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经济危机论文(优质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9 02:55:21    小编:ZTFB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全球经济危机论文(优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2:55:21 |
  • ZTFB |
  • 14页

写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和尊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交流和分享。如何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总结是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利器;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一

留美咨询大幅增加。

留学专家说,对留学者而言,汇率是更直观的问题,汇率直接关系到留学的成本,如果下降,肯定受中国学生的欢迎。

启德教育美国项目总监、资深留学顾问张索娃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对国际学生反而可能是利好,一是美元汇率下跌,留学性价比更高,二是美国学校将对自己支付学费的国际学生更加欢迎,三是经济危机往往存在经济周期,在目前低谷的时候求学,在经济逐步恢复的时候找工作,会是更合理的个人规划。张索娃说,今年有更多的美国学校代表来中国招生,甚至有的美国院校组团前来,这也说明美国学校越来越希望吸引来自中国的学生。“今年前来咨询的学生比往年又有大幅增加,可以说美国现在成为了继澳洲后最当红的留学目的地。我想美国学校的高性价比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留学专家表示,“近几个月我们公司申请和咨询美国的学生数量同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留学专家认为,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即将留美的学生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机遇,我们建议希望赴美留学的学生可以考虑把握机会在今明两年赴美进修。

现象。

更多的人回校充电。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很多金融工作者失业,以致很多人重回学校就读充电。留学专家表示,美国金融不景气的时候,华尔街很多金融人士会回学校就读博士,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去申请奖学金,这对中国学生而言也是竞争。张国华说,这几年很多中国留美学生都想读金融,向他咨询或办理的大概有30%左右的学生选择金融专业,“这个比例偏高,现在的学生准备留美读金融,要考虑一下。”

高质量的教育仍得到认可。

记者采访了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硕士的李同学。李同学表示,目前来看,美国的经济问题暂时还没有波及到教育方面,高质量的教育仍然为广大国际学生认可,“我很多朋友还是回来美国完成他们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因为他们主要目的还是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工作签证。我们这边的纽约加州,伊利诺伊州,我和我的朋友都没有感到在教育系统上有什么大的变化。”

对比。

全额奖学金更难拿。

近日,美国白宫宣布,要拿出7000亿美元来,那么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支出可能就会减少。留学专家表示,美国大学发放给国际学生的财力补助将减少。美国知名大学一直提供财力补助来支持学生就读,全额的财力补助通常包括学校现金资助、勤工俭学和学生贷款三个部分。近来,美国部分知名学府取消了学生贷款的部分,转而从国际学生的财力补助预算中抽取相应的数额来填补。这就意味着需要依靠财力补助才可以赴美求学的国际学生在未来两年要获取奖学金等困难更大。

去美国读私立高中机会增加。

不过,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希望前去读私立高中的中学学生而言反而是好事,留学专家解释,美国私立的住宿高中以其每年几万美元的高额学费被称为“贵族学校”,此次的金融危机使部分家庭无法继续承担私立中学费用,而选择回归好的公立中学。因此私立中学会有更多名额转向招收国际学生。这对于希望提前空降美国高中、做好进入美国知名大学准备的中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机会。

金融学生就业压力大。

对于现在在美国就读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金融危机显然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留学专家说,这将使美国国内的就业率下挫,对于希望在美国半工半读,或者是希望毕业后在美国就业的学生也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留学专家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愿望会有所压抑,除非笃定选择金融类专业的学生除外,一般因为忧虑未来几年金融行业持续的低迷严重影响就业,部分有意向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会转向其他商科专业,甚至工科专业就读。

留学专家则认为,另一个角度看,对于准备学金融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看看美国政府如何处理金融危机,甚至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其中。

对策。

看接下来半年的经济情况。

留学专家说,美国的经济情况还不稳定,还在演变之中,留学机构没有很多办法去应变,面对这么大的事情,还是静观其变,而且留学中介目前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留学专家也表示,要看接下来的半年内,美国的经济情况如何。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留学并没受什么影响。留学专家说,据统计,今年赴的学生数增长势头确实减弱。但总体还是增长。“还没有感觉到金融危机给带来的影响。好像也没有影响。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二

摘要: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国际电子商务交易成长性、成本低、环节少等优势显现,但同时电子商务还面临挑战,表现为经济危机挑战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网络交易安全性、市场信用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前言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2008年底全球经济危机开始显现,实体经济倍受影响。但2008年来,国际电子商务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强烈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仅是消极的,而且还有着积极意义.

国际电子商务指的是以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跨国(地区)界的买卖双方不谋面进行的各种国际商贸活动,国际电子商务主要以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来完成。近来全球经济危机使传统国际贸易方式受到冲击,却成为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1、国际电子商务生命周期优势显现当前国际电子商务正处于上升期,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硬软件技术已经成熟,电子商务网络商务群已经形成,该群体的形成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基础。如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提供商shopex的用户量已达20多万。目前,仍以每月1万以上的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之强烈。经验表明,要走出经济危机,必须有一个处于领军地位的行业,正处于上升期的电子商务将成为带头走出危机的领头羊.

2、国际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显现电子商务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交易快、流通环节少,而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传递快捷,而从出现零库存的现象。零库存是所有厂家、销售企业历来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零库存就意味着零存储费用、零库存维护费用,节约人工费,减少损耗率.

3、国际电子商务交易环节少的优势显现电子商务使用者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全部交易活动,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都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者可以坐在公司办公室完成几乎整个交易环节,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生产与销售成本。在全球经济危机条件下,多数人是会更重视成本优势的,因此,电子商务交易环节少的优势更为突出,从而使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更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所青睐。电子商务还有利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改变营销模式、拓展销售区域、提升品牌价值、提升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生存能力。因此,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实际上为国际电子商务的成长壮大、为潜在使用者的大量进入、接受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提供了契机.

国际电子商务前途乐观,但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面对现实,才能为全球经济危机条件下国际电子商务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或环境。1、国际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国际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模式能否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需要一条完备的商务规则和管理模式。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在发展历程中,各种市场规则和管理模式是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随着市场交易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完善的。电子商务涵盖商务管理、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在这些方面达到规范程度,需要时间。然而,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为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的规范留下了狭窄的空间,因此,现阶段,电子商务必须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才能消除消费者和企业的后顾之忧.

