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0:30:34 |
- zdfb |
- 7页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总结应该客观完整地反映所总结的内容。这些总结范文来源于不同领域的经验总结,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5.1.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
新知。
三、全课总结。
四、综合练习。
五、延伸拓展。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能说说吗?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的确圆是无处不在的,打开有关生活中圆的课件。问:同学们你们从中又看到了圆了吗?你会画圆吗?动手试一试,看谁想的方法多。
3、怎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根据学生口答边画圆边归纳方法:
(1)定长(2)定点(3)旋转。
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圆,并很快把它剪下来。
要进行套圈比赛的圆肯定比较大,用圆规画行吗?怎么办?
4、揭题:为什么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认识圆心。
1、圆形画好了,游戏可以开始了吗?套圈用的瓶子要放在哪儿呢?
2、你能很快找出圆的中心吗?试一试,找出刚才剪下的圆的中心。谁先发现,谁就先上来介绍。
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师板书:圆心o)。
(二)认识半径。
4、要站在圆上,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吗?为什么?怎样证明?(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
说明:象这样,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3、认识特点:在同一个圆里,有()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4、想一想:(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什么?针尖固定的一点呢?
(三)认识直径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书、动动手,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
(2)d=2r或r=1/2d。
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会不会是黑板上圆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3、填表:p1181。
4、口答: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5、判断:p1182。
1、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2、在这片篮球场上要画一个最大的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利用发现的规律你能测出硬币等圆形物体的直径吗?
生活中哪些物体必须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两辆跑车)让学生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其实何尝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都成了美的使者和化身。(显示生活中圆的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4、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
2、掌握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方法。
3、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引出小数。
师:星期天,妈妈到超市给小明买了一些文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文具的标价分为两类?(生汇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表示文具价格的这些数字,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不一样)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谁发现了?(指名回答: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中间带有小圆点的数都叫做小数。(板书:8、2525、500、99……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些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点。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现小数当中有一个小圆点,在小数中,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大家猜猜看(小数点)大家猜的真准,这个小圆点就叫做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3、教学读法。
师:刚才你们都认识了小数,那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愿意起来试着读一读?(多指几名学生试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读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师总结: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跟整数的读法一样,是几十几,就读几十几。小数点右边的部分小数部分,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分开读。(是几就读几)(出示课件,齐读)。
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4、教学写法:(出示课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昨天老师也到超市买了几样东西,我们来看价格:(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三种商品价格表)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8页,先轻轻地读一读用小数表示的价格,再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商品用小数表示到底是几元几角几分,那么,你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有什么发现吗?(师引导,生汇报:大家来看这些商品的价格,小数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的是什么?(几角)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几分)请看大屏幕。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师:其实小数不仅可以表示商品的价格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回答: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学生比划1米、1分米大约各有多长。
课件出示1米线段图。
(3)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1分米)它占1米的几分之几呢?(十分之一)那一分米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米?(1/10米)当然,它也可以用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数来表示:(0、1米)。
(4)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意思?(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既然0.1米,那么3分米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米?(3/10米)用小数表示应是多少米?(0、3米)3表示什么意思?(3分米)。
师同时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5)小结:像这样,十分之几的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反之,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
(6)巩固练习:
师:5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8分米呢?0、9米是几分米?0、7米是几分米?(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小数表示分米数了。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二位小数。
同学们,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小手指宽大约1厘米)。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那么其中的1份是多少?它占1米的几分之几呢?(百分之一)那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师:那么3厘米、18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生答师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师:谁愿意起来说一个厘米数?(指名说,其他同学用小数表示)。
同桌互说一个厘米数,让对方以米作单位用小数来表示。
4、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62厘米=1、62米。
师: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1米)右边表示什么?(62厘米)同学们想不想把你的身高也用小数表示出来?(想)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汇报。
师:以米作单位表示长度的这些小数,小数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米)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分米)第二位呢?(厘米)。
5、学生类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猜谜语扩展小数的相关知识。
师:从这些有关动物的资料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小组交流、汇报。
师总结:通过读资料我们不仅学到了这些动物的知识,还知道了重量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2、生活中的小数。
师:小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小数,我们来看生活中的小数: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学生读一读。
师: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指名说)。
师:你还在哪儿见到过小数?(学生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寄予希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同时出示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可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溪、热、奔、兄、锻、炼、睁、奈、何、间”。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法。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3、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10个,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溪水,池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溪水和池水都是水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大不相同呢?
