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8:31:21 |
  • ZTFB |
  • 11页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它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要遵循逻辑,将内容分类,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消化。以下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八、总结课文: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老师。

(一)回顾导入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相信爱玩的你们一定都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呢?这次习作的内容就和玩有关。

(二)思路启迪

1.揭示课题

请和老师一起大声读出本次习作的题目——《那次玩得真高兴》。

2.观察图片,打开思路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看看这几幅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出示教材插图)

第一幅图:两个小朋友正在掰腕子,旁边还有两位小朋友在看他们比赛。

第二幅图:小男孩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看动物,他们看到一只小考拉正趴在树上望着他们。

第三幅图:一个小男孩在河边和爷爷一起钓鱼。

第四幅图: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过山车。

3.联系生活,展开回忆

同学们,这四幅图片是不是帮你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呢?赶快想一想:你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呢?说给小伙伴听一听吧。

你想到自己玩得最开心、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那次经历了吗?我们来听听这几位同学都想到什么了吧。

萱萱:我想到妈妈带我去游乐场玩的经历。激流勇进、海盗船、过山车……游乐场里的这些游乐项目我都喜欢玩。

嘉嘉:我特别喜欢吃鱼。有一次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去河边钓鱼,还把钓上来的鱼做给我吃。

欣雅:放学之后,我经常和小伙伴在小区里做游戏。我们有时吹泡泡,有时丢沙包,有时一起骑自行车,每次都玩得特别开心。

(三)细化指导

1.回忆过程,确定内容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你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还要回想一下“玩的时候哪个环节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你是怎么玩的”“你当时说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同学们,我们睁开眼睛吧。如果刚才回忆的时候你没有想起玩耍的细节,可以去找找玩耍时拍的照片,看着照片回忆当时的快乐;也可以和当时一起玩的人聊一聊那次玩耍的经历;还可以翻看你的日记,回忆那些好玩、开心的事。

快快动起来,好好想一想,选择自己要写的内容吧。

2.学习片段,指导写法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写的去钓鱼的片段:

星期天,我和哥哥来到河边钓鱼。刚开始我们都没有钓上鱼来。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哥哥的鱼漂动了,我马上告诉哥哥。他一时兴奋过度,用力太大了,结果鱼线和鱼一起被甩到了树上。哈哈哈,真的要笑死我了!

又过了好久,我的鱼漂还是没有动静。就在我马上要放弃的时候,忽然,我看到鱼漂动了一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发现它又动了一下,赶紧提竿,可是鱼太大了,我根本拽不动。我急忙叫来爸爸,我俩合力终于把鱼钓上来了。

点评:这位同学写的是和爸爸、哥哥一起去钓鱼的经历。

“刚开始”“过了一会儿”“又过了好久”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出了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盯着鱼漂”“赶紧提竿”“拽不动”“兴奋过度”“笑死我了”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钓鱼虽然不容易,但我和哥哥都乐在其中,这次钓鱼真的是一次令人开心的游玩经历。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

第二天,我们步行去百里峡景区爬山。那里环境清幽,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路边是一条与小路并行的小溪。伴着小溪潺潺的水声,我们一边走,一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真是太开心啦。山里有一处大瀑布很是壮观,远远望着它,我不禁想起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惟妙惟肖的“观音回首”、鬼斧神工的“一线天”……都让我们大开眼界,玩得不亦乐乎。

点评: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爬山的经历。选择的内容虽然符合这次习作的主题。可是这次习作的重点是要写清楚自己是怎么玩的。而这位小作者重点写了美丽的景色,游玩的经历和最开心的环节写得很少。

同学们,你们能给小作者提一些建议,帮助他修改习作吗?

对,小作者可以写一写自己和家人是怎么爬山的,比如:爬山的动作,累得气喘吁吁时心里的想法,爬到山顶时快乐的心情等。

3.小结写法

同学们在写玩耍过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玩”“和谁玩”“玩什么”等基本信息。

(2)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玩的过程,如果需要,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连接语。

(3)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可以多写几句话。

(4)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例文赏析

同学们的习作完成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先来欣赏这位同学的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我爱玩,妹妹爱玩,妈妈也爱玩。放假的日子,妈妈经常带我和妹妹出去玩。我们玩得最高兴的要数今年夏天的一次游泳了。

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那天我们玩得可真高兴啊!