2、国际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安全性问题受到挑战国际电子商务必须通过开放网络展开交易,然而,在开放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影响电子商务普及的重要因素。互联网诞生以来,木马、网络病毒等频频侵害网民利益,使得人们对网上交易、对电子商务失去信心。据调查,参与在线购物的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是遭到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部分消费者或企业因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因此,要想使电子商务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正常发展,必须联合各类市场主体如政府、企业商会、甚至消费者携手创建一个安全的网络.

3、国际电子商务市场信用问题受到质疑美国两房危机、雷曼破产、中国“”揭示出全球信用体系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本轮经济危机的根源其实就是是信用危机。电子商务产生以来,就有难以回避的缺陷,那就是网络诚信问题,如电子商务的b2b方式,交易双方完全通过网络进行,强化了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经济危机时期,电子商务面临的负面事件只会有增无减。此外,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税务问题、标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化解,都成为经济危机条件下电子商务发展的挑战性因素.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电子商务的积极影响,旨在为国际电子商务的科学发展树立信心;经济危机这一特殊阶段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意在告诫电子商务参与者、从业者切不能忽略该行业今后发展过程中的艰险。应该说,经济危机为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不应该忽略挑战的存在。当然,我们研究的立足点是国际电子商务的未来前景,后续研究还可以以能源危机、低碳经济、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三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短时间内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之后,美国政府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但是旧的危机还没解决,新的危机又猝然来访,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又让欧元区乌云密布。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原有的制度、理论束手无策,中外学者和政治家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著作,以期从中找到解决危机的良策。《资本论》重又热销,“马克思主义”又热了起来,喧嚣过后,人们开始将危机的根源指向“资本”,指向“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一、马克思主义对虚拟资本的深刻揭露:。

“虚拟性”和对世界人民的剥削是当代金融资本的本质虚拟资本范畴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信用制度下复杂的金融关系的分析所做出的深刻而形象的概括。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虚拟资本的本质,同时看到了虚拟资本的扩张性,以及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运行的关系,从资本的运行规律出发,科学而富有远见地预见了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及对经济的巨大影响。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信用工具,可以加速资本的周转,促进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广泛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从而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但同时,虚拟资本又是资本主义信用投机的工具,它会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加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对虚拟资本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虚拟”正是当代资本主义金融经济的本质:它可以作为资本增值而当作商品来买卖,但它自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它与实体资本的共同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循环运动瓜分利润,更直接的“g-g”的过程撇开了“g-w-g”的周转。马克思认为,伴随着这一过程虚拟资本出现了,它也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而信用制度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资本也会越来越虚拟化。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门,虚拟资本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虚拟资本额已远远超过实体资本。当人们读到马克思关于“目前金融危机……不过预示着它会有更残酷、更有害的结局。危机拖得越久,后果也就越坏”[1]的论述时,当人们看到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即将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的预想时,当人们重新发现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做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时,就好像是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已经对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了科学预言和科学分析。这是马克思在西方再次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或公司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盲目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科学的。美国实体经济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之前没有爆发的原因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创新”制造了短暂的虚假需求;而虚假繁荣暂时推迟了普遍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但虚假需求绝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不是有效需求,它只能缓解矛盾却不能根除矛盾。而且在虚假需求的泡沫破灭后,危机会以更猛烈、更具破坏性的态势爆发,一次次的破坏会越来越逼近人类生存的极限。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虚假的、透支的“生产过剩”与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消费狂欢”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马克思的论述深刻而透彻,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的真正含义,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资本家的“生产过剩”与劳动人民的贫穷存在于同一时空。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48“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3]570。马克思还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棉布充斥形成市场停滞,工人“当然需要棉布,但是他们买不起,因为他们没有钱,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他们不能继续生产,而他们之所以不能继续生产,是因为已经生产得太多了”[3]596-597。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4]社会性的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这个基本矛盾是危机的总根源。危机的爆发让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彻底根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政客及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常常津津乐道:美国普通民众均持有股票,“人人都是资本家”。其实,这是一个骗局,真相是占人口10%的富人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89.3%和全部债券的90%,而普通员工持股之和仅占全部股票市值的0.1%[5]。贫者越贫,富者通吃,且后者的奢侈建筑在前者的贫穷之上。这就是只顾“效率优先”所建构的今天美国的社会现实。垄断资本不仅对内欺瞒、剥削本国人民,而且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剥削者与公敌,金融资本对世界的控制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剥削。斯蒂格利茨说得好:“发展中国家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的时候,几乎以零利率借给美国数万亿美元。这反映了问题的实质。”估计以此种手段使世界上的财富每年进入美国的数额约占美国新增长gdp的3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它以破坏性的调整强制地实现社会生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合适比例,使社会走上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有的基础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消除,各种矛盾经历一定阶段的积累尖锐化起来,还会爆发再一次的危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缓冲地几乎已涵盖整个地球,不知下次如何缓冲?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给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此时,国家干预在西方国家处于主流地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市场调节,同时也存在政府调节。不仅宏观经济领域存在政府调节,微观经济领域也存在政府调节。例如,在金融业中存在政府调节金融的政策,即媒体所说的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但凯恩斯主义也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并增加了总需求,但这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结果是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并存。面对棘手的滞涨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上升到主流地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取消或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新自由主义将一个虚假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呈现在民众面前,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家庭数、无家可归的人数激增,证明了克林顿—布什“美国梦”的破灭。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当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不满足于作为生产资本的“从属”和“配角”的地位,逐步与实体经济脱节,完成了由服务于生产资本向主宰生产资本的异化,完成了由“协助”生产资本并分割其剩余价值向直接“圈钱”的演化[6]12。美国经济由此创造了20世纪末十年高速增长的“神话”,西方的学者和政客因此预言“新经济”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窠臼”。与此同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民众家庭已经入不敷出,消费信贷急剧增长,从1971年到2007年的36年间,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激增至2.5万亿美元,增加近20倍。这还不包括高达11.5万亿美元的住房负债,如将两者相加,总共负债4万亿美元,比美国一年的gdp还要多,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近5万美元,当然,负债最重的还是低收入者[7]。虚假繁荣与深重的危机并存,自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增长急剧降温,固定资本投资大幅下降,失业迅速增加,生产大量缩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4%,为过去数年来的最低增幅。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少数富人的财产份额却迅速增大,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刺激消费,提高经济增长率,美国政府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流动性,利率和风险溢价均较低,贷款发放机构有丰富的资金,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贷款发放机构忽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采取了激进的信贷策略,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进行推销,从世界各地吸引巨额资金,供美国国内放肆扩大消费,使金融资本获取惊人的高额利润。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这些金融衍生品经过包装和再包装,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或者它们到底值多少钱。”这也为日后市场低迷、恶化时出现资金链断裂留下隐患。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国际金融垄断集团及其守门人美国当局共谋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对于现状,美国政府熟视无睹。对待已形成的经济泡沫听之任之,甚至不断制造新的泡沫去转移风险、转嫁危机,是华尔街的“现代炼金术”,也是美国金融当局默认和鼓励的惯用手法。用泡沫掩盖矛盾,致使矛盾因长期积累、发酵而孕育更大的危机,终于在极度膨胀后破灭了。由此可见,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对人自身的否定。

