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社会道德论文(模板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6:35:17 |
  • ZTFB |
  • 9页

人生中总是有许多需要总结的时刻。写总结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模糊和错误的表达。2.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吧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难以使职前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对模拟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等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模拟幼儿园教学是职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中,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教育素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传统教师教育可以培养出‘纸上谈兵’的教师,他们可以把书本上的新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不知所措。”“长期以来,不管师资的职前培养采用何种模式,是定向式还是非定向式,毕业生都很难避免带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而使工作适应期延长。”

舒尔曼教授认为:“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允许职前教师参加从观察到有限的参与直至最后全权负责管理的全过程,能促使职前教师学会实际的、有判断力的、智力性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职前幼儿教师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教育素养的发展,我们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教法课中,对模拟幼儿园教学(以下简称“模拟教学”)这一职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模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模拟教学是指职前幼儿教师模拟幼儿园教师教和幼儿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主要在职前幼儿教师的五门教法课中进行,每个班模拟教学的时间约为so课时。

模拟教学借鉴了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教学反馈、反思和合作,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一般说来,微格教学强调导人、讲解和提问等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对教学时间、设备和场地等要求较高。而模拟教学则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是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的综合训练。与微格教学相比,模拟教学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进职前幼儿教师多种教育素养的发展,更符合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目标。

模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职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得到初步发展。

(二)教学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涵盖学前儿童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职前幼儿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领域的内容,也可以选择两个以上领域的整合内容。

(三)教学过程。

经过教育理论阶段的学习,职前幼儿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模拟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观摩。

观摩是职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教和幼儿学的观察或学习。通过观摩,职前幼儿教师可以积累教学经验,能够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和认识。观摩包括在幼儿园教学现场观摩、借助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观摩两种方式。观摩之后,我们一起对这些课进行了评议。教学观摩开阔了职前幼儿教师的视野,为她们扮演好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2、备课。

职前幼儿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教案和制作教具,主要目的是锻炼教学设计和教具制作技能。备课时,职前幼儿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完整、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根据教学需要,职前幼儿教师往往要准备一些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法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职前幼儿教师设计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并制作出合适的教具。

3上课。

上课是模拟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个职前幼儿教师扮演教师角色,登上讲台授课,其他职前幼儿教师则扮演幼儿角色。上课期间,“教师”要扮演好教师角色,努力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则要扮演幼儿角色,要思想幼儿的思想,体验幼儿的体验,按幼)l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幼儿”也是教学活动的观摩者,要注意观察、分析和借鉴“教师”的教学经验。一般说来,每个职前幼儿教师有1-3次上课机会,每次上课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教法课老师要注意观察“教师”和“幼儿”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教学评议做好准备。

4评议。

评议的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其中,“教师”的教是评议重点。评议时,一方面要肯定“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以培养其教学自信心和积极态度;另一方面,要针对其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指明改进教学的策略。

5反思。

反思是职前幼儿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二经验十反思。的.确,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确认、坚持和推广正确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可以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非常重视职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每一位“教师”上课后要及时回顾、分析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并写出教学后记。我们把每一位“教师”上课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通过看录像,职前幼儿教师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学。

二、模拟教学的效果。

职前幼儿教师普遍认为,模拟教学比传统教法课教学的收获更大:她们的教学实践知识得到了丰富,教学设计、应变、组织、表达和评价等技能得到了提高,反思、合作的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增强或发展,加深了对学前儿童的理解与认识。张斐在教学后记中写道:“这节课,我感到很有收获。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讲是一种挑战、一种锻炼和一种跨越……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到了作为老师的苦与乐。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种耐心、一种信心,要做合格的、小朋友喜欢的幼儿教师!”对在职幼儿教师的调查表明,人职前的模拟教学有助于她们尽快进人教师角色,对她们现在的幼教工作很有帮助。

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模拟教学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能够促进职前幼儿教师教学实践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等多种教育素养的发展,是促进职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二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原则。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适应道德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客观外在的社会道籀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因此,道德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行教育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主动地将教育内容(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情感和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外因要通过内目起作用的原理,这种“内化”与“外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心理矛盾。没有受教育者积极有效的参与和配合,教育者的道德说教就如对牛弹琴,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在同样的教育者作用下,在同一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接受状况,主要就是由于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及其发挥程度不同造成的。因此,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实现教育目标的众多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搞好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关键因素。

2.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只有内心认同的原则和规范,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遵从。所以,道德注重的是觉悟,强调的是自律。道德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缺乏主体内心信念支撑而主要依靠空洞说教和外在压力等非理性手段推行的道德必然要扭曲变形,无法真正落实。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在认同感,使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在他们身上内化入心,坚实持久。但如果学生游离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边缘,做一个无关紧要的看客,他就可能认为这种教育教学只不过是一种于己无关的外在表演而已,就很难产生对其内容和要求的深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才能引发和促使他们对道德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独立思考,认识和体验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确立和强化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会真正懂得“为仁由己”(孔子语)、“积善成德”(苟子语)的深刻道理,就会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从而将恶恶善善、完善自我的自发愿望转化为对优良道德和理想人格的自觉追求和塑造。

3.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稚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

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创新的问题,是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但由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单靠教育者本身的探索和努力,显然难以在这方面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道德教育改革刨新的推进及其效果的检验,都要紧紧依靠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由于主体性原则强调调动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因而也就使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师生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事情。学生有了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和机会,就会激发出他们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提出种种意见和建议,促使和帮助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调整教育教学进度。同时,由于这种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相互了解,因而也会使师生间彼此的评价更为全面公正。这对于推动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教学相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旌教,增强针对性。这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教育对象的道德实际,以便确立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但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这一点总是难以真正做好。原因在于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变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是非常复杂的,教育者很难深入具体、逐一及时地加以掌握。而受教育者对自己的现实阿题、发展要求和思想状况,则总是最为了解和有强烈的切身体验的。所以,实行主体性原则,强化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参与,让他们给自己提出既适应社会化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特点的道德发展要求,就能使道德教育更符台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从而切实改变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单一呆板的状况,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困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道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主要是通过自我教育法来实现的。自我道德教育法,就是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受教育者根据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其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自我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中介,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是自我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自我教育法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叶圣陶语),文化科技教育是如此,道德教育更是如此。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运用自我道德教育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首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信受教育者具有自我道蔷教育的能力对善的追求和与此相应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对现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熟识和遵从,而且要为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造就出善于识别、突破、超越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教育中常见的依附权威、盲从权威、个人主体意识弱化的不平等观念,而更强调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受教育者可能是幼稚和不成熟的,但他们更是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应该受到尊重,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自己。但是,我们现行的道德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性缺位”问题:对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对他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机械灌输与被动接受的教与学的关系,由此造成了学生独立人格塑造上的困难。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权利,相信并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才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信心和责任感,才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也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真正成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台格的道德主体。