说明:同是水妈妈的孩子,有何不同。问题带有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出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溪”。
溪:注意右半部分笔画,书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
2.小组反馈。
奔:注意前鼻音。
热:注意上半部分字形,书空。“热”的反义词是“冷”。
炼:注意“火字旁”及右半部分的书写,书空。
睁:注意后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
间:编口诀,一字开花。
说明:学生字以自学为主,可巩固已有的识字方法,并从他人处学到好方法。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知。
1.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池水为什么会变得又黑又臭?小组讨论。
3.交流。
(1)池水不听溪水的劝告,出示课文1-4节。
同桌分角色读1-4节。
根据提示语的表情反复朗读练习,先以小组进行竞赛,然后在全班交流。(注意词语:热情、唉、无可奈何)。
(2)出示句子“池水——不愿意动一动”
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水平。
4.师小结:池水因为一直躺着不动,所以最后变得又黑又臭。
5.和小池不同,溪水变得怎样?
出示第五节。指导朗读。
6.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扩展说话感悟道理。
1.出示填空。
溪水锻炼得结结实实的,兴奋地说:“()。”
池水难过极了,自言自语地说:“()。”
2.读文后明白了什么?
(五)巩固生字总结全文。
1.抽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练习。(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填一填)。
(1)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
3.描一描,写一写。(看清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文档为doc格式。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4、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突破方法:借助模拟人民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知。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小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用实物投影出示模拟钱币。(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
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钱,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请你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出示教材第52页第四幅主题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指名说一说图意。
先在小组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零花钱的,有存钱的习惯吗?存钱可以做什么?老师再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额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的。
学生自由发言。(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字等)。
(3)、教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1、有的把纸币分为一类,把硬币分为另一类。
2、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
老师利用课件并配以音乐展示第2种分类的过程与结果。
a、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
b、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5角)。
c、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师: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
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
3、学生通过给人民币分类观察总结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板书:元角分)。
三、活动:换钱中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例2)。
(1)、师与生换钱。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5角。
1张1元可以换()1角。
2张1角是几角?
2个5分可以换()个1角。
1角可以换()1分……。
(2)、生与生换钱。(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分别拿两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学具中的模拟人民币)。
(3)、学生独立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通过换钱活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1、1角=()分20分=()角1元=()角。
10角=()元40角=()元5元=()角。
2、练习十二第1、2题。学生审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答案,教师巡视,订正做错的,并找出错误的原因。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七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应该找到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继续巩固“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阅读方法。
4、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2、汇报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重点介绍多音字“着”。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区别“喝――渴”。
4、开火车认识生字,做猜字游戏。
5、给生字找朋友。
五、学习课文。
1、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通过听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同桌学生互相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3、抽生分段读课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读。
4、全班指书齐读课文。
5、想一想:
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练习说话。)。
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吗?比比哪个办法是最好的?