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2]。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本能都是追逐自身增值。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寄生性,它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又依托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没有企业,没有生产活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产生,钱(或货币)就是虚的。高智商的金融精英们却犯了弱者的致命错误:他们在制造赚钱机器的同时,又制造了制造次贷泡沫、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机器,制造了杀伤力极大的“定时炸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独特性的意思是,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是现实资本的代表,但它却可以独立于现实资本而运动。它通过不停地转手,使其价格即市场价值超出或低于它的现实价值不停地运动。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货币增加和经济增长可以看出,货币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的增长。世界没有创造那么多财富,却创造了更多的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成了超越实体经济的脱缰之马。虚拟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后,实体经济必然面临着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有进步的一面,但不受控制的虚拟资本,藐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发展的目的,忽视了马克思所讲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深刻的论述,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所提倡的人权、人道的极大讽刺。没有“人”这一挥动历史鞭绳驱动历史车轮的“车夫”,虚拟经济就如脱缰的野马,必将拉着资本主义的马车面临坠落万丈深渊的危险。

四、必须遏制资本的贪婪,坚定复兴社会主义。

追求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绝对规律,资本的这种贪婪本性导致资产阶级不顾一切地扩张。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要不断地占有财富,不断地剥削和压榨无产阶级来使自己获利,最终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不断萎缩。资本逐利的天性导致的生产不断扩大与消费不断萎缩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矛盾。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的制度原因,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逐利性和贪婪性是金融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次贷危机尽管爆发在金融领域,但这场危机很快就扩大到实体经济领域,演变成了经济危机。从本质来看,这场危机的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美国的金融创新出发点是为了刺激消费,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真正地为全体社会成员考虑,它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所以不仅没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反而搅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打乱了金融秩序。美国政府2008年11月17日表示,现在大约有3620万美国人吃不饱,其中有1/3的人有时会挨饿。美国政府2009年4月2日又表示,靠领取食品券生活的美国人已经高达3220万,是创纪录的数字。资本主义设计透支消费本来是为了促进消费,解决生产过剩这一问题,始料不及的是透支消费的膨胀并没有使真正的消费需求即有效需求增加,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反而使得消费能力更加不足,“生产过剩”更加严重。问题的严重性远不止如此,近几年,美国爆发的严重金融危机和全面经济危机,使部分资产大幅缩水,其资产总市值已经在其国家债务总额75万亿美元之下。资本不能获得利润就会死亡,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与利润高的行业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一国之内,资本会持续地嗜血一样在利润高的行业之间游走。资本的天性就是获取利润,而不会考虑社会需求,一旦这个行业利润降低,资本就会撤出,在此过程中,供求关系就会起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冲出一国主权范围的限制,在世界的几乎所有领域游走,剥削、剥夺全世界人民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全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的矛盾愈加突出。资本在全世界的游走,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资本在各个领域的进出,也导致全世界范围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伴随着资本生产关系的全球化愈加突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公敌,因此,西方一些媒体对全球化的实质并不都加以掩饰。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发表《全球殖民主义》一文,把当前的全球化与全球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全球化“是规则制定者的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面旗帜掩盖了……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的文章说:“对冲基金、不可靠的企业债务评级公司、虚假的抵押体系以及‘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流动公司已经占领了全世界。”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比较直率地说:“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资本的贪婪性和投机性导致虚拟经济倾向在流通领域以获得短期暴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本是通过在生产领域创造剩余价值和利润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而货币资本则不同,它更加自由自在,可以在流通领域通过各种对生产生活有利和不利的财富转移短期行为获利。货币资本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在全球流动。虚拟经济的特点是不创造价值,但是可以分配和转移财富。虚拟资本的产生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担负着正确引导实体经济发展方向的任务,而一旦资本被贪婪性驱使着绕开实体经济的生产领域,直接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去进行投机行为,将会造成两方面后果:一方面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生产出过剩的虚拟商品,而这部分本来就生产过剩的虚拟商品会造成虚假需求,从而误导实体经济生产出过剩的物质商品,于是生产领域物质商品与虚拟生产都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虚拟经济通过财富的分割与转移拉大贫富差距,使广大劳动人民更加贫困,消费水平下降。虚拟经济这把双刃剑使世界经济产生了新的薄弱环节。而社会主义的复兴是人类共同的未来。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私有制的最高形态也是最后的形态,无疑将私有制的观念与生产关系贯彻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地球外的太空领域。这将会有把人类带向自我摧毁境地的危险,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摧毁我们靠宗教、家庭伦理等种种方式不断修补的人际关系,直至摧毁人类本身。“g-g”在资本运动的裹挟中,劳动与人本身受到了轻视,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类潜在的危机风险,一种连自身都忽略的生产关系会有什么希望与未来?2013年,五位西方杰出学者联名著书,以书名《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昭示了主题与结论。全球著名学者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体系将进入结构性危机阶段,最终走向衰亡;兰德尔•柯林斯着眼于科技更新,推断中产阶级的结构性失业将使资本主义难以维系;迈克尔•曼将资本主义的未来寄予社会民主主义式的改良;格奥吉•杰尔卢吉扬否定了苏氏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克雷格•卡尔霍恩则着重探讨未来资本主义出现漫长停滞、改良或被全新制度代替的可能性。五位学者通过就资本主义体系是否还能生存下去这一关键问题做出了精彩论断[8]。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一方面,我们看到危机的发生起因于社会支付能力消费的不足;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当看到,危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危机,必须找到它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导致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人类之间的巨大的矛盾和鸿沟,这将是人类整体危机的警钟。克服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人类社会私有制的最高形态也是最后形态,建立合理而公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是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说明,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经济危机的全球范围爆发说明,社会主义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四

金融危机不仅使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增多,同时争议案件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过去,劳动争议案件类型主要是对用人单位除名、辞退的争议,现在主要是对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等的争议,在这些案件中最多的是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

