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精选20篇)
- 上传日期:2024-06-17 04:36:21 |
- ZTFB |
- 13页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合理的方案,可以推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一个较为完美的方案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不容忽视细节和环节的把控。在下方列举了几个成功的方案实施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我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德育新模式,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常态化发展,全面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特制定“三全”育人校园创建工作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辽宁省教育厅《落实指南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逐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
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让我校真正成为育人的沃土,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按照良好师德标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教育横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德育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共同进步,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一)、正确的思想指导,建立大德育体系。
学校首先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细化德育管理,发扬“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抓好德育基础常规。德育渠道不断健全,德育工作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严治教,管理到位,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
(二)、加强教职工学习培训。
1、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年须接受不少于6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1、德育课程体现“一以贯之”。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从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经济追求、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等九个方面,细化每门德育课程的要点提示。坚持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采取考试、谈话法、观察法、描述性评语、活动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更为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科课程强调“二者兼顾”。突出教育的整体德育功能和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提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实现全科育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根据课程属性,归纳出每门课程的德育特点、德育范畴,明确各学科德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分别提供3—5个德育评价案例,附有具体的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力求“三个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挖掘文化资源,融合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要求,分学段设定课程目标。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分别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交流、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实践课程引领“四方之志”。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化设计,归纳出仪式活动、亲子活动、团队活动、社团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学校节会活动等活动类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德育阵地建设。
1、校园环境阵地。
(1)、时刻保证校园环境整洁。
(2)、办好文化长廊,争取两周一更换内容。
()、美化校园物态文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景无时不成为鞭策、激励学生的眼睛。
(4)、校园广播建设,做到天天有内容。
2、课堂教学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好各科知识的同时,收到德育熏陶。
3、课外活动阵地。
(1)、组织学生读经诵典活动,阅读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书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意识。
(2)、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3)、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
4、社区德育阵地。(1)、利用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感恩演讲。
(2)、组织学生到励家杂粮批发市场进行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良好品行。
(3)、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五)、丰富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
依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发展主题教导活动,尽力办好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着力进行"读书""快活大课间"两大特点的建设,让读书、课间活动在校园内成为一种文化;让读书和课间运动成为孩子们懂得历史的窗口、宽阔交换圈的道路;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和谐发展、培育竞争意识、配合精力跟刚强毅力的主要通道,增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深入开展“学身边典型、树人生标杆”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优秀师生、黑山好人等身边先进典型,从先进榜样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六)注重德育科研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期末组织班主任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为班主任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做好优秀科研成果征集、整理、推荐工作。
(七)、注重家校接洽,施展教育协力。
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家庭教育优秀家长”活动,选树在德育方面优秀的家长典型,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传播现代家庭文明新风;在已经建立的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校通网络平台;自动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二
实施计划是指对某项工作在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等方面作出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云南大学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着力五突显”,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努力把学校建成祖国西南边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高地。
着力强化领导,突显高站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三全育人”。
成立云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主任,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领导。组织开展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思政工作委员会会议和专题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工作。强化校党委、院党委、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推进校内外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三维横向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院系协同落实的“三全育人”机制。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研究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将思政工作贯通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各方面,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等6大育人基地,建好“云南省高校思政工作智库”,打造思政工作创新的重要平台。与44个院级党组织、各单位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形成明责、履责、述责、督责、问责“五责”闭环机制,一体化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
学校实施“6+4”育人模式,紧抓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育人6方面重点难点,推进心理、管理、服务、资助育人4方面育人工作,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研究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学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指导性意见》,重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开展“理解中国”系列学术和实践活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主题教育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双融合”“两促进”。
学校在主题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研究、发现和消除育人工作的盲点断点。重师德、强育人,实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重品行、强德育,实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等,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重导向、强科教,设立“教书育人奖”,激励教师热爱教学,潜心讲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
重协调、强合力,强化思政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和院系的协同配合,增强思政工作合力。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校牢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考核、教职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化评价标准,推动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实效上。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政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坚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最高要求,细化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坚持把述职评议作为评价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完善各院级党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年终述职评议制度,将思政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述职、考核、监督执纪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在主题教育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云南大学将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继续把思政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围绕“全”字、做足文章,围绕“育”字、下足功夫,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强基地。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中职院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目标明晰、内容完善、形式多样、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行政管理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课程(教书)育人、主题(分年级)育人、劳动(技能)育人、实践(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扶(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聚焦于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教书)等十方面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推进项目,创新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上级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二)着力加强主题(分年级)育人。研究制定全校各年级分年级主题教育方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更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纪律与规范教育,自信与自律教育,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四)丰富活动与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效。通过明确活动意义、组织开展活动、表彰活动先进、总结活动意义,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八)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学习文件、确定项目与任务、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推进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2022年):组织发动、建立团队、制定计划、布置实施、有序推进、明确节点、定期检查、进展调度、明确问题、持续整改、积极跟进、提升凝练、完善档案、准备验收。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提交报告、学校验收、充分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三人育人”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纳入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队伍保障。加强干部、教师、职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职工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上。
(四)落实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必要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方案》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五个思政”为抓手,以传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为基础,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改革育人体制机制,创新育人工作体系,加强育人条件保障,完善育人考核管理,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明确,要通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逐步构建起目标明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具有湖北大学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方案》提出了学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4大主要任务、26条分项措施。一是健全“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体系,包括深化学习制度、完善工作制度、优化运行机制等。二是创新“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包括坚持精准施策,深化“学生思政”育人;聚焦师德师风,深化“教师思政”育人;筑牢坚强阵地,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学科思政”育人;坚持以文化人,深化“环境思政”育人等。三是优化“三全育人”工作保障体系,包括加强队伍建设,强化项目支撑,加大经费投入等。四是完善“三全育人”工作考评体系,对应“五个思政”和“十大育人”工作体系,明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相应领域、群体的综合改革工作。
《方案》要求,各牵头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落实具体改革举措,进一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各单位既要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又要坚持基层创造,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坚持边推边改边总结,及时发掘新经验、好典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据悉,印发《湖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省委有关要求,加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着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三
何华莉,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学院学业支持与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先后担任四届学生的辅导员,并曾担任学院团委书记、学生支部书记,学院心理辅导站负责人等。
该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实际工作能力强,善于务实创新、勤于思考,把育人工作做得多彩而有力。
1、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做一名理想信念坚定的育人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正能量影响更多的学生。
2、增强业务能力,探索工作新途径,做一名务实创新的育人者。该同志长期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针对“0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她积极探索育人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中获得佳绩。学院团委多次获得“红旗团委”称号,年年获评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3、潜心研究问题,注重总结经验,做一名勤于思考的育人者。该同志积极开展思想政治领域科学研究,先后发表论文8篇,主持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等课题8项。
4、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一名引领学生成长的育人者。该同志所带的学生中在多个方面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际数学建模一等奖、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等荣誉;所带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所带班级获得校级十佳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倾情助力学生实现梦想,诠释一名教师党员的不懈追求。
第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华东区复赛二等奖;
安徽省2015年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特等奖;
安徽省2015年度高校优秀辅导员;
安徽大学2015年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安徽大学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优秀团干;
