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精选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8:49 |
- zdfb |
- 12页
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总结要写得客观中带有一些主观评价,该如何衡量呢?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读了这位伟大的前辈所写的书后,这句话给了我最大的影响。也许苏霍姆林斯基所编写的这本书针对的并不是我们幼儿园教师,但是,教育是相通的,在他写的这本书当中,我同样领会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职责,我们应注意的细节是什么。在书本的前几页当中,他就提到过,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怎样的阻碍和困难,才可以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新教师所要挑战的,以及想要迫不及待达到的目标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我还是一名经验浅薄的教师,在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过程中,千万要时刻保持清醒,仔细参考幼儿的性格年龄特征以及他们自身的特征。尽自己所能,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要求。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这份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却不联合实际情况,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我们的工作,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作者告诉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这句话用在幼儿教育中最适合不过了,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触。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需要老师们悉心的呵护和引导。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的小孩子总是很心急,为什么我这么用心的教他,引导他,还是学不会!“我不是说了很多遍了吗?你怎么还不明白!”“为什么你反应总是这么慢!”“你这样做不对!”这些老师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在想,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他还是听不懂。殊不知,我们这些“无奈”的话语,正在毁灭一位自信,向上的心灵。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天呐,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才真正是一种悲剧性的情境,它使儿童的心变得粗暴,对什么都无动于衷,而他们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的谈话,避免被批评,避免惩罚,开始说谎。这对于教育来讲是失败的。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所谓的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避免自己焦躁的那颗心,而毁灭他们幼小的心灵。《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教会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来看待幼儿,同时,也告诫自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阅读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只有多阅读,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才真正接触到的。由于自己上的是师范学院,因此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课上,就经常听老师提到这个名字。但是当时对这个人我却并不真正了解,只是隐约知道他的一些理论。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后,这个名字以及这个人的伟大贡献我才更深一步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大家。他为中小学教师专门写了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前苏联的一本教育经典。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为中小学教师提了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由一个典型的事例为代表展开的,既生动又精辟。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几条对我帮助和指导意义比较大的建议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四条建议是:“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为了阐述这条建议,他说:“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我认为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孩子学东西其实并不用每天都去逼着、催着。就像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什么都不会,但是他听的多了,再加上对别人说的话感兴趣,因此就很容易去学习。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觉得学好语文很难。因为他们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负担,只是一味的让他们去读、去写、去背,导致有些孩子对英学习语文毫无兴趣可言,那么他们怎么能够学好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让他们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苏大师说:“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我想,我以前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学生们为了完成任务,只是机械性地抄写,有的学生头一天晚上抄写了很多词语和“日积月累”的句子,第二天听写的时候还是有一大堆词语句子不会写或者大量出错。我思考,能不能在平时讲课过程中就把这些基础知识完全注入学生的大脑中,让他们当堂就记下来呢?因此,我在讲课过程中就可以采取一些比较轻松的方法:比如进行问答比赛、让同桌互相提问等。如果学生把这种记忆当成一种游戏,那么他们就会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就会养成记忆的习惯,而且在课堂上记忆他们就不会感到有负担。比如教授“日积月累”里面的诗句,我先给孩子们讲讲这句诗歌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用意,还有诗句的大概意思。然后,我让孩子们进行抢答,我说诗意,孩子们说出诗句,或者反过来。然后趁热打铁,我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下来。当然,几天后对学生进行记忆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心理学中,人的大脑记忆是有曲线的,需要反复刺激,反复加强,才能加深记忆。这样,我在一周以后对他们进行抽查,比如听写,默写等等。我还会出一些选择题的卷子给他们做,故意设计一些陷阱,刺激他们认真思考,仔细答题。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论点就是: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要让孩子感到有负担,不要给他们制造太大压力,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果会更好。
苏大师在书中的第二十二条建议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我认为这一条是对我影响最大、让我学到最多的建议。其实,作为一位老师,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来自于学生。如果每一个孩子在上你的课时都神采奕奕、目不转睛,课下经常问一些关于本学科的问题,考试时成绩优秀,难道你不感到幸福吗?但是这种幸福是需要自己努力获得的。怎么努力?首先就是要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热爱自己的学科。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其实,我们学校平时非常注意这一点。让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首先就是要创设大的环境,让学生们从外在环境去感受学科魅力。另外就是“思考”。因为毕竟还有些学生对本学科是无动于衷、非常冷淡的,改变他们的途径主要就是思考,再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一旦让这些冷漠学生的思想动起来,情感活跃起来,让他们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就能鼓舞起他们的精神,使他们的思想跟自尊感融合起来,他们冷淡的意识就将会被唤醒。除此以外,我认为让学生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因素还有我们老师的个人魅力。这个个人魅力包括外表、内在、语言以及专业水平等多方面,当然如果这几点你都满足了,那么你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
除了以上两点建议外,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了教师的阅读。教师的时间来自于读书,只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老师就会获得很大的提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通过阅读,老师的专业知识就会增加,也不会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这样在你讲课时,就会源源不断地把有趣、深奥的学科知识甚至是学科外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也就得来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我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当然,教师要读书,学生更要读书,而且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平时在讲课时老师要“故弄玄虚”,故意留一些问题不讲,制造悬念,让学生们对此更感兴趣,他们在课下就会通过读书去解决这些悬念,这样做也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另外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从这儿看来,读书不仅对老师有帮助,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刚才我只是对《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几点做了思考,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贵经验,比如:如何对待后进生、怎样有效的批改作业、如何检查练习册、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怎样写教育日记等等。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学会了,要想做一位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坚持读书、坚持学习;要正确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养成思考、读书与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轻松、快乐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三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下面本站网要分享给你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
希望你能喜欢。
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秘密何在?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把它研究透彻。然而,当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后,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共有100条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每条建议像一场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终的源泉之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脑探索过程,他认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