由于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具有繁琐的程序、环节比较多、时间比较长的缺点,同时从事劳动争议的人员不仅短缺而且大多专业化程度低,导致我国很难去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在进行转变(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合同法法律不健全;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较低;当经济发展迅速时,劳动关系问题并不会凸显出来,一旦经济发展衰退,劳动关系矛盾就会立刻凸显出来,从根本上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观察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能够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进行了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10.3%,在建立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中能够做到实行的企业只占其中的六分之一,而且大多企业不按照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执行,曾经有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发现占8成的企业对工作分析、评价含义模糊不清。因为市场永远是不断的在进行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竞争的优势逐渐从降低产品的成品、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的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势的源泉,离开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能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渐渐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危机后,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企业领导者开始重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思考,渐渐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我国虽然掌握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是缺乏实践操作,如“中国人先进的概念能够和美国人相比,只要美国人登出了新东西,在一星期后一定能在中国的报纸上看到”、“多年来理念是满天飞,行动是地上爬”,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缺点: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不到位、我国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说明书,导致我国无法对员工给予该应得的报酬。我国企业大多实践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受经济危机冲击以后大多陷入困境,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来应对危机,只能采取最简单的裁员手段,因为我国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规定,导致企业中员工的质量良莠不齐,一味裁员,有可能会裁掉具备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员工,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现如今,经济开始复苏,企业出现了招人难这一现象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太完善,劳动争议案件没有得到很好只能累计下来,导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现象,大部分企业仍存在拖欠员工工资、超时加班、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就业合同等行为,当员工与企业领导者产生矛盾时,劳动者通常会选择集体罢工等不规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了加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还有,随着《劳动合同法》法律的颁布和类似法律知识的宣传,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开始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了导致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在此情况下,对企业造成了很多压力,一是来自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的增强;二是企业受政府的监管;三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制服来执行,加快了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曾经有个学者说过,经济危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坏的一面指的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大多企业陷入绝境,经济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好的一面指的是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是一次机遇,经济的调整必然会使国内的资金、资源、人才进行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最重要的配置就是人才的重新配置,人才的重新配置,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的契机,所以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挑战,通过创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构建。

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是以人为本,要提升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只有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改善了员工的工作坏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为了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c.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员工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d.提出福利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危机虽然导致大部分企业采取裁员的手段,但是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企业能够在此状况下,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发展。企业抓住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企业应对危机时能够培育人才,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面对困境时,企业员工的能力就可以显现出来。

c.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经济危机下,企业很容易吸收优质人才,同时也很容易流失优质人才,为了不让优质人才流失,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企业得以良好发展。企业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应充分抓住机遇,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构建核销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各国相继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它们相继多次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阻抗力量不可避免地随之而出现,如何消解这些阻抗保障的改革顺利进行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问题。

一、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研究之分析。

随着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出现了阻抗问题。此时,受改革理论研究问题领域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和思考有关教育改革的阻抗问题。

西方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阻抗因素,在不同国家是有所不同的,但不管各国存在什么样的阻抗,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学者们所总结各国阻抗之因素,可以阐述为如下阻抗因素: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以及社会阻抗。

1.权力阻抗。

改革会涉及人们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再分配、再调整,这就出现各种复杂情况,产生了权力阻抗。西方研究者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最大的阻抗来自于教育改革中的利益集团之相互对立,即所谓权力阻抗。各级利益集团(如领导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等)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种种影响,抑制或阻挠改革的推进,影响进程和结果。

西方基础教育改革时,教育者的利益与社会其他利益集团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利益有时是不一致的。非教育的利益集团在教育领域中都存在自己的权益,他们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其自身利益会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实行的效果。而在教育者集团内部,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也不尽一致。行政管理者往往缩小教师的自主性空间,削弱教师的专业特性,导致教师与其对立,相互指责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问题。另外,学校内部斗争也经常涉及收入等经济问题。由此,当某些教育改革的实施损害或危及相关利益集团时,它们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或反对的态度,甚至会给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严重影响其实现。

2.心理阻抗。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阻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也是极其复杂的。易法建先生在改革心理阻抗研究中指出,个人对改革的心理阻抗,具体表现为个人对基础教育改革缺乏了解或错误理解,存在思维定势,有某种失衡感和不安全感,担心地位,恐惧未来和依赖心理等因素,使其产生阻抗;因经济利益受损或失业,社会群体及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可能产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组织对改革的心理阻抗方面,也有组织领导、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经济效益、团体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影响,这些方面极有可能引起心理阻抗。[3]基础教育改革的所有参与者在面对改革时,总会或多或少地面临心理上的压力。其过程中,主要有认知偏差、习惯心理和不安全感等。[4]总之,基础教育改革引起参与者心理上的失衡和行为上的抵制,他们担心害怕、不稳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心理无法承受,这就在心理上产生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心理阻抗。

3.价值阻抗。

价值阻抗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不同思想意识、基本信仰等方面。改革就是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不是容易改变的,他们不一定适应或认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举措,他们甚至有着与改革相反的价值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产生了价值阻抗。

4.社会阻抗。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复杂的想象,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融合。基础教育改革本身与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社会方面涉及公平和社会凝聚力的问题,也涉及在阶级或种族基础之上建立学校和社区,而且也要考虑人口、社会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人权观和能力观、法律和性别角色的变化问题,改变教育环境意味着对以上问题的改变。况且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收入和贫困差距扩大的现象,经济上的松绑和结构重组孕育出更大的社会不稳定性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原子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很容易出现社会阻抗状况。

二、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消解策略。

多重阻抗因素对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克服这些阻抗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方一些学者研究了阻抗消解问题,如格罗斯就提出了克服改革阻抗的模式概念,它强调改革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清楚地意识到改革引入前的各种抗拒,对于成功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又如库尔特・列温提出了“力场分析法”,他认为,任何改革都会有两种力即支持改革的动力与反对改革的阻力起作用。“力场分析法”就是对所有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每一因素的强度,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逐步减少并消除其阻抗。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阻抗因素,为了克服其阻力,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好效果,一般可采取以下消解策略。

1.消解权力阻抗之策略。

领导―阻抗指导模式是这一阻抗消解的策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动、组织实施和组织化或拒绝阶段这三个连续的阶段里,政府应考虑各利益集团,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投入,消解因经费不足和失衡给改革带来的阻抗;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筹集改革经费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设具有科学、民主、服务型的教育行政体系,来化解利益集团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阻力;设立领导和决策咨询机构,利用集体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决策;开放信息公开、传播渠道,保证决策的民主、合理、科学;下放领导和决策权力,赋予学校、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以学生的利益为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使这些阻抗因素减少或消除。

