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精选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8:30:21 |
  • ZTFB |
  • 13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文章的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结范文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和经验,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和启示。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一

姓名:李阳靖。

指导老师:赵宝贵。

2016年12月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承魂宝,它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防病,在当今,它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养生长寿优势。就老师于课堂所讲、个人于课堂所学,现以“养生之道”“养生之法”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段论述,最后浅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期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医药,来运用中医药,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一、养生之道。

想要健康,必赖养生。何谓养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传承三千余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养生保健理论,如善循此道,则天命可期。

养生之道,贵在有术,现将中医养生之道总括如下:

(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如“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弹琴练字,可以养指;逍遥步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骨。”

(二)调畅情志,厚德载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又有“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此皆情志变化会导致人体产生各种反应,如“喜则气散,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因此,有医论曰“百病皆生于气”。

调畅情志需和喜怒、去忧愁,节思虑、防惊恐。正如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因此,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三)饮食有节,药饵有功。

脾胃者后天之本。《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则易致人体多病早衰,例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咸则脉凝气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之论。故慎和五味以养五脏。医圣药王孙思邈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宜忌,以助养生延年。如“食不可饱,务令皆少”“常宜温食”“常宜清轻甜淡之物”,故科学的饮食有节乃养生的保证。

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并根据气温变化,食物由温补、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早春饮食取温避凉,适合吃春笋、香菠菜、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应少食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性凉食物。仲春饮食宜辛甘,适当进食山药、红枣、蜂蜜、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尽量少吃酸性食物,以免伤及脾胃。晚春饮食宜清补,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荠菜、百合、螺、鸭肉、苦瓜、紫菜、海带、海蜇、绿豆等平补食物,少食辛辣、黏寒、肥腻之物。

在起居方面,可引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一句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得,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应当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另外,春季传染病多发,消灭传染源,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二)夏季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当暑邪侵入人体,人会多汗,导致体液减少,耗气伤津,即见气短口渴、心烦、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烦等症。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

在情志方面,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要重视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癿情绪,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此为养生的境界。

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可选择的锻炼方式有瑜伽、晨运、游泳等,注意要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也要注意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在饮食方面,夏季出汗较多,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宜适食酸味及咸凉食品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咸凉属寒,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饮食宜清淡——夏季属热,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蔬菜类如芹菜、小白菜、苦瓜、竹笋、黄瓜、冬瓜等;鱼类如青鱼、鲫鱼、鲢鱼等,可以清热解暑,消除疲劳,预防肠道疾病。饮食宜补气——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桂圆、荔枝、花生、番茄等。夏季心气旺盛,易伤人气阴,在这个季节里,应以补气养阴、清热解暑为主,因此不宜多食温补、肥腻厚味之品。另外,多喝水并不意味着大量补水,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

在起居方面,夏季睡时最短,提倡“夜卧早起”,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阳气的沐浴;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合理安排午休时间。

(三)秋季养生。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保养。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身心健康。所谓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变化,“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我们应当在了解和掌握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顺应阴阳的变化,以中医养生的理论,顺阴阳而调摄机体,以维持天人相谐,阴阳两衡,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三、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并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不少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法。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故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吃出那么多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此外,中医养生中提倡多做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从而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

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适当正确的坚持对气功的练习对中医养生养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功的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强化锻炼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故我认为在我们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气功的学习和锻炼。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且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二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一般简称职业学校)的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学习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职校生经常性的大惊小怪,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有人说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者指出:在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职校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也说明职校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

4.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职校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等并不少见,反社会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

(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际心理。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_往萎缩。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不理想,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没有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_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_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_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医患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矛盾常发,纠纷不断,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破坏了医院的秩序。不仅干扰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影响了其他患者的治疗。虽然近年政府出台了关于维护医院医疗秩序的一些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彻底遏制病人到医院打闹,近期又发生了杀害医生的'事件。寻求协调医患关系,为医院营造一个和谐的诊疗环境,是医院、社会、政府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和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研究的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性格特点、生理基本规律和用心理知识解答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与护理工作中的作用[1],除了运用于疾病的诊疗和康复领域外,也有效地运用于医患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2]。本文旨在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医患关系,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法。

