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科学领域教案(优秀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6:35:52 |
- ZTFB |
- 7页
教案的编写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才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性。教案的评价可以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一
《有趣的三脚架》是大班科学教案,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用不同的事物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2.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
3.激发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乐意对测量进行探究。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
活动难点:发现用不同的事物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道具蛋一个,故事ppt,蛋图片人手一张,测量小工具(盖子、纸条、丝带等。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蛋,小朋友看看,这个蛋是什么样的?这个很大很大的蛋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很大很大的蛋》。
(此环节开门见山,通过实物导入活动,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经验,通过提问:这个蛋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说出蛋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为下面的测量蛋的大小做铺垫。)。
二、看课件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小松鼠在池塘边找松果,骨碌碌,不知从哪滚出一个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蛋呢?小松鼠决定用松果测量这只蛋究竟有多大。
小松鼠会怎么量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方法很独特,小松鼠在测量蛋的时还有个小秘密,想知道吗?“小松鼠测量的时候,先把蛋横着放平,然后把第一个松果和蛋的一边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的整整齐齐。1、2、3、4、5,这个蛋有5个松果那么大。”
这只蛋究竟有多大?(蛋的长度等于几个松果的长度?)。
小结:原来小松鼠测量一个蛋长度时,要和蛋的一端对齐,然后把松果一个一个紧紧挨着排整齐,一共排几松果,但就有几个松果那么长。
(此环节,结合有先前经验说出自己测量单的方法,然后通过小松鼠测量蛋的方法,知道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面自己亲自操作做准备。)。
2.松鼠跑进树林里,朋友们朋友们,池塘边有个很大大的蛋,好奇心最大的狐狸说:“真的,我的去看看”。狐狸跑到池塘边,但是那里只有一只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这个蛋很大吗?”只有我的两只手那么长啊。
孩子们狐狸觉得蛋怎么样?
他是用什么测量蛋的?
他测量蛋蛋有多大?
3.狐狸回到朋友那里,小熊问:“真有很大的蛋吗?“没有,只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小松鼠不服气的说:“你不要胡说,多大的蛋啊。”于是小熊说:“那我去看看吧。”
小熊来到了池塘边,只有一只很小的蛋,“什么啊,只有一只小的蛋,只有我的手掌的一半那么大。”小熊放在手里看了又看。
孩子们,小熊觉的那只蛋怎么样?
他是用什么测量的?
他测量蛋有多大?
(通过小狐狸和小熊对蛋的认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亲自进行测量的欲望,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蛋,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4.过了一会儿,小熊回来了,小松鼠问:“小熊,我说的对吧,是不是有个很大很大的蛋?”这时候狐狸插嘴说:“什么呀,那只是一只很普通的蛋。”小熊没好气的说:“你们都错了,那只蛋很小很小。”好朋友争吵起来。
(此环节,通过故事中小动物们的争吵,再次激发幼儿亲自测量的欲望,并且自己愿意通过自己的方法,验证为什么蛋是一样的,会测量出不一样的结果?)。
三、操作、体验。
1.“奇怪!蛋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他们用的工具不一样)“真的吗?老师把这个蛋画在了纸上,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看是不是这样?”
a组幼儿用盖子量。
b组幼儿用纸条量。
c组幼儿用丝带量。
(分组操作,引导幼儿用生活常见的盖子、纸条、丝带等进行测量,激发幼儿测量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完成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测量的蛋的时候用了什么东西?用了多长?
3.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记录。
你量的蛋有多大?
师:“我们用的蛋是一样的,我们测量结果一样吗?”(不一样)。
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不一样的,但是测量的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的标准不一样。
(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亲自测量蛋的大小,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记录结果,得出答案,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从而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
4.小松鼠狐狸也用我们的办法,放在一起比对,原来,5个松果、狐狸两只手和小熊的半个手掌是一样长的。
四、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今天回家后,小朋友们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工具来量家里的书、茶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绘本《很大很大的蛋》为主线牵引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抛出两个核心问题点——“怎么知道蛋的大小”和“怎么知道测量结果的对错”,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已经不是故事之外的旁听者,而是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他们成了故事向前发展的推动者,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也较好的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三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四
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学前儿童分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能按事物表面的、具体的、简单的特征进行分类;
2.能根据事物内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但脱离不了具体情景和功用;
3.开始根据本质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能抽象出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
基于《指南》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成了《有趣的分类》这节教学微课。
1.通过情景活动,让幼儿感知事物的特征,了解分类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多角度分类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有趣。
1.情景类物品准备。
2.动画课件准备。
以帮小白兔整理杂货铺为线索,引出分类活动。
1.小白兔店里的东西太多,乱七八糟,小兔忙不过来。小花猫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它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2.为进一步帮助顾客准确、快速地找到商品,小白兔提出:“怎样将货架上的商品再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呢?”