2.消解心理阻抗之策略。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人们会对未来的工作内容、经济收入、能否适应等表示担心,由恐惧发展成为反对改革。要消解心理阻抗,就要改革消极的观念、习惯、传统并建立起新的观念和社会心理定势;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兴趣和心理情绪,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使人们欢迎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鼓励人们参与并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来鼓励其参与改革,吸引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与支持;让人们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其合理成分吸收到方案中,使改革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领导从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任务,从而使他们关心改革、支持改革,消解心理阻抗因素。

3.消解价值阻抗之策略。

价值阻抗存在于个人和群体两方面,应利用“群体动力学”原则来推动组织的改革,也就是说,利用群体来改变个体或群体本身的行为,这是消除改革阻力的一种可行的办法。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群体越具备凝聚力,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越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要努力使小群体的目标与改革方向达成一致,做好小群体的工作,发挥小群体的凝聚力,使因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阻抗得到消解;要对有关教职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变观念,提高素质,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适应改革的新要求,以此来消解价值因素所带来的阻抗。

4.消解社会阻抗之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社会阻抗涉及许多方面,社会背景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都可能产生阻抗作用。为了消解这些社会阻抗,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改革涉及的公平和社会凝聚力,考虑在阶级或种族基础之上建立的学校和社区,加大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等,并尽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的思想、观念,让社会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宣传教育改革的目标、措施、方法等,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明确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从而消除社会大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阻抗因素。

三、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启示。

基础教育改革并不能使人人都能够受益或同等程度地受益,有些人甚至会受到损失或暂时受到损失。正因为如此,那些受到损失或没有受益或受益较少的人就会这样那样、或多或少地具有抵制或反对改革的动机,形成对改革的阻力。借鉴各国学者对阻抗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更有效地推进。

1.基础教育改革阻抗是改革中所不可避免的因素。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阻抗是任何改革中所不可避免的因素,基础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抗,而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消解阻抗的过程。阻抗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其目标的实现。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阻抗的消极作用,也应该看到改革阻抗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它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来帮助改革者选择好改革的策略,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并接受改革阻力存在的客观性。

2.教育改革阻抗的形式与性质不同,其消解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阻抗。从中可以得出对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社会阻抗等不同的改革阻抗,消解策略是不同的。而这些改革阻抗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可借鉴西方的经验,针对不同的阻抗因素,根据其原因、性质、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消解基础教育改革阻抗。

3.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阻抗因素并努力克服之。

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非常重要并且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阻抗,那么改革最终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阻抗,正确认识它们的性质,分析不同的阻抗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个别的阻抗提炼出一般阻抗之因素,从中概括出共性,审慎地理性地对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阻抗,从而更好地解决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阻抗问题。

参考文献:

[3]易法建.组织改革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30.。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六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此缓解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不利影响,重新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七

摘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有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中国参与的全球化的经济生活中也难免会受到多种影响,中国要在充分利用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地位的同时,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从引进技术和自我创新出发,评估中国的经济危机影响水平,把全球化中国受到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减到最小。

关键词:。

经济危机全球化自我创新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马克思那里是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大发展和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经济已经是时代的特征,我们要想在全球化中远离经济危机、独善其身,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如何才能保护好自身,不会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太大的干扰和影响,建设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在二战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第三次工作革命作为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在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定的制度调整,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一些属于社会主义的内容,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但是不管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什么样的调整,资本主义的性质都不会改变,只要资本主义还是以私有制为其制度的核心,那么资本主义就不可能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圈子,因为资本主义在私有制制度下的分配调整只能是一种折中的方法,没有办法使得社会化大生产真正地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主要着重研究全球化水平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怎么样影响全世界,而在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中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中国,又将要怎么样才能调整好自身,使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

战后的资本主义大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占领了时代发展最前沿的技术要素,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制度上出现了封锁技术出口的禁令,因为一旦其他国家可以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时,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技术上占优,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转移,对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由本国生产出来产品再寻找发展中国家去进行销售的情况一定不会再出现,因为此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出口技术和资本就能获得高于自己生产再销售的利润,因此,对于熟练地运用自己制定的经济游戏规则的大国而言,利用资本到各国去投资再销售到当地或其他国家,甚至于自己的国家一方面能获得超额的利润,还能使得本国的环境保护取得较大的进展,赢得本国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美元主导的经济中,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继续享受全球其他国家为其生活成本买单的同时,只有处于一种赤字的状态或是外贸上入超的状态才可能实现,因为一旦美元通通地收回到本国,美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了。与此同时,资本的输出就会更多地表现为美元的输出,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发行到全世界各地,同时由于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使得外汇等各种市场发展得比较完备,美元在各国形成的储备定然要找到一个出口,对于全球最发达的市场而言,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有投资价值了,因此,当前的许多经济危机已经发展到了金融危机的水平。

危机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另一方面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的'国家也是如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会有相互间的贸易,这些贸易的涉及面广,哪怕是一些发展水平一般的国家也可能有许多的投资在国外。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使得全球化中的经济危机不仅演变得影响面大,而且是更多地集中在金融和资本层面的危机,这些危机比原来的经济危机危害性要更大,因为这种经济危机下的通货变化情况往往会使一个国家陷入濒临崩溃的边缘。

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今,已经从普通的一国范围内的生产相对过剩演变成了资本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加之当今市场化和全球化水平进一步加快,资本会寻找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去获利。所以当前的经济危机在全球化的影响是更值得关注的。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过去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是需要极大的经济智慧和政治智慧的,事实证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是成功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设想下的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探索原理的。

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坚持要开放,这使得中国的发展中充满了全球化的因素,从中国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以外贸水平为标志的。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相当高了,超过了百分之六十,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一方面参与世界经济的水平在提高,同时也说明中国面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时要更脆弱了,因为依赖了外国的发展比依赖国内的发展要更多。

20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在经济上陷入低迷的时候,中国的外贸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由于改革和发展是需要一定过程的,中国要调整经济经结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中完成,因此,要把经济发展从有失偏颇的“两架马车”转变为比较正常的“三架马车”面临的不仅仅是中国普通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的问题,还有中国企业在进出口上的利润如何在国内实现的问题。中国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这一时刻要求中国做出比较深刻的调整。

