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9:57:24 |
- zdfb |
- 8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通过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对作者的观点、主题、结构等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体。读后感可以深化我们对书籍和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完一本好书或有感而发的文章后,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那么,当我们写读后感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呢?首先,要对所读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包括作品的背景、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方面;其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最后,可以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的心情、思想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读内容,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恰到好处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一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被各种朋友疯狂安利但迟迟没有去阅读的一本书,终于在十一月第二周的读书打卡中,我选择去读它。
之所以让它静静地躺在我的kindle中很久也没有去宠幸,是因为总觉得书名或多或少都有着“心灵鸡汤”文章的嫌疑。当然,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分分钟被打脸。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会扭转很多思维困局的心理学佳作。
最近也在听乐嘉的性格心理学音频节目,大致可以判断自己为大部分红色和少部分绿色性格。而这少部分绿色性格也总是被我认为是自己性格中的诟病。比如,我会很在意别人的想法,做事情前甚至会先去考虑“如果我做了什么,他人会怎么看我”。如果不小心发生了争执,我一定会率先做出让步,在争吵之前就把火焰扑灭。从而导致二十年来我几乎没有怎么和除父母外的任何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以前我把这看作是有着“讨好型人格”的老好人,直到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我才惊觉,原来我这是过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表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自闭”,尽管所有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想要拥有快乐的生活,我们就需要有能交心的朋友,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除了做到“课题分离”外,我们也要认清“共同体感觉”,即身边的人都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伙伴,我们不存在竞争关系。唯一的竞争只存在于“我”与“更好的我”之间的角逐。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高一时,我就太过于在意成绩排名,而总是自己闷头学习,与此同时也厌恶着那些比我成绩优异的同学,这种畸形的心理状态,导致我当时的成绩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丢丢,但更糟糕的是,我的心情格外抑郁。当然很幸运,由于骨子里是开朗阳光的本性,加上老爸老妈的开放式教育,再多的阴霾也让我在逐渐给自己“解绑”中消散了。高一的那段灰暗的自我封闭时光,无疑我是太局限于“高中我们班”这个很小的共同体中,如若让现在的我来回头看那段时光,甚至是当时我特别在意的期末排名,简直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芝麻。
我们一生中会容身于很多共同体中,先是做到“自我接纳”,即承认缺陷并且清楚如何更完善自我,再看到把身边的人当成伙伴,做到“他者贡献”,即“能帮人处且帮人”。这样就能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着眼当下,再度剖析自我。我会发现我缺少实干精神。就比如说,面对时间规划,我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对于最终目标的能否实现有着诸多的自我怀疑。甚至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对能否达到满意结果”的怀疑,而轻易地更改与放弃原计划。这种心理状态最直接的影响是,耽误了我很多时间,错过很多机遇。也让我不断丧失自信,往深里说当然就是没能畅快的活出自己。
正是如此,书中有些观点让我产生醍醐灌顶之感。哲人说“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是理解为点的连续”。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要去过多的在意结果。让此时此刻足够充实,把过程当成结果的运动。好比登山,我们要做到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的过程本身。并且在遭遇困难时,一定要“向前看”,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原因。
最后引用哲人精炼的语言来结束我的碎碎念吧。
哲人对青年说:“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二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三
今早终于全部读完了,有种开眼界的感觉,是粗略的阅读,多数是早上睡醒以后读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名词,他贡(能为他人带来价值,但不是为他人,是为了自己让自己体现了价值,从而有了我可以待在这里,有了归属感,我属于这里,这样便有了自在和自由)。这个他贡不一定是自己认为和眼见实现的,是种感觉,主要判断来自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正面影响,和对影响带来的帮助,好了,这个是他贡。
另一个名词是,课题分离,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里用课题分离,一切都会明了,你是你,我是我。举个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至于最后,对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问题和课题,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万事持怀疑的态度,对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样也会报以怀疑,那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也无法建立深度关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接触到的著作中,武志红说过,冯唐也说过,这点很重要。
当然也不是让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这个只是个态度,你的选择和课题,以信任之心,与人相处相交,最终发觉对方不足以信任,这也不是你的问题,是对方的课题。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与此人的关系,因为拒绝联系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课题,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谊大剪刀,可以主动的剪断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课题分离说完了,下面说说被人讨厌和勇气。
