在林冲离开天王堂、到市井买酒、奔山神庙安身的时候,枪不离身,因而后来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刀是林冲在得知陆虞候来到沧州之后到街上买的,习武之人常常带武器防身,这把解腕刀最后才出现,搁在陆谦的脸上,挖了陆虞候的心肝,大为解恨。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正因为陆虞候烧草料场时是从西面而来,而林冲此时正在向东往山神庙走,所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这些细节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三)性格分析。
李小二要报恩时,林冲却说:“恐怕玷污你夫妻两个”,表明了林冲不顾自己的危难,一心为别人着想。
2.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没有反抗之心。
林冲明知是高俅故意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他“高太尉”,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第一段第十行)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3.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并在酒店密谋陷害自己,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第四段、第五段)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也是他刚强、性急的一个表现。但他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因为他“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4.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第六段)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见到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幻想安稳过冬,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复仇的念头更淡漠。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可见林冲时时刻刻在幻想安稳、安定的生活状态。
5.做事细心。
林冲离开草料场,去打酒之前,“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第八段),一件件事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时,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第十段)。
(四)主旨探讨:乱自上作、逼上梁山。
1.对最后一段杀人场面,金圣叹的点评是:“杀得快活,杀得快活,若如那两个人也一枪搠死,便没趣了。有了这一刀一枪,才产生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熟不密,不缺不漏。”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两分钟)。
写出了林冲杀人这段描写的妙处,首先是分清主次,先杀两个随从,再集中力量杀主犯;其次是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如果是李逵杀人,肯定一句话也不会问就直接杀了,但是林冲还是先问罪,然后谴责陆虞候,最后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的罪状杀了陆谦,并不是杀得不明不白;再次,三人杀法不同,详略有别。写陆虞候是详写,杀差拨时还写到差拨爬将起来要走,最后被林冲割下头颅。并且林冲杀人时使用了不同的武器,那把解腕尖刀,在小说的最后派上用场,林冲用它来手刃仇敌,这把刀就是为陆陆虞候准备的。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林冲满腔怨气最终在此发泄。大雪纷飞,火光冲天,映衬着英雄痛杀仇人的场景,读来痛快淋漓。
2.当林冲把刀放在陆虞候脸上,说:“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金圣叹点评道:“非骂陆谦,骂天下也。”“天下”是怎样的天下?结合林冲的遭遇,谈谈你对这句点评的理解。(三分钟)。
林冲对朋友仗义诚恳,却屡遭陆虞候陷害,并且不远千里来陷害他。同样,林冲对国家可谓忠心耿耿,可是却遭到以高太尉为代表的上层官员的陷害,他一味委曲求全,却最终被逼上梁山,“骂天下也”正是深深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酒店小二尚且知恩图报,而高太尉、陆虞候等官员却有虎狼之心,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是“乱自上作”。
张恨水对林冲有过这样一段点评:“古今天下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患略有进展之阶,而又不识弃之。无用武之地,则亦无有乎尔,既已略有之,不得不委曲以求神,而其结果如何,未能言矣。若林冲者,其弊正在此也。”
对于林冲而言,正是因为林冲的身份——是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又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这使他不愿放弃安居乐业的幻想。因此,家庭环境和身份地位决定了林冲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他满足现状,也缺少反抗精神。
而鲁智深出身贫民,当过提辖,是下层官员,没有产业,他曾经出家当了和尚,但是这个花和尚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也不留”,赤条条一人了无牵挂,所以他没有什么羁绊,任性妄为,反抗意识更强。
5.林冲幻想安逸,委曲求全,但是我不犯人,人却要来犯我。看看林冲是怎样被官员一逼再逼,走上梁山的:先是相国寺里娇妻被辱,再是白虎堂上惨遭陷害,再是野猪林里险被谋杀最后到草料场里被烧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可谓是一忍再忍。可是高俅一伙人却下定决心要置林冲于死地,步步紧逼,终于使林冲忍无可忍,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在故事的结尾,杀死了陆虞候,手起刀落,痛快淋漓。可以说,林冲的道路正是“逼上梁山”的最佳映证,林冲的这一刀彻底表明了他和封建社会一刀两断的决心,也从此走上了反抗封建黑暗社会的不归之路。
最后,我们用《水浒传》第十回回目下的一首诗来结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天理昭昭不可污,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体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本诗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应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寄寓的情感。
八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浅层次的诗歌理解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诗句的'赏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在读中理解诗歌内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诵读,能够体会本诗的韵律;
2.通过批注赏析,能够品味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
3.通过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能够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把握语气、语调、语速,通过和不同诗歌的比较,体会不同诗体不同的韵律特点,以此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含义,理解诗歌大意。给学生一个例子,体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感受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同时,在活动中检测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检测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生一起谈一谈与酒有关的诗句,由此引出陶渊明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
环节二:初读诗歌,体会韵律。
活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律。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听读并展示,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
(评价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语气、语调、语速恰当的能力)。
环节三:批注赏析,品味诗句。
活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觉得生动传神的字、词、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1.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批注赏析示例,使学生了解批注赏析的角度、内容和形式;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注,小组共享、展示、点评;
3.老师及时反馈点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批注。
(评价学生品读、赏析诗句的能力)。
活动: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自己查找的相关背景资料,探究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组员分享;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通过结合陶渊明的身世遭际和本诗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节操。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2)阅读诗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必须从诗歌的本身出发,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意”。
3.带着对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价学生利用资源,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距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千年之久,你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运用本课所学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饮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自学《饮酒》(其一),出一份手抄报,系统地整合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工会元旦活动方案及预算(通用8篇)
-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秋季(大全11篇)
- 工会元旦活动方案策划(大全17篇)
- 安全法制课心得体会 安全法制第一课心得体会(大全16篇)
- 正规的离婚协议书 正规离婚协议书(模板11篇)
- 2023年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方案详细 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方案(实用13篇)
- 2023年乡村少年宫活动计划美术(大全12篇)
- 最新给校长的建议书信格式(大全10篇)
- 最新专业导论论文 专业导论论文心得体会(优秀10篇)
- 最新开设赌场罪取保候审申请书家属版(通用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