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优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6:28:14 |
  • zdfb |
  • 11页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工具,能够提高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预期结果。以下教案范例是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一

在开展大班"小问号"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班的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不倒翁会不倒呢?""什么时候天空中会出现彩虹?""鱼儿睡觉会闭眼睛吗?"……围绕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精心布置了"小问号"专栏,并带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我的问题"、"我们去探宝"、"我有好办法"、"有趣的不倒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热情。一次晨间活动时,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起了纸板,当他们用小纸棒顶住纸板时,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小纸棒能够顶住纸板呢?""是什么形状的纸板都能顶住吗?"我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到"小问号"专栏里,并在"小问号"主题活动中,生成出科学探索活动《顶纸板》。针对孩子们的问题,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让孩子们去操作,去发现,去探索平衡这一科学现象,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养成孩子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和成功。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二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三

一、欣赏:激发顶纸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是谁在表演什么呀?

那么多的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呢?

师生讨论交流。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起纸板呢?

幼儿结伴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杯子,饮料罐等许多东西来帮助我们顶纸板。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地,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第二次实验,记录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位置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来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给找准位置,画出记号的幼儿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讨论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把纸板平平地,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出示各种物体:易拉罐,纸筒芯,吸管,铅笔,幼儿猜想。

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每一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哦,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上标上"1",接下来的呢,就标上"2","3","4",依次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什么能更容易地顶起纸板呢?让我们用这些东西在刚才找到的点上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再把你顶的纸板的形状和试下来的结果也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实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幼儿讨论。

小结:如果顶的面是平平的,而且面越大,就能越方便,稳稳地顶起纸板。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四

1、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幼:好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2、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3、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平衡的经验。

4、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五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1)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2)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下次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些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吧!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六

1、幼儿人手各一支笔、一个纸筒芯、一根筷子。

2、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为正方形、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的纸板,并在纸板重心和随意处点上圆点;另一套剪成鱼、草、叶子、蘑菇、云等不规则图形的纸板,纸板上不画点。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七

孩子们进入班下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并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能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并是孩子所熟悉的。那我们更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将我们学习的生活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31天,总共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是用来查看日期的工具,掌握日历查看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2、各种挂历,台历,月历等。

一、出示数字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那我们就来先认一认,读一读这些数字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号年龄时间等)。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学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幼儿仔细观察,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房子里面有什么鼓励幼儿胆发言。你们真能干发现了它们的秘密,请问你们想知道吗,那老师就告诉你们吧。

2、教师利用字卡讲述故事,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回答问题。

三、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1、现在老师指日期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号

2、老师说日期小朋友上来把它找出来。今天是几月几号请小朋友找出来。

3、前几天小朋友带来了挂历,请小朋友在上面找一找,自己的生日告诉老师与同伴,再来找一找节日,如五一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等。

数学《有趣的数学》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让幼儿来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生活化,游戏化。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为幼儿创造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孩子懂得生活就是学习的数学课堂,这次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说要与数学朋友做游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学,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扩展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的房子里做游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知道了年月日的关系。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有30天一个月的,有31天一个月的,二月才28天,一年一共是365天。然后活动的延伸更使小朋友乐透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创设情境的教学激发了小朋友去探究去发现。加深了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八

大班的幼儿,表现欲望增强,喜欢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选择本次活动题材,正是想让幼儿接触双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传承民间传统曲艺的精髓,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双簧是一种曲艺形式,也是一门舞台艺术。大多数是成人表演的节目,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但是,大班的孩子在心理上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认识新事物的兴趣,喜欢尝试。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多数是以学唱歌曲和音乐欣赏的形式为主,在合作方面多以创编动作表演为主。双簧是一种孩子们接触的比较少的表演方式,另外,双簧表演的特点是合作默契、幽默诙谐,考虑到这一点,我选择了孩子们平时比较熟悉而且又比较幽默的歌曲《小毛驴》这首歌让孩子们尝试用双簧的表演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组织此次活动,从欣赏双簧——了解双簧——尝试表演双簧——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指导作用。根据大年龄特征及本班实际情况,我将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欣赏双簧表演的录像,进一步感受双簧的艺术性和幽默感。

2、尝试用双簧的表演方式表演歌曲《小毛驴》。

3、对双簧的表演形式感兴趣,乐意尝试双簧表演。

为了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双簧的表演特点,为尝试双簧表演做好铺垫,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已经会唱歌曲《小毛驴》。

2、一段双簧表演的录像。

3、歌曲《小毛驴》的音乐。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一、欣赏双簧。

欣赏完双簧的录像,孩子们一定会感受到双簧的幽默和诙谐,从而也会对双簧表演感到好奇,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

