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术成果论文范文(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7:00:37 |
  • ZTFB |
  • 11页

阅读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请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一

摘要:运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扩大学校体育人口,展示学生体育特长,营造学校体育文化等作用;高校体育社团存有社团经费缺乏、社团管理无序、社团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学校团委对体育社团加强管理,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加强指导,体育社团自我塑造提高发展力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作用;发展。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承受压力能力不足,已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各地高校在发展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广泛地组建体育社团是普遍采取的手段。高校体育社团是伴随着高校与社会的进步,为满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而逐渐产生的。教育部等部委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大力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对于践行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学生情况的转变,高校体育社团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利于其健康发展。

1.高校体育社团作用。

1.1扩大学校体育人口。

体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其作用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然而,高校体育课程课时量每周最多2次,在大学学业中也仅开展2学年。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体育机能、知识的培养仍然有限,尤其是在提高体育人口方面仍显不足。学校体育人口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是指在学校每周参加三次体育活动,每次时间半小时以上,活动强度在中等及以上。仅凭体育课对于学校体育人口的提升显然势单力薄,此方面体育社团便可以发挥作用,能够吸引和促进学生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一些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演出、比赛频繁,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

1.2展示学生体育特长。

高校体育的开展形式,多以“三自主”形式为主,一改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学内容固定的形式。这对于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兴趣,提高参与率有很大帮助。但是,许多项目仍然以教学、比赛等形式为主,学生想要的活跃、释放、展示难以表现出来。体育课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局限性,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完全得到释放,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课被学生诟病的主要原因。通过组建相应的体育社团,如街头篮球、街舞、轮滑、滑板、极限自行车、双节棍等能够满足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带动更多地学生对这些新兴项目、特长项目进行学习,以丰富自己的体育技能,发展一技之长。

1.3营造学校体育文化。

在整个大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触体育相关的活动,即便是作为观众也是体育活动发挥出的作用。高校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有力补充,也是大学生津津乐道、课余生活的主要参与内容。高校体育文化,是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涵之一;高校体育文化也是高校体育育人的无形力量。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发挥体育育人、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活动方面起到助推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不能只靠标语、雕塑、运动会,它应该是丰富多样、实实在在的所在,体育社团便是其中一份子。体育社团在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方面大有作为,比如进行的表演、比赛、宣传等活动,实际上无形中已经对体育文化氛围起到了支持构建作用。

2.高校体育社团存在问题。

2.1社团经费缺乏。

高校对于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基本上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这其中,社团的经费主要靠学生或社团成员义务缴纳为主。当然,体育社团作为学生一个自发的组织,缴纳的会费实际上也是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这些会费的开支大多以组织比赛、开展会员活动、租赁器材和服装为花销去处。然而,现实情况中,社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收取的费用都较少,仅够开展少量的活动所需。这就导致社团发展困难,自我壮大能力差。社团主观部门校团委,受学生社团多、活动频繁等原因,对于社团的扶持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高校体育社团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经费缺乏。

2.2社团管理无序。

高校体育社团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组织而成,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组织不受外在条件的约束和控制,这就导致了社团内部自我管理无序。通常高校社团的内部管理者都是此社团的发起人,或者是社团内技能水平最高者。这种管理形式全靠社团成员的自我遵守与约束,管理者基本上属于维护社团的角色。由此使得社团的纪律涣散,人员随意,章程空白或没有约束力,最终的结果就是难以良性的发展下去。还有些社团则因为管理涣散,集中组织社团活动无序,会员参加社团活动随性,而频繁更换负责人,甚至没有负责人,沦落到有名无实的境地。

2.3社团意识淡薄。

高校体育社团众多,涉及的运动项目也较多。部分学生在加入各种体育社团时,盲目跟从,不加思量。这就为后面加入体育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埋下了隐患。一方面是中途的退出另加社团,使得原有社团人心涣散;另一方便是对社团的期望值过高,而未有所收获时,对社团丧失信心,并间接的退出,使得社团发展受到局限;最后一方面则是很多学生维护社团形象的意识淡薄,为社团贡献自己力量不足,一味的想从社团索取和得到,致使社团对其除名。这些方面的存在,均表明学生在加入社团中意识不到位,对社团不做了解,对自己与社团的关系认识不清。