其次,教育者要大胆、适当地加以引导,使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而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开始,沿着教育目的指示的方向进行的,因而是一种新型的有控影响换言之,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实行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自我教育法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培养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检验和提高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目的。所以,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引导、激励和点拨的艺术,使受教育者明确自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道德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理性的实践并以此为目的所以,不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水平,更要引导其认真踏实地践履道德规范,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强化自己已有的正确思想行为,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方式等方面相互平衡,协调发展,达到和保持知行统一。教育者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自身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格示范作用,做以德治学、以德治教的楷模。

再次,要让受教育者充分认识道德内蕴的无穷价值,激发和调动他们的道德上进心。学生道德上进心不足的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道禧教育的一大难题,当然也是实行自我道德教育法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内蕴的无穷价值,深入批驳“道德无用论”。道德的巨大价值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重视和如何开发利用这种价值。就拿市场经济来讲,它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因而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所以,不仅市场是经济活动中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也是经济领域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诚信、热情、爱心、礼义等优良道德因素,是能够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缺德也能让某些人发一时不义之财,但最终会使其身败名裂,没了市场。在现代社会,道德不仅没有也不会贬值,而且它对每一个人的价值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了。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问题和危机,这些问题和危机背后的思想根源,是人文道德的危机。所以,道德滑坡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极大的关注和忧虑。以往我们的道蒋教育往往只关注道德对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转变社会风气、促进实际工作所起的作用,即它的社会价值,而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始终非常强调的道德因素在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中的重大意义即道德的个体价值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我们这个日益趋向“务实”的年代,这种偏颇是导致许多公民和学生对道德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质上,道德无论对于社会还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理想的社会是伦理的社会21世纪将是人类道德文明重建的世纪。学生真正理解了道德所具有的广泛、深刻、巨大的价值,就会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积极投入道德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准,清醒自觉地抵制社会环境中不良道德因素的刺激和腐蚀。

最后,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巨大而持久的道藩教育力量。自我教育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这两种自我教育形式都有很多具体的活动运作方式。当然,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不能脱离集体而孤立存在,集体与个体之间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要注意把两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既要发挥集体帮教对它的每个个体的巨大作用,又要发挥个体自我教育对所属集体的积极影响。只有形成集体与个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才能既完善个体,又提高集体。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三

道德教育向何处去?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现实道德处在急剧蜕变的今天,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模式作为努力建设的目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道德教育变迁所依赖的现实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时还要把握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于是问题可进一步归结为:道德教育在当今现实条件下能够何往,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决定它必然何往?我们先行讨论三种有代表性的回答。

“西化适应走向”,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市场体制内在的推动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设计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培养市场体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经济人”。认为西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确立市场体制所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必须以“西化”为具体方向,设计和建设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教育体系。把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做为培养目标,把“合理的功利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念,把平等、诚实、守信、负责等市场伦理规范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把多元价值下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做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西化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必然趋势,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被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注定要为发展与变革服务;看到了市场体制不仅将解放生产力,而且也解放和提升人,总体上趋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表现在市场参与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率、公平与守规则等观念的确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国市场经济对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国政治依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对个人自由的过份约束和对生命激情的压抑,以及其对于市场伦理要求的抵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了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适应走向”对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为社会经济规定并为经济服务,要不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终极目的上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道德影响给予适当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养追求合理利益的“经济人”基础之上,将他提升为高尚情操的“道德人”呢?或者说,道德教育有没有超越市场经济要求的其他终极性追求呢?“西化适应走向”似乎忽视这些。不同国家,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及儒家思想传统的影响这些事实,主张道德教育的全盘西化,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适应走向”,同样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服务,并应成为其精神支撑点。但认为道德教育不是通过培养市场所需的“经济人”直接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而是通过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来提升“经济人”,为他们寻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批判和抵御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道德滑坡等负面效应,从而反向的、间接地完善市场经济;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市场化没有根本的冲突,象东南亚那样,只要将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转换,同样可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张在传统的视野里重建当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等。

“传统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肯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是我们今日重建道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们无法割断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育中非常严重的问题,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然而,“传统适应走向”只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市场经济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进性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是用间接地、纠偏、完善、补充的形式为市场经济服务,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似乎不愿意承认,由于小农经济的眼光和封建专制政治的限定,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精神同市场化、现代化是相抵触的。过分渲染和夸大了市场化、现代化的负面,以致不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与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张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要一味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充当社会的工具,培养社会需要的“政治人”、“经济人”,应该有其本位的价值,即培养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对人格进行提升。主张从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构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类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以人类共同性终极性的道德追求作为道德教育对个人激情和欲望的压抑,倡导传统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对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

“融合超越走向”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单纯作为政治附庸、经济工具的时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优缺点;看到了道德教育中的终极价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与规范在当今中国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的重要意义。然而,“融合超越走向”似乎回避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场经济对道德伦理带来的负效应,看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内涵和对人的提升与解放的重要意义,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与解放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种超然于现实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态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实质上是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和政治要求的,也无法回避现实。即使如此,它对于现实的态度仍是消极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道德教育走向的选择都只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重点性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看成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以上三种选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们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变的逻辑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存在和演变、归根到底要由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然而道德教育又决非市场体制的简单附属物,相反它经常落后于或走在经济制度变革的前面,对市场体制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阻碍或推动作用,同时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对独立的追求,即对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换言之,面对市场经济、道德教育既要适应,又要超越,这是它的主体性的表现。而这种适应与超越的主体性表现在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之中。

