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模板(12篇)

  • 上传日期:2023-05-24 16:33:55 |
  • lookoud |
  • 12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一

【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最大化进行阐述。通过课内、课外教学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及老百姓的火灾预防意识,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火灾事故的发生,进而实现《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燃烧和灭火 教学价值 最大化预防火灾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还要教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其造福社会。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本身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所以,要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应该使《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

一、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扩大教育对象,实现教育对象的最大化。

使《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其目的主要是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普及物质燃烧和灭火的科学知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或是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火灾事故,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无知或者没有预见性、粗心等人为因素引起的。从大量的火灾事故分析发现,即便过去发生过的火灾事故,由于时间或空间上距离自己较远,没有引起人们长期、持久的警觉,比如元宵节晚发生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火灾是由于燃放烟花所致,而春节除夕之夜沈阳万鑫大厦火灾事故也是由同样的原因引起。尽管每年在火灾高发期到来之前或者节日、重要活动之际,政府和相关部门都会发布预防火灾公告,但多数人对其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公告所起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如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缩小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市民之间心灵上的距离,让师生从学校到街道、社区、乡村进行火灾预防宣传,使人们从内心乐意接受、自觉学习火灾预防和灭火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和加强人们对火灾的预防意识,进而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火灾事故。

二、提高人们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然而火灾却为人类酿成悲剧。在人类发展史上,从钻木取火到现在液化石油气的使用,人类几乎每天都与燃烧“接触”,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火,点燃了现代文明的辉煌。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引起火灾,将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虽然火灾是无情的,但它可以预防,是可以避免的。进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大火灾事故。

诸如202月9日即元宵节晚发生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火灾;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楼特别重大火灾事故;20春节除夕之夜沈阳万鑫大厦火灾事故等,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又如每年冬、春季发生的森林火灾,使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量森林被烧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每年发生的火灾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还带走了若干无辜的生命,真可谓火灾莽于虎也!据统计,进年来发生的火灾大多数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火灾的预防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火灾预防意识,把《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及相关知识给老百姓讲透,使其听懂、熟记于心,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人们对火灾的防范意识,这样将会大大减少,甚至可以避免认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如果这样,上述火灾事故哪怕只减少一两宗也会挽回很大的损失。

三、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只起到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绝大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完成,因为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服务社会。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物质燃烧所具备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还要让学生知道预防火灾的意义和方法;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行总结经验和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完成课外教学任务,实现课外教育目标,是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最大化的保证。

为了避免或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结合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知识,从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出发,对学生进行火灾预防教育。同时,为了提高学校所在乡镇、社区老百姓火灾预防的意识,在老百姓中普及科学用火、预防火灾、火灾救助、火灾中逃生等知识。通过组织火灾预防义务宣传队先在校园内向学校师生进行火灾预防宣传,然后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派宣传队进村入寨、走进社区,利用制作版面、宣传画、广播、根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进行火灾发生和灭火的现场演练等形式向市民进行宣传;用浅显的语言宣传物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帮助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当地老百姓掌握燃烧的原理并熟记于心,让他们能够自觉地、熟练地把这一原理充分运用到火灾的预防和灭火救灾之中,提高人们的火灾预防意识,从而减少或避免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火灾悲剧。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在学生完成理论、技能的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学生对《燃烧和灭火》宣传活动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研究性小课题,并指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课题自主的展开探究活动,对“燃烧和灭火”进行科学探究,撰写自己的研究小报告作为“燃烧和灭火”的探究成果,并将其交予老师进行活动成果展评。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二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5、存在问题:

课件应再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学习到应对灾难的本领至关重要。知识结束后,应进行火灾演练,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逃生,这样会更好。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三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以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难点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播放】图片:燃烧及利用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看对照图片,思考爆炸的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讲授

(40分钟)

【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出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

2.急速燃烧。

3.积聚大量的热量。

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视频,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爆炸所需的条件。
【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分三个小组讲解: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学生举例说明: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指导阅读】p133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提问】1.你知道哪些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引起爆炸?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物质会产生爆炸?

