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通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4:07 |
- ZTFB |
- 10页
时间如白驹过隙,总结是我们在逝去的时光里抓住的瞬间。选择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总结。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对您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一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x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x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x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x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x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x“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x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二
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们坚持战斗防疫”在第一线,他们是警察、医务人员和村干部。它们也是抵御这种流行病的有力堡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延迟婚礼主动请缨上抗疫一线。
普外科90后护士陈娟娟,原定正月初十结婚,为了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她主动推迟婚期,从正月初七开始便投入隔离病房紧张的工作中,同“战友们”并肩作战。作为年轻的护士,她说,“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及自我防护等一系列相关救治流程专业培训。”当问及家人的态度时,姑娘腼腆着说到:“我的家人也很理解我,既然医院需要我,定当不辱使命、坚守岗位。我和家人共同商量把婚期延迟,等这场战役结束,再来准备做最美的新娘”。
当前通渭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共有3名患者,其中1例为通渭县第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余2例均为医学观察患者。目前,3名患者病情平稳。
新春佳节,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疫情无情人有情,正是有无数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多了一份保障。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截至2月15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6249例,其中武汉市39462例。
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出征——。
截至2月14日,全国各地向湖北已派出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军队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务子弟兵。
“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满怀“我们定能赢”的必胜信心,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谁没有自己的亲人,谁不知道平安的可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同病魔决战,与死神较量,他们毅然决然告别家人,挥别家乡,义无反顾冲上火线,冲上战场!
火速驰援共克时艰。
除夕之夜,这样一张照片刷屏: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女兵扭着头、抿着嘴,挽起袖子打针。
这名女兵,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西南医院肝胆科主管护师刘丽;照片的场景,是医院安排大家打用于提高免疫力的胸腺肽。此前,刘丽已在机场过了安检,准备去看女儿。但接到通知,她立即返程,当晚就赶往武汉。
出发前,刘丽只是给妈妈打电话说有任务需要驰援武汉。七天后,口罩和护目镜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这张照片又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妈妈才知道,她是到了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勒痕在女儿脸上,疼痛在母亲心里。妈妈哭着打电话来问“你的脸还能恢复吗?”刘丽却满不在乎:“当然能,我还是你漂亮的乖女儿。”
经中央军委批准,除夕夜,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重庆、上海、西安乘坐军机出发支援武汉。医疗队中,有不少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医护人员。
武汉市民刘朋说,人民子弟兵来了,胜利就不远了!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今年才22岁的朱海秀,是中山三院首批23名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朱海秀在汉口医院隔离病区上班,需要提前一小时去医院穿好防护服;工作中,防护服被汗水浸透,护目镜下是满满一层雾气,但仍然一刻不肯停下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从祖国各地向武汉集结。
“我们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你们哪个医院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
“加油!”
“加油!”
2月7日晚,武汉天河机场。紧急驰援武汉的山东、四川2支医疗队在此相遇,相互致意。
山川磅礴任风雨,砥砺同袍抗疫情。除了“东齐鲁”“西华西”,还有“北协和”“南湘雅”,中国医学教育四家“百年老店”尽锐出战。
在武汉当地,有6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1.5万余人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不要急不要急,在医院门口稍等,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连接了8个电话。到现在,他已经在疫情中坚守近两个月,常常是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各种工作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应接不暇。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全部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雷厉风行”,是同事评价他时说的最多的字眼。
“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其实,张定宇自己,也是病人。2018年10月,他被确诊患上了渐冻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身体会慢慢萎缩直到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前不久,她突然觉得呼吸有些喘。她悄悄去查了淋巴细胞,很低;检测核酸,阳性;肺部ct,显示已被感染。分身乏术的张定宇,忙得一连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她。
好在,妻子最终康复。“我很内疚,连自己的家人也无法保护。我更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我们结婚28年了,和很多担心病人的家属一样,我也只是个普通的丈夫。”张定宇说。
争分夺秒生死竞速。
2月12日上午11时许,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吴亚玲悄悄走出了工作区。在员工通道的一个角落,她拨通了家人的视频电话——她要见母亲最后一面。
千里之外,昆明跑马山殡仪馆遗体告别厅,吴亚玲母亲遗体告别式正在进行。前一天,原本健康硬朗的母亲突发疾病过世。她把悲伤压在心底,偷偷痛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吴亚玲还是像往常一样上班。今年44岁的她,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2014年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在火神山医院,她的工作是监督每一名进入“红区”的医护人员是否做好防护。同事们都说,“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医护人员要实现零感染,全靠她了!”
虽然失去至亲痛彻心扉,她依然擦干眼泪回到岗位。吴亚玲和她的战友们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我会继续把我的工作做好,不胜不归!”她说。
忠孝两难全。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像吴亚玲这样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还有很多。
汉口医院,是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的三家定点医院之一。该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抗疫期间承担着巨大诊疗压力。
2月8日,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副院长王琼娅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第二天。得知消息后,许多同事没忍住眼泪,甚至打电话来大哭。但她却反复强调“我还好”。
1月22日,王琼娅的丈夫、汉口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韩家发被确诊新冠肺炎住院。住院后,韩家发一度高烧至40.7度,伴发急性呼吸衰竭。好在目前病情逐渐好转,已经稳定下来。