以富有动画的课件演示,激发幼儿按蛋糕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兴趣,感知多角度分类的方法。
第一次:按颜色进行分类。
第二次:按形状进行分类。
第三次:按蜡烛进行分类。
第四次:按水果进行分类。
1.将花小猫简单分类的货品,再次细致分类。
2.对比发现:通过再次分类后,杂货铺的商品更有序了。
活动区角里的材料摆放有些凌乱,请小朋友们分类整理一下,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五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等因素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奶粉罐、茶叶罐、废旧小轮胎、积木、木片等。
一、想一想,油桶搬上卡车的方法。
小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呀!我们请来了斜坡来帮忙。有了斜坡我们可以更轻松的将这些大油桶搬上车。
二、说一说,斜坡在生活中运用。
引导语:小朋友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斜坡呢?
小结:是的,小朋友的玩的玩玩梯、住宅门口供自行车、摩托车上下台阶的斜坡、还有马路上的斜坡。这些斜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试一试,利用材料玩斜坡。
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尝试开展不同的游戏。
镜头一:搭建斜坡大比拼。
在已有搭建斜坡的基础上,萱萱和皓皓小朋友用奶粉罐、茶叶罐和竹片搭建斜坡。萱萱小朋友用奶粉罐和一条约50厘米长的pvc管搭了一个斜坡,皓皓小朋友则用一条约1米长的pvc管架在奶粉罐上搭了一个斜坡。他看了看萱萱搭建的斜坡,说“萱萱,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长呢。”萱萱听了后,连忙说我也可以搭的很长。说完搬来许多材料继续搭建斜坡,有竹片、茶叶罐、木块等。这次,萱萱用木块和3片约1米长的竹片搭了一段斜坡,并将这段斜坡与原来搭建好的斜坡连接在一起,搭好后她对皓皓说“皓皓,你看,我的斜坡比你长了吧。”此时的皓皓,仍然用pvc管搭建着斜坡,斜坡长约2米左右了,而且他还在不同方向搭建出了3个斜坡。皓皓听了萱萱的话后,回答道“我的斜坡虽然比你的短,但是比你多呢。”萱萱仔细看了看皓皓的斜坡,说“我也会啊!”说完,也开始搭建起多个斜坡。而皓皓则想办法延长他的每一个斜坡。一开始,他们俩在教室里面搭,等到教室没有空间搭建斜坡后,便跑到了走廊继续搭建。俩人的斜坡越搭越多、越搭越长。有的斜坡从另一个斜坡底下穿过,有的斜坡则从另一个斜坡的上面飞过,许许多多的斜坡交织在一起,坡面与坡面之间的连接处则高低不平。
从搭建斜坡的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中见过不少斜坡,他们对斜坡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斜坡的搭建有一定的经验,他们知道搭建斜坡需要有坡面,需要有支撑点,即一个坡面和一个支撑点就可以构成一个斜坡了。从孩子们搭建好的作品来看,虽然他们能搭出长长的斜坡,能在不同方向搭建出多个斜坡,但是他们的搭建还是比较粗糙的,主要体现在坡面与坡面之间的连接比较随意,连接处凹凸不平。幼儿并没有意识到坡面与坡面之间连接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把斜坡当成“玩具”,而是只把搭建好的斜坡当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各种汽车和各种小球。当有了小球和小汽车后,孩子们开始探索在斜坡上如何让小汽车或小球下坡、上坡。这一游戏的探索,也将使他们认识到坡面之间紧密连接的重要性。
镜头二:斜坡上的小汽车。
涵涵小朋友在操场上用5条长方形碳化积木和长条坡面搭建好了一个斜坡,这个斜坡有下坡,也有上坡。搭建好之后,她便拿起新投放的小汽车,将小汽车从斜坡的起点处往前推,让小汽车利用惯性前进。小汽车下坡之后,在即将上坡的时候卡住了,不动了。涵涵不气馁,她仔细观察了每一段斜坡后,用手将前后的两个坡面调整对齐,接着她又拿起小汽车继续游戏,这次,小汽车没有被卡住,而是跑过了一段坡面停下了。涵涵见状,跑过去拿起小汽车重新回到起点准备第二次尝试。她使出了更大的力气将汽车往前推,结果,小汽车跑到了比之前更远的地方了,却在上坡的坡面上停下了。予涵小朋友再次仔细观察了坡面,又把第一段坡面进行了调整,她把用来当支架的木块立了起来,让第一段斜坡变的更陡了。调整好斜坡后,涵涵拿起小汽车继续玩下坡、上坡的游戏。她使劲儿将汽车往前推。汽车前进的以更快的速度前进着,先是下了坡,接着爬上了坡,最后又下了坡了。见到此景,涵涵开心到尖叫起来了。(录音)。
