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4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0 22:26:01    小编:zdfb
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4篇)

  • 上传日期:2023-03-10 22:26:01 |
  • zdfb |
  • 9页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我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

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实践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实践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小结: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都应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二

初中英语:本课题主要以七年级全体英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备案和学生(西安市东城一中七年级九班、十班、十一班和十二班)为研究对象。

有效性: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收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本课题的有效性范围主要界定在效率的最大化内。

本课题将整个研究课题化整为零:首先,分析了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总结出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五个原则:全面性、真实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才能有序、高效的进行。其次,实践总结出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再次,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现状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举出教学活动设计的成功案例以及评价标准。最后,结合二语习得理论提出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总之,本课题研究两大问题:1. 针对初中英语学习特点分析发现初中英语课堂低效的原因;2. 针对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瓶颈因素再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解决瓶颈的方法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例如研读编写教材和课程标准、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学生个案研究、听取学生反馈信息、研讨备课、教师技能评比、教学活动设计研讨会、教学活动设计实践等方法分析造成由于课堂活动设计不合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语言技能和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3月),主要任务是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信息及成果,确立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教师教学方面,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学生学习方面,分析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心理特征和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的特征。对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由于课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做调查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具体实施方面包括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和小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申报立项并填写课题申报表;拟定开题报告并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开题答辩。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设计研讨的信息及成果,撰写论文。把课题模块把具体任务分配到小组成员,各成员按部就班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任务并且分析研究报告信息,撰写分课题研究成果。小组成员通过研讨学习以及课堂教学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归纳和提升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将总结提炼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验证和完善,撰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发表初步成果,大家互相交流意见,确定论文终稿。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课题结题阶段,主要任务是分析、整理课题信息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审。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性。而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有效教学是在新课改改革提倡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转变成体验课堂,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形成能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 提倡高效课堂理念的需要。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对学生而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理论的教学情景是非常有意义。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环。

3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着眼于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4 充实和发展“二语习得与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需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介绍的国内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比如胡文仲、戴炜栋、束定芳、胡壮麟、王初明等致力于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本论文研究成果将充实发展国人对二语习得的研究。

主件: 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

附件: 1. 七年级英语备课组备案研究分析报告

2. 课堂活动设计课件以及反思

3.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调差反馈表

4. 成功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5. 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经验讨论报告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三

让教师学会放手,以学生的学路来设计和实现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学习。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更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本领学会学习。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构建新的教师角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2、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式、任务型、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从学情出发,以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能力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研究进程安排:

20xx年2月至3月:提出课题,并进行可行性认证。

20xx年4月至20xx年1月: ①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收集各类原始材料。 ② 提出具体措施,开展有效研究,整理典型案例。

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结合上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反思活动,改进实验方法,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继续开展的课题研究,同时,收集好实验数据和素材,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初二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篇二:

(提出有待解决和重视的现实问题,论述本研究的价值或重要性)

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发展状态。作为初一到初三的过渡期,学生的成绩是在初二开始拉开距离的。从摸索的初一阶段进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后,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以为初二是幼儿园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丰富课外生活和发展兴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导致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幼儿园二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尤为明显。同时它还波及和影响其他一些学科的两极分化,使一批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因而继续保持优异成绩,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而有些同学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兴趣的减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优等生的越学越好,及学困生的越来越差,便形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就是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xx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xx。9):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杨艳玲,李莎为负责,曹珍珍、李海智、杜静、王俊彪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xx。9——20xx。10):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xx。10。20xx。4):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1。调查研究:采用谈话和问卷等方法,弄清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负责人:李莎

2。行动研究: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存在的实际情况,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负责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经验总结:边操作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课题结束。 在此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负责人:杜静 曹珍珍 杨艳玲

第四阶段(20xx。4—20xx。5):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杨艳玲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发到微博里,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时总结对策,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两极分化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等)的初步认识,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 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四

1、《学困生形成原因及疏导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延市教研发【20xx】06号文件)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167。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一些学生也在学习和品德方面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探讨和摸索。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疏导对策的研究,摸索出对学困生正确引导的方法,形成一套适合我班甚至我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1、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等教育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

2、新一轮课改精神,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品德习惯不能形成,这一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1、全面分析学困生消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原因;

2、探索提升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法;