在查房时,王琼娅曾经“顺带”探望过丈夫两次。“我问,你怎么样?他因为高烧不太清醒,就点点头,意思是让我放心。”在那之后,王琼娅再没有陪在丈夫身边。“我真的没时间去看,而且还要浪费防护服,我舍不得。”她更相信,有同事的专业救治,丈夫能挺过去。
有这样忙的父母,11岁的女儿早就已经习惯自己照顾自己。春节前,为了治病救人,夫妻俩早早送走了孩子。“那天早上,我把她喊起来,告诉她要收拾行李,之后会有亲戚把她接回老家。”王琼娅有些愧疚,亲戚来接孩子时,她正在医院工作,都不知道女儿究竟是几点离开的。
直到现在,王琼娅和女儿也没怎么联系。“没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事,她的年龄承受不起。”王琼娅想着,孩子能回到农村住一阵,还能锻炼自理能力,期待女儿回来时能更懂事。
每天,王琼娅要做的事情繁多复杂,不仅要负责统筹指挥全院患者医疗救治工作,还要参与全院重大抢救、会诊、查房工作,和普通医护人员一起守在一线。
“我老公被感染之前,已经有同事被感染了,也许有一天我可能也会被感染,但在抢救生命面前,作为医生,我要负起责任!”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琼娅曾经这样表态。
2月16日,记者从汉口医院党办了解到,王琼娅已经确诊,目前正在治疗中。
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716例;其中,湖北医务人员确诊1502例(含武汉1102例)。
但,没人当逃兵。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虽然是同一个科室,医生余平和妻子李叶子却很少见面。“急诊中,难以做到绝对防护,好多同事都倒下了,但我们从没有想过退缩。”余平说,为保证安全,两口子也相互隔离,只是在每天交接班时,才透过防护服相互问候。
李叶子最盼望的,是与丈夫一起轮班的日子。虽然两人要在人群中寻找半天,仔细辨别举止姿态才能发现对方,但是“只要能见到,就是一种幸福。”
心疼化为行动。2月14日,余平给妻子准备了一份别样的礼物:科室刚发的防护服和n95口罩。“这个特殊的情人节,我们都要好好的!礼物奉上,请笑纳。”余平在给李叶子的表白信中写道。
众志成城期盼凯旋。
“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正如这首诗中写的那样,白衣战士在前方鏖战,他们的家属也在后方默默支援。
“从您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我也明白了我的责任是什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像您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您是我的骄傲!”2月10日,曹宇泽给爸爸曹志刚写了一封长信。
曹志刚,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批投入战斗,成为医院专家救治组成员。“会诊电话常在半夜打来,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现在,曹志刚已经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还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和周边地区发热病人转运任务。
“这是给我的最高奖励,心里暖暖的……”曹志刚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算是给儿子的回信。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彭渝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她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处处长、主管护师。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彭渝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这个春节,彭渝原本计划和丈夫回老家看望双方父母。接到驰援命令后,已在医院连续值班4天的她,没来得及回家就踏上了征程。“我不想让家人大过年为我牵挂。”
被蒙在鼓里的丈夫,几天后还是从电视新闻中发现了她的身影,给她发了微信。等彭渝再打开微信,其中有丈夫发来的叮嘱:“媳妇,见字如面:太了解你的脾气,又是一次艰苦任务,望规范操作,把握流程细节,切勿粗心莽撞,沉着冷静。你是我妻也是战友,务必牢记初心如磐,使命在先,盼早日凯旋。”
字数寥寥,却深情几许。彭渝哽咽了,“我们是心灵相通的。”
5日,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小伙李明(化名)严重呼吸衰竭症状频现。这里,同时是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所接管的重症医学病区。“上呼吸机!”随着主治医师丁欣一声令下,在场医护人员各就各位,开始抢救。经过治疗,李明现在已经好转。说起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的过程,丁欣感慨:“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很多病人,就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一个细节没有把握好,而功亏一篑。”
“icu里的治疗,从来都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可以完成,需要整个医疗团队同心协力。工作量最高的时候,32张病床用了28台呼吸机,医护人员从icu出来时衣服都已经湿透。”丁欣说。
“你们,守护着每个企盼着击败疫情的我们。作为师弟师妹,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使命。你们的每一分付出,都是一节生动形象的课。你们今天的选择,也将会成为我们追寻的方向。”元宵节这天,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全体学生向他们的师兄师姐,发出了最真挚的心声——愿你们整整齐齐地出发,整整齐齐地回来!
在全国白衣战士们的齐心协力下,截至2月15日24时,湖北全省新冠肺炎患者累计治愈出院5623例。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武汉20位新冠肺炎康复医务人员献血救人。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一位选调生的战“疫”日记。
“以前在村里写材料,按部就班;但这10天来完全变了。”2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联系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密切接确者隔离点的协调联络员龚雪梵,24岁的她感叹:“自己成熟了许多。”
龚雪梵是2018年的选调生,现任牛首镇牛首村支书助理。她的记事本上,记述着最近工作的经历。“感受了不一样的人生,看到到了严谨运转的社会。”
龚雪梵说,如果我们都把自己分内事做好,疫情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2月5日星期三多云。
“大家脸上写着不安与担忧”
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时,听说我们镇的新冠肺炎集中隔离点投入使用了,就在我家对面的白湾家宴酒店。饭后,我有了去隔离点的冲动,尝试着给领导发了封简短的请愿短信,不久便等来有力的一个字:“好!”
下午两点,戴着口罩,怀着忐忑,我上了开往隔离点的专车……同行还有2位牛首镇志愿者,30岁左右,是普通群众。
下午6点,镇上23名首批被隔离的村民全部送到集中点。他们的脸上写着不安与担忧。最庞大的一个家庭,有10位密切接触者,一位大姐和她12岁的女儿,怎么也不肯下车,吵闹着要找政府投诉。工作人员走向前,还没开口,大姐先哭起来,细细问来,原来是在路上司机说这里是收治点,又看到“全副武装”的我们,心中感到十分害怕。
“大家都没事的,只是住在这儿观察几天,不要担心,政府给你们每人安排一个单间,安心住下就好了。”工作人员耐心解释。终于,大姐和小孩主动下车,走进自己的房间。
登记造册、分配房间、测量体温、全面消毒,把他们安顿好以后,我松了口气,已是晚上7点多。紧张的半天,不知不觉度过。
2月6日星期四晴。
“老人连汤都喝光了”
第二天,被隔离的张强向我们反映,他70岁的父亲因多次中风,吃不惯盒饭,已经两顿没怎么进食。
听到这个消息,隔离点负责人高峰连忙赶回家中,找来瓦斯炉、调味品、勺子、面食,为老人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
“味道不错,连汤都喝光了!”听到张强反馈的这句话,我们都笑了,感觉这是对工作人员最大的肯定。
自此,隔离点每天都为老人开小灶。同志们笑话高峰,从没为亲爸做过饭,这次算是补上了。
2月7日星期五晴。
“让乡亲们没有后顾之忧”
乡亲们渐渐安顿下来,我心里也有底了。坐在大厅前台,楼上哪间房里有小孩,哪间房需要不辣的餐食,谁体温偏高,谁感冒鼻塞,一清二楚。
但打好持久战,只“稳住人”不行,还要“稳住心”,让隔离的乡亲们没有后顾之忧。
徐大姐丈夫的工厂要复工,家里车钥匙却被带到了隔离点。驱车20公里,工作人员将消毒后的车钥匙交到徐大姐家人手中。
“大家请放心,谁家养的有猪、牛、羊、鸡、狗什么的,都可以讲,我们来想办法。”借着送餐时间,我挨个问了一遍,没有一个人反应问题。噫,难道大家现在都不养什么了,还是已经托付给亲朋好友了。不过不要紧,帮大家排队买药的事,是少不了的。
2月8日星期六晴。
“厨房监管真严格”
今天是正月十五,早上6点,安排我去厨房搞监督。高峰要求,食材要有进销台账,对伙食师傅要测体温,餐具要有消毒记录。
吴庆兵师傅有条不紊地翻炒,确保食物做熟,人员、餐具消毒一个都不能漏。7点钟,42份热气腾腾的汤圆、美味可口的小菜、鸡蛋,用快餐盒分装齐整,由食品无菌车送往集中隔离观察点。
隔离点的伙食补贴,每人每天60元。大家采用高温整箱加热后,通过送餐专用电梯“无接触”运送,交由隔离区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传菜”。吃到暖心早餐的乡亲们,在群里刷屏“加油”、“你们辛苦了”、“感谢医务人员和干部们的付出”。大家都明白,此时短暂的分离,是为了今后更温馨长久的相聚。
2月9日星期日晴。
“看着救护车,大家沉默了”
王大哥持续低烧大半天,驻点医务商量后,建议转诊到医院。这是“安全屋”第一位被转诊的人,看着呼啸而走的救护车,同志们都沉默了。
“或许,这也是隔离的意义所在吧。”高峰安慰大家,这次的病毒真是太狡猾了,所以只能谨慎隔离14天。
今天的阳光不错,室外气温达到15℃,抬头看一下耀眼的阳光,只希望所有人都能从这里安全回家。
下午两点多,送来两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她们父母都在医院隔离,留下曾密切接触的年幼孩子,姐弟被安排住在四楼。
得知她们还没有吃午餐,我们几个人便问他们是想吃煮面条还是泡面?姐姐原本黯然的声音,瞬间染上了一丝喜悦“泡面!”电话这头,我不禁也笑了:让你们快乐这么简单啊。有我陪伴,你们以后不用害怕!