学生阅读教材p133的内容,思考,小结:

粉尘、气体等也可能发生爆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能力。
【提问】2.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导】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指导】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展示自制的板报: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性提问。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热/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四

如何最大化地实现体育教学价值

陆冬冬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体育课程的价值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将“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最大化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价值进行概述,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借助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下滑严重,尤其是在网络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点都在电脑游戏或电脑视频上,导致学生越来越宅,严重缺少运动意识。所以,为了能够发挥体育教育最基本的价值,也为了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我认为教师首先就是要重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体育活动,进而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借助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以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实心球”的练习中,由于这是一项力量型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出手速度以及手臂力量的锻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项目既是一门枯燥无趣的运动项目,又是中考体育考试项目之一。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锻炼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互投活动,就是两名学生分别站在两端,互相投,比一比看谁投得更接近对方,并从每个小组中选出成绩好的那名学生重新组成小组进行比赛。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心球投掷的基本技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找到运动兴趣,进而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借助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一直处在“温室”中的学生竞争意识太差,严重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借助相关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竞赛中学会竞争,进而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课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足球比赛”,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巩固足球技能,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在赛场上的感觉,进而帮助学生保持对足球运动的长久兴趣。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我经常会在足球场的各个位置的人员安排让学生进行比赛,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特长选择赛场位置,比如:守门员、中后卫、自由人、中前卫等等,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位置,如果某个位置人数较多的话,就通过竞争来进行抉择,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运动可以说是锻炼学生意志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习惯了依赖家长和教师,所以,遇到困难时就非常容易放弃,严重不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要帮助学生突破极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以确保体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女子800米,男子1000米是体育测试中最常采用的项目,因为太累,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体育项目。但是,该项目也是最能锻炼学生意志力的运动项目,同时,对学生克服困难精神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该项目对场地、器材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即便是学生不愿意参加该项目,我们也要想办法让学生锻炼,比如,在刚开始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要求速度、不限制时间,目的就是要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对于中途想要走步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采取陪同的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坚持下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因为一些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一直盯着终点,所以,就会无形中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帮助学生在坚持不断的.练习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四、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体育价值的展现与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排球运动以及各种项目中的双打或者是双人运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合作意识的。所以,我们要通过相关的比赛练习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精神对一个团队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以足球比赛练习为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个位置的存在都有一定的价值,如果自恃技能水平高而脱离团队或者是我行我素,是不利于高质量团队的构建的,也是不利于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我常常会让学生在某个位置缺少的情况下去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失去中学会珍惜”,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从多角度入手,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广宇。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上,(06)。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五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的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六

《燃烧和灭火》 的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引出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学年九年级(12)班,本班学生总体基础较好,大部分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或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结论。但还有个别同学基础较低,反应较慢,需要基础好的同学帮助,所以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带基础差的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七

初中历史怎样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

摘要: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以史明智,以史为鉴,改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这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效益;快乐学习

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不能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生硬地记忆历史史实,而是深刻理解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还原历史学科的生动与活跃,发挥历史学科功效,让学生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以史明智,以史为鉴,促进学生历代人文情感的全面提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

一、在兴趣中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心理期待与主观认可,是活跃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没有兴趣,那么无论他们学什么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是在机械地应付,而非出自主观意愿,自然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开展趣味教学、快乐学习这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与基础。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爱教师,才能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只有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尊重,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还要具有历史教师的专业特色,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博古通今,能够将历史讲活,营造愉悦的氛围,构建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以教师本身的活力与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引入影视剧资源

影视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将其引入历史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我们就可以截取《大运河》中的相关片段,以壮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这一内容浓厚的兴趣。

二、在探究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视学生为信息的接收者,认为学生只要将教师所讲的教材知识点记牢就可以,这样只会让学生机械地接受,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将学生的思想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条框内,只是机械地运用,更谈不上自主创造。素质教育正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改变学生的机械接受,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历史不能复制,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悲剧可能再重演。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史实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透过表象认清历史规律。

(一)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要想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就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运用提问艺术,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提取,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这些学生通过阅读直接解决,没有探究的必要;要深入历史本质,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与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

(二)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更多的话语权。那么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探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事无巨细的保姆型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探究中,教师不能由传统教学的全权包办者这个极端走向不管不问的完全放任者的另一个极端,而是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指导者与启发者,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确保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在议论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就史实本身来进行讲解,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与感受,碰撞出思维与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的同时能够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辩论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豪感。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本质认知。

(一)对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据此来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正认知。

(二)对学生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分歧,此时不要以所谓的标准来将学生强行拉到教材与教参上来,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就此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闪现学生智慧与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重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分析中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李丽敏 单位:河北省威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林俊辉.初中历史教学开发利用影视资源探微.文教资料,(22).