人们总是有寻求认可的欲求,仿佛别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认可,就会怀疑自己,会不开心,感觉没有得到支持,再或无法继续无法去执行了,其实大可不必,你活着是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过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别人认可和期望里。如果别人不认可会怎样呢?别人会讨厌你,不认可你,你会不开心,但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可以不必考虑。我们自己需要考虑的,是当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样。如果总是怕别人会讨厌自己,按照别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缘是好了些,别人也不会带给你讨厌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别人眼里了,无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重要,还是达成别人期望值重要,一个是自己的课题,一个是别人的,会课题分离之后,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着,这是条探索的路,路上可能会迷路,记住我们还有启明之星,就是他贡价值,会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按照别人期望活着,是条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会迷路,因为有得参考,大多数人都是走这条路,但你会不快乐,因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当你一改变,你眼前的世界整个都改变了,当你改变后视角变了,看世界时已是全新的世界,我们怕被人讨厌,缺少被讨厌的勇气,现在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帮人讨厌,又何妨呢?讨厌我,那是他人的课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课件。
额,七七八八写了这么多,这是浅读,见解也肤浅,粗略的体验,会再复读用(复读会微信读书app阅读,这次是kindle),到时再写一篇,与此文做对比看看,祝看到此文的人,有收获,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记得书名,有好奇之心,将来会去阅读就好,哈哈哈哈,随你,这是你的课件,我已写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四
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写文章,大概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只是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却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据说卡耐基(就是那个写了《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人)深受这位据说是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著名的人影响。
书中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一些穿着心理学、哲学外衣的问题,内容我不想赘述,我们就只来谈谈我的看法。对话这种模式相信成熟的读者一定能识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设置了两个仿佛对立观点的人,这种假象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力。
全书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积极向上可以说是消极的,不顾一切的向前,当然这种态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国情需要的,但是作为有思考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味地吧读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给人们灌输努力、进步的想法,忽视社会的不公,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我认为他所说的进步甚至不算进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话是空洞的,即使是问我们的父母,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父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法说出一个答案,甚至已经会破罐子破摔的说:“为了你啊”。我们的上一辈已经没有答案,到我们更加没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着社会的车轮往前走,最好的办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为负担的活下去,干干净净的走,不伤害两个单纯的灵魂。也不知道谁曾有幸见过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个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时代。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五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有体会,书中讲到了“自卑”,它说: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人们往往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认为当下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过去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文档为doc格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六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拥趸,后面理念不合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
这本书从“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通过辩论介绍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学理念。比较有趣也比较有代入感。
针对“什么是幸福”这个永久的哲学追问,本书在提出独到见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如何获得幸福”的具体对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上的烦恼?),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论,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找到心理治疗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认为心理问题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出现的,认为人要接纳自己,之后拿出勇气正视自己,专注当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眼前的世界回到简单状态,让自己回到幸福状态。
不能说孰好孰坏,个人认为,原因论和目的论都是需要的,原因论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论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疗愈不同阶段的处方。阿德勒的处方更猛更残忍一点,让人在烈日下暴晒无所遁行罢了。另外推荐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和《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七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00字篇八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所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300(通用14篇)
- 悲惨世界读后感100字(大全11篇)
- 我们仨的读后感50字(优质12篇)
- 学会提问读后感500字(优秀19篇)
- 2023年《秘密花园》读后感50字(精选11篇)
- 2023年《肖邦传》读书笔记(汇总18篇)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字(汇总11篇)
- 《猎人笔记》读后感100字(模板14篇)
- 最新读劝学有感1000字(优质17篇)
-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800字(模板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