在这个游戏中,涵涵通过不断的调整坡面和坡度获得了斜坡的一些新经验。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起初,她搭建好斜坡,就想让汽车下坡,却不知道汽车能否顺利下坡与坡面的衔接是否密合有关系。通过尝试与观察,她终于发现小汽车之所以在下坡的过程中被卡住,是因为两个坡面之间没有连接好。当她发现这一问题后,立马调整了坡面之间的连接处,成功的让小汽车下坡了。另外,从游戏中可以发现涵涵还了解到了要让一辆小汽车连续下坡,上下坡,推力和坡度是非常重要的。推力即惯性产生的力,推力越大,速度越大;坡度越陡,速度也将越快。在几次的尝试之中,涵涵最后获得了斜坡游戏中汽车速度与推力、坡度关系的相关经验。
调整做法:
关于斜坡还有很多游戏,与孩子讨论还可以利用斜坡玩哪些好玩的游戏呢?
与孩子商量后,我们增加小木片、纸杯、易拉罐等材料。
镜头三:斜坡我还能这么玩。
新增了彩色木片后,孩子们搭建好斜坡,便在斜坡的出口处将木片拼搭成各种形状,有的用木片拼搭房子,有的则将木片拼搭成一个三角形。有一次,哥哥将木片横放在坡面的边缘上,摆成一列,试图用弹珠将木片击倒。这一次,弹珠并没有击倒任何木片,而是从横放的木片下方滚到了斜坡的末端。发现木片没有被击倒的哥哥拿来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木球,继续着刚才的游戏。不到一会儿功夫,木球成功的击倒了所有木片。哥哥欣喜若狂的欢呼着。童淮、林尹皓等小朋友被哥哥的欢呼声吸引了过来。看到哥哥发明的击倒木片的游戏这么好玩,他们也尝试着在离斜坡最末端处约50厘米左右的地面将木片摆成一列,再让小木球从斜坡上滚出去以便击倒木片。可惜的是,小木球沿着斜坡滚到最末端处到达地面后,便朝着另一个方向滚去,与木片擦肩而过,木片并没有被击倒。老师一旁的林尹皓想了一会儿后说“我知道为什么木片没有被击倒了,因为离的太远了。”说完,林尹皓用手将木片推倒,在紧挨着斜坡末端的地面重新搭建起木片,童淮见状也来帮忙搭建。搭好一列木片后,林尹皓再次从斜坡上扔出小木球,只见小木球顺利的通过了斜坡后,成功的击倒了3片木片,还剩5片木片没被击倒。此时,一旁的老师提出了问题“有没有办法能击倒全部的木片呢?”童淮摸了摸脑袋想了想后,将木片重新排列,并拿来一个大木球继续游戏。这一次,大木球成功的击倒了所有的木片。此时,我又问“还有办法能击倒更多的木片吗?”童淮和林尹皓想了一会儿后,拿来了更多的木片,将木片搭成“井”字形,搭到10层高之后,再次拿起木球放在坡面上滚下来,当大球顺利的击倒斜坡末端的所有木片后,童淮开心的跟我说“黄老师,你看,这么多木片都被击倒了。”
从击倒木片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非常专注,不怕困难,当木球没有击倒木片时,孩子们能够认真观察、思考,并进行调整,直到成功的将木片击倒。大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当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的引发他们思考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推进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孩子们不怕困难的探究精神以及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击倒木片的游戏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趣。从游戏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于力的大小的经验有一定的基础。通过游戏,他们了解了木片的排列离坡面越近,越容易被击倒;撞击力越大,能击倒的木片将越多,反之则越少;同时木片的排列方式也会影响木片被击倒的片数。木片排列的越集中,越容易被击倒,反之,越不容易被击倒。
镜头四:未完待续······。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六
季节在变化,周围的树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落叶树的树叶薄而大,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们由绿变黄、变红,逐渐枯萎并随风飘落。常绿树的叶子肥厚而细小,表面还有一层蜡质来锁住水分,所以它一年四季常绿。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落叶树的主要特征,能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
2.能运用观察、触摸等方式,发现并初步概括出常绿树叶与落叶树叶的不同。
3.对树木的特征和变化感兴趣,知道爱护树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并拍照,观察、采集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
2.活动背景图表、图片,“幼儿学习材料”——《秋天多美好》。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树的照片,讨论发现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
提问:你认识这些树吗?秋天到了,它们的叶子有什么变化?