中国由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手笔的国家转移支付投资,使得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中国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巨大的投资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是否会引起预后的通货膨胀,会否使得中国的其他的消费被压缩。从20的消费数据看来,中国的cpi已经出现了大幅的攀升,这意味着中国进行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期。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当然是为了从危机中摆脱出来的直接政府投资,但是更重要的是,导致此次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到来,这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决策有可能会出现较大水平衰退的判断,而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是不管如何说,中国做出的投资决定是和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的,没有此次金融危机就不会有中国的大手笔的国内投资。

虽然还有一些国家还没有完全承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但是通过此次的危机发展中的中国的表现,应该会使这些国家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水平有更新层面的认识,中国的市场化水平有了更高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全球化的经济危机更容易影响中国的经济,要从多方面地了解中国的全球化参与水平,这样就不会出现对中国面对全球危机时的误判。

中国的全球化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要正常地处理好中国在全球化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就要对中国的制度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要对中国的全球化参与程度有更多的调查,使得中国真正地搞清楚如果世界上发生经济危机,中国会受到多大的影响,这样才不会使得中国在开展自救时矫枉过正,误伤本国的经济命脉。

中国由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了市场经济的市场的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调节,这种调节会使得政府能进行一定新的定位中,而不是既从事运动员,又从事裁判员,这样的经济制度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具有高度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的,这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及时性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具备的。从此次各国的经济宽松政策的运用上来看就能明显地看出这种区别,中国可以快速地作出政府投资的策略,使得经济在全球中最快速地恢复过来。

正是由于中国有这样优势,中国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全球化的经济交往中可能面临的巨大危险。如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这使得许多企业受制于其他国家的技术输入,中国一方面要争取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因为自我研发的速度毕竟不可能赶上已经研发出的速度,如果一味地拒斥国外技术,而试图自我快速研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自我创新也必须要加快,中国对于自我创新的制度设计还有较多环节需要完善。这两者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的全球化的地位在现在已经占了很大的份量了,特别是国内生产力已经跃居全球第二的今天,既要看到中国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的不完善。

最后,要加强对内影响评估。如果没有对于全球化的经济危机的评估,中国做出的决策不可能达到比较精准的水平,这样会对中国的预后影响很大。如果一旦由于没有对经济影响作出评估,而是认为国外的经济危机还不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就会使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错失发展的机会。反之,过份地估计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可能全使我们出现后经济危机的一系列后果。这些都是我们要警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部分论述[m].人民出版社,1974.

2、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5、张德政,阿孜古丽.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与组织创新的利器[m].冶金工业出版社,.

6、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小组.政治经济学自学辅导[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八

从穆勒到萨缪尔森,西方对方法论的探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服务于主流经济学发展与变化的现实需要而建立。本文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进行了研究,主要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经济学修辞论、批判的实在论、真实波普尔主义、现代穆勒方法论以及其它一些方法论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引言。

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比较之前首先我们应该给经济学哲学以一个明确的定位。经济学哲学,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如同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数学哲学一样,是对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元理论问题的逻辑的、哲学的分析和追问。而对西方经济学历史上发生的有影响力的方法论及其方法论之争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流派。

在经济哲学界,引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形成波普尔证伪主义流派的重要学者是哈奇森、布罗格。布罗格与哈奇森在解读与应用波普尔思想过程中着重吸收了其证伪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波普尔的理论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证实是评价选择理论的唯一尺度。因此,评价选择理论“不应当根据逻辑客观主义所主张的‘证实’而应当根据它能否可被“证伪”。在实践上,布罗格常对主流经济学持抱怨态度,因为他认为虽然主流经济学者赞同证伪主义,但并没有付诸行动。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思想。

拉卡托斯是波普尔学说的追随者,但他对迪品―蒯因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主张理论检验是比较性的而非绝对性的。当理论遇到经验窘境时,理论家总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也就是说,评价选择理论应当以“经验前进”而不是经验检验的成败为标准。立足于波普尔传统,同时发展了库恩的“范式”学说,拉卡托斯提出“科学研究程序”及“硬核”等系列概念来解释理论的普遍结构与发展过程。

波普尔证伪主义在70与8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经济哲学家开始对它展开研究、反思或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他方法论学说。

二、经济学修辞论。

修辞论目前在经济哲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创始人为麦克罗斯基。麦克罗斯基认为,经济学家建立经济理论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他们理论的行为并不像波普尔证伪主义所宣称的那样是按照“证伪”原则来进行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因而是对经济理论实际方法的一种错误阐释。通过借助修辞概念,麦克罗斯基强烈反对证伪主义为经济理论抽象立法的传统,反对它试图用不合乎现实的方法论来裁剪经济理论。对麦克罗斯基来讲,哲学家只是“局外者”,他们不能为经济学作出任何实质性贡献;也正是如此,他们的主张应当被实践的经济理论家所漠视。“方法论学家应当把自己限制在‘修辞”上――即描述经济学者是如何进行相互说服的”。

经济学修辞论是一种激进的反方法论的方法论学说。它勇于挑战主流方法论的研究传统并力图把哲学家对方法论的思考引导到相反的轨道中来。虽然麦克罗斯基的修辞概念激起很大的争议,但反对为理论进行方法论立法的精神却在不同的流派中得到回应。

三、批判的实在论。

如何通过哲学思辨达到对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抽象理解?又如何使它与经济学方法论相结合?劳森以“人们选择”为主题通过逻辑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人们在给定的现实条件下可以选择行动a也可以选择行动b的现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的社会经济世界是“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给定条件x则结果y”的完全规则性系统。开放的性质为我们利用“信仰与愿望”来描述与解释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现实的社会经济世界是“开放”的,具有存在延续性的被认知对象必然不会存在于经验领域――是“非经验的”。这些非经验的被认知对象采用了社会结构(社会规则与关系)的形式。劳森强调,社会经济现实是“非传导性的”,即构成社会经济世界的社会结构与实践活动不是科学研究通过思维建立起来的印象,而是先于研究的、既定的。事实上正是“非传导性”思想使得劳森的学说被称为实在论。劳森指出,“实在论本质上属于存在论范畴,是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核心”。

对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抽象理解建立之后,劳森认为,“主流经济学遵循的是演绎论模式,即从系列定理与假设出发演绎出理论结果。这些定理与假设虽然表述了社会经济行为主体的特征及他们所面对的环境,但却采用了因果解释的模式―――‘给定条件x则结果y’。这就隐含了研究对象是‘封闭’的,因此人们的选择就不会是自由的。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恰恰与此相反,这就产生了逻辑矛盾”。批判的实在论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提出批判,为非主流经济学派作了辩护。