二、了解双簧。

孩子们感兴趣以后,我会提问:“刚才,你们在那段录像里看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呢?”孩子们交流之后,我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幼儿欣赏一次录像,这样就会使他们有目的地欣赏,为他们了解双簧做了铺垫。

幼儿再次欣赏完录像,我就介绍双簧:“刚刚我们看到的这段录像就叫做双簧,双簧是一种曲艺形式,需要两个人很默契的合作表演,前面的人表演但是不发出声音,后面的人可以说唱,最重要的是,前面表演的人嘴型要与后面说唱的人对上,表演时表情和动作可以夸张一点,这样才能体现出双簧的幽默感。”

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洛夫曾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幼儿通过自己观察、欣赏、交流,大致了解双簧是什么样的,再由教师小结、介绍双簧的形式和特点,这样也加深了幼儿的记忆。

三、尝试双簧表演。

《纲要》的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了解了双簧以后,就要尝试让他们表演了,但是双簧表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选用层层递进、逐渐增加难度的方法教幼儿学习双簧表演,首先要让幼儿复习一遍学过的歌曲《小毛驴》,然后帮助他们理解歌词,从而感受歌曲的幽默,为他们创编动作做好了铺垫。考虑到双簧表演中必须要有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对口型,所以我让全体幼儿听歌曲录音练习对口型,又为下面的表演做好了铺垫。做好这两个准备工作,就可以让幼儿尝试听歌曲录音边做动作边对口型了。

上面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让幼儿通过多种学法,不断尝试双簧表演,如男生先唱女生表演,再互换角色,等到幼儿能配合好了以后,为了符合双簧表演的特点,可以再让男女生配合表演,如,所有男生坐在椅子上表演,所有女生按座位蹲在对应的男生椅子后面唱歌,再互换角色,最后还可以请配合的好的男女生到前面来表演或者师生配合表演等。

活动延伸可以鼓励幼儿用双簧的表演方式表演其他的歌曲或者儿歌。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九

1、会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探索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尝试寻找纸板的重心位置.

2、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感受反复实验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支撑面与物体平衡的关系。

1、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硬纸板若干;

2、记录纸、吸管、水彩笔人手各一支。

3、盘子、橡皮、纸杯、等实物若干。

(一)介绍材料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些圆形的纸片和小吸管,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小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幼儿自由猜测)。

师生进行猜测、讨论。

2、探索,验证圆形纸片的重心位置。

1)、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教师:这个小吸管能把这圆形的纸板顶起来吗?(幼儿讨论、猜测)。

2)、动手操作。

3)、表达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顶各种形状纸片,进一步感知重心的位置。

教师: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老师这里还准备一些图形,还有记录表,把你们自己操作结果记录下来了,那吸管到底能不能把图形顶起来呢?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小实验。

(1)提出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小朋友要细心、耐心,不要放弃,多试几次,(2)把你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顶起来的,就在实验结果这一栏打勾,不可以顶起来的就打叉。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和同伴交流。

5、师生验证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继续探索,寻找、记录顶点位置。

1、教师:现在,我们要再试一试,直到纸板能够稳当地停在吸管上时,(1、)你用吸管顶好不动,然后用吸管把铅笔顶住纸板的位置画个圆圈,画好后马上用吸管验证一下。

(2)、如果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要点: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差。

3、提问个别幼儿:你是怎么操作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为每张纸板都找到了一个能稳稳当当顶起来的点,其实这个点可不是普通的点,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字,叫做物体的“重心”,每一样东西都有“重心”

“只要找到了重心,就能把物体稳稳当当地顶起来”

(四)生活经验迁移。

2、只要我们找到了它们的重心,就能在那一点上稳当地把它顶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3、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再找找其他的东西,也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重心”的资料,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运用到重心的原理。

10月18日下午,我给孩子带来了一节科学活动《顶纸板》,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我先通过各种图形导入,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猜测那些图形纸板能顶起来,再实践到用勾线笔顶起纸板,探索由易到验,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现将总结如下:

成功点:

1、探索由易到难,体现学习的渐进性,通过尝试找到支撑点,幼儿很快用吸管顶起纸板,第一次探索的成功,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第二次的探索,做了充分的铺垫。

2、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服务于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幼儿再次借助各种图形的材料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这一环节让幼儿感知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3、用勾线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时,孩子们有的将勾线笔立在桌面上,再将纸板平放在笔头上,这样更有利于找到纸板的重心,使得纸板平稳地顶在吸管上稳当顶着纸板,虽然刚开始找不到平衡点,但通过多次的试放,孩子们终于成功地顶起纸板了。