3、让学困生在积极的课堂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成功,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学生自身形成的原因;

2、学校教育方面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3、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缺失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对学困生疏导的对策:

对学困生的疏导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利用正面典型的成功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转变;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克服不良习惯;

3、通过培养师生情感,转化学困生思想上的认识,提高教育水平;

4、努力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其潜移默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1、行动研究法: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中,努力用科学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探索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所要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用这些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品行的习惯,进一步验证、丰富研究成果,形成尽可能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新模式。

2、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格,了解家长、教师对学困生的认识及学生的认知状况。对所有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使对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更有针对性。

3、分析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况各项研究成果以及形成理论。

4、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了解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探索对学困生疏导转化的对策。

本课题分四个研究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为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工作为,分析学生现状,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月)为课题开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开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课题研究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进行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为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形成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与有效途径。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分析目前转化学困生的基本方法及对策,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主要工作为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准备课题验收。

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阶段性实施方案、阶段性工作总结。

4、课题研究资料汇集(调查报告、研究过程记录等)。

5、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6、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有制度保障

课题组将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每周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

2、有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校行政会、教科室重视对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而且课题组定期召开研究情况汇报、交流会,以确保各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3、有实力雄厚的科研人员

本课题组成员具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从能力看,课题组成员为中学一级教师,有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勇于课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多次参与省、市、区、校级课题研究,这些都保证了本课题的成功实践。

4、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学校有足够的图书资源,有研究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为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场所和各种有利条件。

5、有浓厚的教研氛围

学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教科研氛围浓厚。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五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 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

(四)、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形成成果。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一)、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二)、编写历史有效学习的时间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三)、形成结题报告。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六

初中各科教师都一直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学生的有效参与,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项重要的表现,也是教学是否有效落实的基本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存在有这么几个困惑,部分班级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是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有些班级上课气氛沉闷,考试成绩还可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而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回答教师的任何一个提问班级的上课气氛、学生的参与情况,固然与班级氛围、学生的个性有关,但是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并且是有效地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导学引导的效度,教师的导学引导必须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引导,必须是有效的引导。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引导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得引导,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中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物理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引导情景,一步步进行正确有效引导,化难为易。这是实施有效提问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堂导学引导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导学引导只要相对巧妙,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注意引导,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赏识教育理论。

赏识教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自身的体系,是充满了人文思想的现代教育理念,而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贤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赏识教育的光辉。在导学引导中尽可能多地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修正自我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一)国外:

(1)凯洛夫加工改造的“三中心”教学模式:“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杜威等人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3)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4)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

(5)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二)我国:

(1)“指导——自学”教学模式;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3)“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5)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

(6)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

(7)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

课堂导学引导,可以具到是教师设计的某一次提问、有目的的某一个举止动作、某一个小小实验、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某一次活动等,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并能提出下一个问题、露出一个表情、课后想再一次实验等。从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导学引导不再是一个的所谓的教学环节,而是伴随着在课堂中的每分每秒;导学引导,也不再是平时大多数老师口中所说的教学手段,而是聪明的老师所能够采用的教学智慧和艺术。所以,我们每一位想有所成就的教师都应该好好研究与把握。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导学引导的研究是要尽可能地做到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引入最佳状态,研究导学引导的方法、导学引导的时机、导学引导的难度、提导学引导的方式等的适时性,及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

课题研究的任务:

(1)初中物理课堂导学案的状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现行导学案的有效性,作用效果有多大,为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及采用高效引导模式奠定基础。

(2)初中学生在物理课堂诸多疑惑形成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中学生物理课疑惑形成的原因,同时也要点对点地从教师导学引导方面寻找造成这种疑惑原因,从而分析提炼出更有效更犀利的导学引导方式方法,为构建效课堂中导学引导的框架和模式打牢基础。

(3)初步搞定初中物理课堂导学引导模式形式并付诸实践反复检验。

(4)导学引导中的评价导学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进一步明确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中所使用的导学案现状情况。(2)构建效课堂中导学引导的框架和模式。(3)拟定课堂导学引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2积极向更优秀的同仁学习请教,取长补短。

3认真备课,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每一次导学引导,并进行总结提炼。4组内公开课,实事求是认真分析研究。

5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边实践变完善。

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6月:上报申报表,提交个人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

