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五篇)
- 上传日期:2023-03-13 11:58:16 |
- zdfb |
- 12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篇一
内容摘要: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日趋增大。毫无疑问,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
制迫在眉睫。
关键词:信贷风险金融制度防范体制迫在眉睫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
银行风险,即银行经营结果的潜在变动,也是贷款市场的常态。按照它的波及
区域和辐射范围,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银行风险。所谓系统性银
行风险,也叫市场风险,它是与市场波动(利率、货币、通货膨胀等)相联系的、由
整个银行系统所遭遇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银行风险则是指由单个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它并不会给整个间接融资市场带来风险。而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既有因
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整个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系统
风险成分;也有因管理、操作不健全等原因形成的个别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非系统
风险成分,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内控机制风险、法律风险。
而信用风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全系统普遍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众所周知,国有商
业银行的风险形成除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风险外,还跟我们的政治体制、银行的产
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等有很大关系。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形成原因
1、政府干预。政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及由此形成不良贷款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拥有百分之百产权的独资企业,政府是国有资本的人格
化代表。由于政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还是
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这三重身份成为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现
实的便利条件。
2.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实行信贷资金供
给制,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超信用的经济关系,同时也使国有商
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
行经营中的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国家也采取了施工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人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实
行经营转制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对策。经
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还承担以下社会责任:(1)由于银行与财政关系未理顺、企业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受旧观念和体制的影响,造成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2)
转轨时期,由于中央银行问接调控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调控
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担负“宏观调控任务”,不可能以“利
润”为唯一经营目标,违背银行的商业性原则;(3)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大量的政策性
任务,伴随着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任务有所减轻,但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任务仍很重。
3.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在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下,改革进展缓慢,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本转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加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力和责任处于极不对称状态,导致其对
企业经营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以权谋私,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同时,国家对国有
企业的经营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企业经营缺乏内在动力和压力,导致国有企业预
算约束软化,形成大面积亏损的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又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紧紧地绑在一起。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推进,国有企业不能走向市场,国
有商业银行改革也难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也难以走向市场。
4.银行缺乏内控机制,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社
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但银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
有健全的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内控机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阻
止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同国有企业一样,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
约束与激励机制。加之,银行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经营状况没多大关联,经营好,不良资产少,并不体现为个人收益状况的改善;经营差,资产流失,风险加大,损
失由国家负担,惩罚措施落实不到个人头上,经营者对于逆经济原则的行为并没有
强烈的规避意识。另一方面,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
代理的链条很长,在所有者缺位的背景下,委托代理成本费用很高,道德风险无处
不在,违规经营、绕规模放款现象普遍。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商业银行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
化。
1、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
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
2、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
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
3、统一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
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
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
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商业
银行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商业银行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
能贷,如何,贷给谁。商业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
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四、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1、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
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
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
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
2、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
争,采取欺骗的行为。
3、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
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
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和改革
1.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股份制
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也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
权转换的主要方向。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
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走出所
面临困境的战略选择。同时,股份制改革也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客观要求。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框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
份化,实现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为银行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控制权及监督权的人
格化奠定制度基础,这是银行实现有效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前提。首先,国有商业
银行应按照股份制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即体现资本所有权的股东大会、体现公司法人财产控制权的董事会和体现经营管理权的高级管理层。
六、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
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
风险,稳健经营。
1、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
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
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
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
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
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
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
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
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2、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
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国有
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
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
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其一、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业银行
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
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