四、真实波普尔主义。

该流派同样是在批判波普尔证伪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博兰德撰写了大量文献来批判拉卡托斯、布罗格等人的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证伪主义严重扭曲了波普尔本人的思想,对波普尔的学说重新进行阐释。博兰德认为,哈奇森与布罗格对波普尔思想的引进没有以原始材料为依据,而是从拉卡托斯的叙述中发展而来。然而拉卡托斯却错误地把波普尔理论概括为证伪主义。博兰德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批判的理性主义”才是真实的波普尔思想。

博兰德从休谟归纳问题的角度分析了主流哲学家倾向于把波普尔思想归结为证伪主义的思维逻辑,指出辩护主义思维是造成他们扭曲波普尔学说的根本原因。根据博兰德的解读,波普尔认为休谟归纳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主流哲学家回避称它是“归纳问题”而宁肯把它当作“关于归纳的问题”,这是因为归纳法一直被前休谟哲学家当作是对科学及其方法进行判断与辩护的手段,即辩护主义。波普尔如此推理的目的不是为证伪主义辩护,而是为发展出“批判的理性主义”。因此,证伪主义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五、现代穆勒方法论。

部分哲学家如巴斯克、卡特爱特及豪斯曼对穆勒的方法论进行了新的解读,宣称穆勒的方法论更适合于描述当前经济理论的实践。在该意义上,我们把他们称为现代穆勒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豪斯曼。豪斯曼对穆勒方法论的看法持与多数哲学家相左的观点:穆勒的方法论并不排斥对归纳法及经验方法的重视。按照豪斯曼的分析,穆勒是一个经验论者。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归纳方法:先验方法与后验方法。后验方法是一种直接经历方法,适用于那些只有个别影响因素在起作用的现象或者能够进行控制性实验的现象。不管它的名称听起来如何,穆勒坚持认为先验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法,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是一种间接的归纳方法。由于现实经济世界的复杂性,经济学家在用后验法归纳出基本假定时必然忽略一些影响因素,这是造成经济理论常常与现实不符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只是一门“趋势”科学。

六、结语。

由于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与科学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经济学方法论似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交叉性的学科,并已成为经济学家与科学哲学家共同建设的园地。本文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只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粗浅研究,由于学识有限,难免有很对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进行完善。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九

4月30日,商务部发布了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报告指出“,20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中国外贸具备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但中国外贸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形势严峻复杂的一面不容低估。”

从贸易的总体数据来看,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长期以来的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以及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东盟、南非、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其中前者受“次贷”危机影响较深,虽然七年过去,经济危机的阴影还在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刘海泉在今年4月的媒体发布会上说到“: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从世界贸易格局上看,如果美国经济萎靡不振,那么欧盟、日本的经济的复苏也要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金融市场动荡,经济政策不确定等不安因素,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存在较大市场风险,经济后继增长乏力。

5月,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的广交会落幕。从广交会组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统计显示,第115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8万人,与会人数比第114届减少了0.81%,比第113届减少了7.23%;累计出口成交1911.84亿元人民币(折合310.51亿美元),环比下降2.01%,同比降幅突破两位数,达12.64%。本届广交会在与会境外采购人数、成交额上双双创下五年来新低。国外订单减少,外贸企业开工不足,再加上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在我国,90%以上的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总额的60%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地位。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中小企业感受尤为明显。

2、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主要结算方式。

10月10日,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联合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发布了《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此份报告同样显示,当今国际贸易市场依然低迷,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询盘量急剧下降是一方面,而更加严峻的是,为数不少的企业在订单数量未增长情况下,资金缺口却呈现扩大的趋势。报告显示,目前72.5%中小外贸企业采用前t/t(预付款提货)的结算方式,这种收汇方式虽然可以使中小外贸企业在组织生产时获得部分资金支持,但过于僵硬死板,导致了大量大额订单的流失“。因为支付方式不能达成一致而丢失订单”和“因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而压低商品单价”是大量中小企业丢失订单或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单一的结算方式不利于贸易成交量的提高,信用付款方式的缺失也无法使中小外贸企业得到有效融资,巨大的资金缺口不仅影响中小企业的备料生产和营销推广,更使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来支持设备更新、新产品研发,影响其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际上,中小外贸企业在结算方式上可以有更多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坏账、及时收汇,信用付款方式下的多种贸易融资,更可以帮助外贸企业提高资金周转率,减少资金的占压和垫付,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外贸企业的压力。

3、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

毫无疑问,国际贸易中货款的收付是最主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得失。目前,国际市场中主要采用的结算方式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

3.1汇付。

汇付是顺汇的一种主要支付形式,即按照汇款方式,付款人主动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汇付包括信汇、电汇和票汇三种,其中电汇(t/t)是国际贸易中较为常用的。汇付是三种主要结算方式中银行费用最低、手续最为简便的一种,因此被众多中小外贸企业采用。

但实际汇付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应用,出口企业能不能按时按量收到货款,完全取决于买方的信誉。银行在汇付方式下只提供转账服务,而不提供信用担保。无论是预付货款或是货到付款,汇付使得资金压力单纯倾斜于买方或卖方,资金负担极度不平衡。虽然货到付款方式下可以通过银行办理出口押汇,但由于汇付所固有的商业信用性质决定,银行对此项的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融资过程中审核较为严格,不易进行融资操作。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汇付也可能产生财货两空的风险。

现在中小外贸企业中有一种通行做法:合同签订后,买方随即将20%~30%的货款作为定金支付给卖方,卖方生产完毕并装运货物后,将提单等证明材料传真给买方,买方确认货物已发后将余款电汇卖方,卖方收到款项后将全套正本单据寄交买方提货。这种方式看似兼顾了交易风险与收汇效率,但是实际近年来,不少贸易纠纷正由此而来。有些出口企业主认为只要手持正本提单仍可以把控出运货物的所有权,但其实买家有时不用正本提单就可以拿到货物。若采用fob术语成交合同,运输由买方自己负责,运输费用由买方支付给货运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听命于付款方,只要买通货运代理,买方即可在没有正本提单的情况下把货物提走。

因此,使用汇付方式必须对客户有可靠了解,在小额交易、货款尾款等情况下,在商业信誉较好、诚信度较高的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使用。