实施阶段:20xx年6月至7月:理论学习、准备开题。

20xx年8月至20xx年8月:实施方案、课堂实践、实验探究。总结阶段:20xx年9月:总结、结题。

1、总结出更好用的课堂导学引导方式方法

2、汇总具有代表性的课堂导学引导案列

3、撰写相关论文

4、课题研究报告

1、研究人员的能力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对课堂导学引导有长期性的思考与实践。我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为这个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的新课程改革活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浓厚的氛围。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同事的支持,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帮助。

2、制度保障

3、经费保障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七

在新课改形式下,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还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

《变废为宝》这一课题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经过稍微改变或组合变成有实用价值的用具或装饰品。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实践活动。如调动学生收集废旧物及相关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充分利用这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学习《生活中的垃圾》这一课,学生对生活中的废物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六(1)班的同学通过讨论,制定计划,提出问题:如何把生活的垃圾变废为宝。

1、实验同学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综合其它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等。

该课题以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为实验的对象。

1、收集废旧物的有效途径。(观察法、以收集为主)

2、如何有效进行废旧物的分类(观察法、以对比为主)

3、废旧物品的再创造。(成果展示)

(一)预期达到的目的:

1、促进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2、促进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3、展示同学们的动手力和创造力。

(二)成果展示形式

1、如何有效进行废旧物的分类的研究分析报告

2、学生的调查表

3、变废为宝的作品展示

(1)实施的阶段设计

本实验的实施是从20xx年4月到20xx年5月。我们准备分两个阶段,进行本课题研究。

1、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4月)

(1)实施修订后的课题实验方案。

(2)20xx年4月分组同时研究收集废旧物的有效途径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废旧物的分类,最后,废旧物品的再创造。

2、总结阶段(20xx年5月)

(1)小课题结题申报。

(2)撰写小课题结题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八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前年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且大多是在中学以上的学段进行,在小学阶段进行校本开发研究的我校尚属少数。美国1789年为感谢印地安人的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的需要,真正懂得感恩的尚少,许多华人认为“养儿防老”的心态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研究价值: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德育,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校从反思小学德育现状入手,执著地探索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积极创建凝聚我校特色有着极高实践价值的校本德育课程。

(1)力争通过开发和实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通过构建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开发出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现代校本课程实施理念。

(3)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实践“知行统一”的德育灵魂,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2、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一学会品味这种美好的感情,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3、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本课题对“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界定:它是德育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德育课程是一种大课程的概念。是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使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有目的、有步骤甚至有评价的教育行为。德育课程体系化的目的在于克服“盲点”,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德育。德育课程体系庞大科目众多,本课题的研究则力求通过整合国家课程标准、上一级部门下达的工作要求以及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我校德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创新主题与内容、创新过程与方法、创新体验与收获三大渠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建立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计划分“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四大主题来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对小学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我校德育课程的研发要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归纳。让学校德育课程汇聚集体的合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主要进行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制度与管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表,并严格按课题进度组织实施。

5、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20xx年7月参与由市教研室领衔的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校本教研基本特征与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学校,20xx年9月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验收。

2、20xx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过尝试,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课题将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域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负责人:王晓燕,女,大专学历。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行政校长。曹克俊,女,大专学历并顺利完成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市幼教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大队辅导员。两人均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研究》。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教科研实力雄厚。本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层次、研究能力都较高,大都是大专、本科毕业。课题成员中有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他们有创新精神,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有独到之处。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行政校长,研究经费学校能主动承担、大力支持,并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学校与多家单位鉴定了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并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另外,我们将请市、区教科所、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一)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讨论稿、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案例、阶段研究报告、总结调整、班级自治记录、环境建设资料、学生及家长访谈记录等

第三阶段:研究论文、结题报告、课题成果集

(二)最终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2、研究报告;

本课题从20xx年3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定为3年,计划在20xx年2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围绕德育、德育课程、德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由大队部组织全体班主任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3、组织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

4、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九

古典文学中常见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十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学生课堂合作小组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理论中的“引导”之涵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

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创新学习是一种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超越和升华。

2 、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

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

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

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

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xx年3月—20xx年5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xx年6月—20xx年10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xx年11月—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xx年9月—20xx年12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5)

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6—20xx.10)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 (20xx.11—20xx.7)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8—20xx.12)