课件。
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努力抓住并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例如,在备jqx三个字母的教学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这三个字母,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另一个结合点上:jqx这三个声母宝宝太孤独了,你们能给他找些韵母朋友来陪陪它们吗?从声母的教学到jqx与v相拼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学中来,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来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学习知识的力量,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再次,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盎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办手抄板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喜悦;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会古诗学习的韵味;。
歇后语。
比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当我们感到内力不够需要充电时,马上打开这本教育名著,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虚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陪伴下,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全身心呵护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
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
名言。
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四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12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20xx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20xx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14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
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
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文章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
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的理解就是: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失调,换个角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那个时候,“苏老”已经意识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只不过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我们今天的课改不就是在改变这一现状吗?要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的“自主学”。
学校教育中,教师能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知识,而要把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为能力,需要的是学生的消化理解。把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才是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不关注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的本质回归。
我常想:中国的古人是多么明智!他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多么朴实的话语,但又意味深长。这种修行何尝不是“内外兼修”。于内,要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儿,不再是光宗耀祖、不再是父母意愿的再现、不再是取悦于任何人的简单行动;于外,学习更是一种做人、生活的习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航标灯。
如此看来,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书。要让读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务必要注意处理好读思、读写、读行三重关系。
读而不思是枉读,思而不读是空思!波尔克曾经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在读书与思考中,我们才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和产生新的智慧火花。这个阶段的阅读宜细不宜粗、宜慢不宜快、宜精不宜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阅读更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东西,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
读而不写就像学习书法,只羡慕人家的字好!徒发啧啧赞叹,而不去临摹、背贴,那么我们的字儿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说您写出来的东西于事无补,那么这种写作也是没有丝毫价值的。读书是为了让写出来的东西有理有据,让所看之人感到您的东西不是废话连篇,也不是流水之帐;感觉到文章有深度、有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除此之外,我们的写作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能引发共鸣、引发讨论,让所读之人有所感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丰厚的案例、随笔、叙事和反思作支撑,而这些是经年累月的积累!所以,读书不能浮躁!成长需要时日!
最后就是处理好读用的关系。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为什么古代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一方面是说社会现实的局限,他们无法伸展志向;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该这样认为:文人迂腐!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在现实生活中去不知道如何变通、如何运用,那么所读之书不是废纸是什么?!
古语常说:学以致用,我要说:读以致用!要学会变通地用,无论何种理论、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他们,在用中思考新的取向,思考新的突破。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独创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天从事的教育教学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日新、又新、我常新!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读书,在书海里遨游,开阔视野、畅享书香;一起读书,在读书中怡情、体悟,丰富自我;一起读书,开卷有益,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最后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让我们做一个关于读书的庄严宣誓:我们愿选择书籍,我们愿选择阅读。我们愿生活在——充满书香的校园中,开卷有益——我们爱读书;良师益友——我们读好书;行万里路——我们多读书;崇尚科学——我们博览群书;学海无涯——我们终身读书!让一起来记住我们的读书口号吧——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学生中特长生比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术生、音乐生大概占半数,如果只用学习这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中的多数真的就是所谓的“两分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多年的这样的教学经历已经让我完全转变了观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比如历史课学习西方绘画史时,美术生会查阅资料引导大家欣赏那些旷世绝伦的美术作品,学习音乐史时,音乐生会发挥其特长,课堂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满足,相信高中时代的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平时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把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的学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逆反心理极强,犯了错误不服管教,常与老师顶嘴,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往往会引发冲突,那我就考虑换一种方式,用表扬的办法拉近他与老师的距离。说实话,想表扬他真的很难,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考试时,我发完试卷,首先和同学们约法三章:不准传递任何东西、哪位同学借笔要告知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响应我的竟然是这位有错不让说,经常与老师顶嘴的体育生,举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笔,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行为大加表扬,不仅带动了其他同学,使考场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位同学身上逐渐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与班级同学越来越和谐。
海高教学大楼正厅有这样一块宣传板“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敬的态度待老师”,在欣赏中我会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一个不爱学习,常常溜号的同学会在假期的雪后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扫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老师的欣赏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在3月27日海高校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节选一段“海高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亲切。我为能拥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自豪,例如我们的历史课张老师,她和蔼而认真,细心而又严谨,她的热情早已经将我们班的同学连在了一起,她总是象班主任一样来教育我们,怎样摆正学习态度,甚至怎样待人处事,有时还亲切地纠正我们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鼓励我们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她就像我们的家长”。虽然只是这样一篇小短文,登在读者有限的海高校报上,可每每想起却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异性,用爱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六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七
最近,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八
《给教师的建议》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集三十余年教育实践经验所著,为20世纪业界经典之作。
