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推广论文(优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0:57:20 |
- ZTFB |
- 12页
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坚持锻炼身体是保持健康和追求美的重要途径。想要写一篇优秀的总结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总结范文。
农业推广论文篇一
摘要:文章首先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从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生产率、加速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农业机械产业发展以及加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这六个方面对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作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作用。
1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指的是对于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进行广泛应用的社会化农业,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其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农业机械为主。其次,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对于现代管理科学进行广泛的运用。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2.1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可见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要把农业机械及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率和转化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2提升生产率。
我县的耕地面积有限,人口数量多,提升粮食产量的主要方式是靠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也就是对于先进的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事实上所有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需要以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为基础,只有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提升单位土地中的粮食生产率。例如机械深施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化肥利用率,从而提升粮食的单产量。
2.3加速农业产业化。
而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则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动力。农产品在市场当中竞争的优势包括价格、质量以及品牌。而扩大这三种优势则离不开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同时,农业产业化也促使了农业劳动力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我县的资源优势成功的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优势必将推动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技术如果失去了农业机械技术则无法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说,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
2.4提升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农业机械所具有的收割能力、烘干能力、抗旱能力、排涝能力以及防洪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例如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技术,通过多种相关的配套机械技术,来使得土壤的蓄水能力提升,同时也能够进行抢种,进而有效的抵抗灾害,实现粮食的增产,促进现代农业的正常发展。
2.5加快农业机械产业发展。
农业机械产业具体包括:农机的流通、农机的生产、对于农机的研发以及农机设施的相关服务等。可以说农机产业属于现代农业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机技术的推广,则是对于农机的流通、农机的生产、对于农机的研发以及农机设施的相关服务的有效衔接。因为农机的生产和研发是进行农机技术推广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农机流通和服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只有把农机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合理的进行结合,才能对于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进行扩大。农机技术推广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新型的农业机械以及农机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使得农机的生产和研发过程变得更有活力。只有农业机械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机产业的顺利发展。
2.6加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指的是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机械工程、农业水利环境工程以及农业生物工程这四个方面。农业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且这四个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必然需要通过农业机械技术去实现。因此说,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进行研究,无论是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是对农业机械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县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对于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因此,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2]郑明.新形势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突出问题和完善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60.
农业推广论文篇二
[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农业生产的思想观念,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利于良好的进行农作物生产,为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问题,使之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本文将参考相关资料着重分析和研究此问题。
在农业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应当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机械的应用,以此来改变农业生产现状,促进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但从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来看,确定诸多因素影响着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应用。
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性,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很是必要。
1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不足。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公路、水利工程等,意在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但是,当下一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农村机械化基础建设,如农村机耕道、水渠网路等,导致农业机械难以有效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难以带动农业生产,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1]。
所以,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不足是当下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2缺乏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
农业生产是一项作业量较大的工作,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但切实有效的应用农业机械则可以代替劳动力,进行农耕农作,同时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而通过对诸多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不高。
明知农业机械有效应用可以缓解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却没有积极引用,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与农业机械缺乏创新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说,目前推出的很多农业机械根本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生产的需求[2]。
1.3精确的农业技术有限。
精确的农业技术是当下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
但是,深入分析我国农业技术及其应用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农业技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其或多或少均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导致精确的农业技术有限,如此即便有效的利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也会是农业生产存在一些问题,或种子浪费、或病虫害防控不佳、或农田管理不到位等。
农业推广论文篇三
摘要: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是一种重要方法,而农业推广的重要推动力为金融方面的支持。本文首先对农业推广的金融支持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我国农业推广的金融支持方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推广;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业务范围。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的金融支持是明显不足的,其具体问题表现为多个方面:(1)农业推广资金与金融业务不平衡,我国很多地区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业务都是“三农”,主要发展的金融业务具有频率高、一次性量小的特点,在进行投资时,金融机构有着过于谨慎的特点;(2)担保机制不健全,在农村地区,农业保险信用机构并没有十分完善,保险机构的工作缺乏主动性,而担保资金的落实同样存在一定困难;(3)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针对农业推广的相关政策并不缺乏,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却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和政策法规相对应的实施系统,同时,我国部分地方地区并没有地方针对性的指导性文件;(4)在农业推广的微观层面,专业人才是相对缺乏的,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村镇总是存在着农业推广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关于此类知识的培训机构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而具有此类知识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整个队伍的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一)创新金融支持业务范围。为让产品供需得到更好的连接效果,必须要创新金融支持的业务范围,让金融产品更为有效,让农村金融需求得到满足。要想实现良性竞争,就必须要发展多种渠道的金融制度与金融扶持制度,依照资金需求特点与农业推广政策来制定方案,让业务服务与金融制度可以完美对接客户,进而促进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双赢。如在法国,就曾为农业推广工作成立了农民协会与合作社协作模式,在资金支持方面,法国国内相对较大的信贷银行都会对其给予资金支持,如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农业信贷联合银行,这样可以和国家农业政策、农户农业贷款紧密结合。在选择资金支持渠道时,应该参考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公平竞争为原则,进而促进农业推广的职责明确、产权清晰。
(二)健全担保保险机制。在健全担保保险机制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农业担保机构可以及时建立,让农业担保业务得到全面开展,利用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农业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可以让农业担保机构建设得到加强。除此职位外,还应该对联保责任制予以推广,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让农业生产保险体系制度更为稳定,只有确定好农业保险的投保费用、农业保险的险种才能让农业保险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金融支持规章制度。
1、民间融资的规范。以我国鄂尔多斯地区为例,依照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现有的金融支持市场是农村民间小规模的,对此,应该让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条件更为宽松,让私人的金融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应该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改革予以推动,让自身服务质量得到增强,创建出一个有利于农业推广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
2、法律法规的完善。针对农业推广法律法规,应该对其做到进一步完善,让保护力度得到增强。农业推广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面临着新挑战,对此,我国针对性地颁布了各项条例与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条例》等,在进行农业推广工作中,应该依照相关条例对农业推广系统进行完善。
3、金融帮扶制度。以日本为例,该国在农业推广上,利用合作金融支持与政策资金支持两种方法实现了金融帮扶的目的,针对农业、渔业及林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境,可以通过扶持资金的拖长对其进行帮助,这对于我国金融帮扶制度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农业金融体系中应包含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要做到分工明确,以合作金融机构为例,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应该是农民。
1、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农业推广人员,应该要加强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强度及培训频次,让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还需要针对农民进行训练,让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在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时,需要保证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可以采用视频教学方式、集中教授方式与田间实地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让农业生产者清楚现代农业技术的作用。如在我国湖南双峰县,就依照农村科技合作社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我完成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且专业农业经济人就已超过300人,合作社总成员数量已在1人以上。
2、提高主观能动性。首先,应该让科技示范园区的主导作用得到增强,确保指导统一性和规划统一性,根据当地社会与政府的力量,需要让技术示范园区更为合理与完整,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有科学水平相对较低或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那么需要依照农事季节特点,需要利用现场演示与示范区培训班结合的手段,在对农民进行教育时采取案例教学法,让其更为生动,让科技意识得到提高;其次,应该对绩效考评制度管理进行加强,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提升,改革人事制度,让投入增加,让机构得到精简;最后,需要将相关法律政策道德培训力度予以加强,并努力构建起农村与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农民文化水平进行改善。综上所述,针对农业推广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创新金融支持业务范围、健全担保保险机制、规范民间融资、完善金融扶持制度、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农民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对其予以解决,进而让我国农业推广的金融支持效果得到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唐捷宇李桂兰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郝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与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
[2]程海波.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农家参谋,.