点评:小作者写的是去游泳的开心经历。他把游泳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兴冲冲”“就像两只小海豚”“欢天喜地”“哈哈大笑”等词句写出了“我”和妹妹在游泳时的快乐心情。而被溅了一脸水的妈妈没有生气,和姐妹俩一起大笑的小细节,更是让读者也感受到了那份快乐。

(五)品读评改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爷爷家的菜地里捉蚂蚱,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我在爷爷家院子里找到一个塑料瓶,然后拉着爸爸的胳膊向菜地的方向奔去。到了菜地,我发现有许多蚂蚱,青绿色的最多,其次就是棕色的了。

我弯下腰,睁大眼,在草堆中仔细寻找目标。突然,我看见一只青绿色的小蚂蚱来回跳动。我悄悄地靠近,不一会儿,小蚂蚱也发现了我,于是很快就逃走了。

爸爸看到了,告诉我捉蚂蚱的方法。果然,按照爸爸的方法,我成功地捉到许多蚂蚱。你们瞧,捉蚂蚱多有趣。暑假里的那一天,我和爸爸玩得多高兴啊。

点评: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小作者,来到爷爷家的菜地里捉蚂蚱,这是多么新鲜的体验啊!这篇习作内容新颖,语句通顺,能够围绕捉蚂蚱这件事来描写,符合本次习作的主题。小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自己和爸爸捉蚂蚱的经历,但没有具体描写捉到蚂蚱的经过,使得整篇文章缺少了一些趣味。这里我们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连接语,详细地描写捉住蚂蚱的全过程,让读者充分体会小作者由“捉不住”到“捉住”时内心的喜悦之情。最后一句话“暑假里的那一天,我和爸爸玩得多高兴啊。”是对全文的总结,表达了小作者十分开心的心情,情感比较强烈,要用感叹号。

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修改后的习作吧。

那次玩得真高兴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爷爷家的菜地里捉蚂蚱,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我在爷爷家院子里找到一个塑料瓶,然后拉着爸爸的胳膊向菜地的方向奔去。到了菜地,我发现有许多蚂蚱,青绿色的最多,其次就是棕色的了。

我弯下腰,睁大眼,在草堆中仔细寻找目标。突然,我看见一只青绿色的小蚂蚱来回跳动。我悄悄地靠近,不一会儿,小蚂蚱也发现了我,于是很快就逃走了。

这时,爸爸兴奋地欢呼起来,我扭头一看,原来他成功地捉到一只蚂蚱。于是我赶紧追问爸爸捉蚂蚱的方法,他说:“一定要保证身手敏捷,先把手掌心向下合在一起,然后扣住蚂蚱,再捂紧双手,最后把蚂蚱放到瓶中。”

得到了爸爸的指点,我马上开始寻找目标,很快就找到一只小蚂蚱。我先悄悄地走到蚂蚱附近,然后双手在胸前合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蚂蚱的一举一动。终于,它停下了脚步。我知道机会来了,马上飞身扑了上去,由于身体失去了平衡,一下子趴在地上,摔了个“狗啃泥”。爸爸看见了我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我顾不得满身的泥,赶紧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把双手打开一条缝。我成功了!终于捉到蚂蚱了,我太高兴了!

你们瞧,捉蚂蚱多有趣,暑假里的那一天,我和爸爸玩得真高兴啊!

(六)修改完善

同学们,读了这位同学修改后的习作,你是不是受到新的启发了?赶快拿起你的习作,自己大声读一读,试着改一改吧!修改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1.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

2.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3.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

(七)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有两项作业:

1.完成习作。

2.预习《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八》。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 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习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 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切”。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课前准备:

1、生字、生字卡片。

2、有条件,可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反映课文内容情景的课件,以帮助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和感悟童话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树”,提问: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

再板书“去年的树”,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2、一只美丽的鸟儿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

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阅读本文。

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

四、指导朗读第1组对话。

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

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读。

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想后再读一读。

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

第二课时。

一、读第2~4组对话。

1、学生分组练习。

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请同学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练读。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不被小鸟的这一份真情感动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互相说说究竟怎样读更能反映小鸟的这份真情。