安徽大学2010、2012、2016年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中职院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目标明晰、内容完善、形式多样、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行政管理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课程(教书)育人、主题(分年级)育人、劳动(技能)育人、实践(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扶(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聚焦于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二)完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统筹协调落实机制。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教书)等十方面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推进项目,创新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上级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二)着力加强主题(分年级)育人。研究制定全校各年级分年级主题教育方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更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纪律与规范教育,自信与自律教育,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四)丰富活动与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效。通过明确活动意义、组织开展活动、表彰活动先进、总结活动意义,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八)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学习文件、确定项目与任务、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推进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2022年):组织发动、建立团队、制定计划、布置实施、有序推进、明确节点、定期检查、进展调度、明确问题、持续整改、积极跟进、提升凝练、完善档案、准备验收。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提交报告、学校验收、充分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三人育人”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纳入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队伍保障。加强干部、教师、职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职工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上。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五
近日,《湖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经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以党委文件印发。
《方案》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五个思政”为抓手,以传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为基础,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改革育人体制机制,创新育人工作体系,加强育人条件保障,完善育人考核管理,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明确,要通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逐步构建起目标明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具有湖北大学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方案》提出了学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4大主要任务、26条分项措施。一是健全“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体系,包括深化学习制度、完善工作制度、优化运行机制等。二是创新“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包括坚持精准施策,深化“学生思政”育人;聚焦师德师风,深化“教师思政”育人;筑牢坚强阵地,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学科思政”育人;坚持以文化人,深化“环境思政”育人等。三是优化“三全育人”工作保障体系,包括加强队伍建设,强化项目支撑,加大经费投入等。四是完善“三全育人”工作考评体系,对应“五个思政”和“十大育人”工作体系,明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相应领域、群体的综合改革工作。
《方案》要求,各牵头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落实具体改革举措,进一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各单位既要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又要坚持基层创造,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坚持边推边改边总结,及时发掘新经验、好典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据悉,印发《湖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省委有关要求,加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着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六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我校品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
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xx大学术规范(试行)》和《xxxx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我校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我校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4.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激发网络育人活力。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15.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16.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8.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
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行为和作风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
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类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5.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6.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二)加大保障力度。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的编制及待遇。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实施境内外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培育建设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思政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三)强化责任落实。
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七
实施计划是指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工作步骤等方面对工作进行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全国、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动员和引导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推动我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现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解和领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尚医德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1、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学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学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要紧密结合所承担的课程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学校党政机关干部要做到管理育人,任课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后勤人员要做到服务育人。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同志资历深、经验多、德高望重等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全过程育人是指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根据我校“学生工作十二〃五规划”,对《牡丹江医学院德育教育内容及阶段重点(试行)》进一步完善,精心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分年级、分时段有针对性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要认真搞好新生入学教育、日常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时每刻都受到教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3、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的机制,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完善校内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条件和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育人作用,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团、思想理论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对学生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全方位的教育感染作用,从而产生出良好的综合效应。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师资水平为重点,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课程的标准,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课程设置的实施工作;在教材的选用上,要按照国家、省教育厅的规定选用规划教材,优中选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引导、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想政治教研部要继续组织开好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日常教学管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丰富授课载体,转变授课方式,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2、进一步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加大对积极分子教育和培养力度,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坚持把党建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逐步完善“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的过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支部建设的新模式,使党支部成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地。
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重点做好团组织“推优”工作,加大对优秀学生团干部的培养力度。在共青团指导下,学生会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要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办法,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把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纳入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使学生社团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
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党、团组织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进行有机统一。
3、不断拓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训三风”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全校师生要群策群力,努力形成良好校园风气。要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我校重大事件如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党校培训、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运动会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做好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组织、申请、评审、中期考核、结题、评审及总结、归档等工作;各学院做好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发动与成果展示等工作,并将关注度高、实效性强的活动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全国“临床实践技能大赛”等相应竞赛活动中,学校将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学生获奖后,指导教师将获得适当的奖励,根据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给予素质综合测评加分,参加各级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奖的学生,可在国家级奖学金评定、各类优秀生选拔中获得优先权。
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学校网站和各二级学院、部门网页要及时更新内容,为学生学习、生活、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服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安全,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网络管理工作。要加大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寝室管理。继续推进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要加强对这些工作的检查和落实,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友善、讲奉献、讲文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公寓辅导员和更夫的管理,注重提高素质,增强其责任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把学生在寝室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的一项重要依据。
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保卫部门要不断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继续严格实行综合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完善三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及时处置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端。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要结合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要逐步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教育咨询平台,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要重点加强学风建设。每年学校要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处长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为组员,办公室下设在学生处,根据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各学院学风建设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加强师德教育,通过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指导教师要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将课堂、寝室的学风建设成果与年底个人考核相结合;要健全完善学院学生工作全年目标,将学风建设的成效与学院的年终工作考评结合起来;要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校领导与返聘教师的听课制度;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严抓考风考纪建设,深化考风考纪制度改革,各学院在考试前要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各学院要在每年10-12月份举行学风建设表彰大会。
4、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学生处大学生资助中心要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坚持以多种形式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继续对新入学的家庭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国家要求,逐步完善我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效机制;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制度,加大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助学奖励力度;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要继续提倡教职工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力争在校内形成自觉捐助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扩大对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面和激励程度,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奋发读书,努力成才。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校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我校的长期发展。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师资水平,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辅导员业务培训机会,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完善我校就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积极组织校、院两级毕业生招聘会和洽谈活动,加强对毕业生推荐和宣传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市场完善、常年服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黑龙江省“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我校就业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和奖惩机制,学校要完善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比制度和办法,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院系工作目标责任制挂钩,把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考核有关学院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各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对各院系一次就业率的指标制定详细要求,并对就业率排名靠前的院系及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和各项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工作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教育广大后勤服务人员爱岗敬业,优质服务,以身作则,文明礼貌,以自己的敬业、奉献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校领导接待日”等活动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要进一步加快学生学习、生活设施的建设步伐,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优质服务,真正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5、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切实加强党团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三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社科部教师要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按照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配工作。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优秀的专职学生辅导员。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一线专职辅导员的配备逐步达到1:200的比例要求。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各学院要按照具体情况,评选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教师为兼职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班导师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专职辅导员的培训,积极开展校际间学生工作调研和交流,利用“辅导员之家”活动进行校内学生工作培训、交流,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大投入、提高待遇、推进辅导员岗位职级认定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