2月15日星期六小雪。
“首批群众快要回家了”
到今天,一共隔离49人,其中有48人都很健康。
508室的张强最乐观,他们一家8人都住在这里,4天前医院传来消息,他妻子已经治愈,回家了。
“政府掏钱,让我们免费吃、免费住,检查身体。”张强说,除了不能出去外,别的真挺好。
我安慰大家,只要住够14天,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肯定要健康回家。即使病了也不要怕,这新冠肺炎绝大多数是能治愈的。
张强等第一批22名乡亲,还有4天可以回家,届时可能还有个欢送会;我们工作人员,将会一直在酒店干到“战疫”胜利。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还在继续,团结与信心,会让大家凯旋!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我们都是战士。作为战士,不打赢决不收兵!”繁昌县人民医院党总支部委员、工会主席、医务科科长、急诊科主任__同志曾这么说。
2020年1月20日中午,__同志参加了市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立刻组织布置繁昌县人民医院的防控工作。21日晚,医院就接诊了一位来自湖北省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医院领导组和专家组立即启动工作方案,按照诊疗规范对该患者进行诊治。作为医务科科长和急诊科主任的__同志第一时间完成发热门诊医生调配及各级各类人员的排班,并主导不断规范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接诊流程,指导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诊治工作,指导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对隔离病人的管理,完成各类指南及标准的培训及按照规范上报各类报表等工作。
应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医院的发热门诊由平时工作时间开诊改为24小时值班,这样增加了医务人员排班的压力。作为医务科科长,__同志身先士卒,主动给自己安排了大年初一的发热门诊值班工作。他说:“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大年初一,尽量多陪陪家人,我是党员,我值班是应该的。”
他的爱人是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疫情发生后,健康管理中心暂停了体检项目,她就主动申请参加预检分诊的排班。对每一位进入急诊区域的人员进行预检问诊并测量体温,在急诊门口,一人一岗,一站就是一整天。为了减少更换防护用品和离开岗位,尽量不喝水,保证发热排查分诊工作有序进行。2月5日那一天,夫妻俩同时上发热门诊,同事和熟人笑称他们是“夫妻双双发热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繁昌县人民医院的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旗帜作用,当先锋,作表率,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初心,彰显了医务人员的担当,构筑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把好ct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谭青苗:疫情不退战斗不休。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青苗正忙得团团转。
谭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青苗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
1月22日晚,谭青苗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青苗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特殊时期又正值春节,保洁工人和护工都不好找,谭青苗就与另一名护士长承担了整个三层楼的所有垃圾清运工作。每次做完清洁,两人的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这些垃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谭青苗说,就算找到清洁工人,她们也是会跟着清洁工人,指导他们做好防护:“毕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1月29日晚11点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本该跟车的护士因不适应负压车无法跟车。谭青苗当即顶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点左右才转运完成。在凌晨2点左右,一名70多岁的婆婆被抬上车,婆婆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好不了?”谭青苗握着婆婆的手,说:“别担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很好,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婆婆却说:“姑娘,你看起来好累,你睡会儿。”
谭青苗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动,她说:“我一定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为这样可爱的人尽一份力。”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记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的医务人员。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截至2月15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6249例,其中武汉市39462例。
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出征——。
截至2月14日,全国各地向湖北已派出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军队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务子弟兵。
“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满怀“我们定能赢”的必胜信心,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谁没有自己的亲人,谁不知道平安的可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同病魔决战,与死神较量,他们毅然决然告别家人,挥别家乡,义无反顾冲上火线,冲上战场!
火速驰援共克时艰。
除夕之夜,这样一张照片刷屏: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女兵扭着头、抿着嘴,挽起袖子打针。
这名女兵,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西南医院肝胆科主管护师刘丽;照片的场景,是医院安排大家打用于提高免疫力的胸腺肽。此前,刘丽已在机场过了安检,准备去看女儿。但接到通知,她立即返程,当晚就赶往武汉。
出发前,刘丽只是给妈妈打电话说有任务需要驰援武汉。七天后,口罩和护目镜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这张照片又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妈妈才知道,她是到了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勒痕在女儿脸上,疼痛在母亲心里。妈妈哭着打电话来问“你的脸还能恢复吗?”刘丽却满不在乎:“当然能,我还是你漂亮的乖女儿。”
经中央军委批准,除夕夜,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重庆、上海、西安乘坐军机出发支援武汉。医疗队中,有不少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医护人员。
武汉市民刘朋说,人民子弟兵来了,胜利就不远了!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今年才22岁的朱海秀,是中山三院首批23名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朱海秀在汉口医院隔离病区上班,需要提前一小时去医院穿好防护服;工作中,防护服被汗水浸透,护目镜下是满满一层雾气,但仍然一刻不肯停下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从祖国各地向武汉集结。
“我们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你们哪个医院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
“加油!”