农业推广论文篇四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认识到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绿色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推广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1、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推广人员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推广人员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推广人员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月—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3、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二)具体推广策略。
1、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结语: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效率与产量,还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李春华,曹凤军.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17).
[2]何胜娟.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略论[j].南方农业,(21).
[3]刘义生,汪德尚,葛自兵.浅论绿色农业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11).
[4]王大生.我国绿色食品与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述评[j].科技促进发展,(01).
[5]袁海燕.绿色农业体系下的推广技术初探[j].吉林农业,2012(09).
农业推广论文篇五
摘要:转变以往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助于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实现。
将农业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通过规模化的经营增加了土地的经济效益。
本文从推广基层农业技术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现如今,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开始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式的经营模式。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积极转变目前农业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开展农业机械化经营,从而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1推广基层农业技术的原因。
1.1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把现今的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式的农业经营模式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
在现今的农业经营模式下,我国的农产品产量依旧保持着上升的水平,农民的收入也在持续增加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会逐渐出现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
因此,要继续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推广基层农业技术,以转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
1.2增强生产力。
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我国急需加强粮食、水产养殖等产业的生产力,以便开拓我国的农业市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1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如今,在我国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不多,而且人员的综合素质过低。
由于人员数量少和人员素质水平低这两大致命不足,导致在我国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达不到预期的成效。
而且,推广人员本身就对此没有强烈的认同感,极大地降低了推广的积极性,没有及时和全面的推广新研发的农业技术,大大地缩小了受益农民的范围和受益程度。
2.2受推人员的素质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的受推人员多是农民,而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只上完小学就停止了学业,因此受推人员的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理解程度也不够。
他们很有可能因为接受和理解方面的困难而依旧使用原来的方法,这就增大了推广的难度。
3.1增强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政府应该加大对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这些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业技术知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使他们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现有工作中。
此外,在进行培训之余,政府还需要广纳贤士,增加专业人才进入到推广队伍中来,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服务。
3.2结合具体状况。
如今,我国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存在着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真正需要,是农民不愿意或无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使用这些技术。
接下来,推广人员需要做的是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及时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推广出农民愿意接受的技术。
在改进农业技术时,总结农民的建议,让农民参与到技术的改进中来,进而研制出适合农民使用的,能为农民带来收益的农业技术。
3.3增大农业技术投入。
政府在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同时,应增加对技术研究的投资,为推广人员提供经费进行技术的研究与改善,使推广到农民手中的农业技术是符合农民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
解决推广人员的生活,才会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
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应该增加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4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业发展模式也急需转型。
在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是合理利用科技的重要表现。
一些农村交通不便,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很难到达此地,并且,在我国,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不足,很多人知识上完了小学就开始从事农业劳动,这大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能力,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此外,现今推广农业技术的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向基层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推广的技术也没有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使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效较弱。
因此,在技术推广之前需要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推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广纳贤士,提升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
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还需要及时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让那些新研发出来的农业技术能够真正为农民服务,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2]黄玉银.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转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3]王志刚.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农业与技术,2014(03):221.
作者:魏翔鹰单位:贵州省威宁县黑石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推广论文篇六
: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1998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xx.
农业推广论文篇七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工作,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农机推广工作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必须常抓不懈。本文从农机推广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农机推广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思路,努力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使用农业器具开展农业生产的历史也很悠久,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农机推广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向现代农业进军的不竭动力。农机推广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手工到农业机械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实现的是机械替代人力的全过程。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的发展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2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规避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环境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进程都十分有益。
1.3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抢抓了农时,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符合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推进。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首先要从农机推广上下功夫。尽管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地位。
很多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效果不好,主要与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部分地区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上部分地区农民的不配合,直接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农机推广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对待农机推广工作,要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农机推广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家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争取农民的积极配合。
同时建议农机推广部门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户解决在使用农业机械乃至一些农机技术上的难题,与农户做朋友,帮助农户认识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2.2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积极做好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的工作。基层农机推广部门需要逐步建立起科、工、户一体化农机新产品研发以及多元化的推广机制,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不断发展。
2.3不断壮大农机维修业,辅助农机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机械化部门不能忽视农机维修的重要性。针对农机维修行业要致力于农机维修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维修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与其他农业机械化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同合作,共同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贡献。
2.4培养农机推广人才,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农机推广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业务能力强是基本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农机推广人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创新思路,不能墨守陈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关注农机推广新变化。建议相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培训和学习,帮助农机推广人才进步。
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努力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农机推广水平,单靠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农机推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1]周宏汉.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xx,(15).