切实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供政策支持。对辅导员评定职级、职称方面实行单独评定。职级方面由组织部负责,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结合辅导员考核情况,评定职级,职级上限为正处级辅导员;职称方面由人事处负责,每年要根据辅导员评级人数单独评定,单独下达限额。每年要根据《牡丹江医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经过二级学院测评、任课教师测评、学生测评、学生处测评,学校审批等流程对辅导员全年工作进行考核,分别评定优秀、良好、合格。根据《牡丹江医学院兼职班主任考核办法》,对兼职班主任进行考核、评定、奖励。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保障成立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生、教学、科研、后勤、保卫等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校办公室、学生处、校团委、宣传统战部、财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就业指导中心、组织部、人事部、教务处、保卫处、思想政治教研部等单位负责领导,办公室下设在学生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进一步有效地协调和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网络、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校院两级负责、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紧密结合、全校教职员工通力合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评估、奖励机制。学校要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出台相应制度和办法,并逐步完善,以“三全育人”整体思路规范化、制度化工作。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班导师考评体系,定期对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进行考核。利用“辅导员之家”活动和年底学生工作检查为抓手,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总结经验、落实措施、推进工作,并对优秀院系进行奖励和表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在全校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教育部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指标,用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网络建设、社会实践等。各学院要把学生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上,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我校品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
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xx大学术规范(试行)》和《xxxx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我校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我校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4.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激发网络育人活力。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15.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16.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8.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
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行为和作风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
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类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5.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6.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二)加大保障力度。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的编制及待遇。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实施境内外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培育建设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思政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三)强化责任落实。
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推进“三全育人”,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明确党政群团、教学科研、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确立“大思政”格局,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地处区位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领导带头与广泛参与相结合、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课堂教学、教材选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基础教学部)。
2.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计划,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课程感染力和实效性。(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思政部、基础教学部)。
3.加快构建适应学校发展的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部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工作。(牵头单位:思政部、基础教学部)。
4.全面加强课程思政,进一步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制定课堂建设管理办法和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引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牵头单位:基础教学部;参加单位:思政部、各学院)。
5.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通识课程,构建以德育教育为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专业知识学习为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德育教育融通相长的德育体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校史校情教育系列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各学院)。
(二)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6.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厚植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通过讲座、论坛、展示等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基地等各类资源,广泛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教育。(牵头单位:办公室,团委,学生处,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基础教学部、各学院)。
7.深度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教育作用,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讲好“第一课”,将校史校情教育作为“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办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形成具有东科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基础教学部、教务科研处)。
8.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打造“一院一品”,形成高端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牵头单位:办公室、团委;参加单位:学生处、后勤服务处、基础教学部)。
(三)进一步加强优良学风建设。
9.把抓好学风、促进学习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做好辅导员“进课堂、进宿舍、进操场、进网络”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助教助学机制和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将助学摆在助困的首要位置,实现助学和助困的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学生处、团委)。
(四)深入推进拓展培养计划。
10.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和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使学生拓展培养认证单逐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团委)。
(五)强化体育美育和实践育人作用。
1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推进教师指导体育活动全覆盖,学生参加体育类社团、参加课外锻炼全覆盖;深入实施健身活动开展多样化、运动竞赛组织常态化、体质健康报告制度化、群众体育考评多元化、体育文化塑造品牌化工程,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牵头单位:基础教学部;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
12.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优化校园美育育人环境,加强群众艺术类团体建设,统筹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夯实美育基地阵地建设,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牵头单位:团委;参加单位:办公室、学生处、基础教学部)。
13.整合实践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深入开展好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社会实践开展的新形式与新方式,将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牵头单位:校企合作和双创中心;参加单位:教务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各学院)。
14.积极创造学生劳动锻炼岗位,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学生头脑中筑牢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学生处;参加单位:团委、基础教学部、各学院)。
15.发挥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倡导“人人都做志愿者”,积极构建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成立志愿服务讲师团,鼓励业内专家、青年教师指导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东科学子的必备经历和品格,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牵头单位:团委;参加单位:学生处、各学院)。
(六)发挥党工团学组织育人作用。
16.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育人职责。(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工会,团委,学生处)。
17.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构建“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学工部门积极参与,基层党支部统一领导,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支部在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基层党支部)。
18.建立完善后勤党支部联系学生制度,一个后勤党支部结对1-2个学院。(牵头单位:办公室)。
(七)巩固壮大网上阵地。
19.建设好学校官方网站和各类主题教育网站,进一步明确定位,培育特色,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展,完善新媒体平台管理机制,依托新媒体联盟推动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引领各类校园新媒体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网络内容,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师生创作优秀网络产品,培育优秀网络育人成果,积极推广展示网络名篇名作。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牵头单位:办公室、信息中心;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安全保卫处,双创中心)。
(八)强化教师教学科研育人责任。
20.出台并落实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教师教学科研育人责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牵头单位:人事处;参加单位:办公室、教务科研处)。
21.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办法》,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积极参与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各类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务科研处)。
22.进一步加强学生导师、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部分学生配备导师,加强学业指导,落实辅导员相关政策及待遇。(牵头单位:学生处;参加单位:人事处)。
23.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人事处)。
(九)提升学生管理育人实效。
24.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通过公开招聘专职辅导员、选聘新入职青年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等方式,选优配强专职辅导员队伍。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有至少三年担任辅导员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级“双线”晋升办法。提高辅导员待遇水平,结合实际核定并发放辅导员专项绩效奖励。(牵头单位: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
25.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和业务关,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师制度,建立特聘教师资源库,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等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绩绩效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牵头单位:基础教学部、人事处,各学院)。
26.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切实推进学生工作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打造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把抓学风作为学生工作的关键抓手,把助学放在助困的首要位置,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实行部门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并加强考核工作。学生工作部门人员符合思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申报条件者可在该系列中参加评聘。(牵头单位:学生处;参加单位:团委,办公室、人事处、督导考核办)。
(十)落实干部员工管理服务育人职责。
27.不断增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责任担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的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融入到学生课堂、实验室、餐厅、宿舍、校园活动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牵头单位:办公室、各处室、学院)。
28.深入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指导学生,扎实做好学校党委委员、学校领导和中层单位党政一把手联系班级(宿舍、社团),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各学院)。
29.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责任。规范管理服务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推进“依法治校”;增强管理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指标,改进工作作风;鼓励管理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权益工作委员会、校长信箱和学校领导接待日等组织和渠道的作用,实行问责制,加大监督力度。(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
30.统筹后勤、图书馆、安全保卫干部职工以及物业服务公司员工服务育人工作,延长图书馆等服务设施开放时间,全面推广“微笑服务”。(牵头单位:图书馆、安全保卫处、后勤服务处;参加单位:学生处)。
31.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载体,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学生德育指导教师,进一步发挥“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牵头单位:团委;参加单位:办公室、学生处)。
32.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师生服务信息平台,加强部门协同、部门与学院协同,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作风评议办法,加强评议监督,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服务用心的育人环境。(牵头单位:办公室、人事处)。
(十一)广泛动员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
3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学生处、团委)。
34.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访学生家庭、访毕业学生、访用人单位工作,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家庭期望充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牵头单位:学生处、双创中心、招生就业处)。
35.积极探索校友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渠道,创新设计各类校友资源育人平台,通过选聘优秀校友担任学生校外辅导员,举办校友返校日活动、校友论坛、校友讲座、校友企业招聘等活动将优秀的校友资源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和学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社会认知与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各环节。(牵头单位:双创中心、招生就业处;参加单位:办公室、学生处、团委)。
(十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
36.建立健全学校行政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单位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主要领导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负总责,分管校领导牵头组织实施,其他领导积极配合,统筹领导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牵头单位:办公室、学生处)。
37.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和实施办法,各相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将责任落细落小落实。(牵头单位:办公室、学生处;参与单位:全校各单位)。
38.加强工作考核,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基层支部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当中,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牵头单位:办公室)。
39.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典型选树,积极组织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发挥好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处、团委)。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八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及***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2.坚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梳理挖掘各群体、各领域、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实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融合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把握特点、精准发力,不断提高“三全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3.坚持创新发展、务实高效。深入推进“十大育人”专项工作,注重学校社会配合,网上网下融合,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三全育人”工作生机和活力。构建校院两级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真正落到育人效果上,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建设目标。