“加油!”
2月7日晚,武汉天河机场。紧急驰援武汉的山东、四川2支医疗队在此相遇,相互致意。
山川磅礴任风雨,砥砺同袍抗疫情。除了“东齐鲁”“西华西”,还有“北协和”“南湘雅”,中国医学教育四家“百年老店”尽锐出战。
在武汉当地,有6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1.5万余人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不要急不要急,在医院门口稍等,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连接了8个电话。到现在,他已经在疫情中坚守近两个月,常常是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各种工作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应接不暇。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全部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雷厉风行”,是同事评价他时说的最多的字眼。
“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其实,张定宇自己,也是病人。2018年10月,他被确诊患上了渐冻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身体会慢慢萎缩直到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前不久,她突然觉得呼吸有些喘。她悄悄去查了淋巴细胞,很低;检测核酸,阳性;肺部ct,显示已被感染。分身乏术的张定宇,忙得一连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她。
好在,妻子最终康复。“我很内疚,连自己的家人也无法保护。我更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我们结婚28年了,和很多担心病人的家属一样,我也只是个普通的丈夫。”张定宇说。
争分夺秒生死竞速。
2月12日上午11时许,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吴亚玲悄悄走出了工作区。在员工通道的一个角落,她拨通了家人的视频电话——她要见母亲最后一面。
千里之外,昆明跑马山殡仪馆遗体告别厅,吴亚玲母亲遗体告别式正在进行。前一天,原本健康硬朗的母亲突发疾病过世。她把悲伤压在心底,偷偷痛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吴亚玲还是像往常一样上班。今年44岁的她,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2014年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在火神山医院,她的工作是监督每一名进入“红区”的医护人员是否做好防护。同事们都说,“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医护人员要实现零感染,全靠她了!”
虽然失去至亲痛彻心扉,她依然擦干眼泪回到岗位。吴亚玲和她的战友们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我会继续把我的工作做好,不胜不归!”她说。
忠孝两难全。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像吴亚玲这样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还有很多。
汉口医院,是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的三家定点医院之一。该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抗疫期间承担着巨大诊疗压力。
2月8日,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副院长王琼娅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第二天。得知消息后,许多同事没忍住眼泪,甚至打电话来大哭。但她却反复强调“我还好”。
1月22日,王琼娅的丈夫、汉口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韩家发被确诊新冠肺炎住院。住院后,韩家发一度高烧至40.7度,伴发急性呼吸衰竭。好在目前病情逐渐好转,已经稳定下来。
在查房时,王琼娅曾经“顺带”探望过丈夫两次。“我问,你怎么样?他因为高烧不太清醒,就点点头,意思是让我放心。”在那之后,王琼娅再没有陪在丈夫身边。“我真的没时间去看,而且还要浪费防护服,我舍不得。”她更相信,有同事的专业救治,丈夫能挺过去。
有这样忙的父母,11岁的女儿早就已经习惯自己照顾自己。春节前,为了治病救人,夫妻俩早早送走了孩子。“那天早上,我把她喊起来,告诉她要收拾行李,之后会有亲戚把她接回老家。”王琼娅有些愧疚,亲戚来接孩子时,她正在医院工作,都不知道女儿究竟是几点离开的。
直到现在,王琼娅和女儿也没怎么联系。“没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事,她的年龄承受不起。”王琼娅想着,孩子能回到农村住一阵,还能锻炼自理能力,期待女儿回来时能更懂事。
每天,王琼娅要做的事情繁多复杂,不仅要负责统筹指挥全院患者医疗救治工作,还要参与全院重大抢救、会诊、查房工作,和普通医护人员一起守在一线。
“我老公被感染之前,已经有同事被感染了,也许有一天我可能也会被感染,但在抢救生命面前,作为医生,我要负起责任!”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琼娅曾经这样表态。
2月16日,记者从汉口医院党办了解到,王琼娅已经确诊,目前正在治疗中。
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716例;其中,湖北医务人员确诊1502例(含武汉1102例)。
但,没人当逃兵。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虽然是同一个科室,医生余平和妻子李叶子却很少见面。“急诊中,难以做到绝对防护,好多同事都倒下了,但我们从没有想过退缩。”余平说,为保证安全,两口子也相互隔离,只是在每天交接班时,才透过防护服相互问候。
李叶子最盼望的,是与丈夫一起轮班的日子。虽然两人要在人群中寻找半天,仔细辨别举止姿态才能发现对方,但是“只要能见到,就是一种幸福。”
心疼化为行动。2月14日,余平给妻子准备了一份别样的礼物:科室刚发的防护服和n95口罩。“这个特殊的情人节,我们都要好好的!礼物奉上,请笑纳。”余平在给李叶子的表白信中写道。
众志成城期盼凯旋。
“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正如这首诗中写的那样,白衣战士在前方鏖战,他们的家属也在后方默默支援。
“从您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我也明白了我的责任是什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像您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您是我的骄傲!”2月10日,曹宇泽给爸爸曹志刚写了一封长信。
曹志刚,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批投入战斗,成为医院专家救治组成员。“会诊电话常在半夜打来,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现在,曹志刚已经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还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和周边地区发热病人转运任务。
“这是给我的最高奖励,心里暖暖的……”曹志刚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算是给儿子的回信。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彭渝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她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处处长、主管护师。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彭渝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这个春节,彭渝原本计划和丈夫回老家看望双方父母。接到驰援命令后,已在医院连续值班4天的她,没来得及回家就踏上了征程。“我不想让家人大过年为我牵挂。”
被蒙在鼓里的丈夫,几天后还是从电视新闻中发现了她的身影,给她发了微信。等彭渝再打开微信,其中有丈夫发来的叮嘱:“媳妇,见字如面:太了解你的脾气,又是一次艰苦任务,望规范操作,把握流程细节,切勿粗心莽撞,沉着冷静。你是我妻也是战友,务必牢记初心如磐,使命在先,盼早日凯旋。”
字数寥寥,却深情几许。彭渝哽咽了,“我们是心灵相通的。”
5日,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小伙李明(化名)严重呼吸衰竭症状频现。这里,同时是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所接管的重症医学病区。“上呼吸机!”随着主治医师丁欣一声令下,在场医护人员各就各位,开始抢救。经过治疗,李明现在已经好转。说起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的过程,丁欣感慨:“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很多病人,就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一个细节没有把握好,而功亏一篑。”
“icu里的治疗,从来都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可以完成,需要整个医疗团队同心协力。工作量最高的时候,32张病床用了28台呼吸机,医护人员从icu出来时衣服都已经湿透。”丁欣说。
“你们,守护着每个企盼着击败疫情的我们。作为师弟师妹,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使命。你们的每一分付出,都是一节生动形象的课。你们今天的选择,也将会成为我们追寻的方向。”元宵节这天,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全体学生向他们的师兄师姐,发出了最真挚的心声——愿你们整整齐齐地出发,整整齐齐地回来!