客观地讲,只要有了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就会有矛盾,发生医疗纠纷并不奇怪。此外,医患纠纷是古来有之,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思想观念和对服务质量的内容都有了新的认识[3],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新的需求[4]。这种需求的增加在促使医院改进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心理期望值,由此带来了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加大,尤其是纠纷不断、居高不下,并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1发生频次越来越多在医疗纠纷发生的数量上,虽然由于各家医院统计的标准不同,具体增多的比例也不尽然相同,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量,但总的态势是呈明显上升。我们统计了某院近5年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不计算科室自己协调处理好的,仅提交到机关处理的纠纷基本上是以20%的速度增加,且还潜在着有上升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集中在过春节前,除了新发生的纠纷,以往的老纠纷也会卷土重来,包括已经处理过的甚至经过司法部门判决过的。

1.2冲突程度越来越重在医患冲突的强度上,越来越“白热化”,甚至有点“离谱”。有相互争执的,也有恶语相伤的;有相互拉扯的,也有拳脚相加的;有追打医务人员的,也有杀伤医务人员的;有把灵堂设在医院的,也有强迫医生披麻戴孝下跪的。不仅是破坏了医疗秩序,影响了其他病人的诊疗,还污辱了医务人员人格,使医务人员受到身心伤害。有报道南方某医院为防自己医务人员受到伤害,规定上班可以戴安全帽,既滑稽又无奈。其结果是医患间信任感丧失,矛盾也越来越深。据统计,北京市早在2001年的前4年就有502起患方殴打医务人员事件,1567件扰乱医院工作秩序事件[2]。卫生部近期通过新闻报道了医疗纠纷的数据,其中2011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17000多起,比5年前增加了5倍。

1.3患方要求越来越高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患方对于医院的要求很多,有些很苛刻也非常离奇。有要求赔礼道歉的,也有要求行政处理医务人员的;有要求上法院的,也有要求赔钱的,甚至还有要求医务人披麻戴孝为死者守灵的。陕西榆林就发生了患方借助黑势力强迫医院院长带领全院人员为一年老死亡患者念忏悔书、下跪之事,令人发指。

1.4赔款数目越来越大调查医疗纠纷的所有案例,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患方都提出要医院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就是开始所言要说法不谈钱的患方,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钱上。赔偿的数目也越来越大,从几万到十几万,甚至百万、几百万,最少的也想要几千元。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还处理过一起要医院赔二十万,结果给了百余元就走了的患者。

1.5社会舆论越来越偏客观地讲只要存在有医患关系,就会有医患双方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从这点讲,发生医疗纠纷应该是正常的。但由于诸多原因,面对一场医患纠纷,不同阶层就有不同的评价,尤其是对政策、制度、费用、服务等有怨气的人,本来对医院心存不信任和偏见,对于医院可以说是“苦大仇深”、“口诛笔伐”,尤其网上一发帖,马上引来跟帖者无数,说什么的都有。一下子搞得医院有口难辨、无处伸冤,医务人员灰头土脸、欲哭无泪。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我们认为从反射弧原理来讲,心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活动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剌激,出现心理反应;二是经过心理分析,作出一定的反应(行为)。故有“有其内必行于外”。因此,要协调处理好医疗纠纷,必须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引起医疗纠纷各方面的心理因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2.1患方报怨-看病难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目前对医疗系统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最流行的语言。站在患者角度,总希望医院能提供优质、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对于医院目前的现状极为不满。如:排队时间长、服务态度差、收费价格贵等等。尽管患者愿望是要求用高档仪器、特效好药,但结账时总觉得医院为了赚钱胡乱检查、胡乱用药、胡乱收费。

2.2医方诉苦-病难看所谓病难看,就是站在医生的角度,认为现在的病太难看了,甚至根本没法看。现在有些病人,一到医院来就直接指名要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医生如不按其意思办就大发脾气。这就造成了医生根本没有诊疗的主导权,完全成了听从于病人的开单子机器。有些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服务稍不如意,动不动就要投诉或找媒体曝光,这就造成医务人员的两种心理:要么认为我是按制度办,爱去哪告到哪里告去;要么反正病了的不是我,你愿意怎样就怎样。结果都会造成医疗纠纷。