我们面对的起点是“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它的实质是为了一个政治理想的目标,个人的自由与个人的感性物欲受到严酷的压抑,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是核心的教育原则。道德教育政治化,培养社会政治需要的人。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和神圣性,压抑了人的生命激情并使之敌对化。这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小农经济的意识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这种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势必被“适应经济的感性道德教育”所取代。主张合理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解放理性道德教育对人的欲望和自由的过分压抑,颂扬人的生命激情,培养市场主体“经济人”,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开辟道路。如“西化适应走向”正是看到这种趋势。道德教育在这里从依赖政治走向适应和促进经济,主体性和独立性得以张扬。然而,感性道德教育过极之后将一味地放纵个人的物欲和功利,任个人生命激情的驰骋,其相对于依赖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而具有的生产力和道德解放意义也就会彻底丧失,即使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严重阻碍作用。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对个人的生命激情重新加以合理的规范与升华。道德教育要在培养“经济人”以推动和完善市场体制的同时,培养“道德的人”,实现社会和个人、功利和理想的重新和解。这就是“超越经济的文化道德教育”。“传统适应走向”、“西化适应走向”、“融合超越走向”在这里得以综合。

显然,从依赖政治到适应经济,从促进经济到超越政治、经济而提升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的必然走向。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实现从依赖政治向适应经济的转化、突破理性模式对生命激情的禁锢,调动功利、个人意识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个人的独立人格;二是实现从促进经济向超越政治经济从而提升人的转变,突破感性模式的局限,反对纵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同社会利益的对抗,提倡理想主义教育,培养个人的道德人格。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四

纵观华夏历史,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美德之邦,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翻看一页页新闻杂志,那么多关于“冷漠”、“道德缺失”“食品问题”等字眼进入了眼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着中国人的道德心怎么了?我想,“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中国人应该拾起一个友爱的心灵,建设一个有道德的世界。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就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一个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就犹如一个不经洗礼的心灵。康德曾说过:“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然而,最近一些火热的新闻事件警醒了我,案件一是这样的:2017年,彭宇出于见义勇为将跌倒的徐老太太扶起,却无奈被徐老太指认是撞人者,并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时至五年之后,案情才终于水落石出,彭宇也洗清了自己无辜的罪名。案件二是这样的:2017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被捡垃圾的陈贤妹抱起并送医院,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去世了。留下了人们无止息的悲伤,也让国人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反省。

纵观上述案件,这让我们看见了在中国的法治发展不断挑战着道德的进步,日益进步的法治文明换来了道德的忽视,换来了人们见义勇为的淡化,换来了对生命权利的漠然。道德滑坡五十年的噩耗,不得不要求我们重拾那份友好互助的美德,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冷漠远离人们,让助人为乐成为美德。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五

汪国真有一句诗: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高音是期待,低音也是期待。正是高与低的交错,才能出现二月白雪,三月阳春,才能奏出一首首经久传唱的生命之歌。

雄鹰期待自由的搏击浩瀚的天空,花儿期待夺目的绽放于大地,河流期待奔向广阔无际的汪洋,一切自然界的精灵都有期待,期待精彩的展现自己。其实,我们人类又何曾不是这样?有了期待,才能前行:有了期待,才能勇往直前!

期待是梁祝化蝶相拥时的赞美,是庄子明月风清作诗的淡雅,是陈子昂在幽州台上的那一声长叹。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六

德育的原点问题是“关系”问题。班组串换德育模式的实质是“串换”,是把原有的凝固了的关系、凝固了的结构、凝固了的那几个屈指可数的结点,通过关系和结构方面的调整,形成新的网络结点、新的网络组织,营设新的“道德场”。

每隔两个月,江苏省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4年级以上的大部分班级就会向同1年级的兄弟班级派遣“留学生”,开展班际互访。在此期间,参与的每1位老师都在想,串班的这些学生,无论成绩如何,到了新班级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出访的学生心里早有打算。1位叫张竹的学生在串班日记中写道:“希望把不好的毛病给改了,回到自己班里以后是1个新的我。”1位叫承艳的同学写道:“我相信我1定能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

而在日常教学中,“串组”活动随时都在进行。每个学生都不会固定在1个小组中,都随时面临新组合。

别开生面的“班际互访”、丰富多彩的“小组串换”,“班组串换”践行8载,至今已成为峭岐小学师生教育生活的1部分。

丰富课堂生态德育悄然成为教育的核心。

班组串换制的首提者、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副教授认为,德育的原点问题是“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关系,是1个人能否与其生存环境保持积极适应的关键,也是1个人能否拥有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关键。

由于我国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基本上是“班级授课制”,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都是相对固定的。刘次林说:“学生若长期生活在熟悉的、安全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变得保守,丧失适应新环境的欲望和能力。”而“跟班”的教师也有可能因自己的成见对学生发生暗示作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利。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要“保证儿童不只在单1的环境中受到培养,或者由单1和特殊的人来培养”。教育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教师和同学的风格,相互补充,协同影响。这也是班组串换制的设计初衷。

谈到班组串换,峭岐实验小学校长胡国良如数家珍:“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好多种方法,班组串换分为串班和串组两种形式。串班要根据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和班级集体的现实情况进行。‘班际互访’是串班的1种形式,学校组织每班每学期开展2至3次出访,每次出访1/6学生,时间1般为20天。要说串组活动,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长时串组是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需要,每间隔1段时间进行串换,组成新的小组,以形成新的合作、竞争和交往环境,让学生处于新的学习群体中,站到新的起点。串组比较注意串换形式的丰富多样,可以是异质分组,每组由不同学习发展水平的学生组成;也可以是自主分组,学生自由组合;还可以是随机分组,1般用游戏形式进行,比如“卡片拼图”法、“连字成句”法、“小队长摸兵将”法等。“每串1次组,学生的角色便作1次转换。”胡国良说,“班组串换制在现行班级组织形式基础上,将班级划分为多种活动小组,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合作,组间开展竞争,并按照1定时段的频率实行班组之间的动态串换,目的是通过教学的载体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将教学与德育有机统1起来。”

班组串换的顺利进行需要老师和学生学会“悦纳”别人,只有相互悦纳才会使新的集体很快融合起来。副校长徐燕认为:“无形之中,班组串换重新处理了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悄悄把德育置于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地位。”

打破凝固的关系和结构营设新的“道德场”

朱小蔓教授在参与班组串换德育模式研究时说,我国以往的德育主要是“内容”取向,就是首先确立1些要教给学生的社会要求或者德目,然后逐条教给学生。从德育是让学生社会化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方式的教育是需要的,但如果说得多、做得少,当事人就不能有所感悟,也无法变为自己的生活经验,道德教育就不会有实效。她说:。

