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文关怀的作文(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4:52:00 |
  • zdfb |
  • 7页

每一个总结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突破自己的局限。总结要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和冗长。希望以下的总结案例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一

作文本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然而,众所周知,时下学生普遍对作文望而生畏,作文教学只有走近学生生活,才能激活学生思绪,产生倾吐欲望。

一、大量阅读,注重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如何写好作文?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语片言。古代的不少文人学士,如韩愈、曹雪芹……他们也许根本就没学过什么语法、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一定离不开多读多背。

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素材和范例,会阅读,知道别人是怎样表达的,而自己应该怎样表达,逐渐地才能写好作文。首先,课文阅读,像课文这样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事件,就是作文。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达到规范化;其次,通过“书香校园”活动加强课外阅读,采用自由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提倡多读书看报,多看电视听广播等,而集体阅读则是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材料,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体阅读,并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从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知识。

有位学生在《逛早市》中写道:“……妈妈带我仔细辨认:那青青的芹菜带着露水;那长长的丝瓜挺着身子;那带刺的黄瓜还扎手;白白的萝卜仿佛轻轻一碰就要裂开似的……”如此准确细致的描写,对于一个刚刚学写作文的孩子来说,确属不易。正如学生所说:“是从课文中学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何来作文的异彩纷呈?阅读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尤其是写作刚起步的孩子,更是需要课外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教师给的知识钥匙将会使孩子们的大脑更聪明,感受更灵敏,双手更灵巧。

二、开拓机遇,掌握技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信息。在这方面,我注意抓住机遇,开发学生观察的源泉。

1、创设情景。

一定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触发而产生的。创作欲望的产生也不例外。可以是环境的美化,让学生养花、种草、植树,要求他们留心花、草、树木的生长,发掘内心的感受,作好观察日记;也可以是再创情境,如:以《洗衣服》为例,以往孩子们述说洗衣服的经过都只有“我脱下脏衣服,用肥皂把它洗干净,再晒干……”干巴巴的几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上重现洗衣服的经过。安排一位学生演示,演示学生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然后把脏衣服脱了下来,我问:“她刚才做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她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觉得有些脏了,应该洗洗了,就把衣服脱了下来,放在桌子上。”演示学生又从外面端来一盆水泡衣服,我再要求学生口述这个过程,当演示学生用肥皂开始洗衣服时,未等我提问,孩子们就纷纷描述起来……就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所获感知的形象。这样,那些原本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孩子,不但觉得有内容可写了,而且习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了,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争艳,色彩纷呈。鉴于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一是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二是文娱活动,如联欢会,朗诵比赛等;三是野外活动,如春游、参观、野炊等;四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献爱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有了这些丰富的活动,就有了浓厚的生活基底和深切的体验,就不再叹“无内容之苦了”。

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情感困惑等。比如可以出一些《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4、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苏教版第五册《习作8》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学时,让孩子们从家中带了很多可爱的玩具,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规范语言,形成习惯。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小学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用词不恰当,学过的词语(尤其是书面词语)用不上,一写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就只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方言、口语。如:“我的书过了他的线,他用力夯(推),把我的书都弄揪(皱)了。”……批阅时,你得仔细揣摩,才能领悟他要写的是什么意思,该换上哪个词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学习的词语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喜欢从字典上寻找词语的意思,而没有把词语的意思和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只有丰富了写作语言,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首先,正确把握词义。汉语中同义词众多,更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应从遣词造句开始,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帮助学生辨析词义,领悟词语在通常语境中的规范、习惯用法,进而恰到好处地选用词语,使得词汇丰富、句子生动。

其次,细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这种感情的流露,主要寄托在字里行间,是通过包含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的。词语有褒贬之分、雅俗之别,使用时必须正确区分。有时候,巧妙地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语言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

