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3:05:18 |
  • ZTFB |
  • 11页

读后感是对书籍引发的思考和感受的记录和归纳。写读后感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对话和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读后感是一个主观的表达方式,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会有所不同。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一

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当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高高兴兴,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快乐,才会激发上进心,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有健康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途径也只有一条:爱。惟有平时对学生爱的累积、爱的责任、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你,爱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该学会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感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融洽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单位同事的互助互学中。

学生是成就名师的最好专家,而教师的反思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教师存有“反思之心”,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会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师不断反思,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教师必然是幸福的。

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长得顺利。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宽容别人、帮助别人,学会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心态决定着我们幸福的感触,教师的心态应该是宽容的、平静的、阳光的、热烈的。平日里,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时,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快速调整自己,保持一颗好心情。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阳光和幸福。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心境。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美好,学生又是如此的可爱。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二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将决定着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还是关闭一扇大门。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是片面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老师、家长逼着提高一点点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师家长带来一时的喜悦,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而且这种提高是没有源动力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教育需要唤醒,唤醒后进生的喜好、唤醒后进生的心灵,让他们先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对待学习怀有快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才会取得真正的转化效果。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三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早期儿童教育的一本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的色彩。这本书虽是理论性的,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无趣,反而有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人感觉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的分析都未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现将精彩之处做摘录:

人类只有通过想象才能领略未来世界的模样,否则“进步”将变成机械的和不足挂齿的。

书中有个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猫捉老鼠,小猫不会捉老鼠,对老鼠不理不睬,于是叔叔打了小猫一顿。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后小猫见了老鼠就直冒虚汗,颤抖不已,逃之夭夭。小猫是正常的一只猫。而我们每个人,都和这只小猫是一样的,一味的惩罚只能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正确的约束并非产生于外部的强制,而是产生于使人自然地去从事那些喜欢的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里习惯。

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安定与艺术,却不能产生进步与科学。这是将近一百年前的判断,现在看来,中国还是有变化的,而且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倒过来了。

中国的文人墨客显得过分多疑和懒散,而日本的教育产品又显得过分教条和强悍。

须知教师爱学生应当胜过爱国家或爱教会,否则他绝难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战战兢兢与勃然大怒是极为相似的情绪,那种表现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备最无畏的勇气。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即使在动物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现。

从一开始起,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孩子看作是家里圈养的小动物。从最早时候就应将孩子当作潜在的成人。

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其实大多是后天的,如果未经成人渲染,它们根本就不会产生。本来没事,经常吓唬,孩子就害怕了。

对危险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惧则大可不不必。

战胜恐惧的经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体会。它易于唤起孩子的自豪感:当他因勇气而博得赞许时,将终日喜形于色。

害羞是胆怯而令人沮丧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因部分是因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须坚守社交礼节。在中国,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几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须有严肃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会崩溃。

残忍是以将本人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乐,勇敢则是对个人的不幸不动声色。

真实和坦率能够化解困难,而压制性的道德训练的企图则只会使困难增大。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从小未遭到恐吓长大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之故,而是因为他压根就不会想到有别的做法。

惩罚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强说谎动机。

永远不要装作一贯完美无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会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会过多喜欢你。

对孩子以惩罚相威胁,实际上则无意实行,这种谎言对孩子影响极坏。

惩罚应当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关于惩罚与夸奖,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谨慎:

第一,无论夸奖或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宜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前者产生鄙视,后者产生怨恨。

第二,责备的应用应远比夸奖少,生效后,不应继续使用。

第三,对于理所当然之事不应夸奖。

不要泛泛的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鼓励他去做一件足以体现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缺少游戏,孩子就会变得呆滞和神经质,他失去人生的乐趣,并增长焦虑的情绪。

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告诉孩子,他们必须富有爱心,你就是在冒制造骗子想、小人的危险;但若你使他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关于性教育有两条规则必须贯彻始终: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便是充满破坏性的。

所传授的周四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以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不盲从,坚持真理。

这种知识性知识本身并不坏,坏在只是沉溺于某个特殊话题的习惯。痴迷的毛病不是在一开始通过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耳熟能详,却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会使之更加恶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及精确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余的品质便会随之产生。

应当鼓励年轻人将一切问题都视为尚无定论者,且能将任何意见都当作争论的结果而予以抛弃。也就是培养批判精神,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死记硬背,不允许出错。没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怀,只是活动的书柜。

追求准确的知识易使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事实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儿童挑明。令儿童背诵诗篇,可以培养这种重要的精确性。通过调动兴趣及重复获得精确性,则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

开始就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话题有两类;一是从地质学到人类及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概观及进程,其次是扶弱济危的英雄豪杰充满戏剧性情节的故事。

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调教本能以使之产生和谐的品性,这种品性是长于建设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冷漠阴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聪慧的。

总之,教育应是充满爱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应是有这些品质的。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四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五

在这个特殊的五一劳动节里,我阅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是一种美好品质,它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劳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都是用来赞美它的;劳动,是国泰民安的源头,让我们先从自我做起,努力奋斗,不负青春!