2.3媒体报道-大炒作现时有些媒体有一个很不好的心理,就是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到处猎奇,把小的说大、把大的说玄,把正面的说成反面的。这种报道就像一种催化剂,把本来可能是一件正常的争执搞成非正常矛盾,把一件普通的纠纷搞成了突发事件,一时间闹得个满城风雨、乌烟彰气。搞得医院非常难堪,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也非常被动。现实中因媒体的失实报道给医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乏其例,搞得医院有苦难言。

2.4医闹赚钱-新途径医闹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心理是为了发财,能搞一点是一点,据说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医闹“专业户”。医闹情况多种多样,形形色色,有以暴力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也有以智力在幕后出谋划策的;有出来唱“黑脸”的,也有唱“红脸”的。医闹的介入,就使原本复杂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处理起来耗费的精力更大。

2.5群众从众-一边倒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发生医疗纠纷后,群众心里的这杆“称”就会偏移。一人呼、百人应,借别人的事情诉自己的“冤屈”,同情患者、声讨医院之声“一边倒”。于是间,医院成了害人的罪魁,白衣天使成了杀人的祸首。医院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医务人员在这种氛围中执业,困难可想而知。

了解了医疗纠纷时矛盾各方面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医患冲突的防范、医患关系的协调和医疗纠纷时的处理。根据我们的经验,认为必须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3.1诊疗不预许愿医学是科学,医生就要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就是在诊疗活动中一切按科学态度办事,除了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实事求是外,在对病人及其亲属交待病情时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病情说得很玄乎,也不能低估病情说得很平淡。尤其绝不能当“算命先生”草率地预卜疾病未来。从我们处理的医疗纠纷来看,有些就是由于医生在诊疗上给病人或家属许愿,使患者在心理上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由于结果未达到患方的期望,患方就认为是医方没有尽职尽责的原因。

3.2言行多作思考医疗服务是医务人员用言行作为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医务人员的言行对患者的影响作用很大。可能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或一个用词、一个口气、一个声调,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心理感受和信任程度。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该说的一定要说、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也坚决不做。千万不能情绪化,高兴了什么都说、什么都做,不高兴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临床上发生的医患矛盾,不论其主要是什么原因,但都基本上能找到言行不慎的影子。

3.3过错正面应对医疗服务工作是人用技术和设备为人服务的一个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千变万化,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病人的状况不同,医务人员的经验水平不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差错或失误是不可回避的。因此,作为医院管理者,当医院出现了问题,应该客观的正面应对,该纠正的要纠正,该补救的要补救、该善后的要善后、该认错的要认错,该赔的要赔,绝不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更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否则将会弄巧成拙、自找麻烦。

3.4媒体主动通报媒体介入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医院左右不了的。但媒体也是“双刃剑”,只要医院能主动寻求媒体的帮助,就完全能为医院所用。因此,发生了难以处理的医疗纠纷,医院完全可以主动召开事件情况通报发布会,请媒体前来报道真相,以求得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当然,医院必须实事求是,没问题就讲明依据,不要贬低患方。有问题就主动曝光,不能遮掩。

3.5维权绝不动摇大部分医疗纠纷通过医院积极主动的沟通、协调,能得到妥善处理。但是,总还是有一些特殊患者再怎么协调也达不成共识。因此,对于那些要赔款数目太大的、有暴力倾向的,或有黑势力背景的、医闹参与的此类情况,医院应该果断借助法律途径进行维权,绝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一退再退,也不能顺从于各方压力答应有损于医院利益的条件,更不能屈从于恶势力而做出有污辱于医务人员人格的事。在这点上必须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法律、相信群众。医院领导面对无理取闹、恶意滋事的人,腰杆要硬,口气要正,做到既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医院课程班讲义(第三册),2012:5-159.

[3]赵升阳.现代医院院长管理之道[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457.