另外,帮助学生养成勤动笔写作的习惯。“闻千曲不如操一曲”,光讲不实践不行,只有写,才能会写,在写作实践中,努力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坚持不懈,养成不随随便便用词的习惯,每用一词,都反复斟酌,用心揣摩,不用则已,用则求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二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竟逐,百花竟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谨严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使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的误区。

一、存在问题:

(一)、人性的泯灭。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教学无于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这恰恰正是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拔苗助长,好高务远,欲速而不达,造成了作文教学基础不牢,中层不稳的恶性循环,教师则怨声载道,学生则谈作“色”变。)。

(二)、创造的扼杀。

[1][2][3][4][5]。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三

的确,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

作文。

生动起来,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中没有孩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

评语。

的写法入手。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下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例如:有位学生因为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较困难,使她在新的城区学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显得太丢人了,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老师。

读后感。

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

又如:一位学生在《飘落的心事》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人生因为有了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其实,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如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学生就不会讨厌作文了,而能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情愿走进这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

老师看了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动。我真为那黄土下的老师感到高兴,她生没带来什么,死未带走什么,但她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两个善良懂事的学生。学生惦记着老师,老师心安;学生勤学上进,老师满足。我也是个老师,假如我的学生在我死后也这样记着我,让我知道他们在进步,假如上帝愿赐给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当上三百年老师。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语中,教师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热情。

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谴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总是写“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曾有一位小女孩写一篇《菊色飘香》感觉很有深度,为她的作文写下了一段诗意的评语:“有清爽的风/从初次的心底飘过/淡淡/却又刻骨铭心的感觉/在字间闪烁……”从此《母爱润物无声》《友谊风暴》《没在翅膀她依然是天使》等诗意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艺术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息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作文评语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真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学生写作文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大多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式的语句暗示学生,老师正期待他用行动来回答。

对于上进心不强,作文应付的学生,可以用刺激性的语言下评语,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形成较强的震撼作用。例如:“张晓辉曾经和你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现在,人家连续三次作文得优,而你12个错别字,15个病句,够悲惨了!你呀,你呀!不是没本事,而是没志气!”责备中暗含着期待,无疑能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

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的作文里也难免要出现一些错误、怪异、扭曲的东西,对学生写在作文里的不好的东西,教师也不能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该批评的还得批评,对谬误还要批判。但是训骂、责打是一种批评,入情入理地去说服,指出不足也是一种批评。前者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因此,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变得胆小起来,以后再也不会写大家不高兴看,但又是心里话的东西,从而导致他们离作文越来越远,那颗幼小的心也会离老师越来越远。

其实,有时候几句饱含期待的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孩子的心田,比起生硬的说教,不知要好上几倍。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四

德国教育家安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无论是品优秀作文还是析作文得失,教师都不能简单地用套话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要用心写好作文评语。教师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及时点评,找出亮点,放大亮点,评价激励。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要保证不同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

激励式评语: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启发式评语:“你把拔河比赛中的“长绳”比作“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太贴切了!比赛虽然失败了,但你的作文却写得非常成功!如果作文结尾把自己失望的心情变成短短的几句启示,就更好了!

总之,教师要尽量追寻评价艺术,应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种春风化雨般的诗意。让教师动情的评价,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似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二、学生自评――学会反思。

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育时说:“作文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学生学会寻找自己习作中的“妙笔”,是学生展示自己、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第一步。学生习作虽然大多是平平实实的,但是在平平实实的习作中也不乏得意之笔,有时是一个词句的运用,有时是段落的安排,有时是开头开得好,有时是结尾结得妙……作文写完后,让学生进行自评,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令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如选材、立意、词句乃至一个标点的新颖用法),并写上为什么。这样,学生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妙笔。在寻找之中,学生就会反复地思考、品赏自己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中的得意之处,对自己认为满意的地方好好品赏,对自己认为不足之处就会顺手改之。