20xx年初,港珠澳大桥开始建设。管延安由一名普通的钳工变成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主人公,他的任务艰巨,可他坚持不懈,螺丝拧了拆,拆了拧,他并不觉得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管延安还练就了左右手拧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高精准水平。正是因为这些建设者们当年的努力,才有今天汽车在港珠澳大桥上川流不息!只要热爱劳动,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在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追求的不是优秀,而是精益求精,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劳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坚持不懈是劳动中的一部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铁杵成针。是呀,困难就是一根铁杵,但只要我们不断磨炼,不断钻研,它也能变成像针一样的小事。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还要学会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不要退缩,只要肯钻研,多动脑,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

20xx年6月,徐芑南接到了一个任务:设计建造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虽然当时徐芑南已退休6年,身体也不好,但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徐芑南带领着科研队伍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蛟龙号”下潜度达到7062米,让我们感到骄傲!而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徐芑南的贡献!这个事例让我体会到:无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竭尽所能,必有收获;相反,如果半途而废,则一无所成。这让我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头”。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成功而努力!

美好生活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拼搏、努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六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七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12年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将决定着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还是关闭一扇大门。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是片面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老师、家长逼着提高一点点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师家长带来一时的喜悦,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而且这种提高是没有源动力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教育需要唤醒,唤醒后进生的喜好、唤醒后进生的心灵,让他们先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对待学习怀有快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才会取得真正的转化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八

最近我很高兴阅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明白了很多关于劳动的知识,也懂得了很多关于劳动的道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千百年来,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劳动让新时代的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有行动,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古人很早就告诉我们关于劳动的道理,我们也学过很多关于劳动的诗歌和名言。如《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归园田居》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卢梭的“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马克思的“做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如此等等。这些诗歌和名言,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最光荣!

这使我想起了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姐姐到街上发传单。任务是发500张传单,就可领50元的工钱。一开始效率很高,但很快慢下来了。从城南走到城北,腿都软了,才发了300张。我开始懒散了,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时姐姐走了过来,鼓励我说:“加油,加油!坚持就是胜利!”听了这句话,我精神为之振奋,努力坚持着把传单发完,最后我们共领取了100元工资。这可是我俩的劳动成果啊,我挣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俩商量着用:到米粉店每人吃一碗米粉(每碗8元),除掉来回车费(共8元),其余的钱(76元)买书看。通过这次劳动体验,我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书本上的知识和具体劳动实践,让我懂得了许多: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可以锻炼自己,使自己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热爱劳动吧,让我们成为劳动小先锋!加油,奥利给!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九

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我的感触也是异常的深。这本书大致讲的就是多多劳动,为国家,乃至世界造福。

就比如说发明青蒿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不断努力,从黄花蒿中提取到了这种世界上目前抗疟的最强的,唯一绝对有效的药品。

还有从前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读书总要一探究竟,非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懂才行,因此,他通过满肚子的学问,带领全中国,一起进步。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也不胜枚举,就像勇敢守护祖国边疆,两三年才回一趟家的守岛部队,他们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动又佩服的。

更是有些在社会中默默无闻的人,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地付出着,他们有的是放弃城里的美好生活,在贫苦乡村扶贫支教的;有的是在火场救火的消防员,还是在边境不顾危险,扫雷的英雄;还有更多的人,各行各业,大到富商、董事长,小到医生、护士、服务员、营业员、小卖部店长,甚至是早上凌晨就到马路上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也不过还是一塌糊涂,整个世界就会一团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可谓缺一不可。

据科学测试,以后的大部分孩子率领的将是更多的新领域,然而机器人则会慢慢地,更加多地走到我们的身边。到时候的将来,那些没有任何学识的人,最终无一技之长,生活将被机器人替代。

可是,机器又不是人,它不会仔细思考,一旦我们的生活被机器取代,大概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人类不能因为有了机器人,就越来越不爱劳动,越来越懒惰,机器人也同样警醒着自己,要想有更幸福的生活,就要学习,将来劳动造福人类。

所以,我们只能好好学习,创建城市,领导人类文明来到一个新时代!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汇总篇十

暑假期间,我读了《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一书,它使我受到很大的感染。它向我们宣扬了很多关于保育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

杜威说过:“幼儿是太阳的中心。”是的,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一阶段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并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于是便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兴趣班,逼迫他们学这学那,可是小小的头脑哪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是儿童的,作为大人们就应该守护他们的自然,让幼儿过真正属于幼儿的生活,不要作为长辈就进行威逼,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保育就是保护和培育发展中的生命。幼儿园不是小学,所以不应该向幼儿们灌输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充分发展幼儿们的爱、信赖感、自立感、自信心等,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让幼儿园成为幼儿真正游戏的乐园。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打基础,就好像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所以保育者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幼儿进行不断地训练,培育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光彩的。保育并不是让保育者直接给孩子什么,而是要充分促进孩子自身的发展,放手让孩子不断地体验生活,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反复经验,从中获得自己思考、自己行动、自己负责的好习惯。有时,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一不小心脑袋碰到桌子便大哭起来,大人便说:“桌子真坏,我打它。”长期以此来安慰孩子,显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大人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下次小心一点,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个体和环境的互动称之为经验。不可否认,幼儿通过经验得到成长,直接经验是有限的,而人际关系和书本是最重要的间接经验来源。努力培养幼儿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同伴的价值观比说教更有影响力。幼儿阅读绘本是最开心的,《小威向前冲》、《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大野狼》都是很好的绘本,它们可以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给幼儿留下无尽的遐想,绘本并不是要给幼儿带来什么知识,而是让幼儿获得无比喜悦的体验。

保育者应该很好的了解幼儿目前的状态,并制定适合幼儿的目标,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自由的、全身心的与环境、与同伴交往互动,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感性和表现,过适合幼儿的愉快生活,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幼儿从自身出发,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正确认识差距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不再迷茫,不再幻想,不再彷徨,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或许要走的路很长很长,或许这一路上会遇到无数的挫折磨难,只要坚定了信念,再远的路也有到达的时刻,一步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