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
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
核转变。
其二、会计系统控制。
总之,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
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日趋增大。毫无疑问,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
【2】 徐明棋.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1999
【3】 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
【4】 宗良。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
【5】 陈炳才。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金融研究.1997
【6】 郭清马.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篇二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rights ://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财税与金融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姜荣国辽宁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 辽宁沈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多, 以及主观和其他客观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越来越严重。因此, 应明确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 完善宏观体制, 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督机制, 构建科学的防范体系。
关键词:财务风险 防范目标 防范措施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以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 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遇到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信贷风险较大,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 存差” 严重, 会计内部控制失效, 人力资源开发不够等。
财务风险可理解为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 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指在经营过程中, 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 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别
一按财务风险发生的形态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静态风险, 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作用和人们的错误判断与错误行为等导致的风险。动态风险, 既有损失机会又有收益机会的风险, 动态风险又称为投机风险。
二按财务风险的可控程度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可控风险, 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和可以控制的风险。不可控风险, 主要指经营者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预防、抵御和较难进行管理的风险。
三按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可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信贷风险, 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或逾期不归还而引起银行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利率风险, 指由于利率变化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 指由于现金和其他流动性资产不足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通货膨胀风险, 指由于通货膨胀因素使银行成本增加或实际收益减少的可能性。
二、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宏观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 例如, 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债务的实际价值就会下降, 如果利率是固定的, 它将缩减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 从而导致产生了财务风险。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更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例如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实际很大程度就是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很差造成的。逃废债务, 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所负担的财务风险愈来愈重。
宏观政策环境。宏观政策环境的内容包括是否存在严重的金融压制, 国家是否在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信贷资金配置方式和政策是否有损于银行信贷安全和决策自主权。这些政策影响了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投资水平与结构、外汇流动等,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 财务风险。如中央政府在刺激需求的同时, 中央银行仍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地方政府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为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 而不考虑其可行性, 并为一些企业逃废国有商业银行债务提供“保护伞” , 对银行的保全资产工作横加干预, 从而增大了银行的财务风险。
宏观制度环境。中央银行监管不力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地方化, 使其难以发挥对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督作用没有建立银行评级制度, 不能了解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风险状况, 使其在管理上不能有所侧重缺乏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措施, 这很容易出现 大面积存款挤兑现象, 使个别财务风险问题演化为区域性, 甚至全局性的财务风险问题。微观环境
市场变化莫测。产品市场上的供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价格及资源与变量难以估计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利率和汇率等市场变量难以预测。国有商业银行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经营管理, 必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市场竞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均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增大盈利的不确立性, 破坏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 进一步加剧国有商业银的财务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设备故障、意外事故等也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二主观原因
负债经营
国有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 自有资金比重极低, 它想增加资产只能通过增加负债来进行。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少, 一旦遭受较大损失,就可能发生偿债危机或资不抵债。高比例的负债经营, 会导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用负债来均衡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 如果市场上资金普遍紧张, 以负债来提高流动性和扩大业务规模就有可能得不到保证。即使银行能用高成本负债来增加流动性, 也不得不把资金用于收益高的贷款和投资上, 下一个偿债高峰来临时银行将不得不面临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高负债使国有商业银行深受负债结构变化的影响。如银行活期存款比例一再下降, 不得不创新金融工具, 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银行本票, 来增加新的资金。负债结构的变化使银行负债成本上升, 盈利下降, 银行为寻找高收益, 自然就加剧了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管理水平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缺乏科学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 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 操作失误, 甚至玩忽职守,均会直接或间接带来损失。国有商业银行的计划管理是其各项业务的综合性 管理。如果没有坚持统一性、科学性、灵活性以及全面性的原则, 则会使其经营管理出现问题, 经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必将带来财务风险并造成相应的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来获取更多的盈利。但是在财务管理中若违背了效率原则、节约原则、经济核算原则等, 就会使财务管理混乱, 给其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经营方针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应该是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 风险一定时, 追求盈利的极大化或盈利一定时, 追求风险的极小化。但是, 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出现了两种极端做法, 或过于保守强调安全性, 或过于进取强调盈利性, 都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
从微观角度来看, 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的目标是通过处置和控制风险, 防止和减少损失, 最终保障正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从宏观角度来看, 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的目标是通过稳健经营, 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 避免商业银行倒闭, 最终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 以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完善宏观体制是防范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基础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的重要条件。政府要从直接管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 减少对市场过多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放松对国有商业银行过多的行
