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阳上学记读后感(优秀15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24 00:12:27    小编:zdfb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0:12:27 |
  • zdfb |
  • 9页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影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所读所看的内容,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散步,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悟书中的世界,它是我们与作者的一次精神交流。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成果的筛选,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体验和思辨能力。读后感是一份心灵的寄语,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读后感也是对所读内容的再创作,它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和深层含义。读后感是思考的结果,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所读的作品。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提升文章的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这些范文既有对经典名著的感悟和解读,也有对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思考,还有对各类题材和文体作品的欣赏和引发的思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同时也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激发大家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欢迎大家多多思考和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领略阅读的乐趣。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一

暑假到了,我终于可以好好读书喽!妈妈给我买了四本《米小圈》,我一下子就看完了,又和我的好朋友借了8本,这下可以饱读一顿了。8本米小圈当中其中有一本是我最爱看的,名字叫做《班里有个小神童》。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叫王聪聪,他的年纪虽然才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可是他懂的知识非常多,又特别爱学习爱动脑筋,做数学题的时候还会举一反三,连四年级的题目都不在话下,所以学校的校长同意他跨年级上课。

可是有一次王聪聪咳嗽很厉害,生病了,还在房间里大哭大闹,他的`爸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啊,因为他特别爱看书爱学习而忽视了锻炼自己的身体,所以才导致身体抵抗力差,被病毒悄悄地攻击了。读了这个小神童的故事,让我有了自己学习的榜样,也懂得学习的一些方法,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像妈妈说的,我们要快乐地学习,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要劳逸结合,也要锻炼身体,这样才会全面发展,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和妈妈共读《米小圈上学记》之——魏老师的仇人。魏老师还有仇人?是谁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最近铁头一直在补习功课,他要争取第一批加入少先队,所以没时间陪米小圈玩耍。今天魏老师说,她已经选好了第三位加入少先队的同学是谁。魏老师把手指向了铁头,铁头开心的差点儿晕过去。谁知道,魏老师竟然说,是邢铁的'同桌郝静,铁头听完彻底晕倒。魏老师表扬郝静的助人为乐,而米小圈也觉得自己可以加入少先队,却遭到魏老师的打击。

我知道了,同学之间,助人为乐是不求回报的。

成语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如:清·《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急待。”又如:他迫不及待地推开门,走进屋去。

成语助人为乐:帮助人就是快乐。如: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又如:他一向都是助人为乐。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三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猪一边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吃着葡萄一边唱着歌,心想自由自在的生活可真舒服。

这时妈妈从家里出来,对小猪说:“孩子,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应该上学去了”。小猪听了说:“行,妈妈”。第二天猪妈妈把小猪带到森林小学山羊老师所教的二年一班,山羊老师把小猪和小鸡安排在一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可是小猪还是好吃懒做,书包里总是有吃不完了的零食,身上的衣服特别脏也不换,小鸡和同学们都不跟他玩,有时还笑话他、欺负他,可小猪根本不在乎,还说:“我不脏,我不脏”,山羊老师每次看见小猪也充满了烦恼,想找机会和他谈一谈,于是他把小猪找来,只见那小猪一边吃着零食一边问:“老师,你找我什么有什么事”?山羊老师看见他的样子已经气得无话可说了,便说我要给你退学,小猪听了更不在乎了,于是小猪便再也没到森林学校来上学。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四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讲述小学生优秀学习习惯的书,书名是《丁丁上学记》,这本书深深地启发了我。

全书以一个聪明、淘气的小学生丁丁为主人公,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小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通过阅读故事,能引导我们思考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我在丁丁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时我与丁丁一样上课的时候会听不懂,文中就通过丁丁的`同学各抒已见,介绍了课堂上听好课要养成的好习惯————学会运用“五用法”,用耳朵听,用眼看、用嘴说、用心想、用手记。难怪以前我会听不懂课呢,原来,听课也有这么多学问,要养成这么多的好习惯,真不简单!