[2]张广东,刘玉琴,李晓燕.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xx,(05).
[3]刘国林,杨宇.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xx,(06).
[4]王涛.浅谈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xx,(18).
农业推广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实践,认为要想提高农业技术的供给,必须从政府供给、科技推广体系以及发展非政府农业技术合作组织等方面入手,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农业产量。
关键词:农业推广;影响因素;推广体系。
1.1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比如:在8月,北京市联合周围7个省市对120个农村的农业推广技术进行深入调查,对50个农业种植的种子管理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要想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结合大家的共同创意,设计出优美的企业画册和报纸,把这些画册、报纸发送到每位居民手中,让他们通过科学系统方式种植,提高种子的成活率。
1.1.2管理资源不合理目前农业技术之间推广体系各个环节是分离的,比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农业技术的推广都是独立的。
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不知道把遇到的问题应该反映到那个机构,既不利于农民种植技术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研究所研究出新的科学成果往往缺乏推广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试验田当中。
而且研究所缺乏必要信息技术的反馈,使得研究所人员缺乏对基础农户具体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研究的农业技术不能满足农户的'具体需求,经常发生农业技术不符合农民基层需要的尴尬局面,大大浪费研究资源。
同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存在巨大问题,尤其是缺乏对农户技术的培训。
农业部门在7月对东北三省60个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资源管理进行深入分析调查,发现其中30个农村管理资源存在严重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北三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在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极度缺乏的背景下,农户对新技术应用还停留在发资料和技术普及的阶段,还有就是为了应付上级工作,一年仅仅开展一次或者几次的短期培训,很难进行系统科学的有效培训。
1.1.3农业技术提供结构性存在差异在我国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国家支持研究相关课题的研究所,一个是大中院校。
其中大中院校受到体制和社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基层农民之间缺乏必要信息反馈机制,和最初的研究和应用效果相互背离。
对经济效益较低的大田农作物技术的投入比较小,主要集中在高经济农作中,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服务和农民对技术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2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2.1耕种占地面积小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总数达到近15亿,其中拥有农业户口的居民高达9亿,占总人数的60%,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约是7.4亿,随着沙漠化逐渐加剧,再加上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到20我国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约1.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867平方米,还达不到全世界品均耕种面积的40%。
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耕种占地面积还非常少,满足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1.2.2农业新技术使用的成本昂贵就目前而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往往只是重视农作物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而忽视了经济效益。
对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说,农业新技术使用的成本要高于原生产技术的成本,主要原因是农业新技术使用的成本增加了设备远距离运输的成本。
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民往往更加担心运输的距离和时间,尤其是新鲜瓜果蔬菜,使得其运输成本大大提高,严重阻碍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行。
1.2.3市场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产品市场波动比较大,农民通常情况下很难掌握市场的变化,虽然近年来,国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提高了农产品的收益,但是如果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样也导致农民出现亏损的现象,对市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力度。
2促进技术推广的措施及方法。
要想保证农业技术推广能顺利进行,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既要依靠传统报纸、标语进行推广,保证每项农业技术深入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也要通过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进行宣传和推广,把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意义,深入每个农民心中,才能为农业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环境。
同时也要借助新时期的通讯工具进行推广,比如:手机短信、微信、qq等软件推广,保证新农业技术能走进更多农民家中,以便让农民对此项技术更加了解和掌握,并快速把此种技术应用到实际耕种过程中[1]。
2.2政府部门要加强资金和物质保障。
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使用非常欠缺,严重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价值和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乡镇政府部门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深入到农民耕种生产内部,分析其在新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保证新技术得到有效的落实和进行,最终也让农民们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成果和帮助。
2.3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农业技术显然不够成熟,而且很多农民对新农业技术还存有很大偏见。
所以当地政府要定期开展学习新农业技术知识讲堂,组织农民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相关技术,进而调动农民学习求知的欲望,同时政府要推选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当地农民普及新农业技术的知识和好处,提高他们理解新农业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力刚.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影响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11):107.
作者:杜志华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农业委员会。
【2】浅谈山羊养殖技术推广应用。
[摘要]经过对山羊养殖——羊舍搭建、品种选择、饲养管理、育肥技术、病害防治等几方面的研究分析,文章详细阐述科学养羊的技术推广,对大量发展山羊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养羊;技术;推广。
1羊舍搭建。
1.1选址。
远离居民地,水源光照充足,牧草生长茂盛,交通运输便利,草地坡度不要太陡。
还应考虑,放牧对周边的影响。
1.2建舍。
羊舍搭建标准,位置宜选在避风平坦,高燥向阳,排水方便,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用土墙、砖木、水泥瓦、石棉瓦等建造高2.0~2.5m的楼台漏缝地板式羊舍,长度大小以养羊数量及发展目标而定。
羊舍要求门宽3m,羊舍面积设计公羊2~4m2/只,母羊2m2/只,商品羊1.0~1.2m2/只。
羊床离地1.5~1.8m,羊床用7~10cm宽的竹片铺钉平整,竹片间留1.0~1.5cm宽的间隙。
舍内设怀孕母羊栏、哺乳带羔栏和肉羊栏等分类围栏,并安装草架和水料槽。
2品种选择。
选择品种,适应高陡山地环境,生产性能要好,生产周期要短,经济效益要高。
通常情况下,用本地多胎、母性好、早熟、四季发情、个头大的母羊,与优质的波尔山羊、成都麻羊等杂交。
养殖规模不宜大,视草地面积、自身资金、管理经验等情况而定。
其中,公母羊比例,控制在1:(20~30)。
母羊在65%~70%,公羊定期更换,避免近亲繁殖。
3饲养管理。
3.1划片轮牧。
充分利用草地资源,降低病虫害危害。
根据地势环境、牧草生长等,根据坑沟、山岭、道路等情况,划分出不同的片区,每片区饲喂3~5d,草地修养30~40d,然后重新轮牧。
3.2套种牧草。
一般新建植的,可套种产量高的紫花苜蓿、杂交狼尾草等,可结合2~3年/次的秋冬季垦复机会,在行间空隙套种较耐荫的百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
3.3科学放牧。
四季皆可放牧,但是,根据季节不同,草质情况,羊群体质等,而略有差异,必须分情况而定。
冬季放牧,晚出早归,十点——四点,回圈后补充干草。
放牧地尽量距圈舍要近,背风向阳,气候突变时更方便驱赶回圈。
清明过后,气候转暖,放牧时间,适当延长。
农业推广论文篇九
目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三点措施和建议。
1.1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全省现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715个,其中省级9个,市州级36个,县、乡农技推广机构670个,其中县级190个,乡(镇)480个。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种植业机构117个、畜牧兽医机构372个,渔业机构8个,农机机构37个,综合机构181个。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现有人员5848人,其中省级674人、市州级567人、县级2646人,乡(镇)1961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18人,占总人数的73.8%,高级职称的663人,占总人数的11.3%;中级职称的2272人,占总人数的38.9%。省州县乡农牧业推广体系基本健全,我省农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有效覆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办公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各类涉农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等社会力量,通过项目投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手段,丰富农技推广的渠道,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我省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93家,其中国家级17家,所有企业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了联结机制,技术应用是他们相互联结的一个主要内容,我省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8876个,参与农户接近60万人,省财政重点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个以上,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农牧民组织化参与,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每年有7.5万人受到技术培训,近50~6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全省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574人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信息及创新创业服务。
1.3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20xx年搭建了农牧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三级平台,建立了省、县、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一体的农牧业科技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了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的有效对接。一是通过依托省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优势力量,整合全省“农科教、产学研”优势资源,建立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围绕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建立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生猪、饲草料、渔业10个优势特色产业的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共组建了55个相关产业技术功能室,聘请10名省级产业首席专家、省级平台科技人员达到214人;二是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省除玉树果洛地区的28个县(市、区)搭建了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目前28个项目县都建立由县级首席专家、推广专家组、农技推广机构和50~100名农技推广人员构成的县级技术推广平台;三是每个项目县遴选2~3科技示范基地、500~1000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搭建了科技示范应用平台。28个项目县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8万余户,认定科技示范基地70个,推广各类先进技术300多个,近120万农牧民受益。