3、扮演角色,体验感知。

谁来做一回小鸟。你们可以像寸鸟一样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朗读)。

二、朗读、想象,体悟主题。

1、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

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感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

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三、拓展升华。

编写“友情卡”

四、学生自由写,教师指导。

1、读了这篇课文,对鸟儿,对树,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读后说一说。

2、总结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真正体会了“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但愿这个世界“诚信与友情同在。”

板书设计:

8去年的树。

去年——小鸟树——今年。

信守诺言。

珍爱友情【2】8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切”。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去年的树》。

2、课题质疑:

去年的树和今年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文章为什么会以“去年的树”作为题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讲述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指导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自由读1—4自然段,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你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分手时的约定。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2、鸟儿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鸟儿询问的话,体会鸟儿的心情。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1)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读。

(2)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一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定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四、学生自由写,教师指导。

1、学了这篇课文,对鸟儿,对树,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读后说一说。

2、总结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真正体会了“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但愿这个世界“诚信与友情同在。”

板书设计:

8去年的树。

大树(图)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1、懂得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缺点、错误都能改正。

2、能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文,懂得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缺点、错误都能改正。

简单课件。

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国家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在老百。

姓中流传着一些动人的故事,我们称为民间故事。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民间故事《除三害》。师板书,生齐读。

3、读着这个“害”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坏、害人、祸害、不好……。

4、对呀,正是因为着害是坏的,不好的,甚至会害人,所以我。

们要坚决地——除三害。

5、读着课题,你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三害是哪三害?谁除三害?……。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在读时要注意把带拼音的字读准确了,句子读通了。

2、读得真投入。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

横行霸道欺侮百姓抱怨。

上山杀虎下河剁龙潜入。

自由读——指名读——指名带感情读第一行——全班带感情齐读。

3、刚才读了课文后,知道三害是哪三害?(生交流师板书)。

山间的猛虎。

河里的恶龙。

地上的周处。

4、这三害是谁除掉的呢?(板书:除掉)。

生答:周处。(板书:周处)。

5、让我们看着板书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周处除掉山间的猛虎。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生答)上山杀虎。

周处除掉河里的恶龙。课文中的哪个词?(生答)下河剁龙。

师板书:杀虎剁龙。

6、周处除掉地上的周处?这又该怎么理解?(板书:?)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让课文帮助自己理解。

三、探究全文。

1、周处除了周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交流。(周处把身上的缺点改掉了。)。

2、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一段)。

3、什么叫“痛改前非”?(把自己以前的错误都改正)(板书:痛改前非)。

4、周处为什么会痛改前非呢?我觉得周处脑中产生的疑问就是问题的关键。请快速找出周处脑中疑问的句子,划上“”。

生交流句子。

5、周处他认为自己“除害有功”,你们认为呢?文章哪两个自然段写他除害了?那一段详细?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1)一生读。

(2)周处下河剁龙,听着听着,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答案:

a、不容易对付。

b、搏斗的时间长。

c、惊心动魄。

(3)把搏斗的激烈读出来。(师生合作读)。

敲锣、打鼓、放鞭炮、鲜花、欢呼、高高举起……。

7、远的不说,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航天英雄回来时,大家欢迎他们的场面。(课件)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8、英雄回归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用这些方式迎接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当周处这位杀虎英雄、剁龙英雄从河里爬上岸来时,人们又是怎么迎接他的呢?读第六自然段。

生交流:

(1)点点头,躲得远远的。

(2)人们以为他死了,在喜气洋洋地奔走相告。

9、迎接他的有锣声吗?有鼓声吗?锣声没有、鼓声没有、鲜花没有、美酒没有,什么也没有!

他想找个人问一问,人们都远远地躲开了,甚至人们以为他死了,都在欢呼着:这下好了!猛虎死了,恶龙死了,周处也和它们同归于尽了!

他呆住了,他想不通:我除害有功,为什么乡亲们反倒希望我死呢?

10、想不通可以不想吗?不可能不想啊!人们的举动引起周处深深地思考、他想起,想起,想起……他终于明白了。

学生说话训练。

11、根据上面内容,进行小练笔。

12、交流小练笔。师小结:是的,正如你们所说的,周处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前错了。也和猛虎、恶龙一样成了祸害。他如梦初醒,从此,横行霸道的周处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四、点题升华。

1、这就是周处除三害。课文学完了,你能说说对周处的看法吗?