“班组串换的实质是‘串换’,也就是不凝固在1种方式、1种制度、1种结构上,不局限在1种固定不变的关系中,而是把原有的凝固了的关系、凝固了的结构、凝固了的那几个屈指可数的结点,通过关系和结构方面的`调整,形成新的网络结点、新的网络组织,营设新的‘道德场’。”

小封读4年级时串过班。他历年都是班长,威信很高。到邻班“串班”时,正值新1轮班委竞选,他信心10足地告诉老师自己要做班长,但竞选当天,他有事未能到场,以13票之差落选。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竞选重新举行,但仍以10票之差落选。此后,他情绪1落千丈,对班内的事情不闻不问。随之而来的语文单元考试中,好几个同学都超过了他,1连串的“挫败”使他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在日记中写道:“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我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现在,他已经是初2的学生了。慢慢长大了,他觉出了串班的好处。串班使他学会了尊重别人,也锻炼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班组串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清0意识”。“清0”就是忘记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回到0起点,从0开始。它有利于调整人的心态,激发、保持进取心。儿童的世界是很奇妙的,1件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也会在儿童心中掀起波澜。班组串换正是利用了这1特点,为孩子创设多种情境,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判断、选择,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态度和习惯。

在班组串换中,教师也改变了。于老师大学毕业后来到学校,1开始和学生关系比较传统,总是板着脸见学生。“其实那是1种不自信的表现,生怕处理不好和学生的关系”。原班的学生不敢和于老师交流,串班的同学却不怕他,会问他喜欢吃什么,有没有女朋友,还发现了他的第1根白头发。他开始喜欢和学生交流了。串班学生来了之后,他故意选择了1位比较内向、1说话就脸红的学生做班长。“做了班长后,他完全变了。而我也在变化,我们的变化轨迹是1样的。变化不是本来没有的,为什么现在有了,明显了?实际上是本来有的东西通过‘班组串换’实现了或者说凸显了,人也就能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了”。

学校管理紧密配合百年老校积淀新文化。

12下1页。

班组串换实验得到了全校管理工作的紧密配合。为组织班际互访,峭岐实验小学的教师着重抓了6个环节:第1是确定串换人选。实验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荐,并与家长1起填好《串班学生申请表》,学校的教科室会同班主任根据学生性格、爱好、交往能力、合作竞争意识、人际关系等特点进行搭配。第2是调整好实验班各班教学进度。第3是指导学生制定发展计划。第4是开好迎送会。第5是鼓励学生每天写好日记,并与同学、老师多交流。第6是辅导学生总结班际互访的收获。

胡国良说:“班组串换德育模式就是要在串换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交往、学会清0。这4个‘学会’是班组串换的4项主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4项重要素质。通过精心的实验,学生在这些道德素质方面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有的同学认为通过班际互访结识了更多的朋友;有的同学认为来到新环境有了新开始,有了新希望;有的同学认识到,要给新同学、新老师留下好印象,得约束自己;有的同学重新认识了自己,不再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或是差的学生。1些参加过班组串换实验的毕业生都把小学时期的“串换”留在对母校的美好记忆中。根据对串班学生的跟踪调查,老师们发现,学生身上通过实验发展出来的社会性素质,明显有利于他们的初中生活。

峭岐小学起初并没有刻意去申报上级的课题,只是实实在在地做。鉴于班组串换实验取得的成效,无锡市的专家主动将之确认为市重点课题。后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将之推荐为省“105”重点课题,并且于获得江苏省第2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胡国良说,峭岐小学已经是1所百年老校了,班组串换实验无疑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新的文化生长点。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七

高考作文点评:

这些各具特色的高考(高考作文)作文题目在7日引起了中国网民的热议。在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中国各大网站,高考作文都占据了新闻头条的醒目位置,数十万网民跟帖评论。“最难写”“最坑爹”“最给力”“最寓意深远”作文题评选纷纷出炉。

在有18000多名新浪网友参与的投票中,安徽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荣登“最难写”题目榜首。而湖北作文题“以杜甫《春望》为材料谈时代进步”则被网民戏称为“杜甫依然很忙”。

尽管网民的喧嚣围观为高考带来了几丝娱乐气息,但考生和老师们普遍反应平静,认为今年的考题延续了近年来一贯的出题思路,核心的关键词是:责任、道德、心态平衡、生命的意义等,对道德的关注仍是命题者的中心思想。

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选拔考试,中国的高考堪称世界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这些担负中国未来命运的年轻人,对道德问题采取何种看法,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各省区语文卷作文题是一段材料: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银川二中考(2012高考作文)生吴楠告诉新华社记者,作文材料理解并不难,“漆工就像网上热议的‘最美女教师’和‘最美司机’”,感觉题目与社会热点结合得很紧密,强调责任和道德感。

“感觉今年语文的作文题更加回归了语文的.本质,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银川九中高中语文组长陆三炳老师说,今年的主题是道德教化,反映人“积善成德”的品质,这跟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相符的。

也有专家对这种命题思路提出不同看法。香港中文大学(2012高考作文)中文系副主任张健对媒体表示,今年的作文题重道德人生内涵,跟生活时事关系密切,但在文化与传统的内涵方面显得比较薄弱。还有的专家担心题目太虚,考生会无从下笔。

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多位资深语文老师表示,高考作文中强调道德内涵,从中学语文教育来看无可厚非。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资深语文老师姜波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而高考作为指挥棒,可以对教育起到引导作用。”

至于担心学生无从下笔,多位老师都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这几年作文题基本都是材料作文,立意角度比较多,相对比较宽松,比命题作文更难押题。有利于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姜波说,以“漆工顺手补漏洞”为例,学生可从多个角度落笔,如责任感、助人、感恩、回报等等,并不会“无从下笔”。

除了传统的助人为乐命题,处理好激烈竞争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在今年的题目中再次出现。

浙江作文考题是开放题型,以“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话题,要考生表达是要当一个帮助别人的人或是成为英雄,并写出文章。媒体报道称,该题目是根据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来。刘继荣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做个善良的普通人、为别人加油又何妨。

有网友为“坐在路边鼓掌”一词叫好。新浪网友“陈晓金”说,独生子女一代承受的竞争压力太大了,换一种心态生活才能“轻装上路”。

“现在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精英、一定要求出人头地。”陆三炳说,现在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我需要光彩,但也需要为别人的光彩鼓掌。这个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平凡的公民。”