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今天,我好高兴》,文章记叙妈妈为我买了一台复读机,我高兴异常的情景。但文章最后写道:“我高兴地听了一会儿,妈妈问我吃不吃苹果,我说不吃,后来,妈妈就让我洗澡睡觉了。”这位学生认为自己描写心理活动很成功,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精彩缘于真实”。他将最后一段修改为我高兴的从妈妈手中接过复读机,开始听起来。妈妈问我吃不吃苹果,我拒绝了。红红的苹果今天对我来说,已失去了诱惑力。后来,妈妈催我去洗澡睡觉,我才十分不情愿的关上了复读机。

就这几处小小的改动,但对表现文章的中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同学互评――学会欣赏。

互判、互评是指同学之间依据评改要求,互评作文,交换意见,边评边改。以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评判应以“两面性”为原则,即无论是优秀作文,还是差生作文,都要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去评判。评论优秀作文时,既要让同学们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也要鼓励学生用“显微镜”大胆“挑刺”,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评论差生作文时,让同学用“放大镜”找“闪光点”。一个准确的词语,一句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用这样的评判方式,即可以鞭策优秀学生不断进步,又可以对后进生产生极大的鼓励,增强他们作文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形式,实质上是鼓励学生大胆而积极地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是一种“今天,我当小老师”的成功尝试。评判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集体评判、小组评判、同桌互评;可以口头评判或书面评判;可以对一篇作文评判,也可以把几篇作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共同的优点和集中的问题。评判的内容可以有多种意见并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诚,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每位学生在互动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习作带来的愉悦。。

四、家长参评――亲子互动。

因为家长水平的不均衡,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批改空间。他们可以在作文本上精批细改,也可以寥寥几句,还可以口头批改,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已经看过。一位家长在看完女儿的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妈妈发现你原来也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通过这种互动,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与家长进行心与心地交流。

语文教师的作文评价语言要用心修炼,更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激起写作兴趣。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五

人类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一道道耀眼的星光,照亮夜空。这星光,便是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她来自人的内心深处,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耀眼的光芒。

四百年前,一位慷慨的伯爵,坚持资助年轻人从事他的事业,最终促成了显微镜的诞生,带来了生物研究的飞跃。这巨大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伯爵的`资助;而伯爵之所以能够愿意资助他人,靠的是伯爵心中对科学的关怀,对未来的关怀。

三千多年前,春秋争霸,尔虞我诈,这是武夫的天下。而他作为一位传道者,身乱世中,没有苟且保全性命,而是周游列国,广泛传道。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理想,献给了他理想中的和谐之道。孔夫子,一位仁爱之人,面对那个混乱的时代,礼乐严重被破坏的天下,坚信礼制可以拯救世界,坚信仁政可以治理国家。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关怀,一种人性的关怀。他将这种关怀融入到了理想中,让一颗广博的关怀之心在人们的胸膛中跃动。

也正是这种关怀,让儒家思想千年流传,深深烙印在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也正是这种关怀,使古老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魅力的东方文明。

关怀,源自于追求,学有源自于对发展的关心,更是一种对人的爱。

曾经有一个梦想,延续了几百年,这便是黑人的梦想,也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位黑人牧师,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奋斗了二十几年,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时,他毫不畏惧;他一生收到过无数封威胁信,多次被捕入狱,可他心中早已没有了恐惧,陪伴他的是正义与责任。他相信无穷的黑暗即将结束,美好的黎明终究会到来。

从蒙哥马利到华盛顿,从大教堂到林肯纪念馆,都会看到一位黑人牧师在激情地演讲,一位激昂的战士在为正义而战斗。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心中对黑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这种关怀像火苗点燃着黑人的心;这种关怀改变了黑人,也改变了人类。当国会正式通过《民权宣言》那一刻,无数人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在圆梦的背后,更有着关怀的力量。