[2]翁卫东.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6).

[3]孙宏.浅析初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学教学参考,2012(27).

[4]陈彤.初中历史课讨论法的运用.陕西教育:教学版,(5).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八

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现及价值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需要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将游戏教学看成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教学。幼儿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开发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想象力。本文主要分析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数学教学中实现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欢快轻松的环境,使幼儿在玩耍中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所以,幼儿园教学中要重视采用游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推动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优化幼儿教学意识,还可以将数学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重要价值

(一)采用游戏化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发展不健全,就需要借助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融入其中,保证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二)可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强化其实践感受,使得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运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积极的情绪,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体会到玩耍中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参与交流和互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认识。比如,在组织学习“5以内包含的序数”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几个动物放在五棵树上,设置“捉迷藏”的游戏,组织幼儿一个个找出小动物,同时仔细观察,然后回答什么动物在第几棵树上。以便使幼儿形成对序数的正确认识,强化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实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字和图形的有效结合,这种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些物体,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例如,大班幼儿活动的教室,其周围就有各种各样的数学图形。在具体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这些材料,设置一群“小兔”被“兔妈妈”带着在草丛中玩耍的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总和、大小概念的认知。或者是设置小鸟在空中飞,小猫在地上跑的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空间思维,使其对方位形成一定的认知。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初步认知。例如,在《掷骰子列算式》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幼儿认识骰子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计算。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讲解和演示的方法,通过“认一认,摸一摸,算一算”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算出骰子的数量。

(三)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和认知规律,将数学游戏活动有效融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设计《值日生》游戏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回想,在每天吃饭时,值日生是怎样为大家分发餐具的,使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在问题情境中,回想“值日生都是怎样分发餐具的”“每个人都有几个勺子和小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还可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实现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水平比较低,就需要教师灵活地、针对性地对数学游戏活动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的有序性和时效性。另外,在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进行大班幼儿个体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表现,不过多干涉游戏活动的过程。在集体游戏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指导和带领幼儿做游戏。在一些小组练习的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评判者,分析和评价几个小组的不同表现,引导幼儿参与到讨论中,加深在游戏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化数学,需要教师重视幼儿之间的差异,为不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有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达到一种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正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朋友,玩具是幼儿的知己”。在具体的数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去学方面,而不是一味钻研怎样去教,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浅议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j].教育界,(9).

[2]夏琳音.幼儿园数学教学实现游戏化的作用与方法[j].考试周刊,(89).

[3]沈光书.生活化、游戏化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4(12).

[4]王秀妹.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j].新课程小学,2014(4).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九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审美教育

摘要:语文本身是一门极具审美性的课程,但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语文课却是很枯燥的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是新课改期望实现的目标,也是众多语文教师着力打造的梦想。本文探讨的内容即是把音乐“嫁接”到语文课堂上,让美的音符跳动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文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很多学生会说“语文课真没劲”,笔者很奇怪,中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或载文或载道的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怎么教给学生时就没劲呢?如何才能让语文课有劲,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呢?笔者想了很多。翻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面赫然写道:“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在应试的压力下,已经很久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了。语文课堂原本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佳场所,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芬芳,洋溢出语文课所特有的魅力。但,我们已经遗忘了很久。因此,如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语文课之美,文本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了笔者要思考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把音乐适当地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所营造的美的情境中,感悟语文的审美价值。笔者试着从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音乐导入,体会情感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声情并茂的渲染代替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上课开始,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进入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对于语文的审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提到:“在语文学科美育的过程中,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而情感不是即时的未加修整得自然情感,而是渗透着深刻理解的人类的情感。”在讲授《我心归去》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能让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学生体验和理解到身在他乡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呢。我想到了自己在看电视或是听音乐时会被电视或是音乐本身的内容感染,进而心生共鸣。那么,学生不是也会吗?于是我找了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来作为文章的导入。