修改板书“地上的周处”为“自己的恶习”

2、是啊,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佛家语: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在这里老师根据大家所说,编成这两句话:

杀虎剁龙显神通。

痛改前非受敬重。

五、拓展延伸。

1、想知道周处的后来吗?后来呀,周处立志好学,志向高远,为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严明,后来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直至战死沙场。后人敬重他的品行,追认他为平西将军,还特地建造了周王庙来纪念他。

2、同学们这个故事精彩吗?像这样精彩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如《牛郎织女》、《孟家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个民间故事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看。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了解“桃花水”。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词串欣赏。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二、精读感悟。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三)学习第五、六小节。

1、请快速默读第五、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三、整体诵读。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四、拓展仿写。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学重点:

“我”和奶奶怎样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

教学难点:

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们家种的果树结了甜美的果子,有人想去偷他们,你会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经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读、正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查互评。

三、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

2、你觉得这个奶奶怎么样?从哪些内容感受、体会到的?找出相应的段落。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插图,选择你喜欢扮演的人物角色,给自己起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

2、进入角色,朗读课文,想想奶奶是怎样对待你们的。找出相应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句子,谈谈感受。(教师示范)。

4、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5—8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9—10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奶奶的言行怎样影响着我?

2、指名回答。(板书)。

3、自由读。齐读。

六、回到课文第一部分,理解作者思路。

1、自由读1—4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写什么?

2、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杏儿多、杏儿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3、分角色读。

七、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各族儿童在友爱与团结。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金色的草地》(2课时)。

《爬天都峰》(2课时)《槐乡的孩子》(1课时)。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基础训练1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要找正自己的位子,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1.同学们,植物的叶子你们看得一定不少,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板书)

3.问:这题目里最重要的词是什么?

4.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5.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两个问题。

1生自读课文,(揭示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3)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解决问题。

3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2)出示词语卡片,轮读,理解部分词语意思。(注意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分为几个部分?

2、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样摆好看。

4.学生描红练习。

1.用钢笔描红;

2.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

异()汁()间()各()

导()计()问()备()

3.朗读课文。

课文分为怎样的三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板书

(一)学习第一、二部分

1、欣赏falsh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叶子?心里有什么感觉?

2、轻声读读第一、二部分,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树、叶的美?用铅笔划一划。

3、指名读读划到的句子,说说你读时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1)指导朗读好重点句:“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显示falsh画面,学词“根深叶茂、枝繁叶茂”,并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2)、指导朗读好第4节(抓重点词理解“形态各异”,显示falsh画面,说说叶子的姿态有何不同?给你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好第5节(说说叶子的作用,知道奉献是一种美)

(4)配音范读第6节,让学生谈感觉、谈画面,并观赏美的画面,体会散文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5)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树和树叶的关系。

(6)假如你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7)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1.出示第9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学生漫谈:假如三(1)班的每位同学是一片叶子,就是大树;假如万红的每位同学……)

2.小结

a、这是作者的联想。人跟社会的关系就像叶子跟大树一样。

b、“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大树不能凭空生长,上靠阳光照耀,下靠土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c、“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社会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做品质善良、工作勤奋的人,社会就会发展、进步。社会发展进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幸福!

3、填空练习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为了-------,做一个-----的---吧!

1、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望一棵大树(社会)

近看每片叶子(每个人)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1、齐读课题。

读课题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

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次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知道了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我们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生默读,画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指刚找出的中心句)里能读出哪个词?对!就是它!创造!(师奋笔疾书,粗粗的行楷字:创造)

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孩子们端好书,我们到书里找答案。请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什么了?请大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孩子们的回答,我终于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指着屏幕: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我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生,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老师和男女同学合作朗读第四段。感动盘古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排比句的音律美和气势美。

句子美,我们读得更美!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读来好有气势!

3、这些句子,我们换一种说法,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

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你的语言感动了我!

我看到了,孩子们正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在神话的世界尽情翱翔!

