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专题教案(优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11:29:17 |
  • zxfb |
  • 11页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教案应该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的梳理和整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总结演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三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 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书]

[小结]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把性质与所决定的用途用直线连起来

2、选择

(1)金刚石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金刚石粉末与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对所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a、所得物质因为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

b、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所以是混合物。

c、它们是混合物,所以元素种类不止一种。

d、把它们共同灼烧,所得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作业]略。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四

知识目标: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归纳:

1、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2、蜡烛火焰的温度高低及明亮程度:

焰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的石蜡蒸气,故温度最低,且最暗;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故温度最高,且最亮。

3、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能燃烧的原因:

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石蜡固体小颗粒即白烟,具有可燃性。

提示: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归纳: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提示: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d)。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b)。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c)。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d)。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5、,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a)。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将此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调整为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做实验,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用清晰的语言叙述,适时的课堂提问,必要的板书及简单的原因分析等,让他们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听到规范的语言描述,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实验基础。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五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0.2%b.2%。

c.10%d.20%。

3、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六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七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八

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引入]请确定h2o、mgcl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请两个同学分别回答,其他同学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化合如何表示?正确读法是什么?

倾听,思考。

引出新课题。

[板书]5表示方法及读法。

+1-1?+1-2?+1-6-2?+1-2。

nacl、?h2o、h2so4?、h2so4。

读法:+1价的钠元素。

—2价的氧元素。

—2价的硫酸根。

练习标化合价,练习读法。

naoh、?hcl、al2o3?、cu、?s。

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再现、巩固知识。

[引言]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求出元素的化合价。同样,运用化合价知识,可以正确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倾听,领会。

引出新课题。

[板书]四、化合价的应用。

1.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点拨]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并且正、负化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举例](1)已知铁元素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

化学式:fecl3。

(2)课本第81页例1、例2、例3。

练习写化学式: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给出不同的化合价的物质间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氯化钠(镁、铝)、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其余同学做练习。分小组讨论,全体同学一起纠正。

再现、巩固新知识。加强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集体合作精神。

[板书]。

2.推断某元素化合价。

例:试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查表得知:钾为+1价,氧为—2价,氯有—1价、+1价、+5价、+7价等不同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

+1+x+(—2)=0。

x=+2—1=+1。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巩固新知识。

强化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板书]。

3.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九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fe2o3fe3o4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十

1、知识目标:

(1)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

(3)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十二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

初中化学专题教案篇十三

1、了解分子的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想象、

复习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通过绪言和第一章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组成结构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一、分子、

实验1:品红的扩散、

实验2:氨分子的扩散、

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实验3: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v酒精+v水1v酒精与水混合、解释原因、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阅读p271---3段、

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教材p292、

提问: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讨论:分子的概念、(阅读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演示实验2–2、铁粉与硫粉混合、用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移动、

观察现象:磁铁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铁、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1、混合物:p28、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举例说明、

2、纯净物、

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讨论: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阅读p28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答下列各题:。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氧化镁;(d)、液氧、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本节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