让我们从小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尽情地享受学习的快乐,争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五

今天,陆老师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走路上学》。

刚听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我掩着嘴偷偷笑了起来,心想:“走了上学?哪个学生不用走路上学啊,这部电影能好看吗?”有点怀疑,这次陆老师是不是推荐错了。

带着怀疑,我开始了观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娜香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越江溜索上学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弟弟瓦娃给姐姐娜香穿新雨鞋的那个部分。瓦娃把娜香穿的鞋脱了下来,用自己的衣服轻轻地擦拭娜香的脚,再细心地给娜香穿上聂老师朋友捐的新雨鞋。这时姐姐娜香高兴地合不拢嘴。这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心头为之一震,他们穿个新雨鞋都那么高兴,山区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啊!后来,老师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艰苦,就帮他们买了新鞋。这时,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我正为他们高兴时,娜香在溜索时,一不小心,怀里的新鞋露了出来,娜香不假思索地探出身子,想拿回鞋子,手一松,这时,悲剧发生了,溜索的钩子没有挂住,娜香掉入了滚滚江水中。就这样,娜香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一双鞋,一条命。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同学们,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山区的孩子吧!我们可以把我们平时穿不了的鞋子,洗洗干净放进小区的回收站。一起寄给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有鞋穿,让电影里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压岁钱捐给山区,帮他们造桥,让他们不再冒险溜索上学。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山区的孩子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六

我小名叫丁丁。真巧,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丁丁上学记》,书中的小主人名儿也叫“丁丁”。丁丁是光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他活泼、淘气,还有一个智慧的小脑瓜。刚入学的时候,他像很多新同学一样,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常常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丁丁感到很烦恼!

后来,在老师、父母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丁丁不断地努力,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了各课的学习能力,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成了老师同学们喜爱的好学生。

我和丁丁一样,在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懂得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我好开心啊!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七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抄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八

《上学路上》其实是一部很多年前公映的电影了,我在初三便看过了。但它曾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电影大奖,已经被教育部列为小学生必看的影片之一。这次我有机会又重新看了一遍。一句话,确实感人。它揭示了中国教育的辛酸和苦难。

在这里,我以文章中的一个线索为题,来表达我的感想,那就是:《二十四块八…》:

宁夏小学生王燕面临着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样早早嫁人,为了24.8元的学杂费,王燕开始了挣钱交学杂费的旅程:她要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十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她偷偷卖了家里的鸡蛋,买了因相亲而认识的小男孩的元珠笔,高价“卖”给了喜欢王燕的老师,然后又租了相亲小男孩的羊羔来养……最后王燕终于到了枸杞园,经过努力挣回了学杂费。

小演员吴旭的表演真实无华,当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摊开手里被汗水浸湿的二十四块八毛钱的时候,全片最后的一句台词“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可以说赚尽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

这是一个很沉重很有震撼力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绿色梦想与快乐王国竟然是在如此贫瘠的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也同时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窘迫。

记得一名记者曾前往贫困地区采访基础教育现状,感受最深的就是城乡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了。城市的教育自不用说,虽然我们也在天天的不满意,但比较起来已经“相当的好”。拔尖的学校,如我采访过的北京四中,大学升学率100%,重点大学85%,清华北大50-60%。

而在贫困的地区,象王燕家供不起孩子上学的情况比比皆是。贫穷,让不少孩子的梦想早早地夭折。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湘西记者曾遇到过一个全家五口只有一条不穿孔的“好”裤子的家庭,通常是谁出门谁穿这条裤子,两个光屁股的娃娃自然就没法上学。在黄土高原上,一个靠高粱秆子遮窗门的土窑洞里,居然养了6个孩子,当然揭不开锅。记者当时无意中问了一句,超生这么多没人管吗?结果随行的当地记者告诉他:“罚款呀,超生一个罚款30元!”老天,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因此很多贫困地区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一条恶性循环的路:贫困---无知---更贫困---更无知,这势必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差异。所以,教育的问题,他不止是教育的问题,也不是希望工程、社会捐助和志愿者们所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天天办教育,我们也天天骂教育,但我们是一个真正的缺乏教育的国度。希望能有更多贫穷的孩子加入到上学的路上来。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九

很喜欢老先生在里面提到的自己对于读书的态度,借用了五柳先生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所追求的不过是一时的快乐,喜欢什么,喜欢看什么,喜欢怎样去读,都是个人的选择。

不是说一本书读完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也不是说能够带来多少利益上的回报,很多事情本就不应该用金钱去衡量,不过就是追寻一时的快乐,记得住,记不住又有什么要紧的呢,看进去,看不进去也都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过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坚守好属于自己人生的课题就行了,不要去妨碍别人的人生。现在读着读着,发现很多不理解的事情也能够换得一种看开,大概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十

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打碎花瓶的这一段。米小圈打碎花瓶后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却像一只猴子逃走了。读完这段,我想起了一件事。