4.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有效互动、责权明晰、全员参与;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的良好态势和格局。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引领改革,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自觉树立育人意识,夯实责任,以德为先,将育人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将育人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1.强化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体制。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委员和有关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学校层面聚焦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
学院层面主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学院党委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2.完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统筹协调落实机制。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让师生充分感受到“三全育人”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简称“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校院两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制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4.加大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保障力度。
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5.改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评价管理模式。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专项检查考核机制,对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常态化检查,修订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五、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挖掘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鼓励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育才资源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育人育才表现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落实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突出体现对教师教学中育人内容的考核与评价,完善对教师教案设计中育人内容的规范、引导、评价机制。制定课堂教学管理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
共享,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育人课程。
与科研资源,配套设计教学大纲与科研计划。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奖励、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校及各学院每年定期在学生中开设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
3.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发挥学校社会品牌的示范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社会调查活动中,加强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实践实训中心、城市社区、校地合作点、定点扶贫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教学实践,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短学期实践、政府各类第三方评估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内容,在学年内或寒暑假推行劳动月、劳动周制度;做好学生在定点实习基地实习工作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的覆盖面;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军事训练实效;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推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第二课堂”奖励制度。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课程体系;落实《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开展精准扶贫、科普、社区帮扶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一批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
4.深入促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传统节假日、暑期、重要节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新“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举办读书月、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法学、新闻学、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成果,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加强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深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等活动;发挥“党史校史知识竞赛”的普及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开展“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按照“一院一品”建设思路,推进院系以优秀文化活动为抓手,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师生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打造一批具有西财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以学校新媒体中心为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开展优秀网络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一批网络思政名篇、名栏、名师,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加强新闻网、主题性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利用各学院建立的官方微信平台及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育人工作融媒体矩阵群,打造共享模式下的网络教育生态圈;优化成果评价,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适时推进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并将其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充分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加强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照1:4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立校级专家队伍,加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扎实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适应教育;组织好“3.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季活动,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品牌活动,初步形成了心理宣传季的“一院一品”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环节,基层党组织要做师德鉴定,对师德不合格的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查处相关问题。持续开展“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做到管人先管己,育人先正己。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爱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职工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增强学生公寓文化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校园基础设施服务中,夯实基础文明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建设平安校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就业指导服务中,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拓展就业创业市场渠道,努力开展就业基地库的建设,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每年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以“精准资助”为主导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深化诚信教育建设,完善诚信教育体系,用好“诚信基金”,推进诚信特色教育,推选展示“自强之星”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劳动最光荣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劳动是解决生存和发展之道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实施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开展管理部门教工党支部与各学院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探索管理干部担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实施方法。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众创众筹众评”,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团培优计划,建好一批精品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六、工作要求。
1.深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精干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活动基地平台、学生工作队伍平台,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2.加强组织保障。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规划,“十大育人”体系组建由各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十大育人”体系的组织实施,保证《实施办法》的推进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健全“三全育人”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
3.强化责任落实。加强“三全育人”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实施办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九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工作。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中职院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目标明晰、内容完善、形式多样、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行政管理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课程(教书)育人、主题(分年级)育人、劳动(技能)育人、实践(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扶(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聚焦于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教书)等十方面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推进项目,创新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上级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二)着力加强主题(分年级)育人。研究制定全校各年级分年级主题教育方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更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纪律与规范教育,自信与自律教育,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四)丰富活动与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效。通过明确活动意义、组织开展活动、表彰活动先进、总结活动意义,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八)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学习文件、确定项目与任务、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推进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2022年):组织发动、建立团队、制定计划、布置实施、有序推进、明确节点、定期检查、进展调度、明确问题、持续整改、积极跟进、提升凝练、完善档案、准备验收。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提交报告、学校验收、充分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三人育人”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纳入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队伍保障。加强干部、教师、职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职工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上。
(四)落实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必要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中职院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目标明晰、内容完善、形式多样、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行政管理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课程(教书)育人、主题(分年级)育人、劳动(技能)育人、实践(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扶(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聚焦于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教书)等十方面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推进项目,创新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上级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二)着力加强主题(分年级)育人。研究制定全校各年级分年级主题教育方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更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纪律与规范教育,自信与自律教育,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四)丰富活动与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效。通过明确活动意义、组织开展活动、表彰活动先进、总结活动意义,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八)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学习文件、确定项目与任务、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推进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2022年):组织发动、建立团队、制定计划、布置实施、有序推进、明确节点、定期检查、进展调度、明确问题、持续整改、积极跟进、提升凝练、完善档案、准备验收。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提交报告、学校验收、充分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三人育人”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纳入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队伍保障。加强干部、教师、职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职工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上。
(四)落实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必要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一
**,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进入**市高等专科学校以来,她始终以昂扬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三全育人”的工作态度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老师的一致好评,她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执着与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挥写了着不平凡的事迹。
2015年入校以来,她就进入学生工作部学生资助科工作,炎热的夏天,一个展位、一叠资料,她一坐就是一天,接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咨询近千次,回答奖助学金问题百遍。学生资助工作,看似平凡,却是促进公平教育的基石,从入学的资助政策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到求学过程中的奖助学金发放、勤工助学申请、建档立卡登记,再到毕业时的贷款确认、诚信主题教育。她用一颗爱心,全程陪伴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边,帮助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往往存在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学生,归属感弱,大多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成立了校学生资助工作群,和各学院紧密联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宿舍,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对受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检查和督办。每年都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摸底工作,对调查摸底情况分别登记造册、分类整理,收集建档。并在团学在线网站上设立“身边的他”栏目,向贫困学子分享优秀校友事迹,用“朋辈”的力量感染贫困学子奋发图强,一心追梦。
她勤奋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有自己独特的做事风格和待人之道,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热心、爱心、耐心,她总说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折翼的天使,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自由飞翔。付出不会没有回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由一个单亲家庭的自卑女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个“小个子”使出“洪荒之力”,事迹载入了江苏省资助成才卷《青春放歌》;本来只想做个汽车维修工的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荣获第一名。她善于发现每个贫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舞台,助他们成长,教他们做人。
进入学生资助科五年,累计资助学生过万人次,她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赞誉。2017年、2018年、2019年****学生资助科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资助绩效评价工作优秀、2018年获得校优秀党员称号。他以自己平凡的事迹见证了一个平凡工作者的本色,诠释了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二
育人是学校第一位的重要工作,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人人都要参与、人人都不得不与之发生联系的工作。我们南岗小学在区教育局指引下,结合区教育局万师帮万生活动要求,依托我校“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实施“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成长的“三全”育人工程。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此项工作,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指引下,结合区教育局年初工作重点和我校“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实施”三全“育人工程。力图使学生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一)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指全员发动,全员行动。使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而展开。学校的存在基于学生的存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学生而展开,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学校要求纵向到底,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工深入一线,关注、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学校首先要求所有领导在“三全”育人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主动参与。学校所有教师破除教师只管教书的观念,把教学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育人而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学校后勤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也要主动对接育人工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二)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学校的育人工作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长期坚持的工作,它包含在整个育人的全程之中。全程育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学校将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还将加强与社区、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谋求社会力量对育人工作大力支持。全程育人还必须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有效整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让学校的育人工作充满整个校园。倡导并构建“和谐、清净、文明、向上”的校园。在“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指引下,打造独特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等,形成具有南岗特色的校园育人氛围。真正达到“学校无闲处,处处能育人”的目标。