1.4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我省135名农牧业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由农业部主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按项目要求委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6000余人(次)知识更新培训;目前已有300余名特岗人员、2574名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2.1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一是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由于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补充,致使队伍结构失衡、知识更新缓慢,队伍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农牧业技术推广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总体思路认识不到位。培训工作转型升级后,各地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认定和扶持“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认识不够到位,在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过于谨慎,培育的落脚点没有完全放在农牧民受益上。各县出台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资金扶持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农牧民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条件。
2.2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一是农技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技人员实际用于推广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全省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办公经费保障不足,办公条件简陋,缺乏交通工具、电子办公设备及办公运行费用问题。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普遍没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达项目,有项目就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没项目不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局面;二是虽然已经明确了各级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投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遍存在培训场所条件设施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交通工具,给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培训工作规范实施。
2.3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兽医体制改革以后,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工作由县级农牧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从近年运行情况来看,乡镇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岗位的公益性职能相对弱化,人员呈现兼业化和从属化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仅40%左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顺应公益性要求的、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和发展程度、体现农牧民满意程度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还没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绩效考评制度在具体执行当中,由于受各地实际情况、执行者素质等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很难落实到位。不能把绩效工资纳入考核范围,考核难度大,奖罚制度难以兑现,不利于提高农技人员积极性。农技推广人员活力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工作中对农牧民的实际诉求和利益较少顾及,特别是受管理体制因素等影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撑和有效抓手,基层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落实难度增大。
2.4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随着现代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型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等对生产环节中的农资、植保、农机、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纪等专项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明显,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亟需破解。
3.1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农牧业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有序的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3.2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提升现有农技体系的服务能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增强基层站所的履职能力和推广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和涉农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推广主体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企业、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等非公服务组织农技推广职能,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化技术推广主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
立足全省农牧业科技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地域、单位、学科和专业等界限束缚,将省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到全省主要农牧产业,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农牧科技研发、推广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解决职称评聘等问题,全面落实农牧业科技平台各项工作制度,巩固和提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水平。完善基层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补助项目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农技推广负责制》、《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三方绩效考评制》和《多元化推广服务制》等五项制度,改革考核办法,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过在线反馈等多种交互形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
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历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巨大变革,对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农村基层七站八所”之一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于经费、人才等原因,力量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农业科技推广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属性、市场风险和制度安排为背景,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放在长时段的历史演化和更广阔的经济、社会格局中加以考察,揭示其面临的困境和新时期条件下的发展思路。
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农产品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要受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科技推广要面临自然、市场和体制三重困境的考验(图1)。
首先,农业产业是植物、动物产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必然面对自然风险的考验。农业要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律获得农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有机体的生长、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受生物客观规律决定,且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足,应付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与工业技术相比,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地域性强、过程管理不易控制和监督,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风险较大。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下达指令,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销售模式己经彻底瓦解,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在我国价格体系中比价偏低,且波动较大,无法与工业、商业的利润相比。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热情,在逐利本能驱使下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1998年,全国农村仅通过财政系统流出的资金就高达851亿元。农业生产中不时出现农产品销售困难和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挫伤了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果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经营达到与工业和商业相当的投资回报水平,资金投入和参与热情问题将会困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体制困境。1950-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176亿元。1979-1994年,国家通过剪刀差又从农业提取了150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937.5亿元,是改革前平均的5.3倍。此外,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对农技推广体系有很大影响。随着1998年以乡镇撤并为主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xx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把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管理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无力供养农技推广部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吴跃民、刘永昌(20xx)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只重视见效快、容易造成声势的项目,忽视以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农技推广事业,认为农技推广机构是包袱,凡改革整顿必拿农口是问,原本微薄的经费被大量削减或挪作他用。
由于面临着以上困境,如何克服困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开展,并以此推动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农业科技推广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科技采用行为在社会中的扩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农户等多个参与主体,以及农技推广的供给和需求活动。因此,农技推广一方面要受到由其经济学属性决定的多元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影响。