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总之,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研讨会、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水平,交流经验,及时反思,用校本研训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执教能力大幅度提高。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十一

一、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無二的特质。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国学经典中就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20xx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此时距中华民国总长蔡元培先生全面引进西方教育体系102年,距陈独秀先生开启新文化运动99年,中国教育在经历了百年学习西方之路后,终于回头重新审视和学习自己的传统了,传统文化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此时,如何建设一种适应当代学校、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国学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而学校的国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属于国民基本教育。国民基本教育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部分,其主体应在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中完成。古人说:“童蒙养正”,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童蒙时期,形成“做好人”的习惯,把自私的心、自私的行为改变过来,从原人变成好人,才能激发其善性的本能。而如何养?怎么养?就是本课题需要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研究。

2.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及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重新被人们认识,国学教育也随之广泛开展。但是,针对幼儿国学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幼儿国学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有18篇论文,最早发表论文的时间为20xx年。这一情况说明,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学界才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省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拓荒阶段,目前还没有文献著录。就现有成果来看,杜洁琼的《幼儿国学教育内容选择及方法》着眼于幼儿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及方法,做了比较基础的分析和研究;李静的《国学经典与幼儿礼仪教育》研究的是幼儿礼仪教育与国学经典的结合,因篇幅所限,只有较为简单的分析。闫蕾的《小议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关注的是现在幼儿国学经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材料翔实,立论中肯。除此之外,还有《幼儿国学教育之我见》、《在国学教育中促进幼儿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等几篇文章,大都从一两个侧面来研究幼儿国学教育的某个方面,整体而言,还需要加强实践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幼儿国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创新之处:(1)本项目在国学教育的视野下,对幼儿品性、生活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观照研究,省内还未见有学术文献报道;(2)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将在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结合,以幼儿行动及个案研究为依托开展工作,在方法和视角上较为新颖,走在了幼儿教育研究的前沿。

二、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最终完成,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本课题的研究,要培养起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2)本课题的研究,要培养幼儿正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所谓童蒙养正,必须从孩子入手,才可能完成;(3)本课题的研究,要针对幼儿生活及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完成。(1)学习生活常识和基本自理能力;(2)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3)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研究内容

以古代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孝经》、《声律启蒙》等内容,对3—6岁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探索实施幼儿国学教育,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1)构建“家园合一”的教育影响策略。国学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品性教育,即使缺乏各种物质条件,但只要有老师和家长的品格在,言行在,就可以培育出善良、有气节、有品位的孩子,那么国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国学培训、读书研讨、提升自我是实施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2)探索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影响策略。通过每天对幼儿进行视听环节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对3——6岁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幼儿学习有韵律感的吟诵,影响幼儿的性格倾向、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每周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如,尚礼崇德,尊重生命,感恩父母,学习爱等;(3)培育特色教育活动,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以实验班为重点,各年龄组制定子课题,加强每学期国学特色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幼儿良善品性。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学教育素材,分析和整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和教育理论,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融入与渗透;(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育实施方案,及时反思、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并优化与改良教育环境;(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进度,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做好详细的分析与记录,找寻适合幼儿学习的方法;(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经典案例、报告及论文。

4.研究思路

结合我国目前幼儿园国学教育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现状,了解与学习国学文化精神,找寻国学教育在幼儿园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以培育特色教育活动为突破口、家园合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根植传统文化;提出实施国学教育的理论原则,形成园本文化课程,培养幼儿良好品行和习性。

三、研究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郁东利曾主持参与了“十一五”以来的多项省市重点科研课题,主持的省重点课题“通过案例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课题研究人员朗瑞平是河北北方学院国学教师,研究成果丰厚。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十二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案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但从编写的学案来看,大多数学案不适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更浪费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如何通过优秀的“学案”设计,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学习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决定申报《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纵观国外,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使用学案。

纵观国内,学案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或采纳,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一、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等一系列误区与问题。“物理教学现状的一个严重不足之处,即人们往往只是注意了‘应当怎样教?’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例如:从老师专业水平与编制技能看,相当比例学案基本框架混乱、问题探究缺失、能级层次倒挂等。从实施来看,只关注编写,不研究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和修正。再加上学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不一、考试评价的压力,对实践者也增加了许多挑战。精心设计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在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规范办学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区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从而填补了国外对学案研究的空白。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找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学案。精心设计学案,进行教案改革,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创新平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学案,落实课改新理念,形成课程意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对实现师、生、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成果。