姜波则认为,高考语文作文题考的是写作,其实是做人。“要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个平凡的好人。”

除了略显严肃的道德导向的题目,也有不少省区的作文话题轻松。广东的作文考题被考生们戏称涉及“穿越”,给出的两段材料分别出自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化学家居里夫人,前者表示如果可以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各种文化交融的中国新疆。居里夫人则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要求考生自拟角度与题目作文。

华南师大附中特级语文老师邹寿元说,这是高考改革以来广东首次采用的命题方式。命题颇有新意,选题难度中等,学生有话可说,不太容易套作。

这一题目也引起不少网民的称赞叫好。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戏称,他愿生在清朝末年,因为可以看见民国。还有网民开玩笑说,如果生在武昌,就不用高考了。“因为监考老师都参加武昌起义去了”。

多位接受采访的语文老师都表示,话题式作文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大趋势,预计道德话题仍将在未来的高考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姜波说,他在自己的每节语文课上都抽出十分钟让学生就社会热点进行演讲,如药家鑫案、食品安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判断,并鼓励其他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作文不是唯一的目的,锻炼学生的道德感与思考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姜波说。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八

1.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

当前,部分农村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副产品产量不高、附加值低、农业设备落后、技术老套等破解难题,这里有地域差别大、宏观经济形势突转、政府协调不力等客观外围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浅薄、小农经济意识重。这样的低效率生产造成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收入仅够维持家庭低水平的日常开销,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乡镇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承担着唤醒农民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指导职能。乡镇图书馆提供为农民量身定制的精神食粮,开展适宜农民操作的服务,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阵地。它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关于农业方针政策、农业设备使用、科学种养加等相关的读书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形成与时代同行的现代农业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农业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把农业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的情趣,从而扩大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2.乡镇图书馆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

乡镇图书馆是本区域农业科技信息中心。近几年,各地纷纷撤乡并镇,调整行政区划,各乡镇所辖地域较以往成倍扩大,乡镇图书馆在本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突出。但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的农民和少部分基层干部的信息意识不强,加之当地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使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可以培养农民利用信息的本领。农民到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中加以求证识别、消化、撷取,图书管理员协助查寻、筛选、分析信息,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

二、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现状剖析。

充分发挥乡镇图书馆的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乡镇图书馆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有不容乐观的难点:

1.农业科技类藏书建设落后。乡镇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少质量低,从数量上看,馆藏“小而全”,农业科技类图书占总藏量比例偏少;从质量上看,此类图书内容陈旧,或理论性太强,或实用意义不大,更新剔除工作缓慢。

2.农民阅读兴趣不高。有些乡镇图书馆几乎失去功能,成为乡镇形象的摆设,农民对藏书置若罔闻。究其原因是农村主流文化偏离方向,聚众、迷信活动风靡乡间,同时作为阅读主力队员的农村青壮年大多离家外出打工,农业科技图书少有人问津成为必然。

3.信息现代化配套设施不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还未完全普及,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乡镇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严重落后,农民处于与外界信息隔阂的状态。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乡镇图书馆的电脑网络、卫星通讯设施由于农民不会操作而利用率极低,造成资源浪费。

4.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乡镇图书馆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者多,懂网络技术者少,年轻者少。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三农”需求不匹配,与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甚远。

三、围绕本土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乡镇图书馆应有作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有25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有一部分回乡务农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资金积蓄,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从事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经营。乡镇图书馆应及时对这部分人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培训,让他们尽早走上农业致富之路,这是乡镇图书馆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责任。

优化乡镇图书馆人才职能素质,锻造网络信息技能。搞好乡镇图书馆少不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应建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要优化乡镇图书馆人员职能。在图书馆人员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向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多手段传播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职能,要使他们成为乡镇图书馆阵地的多面手、“万精油”。二要积极引进人才。国家或各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用人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图书专业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图书馆工作,这样的人才不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的一技之长,他们入馆就能担任起农业知识查询、信息参考咨询、农技新书通报、农业网络平台交互、提供下载服务等新颖的服务项目的重任。三要适时培训人才。对馆内现职人员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改造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信息素养,以此才能从事信息导航和教育工作。另外要培育崇高的职业价值观,要把为农服务当作一项内涵丰富和高尚的职业看待,要使他们看到这项工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社会价值。四要激励人才。要保证工作人员的薪酬公平合理,激发他们对事业的追求。比如,津贴设定应向有突出贡献的馆员倾斜,馆员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完成任务应该获得年度工作量奖,职称评审中包含为农服务业绩部分,以更全面地考查馆员相对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许多乡镇图书馆不能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严重短缺,影响了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强化各级政府对乡镇图书馆为农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上级检查指导力度,强化教育,提高基层领导对农业科技创新重视度,认识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软实力地位。其次,以立法形式设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专项基金,其中一部分要通过财政预算拨给图书馆,运用到为农服务专项建设和馆藏建设之中。再次,多方面鼓励、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图书馆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类活动。积极和农林、科协、农技推广站、养殖所、出版、广电等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采取专家知识讲座、能人现场传授、项目经验跟踪报道等形式。最后,既有资源要用到实处。国家对乡镇图书馆的既有投入要有实效,起作用,避免资源浪费。文化“三下乡活动”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国家资源下放利国利民,关键是要用到实处,要让乡镇图书馆有诉求权,把本馆关于农业科技知识的短缺情况和计划思路向上级部门汇报,使资源下放实实在在满足农村实际需要,否则架空于农民需求之外,离开农民生产实际只能是一堆废纸,一次空讲,一场形式。

3.营造农民崇尚读书的氛围,丰富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各阶层要重视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让读书这项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中逐渐淡化消失,而应该重新树立它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首先乡镇干部、村干部要在带头阅读和科技应用中起表率作用。乡镇干部通过学习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驻村入户进行宣传,把农民从庸俗游戏中吸引到读书学习上来,通过实例让农民知道知识产生效益的道理。其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利于农民消化吸收。农民的文化基础有限,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形式,否则宣传只是形式。如用图片展介绍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言宣传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优惠政策,开展农技经验讲座,举行能人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农民利用馆藏图书的积极性,以此摒弃他们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因循守旧思想。再次,实现城乡阅读共享。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必竟有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图书流动机制,使农民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在办证、借阅、查询、上网、活动等方面实行免费制度。这样的构局不但有利于统筹规划,节约资金,更使得乡镇图书馆积极跟上城镇公共图书馆发展形势,不断优化自身传统的服务方式。