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指板书:化作万物)读成一幅画(指变换的句式)!”孩子们,你们做到了!

神话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还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我想,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去读课文,去体会盘古那雄伟高大的形象吧。

反思:本单元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盘古开天地》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文辞优美。我用“创造”一词,将本课串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开始,先让学生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让学生从中找出中心词:创造,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怎样创造了宇宙?最后又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创造”。脉络清晰自然。介于本文是个神话,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于是,我把时间用在了让学生充分地读上。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我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段,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使孩子们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并潜移默化地将排比句告诉给了学生。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猴子和空气玩捉迷藏的游戏,介绍了空气的作用及特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用猜谜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据题质疑,带着问题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关键要素,创建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学自悟,互帮互助地了解“空气在哪里,它又有什么作用?”通过学习卡的填写,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发挥学生想象力。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学会本文语言描写的方法。

3.会认“隐、计、胎、墨、瓶、捏、旺”等字。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1.多媒体。

2.学习卡。

一、激趣导入。

(一)(展示第三屏)猜谜语。

(三)据题质疑。

1.课题本身就是一个问句,围绕课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师生梳理:

(1)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他找到答案了吗?

(2)空气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

[3.教师以多种形式抽查生字读音。

4.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他找到答案了吗?]。

5.在四人小组中说:读了课文,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展示第四屏)读一读问题。

(二)自学感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做好笔记。

(三)交流汇报,完成学习卡。

1(展示第五屏步骤一)。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分工合作填写学习卡。

4.小组展示学习卡。

5.(展示第五屏步骤二)。

6.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卡。

7.分组朗读学习卡两部分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问句的语气和小猴子的心情。

四、拓展思维。

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各有什么作用?

(展示第六屏)。

1.齐读问题。

2.同桌说一说。

3.指名汇报。

4。(展示第七屏)师适时提出:空气到底在哪里呢?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一)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向同桌谈谈自己的看法。

2.指名汇报。

3.师生评议,明确: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等。

(二)既然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空气,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或减少空气污染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认识“郁、澈”等9个宇,学会“林、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伐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1、小黑板(字词)。

2、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1、师: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给你留下怎样丁怎岸的印象?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云,我们就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出示课题)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许多年前开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小村庄结果怎么样了?

小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令人痛心,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探究这个问题。

1、自己练习讲述。

2、指名讲述。评价读音的准确,故事的完整。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世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人间爱的暖意。

3.掌握38个生字和49个词语。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人间爱的暖意。

2.体会爱无处不在,爱包含在生活的细节中。

3.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得到爱是幸福的,献出爱是快乐的。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献出我们的爱”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掌声》(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爱,就是鼓励和信任;爱,就在我们的掌声里。

2.《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得到爱是幸福的,献出爱是快乐的。其中《一次成功的实验》在原有爱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明白谦让是爱,服从指挥也是爱;《给予树》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献出爱有时也需要我们牺牲一些东西。

3.《好汉查理》(1课时)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爱——当你献出爱给别人时,你也得到很多很多:成长、快乐、幸福------。

4.“口语交际”(1课时)这次活动围绕夸夸我的同学这一主题进行。活动目的不仅是练习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把生活中和同学一起的日子里的得到的各种爱一一进行盘点,明白生活在爱中是多么幸福。

阅读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新教材的`阅读教学因为其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汉语表达纯正、文体多样,而使她分外美丽。在教学中切入重点,贯通全文;精当提问,开放大气;引导质疑,深入探究;感悟体验,注重朗读。

献出我们的爱。

课文中这样三句话是课文的重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女孩不假思索的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加以朗读、品读、悟读。

1、课文间的整合。第31课《给予树》一文后面有一个小练笔:圣诞节快来临了,圣诞老人有很多小礼物要送给小朋友,有英子、英子的同学、做实验的小女孩、金吉娅、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查理、杰西,你觉得圣诞老人第一个礼物会送给谁?他会在圣诞贺卡上写上什么呢?请小朋友写一写,相互交流。

2、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圣诞老人还会把圣诞贺卡送给我们班的哪些小朋友呢?请学生站起来说说理由。”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果园机器人》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第24课(需一个课时)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中的机器人服务于丰收的果园中,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箱,运到指定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些机器人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地工作。

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水果丰收,果农忙不过来了,于是需要机器人帮忙;果园很大,机器人不好拖着电线工作,用电池也不方便,于是又想让果园机器人“吃”园中掉在地上的水果,自我充电。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学生读后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情分析:

《果园机器人》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内容极为有趣。文章中的机器人服务于果园中,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的装箱,运到指定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些机器人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工作。

签于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机器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1.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课本、网络结合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想象。

教学重、难点:

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帮助学生突破情感目标。

1.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出示课件:机器人

3.

