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优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20:45:23 |
- zdfb |
- 9页
当我们面临挑战和难题时,总结经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写总结要注重事实的描述,要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表现。总结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目标: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
2.揭示题目。
3.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
2.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a.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1.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2.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二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实验太阳灶。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四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自行车实物,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课堂实施:
(1)摩擦力的利与害。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各小组讨论得出:(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3)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三、小结:
通过学习认识了摩擦力的利弊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
运动与设计。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车上,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机器运转、小孩蹬滑板车,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的阻碍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纹、汽车轮胎做花纹、挂铁链。
减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滚轮。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五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10字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在朗读中感受达尔文对科学的热爱,从而明白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达尔文图片。
1课时。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达尔文画像)你对他有了解吗?
3、师相机揭题:科学的大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划分自然段。
2、交流读书感受,相机板书生字新词:大自然、观察、浪费、谈起、科学、钓鱼并认读。
3、交流:你从文中了解到达尔文小时候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到这,你想对达尔文说些什么?
5、达尔文的同学对达尔文说了些什么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回答的?(同桌分角色朗读)。
6、从达尔文的话中你明白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一段。
1、多年以后,达尔文成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一次,他遇见了小时说他“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上”的那个同学。你知道他们会怎样说,怎么做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故事往下编,看哪组编得最精彩。
2、展示续编及表演。
3、师生共谈体会。
继续用多种方式搜集有关送尔文的资料,并制成“手抄报”。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八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九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
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有效的学校教育,这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实质!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学会安装“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青菜、桔、苹果、虾、水声、图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板书:水)
请你猜猜,录音里优美的小河赞美的是什么?
2.师:小花、小草离不开水,小鱼小鸟离不开水。及时板书(边说边板书:离不开).3。
活动一:
3.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有离不开水的事例?(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身边事例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洗脸、浇花……)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停下。
4.师:同学们说了许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许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诗来赞美水呢?(同时出示小诗、投影)
板书:“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二:
6.师: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物体离不开水,其实生命物体内部有许多与水有关的一些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活动三:
8.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每组同学任选两种喜欢的材料,同你刚才提出的方法尝试着把它体内的水提取出来,同时还请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材料的水更多一点,在实验过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发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等会再告诉大家(苹果、虾、青菜……)
9.学生汇报结果。(按材料分)
10.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物体体内有水份。老师不明白,这些水哪里来的呢?(动嘴喝、植、根)
11.师: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没有看到过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学生回答)
13.师: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师:装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经完了?(没有)
(观察的坚久性,观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
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一
出示动画情景:
1、小红妈妈把:一小包食盐、一个烧杯、一盆冷水、一把小勺、一根玻棒、放在矮小的桌子上,把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小电风扇等实验材料放置在小红够不到的高桌子上,然后走进了房间。
2、活动动画:小女孩小红看到桌子上摆着各种不同物品十分好奇,于是她便操纵起这些材料来:她将冷水倒进烧杯,又将食盐放进有冷水的烧杯里,再用玻棒搅拌,不一会她发现食盐不见了,她好奇的问妈妈:食盐到哪里去了?妈妈告诉她食盐已经溶解到水里去了。小女孩说:是真的吗?妈妈告诉她:不相信你用舌头舔舔看,小女孩添后便哭着说:不,妈妈,我不要这杯有水的食盐,我就要原来那种颗粒的食盐,妈妈!赶快把我放进水里的食盐给我捞回来!妈妈说食盐是你自己放进去的,还是你自己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吧!
3、学生仔细观察。
(二)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侧耳倾心听。
我发现:小女孩好可爱……。
我发现:小女孩很调皮,她有点无理取闹……。
我发现:小女孩很有动手操作能力……。
我发现:有很多实验材料可以让我们选择……。
(三)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侧耳倾心听。
:小女孩提出的'问题真的可以解决吗?
:我们可以使用所观察到的那些实验仪器来解决问题吗?
:老师你能为我们提供那些实验仪器吗?
:老师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四)教师有鼓励性赞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一)出示:温馨启示二:
(二)学生发言、教师倾听。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这个要求应该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她解决。
(四)学生小组讨论方法。
(五)教师倾听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讨论见解。
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完全蒸发掉,剩下的就是盐巴颗粒了。
2、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让水分蒸发掉,剩下的就应该是盐巴颗粒了。
3、把盐水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很快就可以得到盐巴颗粒了,这样小女孩的食盐就可以从盐水中捞出来了。
(六)温馨提示:
(七)教师倾听学生分离食盐的具体方法步骤后给以学生支持与鼓励。
1、出示: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及正确操作酒精灯方法。
2、出示:安全使用酒精灯等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动手脑口眼操作实验:分离水中食盐。
4、指导记录实验结果、整理资料。
(一)各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实验探究结论。
(二)各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三)我们的共同结论:
从水中分离食盐的方法有三种: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蒸发掉。
2、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干,让水分蒸发掉。
3、把盐水倒入蒸发皿后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
4、齐读探究科学结论。
(一)出示目标练习:口答题。
1、当食盐溶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完后_______就会晰出来。
2、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把食盐溶液中的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3、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______的过程。
4、食盐不会和水分一起被______掉,在蒸发皿里的白色颗粒就是_______。
(二)学生做同步练习。
(三)练习结果展示、全班共同定正。
(四)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解惑、止错。
1、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小组生间相互评价。
2、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科学态度、方法及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师自我评价、反思。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二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四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五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准备。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活动一:观察布料。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三、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四、活动三: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金属教学设计篇十七
我国是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
1、 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 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
2、 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 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检测
一、观察导入 激活思维
1、 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2、 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3、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
4、 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 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 小组活动
3、 通过小组交流认识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 认真倾听老师小结。
1、 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和图片,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2、 能主动地、热烈地开展小组活动,各抒己见。
3、 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互动,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积极争取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观察讨论 深入理解
1、 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
2、 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
3、 组织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给于鼓励;抓住分歧点,激起矛盾冲突,引导他们进行争辩。
4、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 学生看录象及投影呈现的资料,了解资料所体现的内容。
2、 针对这些内容,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3、 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发言,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4、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5、 通过讨论交流和倾听教师的总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完善的认识。
1、 学生能认真仔细地观看资料,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2、 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协作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3、 结合老师同学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能简要阐述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并初步构建这部分内容的认知体系。
4、 能从老师的总结中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三、激活思维 深化认识
2、 利用录象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现在你想说什么?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3、 巡回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指导。
教师小结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前景的广阔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 学生展开设想,各抒己见
2、 针对录象结合自我认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 对他人发言作评价并可提出异议。
1、 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 通过录象资料倾听他人发言,初步了解自然资源。
3、 能从老师的总结,同学的看法中,深化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1、 教师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中班(通用20篇)
- 最新空气的热胀冷缩(优质20篇)
- 最新教案作业检查总结讲话十(优秀18篇)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与评价(汇总19篇)
- 2023年土木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大全8篇)
-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优缺点汇总(通用18篇)
- 中级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通用20篇)
- 2023年网络安全实施方案汇总(模板19篇)
- 网络安全实施方案(模板9篇)
- 慈母情深读后感结尾(优质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