在全国白衣战士们的齐心协力下,截至2月15日24时,湖北全省新冠肺炎患者累计治愈出院5623例。
——把好ct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延迟婚礼主动请缨上抗疫一线。
普外科90后护士陈娟娟,原定正月初十结婚,为了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她主动推迟婚期,从正月初七开始便投入隔离病房紧张的工作中,同“战友们”并肩作战。作为年轻的护士,她说,“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及自我防护等一系列相关救治流程专业培训。”当问及家人的态度时,姑娘腼腆着说到:“我的家人也很理解我,既然医院需要我,定当不辱使命、坚守岗位。我和家人共同商量把婚期延迟,等这场战役结束,再来准备做最美的新娘”。
当前通渭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共有3名患者,其中1例为通渭县第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余2例均为医学观察患者。目前,3名患者病情平稳。
新春佳节,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疫情无情人有情,正是有无数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多了一份保障。
谭青苗:疫情不退战斗不休。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青苗正忙得团团转。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三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初心群英谱: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先进事迹记。
——武汉20位新冠肺炎康复医务人员献血救人。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四
截至2月15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6249例,其中武汉市39462例。
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出征——。
截至2月14日,全国各地向湖北已派出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军队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务子弟兵。
“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满怀“我们定能赢”的必胜信心,数以万计的白衣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谁没有自己的亲人,谁不知道平安的可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同病魔决战,与死神较量,他们毅然决然告别家人,挥别家乡,义无反顾冲上火线,冲上战场!
火速驰援共克时艰。
除夕之夜,这样一张照片刷屏: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女兵扭着头、抿着嘴,挽起袖子打针。
这名女兵,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西南医院肝胆科主管护师刘x;照片的场景,是医院安排大家打用于提高免疫力的胸腺肽。此前,刘x已在机场过了安检,准备去看女儿。但接到通知,她立即返程,当晚就赶往武汉。
出发前,刘x只是给妈妈打电话说有任务需要驰援武汉。七天后,口罩和护目镜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这张照片又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妈妈才知道,她是到了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勒痕在女儿脸上,疼痛在母亲心里。妈妈哭着打电话来问“你的脸还能恢复吗?”刘x却满不在乎:“当然能,我还是你漂亮的乖女儿。”
经中央军委批准,除夕夜,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重庆、上海、西安乘坐军机出发支援武汉。医疗队中,有不少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医护人员。
武汉市民刘朋说,人民子弟兵来了,胜利就不远了!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今年才22岁的朱海秀,是中山三院首批23名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朱海秀在汉口医院隔离病区上班,需要提前一小时去医院穿好防护服;工作中,防护服被汗水浸透,护目镜下是满满一层雾气,但仍然一刻不肯停下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从祖国各地向武汉集结。
“我们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你们哪个医院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
“加油!”
“加油!”
2月7日晚,武汉天河机场。紧急驰援武汉的山东、四川2支医疗队在此相遇,相互致意。
山川磅礴任风雨,砥砺同袍抗疫情。除了“东齐鲁”“西华西”,还有“北协和”“南湘雅”,中国医学教育四家“百年老店”尽锐出战。
在武汉当地,有6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1.5万余人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不要急不要急,在医院门口稍等,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快些,要抓紧,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越快越好!”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连接了8个电话。到现在,他已经在疫情中坚守近两个月,常常是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各种工作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应接不暇。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全部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雷厉风行”,是同事评价他时说的最多的字眼。
“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其实,张定宇自己,也是病人。2018年10月,他被确诊患上了渐冻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身体会慢慢萎缩直到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张定宇的妻子,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前不久,她突然觉得呼吸有些喘。她悄悄去查了淋巴细胞,很低;检测核酸,阳性;肺部ct,显示已被感染。分身乏术的张定宇,忙得一连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她。
好在,妻子最终康复。“我很内疚,连自己的家人也无法保护。我更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我们结婚28年了,和很多担心病人的家属一样,我也只是个普通的丈夫。”张定宇说。
争分夺秒生死竞速。
2月12日上午11时许,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吴亚玲悄悄走出了工作区。在员工通道的一个角落,她拨通了家人的视频电话——她要见母亲最后一面。
千里之外,昆明跑马山殡仪馆遗体告别厅,吴亚玲母亲遗体告别式正在进行。前一天,原本健康硬朗的母亲突发疾病过世。她把悲伤压在心底,偷偷痛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吴亚玲还是像往常一样上班。今年44岁的她,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2014年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在火神山医院,她的工作是监督每一名进入“红区”的医护人员是否做好防护。同事们都说,“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医护人员要实现零感染,全靠她了!”