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你应该向它学习什么?(夸夸这只乌鸦。)。
6、再齐读一遍课文。
六、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朗读。
二、学习写字。
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全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
5、认识新笔画――斜钩。示范写“找”,观察带这种笔画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模仿写。
6、学习其它生字,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评议,巩固认字。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口渴(找水喝)。
喝不着(想办法)。
发现石子(动脑筋)。
衔石子进瓶子(喝着水了)。
教材简析:
教学目的:
1、认识“乌、处”等9个生字,会写“可、里”4个字。
2、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3、让学生懂得动手动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其间,随机析字形,辨字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晴天,太阳当空照,上完体育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顺势让学生说一说“喝、渴”字的不同地方。
2、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它是什么呢?(出示乌鸦模型,板书乌鸦,鸟)看一看“乌”字与“鸟”字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
3、教师:这只乌鸦啊,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出示第一幅挂图,要求学生看图),太阳天,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学生从图上不难看出,不远处的瓶子里有水,乌鸦可以去喝。)。
教师:瓶子里有水,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大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观察图画学生能够发现,乌鸦喝水遇到了困难。)教师一边听学生讲一边演示,使困难一目了然。
4、教师: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二、动手做,动脑想。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石子、瓶子、水亲自动手试试,看看乌鸦怎样才能够喝到水。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述乌鸦喝水的过程。
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体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要求学生仔细听,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学生亲自动手做,能使乌鸦喝水的经过显而易见。这个活动使学生间接掌握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1、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教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2、全班交流,组织评议。
(要求各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人认真听,并评议他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都肯动脑筋,这场辩论太精彩了,那么这些办法中,谁的办法最好呢?(不仅要求学生想办法,还要求学生从中选优,优中选特)。
由此看,这是只怎样的乌鸦?你们学习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小结,以突出单元主题:手和脑,两件宝。)。
2、要求学生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朋友听。
四、齐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最后,全班同学整齐地朗读一遍课文。
1、播放课文vcd。
(1)、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说明这四个词的写法。
(2)、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认认真真的读。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生词,指名上前台带领其他学生读生字词。
(2)、让学生齐读生字词。
教师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规范发音及时纠正。
4、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师问:“乌鸦怎么到处找水喝?”
(4)指导朗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a、师:“你能不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样子?”
b、指名读。
c、让生自己练读这句话。
d、学生齐读这句话。
(5)、师:下面乌鸦看见了什么?它看见了水就怎么样呢?它会想什么办法?
(6)、让生自由读有关句子。
(7)、指名读有关句子。
(8)、师:它想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小,乌鸦够不着,怎么办呢?
要求学生找到有关课文,自由读一读。
现在能读好第一段吗?我们一起读,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好第一自然段。
(9)、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刚才有的小朋友没有拿好书,我们注意端正读书姿势,再来读一遍。(教师和学生一块再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乌鸦想出办法喝到水吗?
6、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好第二自然段。
(3)、师:乌鸦想想,这个办法也不行,那个办法也不行,现在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4)、指名读第一句。
(5)、师邀请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6)、要求学生读读第二句。
(7)、师:你想不想试试乌鸦的这个办法?
(8)、实验操作活动:
a、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投石入瓶,石多水溢“的实验。
b、师提出要求:认真做实验,看看水的怎样升高的。
c、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活动。
d、师:水是怎么升高的?
e、指名上前演示。
f、师:水为什么是“渐渐”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升高的呢?
g、师:石子是一颗一颗放进水里,所以水渐渐升高了。
h、师引导学生读学课文中有关句子一遍。
(9)、指导背诵课文:
a、创设“小小配音员,给动画片配音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b、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c、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d、指名背。
7、指导书写“终、于”。
(1)、出示“终、于”
指名说说这两个字的字型、结构。
师念字型儿歌,帮助学生记字。
师范写这两个字。
要求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这两个字。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八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师: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 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 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 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生:老师,你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我的体重63千克。
生:计算后答:“16人1吨。”
师: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师:合几吨几千克?
生: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九
《认识方程》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得出概念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
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型任课教师黄传钢。
教学内容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小棒、练习本、题卡课时1第几课时第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备注。
一、激趣引入。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三、尝试练习。
1、出示插图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20个1相加。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1+1+……+1+1=20×1或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作业布置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小组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
(1)、说一说你们觉得水是什么样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
(3)、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用途呢?
(4)、水和生物有什么关系?
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教师板书水的特点。)。
(三)、水在哪个袋中。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摸和掂就能判断出来哪袋是水吗?为什么?
哪些肯定不是水可以摸、掂的方法辨别出来?理由是什么?生汇报。
4、师:(出示记录单)大家看一下这张实验记录单,你能看懂吗?
5、师:你们在辨别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记录单。
(学生记录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三年级的同学对于这样的表格记录还是初次接触到,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引导学生分析记录也是十分需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记录,使记录的内容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使小朋友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6、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辨一辨,但是我要求:(出示合作的注意事项)。
7、生:操作。
8、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9、师:同学们,你们辨别出这些物品在哪个袋中了吗?说说你们的方法和理由。
11、生汇报。
13、如果打开袋子不让看还可以怎么办?