课堂一开始,我便和同学们说:今天先来听一首歌。同学们一听便兴奋起来,兴趣来了。接着,我就开始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随着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歌曲弥漫教室,同学们开始静了下来,有的跟着唱了起来,有的则已经闭目沉浸其中了。一曲播完,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歌曲中,我赶紧发问:“这首歌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争着说:“想家,思家。”“能具体点儿吗?”“在外国的流浪和漂泊让作者想回到家乡。”“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我见时机成熟,赶紧趁热打铁:“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我心归去》这篇,看一下作者身在何处,心归何处,心中感受如何。”学生快速地浏览,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作者身在法国,想回到中国的家中,回到故乡。”这样的歌曲导入,生动自然地营造了思乡的凄美情境,让学生在思乡氛围中进入课本,从音乐的美感中领略到人物情感,而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心中不由自主会荡漾起一种想家的美好情怀。

二音乐伴读,感受语言之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美的。饶杰腾在《语文学科教育学》中谈到语文审美教育因素时,首推语言美:“语言美应当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的审美因素。”“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阅读文本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方式。学生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使得文中的人、情、物、事、景跃出纸面,而有些篇目如果配上适合的伴奏音乐,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美。即所谓“美读”。

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篇写景散文的典范,本文的第四段到第六段是重点朗读部分。特别是第四段中运用叠词对塘中荷花的描写,堪称经典。我先让学生预习,找出语言描写最美的一段。学生都找的是第四段。什么比喻啊,拟人,通感,博喻,叠词等等手法。但是当我让一个学生从口中读出的时候,我却丝毫没有感受到美。我问学生:这位同学读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美景了吗?答案是没有。于是,我放了一段范读,当清幽的笛声袅袅在教室散开时,学生马上静了下来,接着传来一个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朗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朗诵去想象。一段读完,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我问:“能浮现美景吗?”“能。”“美吗?”“美!”学生齐声答道。接着我让学生跟着朗诵轻声跟读。结束后,让学生在清幽地笛声再读一遍。这一次,我感受到了从学生那里读出的美感。而学生的眼前也同样浮现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同样的文字,在音乐的衬托下朗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在原本美妙的文字中,想象出一个音画结合的场景。而这样更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审美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篇目时,注意引用适当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三。音乐渲染,领悟内涵之美

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吸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感受内涵之美。

在讲授《前方》一文时,讲到了“为什么作者说‘人的悲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学生显得很茫然。于是我放了一首韩磊的“走四方”,当歌中唱道:“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依然。一个人走在荒野上,默默地向远方,不知道走到哪里,有我的梦想。一路摇一路唱,一路茫茫山岗。许多人走过这地方,止不住回头望,梦想刻在远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同学们脸上若有所思,似乎有些明白了。听完整首歌后,我又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个同学说:“老师,作者是不是要表达人总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啊?追求前方的梦想,但又忍不住想家,一直停留在没有家的感觉中。”听到这位的`发言,我心中感到很欣慰。我紧接着发问,“你说的是不在家而产生没有家的感觉?那为何下文中又说到‘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学生被带入到更深的思考中,都陷入了沉思。我开始点拨:“歌中韩磊为何要离家?去前方追寻什么?”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是不是,在家中实现不了梦想,前方有它的梦想。”

“那么这句话中的两个家分别指什么呢?”

“具体的家,抽象的代表梦想的家。”

“实在的家和精神家园。”

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歌声营造的审美的氛围中,学生的审美兴趣被调动起来,都很想探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对人物的内心领悟加深之后,学生就更能领悟文本的内涵之美,和内涵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都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品读语言文字中让学生接受文学的熏陶,进行情感的陶冶,审美情趣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语文课堂,才能领略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内蕴。杨斌老师也曾说:“语文美育主要就是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实践证明,把音乐和语文教学的整合尝试,让笔者看到了音乐对语文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它可以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学生驰骋在音乐和文学的殿堂里,不再感到语文的没意思,而是在跳动的音符中领略文本情感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内涵之美;感受到了语文课原来蕴藏如此丰富之内容;在领略语文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各自的审美品味,审美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蔡宏振:《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与学》第7期(上)。

[3]杨斌:《语文美育叙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十

善用多媒体,实现化学教学多元化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我们在运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前,先了解它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

(1)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声化、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化学变化中构成分子的原子相互分离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2)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模拟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