“金”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不会忘记这位勇敢的战士,更忘不了他的关怀之心。

关怀,是一种对创造的追求,是一种对科学的热爱。

本·弗莱明,看着无数的人每时每刻都忍受着病痛,他在一次偶然的失误中发现青霉菌有杀毒的作用,联想到用青霉菌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最终成功地生产出了霉菌素,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有人说“科学源于生活本身”。我想它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改变着生活;而不断影响科学的是科学家们对世界、对人的关怀。

据说给我们带来光明的爱迪生是因为不愿意让母亲在昏暗的烛光里辛苦地做针线活而发明电灯的;诺贝尔发明“tnt”炸药是因为他不愿意让工人在烈日下艰难地开山凿路;贝尔发明电话是因为他不愿意让分隔两地的友人彼此间不能及时沟通……。每一项发明创造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感人故事,每一位科学家心中,都装着对人的关怀。而正是这种关怀,使科学家更加伟大,他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发明的本身。

关怀,是朴实无华的,她是优良传统的继承;她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

“最美老师”,当学生生命受到威胁时,她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最美妈妈”,当幼小的生命从高空“下坠”时,她勇敢地伸出健美的臂膀,“接住”了鲜活的生命;“最美司机”,当高速飞来的钢片重重地击打在胸部时,为了全车人的生命安全,他强忍剧烈的疼痛,稳稳地把客车停到路边。

关怀,并不过时;关怀不会停顿、还将无限继续。

感悟关怀,促使我自己奉献自己对科学、社会和生活的关怀!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六

作文本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然而,众所周知,时下学生普遍对作文望而生畏,作文教学只有走近学生生活,才能激活学生思绪,产生倾吐欲望。

一、大量阅读,注重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如何写好作文?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语片言。古代的不少文人学士,如韩愈、曹雪芹……他们也许根本就没学过什么语法、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一定离不开多读多背。

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素材和范例,会阅读,知道别人是怎样表达的,而自己应该怎样表达,逐渐地才能写好作文。首先,课文阅读,像课文这样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事件,就是作文。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达到规范化;其次,通过“书香校园”活动加强课外阅读,采用自由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提倡多读书看报,多看电视听广播等,而集体阅读则是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材料,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体阅读,并摘录一些好词佳句。这样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从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知识。

有位学生在《逛早市》中写道:“……妈妈带我仔细辨认:那青青的芹菜带着露水;那长长的丝瓜挺着身子;那带刺的黄瓜还扎手;白白的萝卜仿佛轻轻一碰就要裂开似的……”如此准确细致的描写,对于一个刚刚学写作文的孩子来说,确属不易。正如学生所说:“是从课文中学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何来作文的异彩纷呈?阅读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尤其是写作刚起步的孩子,更是需要课外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教师给的知识钥匙将会使孩子们的大脑更聪明,感受更灵敏,双手更灵巧。

二、开拓机遇,掌握技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信息。在这方面,我注意抓住机遇,开发学生观察的源泉。

1、创设情景。

一定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触发而产生的。创作欲望的产生也不例外。可以是环境的美化,让学生养花、种草、植树,要求他们留心花、草、树木的生长,发掘内心的感受,作好观察日记;也可以是再创情境,如:以《洗衣服》为例,以往孩子们述说洗衣服的经过都只有“我脱下脏衣服,用肥皂把它洗干净,再晒干……”干巴巴的几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上重现洗衣服的经过。安排一位学生演示,演示学生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然后把脏衣服脱了下来,我问:“她刚才做了什么,想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她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觉得有些脏了,应该洗洗了,就把衣服脱了下来,放在桌子上。”演示学生又从外面端来一盆水泡衣服,我再要求学生口述这个过程,当演示学生用肥皂开始洗衣服时,未等我提问,孩子们就纷纷描述起来……就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所获感知的形象。这样,那些原本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孩子,不但觉得有内容可写了,而且习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了,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争艳,色彩纷呈。鉴于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一是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二是文娱活动,如联欢会,朗诵比赛等;三是野外活动,如春游、参观、野炊等;四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献爱心,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有了这些丰富的活动,就有了浓厚的生活基底和深切的体验,就不再叹“无内容之苦了”。