科研活动按科研产品的属性可将其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对于公益性强、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农技推广活动需要政府以公共政策手段推进,而属于私人物品的活动则主要由企业等市场主体完成。扈映(20xx)指出,农业技术在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具有先使用者先受益的特点;从投入角度看,大部分农技推广项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纯粹的私人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营利性的,但是依然具有公益性[4]。刘常青,陈晓芳(20xx)也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实现,社会必须求助于政府这种市场之外的力量。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图2)。
政府设立的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根据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而境遇各有不同。山东是我国经济实力和农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根据董金和(20xx)做的调查,尚有近30%的农技推广站运行经费没有完全保障,在效益较好的农技推广部门也存在人员超编情况严重的问题。济南市县级农技站超编达编制人数的4倍,乡镇级超编52%,上级部门看到你经营状况较好,就会强行安排人员进来,5个人可以做好的工作10个人做。而财政状况欠佳的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境遇更差。吴跃民、刘永昌(20xx)对辽宁省4个典型县调查表明,农技推广乡站在编人员中非专业人员达23.1%,资产被转让、承包、出租或变卖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虽然拥有较完善的网络体系、丰富的实际推广经验以及在农户中的声望,但单一依靠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模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着比较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有较强的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企业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储运分销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科研资金投入等各方面能得到切实保障。但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对于公益性强,不易通过专利、商业秘密等形式予以保护或风险较大的科技推广项目则不愿介入。
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由于科研能力强大、信息便捷、技术实验设备先进,既可以直接将科研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项目引入农业生产战线,也可以通过专家传授、科技示范园区和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等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以科研院所为主进行农技推广的成功案例,依托西北农林大学的陕西杨凌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科研院所也有其不足,唐建安(20xx)指出,科研院所的考核一般以项目承担数量、成果获得多少和论文写作数量等进行衡量,轻经营型人才,在农技推广中多讲雅”力,而很少研究市场的‘拉”力,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7],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中介组织起到联结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有利于农技推广组织与广大分散农户的联系,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中介组织除组织协调外,在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技能的农业产业中还可通过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如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家畜养殖、果品、花木栽培等等,这些行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因而对科技的需求较强。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中介组织在农技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隆昌县的家禽技术协会、彭州市的蔬菜产销协会、仁寿团结的养羊协会、蒲江巨丰的养猪协会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己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对农产品的品种、口味、营养、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的侵蚀和挤压,农业用地步步退缩。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科技优化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也提上议事日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添加剂、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耕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的'主要接受者一农户对农技推广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部分农户由于观念、眼界、知识等原因,不愿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采用农业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技术推广过程得不到农户的响应,削弱有效技术需求。针对我国农户的特点,农技推广应当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在推广过程中提高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参与程度,增加在供、产、销环节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力度,减轻农户可能承受的风险;同时,利用科技进行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让农户切实享受到科技进步的利益,带动更多农户采用先进技术。
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因素看,有限的农业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是我国农业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时代背景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沿用过去的旧模式己不合时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原有农技推广体系仍有较强依赖性。扈映(20xx)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及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使政府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立场日益退却,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农民对政府传播渠道的依赖依然很强,多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少农民头脑中仍旧有一种依靠集体致富的传统思想。因此,农技推广新发展模式中仍需要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同时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环节加以完善。
新时期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其基本运作方式是通过利益纽带将农业的各环节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实体和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实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普遍表现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就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而言,由于与农业生产一线距离较远,考核和激励措施不到位,使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不能与农户现实的技术需求相吻合,很难直接顺利进入生产过程进行推广和运用。加之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不易控制和监督,且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低,导致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推广多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科技推广效率低下。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相对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在与工商业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限制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依托农业产业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引入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农户多链联动,形成一种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合作机制。以高科技成果为链接纽带,利用各参与主体技术、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技术、产品创新,整合农业上下游资源,带动农业科技的深入开展和整个产业的提升。通过农业科技新型链动推广模式,实现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扩大产品档次、延伸业务领域,以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一
摘要:
农业推广试验是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之一。由于农业技术适应范围的局限性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的特点,一般来讲,对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国外、省外的引进技术等,在正式大面积推广以前,都要首先进行推广试验。经过试验,进一步验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正确性可靠性,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技术环节,考察其增收效益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进行技术改进,然后才能进一步示范和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推广试验;基本要求;试验设计;基本原则。
1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1.1试验目的要明确。
指对试验的预期结果及在生产中的作用要心中有数,试验项目首先抓住当时当地的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适当兼顾长远可能出现的问题。
1.2试验结果要可靠。
1.3试验条件和材料要有代表性。
试验条件的代表性是指试验条件应能代表将来准备采用这种结果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例如田间试验中选用试验地的土壤种类、结构、地势、土壤肥力、气象条件、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都应当具有代表性。养殖业试验中,建造畜禽的标准、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等与当地的生产现状及经济条件相适应。试验材料的代表性是指所用的一切材料一定要能代表所引入的成果。如品种、肥料、农药,对照材料的纯度、净度、有效成分都要有代表性。其中要特别注意同各种不同质的材料比较。这对于决定试验结果在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下可能推广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试验条件的`代表性,既要考虑当地当前生产实际,又要预见近期发展的需要,应该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1.4试验结果要有重演性。
重演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同试验时,能获得类似的试验结果,证明试验结果的可信性,这对于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种植业田间试验受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进行相同试验,往往结果不同;即使在同样条件下,试验结果有时亦有出入。这可能有地区间或年份间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也可能由于原试验不够准确或缺乏代表性,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重演性,必须正确执行试验方案中所有环节。
2推广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试验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估计试验处理效应和控制试验误差,以便合理地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断。一个好的试验设计具有较高的试验效率,使试验工作者能从试验的结果中获得无偏的处理平均值和误差估计量,从而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比较,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要做好试验,降低试验误差,必须了解试验中主要受哪些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并从试验设计中加以控制。下面介绍试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2.1重复原则。