[4]赵升阳,韩宇平,杨人懿.用循证的方法看医疗质量概念的延伸[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四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五

行为心理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其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大致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从行为心理主义来看,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的不同刺激影响而产生的,这其中既包括来自实体的刺激即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刺激,也包括了来自虚体的刺激,即情感、思想、观念的刺激,这些刺激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体现,因此人的行为不是由单一的某一种刺激的影响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多样不同的刺激作用下,所形成发出的。

第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中认为,行为的产生是需要长期持续影响的,因此在这里突出体现了强化的概念,这也是被这一学派认为的实现行为体现的关键所在,其具体体现在人们对于某一目标或者想法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不同的行为进行目的的达到,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不断的强化产生,进而将行为得以体现,在这里,应当意识到对于强化来说,其分类可以分为两种,即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通过某一反应的产生通过刺激来实现对某一行为的强化,实现某一行为的产生;负强化指的是通过某一反应行为的产生,来刺激行为的避免,进而消除该行为的产生可能。

第四,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认为,人们的行为产生不仅仅是受到的外界的影响产生,同时也会个人的内在因素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产生行为的发展。

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运用。

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员工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员工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效如何,所以对于员工的不断培养是企业想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方式是受企业自身情况限制而多种多样的。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无论是怎样的企业在开展对员工培训的前期都需要对员工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发展的目标,同时,明确相关的开展模式,如专业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创立、实践性的训练等,从而使得员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激励。

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对于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实现企业文化的形成与良好工作环境的建设,同时,对于员工的有效激励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实现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技能的发展。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中,认为员工是否拥有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实现自身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关键。对于员工的激励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激励,即通过运用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只有使得员工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提升,才能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有着更高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工作热情的提高。

目前,不同的企业对于福利制度来实现对员工激励的模式与方法受其自身发展状况影响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员工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推动,因此在对这样的激励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注重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提供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蓝图,但却难以满足员工当前的实际需求,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激励效果。这就使得企业在对这项制度进行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员工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员工目前的工作热情进行有效地激励发展,完善福利分配制度,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能满足其工作的需求与报酬的肯定,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重大事故的应急措施,解决员工工作的后顾之忧。

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程度决定了企业在解决问题,开展任务时的能力与效率,也是实现企业能够取得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想要提高企业的凝聚力,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建立与发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来看,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能够实现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其开展方式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对良好舒适工作环境的建设,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认为一个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得工作人员的情绪稳定,工作效率提高,心情舒畅的同时对其的认可度上升后对其的依赖性就会增强进而实现对企业的认同感与维护感。

其二,为员工的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结合每个员工的不同需求,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模式进行明确。在这里,企业需要做到,一方面,对于员工个人才华的肯定以及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通过资金、福利等方式来实现员工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给予员工个性化地辅导与指挥,进而使得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更为符合自身要求与条件。

其三,提升企业的外在形象。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能够使得员工的自信心与工作热情加大,能够使得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前景保持肯定的态度,使得员工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工作中去,将自身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增强凝聚力与企业荣誉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去,进而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六

:护士的职业素养是指护理职业者在从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涵养。本文分析提出,当代护士要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好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和身体方面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当代护士;职业素养;培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目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除痛苦,拯救生命”了,其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这些都赋予现代护理职能以新的内涵,同时也赋予了当代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对当代护士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护士只有及时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适应新形势下医疗行业的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人们往往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当代护士与患者是两个地位平等的个体,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所以当代护士首先应当尊重患者,像对待朋友和亲人那样来对待患者,尽其所能为其提供安全、整洁、舒适、有序的诊疗环境;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良好的职业修养来对待患者,热情地接待患者,充分体恤和同情患者,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真正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热爱崇高的护理事业护士是患者同疾病作斗争最有力的保障,也是能给予患者心灵上最大安慰的人。人们常常把护士比做是天使、爱的化身,神圣而且高尚。人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有多么重要。当代护士要尊重自己的选择,热爱自己高尚的职业,不仅仅是把护理作为一种职业来完成,而是当做一项事业来用心做,立志做好护理工作,珍爱自己的职业荣誉,只有这样,当代护士的职业理想才能更好更早地实现。

3.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医疗和护理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现代护理工作在整个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显现,医生和护士之间建立起并列与互补的新型医护关系。一个和谐的医护团队是每一位护士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医生和护士是亲密伙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的,所以当代护士在工作中应本着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平等合作的原则,关心关爱医生和护理同伴,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新型和谐医护关系,共同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只有医生和护士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医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显现良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当代护士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尤为重要。