(三)全体成长。
全体成长是指是指在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最终使学生达成学校“三基+特长”素质教育模式所倡导的学生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终极目标。
(一)结合教育局万师包万生活动,具体让教师做到:
1、制定切实可行的包保帮扶计划,突出重点,并记好三全育人工作日志。
2、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每人包保3至5名学生。并建立包保帮扶活动档案。
3、包保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帮扶。
4、学校要求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帮扶和一次分散帮扶,帮扶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辅导学习,与之谈心,交流思想,进行家访等。
5、学校确定重点包保帮扶学生,重点包保帮扶学生包括如留守学生,家庭离异学生,学困生等。这些学生由领导和骨干教师包保。
6、在包保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十六知晓”即: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知晓学生的思维方式;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知晓学生的情感渴盼;知晓学生的心路历程;知晓学生的知音伙伴;知晓学生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的成长规律;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知晓学生的上学路径;知晓学生的家长的思想;知晓学生的家长的愿望。
(二)结合双阳区教育系统扶困助学工作展开。(具体见此工作方案)。
(三)加强对“全程育人”工作的领导和构建。
1、继续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进来。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2、利用好学校会说话的墙和班级墙等报进行舆论宣传。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和谐、清净、文明、向上”的校园。
3、学校将加强与社区等社会团体的联系与合作。谋求社会力量对此工作的支持。
1、构建“三全“育人工程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德育校长为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为组员。负责开展和监督此项工作。
2、学校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进行管理。作为评价教师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3、学期末,学校将对优秀典型教师进行表彰。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三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支部领导、部门专业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校部二级”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专业部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结合专业部特点特色,夯实育人基础,丰富育人内涵,打造育人品牌,树立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聚焦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专业部层面的综合改革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身板硬、腰杆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校部二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制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校园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提出在若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目标;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中央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立项单位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设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实行校、院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情引导机制。
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马克思主义专业部建设标准,制定并落实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课程体系,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对现行培养方案的课程进行科学分析,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点。进一步建立完善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对未包含课程育人内容的“一票否决”。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校及各专业部每年定期要在学生中开设有关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机制,加大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技能大赛、校园体艺大赛等专业赛事,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工业园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深入开展好志愿服务等等传统经典项目。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读书月”等文化建设活动,每年定期举行“中职好班长”“最美教师”“十大师德标兵”“十佳辅导员”等评选表彰和集中展示活动,让师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以群团组织为依托,大力开展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建设美丽校园,大力推进厅(主题文化展厅)、院(书院式学生公寓)、馆(校史展览馆)、廊(校园文化长廊)、墙(校园文化主题墙)建设,不断深化精神传统教育,切实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筑牢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加强知识教育,开发建设《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适应教育、和谐教育。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建立学校、专业部、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等工作有制度,管理到位。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学校支部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积极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按照“经济扶贫、精神解困、服务育人”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两化四心三教育”资助育人体系,实施文化资助和精神资助“双提升”计划,以认定精准为前提,以需求精准为导向,以帮扶精准为核心,开展“物质资助、精神引领、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多元资助育人模式。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假期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以学生素质评价为依据,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发挥学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结合党建质量年工作目标,深入实施“党建+”工程,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
组长:
副组长:
各专业部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建立健全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中央和教育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制定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系列制度文件,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学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
设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设立专门预算科目,做到专款专用。设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支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四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国、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动员和引导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推动我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现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解和领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尚医德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一)全面理解,逐步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涵义。1、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学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学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要紧密结合所承担的课程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学校党政机关干部要做到管理育人,任课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后勤人员要做到服务育人。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同志资历深、经验多、德高望重等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习和生活规律,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要认真搞好新生入学教育、日常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时每刻都受到教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3、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的机制,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完善校内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条件和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育人作用,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团、思想理论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对学生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全方位的教育感染作用,从而产生出良好的综合效应。
托,以提高师资水平为重点,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课程的标准,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课程设置的实施工作;在教材的选用上,要按照国家、省教育厅的规定选用规划教材,优中选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引导、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想政治教研部要继续组织开好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日常教学管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丰富授课载体,转变授课方式,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2、进一步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支部建设的新模式,使党支部成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地。
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重点做好团组织“推优”工作,加大对优秀学生团干部的培养力度。在共青团指导下,学生会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要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办法,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把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纳入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使学生社团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
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党、团组织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进行有机统一。
3、不断拓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训三风”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全校师生要群策群力,努力形成良好校园风气。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推进“三全育人”,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明确党政群团、教学科研、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确立“大思政”格局,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地处区位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领导带头与广泛参与相结合、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课堂教学、教材选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基础教学部)。
2.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计划,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课程感染力和实效性。(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思政部、基础教学部)。
3.加快构建适应学校发展的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部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工作。(牵头单位:思政部、基础教学部)。
4.全面加强课程思政,进一步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制定课堂建设管理办法和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引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牵头单位:基础教学部;参加单位:思政部、各学院)。
5.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通识课程,构建以德育教育为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专业知识学习为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德育教育融通相长的德育体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校史校情教育系列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各学院)。
(二)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6.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厚植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通过讲座、论坛、展示等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基地等各类资源,广泛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教育。(牵头单位:办公室,团委,学生处,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基础教学部、各学院)。
7.深度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教育作用,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讲好“第一课”,将校史校情教育作为“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办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形成具有东科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基础教学部、教务科研处)。
8.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打造“一院一品”,形成高端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牵头单位:办公室、团委;参加单位:学生处、后勤服务处、基础教学部)。
(三)进一步加强优良学风建设。
9.把抓好学风、促进学习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做好辅导员“进课堂、进宿舍、进操场、进网络”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助教助学机制和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将助学摆在助困的首要位置,实现助学和助困的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学生处、团委)。
(四)深入推进拓展培养计划。
10.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和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使学生拓展培养认证单逐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团委)。
(五)强化体育美育和实践育人作用。
1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推进教师指导体育活动全覆盖,学生参加体育类社团、参加课外锻炼全覆盖;深入实施健身活动开展多样化、运动竞赛组织常态化、体质健康报告制度化、群众体育考评多元化、体育文化塑造品牌化工程,全面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牵头单位:基础教学部;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
12.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优化校园美育育人环境,加强群众艺术类团体建设,统筹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夯实美育基地阵地建设,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牵头单位:团委;参加单位:办公室、学生处、基础教学部)。
13.整合实践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深入开展好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社会实践开展的新形式与新方式,将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牵头单位:校企合作和双创中心;参加单位:教务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各学院)。
14.积极创造学生劳动锻炼岗位,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学生头脑中筑牢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学生处;参加单位:团委、基础教学部、各学院)。
15.发挥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倡导“人人都做志愿者”,积极构建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成立志愿服务讲师团,鼓励业内专家、青年教师指导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东科学子的必备经历和品格,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牵头单位:团委;参加单位:学生处、各学院)。
(六)发挥党工团学组织育人作用。
16.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育人职责。(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工会,团委,学生处)。
17.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构建“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学工部门积极参与,基层党支部统一领导,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支部在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基层党支部)。