小结:秋天到了,有些树的树叶会变黄、变红、变干枯,并从树上落下来,这些树叫落叶树。有些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这些树叫常绿树。
2、幼儿分组观察收集到的树叶,发现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不同。
(1)将收集到的树叶按照落叶树和常绿树分别放到两个篮子里,引导幼儿分别选择进行对比观察。
(2)小结:落叶树的叶子比较大,薄而软,颜色变浅、变黄,摸起来比较粗糙。常绿树的叶子比较细、小,厚而硬,颜色多是深绿色,摸上去比较光滑。
3、结合《秋天多美好》分析、判断几种常见树(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请幼儿观察《秋天多美好》第4一5页上的各种树木和它们的叶子,结合经验和图片进行分析判断,记录在图表中,鼓励幼儿说出根据。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探究落叶树落叶以及常绿树不落叶的原因并进行记录,引导幼儿在科学区进行分享。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七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动物翅膀的资料、卡片等,布置“动物翅膀”展。
2、实物投影仪。
3、观察记录表若干。胶棒、记号笔人手一支。
一、带领幼儿参观翅膀展,初步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参观动物翅膀展。(幼儿搜集的资料图片、手工、玩具、图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翅膀展,在参观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它会飞吗?”
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现在我们再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二、第二次参观,学会使用观察记录表。
1、出示、介绍观察记录表“首先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它们的小图贴在左上角,然后根据你观察的内容分别记录在下面”。
第一:“它的翅膀上有羽毛吗?如果有,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没有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讨论,回答)。
第二:“它有几对翅膀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讨论)。
第三:“它会飞吗?可以做什么标记?”(幼儿讨论)。
2、幼儿自由观察记录,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拿上记录表,选择你感兴趣的动物去观察吧!”
3、集体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记录的结果。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2、“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3、“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4、“你还知道有那些动物也有翅膀呢?它们的翅膀又是怎样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幼儿畅谈。
“小朋友们想得真好,我们一起到班上去把我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吧!”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八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和满足。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难点:
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打印纸(约40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总结: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愿受纸杯的神奇“力量”。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九
1、能在游戏中发现、感受、观察并记录探索过程。
2、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探究结果。
3、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经验准备:有抛硬币的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
1、硬币人手一个、抛硬币记录纸。
2、二个盒子(第一个智慧宝盒里面放入6个黄色的球,第二个智慧宝盒里面放入3个白球3个黄球)。
3、操作袋、结果卡人手一份(操作袋里装有红色雪花片及绿色雪花片)。
一、倾听故事,引起猜想。
二、猜测验证,初步探索。
(一)游戏:抛硬币,了解不确定的结果。
1、猜测:这些硬币落下来都会是正面朝上吗?(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亲自验证,并记录结果。
4、小结: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结果不确定,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描述。
(二)游戏:摸彩球,了解确定的结果。
1、游戏体验:让我们一边做游戏一边想办法。
请两名幼儿分别从智慧宝盒里任意摸出三个球,看哪个人摸出的黄球多。
2、猜测(1):为什么第一位摸出的都是黄球,第一个盒子里有什么秘密吗?(猜想后老师揭开盒子)。
3、交流: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从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4、小结: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一定能摸出黄球,不可能摸出白球。结果是确定。
5、猜测(2):为什么第二位小朋友有时能摸到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谁来猜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幼儿说出各种答案、教师揭开盒子,盒子里有白球也有黄球)。
交流:当盒子里一半是黄球一半是白球时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可能会是什么颜色?