4.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护理工作无小事,一时疏忽,就可能酿成大错,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代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护理工作事无巨细,繁琐而重要,当代护士首先要有严守工作岗位的意识,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医生下达的治疗方案,熟悉护理程序,能切实完成好每一个护理环节,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的变化,为医疗诊断提供有效证据;当代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按照查对制度进行核对,时刻牢记医疗安全无小事,杜绝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1.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当代护士要掌握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护理计划;同时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加强学习,了解护理前沿知识,积极开展和参与护理科研。

2.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名优秀的当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当代护士除了掌握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还应精通当前工作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能按照要求稳、快、准、好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娴熟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快速减轻患者的病痛,使患者有安全感,而且还能增强护士自己的自信心,获得患者的信任。除此之外,当代护士还应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或危重患者的抢救。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更多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向家属和患者解释病症的原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生活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当代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学着捕捉有用的信息,学着观察和分析患者心神动态的变化,学着通过所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去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患者建立感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才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人们把护士称做是白衣天使,要求当代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增加内涵;注重学习礼仪知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着装更得体、更有气质,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增强职业自信,应对各种挑战,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

1.具备健康的体魄护理工作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其服务对象是人,关系到人的生命。护理工作紧张而繁忙,需要长期站立,精力保持高度集中,甚至有时要连续作战,工作时间长而且不规律。因此,当代护士要想胜任这项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工作,就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护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而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有时甚至不能保证正常吃饭和休息,没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是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医护配合的每一项重要任务的。这就都要求当代护士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完成。2.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当代护士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要切实保证能够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加强自身修养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具有健康的心理。当代护士要学会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遇挫折不灰心的毅力、沉着稳定的情绪,戒骄戒躁;遇事临危不惧,特别是面对困难和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沉着自如地解决处理问题;有宽阔的胸怀,在工作中能虚心耐心,积极学习同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让患者有安全感,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模式和对护理工作的新要求,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七

摘要:职业高中班是我校的一个以职业技术为主的职业高中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各班学习能力差,组织纪律差无法适应普高的学生。不少学生来到这个班级中无法正视职高这个群体,认为只有不好的学生才会来到这个班,遂而产生消极散漫的学习态度,天天过着打架斗殴自我放逐的生活。在我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中,很多学生转变了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职高;心理;疏导。

进入职业高中,许多同学会从一时的兴奋发展到失落和迷茫,继而产生很多心理困扰,这些心理因素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作为职业高中的心理老师不能一味照搬普高班级的教学方法,而是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让其走出心理困扰,以自信、愉悦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1.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会非常自卑,认为上职业高中就是低人一等,只有学习差的学生才上职高,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个别学生还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很多学生自信心受挫,情绪萎靡不正整天灰心丧气。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挫折感。

2.孤独感和无助感心理严重。

在职业高中中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不少学生独自留守家中。这部分学生从小离开了父母亲人开始一个人学习生活。自然习惯了自由散漫和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没有亲人可依赖又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这使得孩子们常感到孤独无助,感觉自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这会使他们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认为一切都是不好的、邪恶的。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就会影响他们的智力水平、思维与应变能力,学习兴趣缺失整天会忧心忡忡。

3.早恋现象普遍化。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八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有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外,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是重要原因。为了探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1、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1、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九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众人议论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大学生跟外国发达国家相比,比例密度是相当低的。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调整好,一般是定位过高,没有结合自身的技能、素质,去寻求合适的职业。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环境舒适的职业、高薪的职业等等。这样容易让我们的大学生陷入眼高手低的就业选择误区,忽视自身的素质和一些技能。

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不是没有岗位可选,而是年轻人害怕辛苦,追求舒适的心态,导致他们就业难的问题,或者刚占好位置,还没稳,甚至还没去推进一些业务,就自己承受不了企业的业务压力,而频频跳巢。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应该把推广业务,作为自身沟通、谈判、社交、签约、写作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实验*台,不应害怕做业务。要调整心态,敢于迎接挑战。任何老一辈的经理、主管,都是在市场一线做业务出来的。他的现在地位和薪资,是值得大学生毕业生们的艳羡,但大学生毕业生们应该明白:这些地位不是谁给他的,而是他们拼搏出来的。