用鼻子闻一闻。
14、师:闻就知道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生汇报)。
15、师: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用闻的方法来辨别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物品。记录员作好记录。
16、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袋子看一看吧!
17、生:打开袋子检验。
18、师:全部猜对的小组举手。
19、师:老师发现你们太会研究了,像个小小科学家。
(这一探究环节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应用各种感官进行别、探究,学生的发现,想法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课堂引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现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必须的,学生只有在平常严格的规范自己的各种科学行为,才会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储存,可以怎么分?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
2、生:试着将七种物体进行分类。
3、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5、生汇报。——(形态)。
8、小结:通常,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就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板书)。
(五)、拓展延伸。
2、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陕甘宁地区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录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知道全球淡水资源缺乏,从小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3、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人人争当节水小标兵,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八、板书设计:
1、水。
特点:无色、无味、透明。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二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发现新知。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2)(3)(4)。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4、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五、总结。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例3和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通过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黄、蓝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四
下面进入第一关:请你从这幅图中找到我们生活的地球。
请一个学生指出地球,并向大家介绍是怎么判断那个是我们的地球的。
地球上71%的面积是由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起来,地球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所以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说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
第二关:请你们观察图片,谁能说说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人的身体中,约有70%的成分是水。水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人类生活离不开水。
二、观察比较,认识水的特征。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看来大家对水的了解还是挺多的,我这里有3瓶不同的液体,其中只有一瓶是水,先说说我们可以用到哪些观察方法去将它找出来?学生说,教师补充:
a.用眼睛看;观察他们的颜色、透明度。
b.用手摸:用筷子蘸一滴液体,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c.用鼻子闻:不能直接闻,要用手扇一扇,使气味散发出来。
d.尝?提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尝”的方式。
请一个学生简单回答,教师补充注意事项:
从1号瓶开始观察,观察时,组内每个学生都要看、闻、摸之后,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再观察2号瓶、3号瓶。
3、那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我们的水找出来吧。观察过程中,要将你的发现和你的队友好好交流哦!
学生合作观察,找出水。
3、总结交流。
a、表扬几个做得好的小组:动作快、记录好、实验过程小组配合默契…。
b、小组汇报:你们判断找出哪一瓶是水?为什么另外两瓶不是水?
1号瓶: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粘稠。
2号瓶:有酸味。
c、总结并板书水的特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清爽不粘稠。
三、观察比较液体和固体的区别。
学生思考讨论水的形状。
出示一瓶水,请你们说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这个形状的容器的图片,请你将它的形状画进去。贴上预备好的形状贴。
将它倒入另外一种形状的容器中。说说,现在水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这个形状的容器的图片,请另外一个同学将它的形状画进去。贴上形状贴。
为什么放入3个不同的容器中,形状不一样呢?
第四关:请将工具箱中的水、洗发液和小木块分别放入3个不同形状的空的容器里观察。(注意不要撒出来了!)仔细观察他们进入容器的方式和进入容器后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单中。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和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液体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总结板书水的特点:所以水是能够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
请欣赏各种形状和流动的水。
四、拓展与延伸:水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宝藏。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的棒,恭喜大家成功的获得了我们今天要找的宝藏,那就是关于水的特点。对我们人类来说,水是最珍贵的宝藏。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认真观看下面的图片。(介绍地球水资源紧缺的图片。)。
总结:地球上水资源较多,但是真正能被我们所用的水是非常少的。希望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保护水资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五
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一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常熟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常熟到苏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方培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万丰商厦到丹凤银楼、方塔商场、新华书店、华联、商业大楼再过十字路口到娱乐中心,约1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3.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图略)。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六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张家港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锦绣花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二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博客(通用14篇)
- 打电话教案教学反思(大全11篇)
-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优秀8篇)
- 2023年劳动合同法第37条(汇总19篇)
- 劳动合同法续签合同(优质19篇)
- 最新深圳劳务合同(精选12篇)
- 2023年韩国房东租房合同(二十三篇)
- 暴雪应急处理预案(精选19篇)
- 最新寒潮天气应急预案演练方案(通用11篇)
-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应急预案编辑(优秀14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