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汇总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5 13:14:08 |
  • zdfb |
  • 13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梳理,对未来的规划。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思维,启发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一

1、掌握生字词,背诵第3节。

2、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1、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并运用由里往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1、在品析课文中感受自然之美,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描述景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重点朗读感知感情基调;第二课时:重点评析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及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二

每次讲完《济南的冬天》,自己总是喜忧参半。同样,今天这节课既有令我满意之处,又存在着些许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导入新课的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长了些。由于是异地授课,和学生素昧平生。初次见面,自己忽略了对气氛的调解,所以学生有些紧张,尽管相当浅显的问题,也不敢举手回答。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前与学生沟通交流,创设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这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石。

其次,最初教学时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后期变换了方式,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起来。因此只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当然这节课也有可取之处。我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理解并能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教学时注意知识的拓展,结合课外语段练习,加深学生对对比写法的理解。我时刻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能适时并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教学内容力求衔接自然,过渡得当,因此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水到渠成,并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有的见解可能不准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蒸蒸日上,争取讲每一节课少有遗憾,多些精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三

:本文是继朱自清的《春》之后的'第二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细致观察济南的冬景,把心中对济南冬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山河的赞赏之情通过笔墨描绘出来,创作出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大自然。通过反复朗读本课文,在学习《春》之后继续加强朗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加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认识,阅读更多的文章来加深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写景抒情的文学创作方法。

初一新生在上一节课了解了文学作品中自然的描写,赏析了优美的语言,发挥想象,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点学习了比喻对文学语言的润色功能,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理解文学语言的思维能力。对于朗读方面仍需加强学习,体会文中感情。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发挥想象,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文中描绘出的景观,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对空间的塑造以及传达情感的魅力。

40min。

立足点:“看”(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导入:5min。

冬天的电影场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认识冬天里的济南,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检查预习:5min。

借助注释,了解作者背景。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词,读三遍。(基础巩固)。

朗读技巧学习:10min。

跟着录音,低声跟读,注意感情起伏,重音及停连。(初步感知作者细腻文笔及对济南,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一:5min+12min。

顺着老舍先生的眼光,你看到了什么自然美景?各自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把你在文中看到的地名、自然景观在文中用笔画出来,五分钟之后请同学来分享所得,用自己的话简单描叙出来。(鼓励积极发言,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理清文章层次: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济南的小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山以及冬日里的水)。

课堂总结:3min。

了解作者背景生平等、字词巩固、朗读初步学习以及对文章层次的梳理。

朗读课文一遍,朗读第三段三遍。

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试着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老舍。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四

1、我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几遍,把我读懂的内容用黑色笔做了标注,然后出了检测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答。如果能答,这个内容我不教。

2、我再把课文认真地又读书了几遍,我把新的发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用红笔做了记录,这些是我要交给学生的重点内容与方法。例如对毒、响亮这些词语的理解,对拟人句子分析过程的独特理解。

3、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学生如果问出,我就告诉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懂得。

1、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依据“形散而神不散”来教,我想把它作为第二课时去处理。这一节课我主要是想通过第一二段教学生阅读文章后做题的方法。所以我设计边读课文边做检测题的方法。利用搜集资料、采集信息点的方法做自己能做的题目。留下自己有困惑的题目,这些题目就是我要重点教的题目。

2、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3、我用较长时间的导入为后面的写作理清了思路,加上教师的范例,引导学生做练笔写作。并在各组内交流,推荐小组内优秀的作品在班上交流。

4、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导致学习语文成为一个负担。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1、本节课不是展示课也是展示课。不是展示课是说各方面考虑的还不是太成熟,说是展示课是想验证一种语文教学的思路。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四、课后交流:一是与同组同学科申爱丽老师进行教学研究,我发现这节课花架子较多,例如第四环节2、3、4问题,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内容,在这节课是没有用处的,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没有兴趣做,所以这属于无效劳动。因此应该果断舍去。将第1题调整为三环节的第8题,主要环节合并为做、读、写三个。

五、重新调整:三个主要环节各为13分钟。并且逐个分析那些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那些题目经过同学互相提示能做出来,那些题目教师需要重点点拨。结果发现,不超三个,并且学生可以做一些,关键的其实就是那两三个思维点。

六、再次交流:我觉得上节课有许多东西没有解决,课后问了部分学生,因为学校检查作业忙,课后实质上也没有再进行深入学习。为此,我邀请申爱丽老师再次听课。课前几分钟,学生们看见我来了,很高兴。纷纷与我谈论上节课的情况,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节课老师真多,我真紧张死了。还有的说,我想起来回答问题的,但没敢,场面太大,老师,对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昨天的时间不够用。我们说说笑笑,我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再接着高高兴兴的学习语文,认识事物,看出来学生真的是高兴。

七、重新上课:我先告诉同学们,常态的阅读和常态的考试就是这样接触文本后,看能感悟些什么,做出题目来。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考场上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反复读中寻找答案。然后我和同学们说,把昨天的当做预习,我们再一次重新开始。课程进行的很顺利,但在检测后校对答案时,由于我的语速慢,又等于挨个把题目读书了一遍,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学在班级发言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

八、课后再思考:申老师说这一次觉得很好,如果中间紧凑点,不延时就比较完美了。是啊,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我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五

本次公开课,表面上看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程序组织有序,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细推敲之下,这节课的处理上却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赏析语言。这节课应分两课时完成,每节课完成一个教学重点。

在处理这节课时,考虑到这是一节公开课,又有领导听课,为了保证效果,我做了这样处理,将两个重点都放在了一课时,为了出彩,为了留给赏析语言更多的时间,就在处理第一个重点时做了简单处理,设计了3个小问题:

(1)作者对济南总的印象如何?