目前,一些认证泛滥,特别是策划师、咨询师等的认证,给大学生毕业生一种误导心理,认为获得这些什么师的认证,就业就没有问题。正因为这样使他们忽略了自身一些实战技能的锻炼和培植。

策划师、咨询师不是什么机构认证就可以的。一个合格的策划师、咨询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实战经验、市场业务推广经验、企业内部管理经验等,同时必须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比如天文地理、社会史学、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营销、管理、品牌、策划等)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知识面。不是踏出校门考个策划师、咨询师就ok的。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大多选择大中城市,而回避农村的广阔天地。

目前,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跟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短。大学毕业生更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农村的合作经济形式的发展,会越来越得到城市企业的垂青,这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和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十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养生。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心理养生这一健康养生新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健康现代养生心理养生。

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可以说,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60%~80%的现代疾病,都是由各种压力、烦恼等心灵问题造成的。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的生理疾病。身体再好,心态不好,还是病人。健康不是医生的恩赐,不能单纯依靠运动和保健品来获得,而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通过调养心灵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身是术,养心是道,因此,心理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追求的健康新方式。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却深刻得多。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这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忧)、(惊)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无常,过之为害”。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在临床医学上,过度的情绪反应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情绪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情绪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运动是养生,而情志养生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医生。能达到治心水平的医生,能治国也。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养生关键在于养心(理),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对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同,对于人们的养生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说心理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平衡。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养生的金钥匙。一个成熟的人会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金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而正确对待和处理外界刺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轻松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在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很多是与心理保健有关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都是让我们放松心态,开怀欢笑。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养生”呢?心理养生,最主要是做到“八戒”和“四要”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命的原色,是人生的本能,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们说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要乐:即快乐。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举世皆从愁里老,乐观才是长寿药。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也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境遇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是用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你若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了乐观的心境,就能得到快乐的因子。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理由。“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乐观精神是自疗心病的无形妙药。医学家们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脑内吗啡分泌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维持身体健康。“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这就是说,用乐观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除了快乐的情绪可以悦心而外,没有一种药剂是可以通心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达观者,那么你是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即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拥有快乐,就等于拥有健康。

所以,我们说,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三要宽:即心宽。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生坎坷,有喜有忧。只有心胸宽阔的人,气量最大,心态最好。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好撑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心宽是福,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宽的人“看人看事”都是往好的一面看,从不钻牛犄角。我们应该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跟事情较劲,不跟别人较劲,更不跟自己较劲。心宽了,眼前总是海阔天空,脚下总是平坦大道,心中总是阳光明媚。心宽的人偶有伤心寂寞的浮云,也会很快被微风带走,微风过后留下一片光明、一丝清凉、一阵轻松。有句话说的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句经典的良言,“向宽处行”是至理,只有把心放宽,道路才不会拥挤,血脉才不会堵塞,生活才不会失意。心宽是一种良好心态,是一种崇高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要做到宽容就要有容人之量,要珍惜时间和精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做到情绪平稳,心胸宽阔,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四要淡:即淡泊淡定。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有一对联说得好:“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小的人是无法“淡泊”的,自私自利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呢?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更是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懂得淡泊,节操高尚的人向往淡泊。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繁华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因此淡泊是福,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所以说,淡泊、淡然、淡定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以上的“八戒”“四要”,总而言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两点:

1、知足常乐: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往外追求了。古代人为什么烦恼少,都是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那种修养。所以古代人他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现在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五子登科,妻子,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统统都要。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太不容易满足的。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有良田千亩,每餐不过一碗饭”;下联是:“有广厦万间,每日只睡八尺床”。满不满足,全在我们自己的心态。

2、正确认知: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认知正确了,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换句话说,有和谐正确的三观,才会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才会拥有全面健康的人生。

俗话说“上医治心”。积极的心态,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精气神,就是我们身体最好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才能拥有快乐、幸福、成功的美好人生。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梁田。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十一

1.功利心理,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其调适。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您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和;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之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在少数。