总之,乡镇图书馆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是根据当前本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农民生产特点出发,利用乡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而开展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虽然是间接反映出来的,但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巨大、无穷的。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九

童话故事因其具有独特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都深深的吸引孩子们。童话以真善美德方式描述世界,具有很好的德育价值,孩子在倾听童话故事的同时,这正在形成自己的德育体系。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以拟人,夸张的手法,浓厚的幻想色彩,富有哲理的语言虚构出奇妙曲折的动人情节,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儿童,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虽然是幻想、但它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中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童话是儿童天然绿色的精神食粮,承载着儿童童年的梦想。童话以真、善、美的方式展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因此其具有良好的德育价值,儿童在倾听童话故事的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的德育体系。

一、童话故事具有社会性。

童话虽然用夸张、幻想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甚至有的已经超越现实,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又发现其实组成童话的素材均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孩子们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花、草、树木、人物、动物等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原型。童话故事虽来源了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照抄,而是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改造,形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吸引儿童眼球的童话画面。

童话是每个孩子最初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之一。许多孩子对社会的最初印象是来源于小时候的童话故事,而不是来自于校园以外的社会。孩子们从童话中了解到了蔬菜的种类,森林里动物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季节变化等等。同时在童话故事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初步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童话中的`世界往往是爱憎分明,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都是那么地明显差别,突出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白雪公主是美丽可爱的,而那个拿着毒苹果的皇后是恶毒残忍的。

二、童话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要想使小学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目的。如果孩子们上课不认真,不集中注意力,只要一开始讲故事,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如果在讲的过程中在添加一些肢体动作等等,让故事场面立体的呈现出来,那么效果会更佳。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童话故事,在听的时候就特别认真,注意力也是高度集中的,就怕自己错过精彩的内容。

三、童话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力,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创造力。而童话正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另外童话能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优秀的童话往往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由于童话故事中的环境描写最具特色,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高山、树林、小溪等空间变化频繁,不同的环境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画面,把自身融入故事情节中,去感悟、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可以说,童话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材料。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从江总书记的重要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话也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满足以德治国的理念。小学时期是孩子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孩子们处于这个时期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就至关重要。有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教育,效果最好。青少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若不注意防微杜渐,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

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小时候的道德教育好坏直接关系着孩子们长大后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小孩的这一阶段自身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显得不容易,而童话故事却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们的身心,从而形成孩子们自己的道德体系。

一、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孩子诚实做人的精神。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诚信品质的教育必须从小时候培养,坚持不懈。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但是,由于小孩认识水平跟不上道德行为,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都容易养成说谎的习惯。这一阶段可以读一些强调诚信重要性的书籍,给孩子讲一些名人诚信正直的故事。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小男孩第一次说狼来了,人们信了。第二次说狼来了,人们也信了。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小男孩再说狼来了,却没有人相信了。伊索有这样的一句话:“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二、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孩子们坚强、勇敢、乐观的精神。

很多童话故事都集中反映了主人公勇敢、坚韧、乐观、机智等优良品质。比如《丑小鸭》里的主人公一出生就长得很丑,经常被别的小鸭子嘲笑欺负,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继续忍耐着、憧憬着,不消减自己生存和发展,奋进和酬志的勇气,最终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白天鹅,飞翔在辽阔的天空。

三、童话故事可以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全面发展,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培养了集体主义感情,才能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当今社会,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集体意识差、乐群性低的弱点,这些都不利于小孩集体主义品质的养成。在童话故事中,从家庭成员的齐心协力到社会群体的团结协作,再到民族群体的同仇敌忾,都有广泛的反映。《葫芦娃》的故事中,七个葫芦娃各具本领,但要对付蛇蝎二精,葫芦七兄弟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打败他们。七兄弟可以代表人类的各种情感。单一的情感,并不能构成完满的人格,唯有将这些聚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葫芦娃们的失败,是因为他们一个个急于单枪匹马前赴后继;当他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敌人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十

家庭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婚姻,如何选择伴侣、选择一个怎样的伴侣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当整个社会步入经济理性时代,婚姻这一神圣的关系也随之进入了理性范畴,各种力量开始围绕婚姻博弈,男女的结合更像是“财貌”的配对,而不是感情的融合。在《我的媳妇是女王》中,开心与汤帅完全是基于爱情而把对方认定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对“纯爱”情侣,但却遭到了男方母亲安琪儿的反对。为了与开心结婚,汤帅放弃了母亲事业的继承权。妮妮是开心的同事、闺蜜,她的丈夫在她眼里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婚姻生活一直不顺畅。该剧第十集中,在面临离婚的危机时刻,大伟真诚地向妮妮忏悔,也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她一直不变的爱。妮妮最终被大伟打动,与他哭成了一团。在该剧中,情感战胜了世俗的功利计较,让观众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让观众相信,只要有发自灵魂深处的爱存在,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电视剧中穿插的安琪儿与男友刘永志的“功利爱情”,陶然对开心、小美对汤帅的单恋都没有结出甜蜜的`爱情果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女双方发自真心的爱情的重要性。电视剧突破了当前多数都市情感剧“情感缺位”的现状,把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演绎得惟妙惟肖,激发了观众对于婚姻的理性反思。同时,该剧也回击了当今媒体舆论中一些对于女性在婚姻选择上“以偏概全”的偏见,还原了当代中国女性对纯真爱情的不懈追求,让观众相信:在世俗中爱情照样活着;只有以爱情为基础,婚姻才是道德的,才会天长地久。

二、处理好亲子与夫妻的关系:倡导以夫妻关系为主的婚姻。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当夫妻关系面临家庭中的其他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时,夫妻关系往往会做出退让。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婚姻成为一个多重关系并重的综合体,没有了主次,导致很多家庭悲剧在生活中不断上演。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婚姻中的矛盾和纠葛,却指不出矛盾的症结。近年来,部分综艺节目开始介入婚姻家庭问题,然而这些节目大多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调和,并没有把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高度进行深入的反思。情感类电视剧如果能把婚姻关系的核心通过故事情节艺术地展现出来,势必会触动许多有类似经历的观众,进而把婚姻关系的核心理念化入观众的头脑之中,成为指导他们婚姻生活的价值观。