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情感困惑等。比如可以出一些《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4、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苏教版第五册《习作8》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学时,让孩子们从家中带了很多可爱的玩具,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规范语言,形成习惯。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小学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用词不恰当,学过的词语(尤其是书面词语)用不上,一写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就只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方言、口语。如:“我的书过了他的线,他用力夯(推),把我的书都弄揪(皱)了。”……批阅时,你得仔细揣摩,才能领悟他要写的是什么意思,该换上哪个词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学习的词语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喜欢从字典上寻找词语的意思,而没有把词语的意思和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只有丰富了写作语言,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首先,正确把握词义。汉语中同义词众多,更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应从遣词造句开始,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帮助学生辨析词义,领悟词语在通常语境中的规范、习惯用法,进而恰到好处地选用词语,使得词汇丰富、句子生动。

其次,细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这种感情的流露,主要寄托在字里行间,是通过包含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的。词语有褒贬之分、雅俗之别,使用时必须正确区分。有时候,巧妙地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语言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

另外,帮助学生养成勤动笔写作的习惯。“闻千曲不如操一曲”,光讲不实践不行,只有写,才能会写,在写作实践中,努力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坚持不懈,养成不随随便便用词的习惯,每用一词,都反复斟酌,用心揣摩,不用则已,用则求准。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七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具有写作的兴趣。反思我们的传统作文评价,许多教师俨然以一副“判官”的面孔,给一个个满怀希望、渴望成功的学生简单宣判。一个分数就判定了等级,几句评语就画定了像,而且评语简单、统一、千文一面,大都是诸如语言是否流畅、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之类的内容。还有部分教师,把作文修改得满篇通红,面目全非,他们自以为对学生负责,殊不知,这样的修改会把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修改得无影无踪。

其实,恰当地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之火的助燃剂,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就会放飞学生的心灵,带动多数学生走上爱好写作之路。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深深反思后,针对作文评价中的误区,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改变了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评价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关注评语艺术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评语首先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面对静悄悄的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重心长的评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果教师的评语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符号,没有丝毫情感,那么学生怎么能够真心实意地接受呢?有了这样的反思,我在作文评价中,尝试着用以下几种类型评语呈现学生面前:

1、肯定型评语。即使写得再不成功,也有它的亮点,评价作文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这些亮点来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如有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较优秀,我就这样评价他:“这词用得很贴切,你把种子放到了适合它自己的土壤。”有的结构较有特色,我就这样评价:“你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更精彩。”有的结尾和开头很出色,我就评价为“你的结尾意味深长”等等。学生读到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加以肯定的评语,就会有一种成功感,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写好下次作文。

4、商讨型评语。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因而他们有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修改取代,以致于使习作中美好的、纯真的、具有学生色彩的文字在修改中消逝殆尽。当然,对学生习作中不规范的语言、不合理的结构等,教师还是要适当点拔,但最好用商讨的口吻,如:“如果把这个词换成‘神采奕奕’是不是更好些?”“把‘我实在是很高兴很高兴’换成‘此时此刻难以表达心中的喜悦’是否更妥当?请你读读看。”

5、图画型评语。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时还可以用画图来表达。如学生的佳作,可以画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还可以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学生一看图就明白老师评价的用意,无需多言,学生的情绪自然高亢兴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

反思我们以前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篇篇都是教师包办修改,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受益终生。学生由写到改,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教师悉心引导:

1、学生参与,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可变教师单人评为学生群体参评。我尝试了以下组合对应方法:“小组评定”即三四个人一组来评定;“交换评定”,即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评定;“自我评定”,即学生自我评定;“学生评委评定”,即选出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做学生评委,评价其他学生的习作。经过尝试,学生自己当了评价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在给别人评价的过程中,既帮助同学修改了习作中的差错,又学习了别人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在对照中发现了自己习作的局限,还能够体会到评价别人习作的不易。这种种收获都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要好得多。