3.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4.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多少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5.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打工仔填补了空白。在一些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有些热门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6.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大城市而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门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选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选择其它大城市的。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7.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8.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9.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就业参考《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其调适》。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选择。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1.择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等。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有自卑感。怎样消除自卑感呢?首先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卑主要产生于缺乏自信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正如有的人讲“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应该说张海迪是最不幸的,她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连行动的自由都没有。但她身残志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不但获得硕士学位,还自学掌握了几门外语,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著作,赢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行动,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加强一种信念——*什么都行。

首先,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

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2.择业焦虑及其调适。

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事实也是如此,毕业分配制度未改革,大学生们呼唤新的毕业分配政策的出台,想冲破旧制度的束缚;然而一旦把求职的自*送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例如,这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一时没找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但不少同学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当然还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择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加之我国刚刚进行毕业分配改革没几年,很多人对人才竞争不了解,没体验,心中无数也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心理。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这样的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问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择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某些国家正式将其列为一种心理疾病。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如嫉妒别人长得高、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习好等。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新时代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古时候孔子在解释“仁”的涵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爱人者恒爱之”,是古今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定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90年代的大学生应有这样的胸怀,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4.择业怕苦心理及其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兰(兰州)的现象是明显的例证。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大学生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六点”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有些同学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六点”的结果。怕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例如,世界_、世界级企业家美国的哈默博士,他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间,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没有面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做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董等多项生意,他的事业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十二

摘要: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的职业压力,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适当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去适应,如果这种反应过分强烈或者持久,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最终将导致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护理质量。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确立,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系统的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有关心理、社会、伦理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护士职业素养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形成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符合护理工作要求的作风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来体现。

护士职业素养是教化的结果,它是在先天素养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素养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

2.1提升职业素养认识,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2.2护士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职业塑造职业形象。

2.3提高护士个人修养,从而提升单位精神面貌。

2.4为医院提升竞争力。

2.5护士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与工作发展互相结合。

2.6护士道德观念更加牢固,服务态度更加真诚,依法执行更加规范。

2.7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

2.8充分展现"白衣天使"良好的职业素养。

3.1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不做违反道德良心的不合法操作或不忠于职守的工作,维护职业的声益。

3.2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道德修养及高尚的思想情操。

3.3热爱护理专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敬业精神。

3.4关心患者疾苦,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

3.5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3.6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能胜任护理工作,并勇于钻研业务技术,保持高水平的护理。

3.7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规范,态度和蔼,稳重端庄,服装整洁,仪表大方。

3.8应与同行及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尊重、友爱、团结协作。

3.9具有健康的心理,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健壮的体格。

3.10工作作风严谨,细致、主动、果断、敏捷、实事求是。

4.1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应主动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注重护士的行为心理管理是护理人本管理的重要内涵。开展人性化管理,创造条件减轻职业压力,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协助护士正确认识和舒缓工作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应对技巧,关爱和促进护士心身健康,是保证优质护理质量的关键。

4.2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护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就应从自我做起,要避免和消除因受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困扰,有意识地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及态度改变等)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可以有效地控制情绪,寻求和谐有效地应对压力,有计划地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等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4.3减轻工作负担,增加人员配备。增加人员配备,因人设岗,弹性排班有助于缓解人力资源紧缺,加强晨晚间护理力量,在治疗护理高峰时间增派巡回班,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设立激励机制增加工作认同感,提高待遇都能有效缓解职业压力提高护士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4.4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长效管理的基础可在亲友、同事、领导的开导下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和满足,应学会接纳和利用各种心理咨询,来缓解心理的压力,去掉不良情绪,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完善。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都对护士职业压力有所影响,能够有效缓解或预防职业倦怠。

4.5优化考试结构推广人性化管理,加强与护士的交流沟通,优化考试结构,减少考试次数,灵活评分标准。这样就可以使一线护士集中力量解决工作问题,二线护士有了较多的时间用以休息、学习、调节心理压力等。

4.6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护士是患者每天接触最多的人,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者以深刻的心理影响,通过业务学习、教学讲课、对服务理念和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士形象塑造使护士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誉,才能赢得各级管理人员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支持。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及时、合适地化解各种矛盾,创造和谐地工作环境,减少影响职业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护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就应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理解,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护士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患者。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要求,当代护士应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护士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努力工作,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的自我平衡。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贯穿于一个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不会有良好的成长历程。要使自己的职业素养结构更加合理,则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自己茁壮成长。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为生命加分,为职业添彩,为医院争光,为行业树新风,为患者健康加油。

[1]倪淑云.护士素质的自我培养和完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158.