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1.学会结合本单元课文,明确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结合画面识字。

3.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

4.积累与知错就改有关的名言。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出示课件)

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预设:实在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词典,或者上网查资料,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2.(出示课件)

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1)小组讨论: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

3.(出示课件)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时高兴地叫了起来,因此,这里是说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4.(出示课件)

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运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板书: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出示书中字词。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画面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巡、缆、瞭”。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4.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出示课件)

(示例:旭日东升,海滨哨所,海防战士们已经早早起床,他们有的站在一艘军舰上向四周瞭望,有的在附近岛屿上四处巡航。沙滩上,美丽的贝壳静静地躺着,和缆绳、铁锚相望,他们一起说着悄悄话)(板书:看图识字)

设计意图:

看图识字,并用上这些词语,想象画面,连成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出示书中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第一组句子,加点的字是“熟”。在第一句话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第二句话中“熟”的意思是“熟练,表示程度深”。

第二组句子,加点的词语是“味道”。在第一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苹果时所得到的感觉”;第二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看这本书时的感受、情趣、意味”。

(二)(出示课件)

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书中例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两个例句的构成规律是,句子是围绕开头的小句来写的,后面部分把这个意思写得更加清楚明白。

第一句话是围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写的;第二句话是围绕“他们高兴极了”写的。

3.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出示课件)(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又一串“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流向远方。往远处看,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分不清哪里是楼房,哪里是大树。树叶被雨水冲刷得更加翠绿、透亮,树枝摇摇晃晃的,好像快要掉到地上似的。路旁的花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片又一片地落到了地上,顺着雨水漂向了远方。

设计意图:

词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段的运用与实践。

四、日积月累。

板块四:日积月累。

1.出示书中“日积月累”的内容。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都是关于什么的名言?(都是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4.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取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会了看图自主识字、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还积累和理解了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语文园地

1.结合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词语并展开想象;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积累背诵关于“改过”的名言。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十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懊恼、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地看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2.在学生理解人物不同表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3.在理解、感悟有关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词句的基础上,把词语积累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继续运用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人物不同表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地看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三、教学策略

《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具体、生动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对话的形式,更能体会出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学会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式自己的短处。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体现课堂已有技能的运用,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到了方法,才能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熟读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提问质疑、互相解答,鼓励学生说出感受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了解人物。

2.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词语吧。

出示课件:

铁罐 骄傲 奚落 傲慢 轻蔑 恼怒

陶罐 谦虚 争辩 兴奋 和睦相处

(2)提问:你们发现这第一组词是描写谁的?另外一组呢?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通过词语找到对应的角色,既复习了词语,整体感知陶罐和铁罐的形象特征,又回顾了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向学生渗透了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的方法。

(二)抓词质疑

1.自读课文,了解事情起因。

2.初步理解“奚落”的意思,说说你理解词语的办法。

3.质疑。

提问:看看这句话,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课件: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预设:铁罐为什么奚落陶罐?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陶罐面对铁罐的奚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对词语、课文内容的质疑过程中,对阅读产生兴趣,在下文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巩固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目的是在阅读中带有学习任务,调动阅读兴趣,扩展思维,强调思考中阅读。

(三)围绕质疑,以读促悟

过渡:你们的问题真有价值,我们只要运用一些读书的方法,把文章当中两个人物的对话读好,相信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

1.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1)学生朗读后追问:听出来了吗,这是一个怎样的铁罐?傲慢。

(2)提问:什么是傲慢?你们想一想,傲慢的铁罐会怎样说呢?谁来演一演?