(3)加大教学密度,开拓学生视野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而且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可见,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工具,它既是教师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处理好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证明客观物质的内部规律。有的教师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进行教学,滥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本属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且现象明显的实验,却用模拟效果代替,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放电影式的代替,学生的印象很肤浅,甚至会误导学生,效果很差。大量实践证明,计算机模拟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用模拟效果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可取的。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上的重要媒体,通常不要把化学实验制成课件,教师应将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始终放在第一位,这样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只有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传统化学实验有机结合,让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才能取得化学教学的高效率。

我认为,以下有关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制成课件:①耗时长,成功率低,污染严重,对师生健康产生危险的难以演示的实验。

②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例如,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管外等内容,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还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教法由教师讲解其错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不能为加深学生印象用实验证明的缺陷。

二、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片叫好声中,有的教师过分迷信多媒体,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教师的板书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教师成为整节课上的“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靠多媒体程序化及千篇 一律的显示,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另外,在课堂上大量运用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离,因为教师的操作点在键盘和计算机上,学生的注意点在屏幕,这种师生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会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阻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是不可取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不同,因人因地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帮助学生学好知识,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而不只是教授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的理解,因此,教师那种只用现代教育技术,抛弃传统教育手段的思想和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起到应有的作用,产生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要处理好多媒体的运用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模拟难以再现的化学实验,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是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办到的`;然而有的教师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进行教学,不注重运用计算机模拟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

我认为,计算机模拟和启迪思维应该是同步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指明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重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透过现象,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也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要处理好教师自制课件和合理使用课件的关系

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必备材料,课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只是搬用一些软件开发商的现成产品,根本没有加以自己的创意,所以难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之这些产品视听效果、影像质量较差,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只能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有的教师一味的追求媒体档次,本来使用图片、图表就能说明的内容,偏要制成电脑软件,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可购买成品,但应注意其实用性。二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设计、制作。由于教学软件设计制作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因此我们应注意对教学软件的搜集和保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作用,也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改革,提高软件的质量。

总之,电脑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更有声色,让学生更热爱化学,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

(一)化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者,要变成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引导者和为学生分配任务和提出问题的辅助者。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索和建构知识。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述“事实”,而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过程和现象的观察、推理,进行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从自己内部对化学过程进行识别与评价,进而形成知识体系。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适宜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活跃思维,探究热情高涨。同时,也要在学生的纪律有些混乱时,给予提醒,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属于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过程,是富有他的个人特色的,与众不同的。

(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化学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布置一些较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实践活动。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要认识的化学过程,现象以及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提供给学生,如何利用设计实验实地考察,形象说明等,特别是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模拟,为学生创造近乎实际过程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索活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应先分解然后再综合,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样,学生一开始可能就会介入到一个复杂的化学问题之中,所涉及的其他化学知识能为要学习的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提供背景知识,从而学生能建构起自己的有关知识。

(三)从多重角度来探索学习材料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很自信自己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经常会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并用大量习题的固定解题模式训练学生,用加班加点的方法,描述化学知识并灌输给学生,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剥夺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进行化学探索的权力,反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试卷作答上,无处不有教师个性的烙印,因此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包办,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

学生要建构自己的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学生自动生成的,是要以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必须是扎实的。拥有了化学思维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一些叙述中抽象成化学概念原理或定律。化学思维要把握以下几个特征:1.能站在微观角度,如分子、原子等水平上认识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2.从客观角度能自觉理解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是具体的化学物质的表现形式,这些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的。3.能理解化学知识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它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始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伙伴,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新时期教育所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的人,为以后的进一步的深造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教育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就学科教学来说,主要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简称干扰。新旧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客观因素,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学习者自身的分析、概括能力,则是产生迁移的主观因素,分析、概括能力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之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这样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重视化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总以原有认知为前提,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所学知识的建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化学习题的情境转换,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开放性强的习题,精讲精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例如:①将a克食盐完全溶于b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②20℃时,将a克食盐溶于b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看似相同的题目,实际有很大的不同:②涉及溶解度、溶液是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等内容,而①只要考虑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就可以了。还应注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实现学生的所学知识迁移。要使学生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如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学习,通过前面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不难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等,但在选择反应物时,受氢气反应原理的影响,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制取氢气,而大理石只能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这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求同的同时,要注意特殊情况,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总之,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知识的迁移,教学始终离不开知识的迁移。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