18.建立完善后勤党支部联系学生制度,一个后勤党支部结对1-2个学院。(牵头单位:办公室)。
(七)巩固壮大网上阵地。
19.建设好学校官方网站和各类主题教育网站,进一步明确定位,培育特色,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展,完善新媒体平台管理机制,依托新媒体联盟推动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引领各类校园新媒体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网络内容,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师生创作优秀网络产品,培育优秀网络育人成果,积极推广展示网络名篇名作。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牵头单位:办公室、信息中心;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安全保卫处,双创中心)。
(八)强化教师教学科研育人责任。
20.出台并落实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教师教学科研育人责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牵头单位:人事处;参加单位:办公室、教务科研处)。
21.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办法》,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积极参与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各类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务科研处)。
22.进一步加强学生导师、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部分学生配备导师,加强学业指导,落实辅导员相关政策及待遇。(牵头单位:学生处;参加单位:人事处)。
23.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牵头单位:教务科研处;参加单位:人事处)。
(九)提升学生管理育人实效。
24.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通过公开招聘专职辅导员、选聘新入职青年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等方式,选优配强专职辅导员队伍。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有至少三年担任辅导员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级“双线”晋升办法。提高辅导员待遇水平,结合实际核定并发放辅导员专项绩效奖励。(牵头单位: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
25.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和业务关,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师制度,建立特聘教师资源库,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等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绩绩效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牵头单位:基础教学部、人事处,各学院)。
26.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切实推进学生工作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打造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把抓学风作为学生工作的关键抓手,把助学放在助困的首要位置,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实行部门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并加强考核工作。学生工作部门人员符合思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申报条件者可在该系列中参加评聘。(牵头单位:学生处;参加单位:团委,办公室、人事处、督导考核办)。
(十)落实干部员工管理服务育人职责。
27.不断增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责任担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的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融入到学生课堂、实验室、餐厅、宿舍、校园活动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牵头单位:办公室、各处室、学院)。
28.深入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指导学生,扎实做好学校党委委员、学校领导和中层单位党政一把手联系班级(宿舍、社团),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各学院)。
29.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责任。规范管理服务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推进“依法治校”;增强管理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指标,改进工作作风;鼓励管理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权益工作委员会、校长信箱和学校领导接待日等组织和渠道的作用,实行问责制,加大监督力度。(牵头单位:办公室;参加单位:学生处、团委)。
30.统筹后勤、图书馆、安全保卫干部职工以及物业服务公司员工服务育人工作,延长图书馆等服务设施开放时间,全面推广“微笑服务”。(牵头单位:图书馆、安全保卫处、后勤服务处;参加单位:学生处)。
31.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载体,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学生德育指导教师,进一步发挥“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牵头单位:团委;参加单位:办公室、学生处)。
32.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师生服务信息平台,加强部门协同、部门与学院协同,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作风评议办法,加强评议监督,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服务用心的育人环境。(牵头单位:办公室、人事处)。
(十一)广泛动员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
3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学生处、团委)。
34.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访学生家庭、访毕业学生、访用人单位工作,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家庭期望充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牵头单位:学生处、双创中心、招生就业处)。
35.积极探索校友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渠道,创新设计各类校友资源育人平台,通过选聘优秀校友担任学生校外辅导员,举办校友返校日活动、校友论坛、校友讲座、校友企业招聘等活动将优秀的校友资源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和学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社会认知与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各环节。(牵头单位:双创中心、招生就业处;参加单位:办公室、学生处、团委)。
(十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
36.建立健全学校行政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单位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主要领导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负总责,分管校领导牵头组织实施,其他领导积极配合,统筹领导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牵头单位:办公室、学生处)。
37.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和实施办法,各相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将责任落细落小落实。(牵头单位:办公室、学生处;参与单位:全校各单位)。
38.加强工作考核,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基层支部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当中,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牵头单位:办公室)。
39.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典型选树,积极组织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发挥好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处、团委)。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六
近日,《湖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经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以党委文件印发。
《方案》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五个思政”为抓手,以传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为基础,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改革育人体制机制,创新育人工作体系,加强育人条件保障,完善育人考核管理,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明确,要通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逐步构建起目标明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具有湖北大学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方案》提出了学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4大主要任务、26条分项措施。一是健全“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体系,包括深化学习制度、完善工作制度、优化运行机制等。二是创新“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包括坚持精准施策,深化“学生思政”育人;聚焦师德师风,深化“教师思政”育人;筑牢坚强阵地,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学科思政”育人;坚持以文化人,深化“环境思政”育人等。三是优化“三全育人”工作保障体系,包括加强队伍建设,强化项目支撑,加大经费投入等。四是完善“三全育人”工作考评体系,对应“五个思政”和“十大育人”工作体系,明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相应领域、群体的综合改革工作。
《方案》要求,各牵头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落实具体改革举措,进一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各单位既要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又要坚持基层创造,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坚持边推边改边总结,及时发掘新经验、好典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据悉,印发《湖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省委有关要求,加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着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黑龙江省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聚焦学校内涵建设,联手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全面实施“三全育人”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大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都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大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的分工,这些责任及其分工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该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
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应把握好工作立足点,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在全校形成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立足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战略主题,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立足教育质量。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于教学、科研、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环节全过程。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格局。
三、立足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育人中的主导力量,努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育人队伍,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立足整合资源。以全体教师和学生为重点,形成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全体教职工、全体学生及家长、校友、学产研合作基地等社会育人资源等共同参与的学校与社会、家庭协作共进的育人建设格局。
五、立足制度管理。以学生党支部建设、师生结对活动、沟通协调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以党建引领,协调互动的长效育人机制建设。
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要着力建设和完善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实施和管理监督制度。学院各院系、党政职能部门根据“十二五”规划,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制定本单位实施计划,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保障组织实施和管理到位。
二、建立内涵建设聚焦育人机制。根据规划要求,学校要形成合力。将育人重大专项建设贯穿于党建团建、入学教育、文明离校、德育教育、课堂教育、网络教育、职业规划、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创业就业等全过程,共同探索合力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
三、建立健全师生、学生结对制度。学校师生之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活动,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及学生个体结对。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结对,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等,不断拓展结对内涵和形式,全面履行育人职能。
四、建立专题调研沟通协调机制。学校党委每学年组织1-2次对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调研,发掘典型、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会,研究分析育人情况,协调实施育人措施;学院党委牵头,每1-2月召开一次辅导员、班主任、相关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及学生干部专题会,研究教风学风情况,落实整改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沟通情况、协调研究、确保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五、建立交流互动评选表彰机制。各级党组织、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召开不同层面的党建论坛会和经验交流会,推进育人工作开展。学校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选表彰育人先进和优秀案例;结合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评选师德标兵和育人先进;结合开展党建论坛活动,表彰育人优秀论文。
六、建立内外结合评价考核机制。要把育人工作成效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把育人要求纳入年度部门、个人考核体系和制度,探索校内外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
七、建立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机制。各级组织和部门在育人实施过程中要跟踪调研,不断总结,及时修正,不断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七
云南大学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着力五突显”,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努力把学校建成祖国西南边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高地。
着力强化领导,突显高站位。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三全育人”。
成立云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主任,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领导。组织开展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思政工作委员会会议和专题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工作。强化校党委、院党委、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推进校内外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三维横向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院系协同落实的“三全育人”机制。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研究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将思政工作贯通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各方面,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等6大育人基地,建好“云南省高校思政工作智库”,打造思政工作创新的重要平台。与44个院级党组织、各单位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形成明责、履责、述责、督责、问责“五责”闭环机制,一体化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
学校实施“6+4”育人模式,紧抓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育人6方面重点难点,推进心理、管理、服务、资助育人4方面育人工作,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研究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学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指导性意见》,重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开展“理解中国”系列学术和实践活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主题教育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双融合”“两促进”。
学校在主题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研究、发现和消除育人工作的盲点断点。重师德、强育人,实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重品行、强德育,实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等,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重导向、强科教,设立“教书育人奖”,激励教师热爱教学,潜心讲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
重协调、强合力,强化思政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和院系的协同配合,增强思政工作合力。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校牢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考核、教职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化评价标准,推动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实效上。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政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坚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最高要求,细化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坚持把述职评议作为评价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完善各院级党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年终述职评议制度,将思政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述职、考核、监督执纪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在主题教育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云南大学将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继续把思政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围绕“全”字、做足文章,围绕“育”字、下足功夫,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强基地。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八