【设计意图】从固态阅读中解脱,将任务性阅读变为动态的表演,深入体会铁罐傲慢的语气,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增加学生的参与率,带动课堂气氛,提高效率。

预设:朗读时学生关注“碰”。

追问:你关注到铁罐说的话中的“碰”字。想一想:铁罐,为什么让陶罐跟它碰呀?

小结:坚硬是它的优势,陶罐怕碰这是它的劣势。你是不是比陶罐坚硬你就看不起人家呀!看来“碰”这个字能体现出铁罐的傲慢。

自由读。

预设:朗读时学生关注“陶罐子”“铁罐兄弟”。

追问:你关注了铁罐对陶罐的称呼,它叫陶罐什么?你听出了什么?陶罐怎么答的呢?你自己读读陶罐说的话。听出了什么?谦虚。

为什么谦虚呢?易碎。

观察这两个词:傲慢、谦虚。(反义词)

(3)分角色朗读第一组对话。

2.学习读书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接下来铁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要想读好,我们就要像刚才那样,边默读边拿起笔来把表现它们各自特点的关键词圈圈画画,体会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汇报交流,随机指导。

(2)第二组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在学生交流时,对“轻蔑”一词和陶罐所说的“盛东西”加以分析和指导。

出示课件:

陶罐认为自己是用来________,而铁罐却认为自己是用来________。

小结:盛东西。

(3)第三组对话。读出铁罐和陶罐的不同语气。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4)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梳理内容,解疑悟理。

(1)联系上下文再解“奚落”。

(2)大家看看,铁罐的情绪有哪些变化啊?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神态的变化:傲慢、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恼怒。

称呼的变化:陶罐子、懦弱的东西、你算什么东西。

标点符号:铁罐的话都用了叹号,说明充满气焰,语言尖刻。

指名读,读出铁罐的刻薄。

【设计意图】作者在同一事物身上,用不同的名称描写,显示出说话的人的感情变化,这一次次名称的变化,可以使学生体会出铁罐越来越看不起陶罐,怒火越来越大了。同时也让学生注意到标点的恰当使用也能在情绪的表达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评价:

铁罐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拿自己的长处去比陶罐的短处。所以,铁罐骄傲。

陶罐从始至终明白自己的短处,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陶罐谦虚。

(四)拓展写话,揭示道理

过渡:御厨中的争吵暂时停下了,但事情可没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斗转星移,春去秋来许多年代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人们再一次发现了陶罐。读读课文十至十七自然段,你又读懂了什么?

2.拓展写话,揭示道理。

假如此时的铁罐子会说话,它会______地对陶罐子说:“______”。

而陶罐子又会______地对铁罐说:“______”。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设想的情节,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语言的表达,抒发内心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如果让你们也选两个动物写一写,你们会选谁和谁呢?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2.小练笔:编一个童话故事。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八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学情介绍】。

这是学生在三年级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虽然对文体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这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处于三年级,识字和词语的积累相对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结合文章和学生的特点,本课设计让学生多读,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设计理念】。

1、读中感悟、探究性学习。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设计,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情朗读、演读等不同读法,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赵州桥的特点,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

2、理性思路,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理清思路认识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独特和美观等特点。写桥的雄伟,运用了几个数字,启发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写桥的独特设计,主要是抓住桥洞的特点来描述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积累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能从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体会语言描写的特色。

六、【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七、【课前准备】。

1、制作ppt。

2、布置学生了解有关桥梁的资料。

八、【教学课时】2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九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识字是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时还有一些词语的理解是难点。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打破了日常一板一眼的教学,抓住几个重点来突破,使得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整堂课上笑声阵阵,每个人都在快乐中收获着。

学习“蛋”字,我让孩子们组组词看,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乎,一连串与“蛋”有关的词语就扑面而来:鸡蛋、鸭蛋、恐龙蛋、鸟蛋、鹅蛋、龟蛋、蛇蛋……“炸蛋!”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教室里一下子静默了下来,也就1、2两秒的时间吧,马上有人说:“不对!不对!炸弹不是这个‘蛋’。”也有人说:“对的,炸蛋!”为了事态不至于发展成争论,我马上示意孩子们看着我,并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炸弹”二字,一本正经地说:“不好意思,‘炸弹’应该这样写。”

