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2:47:23 |
  • ZTFB |
  • 12页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注意总结时的结构,明确出目的、主题和要点。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优秀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任教八年级历史已一个学期,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得心应手还存在着不如人意之处,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期初制定计划及落实情况。

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能按照计划进行教学,至期考前,八年级第一为学期历史教学任务已圆满完成。

二在教学中自认为取得的一点经验。

历史学科由于涉及年代久远,所须记忆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历史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比如在上课时结合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如在每阶段讲完之后举行一次历史知识竞赛等等;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以古鉴今,可以在讲述历史的同时结合现实,以历史来作为现实的镜子,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结局和现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历史不是本人专业,对于所有历史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再加上不能专心致志地钻研教材,因此在教学时不能做到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同时对于怎么学好历史,本人也没有一定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多背死记,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四对下期教学的打算。

下个学期一定要钻研业务,吃透教材,向同行多虚心请教,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及非智力因素分析:

1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3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早自习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仪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另外,本学期对于历史学科将开展讲历史故事、讲历史评人物讲演、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等活动,以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安排:见附表。

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一课。

2第二、三课。

3第四、五课。

4单元复习测验。

5第六、七课。

6第八、九课。

7第十、十一课。

8第十二、十三课。

9期中复习。

10期中考试。

11第十四、十五课。

12第十六、十七课。

13单元总结测验。

14第十八、十九课。

15第二十、二十一课。

16第二十二、二十三课。

17单元复习测验。

18期末复习。

19期末复习。

20期末考试。

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新学期开始,为切实有效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标准,围绕权利义务这一大的教育主题,综合建构本册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围绕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维护人身权利、维护文化经济权利、崇尚公平正义四个综合主题展开,设置了十课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隐私受保护”、“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

这册教材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内容,基础内容较多,需要学生认真掌握。教材列举了相关案例,大部分内容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近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总的来说比较稳定,学习态度及氛围都比较好,让他们知道思想品德学科不单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来解决一些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与交往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公民。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就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5、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6、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7、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8、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9、懂得正义是面向每个人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养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努力做有正义感的公民。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要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3、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主要任务是完成引导和点拨任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4、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法律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一、指导思想: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期我继续担任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实验班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六、教学进度。

1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新授。

2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八国联军侵华新授3单元小结。

复习。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新授5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授6历史人物小传。

活动。

7单元小结、五四爱国运动。

新授。

11期中检测。

12期中讲评、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新授。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8年级学生共有15名。学生性格比较好动,个性外向,但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学习习惯差:没有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作业不能自觉、认真、按时完成;没有良好的自觉阅读的习惯;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本学期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为了更加符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际,为小学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编者将本册六个单元新语言的学习凝缩成为四个单元;并把学期中的recycle1和学期末的recycle2合并、扩展成为两个综合复习单元。

三、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61个短语和单词以及7组句子和4个单句。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完成1个手工制作。

3、能听懂、会吟唱6首歌谣。

4、能听懂、会唱6首歌曲。

5、能完成4个自我评价活动。

6、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句型,进行口语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2、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3、形容词比较级、一般过去时等几个小学阶段所学句型中对人称、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的运用。

4、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师生在良好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2)明确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切忌满堂灌,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讲解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有实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时间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这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情况得知,科目多,特别是语数外占据时间较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本册共6个单元,共25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

六、教学进度。

第1周:第1单元第1—2课。

第2周:第1单元第3—4课。

第3周:第2单元第5—6课。

第4周:第2单元第7—8课。

第5周:第2单元第9课。

第6周:第3单元第10—11课。

第7周:第3单元第12—13课。

第8周:第3单元第14课。

第9周:期中测试。

第10周:第4单元第15—16课。

第11周:第4单元第17—18课。

第12周:第5单元第19—20课。

第13周:第6单元第21—22课。

第14周:第6单元第23—24课。

第15周:单元测试。

第16、17周:复习。

第18周:迎考。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193、194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2个班的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4课,教学中心是中国现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八年级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__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__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__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史料:1979年春,__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__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__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__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__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__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__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__,__届__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史料:1979年春,__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__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__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__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__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__同志的高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__)。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一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二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共分四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四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课时安排。

第1-2周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2-4周第一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3-6周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4-8周第二章(第三节)。

第9-10周(复习及期中考试)。

八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__”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__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a服装争奇斗艳。

b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a持证上岗。

b毕业分配。

c就业培训。

d公开招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