苏霍姆林斯基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这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他还提到“德育要渗透到教学中”,这个观点亦和我国现行新课标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之处。因此,尽管距该书首次出版已过去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国外的各种思想教育模式潮水般涌入中国,本书仍然被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当作从业入门级宝典。
在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阅读过这本书,如今重读,我依然从中获益匪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输出的观点包括“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之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而言,几乎可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强化学习阶段。而性格处于形成阶段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又充满活力和潜力,亟待恰当的疏导,以满足其方方面面的求知需求。因此,老师需要关爱学生,理解童年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他们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我们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关爱学生是老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教育理想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老师们只有拥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们的奖励机制不仅奖励优等生,我们也奖励进步的学生,我们不仅鼓励和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同时也鼓励和表扬愿意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学生。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潜力的,应该被看见的。
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基础——在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他也提出,如果想要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老师们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所教年级的内容,而是应该把更高年级的教学大纲都拿来看一看。因为老师们只有了解学生当前需要知道什么、达到什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后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老师们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分析知识的具体构成内容,以明确甄别学生应牢记不忘的部分。此时,就需要老师们有的放矢地筛选大纲中的“重点”知识。
关于教学大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有两个教学大纲,一是学生必须学会、记住的材料,二是课外阅读部分,以扩充知识储备。因此,他建议所有老师“要为记住和牢记不忘教学大纲的材料打好智力底子,学生只有用脑子思考时,才能学得巩固”。
相信老师们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犯错的学生,老师们也会采取一些简单的惩罚措施,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因为当我们用外界惩罚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来源于良心的推动力,当我们惩罚他的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惩罚,自己也就无需再去反思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在正常的教育中,学生对自己的一些轻微的过错感到内疚时,便已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老师们也可以适当谅解。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不建议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总去向家长“告状”,因为“只有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敞开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来赢得学生的爱戴,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我们,对我们诚实和坦白。
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班上有两位同学特别喜欢开其他同学的玩笑,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反感,纷纷跑来向我告状。我当时并没有立刻找来这两位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而是在班上开了一节以“合适的玩笑”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感知不合适的玩笑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学生们自己也能说出来我们和别人开玩笑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这次班会之后,我再也没有听到学生对于那两位学生的“投诉”了。
书中能引起启发和思考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推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要热爱阅读和终身读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寄望,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请记得,只有当我们在阅读当中获得正确、丰富、通达的认知,我们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持续产生正面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九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保留此标记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十
于老师说:“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读书,要和兴趣相通,和工作相融,和研究方向相关,和应尽的责任相连。越读书越能体验乐趣,越读书也越能感悟人生。”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也逐渐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需要,在读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其中,善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读书要思考,否则就像吃饭不消化。我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会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就应该学会把抱怨抛到一边。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建议老师多读书,也建议老师们多引导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阅读不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要切实履行,因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离不开的是读和写,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了。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的,让它能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意味着长久的学习有了良好的阅读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而且应该帮助孩子们选择可读的、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书。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而又有古人云:“开卷有益”。看来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顾自身,我以前在读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应该多读书,不再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读书而辩解,要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十一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十二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光要从学科本身的兴趣点,更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兴趣点,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儿童个体的原有认知水平,来组织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有相互信任,学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发自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尊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条蹊径。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曾几何我们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让这些火花散失,让我们所谓的差生就那么一天天落后下去。
那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层次地布置学习要求。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如果我们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回想自己的课堂,往往是统一要求的比较多,忽略了不同层次的个体。虽然也曾不忘鼓励那些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不如根据他们的认知起点,给他们更切合地努力任务,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获取,自我进步来得更实际。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自我实践感知,体验。唯有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体验的时候,才是他有自我认知,真正学习到知识和获取能力。
我将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篇十三
作为教师,在办公室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因此,当学校组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获益浅。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看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当我再次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部队班长述职报告个人(实用13篇)
- 最新《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字(模板19篇)
-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模板13篇)
- 呐喊的读后感50字左右(优秀11篇)
- 《鬼谷子》的读后感500字(汇总8篇)
- 最新花千骨的读后感(汇总12篇)
- 最新小学生小王子读后感(通用19篇)
- 2023年狂人日记的读后感400字(优质18篇)
- 《荷马史诗》读后感500字(大全11篇)
- 最新学校参观心得体会(大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