试验中同一处理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在田间试验中,同一处理种植的小区数为重复次数;在养殖试验中,同一处理设置的头数或圈数为重复次数。重复的主要作用是估计试验误差、降低试验误差。一个试验中没有重复就无法估计误差大小,因为试验误差是从同一处理不同重复间的差异求得。试验误差大小与重复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重复次数多,则误差小。另外,多次重复求得的处理平均数比一次重复的数值更为可靠。
2.2随机原则。
由于不同处理间所处的环境条件、供试材料等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差异,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处理应平等分配即必须随机分配的方法,一般在每个重复区组中每个处理或处理结合应随机出现一次,在农业试验中,常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处理小区位置。随机排列与重复结合,试验就能提供无偏试验误差估计值。要求试验中的每一个处理都有平等的机会设置在任何一个试验小区(试验单位)上,只有随机排列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2.3局部控制原则。
局部控制是指在试验时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处理因素以外其他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使试验误差降到最小,保证试验结果正确可信。在田间试验中,试验地土壤肥力差异是试验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它通常表现为相邻土壤地段内肥力较一致。试验中增加重复次数,相应要扩大试验田面积,也相应增大试验地的肥力差异,为了使重复更有效地降低试验误差,重复与局部控制相结合是有效手段之一。局部控制就是把试验地分为与重复次数相等的区组数。为了使同一区组内土壤肥力尽可能一致,要把区组的长边方向垂直于肥力梯度;在每一个重复区组内随机排列各处理小区时,应注意小区的长边方向应平等于肥力梯度,达到在同一重复区组内处理小区取得相对相同的肥力待遇。在同一区组内,无论土壤肥力条件,还是人为的一切管理措施的质量、数量和时间要求都要尽可能一致;把相对不一致性放在区组间,这就是局部控制在田间试验中最基本的要求。试验过程中还要及时控制和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二
什么是绿色农业?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所谓绿色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应重点加强农业的生态技术推广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在我国积极倡导与发展绿色农业,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
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代表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其基本要求应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农业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绿色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组合型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
二、在绿色农业体系下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虽然所含营养成分低,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但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补充适量的粗饲料和其他必须营养物质,仍能满足牲畜的各种营养需要。我国具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的传统,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饲的诸多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秆饲料化技术。因此,利用秸秆养殖,仍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物理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水和压力等作用,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使秸秆破碎、软化、降解,从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种加工方法。实践证明,秸秆未经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经过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几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与切碎处理、揉搓处理、软化处理、热喷处理、膨化处理、颗粒处理及碾青处理等方法。
3.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在打破秸秆营养物质障碍的同时,提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约10%。秸秆氨-碱复合处理后,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时,动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酸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碱-酸复合处理等方法。
4.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技术等。
(二)秸秆养殖蚯蚓技术。
将秸秆经过粉碎堆制处理后,作为蚯蚓饵料饲养蚯蚓。蚯蚓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粗蛋白,不仅可用来补充畜禽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还可入药。实践证明,25-30kg秸秆饵料可以生产1kg鲜蚯蚓,并可获得70%蚯蚓粪。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料。
(三)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仅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缓解诸如棉籽壳等其他基料日渐紧缺且价高而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既能作为饲料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还田。
(四)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镁、硫和微量元素,将其通过机械或生物性处理后直接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项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压扁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为了在绿色农业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深化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过去几年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就整个绿色农业发展来看,还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导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对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大大拓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广绿色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该种方式是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和能源技术组装配套起来的一种综合利用技术。即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青贮、压块、氨化或生物处理等),然后用于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装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沃土。或者用秸秆饲养蚯蚓,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还田壮地,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三)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品质。
绿色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一是要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完整适用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减少营养和利用价值较低而秸秆产出相对较多的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要从作物育种入手,选育出籽实产量高、质量好而秸秆饲喂价值也高的粮草兼用新品种。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秆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的发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畜禽品种,扩大饲养规模。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秆—家畜”的良性循环和产出系统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三
调查分析采用了纸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座谈会以及个别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在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人事部门和学员4方面进行,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到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现状及培养质量保障问题的一些结论。调查研究发放纸质调查问卷60份,电子版65份,还有大量网络调查资料,组织座谈会24场,对35名推广硕士进行了个别访谈。培养质量问卷调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用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广泛的调查。在课题的前期设计了调查问卷,印刷成纸质版,并将调查问卷公布在“问卷通”网络上,以广泛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二是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单位进行集体座谈,以便深入广泛的交流。三是在普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确定部分重点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谈,获得全面详细的信息。座谈会等主要根据推广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反馈,深入到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人事部门,就对推广硕士的培养、需求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定对象进行个别访谈。重点调查访谈对象确定的原则是全面考虑推广硕士的个人情况,如学习科研情况、培养单位、使用单位和生源地域、参与科研项目等,做到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符合统计学原理。
2现状和问题。
2.1人才培养单位对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受人才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弥补指导教师应用能力的不足。在教学方面,要强调学习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高水平教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适应、自我扬弃的渐进过程。实现教学的整体改善,要有独特性,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个性风格;要有高效性,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3]。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科研与应用结合,以适应技术、管理和生产要求,使推广硕士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建设上,在保证教育阶段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另增设系统理论的课程和实践应用的课程,形成优势,使课程建设形成一个整体性,又有独特性。既注重规范办学,又注重特点创新;既强调稳定性,又强调发展性,以扩大推广硕士视野,帮助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4]。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变原有人才培养的不足,并进行有益的尝试,办出自己的特色,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在办学理念上,要大胆创新,改革原有的教研培养机制;要展开理论上的研究,廓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和政策环境。在管理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力度,注重管理更新和责任分担,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可实现的重点领域,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推广硕士培养要分析优势、劣势与挑战,把目标、策略以及相关指标细化、具体化、制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特色发展方案和途径。