有一次我去表哥家做客,在表哥房间里我很好奇。东瞧瞧,西瞧瞧。“咚”的'一声,表哥的玩具被我打碎了。看见表哥眼睛里含着泪水,我很心疼,连忙承认错误:“对不起表哥,我不会再打碎你的玩具了。”姨妈见我主动承认了错误,表扬了我。

遇到问题,犯了错误,我们可不能学米小圈那样逃跑,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守礼法的人。

成语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如: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又如:对不起,我关上窗子,你不反对吧?。

成语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又如:她虽则是一个纯真的小孩子,但人非木石,究竟总有一点感情。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一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二

丁丁是光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他活泼、淘气、还有那么点儿小智慧。爸爸妈妈想,他上学肯定一点问题也没有!谁料到刚入学的时候他像很多新同学一样,在学习中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丁丁头都大了。后来在老师父母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丁丁不断努力,逐渐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各科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丁丁身边发生了很多好玩的故事,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学习原来真的这么轻松有趣。

看完这本书,对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教会我们怎样才能集中精力听讲,上课不开小差。上课之前要预习,只有在预习时弄明白一些词意,这才是真正的预习。做作业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我们把握知识的一次测验。如果作业做错了,还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把它们牢记住。

《丁丁上学记》是一本教会我们从快乐中学习的一本好书。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三

很久没有去写读后感,之后一定要很快补上阅读的进度。

这一本,为数不多的读了第二遍的书,好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去读,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常读常新,直至现在,才算是真正明白了经典的意义。更像是生活的一个回顾,这样的回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下,变成了个人眼中的时代记忆,从众生的角度去看当时的世界,多了几分无可奈何,也少了几分动荡变幻的迷惘。最初看并没有太大的感悟,现在去看,结合自身的情境,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西南联大组建仅有短短的时间,却引得那么多人的怀念。

动荡的时代,似乎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似乎打乱了人们所有的生活,却还是会有一群人,潜心学术,潜心研究。思想上的交融,没有标准的讲授,每个教授讲出的都是自己的研究,多年来深刻感悟的东西,没有那么多的规划与标准,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就好像只是思想上的冲突。会有学生与老师的辩论,会有老师之间相互的埋怨,会有言语上的冲突思想上的不一致,却也还是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不因为思想观念相左就分离指责。

那样的生活,是现在达不到的,也是不敢去想的,自由,分散,或许不再会是当今大学所选择的目标了。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十四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学生,是个不合格的读书人。

也曾通过各种途径兴致勃勃的参考各所名校名师名人所开出的书单,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去学校的图书馆网址上搜出索取号然后一本本的细细品读。或是某段时间里突然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便会搜罗一整套有关的书籍囫囵吞枣地似乎恨不得马上成为“大师、专家”。如今回首过去,大学两年有余,在图书馆耗去的时间也不算少,但数来数去,给我带来关于“读书”、关于“求学”的最大触动的便是这本由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的《上学记》。

书中故事的背景是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经历的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五四、民国的统一、抗战和内战。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先是忍不住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随即又深感后悔与不安,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是现在,我都经常会随手翻阅其中的几篇章节,细细品味。总的来说对其中两点深有感悟。一是何先生对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之间差异的观点,颇有发前人所未发之新颖。二是对当年西南联大读书生活的回忆,读来让人心驰神往。

我们以前所学的历史,提到北洋政府,恐怕很多人心中都会想起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样的词儿。混战自然是常态,但也正因为是军阀统治,是混战,所以,他们“没有,也拿不出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何先生提到有两件事,读来特别好玩儿。一是北洋军队的军歌,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滑稽可笑。二是北洋政府的国歌,竟然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和这些中国传统的东西相反的,国家的体制采取的则是完全的西方议会制。政治上的无意识形态带来的,是非常自由的思想和文化环境。所以,才会有类似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才会有蔡元培在北大完全的自由开放,才会有他们那一代人“无故乱翻书”的轻松而随意的读书生活。

西南联大的七年读书生活是书中重点。何先生说,那七年是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我们没福气,不能恭逢其盛,但看看何先生的回忆,亦足够幸福。

我们是不是也向往过这样幸福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组织纪律,没有点名,早起晚睡没人管,不上课没有管,完全自由的转系,自由的讨论,喜欢听的课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当面提出质疑无所谓,甚至骂骂不喜欢的`老师也无所谓。