三、经验迁移,再次验证。
游戏:换雪花片,再次验证确定的结果。
1、幼儿按照结果提示卡调整袋子里的六片雪花片的颜色。
2、幼儿操作,老师帮助验证。
小结:要让摸到的雪花片一定是绿色,那袋子里都要装绿色的雪花片。要让摸到的雪花片一定都是红色,那袋子里都要装红色的雪花片。
四、巧解难题,拓展探究。
那么,阿凡提会怎么做才会两面都是正面呢?
小结(联系生活):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从出生到现在我肯定吃过食物了。时间不可能会停止,这些都是确定现象。也比如今天下雨,所以明天也下雨吗?(不确定)这就需要你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
1、明白“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日我们要去找找苔藓,能够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貌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所以人们走路要细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坚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一
1.玩迷宫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2.对迷宫活动感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小花猫捕鼠队》、题目卡、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导入活动。
教师当火车头开火车,想要坐上火车的幼儿必须回答一道10以内的加减法题,才可以坐上火车,游戏结束时,教师说:“火车到站了,请小朋友下车吧!”
二、教师出示挂图《小花猫捕鼠队》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1.小花猫们要到森林里去干什么?小老鼠藏在什么地方?小花猫怎样才能找到小老鼠?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迷宫,看一看迷宫里面有什么?
3.迷宫入口提示的什么?(必须按得数是8的路线走,要不然会有危险)。
4.请幼儿自己讨论,自主发现迷宫的路线。
5.请幼儿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走迷宫。
6.教师与幼儿共同概括,总结出正确的路线。
三、操作活动。
请幼儿按要求完成书上的作业,帮迷路的小鸭子送回家。(路线要按照得数是5的方向走,才能安全的回家。)。
【延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游戏玩法:所有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举起来做山洞状,作山洞的幼儿一起说儿歌:老鼠老鼠坏东西,偷吃粮食偷吃米,我们请来小猫咪,捉住老鼠保住米。圈外放上沙包若干,作粮食。选五个小朋友做老鼠,在圈里想办法钻出洞口偷粮食,圈外两名小朋友做猫。被捉到的老鼠就不得回洞了。游戏反复进行。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二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三
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泛,雨伞则因为使用方便,又最具装饰味和美感而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下雨时,行进中的孩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各式各样的伞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各种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篇十四
谁的龙舟跑得快(科学)。
端午节主题活动中,幼儿被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种龙舟吸引着,他们纷纷拿着龙舟炫耀“我的龙舟跑得快”,还在桌上推着龙舟玩。如何让龙舟跑起来这个问题,激起了幼儿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的有关让纸船动起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探究龙舟如何前行为切入点,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幼儿直观感知力与龙舟前行与速度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龙舟前行需要外力作用,感知力与龙舟前行速度的关系。
2.能用多种方法探索使龙舟前行的秘密,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油光纸折好的龙舟每人一个(材料大小、轻重相同),大水盆4个,扇子、塑料板、吸管、打气筒、木棍、光盘、筷子、易拉罐等材料。
活动建议。
1.出示油光纸折成的龙舟,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想让龙舟前行的方法。
小结:刚才小朋友说可以用嘴吹、用扇子扇、用手划水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让龙舟前行,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2.分组操作,探索让龙舟前行的方法。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内容,帮助幼儿掌握记录的方法。
(2)分组实验,为每组幼儿提供扇子、塑料板、吸管、打气筒、木棍、光盘、筷子、易拉罐等材料,请每名幼儿选择材料,用自己想到办法试一试,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试一试”一栏。
(3)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龙舟前行和“力”有关,可以用“吹”、“扇”、“拨”等方法让龙舟在水中前行。
引导幼儿动手试一试,找出自己室验中最快的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在实验记录上。
4.举行“龙舟竞渡”大赛,引导幼儿感知力与龙舟前行速度的关系。引导幼儿用自己最快的的方法参加比赛,看谁的方法速度最快。
小结:龙舟前行的速度与操作材料产生的力量的大小有关,操作材料产生的力量大,龙舟跑得快;产生的力量小,龙舟跑得慢。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活动区里继续探索让龙舟前行更快的其他方法。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追求真理范文(精选10篇)
- 美食嘉年华活动策划书方案(优秀16篇)
- 测绘实习报告(汇总12篇)
- 设备检修工自我评价范文范本(优秀18篇)
- 三年级语文教师学期工作计划(汇总12篇)
- 班级学风管理制度(大全17篇)
- 培训会致辞如何写(优质18篇)
- 2023年物业客服管家工作总结(优质10篇)
- 2023年班子会会议纪要范文(优秀10篇)
- 最新权益部工作总结怎么写(实用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