政直接管制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保证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减少人为的风险损失, 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转变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解决财政、国有商业银行、企业间不合理的分配关系。第一, 在活动的范围内财政应以公平为主、国有商业银行应以效率为主来安排各自筹资和资金周转的性质。第二, 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改由财政、国有商业银行两家供应管理。财政应逐步恢复向企业增发流动资金, 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从由国有银行单轨供应和管理改为由财政、银行双轨供应和管理。第三, 调整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间的利润分配关系, 适当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上缴财政的利税比例, 以增强自身积累, 加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周转能力和运用效率。通过深化企业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从根本上扭转国有企业亏损的局面。为确因债务负担过重陷人困境的国有企业提供债转股的契机, 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重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 化解不良债权债务。另外,要通过健全有关法规, 建立破产淘汰机制等手段, 规范企业改制行为, 遏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完善机制, 为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一, 适当扩大资金市场的范围和规模, 增强融资品种和工具。第二, 允许国有商 业银行扩大和增加主动负债品种, 如开办大额定期存单业务。第三, 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建立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 是防范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把握市场准入关, 坚决禁止乱办商业银行的行为。
要尽快健全非现场监控和预警系统, 逐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与中央银行监测系统的联网,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活动实施全程监控。要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把监管重点转到资产负债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全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彻底摒弃粗放经营的工作方式, 真正树立集约经营思想。很多国有商业银行仍存在的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要解决只注重存款、贷款的总量, 而不从长远考虑其结构、期限的问题。转换用人机制,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增加防范风险的能力, 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社会化、收益社会化和监督社会化。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第一, 整顿会计秩序, 规范会计工作, 恢复国有商业银行“ 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 的行业形象, 按照《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构筑严密的会计内控体系。第二, 完善现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 降低不良生产比例。第三, 遵循谨慎性原则, 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人的确认和坏账的计提办法。第四, 认真编报现金流量表, 适当运用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 以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积极开创金融服务新品种, 抢占新业务领域的制高点, 并以此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和防范风险必须进行改革, 而改革的核心就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原有的现金、银行票据、商业票据等基础上开创远期合约, 期货等新的金融工具, 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提高自身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篇三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行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等。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1)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障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
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2)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观念陈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董事会还没有真正起到内部控制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4)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6)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银行风险监控。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任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从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监督三方面着手:
1、要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尽快按国际金融通则和制度办事,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继续协助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和落实信贷责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要防范化解处置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或通货膨胀。
2、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2)完善内控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起。建
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3、建立规范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市场监督。在2001年的新巴塞尔资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市场约束与最低资本金约束、外部监管共同成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场约束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过程中,风险信息居于关键性地位。银行业不仅要披露最为基本的关于不良资产等方面的信息,还要描述详细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银行的信息披露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需要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经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合作。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必需满足股东的信息披露要求。就银行自身来说,引入市场监督,同时让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赢得广泛的认可,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篇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繁荣稳定是影响我国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不规范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金融业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限定于国有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贷款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等原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
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对于具体业务中的风险往往最为敏感,了解的最为透彻。所以,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意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注风险的重要意义,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化治理结构,集中监督力量,树立正确的监督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由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监督事权的内在集中统一,外在监督机制的引入,达到合理运行监督机构,理顺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制衡银行内部人员控制的目的,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
(3)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加强业务标准化,实行有专门管理层负责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起与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同步延伸的反馈机制,系统地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4)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管理策略,通过独立且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篇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不规范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金融业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限定于国有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贷款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等原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
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对于具体业务中的风险往往最为敏感,了解的最为透彻。所以,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意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注风险的重要意义,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化治理结构,集中监督力量,树立正确的监督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由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监督事权的内在集中统一,外在监督机制的引入,达到合理运行监督机构,理顺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制衡银行内部人员控制的目的,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
(3)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加强业务标准化,实行有专门管理层负责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起与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同步延伸的反馈机制,系统地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4)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管理策略,通过独立且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人教版(实用20篇)
- 最新我国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 简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5篇)
- 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模板13篇)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模板11篇)
- 最新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机制(5篇)
- 焊接收音机的实验报告总结(五篇)
- 2023年河南省高级经济师职称评审条件(五篇)
-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规划的感想(实用20篇)
- 最新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施工方案(实用15篇)
- 最新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五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