2、授之以法,引领入门。教师把一定的评价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着高枕无忧、撒手不管了,教师还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首先,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可以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笔者把这种方法称为“堂批”。学生从教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到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一般过程,这样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就知道如何评价了。

3、分层评价,鼓励后进。学生评价同伴的习作,往往眼光是很“挑剔”的,教师一定要提醒他们,对习作评价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而要区别对待,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别人,要用欣赏的眼光评价人。一个班内肯定存在着作文水平的差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作文和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作文,其评价的标准要不同,较差的学生放宽尺度,只要他有进步,就可以适当给他高分。同样是80分,对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好的学生来讲,意义一定不同。这样,不管哪个层面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及时给以高分激励,从而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评价他人习作的同时,学优帮差的好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八

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学活动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写上大段的评语,学生或认真拜读,或只关注成绩,之后,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劳付之东流。学生的作文评价,多多少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桩苦差事。现在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顺,文笔是否花团锦簇,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华丽,内容更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这样的文章却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好评。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的老师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作文的要求不能偏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要打击孩子的写作热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的眼睛,发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在鼓励中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促进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们作文的评价呈现方式,可以用等级评价,也可以加以评语;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不管是哪一种作文评价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今天学生写的作文,大部分或是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几乎没有学生自己的情感表达,作文变成了及其虚假的东西,写游记,就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建设者的热爱、赞美之情;写身边的爱,不是父母深夜背着生病的“我”上医院,就是父母冒雨为“我”送伞;写友情,不是我借你橡皮,就是你扶我起来;写好人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扶老人过马路,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感谢老师家长的悉心教导;写学习写训练,不是为祖国、为集体争光,就是勤奋向上永不放弃……这样千篇一律,空话连篇、假话当道、套话成堆的作文,我们又从何谈何真实情感?从何谈认知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这就要求孩子的作文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求孩子在写作文时务必要求真求实。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大谈爸爸妈妈的“苛刻”教育,甚至于感叹生活“艰难”。究其原因,因为该同学的家长的确望子成龙心切,也有不少老师反映其父母专制的管教,学生在家庭中就难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觉得生活“艰难”,所以他就把这种真情实感很自然地写进了作文里。由于他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但写得相当实在、真切。对此应该如何评价?我认为这位学生能写真情实感,路子对,文风正。在讲评课上,我大大肯定了这种写作态度,当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不少有同病相怜之苦的学生竟对文中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累了又一次习作素材。

二、培养学生自信地写作。

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除了平时积累少外,还因为作文的条条框框太多,要求越多,作文就越容易离题,一次次的打击,让孩子再不敢动笔写作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写作文呢?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对话平台,让学生重塑自信。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让学生充满自信,那我们的作文批改就不能老是去“找碴”,而应该学会善用鼓励,让学生在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一个字词的运用到一个片段的描写,从文章的材料、内容、立意到学生写作的表达技巧,从工整的书写到错别字的减少,我们都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文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避免使用“不好”“不该”“差”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绝对禁止使用侮辱和带歧视性的语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接纳,为自己的人生喝彩。

我曾经教过这么一位男孩子,十分好动,篮球是他喜爱的运动项目。因此,在言谈间、作文里经常提到他的篮球,可是在有关打篮球的作文里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叙述:甲同学得到球传给乙同学,乙同学又传给丙同学,丙同学又传给丁同学,丁同学又传给……,最后某同学投篮,球进了!作文也写完了,这样的作文按照书面情况给予评价显然会挫伤他的积极性。