近日,学院印发《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着力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方案》从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积极优化组织育人等十个方面规划了27项重点任务。
为切实加强“三全育人”工作实效,学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工作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要求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教学分院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学院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部门、教学学院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全国、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动员和引导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推动我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现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解和领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尚医德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1、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学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学团干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要紧密结合所承担的课程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学校党政机关干部要做到管理育人,任课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后勤人员要做到服务育人。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同志资历深、经验多、德高望重等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全过程育人是指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根据我校“学生工作十二〃五规划”,对《牡丹江医学院德育教育内容及阶段重点(试行)》进一步完善,精心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分年级、分时段有针对性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要认真搞好新生入学教育、日常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时每刻都受到教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3、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的机制,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完善校内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条件和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育人作用,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团、思想理论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对学生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全方位的教育感染作用,从而产生出良好的综合效应。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师资水平为重点,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课程的标准,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课程设置的实施工作;在教材的选用上,要按照国家、省教育厅的规定选用规划教材,优中选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引导、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想政治教研部要继续组织开好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日常教学管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丰富授课载体,转变授课方式,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2、进一步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加大对积极分子教育和培养力度,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坚持把党建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逐步完善“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的过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支部建设的新模式,使党支部成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地。
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重点做好团组织“推优”工作,加大对优秀学生团干部的培养力度。在共青团指导下,学生会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要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办法,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把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纳入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使学生社团成为融思想教育与能力拓展为一体的平台。
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党、团组织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进行有机统一。
3、不断拓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训三风”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全校师生要群策群力,努力形成良好校园风气。要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我校重大事件如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党校培训、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运动会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做好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组织、申请、评审、中期考核、结题、评审及总结、归档等工作;各学院做好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发动与成果展示等工作,并将关注度高、实效性强的活动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全国“临床实践技能大赛”等相应竞赛活动中,学校将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学生获奖后,指导教师将获得适当的奖励,根据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给予素质综合测评加分,参加各级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奖的学生,可在国家级奖学金评定、各类优秀生选拔中获得优先权。
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学校网站和各二级学院、部门网页要及时更新内容,为学生学习、生活、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服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安全,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网络管理工作。要加大网络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寝室管理。继续推进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要加强对这些工作的检查和落实,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友善、讲奉献、讲文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同时,要加强对公寓辅导员和更夫的管理,注重提高素质,增强其责任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把学生在寝室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的一项重要依据。
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保卫部门要不断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继续严格实行综合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完善三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及时处置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端。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要结合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要逐步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教育咨询平台,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要重点加强学风建设。每年学校要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处长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为组员,办公室下设在学生处,根据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各学院学风建设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加强师德教育,通过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指导教师要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将课堂、寝室的学风建设成果与年底个人考核相结合;要健全完善学院学生工作全年目标,将学风建设的成效与学院的年终工作考评结合起来;要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校领导与返聘教师的听课制度;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严抓考风考纪建设,深化考风考纪制度改革,各学院在考试前要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各学院要在每年10-12月份举行学风建设表彰大会。
4、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学生处大学生资助中心要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坚持以多种形式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继续对新入学的家庭困难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国家要求,逐步完善我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效机制;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制度,加大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助学奖励力度;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要继续提倡教职工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力争在校内形成自觉捐助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扩大对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面和激励程度,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奋发读书,努力成才。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校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我校的长期发展。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师资水平,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辅导员业务培训机会,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完善我校就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积极组织校、院两级毕业生招聘会和洽谈活动,加强对毕业生推荐和宣传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市场完善、常年服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黑龙江省“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我校就业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和奖惩机制,学校要完善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比制度和办法,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院系工作目标责任制挂钩,把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考核有关学院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各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对各院系一次就业率的指标制定详细要求,并对就业率排名靠前的院系及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和各项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工作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教育广大后勤服务人员爱岗敬业,优质服务,以身作则,文明礼貌,以自己的敬业、奉献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校领导接待日”等活动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要进一步加快学生学习、生活设施的建设步伐,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优质服务,真正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5、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切实加强党团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三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社科部教师要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按照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配工作。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优秀的专职学生辅导员。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一线专职辅导员的配备逐步达到1:200的比例要求。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各学院要按照具体情况,评选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教师为兼职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班导师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专职辅导员的培训,积极开展校际间学生工作调研和交流,利用“辅导员之家”活动进行校内学生工作培训、交流,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大投入、提高待遇、推进辅导员岗位职级认定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
切实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供政策支持。对辅导员评定职级、职称方面实行单独评定。职级方面由组织部负责,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结合辅导员考核情况,评定职级,职级上限为正处级辅导员;职称方面由人事处负责,每年要根据辅导员评级人数单独评定,单独下达限额。每年要根据《牡丹江医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经过二级学院测评、任课教师测评、学生测评、学生处测评,学校审批等流程对辅导员全年工作进行考核,分别评定优秀、良好、合格。根据《牡丹江医学院兼职班主任考核办法》,对兼职班主任进行考核、评定、奖励。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保障成立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生、教学、科研、后勤、保卫等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校办公室、学生处、校团委、宣传统战部、财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就业指导中心、组织部、人事部、教务处、保卫处、思想政治教研部等单位负责领导,办公室下设在学生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进一步有效地协调和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网络、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校院两级负责、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紧密结合、全校教职员工通力合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评估、奖励机制。学校要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出台相应制度和办法,并逐步完善,以“三全育人”整体思路规范化、制度化工作。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班导师考评体系,定期对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进行考核。利用“辅导员之家”活动和年底学生工作检查为抓手,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总结经验、落实措施、推进工作,并对优秀院系进行奖励和表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在全校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教育部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指标,用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网络建设、社会实践等。各学院要把学生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上,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中职院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目标明晰、内容完善、形式多样、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行政管理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课程(教书)育人、主题(分年级)育人、劳动(技能)育人、实践(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扶(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聚焦于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教书)等十方面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推进项目,创新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上级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二)着力加强主题(分年级)育人。研究制定全校各年级分年级主题教育方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更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纪律与规范教育,自信与自律教育,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四)丰富活动与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效。通过明确活动意义、组织开展活动、表彰活动先进、总结活动意义,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八)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学习文件、确定项目与任务、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推进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2022年):组织发动、建立团队、制定计划、布置实施、有序推进、明确节点、定期检查、进展调度、明确问题、持续整改、积极跟进、提升凝练、完善档案、准备验收。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提交报告、学校验收、充分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三人育人”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纳入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队伍保障。加强干部、教师、职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职工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上。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我校品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
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xx大学术规范(试行)》和《xxxx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我校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我校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4.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激发网络育人活力。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15.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16.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8.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