2.2人才使用单位对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单位根据规模和科研含量,有需要农业推广硕士的岗位和必要;使用农业推广硕士人才的数量为4~8人,人员工龄为4~20年;主要应用的岗位和领域为应用推广的岗位;给予的技术职称为中级,担任的职务为科级;认为使用的推广硕士质量水平较好;认为农业推广硕士与实际需要基本适应,推广硕士的培养与科研生产实际基本相适应;对推广硕士人才也很重视,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给予一定的考虑和优先;农业推广硕士有助于实际工作,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推广硕士在工作中成绩显著,是从事科研推广工作的骨干力量,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对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能力,擅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但用人单位还认为推广硕士缺乏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的恒心和毅力,与实际岗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的技术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要增强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用人单位在对推广硕士培养内容上,希望能深化基础、拓宽知识面、符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升农业推广硕士的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拓宽其社会人际网络,更好地适应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同时,希望人才培养单位从构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对推广硕士的培养,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切实保障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此外,对于推广硕士培养评估保障机制的建设,使之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复合型人才。
2.3人事部门政策对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对人事部门的调查和统计的资料显示,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源是科技人员,从事工作为科技工作。当地有需求农业推广硕士的单位、岗位和使用人才的环境,并制定了引进和使用更多推广硕士专业人才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引进一批符合工作发展需要的推广硕士是加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人事部门制定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及项目鼓励性措施,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相应的职位及福利待遇等,确保调动农业推广硕士的积极性,使之能更好地使用。各地人事部门鼓励职工进行在职推广硕士系统学习,对进行在职系统学习的人员给予项目优先权;鼓励农业推广硕士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取得较好的成绩,适应用人单位对推广硕士的需求。人事部门积极为推广硕士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其自主性、鼓励其独立承担课题项目,对于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和职位提升。农业推广硕士为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推广硕士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实际问题,并及时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将其系统化、系列化,提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建议,给当地农业发展等带来新的知识和管理方法,带来新的观念,形成新的工作作风和思路,适应了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4学员自身素质和水平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调查的推广硕士有科技人员(占43.75%)、行政人员(占43.75%)、企业人员(占12.5%);拥有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岗位从科级到厅局级;工作年限为3~25年,年龄为25~45岁;取得学位的培养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取得和即将取得学位时间-;学历为本科和硕士。调查显示,学员攻读推广硕士的基点为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为解决问题,首先要善于把握自己的专业困境,即自己在课程学习上的感到困难的境域。其次,不回避自身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不绕着难题走,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再次要全面地检查自我,减少专业盲点。一般而言,专业盲点有两个:一是理论盲点,自己不懂或从来都没有听说的理论或新观念,这需要通过不断理论学习来充电。二是实践盲点。从来没有做过、见过的事情,要靠不断实践、尝试和借鉴别人的有效做法,由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到运用自如。学员攻读推广硕士的重心是在行动中提升理论,在研究中优化行动,积累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推广硕士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与技能、过硬的个人能力、强大的工作动力,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推广硕士的主要学习动机是觉得知识缺乏、岗位工作的需要和要充实自己。攻读原因是专业学位教育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更能适应工作需要;攻读专业学位的最大的收益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推广硕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知识面拓宽,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自身优势和竞争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换能力的增强以及职称、职务的提高。在推广硕士的培养上应多安排前沿理论课程,多走进实践课堂,多安排一些多学科学术性讲座。同时,要克服影响推广硕士的质量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教育培养针对性不强,推广硕士学习兴趣不高;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上课时间不集中;教学内容陈旧,不丰富;缺少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不利于自学;上课时间和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冲突等;解决推广硕士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障等困难,从而确保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3结论和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人事部门和学员自身对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并有各自的观点、要求和建议。在推广硕士的培养中,要深入细致地听取和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四方的积极性,合力做好相关具体工作,从而保障推广硕士的培养。人才培养单位在日常培养中,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自身特点,结合人才使用单位的具体需求,切实把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升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整体水平。同时,从科学定位、教学定位等方面完成培养任务和指标,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办学和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人事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具体保障措施,促进推广硕士的成长和使用。学员自身要发挥自身积极主动性,使自己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日常培养工作中做到四方通力合作,相互促进,突出现代农业教育的特点,面向“三农”和基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理论深度以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目标之一,可见农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关系着农民的收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而且作为社会改革的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遇到瓶颈,因此,需要从技术上来进行突破,而技术的推广依赖于农业推广人员,所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能力便成为当前农业发展所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再好再先进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便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就更谈不上提高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也是一样,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1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主观原因。
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非常先进,世界领先,但是整体农业生产力水平却较低下,究其原因,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最直接的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其对农业技术掌握的程度、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否尽心尽力推广等,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普及。但纵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受各种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制约,首先是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这对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根本上的影响。其次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比较薄弱。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处于单打独斗的模式,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技术推广队伍,就力量上而言,难以实现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
1.2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客观原因。
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一些外部原因。首先是体制问题。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在农业发展方面,没有完善的体制,或者这些体制已经比较落后,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因欠缺有效的体制支撑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难。其次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方面,因对队伍管理不善,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散乱,也导致广大农民不够重视农业技术。所以,客观原因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
如果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而得到有效推广的关键因素又在于农业推广人员。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和途径,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1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由于受一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广大的农民朋友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知识和专业性欠缺,而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导师,指导他们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要成为导师,必须有过硬的实力和基础,所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这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更多培训机会,掌握新技术,夯实自己。比如建立职业培训学校、设置专业课程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多到乡下进行实习,总结自身的实习经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国家也要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为骨干,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达到推广的目的。因此,培训和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打下人才基础。