3.2托收。

托收是逆汇的一种支付形式,是指出口人出具债权凭证委托银行向进口人收取货款的一种支付方式,托收具体可分为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两种。卖方在发出货物后,出具债权凭证(常见多为汇票)连同发票、运单等材料一并交付银行,委托银行向买方收取货款,买方按照合同规定时间至代收款银行付款赎单,凭货物单据取得货物。付款交单d/p简单来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单,而承兑交单d/a则是交单同时只得到买方在未来某时付款的一个承诺。

托收付款方式中,银行虽然相比汇付而言提供了较多服务,但仍然是一种商业信用的体现,出口企业能否收回货款,还是主要取决于进口商。d/p与d/a方式中,d/p相对更易办理出口押汇,出口企业将全套单证质押给银行,在进口商支付货款前,提前得到偿付,获得流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d/p方式下提供融资的押汇行能够对货物和收款有一定的主动控制权,而d/a方式下,进口商在对汇票进行承兑后,代收款银行即将货运单据交给了进口商,若到期进口商不付款也不负责任,押汇银行只能向出口企业行使追索权。

因此银行在办理该项业务时会特别谨慎,押汇利率较高,押汇额度也比较低。因此托收实际上对买方较为有利,银行手续费用较低,也不必预付银行押金。出口企业可以考虑使用此种交易方式来吸引买方购买积极性,促成成交和扩大出口。

但综合来看,使用汇付和托收签订的合同均属商业信誉合同,出口企业若对客户没有十分把握,不建议采用。必要时可通过律师、信用评级机构、有关驻外机构对买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在没有搞清楚客户情况前不能贸然接受。

3.3信用证。

信用证是逆汇的另一种主要支付形式。它与前两者不同,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银行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信用证进行融资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融资方式。

对进口商而言,在开证时,银行可以通过核定开证信用额度的方式为其提供资金便利,进口商开证时只需提供一定比例保证金,而无须缴纳全部货款;在付款环节,付款银行审查单据无误后即可先行垫付货款,亦减少了进口商的资金占用。

对出口企业而言,即期信用证情况下,出口企业提交全部无误单据后即可从银行处取得货款。即使是远期信用证,出口企业无法立等取得货款亦能手握银行付款保证。采用信用证结算,除了银行信用外,出口企业还可以从银行享受到打包放款(以信用证向银行抵押,从而取得周转资金)、票据贴现(远期信用证项下,可将已承兑的汇票到当地银行以折扣价格提前兑现以获得融通资金)、出口押汇等多项融资服务,从而减少资金的占压,扩大贸易机会。

相对其他支付方式来说,信用证安全系数较高。但信用证也有其缺点,它的结算成本较高,手续繁琐。信用证功能较多体现在督促买方付款,对卖方是否提供了与合同相符质量的货物,约束力较小。因此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信用证的使用已有下降趋势。

4、结论与展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显然,任何一种付款方式都有其两面性,优劣并存。中小企业在选择结算方式上需要充分考虑防范风险、贸易融资及控制成本几方面情况,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多种结算方式的结合使用应该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例如电汇与信用证的结合,通过电汇预收部分货款,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进口商违约风险;使用信用证可以得到银行信用担保以及银行提供的融资便利,加快资金周转,扩大贸易机会。

但实际外贸工作中,中小外贸企业经常因为企业规模较小,无法自主顺利地从银行拿到融通资金,又加上外贸知识匮乏,容易掉入国外不良企业的诈骗陷阱。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207月24日,国务院出台促进外贸发展的“国六条”中提出“: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目前,我国多个省份均出现了一种新的外贸企业类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同时提供包括融资、通关、退税、保险在内的多项打包服务,这条为中小外贸企业顺利融资、便利收汇的“金融渠道”,相信能够为重重压力下的中小外贸企业带来一定助力。

参考文献:

[1]黎孝先,等.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许惠铭.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对策[n].嘉应学院学报,2012.

[3]田运银.国际贸易实务精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1).

[4]张东祥.国际结算[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十

中国gdp以低于30年来的平均增幅收尾,增长率连续七个季度下降,由于20第4季度6.8%的gdp增长低于7%的悲观预期,各机构纷纷下调20中国gdp增幅预期,摩根士丹利下调至5.5%,高盛下调为6%,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年第一季度很可能进一步疲软。

2009年cpi将现负增长,很可能引起消费疲软、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减少、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危机正向全球纵深发展,欧美经济的衰退超出预期。

资料显示,目前已有约多达万的农民工因失业或找不到工作而返乡,隐性的全民失业人数更为庞大,与此对应的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放缓。当前无论沿海省区、中西部地区还是资源能源省区,都出现经济下滑。年初25省两会发布信息中,有22个省年gdp增速下滑,平均下滑2.02个百分点,2009年没有一个省的增长目标超过2008年。

未来国内消费持续强劲增长的动力不足,尼尔森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57%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将余钱放入银行储蓄,六成左右的消费者对就业前景不乐观、消费意愿消极,近四成消费者对个人财政状况持悲观预期。

为刺激消费,沃尔玛2月份在全国64个城市117家商场启动大规模降价促销,大部分商品折扣可达20%。同时,家乐福、易买得、易初莲花、华润万家等零售商也相继多轮次开展降价促销活动。

由于居民显著减少了外出娱乐活动和外出就餐次数,餐饮业遭受沉重打击。从30市场酒类经销商的访谈中也获悉,多数市场年后餐饮业明显萧条,营业额显著低于去年同期。

二、酒类行业面临的冲击。

通过电话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的方式开展研究,对31名酒类经销商和150名酒类消费者进行了电话访谈。

经济下行对我国酒类行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宏观经济对包括酒类在内的消费行业影响需要经过一个传导过程,且对不同酒类品牌影响不同。一是不同区域受宏观经济影响程度不同,而各品牌销售区域的不同导致宏观经济下滑对不同品牌影响程度;二是产品一般需要经过从成长到成熟到衰退的成长阶段,产品所处的成长阶段不同导致宏观经济下滑对其影响不同;三是不同的公司销售团队以及营销能力具有差异。

2、酒类主销区决定业绩影响程度。

酒类产品主销区分布决定其业绩受经济下滑程度。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外向型较明显,外需放缓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小,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另外,房地产价格领跌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主要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相对比较坚挺,因此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财富缩水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所受影响程度较小。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篇十一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在全球进一步蔓延,对外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国际需求持续下降的影响而出现大幅回落。对于中国煤炭行业来说,这次经济危机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从经济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格机制;产业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