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读后感350字(通用12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07:28:27    小编:ZTFB
辛弃疾读后感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通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07:28:27 |
  • ZTFB |
  • 9页

撰写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对所读书籍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措辞得体,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启发。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一

“杀贼!杀贼!杀贼!”这是辛弃疾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发出的喊声,也是究其一生未能完成的梦想。

一代词人辛弃疾,就这样满怀遗憾、心有不甘的离开了他曾经生活的朝代,撒手人寰。“纵观历史长河,辛弃疾都堪称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辛弃疾的的不同寻常之处,不仅在于他存词600余首,被称为词中之龙,更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之才。”

这是《辛弃疾:诗心剑胆北国魂》作者赵林云教授在辛弃疾诞辰880周年,在辛弃疾的故乡济南举办的“陪诗人一起返乡——辛弃疾传赏读书”上的开场白。

辛弃疾,能文能武,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多人对辛弃疾的印象是一代伟大的词人,也对他的传世名作,譬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降生于一个动荡的朝代,俗话说:乱世造英雄。父亲辛文郁在卧牛山秘密练兵的事情被金人发现,后被金人毒箭所伤,毒发而亡。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对7岁的辛弃疾说:“我们虽然身在金国,但都是大宋的子民,我们的家乡本来属于宋朝领土,因为朝廷羸弱,才落入外族之手。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练武,研习兵法,将来长大后驱逐金人,报效自己的国家。”

父亲满怀遗憾和不舍去世之后,母亲也因思念过度,离开了人世。父母英年早逝,辛弃疾只能随爷爷辛赞一起奔赴安徽亳州。当时的亳州也在金人的管辖区域,爷爷辛赞任谯县县令。

从济南历城到安徽徽州,大概有800多里路。爷孙俩在去亳州的路上,同游祖国大好河山。一路所经之处,凡是有历史名人故里,爱国名将遗迹,幽静的古战场,爷爷都会一一讲述给他听。特别是讲到那些著名的古代战争案例,包括战场的选择、地形地貌和两军对垒的布阵和战术,爷爷辛赞会讲得更加详细。

长大了做一名军事家,只有那样才能戎马平生,叱咤风云,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怀着这样的梦想,辛弃疾爷孙一行来到了亳州。亳州的学习,奠定了辛弃疾在文学方面的基础,他的刻苦和努力也终于让他在文坛展露新角。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新党”。

然而,一身的文武才能却得不到重用,无奈,从武转文,于是“词中之龙”辛弃疾,为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老年的辛弃疾,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梦想,是无法实现了,南宋已经病入膏肓,究其一生,梦难圆!

辛弃疾和陆游共同的遗憾:何日?王师北定中原日。

同样遗憾的还有陆游,临终之际,他写了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和陆游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南宋的“王师”再也没有“北定中原”的机会和能力了。《辛弃疾:诗心剑胆北国魂》向我们展示了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生不逢时,一声叹息!历史长河中,多少遗憾,多少夙愿,只能是梦一场,一场空!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二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唯一性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蹂躏,二十二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有一次军中出现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提剑单人独马追了两天,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光复大业,他说服义军首领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料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判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那时候他还是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只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失去了利剑,就只剩下了一只羊毫毛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上滚过来的经历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据说曾经让西夏人闻风丧胆,不过据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也没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场的记录。“剑指三秦”“西风塞马”“投鞭飞渡”,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帅才,他在《九议》书中主张编练特种部队,重视谍报和情报认为是部队的耳目,胜负的关键,他的兵学的思想不在戚继光之下。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只能热泪横流。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了他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尽职而招灾。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有又三十七次被调动。每到一处他都特别认真,激情工作时刻摆出一副要冲向前线的样子,他这种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场上立足。

“过则成灾”终于惹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危难时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美丽的烟火造就了一场梦一般的繁华,似乎让春天提前到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态。微风徐徐,摇摇曳曳,更似有星星落满人间。奢华的马车徐徐驶过,留下缕缕幽香。

箫声回荡在人流中,不知是哪位佳人或是公子在表情达意,为这热闹的街头更添一丝风情与优雅。明月清亮如玉壶一般,光影阑珊,柔和清雅,鱼龙灯挥舞,行人相互嬉戏,一夜不停。佳人如梦,蛾儿在发髻上飞舞,雪柳相映,金色的丝缕摆动,笑语盈盈,相互簇拥着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

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此大诗人之所言。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借这首词来表达我对诗人们的敬仰,钦佩。真想回到那些诗人们指点江山的时代,与他们一起,品茗作诗,诗酒趁年华。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五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六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七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此时,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浅浅的微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元宵灯会上的那个身影。她对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对她报以一笑。默默无语中,彼此什么都明白了。她渐渐化为一缕轻烟,升入天际。我仍逗留在河边,沉醉在这孤寂的夜色中,感觉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阳光中到来。