该课题的4名核心成员,由3名中学一级教师、1名中学二级教师组成,都具有本科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并且都是县、校级骨干教师。胡静老师在20xx年和20xx年都被县教育局授予“县教学先进个人”,20xx年9月被县政府授予“县优秀教师”;20xx年9月翟秀銮老师被县教育局授予“县局优秀教师”。近几年来,课题组的同志在县级及以上交流、获奖、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课题组的主持人胡静正在参加国家级子课题的“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有着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实力。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⑴围绕本课题,我校教师进行了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及目前的教师对学案设计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评比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摸清了我校学案的编制和使用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⑵课题组的成员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学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消化、吸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1、有关概念的分析界定

⑴所谓学案,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落实校本课程;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优秀学案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导结。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好的学案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课前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课堂学习;最后是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课后学习。这种学案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⑵学案关注的侧重点是“学”,功能是“助学”。

⑶ “策略”一般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2、理论依据

(1)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师生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学案”过程中,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2)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个体学习所必须的能力。个体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更新,就是个体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已,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4)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上,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案设计的研究,找到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案的编写的基本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与学协调同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学案”为载体,构建新的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学案的编写设计和师生使用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创新的物理电子“学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营造教师教科研的氛围。同时可将这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学科集体备课中渗透,使学科集体备课有了更丰富的、更真实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1)目前我校学案编制现状及成因。

(3)针对初中物理学案的编制特点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初中各学段(八、九年级)不同的学案设计策略,有的放矢,促进学案的有效使用,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①调查分析法。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逐步构建本课题的研究体系和构建“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③行动研究法。以我校为单位,不同层次学生为对象,根据本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案编写和使用”方面的操作流程。

④个案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观察分析引入自变量(“学案”)后的应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⑤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物理学案设计的策略。

本课题拟于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期间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xx.10——20xx.01)

①反思传统教学备课、学生作业方面的得失,完成学校现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

②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③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学习。

④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⑤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起草八至九两个年级上学期学案设计的实施方案。

(2)研究与实施阶段(20xx.02——20xx.04)编写学案并实施于教学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①试编学案

②完善学案

③利用学案进行教学

④定期通过测试进行比较

(3)实施与完善阶段(20xx.05——20xx.09)

①完善八、九年级学案设计方案。

②继续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③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

④继续定期分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每学期各年级至少举办一次优秀学案编制的评比活动,收集好第一手材料。

⑤教师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⑥汇编物理优秀学案电子册,举办展览。

⑦向校教科室推荐优秀学案。

(4)总结与鉴定阶段(20xx.09——20xx.10)

①基本完成课题结题,课题组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⑴学校有教学大楼、校园网(千兆光纤接入),配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龙芯电脑室等实施。

⑵本课题研究的经费来源于学校。本课题完成经费约需1200.00元.具体如下:准备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撰写打印,课题立项论证等费用。

问卷调查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师生问卷调查印制,数据统计,教师调查报告撰写打印等费用。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十三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方向有极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概括、和应用是顺理成章的。而化归思想又是数学思想的一大主梁,也是必须要受到重视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到处蕴涵着化归思想,教师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转化因素,让学生体验运用化归思想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为以后的学生的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要了解什么是化归思想?及化归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及问题来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一大 主梁 体现在整个数学的教学及学习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化归思想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但如何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正确的化归思想方法则就是一个难点问题。

论文提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数学化,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所以在现代进行的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化归思想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论文会绕着下面的几点来展开对化归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绍化归思想的概念,并进一步的讨论其实质及转化过程。

(2) 讨论运用化归思想的意义及其作用

(3) 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

(4) 通过对化归思想的探讨研究进一步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1]张奠宙 过伯祥 《数学方法论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峥 杨之 《 化归 刍论》 数学教育学报20xx.10(4)

[3]杨世明 《转化与化归》 郑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 》 科学出版社1984

[5]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沈文选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谢廷桢.初中效学应渗透的效学思想和方法[j].山东教育(中学版).1996.(2~4) 49 50.

五育并举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十四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