我选择了和他一同观看一场篮球赛,请他给我这个“门外汉”讲解比赛,当我带着一群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他眉飞色舞,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讲解,相信他已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事后我告诉他:“你说得太棒了,如果你能把刚才所说的都写下来,那肯定是一篇优秀的作文!”积极向上的评价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以后的文章中总能看到不少精彩的语句和生动的描写。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使我们的每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够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三、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也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才能的人。我认为作文评价应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主导。的乐趣从何而来?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太阳像是得了感冒似的变得有气无力”、“树叶在风中摆动像是跳着集体舞”、“她的嘴唇红得好像刚喝了几大杯草莓汁”……多么精彩的语句,多么独特的想象,对于这些教师就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孩子作文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我们在作文评价中有新的观念,鼓励学生要从独特的个性化视角出发,展现其思想上的“独特性”,鼓动学生在思维上要“与众不同”,写自己的作文。

总之,我们只有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融入到作文评价中,才能促进作文改革绚丽多彩。

人文关怀的作文篇九

内容提要:面对学生不在乎作文评价的现象,语文教师要拿起评价的武器,合理、适度、多元化的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写作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评价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几乎都面临过这样的事情:批阅作文,老师精批细改,往往要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是,对于老师的辛勤劳动,学生并不领情。他们拿到批改的作文后,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评价的杠杆作用,使学生愿意写作,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呢?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写作的兴趣。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来源于“我要写”和在写作的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

步入初中的学生,接触到新老师,刚开始作文时,热情很高,想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老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评价。笔者在教学时,就曾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或早读时间,把每位同学作文中最亮点读给大家听。有时,同学们作文写得好了,就可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来评读。这时候,学生们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唯恐把自己的漏掉了。对于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乐于去写。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提倡“蹲下来”看学生作文。

二、用评价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因此,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

(一)用评价的方法彻底杜绝说假话现象。

在每次写作文前,都让大家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先在四人小组内说,再选代表在全班面前说,让大家评评他说的内容是否真实,如果不真实,大家可以指出来。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听说能力,最主要的是杜绝了作文中说假话的现象。

(二)用评价的方法可以试着解决写出个性,有创意的问题。

写出个性,有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196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为达到这一目标,不妨做以下尝试:

第一,比一比作文题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业余生活丰富,节假日增多,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加大,内容多样。可供记录和口忆的生活小事大量增加。我们指导学生把这些假日花絮、生活浪花记录下来,并给自己的记录起个题目。然后在班里读自己的题目,看谁的题目最新颖。评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5个题目,给作文加分。学生们为能得到加分,想尽办法,给自己作文起一个新颖的题目。每次作文题目五花八门,为创新的作文起了个好头。

第二,比一比谁的'作文最让你钦佩。一个吸引人的开头,一个让人回味的结尾,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一个巧妙的构思等等,都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东西。可以由别人介绍,也可以由自己推荐。谁的作文中新东西越多,得到大家的赞扬也就越多。如:一(9)班的郑菲儿,她写了一篇《勇做生活的酵母》。我将她的作文在多媒体平台上一展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因为,他这篇文章让人吃惊的地方真不少。老师让大家尽情发言,找出每一个写得好的地方。有的说,他的心理变化写得绝,从天热得使人发愁,看楼下新闻的好奇,再到没什么希奇的悻悻而归;从兴奋的想吃麦饼,到妈妈放酵母的意外;从佩服酵母的小却作用大,到最后的“勇做生活的酵母”的感受。有的说,她运用题记这一形式,别具一格,很有特色。有的说,他的句子写得通顺,没有什么多余的词······她自己也说,她这篇幅文章最大的优点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们把老师可能说的优点全都说出来了,而这样的体会可比老师说出来深刻多了。大家也知道什么是有创意的东西了。

三、用师、生、家长共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

过去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其实作文的评价可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教师要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可以按照以下程序:

(一)教师示范评价指导学生以教师的评价为例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学生作文初期,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示范作用。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自己应综合考察以下几方面:

1、写作时考虑不到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曰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然而,一开始就用以上标准来要求学生的习作,会让学生们更怕作文。这就要改变一下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按每篇作文的不同要求,给出标准,再按标准评价给学生看。

如:学生写《我是一中人》这篇作文。我选择了三篇代表不同水平层次的习作,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出来,让大家认真读。在对这三篇习作有较深印象的基础上,对照《新课程》写作评价标准,首先看作者是否做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其次,看作者所写的材料是否新颖具体,主题是否突出,给人的印象是否深刻。

再次,看作品是否语句生动形象,积累的优美语句多。让大家寻找,哪篇作文用学过课文中的词句多,哪些词句用得巧妙,妙在何处。不这样用,还可以用什么词句,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最后,看文章是否画龙点睛,能取到余音缭绕的感觉。(当然,最基本的就是要能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有了以上的四层分析评价,大家对写作就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教师再进行四个方面的小结。教师评价的示范作用也就能全面体现了。

(二)学生互批互评。

在前面评价的基础上,可采用先大集体评改再小集体评改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选择一篇比较典型的作文显示在多媒体投影仪上,再将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把文章先读几遍,以便发现文章的问题所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怎样修改,然后进行修改示范,边改边说明。这样做,让学生直接感知了修改作文的全过程,懂得要“改哪里”和“怎样改”,为后面的自改打下基础。

第二步是分小集体即四人小组用讨论的形式进行自改。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纷纷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他们讨论得很认真,甚至发生争执。他们改得更细致,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四人小组修改完毕,在作文本上写下小组的评语。

老师把作文本收上。

来,浏览一下各小组的修改情况,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批改。在批改时要注意肯定四人小组批改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疏忽和遗漏的地方。最后还要在全班进行讲评,讲评后让学生再进行自我修改。

经过这样的作文批改流程,变一次修改训练为多次修改训练。学生在参与自改作文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独立性。他们在动脑、动嘴、动手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商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但培养了自改作文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三)家长参与评价。

家长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主要起辅助作用,促进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由于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让家长参与评价,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每学期次数不宜太多。如学习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后,学生写读后感的同时,让家长也写写读完“读后感”的想法。有一个家长在看完学生的读后感后深情地写到:“说来惭愧,面对这样一个作业,我曾经怀疑这个要求的必要性,现在认真地想想,还真有必要。《羚羊木雕》是一篇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好作品,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使人震撼。我们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做人的教育,不够重视。《羚羊木雕》讲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家庭纠纷。‘我’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做人不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考虑问题要想周到,全面,家庭才能和谐。记得我和儿子刚读这篇课文时,儿子曾理直气壮地说,假若他是那个女儿,他也认为做父母的实在太重财轻义了,怎么能把金钱和友谊放在同一个天平秤上呢?做父母的实在太残忍了,伤害了女儿那颗脆弱的心。从儿子的谈话中,我明白对儿子的做人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平时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做人小节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家长干什么都要以身作则,不能停留在对金钱的追求上。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孩子的思维,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我,只有做到尊重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塑造出具有人格魅力的父亲来!”家长写出这样的读后感,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将此类文章贴在教室的bbs上,让家长、学生、教师参与这类话题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又在家长会上宣读一些家长的读后感,让更多的家长感受家长参与评价的氛围,更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家长参与作文评价的一个个高潮!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写作文、评作文的劲头更大了,兴趣更浓了。这样的结果,已大大超出作文评价的本身,既促进了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又让家长对学生的进步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也促进了家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四)学生自评自改。

学生自评自改写作,是作文评价的最高境界。教师在通过讲述中外名人修改文章时发生的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藤野先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典型范例,使学生认识到自评自改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另外,请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在自改作文方面的做法与感受。引导学生将原稿与修改稿进行比较,谈谈修改后的效果。

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让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心动”,使评价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有利平台。这样的作文评价教学任重而道远。引用屈原的话就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卢慕稚张莉莉赵大悌《新课程与评价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