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行为和作风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
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类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5.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6.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二)加大保障力度。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的编制及待遇。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实施境内外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培育建设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思政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三)强化责任落实。
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支部领导、部门专业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校部二级”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专业部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结合专业部特点特色,夯实育人基础,丰富育人内涵,打造育人品牌,树立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聚焦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专业部层面的综合改革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身板硬、腰杆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校部二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制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校园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提出在若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目标;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中央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立项单位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设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十九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支部领导、部门专业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校部二级”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专业部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结合专业部特点特色,夯实育人基础,丰富育人内涵,打造育人品牌,树立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聚焦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专业部层面的综合改革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身板硬、腰杆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校部二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制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校园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提出在若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目标;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中央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立项单位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设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实行校、院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情引导机制。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马克思主义专业部建设标准,制定并落实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课程体系,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对现行培养方案的课程进行科学分析,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点。进一步建立完善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对未包含课程育人内容的“一票否决”。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校及各专业部每年定期要在学生中开设有关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机制,加大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技能大赛、校园体艺大赛等专业赛事,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工业园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深入开展好志愿服务等等传统经典项目。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读书月”等文化建设活动,每年定期举行“中职好班长”“最美教师”“十大师德标兵”“十佳辅导员”等评选表彰和集中展示活动,让师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以群团组织为依托,大力开展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建设美丽校园,大力推进厅(主题文化展厅)、院(书院式学生公寓)、馆(校史展览馆)、廊(校园文化长廊)、墙(校园文化主题墙)建设,不断深化精神传统教育,切实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筑牢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加强知识教育,开发建设《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适应教育、和谐教育。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建立学校、专业部、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等工作有制度,管理到位。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学校支部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积极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按照“经济扶贫、精神解困、服务育人”的工作方针,不断创新“两化四心三教育”资助育人体系,实施文化资助和精神资助“双提升”计划,以认定精准为前提,以需求精准为导向,以帮扶精准为核心,开展“物质资助、精神引领、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多元资助育人模式。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假期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以学生素质评价为依据,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发挥学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结合党建质量年工作目标,深入实施“党建+”工程,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
组 长:
副组长:
各专业部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建立健全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中央和教育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制定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系列制度文件,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学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
设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设立专门预算科目,做到专款专用。设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支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解读篇二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2.坚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梳理挖掘各群体、各领域、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实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融合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把握特点、精准发力,不断提高“三全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3.坚持创新发展、务实高效。深入推进“十大育人”专项工作,注重学校社会配合,网上网下融合,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三全育人”工作生机和活力。构建校院两级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真正落到育人效果上,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建设目标。
4.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有效互动、责权明晰、全员参与;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的良好态势和格局。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引领改革,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自觉树立育人意识,夯实责任,以德为先,将育人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将育人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委员和有关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学校层面聚焦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
学院层面主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学院党委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让师生充分感受到“三全育人”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简称“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校院两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制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专项检查考核机制,对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常态化检查,修订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五、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挖掘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鼓励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育才资源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育人育才表现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落实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突出体现对教师教学中育人内容的考核与评价,完善对教师教案设计中育人内容的规范、引导、评价机制。制定课堂教学管理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
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执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推行大学生学业辅导制度。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等学习平台,打造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育人课程。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改进科研方式方法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育人思想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配套设计教学大纲与科研计划。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奖励、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校及各学院每年定期在学生中开设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
3.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发挥学校社会品牌的示范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社会调查活动中,加强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实践实训中心、城市社区、校地合作点、定点扶贫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教学实践,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短学期实践、政府各类第三方评估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内容,在学年内或寒暑假推行劳动月、劳动周制度;做好学生在定点实习基地实习工作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的覆盖面;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军事训练实效;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推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第二课堂”奖励制度。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课程体系;落实《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开展精准扶贫、科普、社区帮扶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一批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
4.深入促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传统节假日、暑期、重要节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新“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举办读书月、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法学、新闻学、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成果,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加强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深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等活动;发挥“党史校史知识竞赛”的普及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开展“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按照“一院一品”建设思路,推进院系以优秀文化活动为抓手,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师生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打造一批具有西财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以学校新媒体中心为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开展优秀网络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一批网络思政名篇、名栏、名师,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加强新闻网、主题性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利用各学院建立的官方微信平台及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育人工作融媒体矩阵群,打造共享模式下的网络教育生态圈;优化成果评价,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适时推进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并将其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充分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加强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照1:4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立校级专家队伍,加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扎实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适应教育;组织好“3.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季活动,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品牌活动,初步形成了心理宣传季的“一院一品”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持续开展管理部门联系师生党支部活动,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环节,基层党组织要做师德鉴定,对师德不合格的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查处相关问题。持续开展“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做到管人先管己,育人先正己。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爱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职工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增强学生公寓文化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校园基础设施服务中,夯实基础文明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建设平安校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就业指导服务中,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拓展就业创业市场渠道,努力开展就业基地库的建设,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每年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以“精准资助”为主导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深化诚信教育建设,完善诚信教育体系,用好“诚信基金”,推进诚信特色教育,推选展示“自强之星”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劳动最光荣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劳动是解决生存和发展之道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实施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开展管理部门教工党支部与各学院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探索管理干部担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实施方法。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众创众筹众评”,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团培优计划,建好一批精品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六、工作要求。
1.深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精干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活动基地平台、学生工作队伍平台,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2.加强组织保障。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规划,“十大育人”体系组建由各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十大育人”体系的组织实施,保证《实施办法》的推进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健全“三全育人”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
3.强化责任落实。加强“三全育人”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实施办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思路(精选13篇)
- 2023年医院护士长个人工作目标(精选11篇)
- 2023年两岸之间的关系与发展论文 两岸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2023(6篇)
- 最新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方案(汇总11篇)
- 新冠疫情流调工作汇报(实用11篇)
- 2023年副职落实一岗双责落实情况报告(优秀12篇)
- 2023年公安述责述廉报告最新(优质14篇)
- 2023年学校中层考核细则(汇总8篇)
- 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汇总11篇)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最新(实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