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3 16:44:54    小编:zdfb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16:44:54 |
  • zdfb |
  • 8页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技能。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梳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一

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始了。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苏教版课本的特色课文——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结合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使用的推进,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展标——分步达标——检标”进行设计。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很快说出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传统的节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等佳节的习俗。然后,我说:“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一个问题既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又确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分步达标的环节,我以三读来引导学生学习,一读课文,解决自己刚读课题所产生的疑问,认识作者王维,重阳节,文包诗。二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读通课文。三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设想时是想以清晰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在词语的教学,尤其是词语意思的理解时,花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这一课学生陌生的词语比较多,该不该解决?该不该全部解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上完这一课最大的困惑。

反馈检标的部分,我没有过于以明显的题目来检查,因为语文的目标出现,学习,反馈有时是自成一体的,比如读课文,这就不需要等到课文最后,再单独来设置一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做到三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研究教学模式到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句诗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我曾经____,也曾经____,也曾经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又如我让学生体会过节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让学生给“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中的“兴高采烈”换个词,再来读句子。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三

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道出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孩子们读古诗,这是他只是准确流利地读。然后让学生整体感受这是王维的思亲之作。紧接着走进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古诗,感受王维的孤独与无奈!

通过学生的描述让他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此时难忘的回忆!回忆终归是回忆,而王维此刻在长安,而他的亲人和朋友却在华山以东,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从如长长的叹息般的省略号中让学生来品王维的无奈与深切的思乡之情!此时,再安排一个说话训练,让学生想像王维的兄弟们站在高山上,会对王维说写什么?然后教师感叹到,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象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一起,这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更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引出古诗的最后两句,反复诵读!最后在理解思绪万千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老师的配乐泛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走入王维的内心,把他的孤独,无奈,悲伤读出来!课文到此时读完了,我把以前学过的《静夜思》让学生们学着李白的样子吟一吟他的思乡之情。然后是请学生们分享自己收集来的思乡的诗歌!最后是一个读说结合的环节,请学生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说一说是如何思念亲人的,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

我们的语文课用自己的朗读去触摸文字的温度,直抒胸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四

首先想感谢,感谢带给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在针对某些看法时有些老师不但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如果说这两次课例活动中我还有些许的进步,那么我想,这是与每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密不可分的。以下是综合一些老师的建议、结合我自己的认识、想法,总结出在本次课例活动中出现的或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老师应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价。但这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这些表面的,不深入的词语上。老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刘东旭读完古诗后,我问学生他读的有没有感情?而这个问题首先就使学生的回答限制在了“有”或“没有”这两个范围之中,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很难再有创造性地对刘东旭进行评价。并且学生还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认为:老师让我来评价其他同学那我就只说出他不好的地方。所以李莹评价时就只抓住了刘东旭不足的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有一种挫败感,使学生丧失一定的信心。而这样一来,就使“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这一环节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应以肯定为主,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另外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同时,老师也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根据自身的良好示范性作用来有效的影响学生。记得在我之前几次讲公开课时,便有老师给我提出这方面的不足,但下去之后并没有专门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这两次在下面备课时,针对有些预设的问题也设计了一些评价言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我之前设计的那些针对性很强的评价言语又显得格格不入了。由此也使我更进一步的想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其实都来自于课下各方面知识、多方面技能综合的基础。因此,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多层面知识储备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看了教学实录以后,和办公室的老师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感觉整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远远多于学生说的话。可是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后又有了疑问:针对学生的背景情况(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理解能力以及素质底蕴较差),如果老师不说这些话学生能否理解文本、深入文本?或者说,可以运用哪些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较为全面。在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请教更多的老师来帮助解答,此外自己也应该更加全面、深入地来思考这一问题。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其实我也有同感。反应快、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学生反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一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教师或是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后仔细想了想认为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平时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可能很多情况下是老师代替学生或是一些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代替了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形成一种惰性,没有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时没有周全的顾及到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这一因素。因而这一原因也有可能造成“提问冷场”。并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不专心,也不是学生懒于动脑、不愿思考,而是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无从下口,不知该怎样去回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在一次次的不足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升自我。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快速成长。这是我的深切感受,也是我的坚定决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五

在这次三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执教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整个教学活动是按照“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三步课堂导学模式进行设计。现在,我就联系本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得失:“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以题入手,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佳节’”,抓住“佳节”二字,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紧抓“倍”这个字的理解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及时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