虽然失去至亲痛彻心扉,她依然擦干眼泪回到岗位。吴亚玲和她的战友们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我会继续把我的工作做好,不胜不归!”她说。
忠孝两难全。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像吴亚玲这样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还有很多。
汉口医院,是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的三家定点医院之一。该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抗疫期间承担着巨大诊疗压力。
2月8日,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副院长王琼娅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第二天。得知消息后,许多同事没忍住眼泪,甚至打电话来大哭。但她却反复强调“我还好”。
1月22日,王琼娅的丈夫、汉口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韩家发被确诊新冠肺炎住院。住院后,韩家发一度高烧至40.7度,伴发急性呼吸衰竭。好在目前病情逐渐好转,已经稳定下来。
在查房时,王琼娅曾经“顺带”探望过丈夫两次。“我问,你怎么样?他因为高烧不太清醒,就点点头,意思是让我放心。”在那之后,王琼娅再没有陪在丈夫身边。“我真的没时间去看,而且还要浪费防护服,我舍不得。”她更相信,有同事的专业救治,丈夫能挺过去。
有这样忙的父母,11岁的女儿早就已经习惯自己照顾自己。春节前,为了治病救人,夫妻俩早早送走了孩子。“那天早上,我把她喊起来,告诉她要收拾行李,之后会有亲戚把她接回老家。”王琼娅有些愧疚,亲戚来接孩子时,她正在医院工作,都不知道女儿究竟是几点离开的。
直到现在,王琼娅和女儿也没怎么联系。“没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事,她的年龄承受不起。”王琼娅想着,孩子能回到农村住一阵,还能锻炼自理能力,期待女儿回来时能更懂事。
每天,王琼娅要做的事情繁多复杂,不仅要负责统筹指挥全院患者医疗救治工作,还要参与全院重大抢救、会诊、查房工作,和普通医护人员一起守在一线。
“我老公被感染之前,已经有同事被感染了,也许有一天我可能也会被感染,但在抢救生命面前,作为医生,我要负起责任!”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琼娅曾经这样表态。
2月16日,记者从汉口医院党办了解到,王琼娅已经确诊,目前正在治疗中。
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716例;其中,湖北医务人员确诊1502例(含武汉1102例)。
但,没人当逃兵。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虽然是同一个科室,医生余平和妻子李叶子却很少见面。“急诊中,难以做到绝对防护,好多同事都倒下了,但我们从没有想过退缩。”余平说,为保证安全,两口子也相互隔离,只是在每天交接班时,才透过防护服相互问候。
李叶子最盼望的,是与丈夫一起轮班的日子。虽然两人要在人群中寻找半天,仔细辨别举止姿态才能发现对方,但是“只要能见到,就是一种幸福。”
心疼化为行动。2月14日,余平给妻子准备了一份别样的礼物:科室刚发的防护服和n95口罩。“这个特殊的情人节,我们都要好好的!礼物奉上,请笑纳。”余平在给李叶子的表白信中写道。
众志成城期盼凯旋。
“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正如这首诗中写的那样,白衣战士在前方鏖战,他们的家属也在后方默默支援。
“从您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我也明白了我的责任是什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像您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您是我的骄傲!”2月10日,曹宇泽给爸爸曹志刚写了一封长信。
曹志刚,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批投入战斗,成为医院专家救治组成员。“会诊电话常在半夜打来,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现在,曹志刚已经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还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和周边地区发热病人转运任务。
“这是给我的最高奖励,心里暖暖的……”曹志刚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算是给儿子的回信。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彭渝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她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处处长、主管护师。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彭渝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这个春节,彭渝原本计划和丈夫回老家看望双方父母。接到驰援命令后,已在医院连续值班4天的她,没来得及回家就踏上了征程。“我不想让家人大过年为我牵挂。”
被蒙在鼓里的丈夫,几天后还是从电视新闻中发现了她的身影,给她发了微信。等彭渝再打开微信,其中有丈夫发来的叮嘱:“媳妇,见字如面:太了解你的脾气,又是一次艰苦任务,望规范操作,把握流程细节,切勿粗心莽撞,沉着冷静。你是我妻也是战友,务必牢记初心如磐,使命在先,盼早日凯旋。”
字数寥寥,却深情几许。彭渝哽咽了,“我们是心灵相通的。”
5日,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小伙李明(化名)严重呼吸衰竭症状频现。这里,同时是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所接管的重症医学病区。“上呼吸机!”随着主治医师丁欣一声令下,在场医护人员各就各位,开始抢救。经过治疗,李明现在已经好转。说起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的过程,丁欣感慨:“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很多病人,就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一个细节没有把握好,而功亏一篑。”
“icu里的治疗,从来都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可以完成,需要整个医疗团队同心协力。工作量最高的时候,32张病床用了28台呼吸机,医护人员从icu出来时衣服都已经湿透。”丁欣说。
“你们,守护着每个企盼着击败疫情的我们。作为师弟师妹,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使命。你们的每一分付出,都是一节生动形象的课。你们今天的选择,也将会成为我们追寻的方向。”元宵节这天,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全体学生向他们的师兄师姐,发出了最真挚的心声——愿你们整整齐齐地出发,整整齐齐地回来!
在全国白衣战士们的齐心协力下,截至2月15日24时,湖北全省新冠肺炎患者累计治愈出院5623例。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五
我是值守广州南站的一名武警战士。大年初三,我和战友们按计划进行节后春运执勤。广州南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枢纽站,防疫压力和执勤风险都不小。这些天,我们始终值守在春运一线,旅客们投来信任的目光,我们备受鼓舞。
虽然不在抗疫一线,但执勤中遇到的突发状况也不少,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比如前几天,有两趟列车同时到客,一名旅客因为归家心切,在红外检测体温系统发出预警、需要进一步核实的情况下,挣脱客运员的阻挡向外猛冲。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情境下,这种行为非常容易引发旅客惊慌。我们果断行动,拦住该名旅客,迅速控制局面。经过一番解释、劝导,该名旅客情绪平稳下来接受检查,消除了可能的风险。
疫情当前,我们不上谁上?有一名家乡是湖北黄冈的战友,上级考虑将他调离一线岗位,便于和家人联络。他连夜写下请战书:“请党支部放心,我一定会保护好自己,保护好旅客。”做好疫情防控的先锋队、突击队,勇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我们责无旁贷。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六
这个国家越来越强大。有句老话叫“ldquo如果你不死,你会得到祝福,我相信,全国人民将共同努力,抗击新冠病毒,实现幸福生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我们都是战士。作为战士,不打赢决不收兵!”繁昌县人民医院党总支部委员、工会主席、医务科科长、急诊科主任__同志曾这么说。
2020年1月20日中午,__同志参加了市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立刻组织布置繁昌县人民医院的防控工作。21日晚,医院就接诊了一位来自湖北省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医院领导组和专家组立即启动工作方案,按照诊疗规范对该患者进行诊治。作为医务科科长和急诊科主任的__同志第一时间完成发热门诊医生调配及各级各类人员的排班,并主导不断规范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接诊流程,指导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诊治工作,指导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对隔离病人的管理,完成各类指南及标准的培训及按照规范上报各类报表等工作。
应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医院的发热门诊由平时工作时间开诊改为24小时值班,这样增加了医务人员排班的压力。作为医务科科长,__同志身先士卒,主动给自己安排了大年初一的发热门诊值班工作。他说:“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大年初一,尽量多陪陪家人,我是党员,我值班是应该的。”
他的爱人是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疫情发生后,健康管理中心暂停了体检项目,她就主动申请参加预检分诊的排班。对每一位进入急诊区域的人员进行预检问诊并测量体温,在急诊门口,一人一岗,一站就是一整天。为了减少更换防护用品和离开岗位,尽量不喝水,保证发热排查分诊工作有序进行。2月5日那一天,夫妻俩同时上发热门诊,同事和熟人笑称他们是“夫妻双双发热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繁昌县人民医院的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旗帜作用,当先锋,作表率,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初心,彰显了医务人员的担当,构筑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延迟婚礼主动请缨上抗疫一线。