2.2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形成体制保障。
机制的欠缺往往制约事物的发展,同样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广,与缺乏相应的机制是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以确保新技术能有效实时地得到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管理体系,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组织建立合作社之类的机构,形成农业经费管理制度,使这些经费合理应用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当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机制后,农业技术推广便有了更好的保障。
2.3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
农村与城市不同,没有现代化的办公楼,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艰苦,这无形中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所需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难以留住这些专业性人才。所以,适当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能起到留人的作用,也能提高这些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留住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这个队伍便也强大了,个人的能力便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在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一些外部环境的改善。
2.4国家政策的支持。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国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免费培训、优先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等,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结语。
农业要发展,技术支持是关键,而作为技术传播的农业推广人员尤为重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所以,要落实相关政策,采取上述途径和措施,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使先进的农业技术能落实、实施,从而早日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目标。
农业推广论文篇十五
随着传统农业(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向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快速推进,蔬菜产业已成为区域性(县域)农业生产者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区域性蔬菜生产者现代农业科技素质,推广良好农业规范技术措施,在田间生产领域树立科学、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促进区域性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前提,也是减使农药的关键因素。
农药减量;途径;对策。
澄江县地处滇中腹地,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小县,耕地总面积9.6263万亩,由于区域内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交通运输便利等客观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者农业种植经济收入欲愿的增强,20xx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67万亩,占耕地总面部的58.9%,全年蔬菜复种(产出)面积为20.29万亩次,总收入达7.88亿元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50.67%,蔬菜生产已成为县区农业经济持续增收的引擎器。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促使周年持续生产、坝区蔬菜复种指数为4~6茬,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为害,同时次生病、虫害演变成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在生产中表现出:发生种类多、危害大、为害重的严峻趋势。而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蔬菜生产专业知识背景,田间生产管理技术的主要获取渠道为: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者间相互交流及自我经验,从而促使生产者盲目、泛滥、超剂量、高强度(高频率)使用化学农药投入量,加剧了蔬菜商品潜在风险的突发性及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消费群体越来越高度关注生自身消费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对生产者、生产企业及国家职能部门最强烈的诉求,因而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因此,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完善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生产者的农业科技素质,从田间生产着手改变产业生产现状,树立:生产—市场—消费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理念,科学、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是区域性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生产者经济持续增收的关键。
蔬菜生产具有生产周期短、经济收益高、因而在具有水利、气候、交通、农耕种植水平高的各生产区域(县区)蔬菜产业已成为名附其实的农业经济引擎器。区域(县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限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及创新能力的驱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化能力,土地流转在区域内大规模的推行难以进行。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10~15年)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模式仍以家庭单元生产为主。生产区域内人多地少、适宜蔬菜生产的耕地资源稀缺,土地复种指数高,全年持续循环生产,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加剧。而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几乎缺乏生产专业知识背景,自我田间生产管理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生产资料经销商,缺乏自我判断的决策能力,迫切需要生产者主动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级知识及生产管理各项技能。因此,构建现代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维护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农业经济持续增收,以生产者为主体,需求为目标,把现代产业生产知识(信息)、技术技能、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引导、咨询等方式,传授给参与者使其自愿改变不良的生产行为及固有观念,从而提高田间科学生产管理及决策能力,适时、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实现自我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消费三为一体的良性协调发展模式。
区域内蔬菜产业全年生产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同时由次生有害生物演变为主要有害生物,发生猖獗为害,生产者为维护预期经济收入的持续性,增加农药的投入使用成为生产管理中唯一有效的选择手段,从而加剧了商品蔬菜安全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为此,着力于构建蔬菜产业植保预警控制体系,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技术,信息资源等,及时监测农业有害生物发生为害特性及趋势,为生产者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对策及措施,最大限度上减少农药投入使用。依托产业基地、生产经营实体开展有害生物统防统治、综合统治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工作,辐射带动家庭单元生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动自我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管理方式的容合,从而改变以往生产者获取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及技术的岐道,避免生产中盲目、泛滥、超剂量、高频率使用农药生产现象的再发生,因此,加强产业植保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着力点,维护区域性蔬菜产业良性、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蔬菜属于外来物种,不同于本土农业种植业,其生长周期短、品种多样化、经济效益高、生态系统脆弱不稳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世代重叠、对蔬菜生产具有危害重、损失大等特点。蔬菜生产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区域内生产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无专业知识背景,但他们具有很强的田间生产实践经验,渴望获取、掌握生产管理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开展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新模式,以田间生产为课堂,遵循成人非正规教育原则: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与自我生产需求相联系,学习的过程是学员自我激活参与、循序渐进的进步过程。采用参与式、开放式、接触式(以田间生产为学习教材)充分激励培训学员提高学习意愿,积极主动参与蔬菜全生长季节培训。面对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抓住生产关键环节(生育期)中存在的共性(生产者难以自我判断、解决的)问题,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的过程)。培训中提升生产者田间调查技能训练,对田间重要(主要、常见)的病、虫的发生为害进行系统性的持续观测,从而掌握识别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挖掘、培养学员:田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树立田间生产管理的自信心——独立判断能力(田间管理决策能力)。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基本知识(化肥、农药等)及自我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应用简单的田间试验服务于生产。最终促使自我行为的改变(生产者田间管理的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农药经销商转变为——科学的独立判断能力),开创蔬菜生产新局面:树立科学、合理应用农业生产资源的生产理念。培训的过程是田间参与实践(技能活动)——与自我生产相联系吸取新知识(信息)和经验——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又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田间参与实践是循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知识技能积累掌握的有效途径。组建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团队,整合现有专业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科技素质,充分调动区域(县级)科技专业人员的能动性、主动性,重塑:重专业知识、重技能、重实践的工作氛围,建立产业发展服务职能模式,探索构建产业生产技术支持体系,确保培训运作经费保障机制。选择在蔬菜生产主要区域(村、组)组织生产需求者进行2次全生长季节的田间实践、循环培训,带动辐射周边生产,是提高生产者农业科技知识及生产管理技能唯一有效的培训模式,也是减施农药最有效的对策及措施。
随着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蔬菜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短、复种指数高的特点,在适宜生产区域内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全面替代传统种植业。因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生产者科技素质,科学、合理运用农业生产资源,维持农业产业良性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收,实现农药“零”增长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语文园地四教案(大全19篇)
- 焊接工程总结报告(汇总16篇)
- 最新作业培训总结(汇总18篇)
- 学会感恩初中范本(模板10篇)
- 最新合伙经营合同怎么写(通用14篇)
- 烟花易冷我心依然散文 爱似烟花易冷小说全文阅读(八篇)
- 2023年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报告简短(大全11篇)
- 2023年国庆小长假朋友圈文案句怎么写(模板14篇)
- 电大毕业论文范例(大全17篇)
- 最新劳动节劳动创造了世界(优质1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