同时,一开始就指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仍不容忽视,所以在第一课时必须先把字词的教学解决掉。由于我所执教的班级课前没有接触过课文,在民主导学部分,首先,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学要求进行预习,初步学习字词,为读文扫清障碍。其次,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读音、认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词。最后,变换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这样很好的完成开课时定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感到不足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前,要更好的做到两个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学生到位,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文里,要求就不一样了,学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先要让学生读懂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先简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明白如话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理解字面意思,诗用词自然却又极度凝练,一个“独”,两个“异”,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寂寞的心情,“倍”字倒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让学生划出解释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是对“思亲”情境的具体描绘,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情感,“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的想象,要让学生懂得看起来是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们的一片深情,反复指导朗读,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最后指导反复吟诵古诗,并告诉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许多身居他乡“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佳句。

学完后,帮助学生进行了拓展与归类,我们曾学过的“文包诗”的形式的课文有哪些,体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哪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化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然后用“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维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中把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并要求学生:“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可惜为了节省时间,这里的表演没有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体会情感作用不大。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在这两种情感对比的设计中,由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视频中播放录音朗诵诗歌,并且配以生动的动画,让学生评评朗诵者读得怎么样,再加上背景音乐学着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而且能在课堂上就把诗歌背诵流利,而且有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中提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请大家下课后找一找这类诗作,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材料可收集。

最后没能把诗文再完整清楚的结合理解一下,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

而且总体感觉,还是老师教授的内容大于了学生表达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天上午,我执教了这篇文章,现在作如下的反思:

1、教学过程清晰,凸显了层次性,整个过程的设计能使学生逐步的走入诗境,深刻的领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

3、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文本。

4、注重学法的指导,交给方法,然后放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灵活、务实。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九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十

1、请同学读课题。

2、课题里有三个生字,谁再来读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啊?

1、认读生字新词。

2、重点指导“插”、“挽”两个生字的书写笔顺。

【借助课件演示,学生描红。】。

3、请同学分小节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1、回顾呈现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带着“倍”是什么意思?“佳节”是什么意思?这前两个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动笔在书上勾画。

2、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体悟、理解。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课题中的“倍”是什么意思?

生:“倍”就是加倍的意思。

师:不错,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哪位同学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好,谁再来读读课题,我们听一听,是不是真正懂了。

〖请一两位学生读课题,再让全班同学齐读,初步地仅从字面上体会“倍”的意思。〗。

生:老师,您可以再说一遍吗?

师:好,听仔细了……。

生:“佳节”的意思就是快乐的节日,指的是重阳节,是九月九日。

生:“佳节”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节日,指的是重阳节,课文里告诉我们是九月九日。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读读诗题。〗。

师:在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读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重点读读。

师:谁把同学们找到的这几句话连起来读读?看看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知道了人们过节很开心。

师:从哪儿知道的?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我从“兴高采烈”这个词知道的。

【还有学生举手。】。

生:“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我是从“欢聚”和“多么高兴”这两个词里知道的。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啊!可以给“兴高采烈”找个近义词,再读读课文里这句话吗?

生:人们扶老携幼,高高兴兴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神采奕奕地去登高游玩。

生: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去登高游玩。

生:我知道了人们过重阳节都要插茱萸。

生:还要去登高游玩。

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学插话生回答包饺子,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对,我们学过的,“春节饺子拜年;端午粽子龙舟;中秋团圆月饼”我们中国人就是用这样传统的方式庆祝佳节的。

生:我体会到过节时总是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亲亲热热的。

师:你的体会多细腻啊!给我们读读书上的句子,说说上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我是从“扶老携幼”这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师:知道“佳节”的意思了吧。我们再来读课题。

师:是啊,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因为王维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生:王维心里很悲伤,因为在重阳节里他看见人家都团聚了,而自己只是孤独一个人。

生:王维看到大家过节的情景,就想起了自己以前和亲人过重阳节的事情,就更伤心了。

生:王维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在重阳佳节,王维举目无亲,与亲人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如今王维只能怎样呢?

生:他只能一个人,很孤单。

生: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团圆。

师:眼巴巴这个词用得很准确,你再把这段话读读。

生:王维只能一个人在心里流泪,他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他那么孤独。

师:看,同学们所说的那么多内容都包含在句子中的省略号里了。看,一个标点符号也可以表达这么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我们再来读读这小节。

师:王维想到,在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高的地方,都插着茱萸,惟独少了自己一个人。〖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读读。

师:王维思绪万千,长长的思念与浓浓的乡愁汇聚笔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师:我们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读读,你读给我听,你读给我听。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思念家乡,渴盼团圆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的歌!

四、拓展积累。

2、我们今天学的诗是王维写的一首思乡的诗,其实,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词人也写过不少这样的诗,〖请一个学生吟诵一首〗好,课后就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样的古诗,下节课请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交流。

执教者的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例是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课改实验区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五期培训会上的一节阅读教学交流课。钻研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过程、几次试教改进的过程,是我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王维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更是一个用心灵倾听花开的美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还充满了力学小学语文老师们的智慧与关怀,是一个秋阳般温暖的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