《我的媳妇是女王》可以说是少有的几部将家庭次序的重要性演绎得深入人心的电视剧之一。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家庭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其次的主张被不断提及,一部分在家庭中遭遇次序纠葛的夫妻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慢慢地调正了关系。该剧中,开心的闺蜜、家庭主妇大梅在怀孕后只顾着胎教,使丈夫李涛受到冷落,有所企图的女秘书乘机勾引李涛。虽然李涛出轨,但其内心深处对大梅的爱始终不变。大梅知道实情后,开始改变自己和丈夫的关系,终于收回了他的心。而开心和汤帅的关系也没有被婆媳关系搅乱,他们不让安琪儿的胡闹干扰夫妻关系。这两个故事把重要的婚姻原则讲诉得相当到位,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指出:“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去感受一个世界。”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通过形象的故事,给纠结于夫妻与亲子关系孰轻孰重的夫妻一个有效的启发。这种带有问题意识并致力于提供思路的都市情感剧彰显了创作者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近年来,电视界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中国人的婚姻危机和情感危机,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我的媳妇是女王》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优秀成果。

三、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平衡女性工作和家庭角色。

当代中国都市女性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很注重职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女性在家庭中需要付出的牺牲更大,这给职业女性带来许多困扰:要事业还是要天伦之乐?随之而来的家庭矛盾也不断增加,这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都市家庭中。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环境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的曝光,给当代女性带来较为严重的职业焦虑,从而影响了她们对工作和家庭关系的协调。以往的电视剧很少单独站在女性的角度深刻反映这种问题,如何通过电视剧作品把都市女性遇到的现实困境深刻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成为摆在电视剧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中,妮妮就面临家庭和事业不可兼顾的现实矛盾。作为媒体编辑的妮妮是一个要强的职业女性,她的丈夫段大伟生性温和老实,并承担着照顾儿子的重任。第三集中发生的治病纠纷把职业女性面临的“事业与家庭困境”演绎得比较充分,触及到了相当一部分无法兼顾家庭的职业人士的痛点。经历了家庭纠纷和丈夫的精神疾病等磨难后,妮妮认识到了丈夫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她纠正了之前对家人的偏见,开始将精力投入家庭,使家庭走向和睦。该剧将这种困境真实地演绎出来,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通过社会、单位、家庭和男女个体的智慧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剧情贴近生活,尤其在展现当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也为都市剧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榜样。都市剧理应展示社会的焦点现象,而不是讲述无关痛痒的事情。

四、处理好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进入现代社会,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原子化,家庭已从传统社会的庞大家族体系中独立出来,而个人也远离了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当家庭和个人面临各种危机时,其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致使家庭解体,个人出现精神困扰。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有稳定而紧密的亲友关系、有机的社区支持系统,这个家庭就相对和睦,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有比较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关系,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幸福,夫妻关系也较为和谐。

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呈现了三个闺蜜各自家庭出现的各类型问题和家庭矛盾,剧中巧妙而合理地安排了三个家庭通过三个闺蜜这条纽带互相支持,帮助彼此走出困境。该剧通过三个闺蜜的公婆们这些角色,把他们置于社区这个有机的社会纽带上,在个人关系之外加入社会力量,这也是当代中国最为稀缺但又迫切需要的资源―社区支持系统。该剧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浓浓的社区氛围,激发了他们的社区意识,把社会学研究者呼吁和倡导的社区理念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促使这些研究成果轻松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电视剧《我的媳妇是女王》之所以赢得观众的好评,不仅仅在于演员的演技和故事的精彩,还在于它触及当代都市男女和都市家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时,为其提供了现实参考,这也正是该剧具有魅力的深层次原因。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一

摘要:提要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取向问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就是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对达成道德教育的效果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强调主体性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的教学者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者的作用为:帮助学习者尽可能摆脱心智和意志的约束,通过“提示”,使学习者将各种经验综合为一个知识系统。

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道德教育活动本身三个部分。其中的教育者为教育的主体,而受教育者为客体,即接受教育的对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个体行为者。

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有多个不同的行为标准下,行为者应该采取哪一个标准的问题。它的预设前提是存在行为的不同标准。从道德教育的目的来看,采取不同的社会观,就会产生不同的具体的道德教育目标。在“社会组织的目标只是保护个体”的社会观下形成的道德观,不会相同于“社会组织的目标是除保护其中的个体外还体现统治者的利益”的社会观下的道德观。因为在后者,道德观中必然渗透着统治者本身的意志。将社会视为缓慢变化甚至相对静止与认为社会处于迅速变化之中的两种不同社会观,必将体现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持有后一种社会观的教育者,会更多地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必然会使新事物层出不穷,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复杂的变化。

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目标的定位,对道德意义的确认。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效果,从而也就最终决定着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价值取向中的主体性是指属于主体的规定性,如主体一般都有行动的自我意识性、主体的能动性及各种境况下行为主体的各种具体的规定性等:主体总是根据某一特定的具体活动来确定的。就道德教育活动本身而言,受教育者是其中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施动者主体。这是按照通常对教育方式的理解所作出的说明。实际上,这是一种对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规定性的价值取向。与此种德育价值取向相应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就必然是以教育者的作用为主。即此种德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受教育者在整个道德教育中,对达成道德教育的最终成果的贡献(作用或价值)不大。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种德育价值取向,即强调受教育者在达成道德教育成果中处于主体地位。首先,德育的目标最终是要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作为社会行为的主体,行使有德的行为。其次,道德规范的内在涵义往往要比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多得多,文字表达的道德规范实际上是高度抽象的。而高度抽象的规范常常因为它内涵的贫乏,不足以明确指导各种具体境况中的行为的行使。因此,为切实达到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充分重视德育中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中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努力,建立起对道德的意识。这是德育目标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坚持主体性的原因所在。在这种理念下,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必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实际上,在这种互动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者,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受教育者。他们互为教育者,互为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在关心他人的生存状态中,也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他们互为主体,互为对象。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评价就自然要提高了。

在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根本特点正如上面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动的,在这种互动式的教育活动中,学习决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需要社会个体积极努力的主动过程。这里涉及到了对学习本质的看法,它对于理解与把握道德教育具有关键性意义。

传统上,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面授而发生的。知识的学习被认为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讲解,就把所要传授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也就从教师那里获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学习。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这种传统的“学习”观念主要来自对抽象知识(如数学、各门自然科学、一些工程学等)学习的错误诠释。在知识的各个部门中,抽象知识部门的发展最快,进步最大,因此它对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最大。“学习”的观念一旦从中形成,就很容易推广到知识的各个部门的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极大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人们实际上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学习观念为预设前提。