普外科90后护士陈娟娟,原定正月初十结婚,为了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她主动推迟婚期,从正月初七开始便投入隔离病房紧张的工作中,同“战友们”并肩作战。作为年轻的护士,她说,“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及自我防护等一系列相关救治流程专业培训。”当问及家人的态度时,姑娘腼腆着说到:“我的家人也很理解我,既然医院需要我,定当不辱使命、坚守岗位。我和家人共同商量把婚期延迟,等这场战役结束,再来准备做最美的新娘”。
当前通渭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共有3名患者,其中1例为通渭县第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余2例均为医学观察患者。目前,3名患者病情平稳。
新春佳节,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疫情无情人有情,正是有无数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多了一份保障。
——把好ct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谭青苗:疫情不退战斗不休。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青苗正忙得团团转。
谭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青苗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
1月22日晚,谭青苗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青苗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特殊时期又正值春节,保洁工人和护工都不好找,谭青苗就与另一名护士长承担了整个三层楼的所有垃圾清运工作。每次做完清洁,两人的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这些垃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谭青苗说,就算找到清洁工人,她们也是会跟着清洁工人,指导他们做好防护:“毕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1月29日晚11点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本该跟车的护士因不适应负压车无法跟车。谭青苗当即顶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点左右才转运完成。在凌晨2点左右,一名70多岁的婆婆被抬上车,婆婆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好不了?”谭青苗握着婆婆的手,说:“别担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很好,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婆婆却说:“姑娘,你看起来好累,你睡会儿。”
谭青苗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动,她说:“我一定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为这样可爱的人尽一份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是党员我先行!”抗击疫情战役打响以来,某某市三医院内科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医院党委的号召,迅速行动,党群连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筑牢“生命防护网”,全力以赴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而努力。
爱心援助支援,勇用于担当。“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内科党支部广大党员和职工冲在了战场的第一线,用专业技术投身到这场没有硝无声的战斗中去,舍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前线疫情防控工作。在医院派送援鄂的两批11名医务人员中,内科党支部片区有8名医务人员,其中中共党员2名。援鄂中的普通群众职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激情满怀写下入党申请书向党表决心。在疫情面前,内科支部党员和普通职工,主动担当作为,让党旗在防控疫情一线高高飘扬。在院的内科支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奔赴前线,扛起责任,担当作为。
加强培训,筑牢防线。内科党支部发出全力抗击疫情倡议,组织并号召支部各科党员学习、宣传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充分发挥科学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奋战在一线的临床医护人员,认真筛查可疑病患,做好科学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广大患者及家属不信谣、不传谣,科学防控,理性应对。同时,筑牢自身安全卫生安全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共同筑牢防控阵地,确保病区、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党员在前,投身志愿。内科党支部多名党员及职工群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和普通职工积极参加医院党员志愿者队、青年突击队,牺牲休息时间支援门诊疫情筛查及发热门诊的工作,发放宣传资料,认真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隔离、救治等工作。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内科党支部每一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为群众作表率,带领职工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战役中,不畏惧、不退缩、不计个人得失,筑牢防控坚固堤坝,为打赢防控战役贡献力量!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七
李文亮(1985年-2月6日),男,籍贯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毕业。生前为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因最早于12月30日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
201月8日,他接诊了一位82岁的女性患者,就诊的疾病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他说:“我们平时接触患者也没有做特殊防护,病人来的时候也没发热,我就大意了。不过,第二天也就是9号,她就发烧了。等她ct做完,我就高度怀疑她是病毒性肺炎。因为ct显示,她的症状是‘双肺磨玻璃样病变’,这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现。而且,已经排除了常见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情况。不过,因为医院还没有用于检测确诊病人的试剂盒,当时并没有给她确诊。她1月8号住院,我1月10号就出现了咳嗽症状。随后他的病情也发展出现严重症状,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在住院期间他说:“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恢复以后还是要上一线。”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八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九
2020年,一场疫情在全国传播,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请战逆流而上。而在这群“最可爱的人”中,女性又占据“半壁江山”。她们在疫情的面前变成了力量和温暖的源泉,变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护佑着生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三八“女神”节到来之际,万家热线推出系列策划“致敬巾帼天使”,感谢她们的付出与努力。
1月27日晚,由50名重症监护护士、135名医务人员以及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安医大一附院心脏外科icu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陈红临危受命担任队长,驻扎在金银潭医院。挺身战疫、救死扶伤,陈红让那一抹“天使白”在“红区”熠熠生辉。
临危受命,率队出征援鄂。
“真是临危受命,但我们也是毫不犹豫接下了重任。”3月4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陈红说道。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月26日深夜,医院领导打来电话,让她带队援鄂,抗击疫情。这个消息让她既紧张又激动,待反应过来后,她连声应允。“我时刻做好准备奔赴疫区,无惧无畏,勇往直前!”在当天日记中,陈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1月27日,陈红率队出征,在誓师大会上,她留下了“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的誓言。抵达武汉后,陈红带队进驻最早接诊新冠疫情患者,且主要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
陈红介绍,来之前,她也曾想象过情况的复杂程度,但是当到达目的地后,她发现,实际情况比她想象的更要严重,任务也更为艰巨。
“那时候我们既当护士,又当保洁员,每天工作将近十一二个小时。”陈红介绍,尽管条件艰苦,但医疗队的队员们没人叫苦叫累,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眼神坚定,毅然“逆行”,直奔被称为“红区”的重症隔离区。
肩负重托,挺身抗疫。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疫情阴霾下的“红区”,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患者自身的坚强勇敢,让陈红这个有着26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医疗队队长感受到了别样的生机。
身处抗疫一线,陈红和队友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重症患者,也要经历各种悲欢离合,队员们都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她们的肩上也担负着这些家庭的重托,为此,每个人都不敢马虎,都是一头扎进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
陈红介绍,虽然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但队员们都很认真,冲在一线加班加点,互相照顾,互相加油打气。
“在这段日子里,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携手抗疫,苦过累过笑过也哭过,一切都充满人生的意义……厚重的防护服让你们行动受碍,汗流浃背,但那认真、勇敢的眼神,让我觉得你们是最可爱的人!”2月26日,陈红在《致战友的一封信》中这般评价她的队友们。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十