不足之处:

1、科学活动语言要简练,轻声指导这点老师话过多。

2、第二次探索用笔头顶起纸板时,要求提得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幼儿将手顶在纸板、有的'吸管没握好,导致吸管歪歪顶不起来。

虽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完美,但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我才能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应借助幼儿园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拓宽他们感知、他们所能实践的空间,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

1、教师:这里有一些圆形的纸片和小吸管,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小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幼儿自由猜测)。

师生进行猜测、讨论。

2、探索,验证圆形纸片的重心位置。

1)、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教师:这个小吸管能把这圆形的纸板顶起来吗?(幼儿讨论、猜测)。

2)、动手操作。

3)、表达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顶各种形状纸片,进一步感知重心的位置。

教师: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老师这里还准备一些图形,还有记录表,把你们自己操作结果记录下来了,那吸管到底能不能把图形顶起来呢?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小实验。

(1)提出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小朋友要细心、耐心,不要放弃,多试几次,(2)把你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顶起来的,就在实验结果这一栏打勾,不可以顶起来的就打叉。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和同伴交流。

5、师生验证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继续探索,寻找、记录顶点位置。

1、教师:现在,我们要再试一试,直到纸板能够稳当地停在吸管上时,(1、)你用吸管顶好不动,然后用吸管把铅笔顶住纸板的位置画个圆圈,画好后马上用吸管验证一下。

(2)、如果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要点: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差。

3、提问个别幼儿:你是怎么操作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为每张纸板都找到了一个能稳稳当当顶起来的点,其实这个点可不是普通的点,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字,叫做物体的“重心”,每一样东西都有“重心”

“只要找到了重心,就能把物体稳稳当当地顶起来”

(四)生活经验迁移。

2、只要我们找到了它们的重心,就能在那一点上稳当地把它顶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3、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再找找其他的东西,也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重心”的资料,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运用到重心的原理。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一

在开展大班"小问号"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班的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不倒翁会不倒呢?""什么时候天空中会出现彩虹?""鱼儿睡觉会闭眼睛吗?"……围绕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精心布置了"小问号"专栏,并带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我的问题"、"我们去探宝"、"我有好办法"、"有趣的不倒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热情。一次晨间活动时,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起了纸板,当他们用小纸棒顶住纸板时,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小纸棒能够顶住纸板呢?""是什么形状的纸板都能顶住吗?"我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到"小问号"专栏里,并在"小问号"主题活动中,生成出科学探索活动《顶纸板》。针对孩子们的问题,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让孩子们去操作,去发现,去探索平衡这一科学现象,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养成孩子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和成功。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体验顶纸板的乐趣。

2、探索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分享活动经验,体验交流与合作的快乐。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1、获奖杂技表演节目《顶碗》光盘,音乐《梁祝》选段。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一、欣赏:激发顶纸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是谁在表演什么呀?

那么多的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呢?

师生讨论交流。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起纸板呢?

幼儿结伴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杯子,饮料罐等许多东西来帮助我们顶纸板。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地,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第二次实验,记录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位置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来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给找准位置,画出记号的幼儿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讨论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把纸板平平地,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出示各种物体:易拉罐,纸筒芯,吸管,铅笔,幼儿猜想。

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每一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哦,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上标上"1",接下来的呢,就标上"2","3","4",依次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什么能更容易地顶起纸板呢?让我们用这些东西在刚才找到的点上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再把你顶的纸板的形状和试下来的结果也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实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幼儿讨论。

小结:如果顶的面是平平的,而且面越大,就能越方便,稳稳地顶起纸板。

活动层次清晰、目标达到,但是大三班孩子能力较强,本活动没有挑战性,孩子兴趣不太高,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例如:纸板可以做大一些、增加不规则图形,目标设定可以加上孩子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进行体育活动,发展幼儿走、跑、跳等基本动作。

2、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使幼儿获得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喜欢民间体育活动。

4、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同顶”用的竹杠12根。

2、热身运动音乐,毛南族歌舞音乐《金彩云》。

3、在场地中央用竹杠摆成梯子状,间隔约30公分左右。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听音乐带领幼儿做走、跑、跳等,活动四肢。