为什么会在抽象知识的教学方式中产生有关“学习”的错误观念呢?这与抽象知识的性质——“抽象性”有关。抽象知识部门所涉及对象的规律都是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变量来加以概括的。也就是说,它完全可以通过为数不多的抽象概念来表达,从而也就能够通过为数不多抽象的概念来加以把握知识。因此,在抽象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完全可以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各种形式(如教室黑板上的书写、微机屏上的显示等)完全地将其展示出来。学习者所获得的恰好是教学者所给予的,不多不少。教学者被称为“知识的传授者”准确地反映了这一内在的涵义。对于这种教与学的认识的错误性,只要我们注意到如下事实即可自明:同样的教学者,不同的学习者则有不同的学习效果;虽然教学者很努力地教,但学习者努力与否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因此,即使是抽象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的积极努力对达成学习效果的贡献也是很关键的。

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那里就有讨论。《美诺篇》的中心主题是美德(vi~ue)是什么。自认为了解美德的美诺,在苏格拉底以其一贯风格的追问下,不得不承认对美德的无知。同时,苏格拉底也表示不知道美德的一般涵义,并表示愿意和美诺一起探索其涵义。这首先表明了,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的获得过程(即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不断努力探求的过程,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过程。而对苏格拉底的探索意愿,美诺则以如下的表述,表达了对这一问题探讨的绝望:“当你一点也不知道某东西是什么时,你将如何去寻找它呢?你究竟如何将你所不知道的某东西建立为你寻求中的对象呢?换一种方式说,即使你正好与它相遇,你将如何知道你所发现的正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对此,苏格拉底则用不朽灵魂的不断轮回转世来说明,学习不过是一个回忆的过程。“所有的性质是相关联的,而且灵魂已经获知了所有的东西。因此当一个人回忆起片断知识——用日常的语言来说学会它(1earnedit),就没有任何为什么他不会找出所有其余知识的理由,如果他保持一颗强烈的求知心,并且不滋生对研究的厌倦;因为探求的过程和学会的过程事实上只是回忆(recollection)。”

仔细考察其中的要点就会取得以下启发。首先,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能动而艰苦的努力过程。“回忆”一词充分地说明了学习的能动性,因为回忆从本质上讲是无须外力作用的自动行为。学习这种回忆过程的艰苦性表现在:为获得成功,回忆者必须要“保持一棵强烈的求知心,并且不滋生对研究的厌倦”。这就是说,成功的学习必须克服精神上的懈怠。其次,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将已知的东西与未知东西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也是“回忆”之所以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已知与未知东西之所以能取得联系是因为“所有的性质是相关联的”。

苏格拉底关于学习的过程,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果剔除这一个不合理的因素,则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学习即“回忆”的具体机制是什么?通过学习可以将不知道的转变为知道的,它就构成了知识。任何知识又总可以构成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习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具体机制问题就变为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社会个体的问题总是表现为个体借助于其“格局(schema)”——“格局是个体通过它理智地适应并组织环境的认知或心灵的结构”,在对他所遇到的各种新的环境因素或刺激无法“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是个体通过它将新的感知的,运动神经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进现存的格局或行为模式之中的认知过程”——时,新经验与现存格局出现矛盾。解决矛盾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个体修正现存的格局或构建一个新的格局来同化新的环境因素或刺激,这就是所谓的“调节(accommodation)”——“调节就是构建新的格局或对旧的格局进行修正,两种行动都将导致认知结构(格局)的变化或发展。”一旦同化完成,问题即告解决,学习也就取得成功。因此,学习本质上是提出(创造或创新)一个能同化新的环境刺激因素的认知结构。进一步追问:提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又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受问题控制的、各种认识机制(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类比等)参与其中的、波普尔意义上的“猜测与反驳”过程。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与美诺的童奴的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学习即回忆的论点,然而,这场对话恰好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

按照苏格拉底对学习的说明,似乎学习过程没有给教学者留下适当的地位。这好象确实与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者地位相差甚远。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在这里所揭示的学习过程,给教学者所留下地位只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诠释罢了。

所学东西往往是很复杂的、困难而深刻的,而学习者一般又是受智力与毅力的制约,所以学习极需外力的帮助。这种虽非必然需要、但一般确实需要的外力之助,就来自教学者。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要求与美诺的童奴进行对话,以证明学习只不过是回忆。对话开始后,美诺的童奴在苏格拉底的不断提醒下,最终知道了如何作一个正方形,其面积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的两倍。从这个案例来看,教学者的不断提醒对学习的持续进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全部‘学习’,都是对来自一个比较成熟的学习伙伴的‘种种暗示’作出个人思维努力的积极反应。”

四、结束语。

知识有很多种类,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述的,然而,它们往往是知识的基础性部分。

道德就是这样一种知识,不过它不是抽象的知识,从而它也就不是可以用高度抽象的语言加以完全表达的知识。如果主体性问题在抽象知识的教与学中呈现得很隐蔽的话,那么在道德这种知识的教与学中,主体性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由于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受教育者以有德的行为方式行为,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坚持强调道德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学习,坚持强调主体性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与学的原则。道德学科是如此,抽象学科也是如此。

在道德教学中坚持学习者的主体性原则,则就必须对学习过程的内在本质作出明确的说明。相应地,学习过程中教学者的地位也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说到底,学习是一种由引起个体注意的经验所触发的、需要个体坚持不懈地努力思考,以便将不统一的东西统一在一个系统即知识体系之中。它本质上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教学是教学者不断地提醒学习者,使其智力在严峻的挑战下,不断艰苦努力地将各种经验片断联系起来,综合为一个知识整体的过程。

在各种具体的境况下如何行为,这与个体对道德的把握是相关联的。但行为的驱动力即动机有很多:如需要、情感等。对道德把握得越好,行为选择中有德的行为驱动力就有所增加,但它不必然导致有德的行为。因此,需要说明的是,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是有限度的。成功的道德教育可以增进行为者有德的行为,而道德教育的成效与教与学的实践中对主体性原则的把握、应用直接相关。

浅谈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二

3.美德对于每个人,都是善;不道德对于每个人,都是恶。英国哲学家沙甫慈伯利。

4.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5.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6.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

8.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10.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德国哲学家恩格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