《青玉案·元夕》,这首短短67字的宋词,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其感悟也渐渐深入。在夜深人静时,我常会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词,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以自我反省,并使心静人定。不慕繁华、自甘孤寂、不贪图安逸,若能始终以此自勉,那么你将会淡定、自持,拥有一个平安而长久的人生。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八

曾几何时,我坐在那木凳上,等待着老师讲课。望着大屏幕上,那一幅幅图中的环境,显得如此优雅,如此朴素。老师走上来了,开始讲课。轻轻一点,《清平乐。村居》便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认识了我一生的挚友――辛弃疾。

老师惟妙惟肖地读着,脸上的神情万番变化:我似乎听到了什么,听到了农村生活的闲趣,听到了辛弃疾对其生活的向往,更听到了辛弃疾的那抹风骨。

随即,老师叫我们朗诵,我奋然举手,老师见状,便请我来吟诵《破阵子》。我稍带胆怯地站起身,但望着老师坚定的目光,我提起精神,挺了挺腰,清了清嗓子,大声朗读起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词吟完,我一身都是胆也,体内的激情毫无散去,受到了老师的称赞。

坐下后,老师描述了《清平乐・村居》的画面,放起了幽幽乐声,让我们身临其境,细细品味。

我陶醉在这似高山流水的乐声中,同时沉浸在这首高深幽雅的词中。窗外,鸟呜声不断;屋内,乐声仍复还……村居的生活丰富多彩,随着歌声荡漾开来,徘徊在每个人的心中。多么富有情操,多么令人陶醉。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家五口的亲情。

待音乐停止,我还未缓过神,那一幕幕画面,终究使我难以忘记,也让我,记住了那个潇洒的名字――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难忘辛弃疾……。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九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小编为大家分享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一)。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此时,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浅浅的微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元宵灯会上的那个身影。她对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对她报以一笑。默默无语中,彼此什么都明白了。她渐渐化为一缕轻烟,升入天际。我仍逗留在河边,沉醉在这孤寂的夜色中,感觉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阳光中到来。

《青玉案·元夕》,这首短短67字的宋词,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其感悟也渐渐深入。在夜深人静时,我常会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词,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以自我反省,并使心静人定。不慕繁华、自甘孤寂、不贪图安逸,若能始终以此自勉,那么你将会淡定、自持,拥有一个平安而长久的人生。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在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

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种步骤,或许我们曾在这条道路上迷茫无助,但是对于生活和困难的意义不断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好奇、迷茫、混乱、明了、欣喜,即使受到西风凋敝的冰冷、衣带渐宽的清寒,最终会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满。所以,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很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十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十一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题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站在边地上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曾如此吟咏。古时的月多情而妩媚。

圆圆的月,扁扁的故乡是李白最美的念想。扁扁的是月,是故乡,是月的影子。任目光穿越千年去品读故乡。一笔一笔地勾勒那份熟稔,圈画那份执着,评说那份纯真。你紧皱眉头。忽然,几滴浊泪从你清明的眼里滑落,打湿了你的青衫。这月里含着你多少的念想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李煜最后的感叹。弯弯的是月,是国家大任,是对命运的质疑与故国之思,是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随时间沉淀历史去感伤故国。一句一句地吟咏那份怀念,沉沦那些无邪,采撷那份甜美。你抚着雕栏,望向如钩月,发出一声低叹。你又突兀的笑了。一切的一切,何时方能结束?而这声浅笑又饱含着你多少的无奈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苏子最透彻的见解。一位哲人说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以,生活中充斥着悲伤与离别,然而又交织着欢乐与聚首。你极目远眺,“转朱阁,低绮户”,你深邃的目光如同一条江水深深的浸透那轮残月。思索、探寻、追求月里的饱满与充实,虚无与飘渺。突然,你看到那轮霜月被晨曦吞噬。你笑了。从此,你怅望西江月,笑看官场沉浮。

然而,孤独的苦,寂寞的楚,失意潦倒的际遇终究。

让你万劫不复。

此生此夜长好,明年明月旧处看是你最大的期盼。

年年中秋,你独醉。你醉看秋月,魂断酒香。你渴望与亲朋好友在这样美好的中秋节里荡桨河上,一起汲暖,一起祝福,一起赏月。然后“画船听雨眠”。这月里,寄托着你多少的期许啊。

“今人不见古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儿,感谢你在岁月的长河中缀连着愁绪,使它们不至于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余韵悠悠,我心怅然。

《辛弃疾》读后感350字篇十二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