[2]夏晓红.浅谈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路与经验[j].吉林医学,2007,28(8):1042.

[3]郑月华,赵晶.针刺的相关因素及应急处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1(13).

[4]何叶.护士工作投入状况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18).

[5]张省莲.护士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

[6]黄艳,张萍.护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分析及职业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1.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十三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十四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便唤起了他们的.思家情绪。

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他们淡化了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困扰浅谈论文范本篇十五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焦虑会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况。被焦虑所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的焦虑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个人。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焦虑都是坏事。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加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中,学习紧张繁忙、前途尚不明朗的大学生就更是如此。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中等焦虑最有利于考生自我能力的发挥,而无焦虑或高焦虑则不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不适当的高度焦虑对心身健康却是很不利的。为此,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这样可减轻焦虑;应磨炼意志,不怕困难,无谓地或过分地担忧正是焦虑的实质;应开阔胸襟,不计较得失,也不杞人忧天;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因为犹豫徘徊会增加焦虑。

2抑郁的困扰。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抑郁就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导致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情绪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面色灰暗,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的抑郁会使人的身心都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要避免抑郁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调整认知方式,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多注意事物的光明面;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绪较严重,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冷漠的态度。

冷漠是一种对人对事冷淡、漠不关心的消极情绪体验。正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关心:对学习漠然置之,听课昏昏欲睡,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环境无动于衷。日本心理学家把具有这种冷漠状态的大学生称之为“三无”学生,即:无情感、无关心、无气力。

对大学生来说,为了消除冷漠,应充分意识到冷漠的危害性,分析自己冷漠的原因,从而做针对性的调整:

首先,积极转变观念并采取行动是很关键的。人际关系是相互的,要获得别人的友情,就不能对人冷漠,若不伸出自己的手,又怎能握住对方的手?洁身自好、顾影自怜是在为自己设置陷阱。

其次,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性格内向、情感含蓄的大学生更应主动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实现相互沟通;克服观望、等待或被动态度,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积极地投身于各项活动,从中去获得热情、乐趣和自身价值。

再次,明白生活中虽然有假恶丑,但毕竟人间处处有真情,不应遭遇几次挫折和不幸就一叶障目、失去信心。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4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大学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较一般人更重。

嫉妒心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同学间的隔阂甚至对立,同时使自己处于烦躁、痛苦的情绪中,因而需要很好调节。

首先,要学会进行正确的比较,每个人都既有长处,亦有短处,关键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其次,要化消极的嫉妒为积极的进取,“你行我也行”,奋发努力,缩小差距。

再次,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经说过:“嫉妒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5压抑的表现。

大学时期是情感最丰富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冲突的时期。情绪的压抑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得到尽情倾诉。近年来大学中流行的“郁闷”情绪即是压抑的表现。

这种感觉有些是由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而有些则是自己也不知道的,只觉得自己有一种不满、烦恼、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疑惑的感觉。

大学生情绪压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解决“自我认同”的危机中会出现精神上的迷茫、情绪上的苦闷和心理上的不安;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大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他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如人际关系的紧张、“三点一线”的枯燥、成绩下降的烦恼、失恋带来的痛苦、性冲突的苦闷、情感丰富而无所寄托造成的孤独寂寞、对社会现实难以理解产生的疑惑、才能难以施展导致的空虚、激烈竞争形成的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会使敏感的大学生有挫折感,从而产生情绪困扰。当这种困扰无法宣泄时,就会日积月累积淀下来形成压抑。此时的压抑往往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具体内容而主要表现为一种形式,大学生称之为“郁闷”。长期的、严重的压抑会诱发胃溃疡、高血压等疾病,还往往会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厌弃人生而自杀。专家们认为,适当的宣泄是防治压抑的有效途径。

面对充满挑战的快节奏生活和市场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心理方面的选修课、讲座、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其掌握调适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而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诸多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