接着,孩子们继续为“蛋”组词。有个孩子说“王八蛋”,引起下面一阵哄笑。我连忙说:“这个词我们一般不太用,也希望大家不要用到它。”又有一个孩子说:“滚蛋!”再一次引起哄笑,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翻过生字卡片说:“我们再来读读卡片上的词语吧。”于是,学生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鸟蛋、蛋白、坏蛋。孩子们读完,我笑眯眯地说:“嗯,坏蛋。我们这里谁是‘坏蛋’啊?”想不到孩子们几乎同时用手指指向我,还一脸的坏笑呢。

“原来我才是那个‘大坏蛋’啊!”——我只能这么自我解嘲地说了。

“捧、抬、投”这三个生字都是带有提手旁的,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一都是动词;二都是带有提手旁,说明与手有关。但如何区别这三个动词呢?我采用了让学生模拟练习的方法来理解。

【捧】:首先做做捧的动作,再问孩子们都捧过些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鸟蛋、鸡蛋、饭碗、书……我继续问:你为什么要捧着呢?孩子们说着各种理由:怕它掉地上破(碎)了;胖弄脏,等等。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得出:原来,“捧着”的东西往往是易碎的,小小的,你非常喜欢的,很珍惜的东西。

看大家说得起劲,我话锋一转,说:“那么‘抬头’是怎么‘抬’的呢?”孩子们马上一个个抬起头,我问:“抬头,你看到了什么?”“天花板!”“电灯!”孩子们喊成一片。

【投】:我问大家:“你有没有投过什么东西?”“沙包!”一个孩子喊道。“好!投沙包,试试看!”孩子们快乐地投着、笑着。“还投过什么?”“垒球!”“好!投垒球,开始!”“还投过什么?”“铅球!”“嗯,铅球来了,看好了!”我做出投铅球的样子,惹得孩子们一个个向我学。“注意了,现在把目光投向我!”孩子们一下子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又说:“目光怎么投向我呢?也把目光丢过来吗?”哈哈哈哈……孩子们笑成一片。“这当然不行,那谁聪明的告诉大家该怎么做呢?”有孩子说:“把目光投向沈老师其实就是看着沈老师的意思。”“你太聪明了,这里的‘投’啊,不再是丢出去了,目光怎么丢啊,所以在这里‘投’其实就是什么意思。”“看——!”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

在这个过程中,教室里笑声不断,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而就在这个说说、玩玩、笑笑的过程中,掌握了“捧、抬、投”三个动词的不同用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交流的方法,期间孩子们善于读书、善于学习的钻研劲儿感动了我。

2、体会“小小的鸟蛋凉凉的”。从这里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这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二这鸟蛋摸上去的感觉是凉凉的。于是,我让孩子们跟着我画一画:小小的鸟蛋、鸟蛋凉凉的。再结合课后“我会读”,引导学生读后发现:前后的位置调换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拓展说话,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如:小草绿绿的,绿绿的小草;苹果红红的,红红的苹果;月亮弯弯的,弯弯的月亮……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答案是多元化的,这也可与《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结合起来完成。

3、感受“焦急不安”。首先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说说“焦急”可以换成什么?(着急)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历,让他们说说你有没有曾经让妈妈“焦急(或着急)”的事?孩子们思考一下后,说出以下事例:过年和小伙伴玩,妈妈找不到我了;放学时和妈妈没有约定好在哪里接,妈妈接不到我的时候【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因为我也参与了其中,看到了这位妈妈当时的焦急样,满脸通红,大冬天的已经出汗了,看到我们直嚷嚷,伸开双臂搂住两孩子。】然后,再来感受鸟妈妈的“焦急”,孩子们也就说得有模有样了。

4、细细品味“小心地、连忙、轻轻地”。在品读第3小节时,孩子们不再浮躁,沉静了下来,细细地读着,便有了不小的发现,从“小心地、连忙、轻轻地”读出了这个小朋友很听妈妈的话、知错就改、小心翼翼、生怕伤害了小鸟或鸟妈妈、对鸟蛋的爱护等。

让我感到激动的是,以上的发现都来自于孩子们,可见他们真的已经慢慢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读懂一篇课文,这次的笑不仅在学生,更在我的心中。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禁感叹道:“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呀?”是啊,快乐总能把时间缩短,让我们意犹未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