“最美老师”,她的学生这样说。“美丽小花”,她的同事这样说。她叫冀红,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监护室的一名护士,工作已有8年。
“不用”是冀红的口头语,“寡言”是同事对她的印象。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闻令而动,立即组派医疗队驰援武汉,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冀红很早就给护士长王静发来信息,依旧寡言,信息中只有“报名”两个字。通知出发的当晚,是冀红的夜班。考虑到她次日便要启程,护士长想找备班同事替冀红值班,以便让她好好休息,冀红说“不用”。同事们想帮她去购置些生活用品,冀红说“不用”。护士长怕她太累,让她有困难和领导讲,别扛着,冀红说“不用”。大家想帮她去照顾家人,想帮她做这做那,但她只会弱弱地摆摆手,轻声说:“不用。”
“冀红很能干,是我们临床的护理组长,也是我们的业务骨干力量。”王静说,她的性格内向、低调,虽说外表看起来有点冷,但是心却很细腻。由于担心瘦小的冀红在武汉孤单,又怕她什么事情都自己咬牙坚持,王静特意把科里的老中青护士代表拉进“智囊团”,想让大家得空多关心她。谁知人家一到,就默默写好了入党申请书,“惊”得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冀红的入党申请书中写着: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与期望。这次疫情来临时,我没有恐惧,没有退缩,有的是焦急的心,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抗疫第一线。看到越来越多的病人求助,看到越来越疲惫的一线医务人员,看到我的同行们生病倒下,我泪流满面,作为一名护士,我内心深处有着重重的使命感。
在得知自己能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的消息后,冀红开心得无以言表。然而,她没敢第一时间通知父母,因为怕他们担心。但是,当到了武汉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却说“去吧,女儿,国家有难需要你,这是你的责任,爸妈支持你”。同科的同事更是送出了各种祝福,希望冀红这个小身板儿大能量的“美丽小花”能够百毒不侵,早日凯旋。同事们说:愿你平安归来。这一次,不许说“不用”。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十一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青苗正忙得团团转。
谭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青苗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
1月22日晚,谭青苗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青苗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特殊时期又正值春节,保洁工人和护工都不好找,谭青苗就与另一名护士长承担了整个三层楼的所有垃圾清运工作。每次做完清洁,两人的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这些垃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谭青苗说,就算找到清洁工人,她们也是会跟着清洁工人,指导他们做好防护:“毕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1月29日晚11点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本该跟车的护士因不适应负压车无法跟车。谭青苗当即顶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点左右才转运完成。在凌晨2点左右,一名70多岁的婆婆被抬上车,婆婆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好不了?”谭青苗握着婆婆的手,说:“别担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很好,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婆婆却说:“姑娘,你看起来好累,你睡会儿。”
谭青苗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动,她说:“我一定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为这样可爱的人尽一份力。”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十二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xx正忙得团团转。
谭xx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xx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
1月22日晚,谭xx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xx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特殊时期又正值春节,保洁工人和护工都不好找,谭xx就与另一名护士长承担了整个三层楼的所有垃圾清运工作。每次做完清洁,两人的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这些垃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谭xx说,就算找到清洁工人,她们也是会跟着清洁工人,指导他们做好防护:“毕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1月29日晚11点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本该跟车的护士因不适应负压车无法跟车。谭xx当即顶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点左右才转运完成。在凌晨2点左右,一名70多岁的婆婆被抬上车,婆婆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好不了?”谭xx握着婆婆的手,说:“别担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很好,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婆婆却说:“姑娘,你看起来好累,你睡会儿。”
谭xx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动,她说:“我一定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为这样可爱的人尽一份力。”
医护人员感人的事迹篇十三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该院医生秦伟(化名)说,自己当时的片子显示病情很严重,但症状较轻,到两三天后开始加重,“后来才反应过来,集体检查前的13日,我出现的畏寒、酸痛等就是症状”。
回忆感染源,袁黎怀疑是之前科室里接触的一个病人,“他的ct显示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吴芬还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感染上的,她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她家中有3名医务人员,“我家除了5岁的儿子,其他7个人全都感染了”。
“即使当时想做好防护,也没有足够的物资。”秦伟说,直到现在,该院的物资仍旧紧缺,“同事几乎全员上阵,一整天不休息,还有部分人员已支援方舱医院”。
“成了病患,更觉得医护的辛苦与不容易。”袁黎眼看着医院改为发热门诊,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自己和感染同事则住在同一层隔离病区。为了减轻同事的工作量,袁黎和同病房的感染同事学习雾化等医疗操作,为自己治疗。而吴芬则学会了卷输液管,自己换药。
在近20天的住院治疗后,说自己胆小、爱哭的吴芬始终惦念着两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位患者严重到一被碰到就咳得撕心裂肺、不能呼吸;一位患者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连夜给她做心肺按压”。
2月3日出院时,吴芬并没有感到轻松,而是“难过又无力”,那是全国疫情发展相对严重的时候。
她企盼的“救人”机会很快就来了。2月4日,看到中医医院院长在微信群中分享了血浆捐献倡议,她和袁黎“迅速报了名”。倡议中写道,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血浆可能含有抗体,输入重症患者血液中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袁黎说,群里康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报了名,但能够参加捐献的是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无基础疾病的治愈者,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报名了”。
实际上,在2月5日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前,倡议者与捐献者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不过,临床使用必须具备严格条件,种种风险需要警惕。此外,由于血浆较为稀缺,该疗法仅限于部分危重病人,难以大规模应用。
向江夏区几家医院最早发起捐献倡议的江夏区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刘本德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医医院这19名新冠肺炎治愈医务人员累计捐献的6600毫升血浆,被送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发现可用于临床的有3000毫升”。
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在2月14日举办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康复者血浆一般采集400毫升左右,平均1名康复者血浆可治疗2~3名危重患者,从采集血浆到供临床医生使用需要7天。
食欲还未完全恢复的吴芬近日再次拨打了捐献电话,她与治愈出院的丈夫将在2月19日一起捐献血浆,那时她也将结束隔离,“要第一时间投入医务工作,与同事并肩作战,多救人”。秦伟也向医院提出上岗要求,他心疼一些一线年轻同事一直没休息,“从没想过该不该上岗,这不是个问题,隔离好了就得上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三八红旗手主要事迹800字(优秀8篇)
-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精选17篇)
- 工作总结报告100字(优质16篇)
-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500字(模板9篇)
- 最新初中三好学生主要事迹300字(实用9篇)
- 2023年爱岗敬业先进事迹材料500字(优质17篇)
- 高速公路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汇总11篇)
- 国企选人用人工作报告(优质8篇)
- 最新监控人员工作总结(优质14篇)
- 最新返家乡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模板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