2、利用场地上的竹杠变换形式进一步练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

3、幼儿按六路纵队做手脚关节、头劲部、肩部、腰部、膝部运动。

二基本部分。

1、介绍毛南族民间体育游戏“同顶”,引导幼儿自由尝试玩“同顶”。

2、“同顶”竞技。

玩法:幼儿分两组面对面站立,双手扶住竹杠,用腹各顶竹杠一端,脚成前后弓箭步站立,比赛开始后,以谁先顶过中线为胜,比赛中途谁的竹竿掉地者,也算输一局。

3、幼儿探索其他的“同顶”玩法。引导幼儿通过实践,自己发现怎样才能顶得更稳、更有力。

4、游戏《钻山洞》。

5、游戏《拼走迷宫》。

请小朋友用竹竿自由拼摆,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幼儿拼摆的迷宫巧妙的连接起来,并带领幼儿共同游戏。

邀请在场的教师一起玩。

三、结束部分。

小结,在音乐中自然做轻松练习。

活动反思:

活动层次分明。整个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玩中学、玩中练”,让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大胆尝试、体验。同时,教师提出了逐步递进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不同水平幼儿的运动潜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三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4、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5、体验游戏的快乐。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1、感受惯性: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则:

一、观察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内容。

二、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幼儿的一日生活小环节渗透科学教育。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幼儿操作练习的丰富、开放性的材料,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身边的.小玩具,有积木、饮料瓶盖、硬纸片、雪花片、鸡蛋壳、呼啦圈等等,让幼儿在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方面的知识经验。

在交流中,我采用自由交流和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描绘他们亲自经历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问幼儿你是怎么把它转动起来的,却忽视了该物体转动的有趣现象,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操作材料的环节,我说的太多,孩子们玩的时间太短,让他们探索的不够,还有在活动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显得啰嗦。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转动经验拓展不够。

在“身体转动”的环节,通过小结幼儿操作材料转动的方法,最后介绍呼啦圈,引出了身体的转动,这个环节幼儿能够大胆说出身体的哪些部位能转动,如:眼睛、头、肩、手腕、胯等等,都说的很好,我出示了儿童身体图,在幼儿找到的部位贴上字卡,认识汉字,还准备了轻音乐带着幼儿转动这些部位,我原本以为这是我这个活动的亮点,但在专家评课的时候,却说我的内容太多,可以删掉这一部分,在最后让幼儿观看光碟的环节应该再细一点,引导幼儿多说,并用完整的话表达。课后好好的反思了这次活动,真的是内容有点多,如果我再次开展此活动,身体的转动可以在第二课时开展,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四

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

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自由探索,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五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体验顶纸板的乐趣。

2、探索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分享活动经验,体验交流与合作的快乐。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六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怎样把这个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能亲身感知到的、触手可及的现象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特点,我设计了《顶纸板》这一科学活动。《顶纸板》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顶几何图形纸板,第二课时是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第三课时是探究支撑物接触面的大小与纸板之间的关系,本节活动是第一课时。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平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一、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好)

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二、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平衡的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大班教案有趣的纸板篇十七

主题来源:

在开展大班"小问号"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班的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不倒翁会不倒呢?""什么时候天空中会出现彩虹?""鱼儿睡觉会闭眼睛吗?"……围绕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精心布置了"小问号"专栏,并带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我的问题"、"我们去探宝"、"我有好办法"、"有趣的不倒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热情。一次晨间活动时,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起了纸板,当他们用小纸棒顶住纸板时,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小纸棒能够顶住纸板呢?""是什么形状的纸板都能顶住吗?"我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到"小问号"专栏里,并在"小问号"主题活动中,生成出科学探索活动《顶纸板》。针对孩子们的问题,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让孩子们去操作,去发现,去探索平衡这一科学现象,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养成孩子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和成功。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体验顶纸板的乐趣。

2.探索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分享活动经验,体验交流与合作的快乐。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表演节目《顶碗》光盘,音乐《梁祝》选段。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顶纸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是谁在表演什么呀?

那么多的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呢?

师生讨论交流。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起纸板呢?

幼儿结伴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杯子,饮料罐等许多东西来帮助我们顶纸板。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地,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第二次实验,记录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位置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来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给找准位置,画出记号的幼儿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讨论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把纸板平平地,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出示各种物体:易拉罐,纸筒芯,吸管,铅笔,幼儿猜想。

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每一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哦,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上标上"1",接下来的呢,就标上"2","3","4",依次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什么能更容易地顶起纸板呢?让我们用这些东西在刚才找到的点上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再把你顶的纸板的形状和试下来的结果也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实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幼儿讨论。

小结:如果顶的面是平平的,而且面越大,就能越方便,稳稳地顶起纸板。

反思:

活动层次清晰、目标达到,但是大三班孩子能力较强,本活动没有挑战性,孩子兴趣不太高,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例如:纸板可以做大一些、增加不规则图形,目标设定可以加上孩子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