在那个时候确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的自由,在西南联大里培养出那么多大师的那种风骨到底去哪里了?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提倡完全的自由主义,我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只是我认为,大学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更不该还像高中一样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有权利要求应有的自由。我们应该站起来看看这个世界,我们应该能自由的在书海中徜徉,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而不是日复一日的学着一模一样的知识,成为学校工厂流水线培养出来的学习机器。我们应该能够大声的讲出自己的所闻所想,能够跟全世界的青年人甚至忘年之交们自由的交流思想,而不是被困在小小的局域网里,在随时会被和谐的贴吧里小心翼翼的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在暑假和寒假,很多学校的贴吧还会被封掉!要知道自由是学术的灵魂!试看如今学生的自由何在?学术的灵魂何在?就像何先生自述的,那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但大家都怀揣着希望。在这艰难的时代的背景中,名家大师却灿若星辰,为什么?我想何先生就是在思考其中的缘由吧。何先生可能进一步在思索何谓好时代。何先生说,每个人对所处时代都有不满,都怀揣希望,我也真实的希望以后,时代会更好。

只是那已经是一段逝去的岁月,同时远去的,还有那个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而今天的我们,需要重拾先辈的信仰。

沐阳上学记读后感篇十五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上学记》以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执笔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了何兆武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愚昧腐败,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激起活力的时代。《上学记》是一部口述历史,但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何先生将我们带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那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

什么是幸福?书中曾多次提及到,何先生对幸福的理解,最早的一次是何先生在湘江上刚满十六岁的时候,那是对幸福的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后来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何先生是这样说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就是在何先生上学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最艰苦的时代,大部分老百姓过的都会穷苦,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学生,知识分子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对学术抱有的积极的希望,虽然正好是战争的年代,但学子们也坚定的相信战争一定会结束,美好的生活,未来一定会到来。所以当我看到这里,就有一点点感觉,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显得稍许付钱,我们在生活中的抱怨显得很没有必要,幸福其实是简单的,只不过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上待太久了,人们的期望仿佛变得永远都难以满足,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要尽量避免的,要对生活充满期待与希望,别总是盯着眼前的利益,生活本身也是很美好的。

在这本书中,何先生回忆了从小时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的记忆,从小时候北京的胡同巷再到在西南联大静享读书的时光,一切都好像艰难而却又值得,这是一批知识分子宝贵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许多爱国分子,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方式参加着爱国游行,但是对政治知识又避之不及,我无法忘记在序言中,葛兆光先生回忆起自己父亲的那一段,他在书中说到“他们拿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执着的追求国家富强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有点像精卫填海,也有点想飞蛾扑火。”这是一种无奈,更是那骨子里透出来的义无反顾,义无反顾的奔向自己心里的那片净土,尽管前方道路黑暗,但他们仍是勇往直前,这是大部分后代所没有的坚韧,这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与远大抱负。

细细品着每一页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当我合上这本书,何先生真的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无论何时(除了升学统考的时候看的少)何先生都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其中何先生说过“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这是我在接触到何兆武先生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人们读书总是要有目的的,或是提升自己的涵养,或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或是为了打发时间看一些杂文,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说读书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美好的,读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同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七年里,没有四处奔波,没有严格管制,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何先生学习读书的做好时光,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

在西南连大,于在中学里不同,不用再念口号,学习、思想不用再被约束,这里的学术氛围是自由的,学生、老师可以各持己见,可以争论,这是最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最好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发展,完善的最好环境,想必,这也是为什么何先生如此喜爱西南联大的理由,不是一味地听取,而是大家一同讨论,一同交流。

同时,这里的老师教学也是很自由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一味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很死板的框架里,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露在学生的面前,但是并不会逼迫自己的学生全盘接受,学生可以何老师讨论,可以和老师争辩,其中,何先生就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不禁想要到现场去看看,去体验一下这样的大学生后,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那是阳光穿过绿叶之间的缝隙,缓缓从老旧的教学楼上滑下,看着学生和老师思想的碰撞。就如何先生所讲的“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室,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何先生眼里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的过程本身充斥着的就是美好。如今,在这样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为了生活,为了富裕,为了一切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大家最终目光放在了最后的结果上,但是,可曾有人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抬头享受人生的真个过程。

这是何先生的一生,我仿佛坐上了一辆列车,看到何先生的一部分人生,从北京到湖南,长沙,云南,台湾,看到何先生沉浸在每一本书,看他眼里溢出的对学习的热爱,当列车到站,我下了车,内心剩下的是久久的平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