(2)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吗?这样处理虽然也完成了重点一,但仅仅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详细探讨,导致学生并不明白无论山水都是围绕总特点“温情”而写。

这样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细想之下,是否违背了一种教学规律,是否失去了上课的真正意义,让我想到了公开课就应该逃避问题吗?就应该避重就轻吗?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自己这节课虽不是作假,但却有悖于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教学的本来面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六

刚刚结束了《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的教学,走出教室感觉格外轻松。这节课学生收获了许多,我也满载而归,有许多意外的所得和感悟。

本节课备课时,我安排了预习的检查,讨论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抒发的情感、济南山水的特点,并理解“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原因。在课堂上,孩子们讨论交流得十分热烈,而且效率也很高。当我为效率最高大的2组和4组加上2分以此奖励的时候,其他组都有些着急了。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开始进行班内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得不错,简单而过。当1组6号同学展示完课文的结构后,我为他出色的表现给小组加了2分。这次,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展示出来了。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理解。我的话音刚落,章棪琨站起来了:“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所以它真得算个宝地。”“好,一语中的!”我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所以它真得算个宝地。”郝国兴接着说道。“不错,联系上文总结得好!”我大加赞叹。

“济南的冬天是有日光的,所以是个宝地。”吉鑫洋迫不及待地说。“真棒!”

……。

孩子们兴趣越来越高涨,课堂也越来越活跃。“济南四面环山,是个宝地。我是从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的!”有道理!

“济南的景色优美,小雪过后,城外的远山,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所以它是个宝地。”

……。

孩子们说得太棒了!他们的思维发散开了,头脑活跃起来了,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

究其根源,我只是做了一个引领者,表扬了他们的积极,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而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了出来,说出了心中所想。这也许就是赞美的魅力吧!

啊,原来上课是如此快乐!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 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 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六、二点补充:

1、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2、板书设计:

老舍。

与北平比                 城——晒、睡、躺。

济  ——无风声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冬。

——无毒日                   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八

这堂课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并且积累生字词;。

2、理清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特征。

本堂课我计划采用自由朗读引导的方式讲授。首先介绍作者老舍先生,这一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互动提问他们有没有学过老舍先生的文章。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反应较好基本都能会议起自己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老舍的文章,接着我用ppt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老舍先生的简介,根据简介将老舍先生的基本情况提示给学生。接着播放《济南的冬天》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听示范朗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并且熟悉课文内容。接下来本来设计的是要点一下文中容易出错的字的字音,但是由于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结果在这儿忘记做字音纠正这一环节。而且从后来课堂反应来看,这个示范朗读只起到了纠正字音这一效果并未达到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示范朗读也未能引起学生对《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初步感知。其实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做朗读并且配上轻音乐,这样应该更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或者是找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来配上音乐进行朗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应该多多的相信学生,这样也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接着,还未等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熟悉我就立刻进入了“自由选段朗读并说出为什么想读所选文段”这一环节。因此学生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就出现了学生冷场的现象对这一环节的反应不够活跃。其实在这一环节里我完全可以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再做这一环节相信效果会好很多。

最后,就是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进一步学习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自己觉得处理的较好,能逐步引导学生一点点的明白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写作手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导的过程中已经有学生提前就明白了作者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确实好美、好美!老舍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词汇,但字里行间无不透过着老舍对济南的深爱,济南在老舍眼里简直是人间天堂!我记得他老人家曾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从此你可以看出我们的先师是多么地喜爱济南!瑞士只占了一个夏天,西湖只占了一个春天,而济南确足足占了一个秋天和冬天!!可见济南在先师心目中的份量!

生活在济南这座美丽城市的人,醒醒吧!当你站在济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听到了她的心跳没有,如果你没听到,你就太盲目了?我们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你们的每一步规划,当你们的笔在蓝图上划出一个符号时,笔尖下发出的微微的“沙沙”声可是济南的喘息啊!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由于之前学过散文,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优美散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十

教学目标 。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用具。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说课精要。

教学后记。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

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9.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一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二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解决生字词。

(二)三分钟演讲。

1、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1)温晴。

(2)对比:

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

2、巩固生字生词。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9、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2、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三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1、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1、本文的作者是谁?     。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1) 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6)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成温柔慈爱的母亲,娇柔秀美的少女,那水呢?阅读第五小节,找出济南的水与众不同的地方。

(1)、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

(2)、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

(3)、表现手法多样,表达传神。(比喻,拟人)。

1、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一篇关于“德宏的冬天或异地的冬天”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十四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会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个性得到了发挥。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五

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