3.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建议。

3.1学校团委对体育社团加强管理。

高校体育社团一般由学校团委负责管理,这相当于对体育社团的批准、监督、注销都负责。为有序和高效地发展体育社团,学校团委从源头上应该发挥实质作用。首先,严格审批。对于提请成立的体育社团,学校团委应对其申请人进行考察,并对其发展计划进行论证,杜绝没有实力的社团组建。其次,学校团委对于体育社团应开展定期性检查,每学年对于体育社团成员数、活动情况、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定。最后,学校团委对体育社团应采取奖惩制度,即开展较好的社团给予嘉奖,补助会费;对于开展不好的社团应进行合并,甚至是注销。

3.2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加强指导。

体育社团主要由学生自发而成,这其中一切的想法、运行均由学生自己负责。这种发展方式给予了学生自主权,但是也存有一定的弊端。一是学生组织管理经验欠缺,考虑事情不够周祥,容易乘兴而来,但也容易败兴而去。二是学生技能指导方面欠缺经验,难以高效指导会员进行学习,事倍而功半。三是学生的威信不够,对会员的领导难以服众。这些方面的问题,容易对体育社团的发展产生腐蚀作用。为避免类似问题出现导致的社团瓦解、难以运行,体育社团应该邀请体育教师进行相应指导。

3.3体育社团自我塑造提高发展力。

体育社团的发展单靠外力难以有效提升,必须从自身内部做好功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体育社团的发展来说必须开展好自我塑造。良好的体育社团,其内部的体系、会员的觉悟、运行的经费都有所建立或保障。相反,被淘汰的体育社团则正好在这些方面存有问题。为此,一是社团负责人必须提高技能,无私地为会员奉献。二是社团要制定章程,清楚社团使命,完善社团体系。三是社团成员要自我作为,努力为社团发展贡献力量。四是社团运行经费积极拓展,一方面努力发展成为优秀社团,争取学校团委扶持;另一方面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拓经费的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二

近年来,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在终身教育思想与美学理念的影响下,对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体育教育从过去的传授运动技能为主,到现在的按照学生的特点、爱好、兴趣,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参加俱乐部形式课程以及选项课等,激发了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积极性。

健康教育指的是利用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能够自觉地接受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减轻或避免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客观评价教育效果,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健美操作为融合音乐、舞蹈和体操为一体,并在音乐伴奏基础上,利用类型不同的动作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运动项目。

健美操运动具有节奏鲜明、健身美体的显着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塑造美的形体,促进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塑造良好体态,丰富生活内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兴起了健美操运动,并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在校期间的女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后期,因此身体形态的发育基本定型,身体呈现出脂肪偏厚、体型丰满等生理现象。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逐渐丰富,使得高校学生更加注重对新事物的探索,更关注内在气质与修养并追求外在美,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匀称、健美的体型。高校学生对于节奏感强、动作优美,且能够改善外形的健美操更感兴趣。我国部分高校把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健美操运动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在高校设置的选项课中,健美操运动一直占据优势,同时也是一项结合健美、健身与健心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有着较大的锻炼价值。

一健美操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高校学生选项和体育教育简况。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行的一个阶段,是学生树立良好健身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育的重要时期。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知识渊博,同时还必须具备充沛的精力与健康的体魄。所以,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良好的健身意识。这对于他们今后事业的成功、身体的健康以及体育锻炼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尤为重要,应以终身健身与学生健康为核心,选择科学性强、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以此提高体育教育对高校学生健身的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并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健身技能与健康知识。

健美操运动将动作美、姿态美、健康美与形态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一项锻炼价值较高的健身运动。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将健美操运动作为学生体育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并作为选修课或选项课开设,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大部分女学生喜欢健美操运动。

2我国高校学生选修健美操运动的心理趋向。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多数女学生将健美操作为最喜欢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健美操和其他的运动项目并不相同。健美操的姿态优美,动作轻快活泼、舒展大方,表现性强,音乐节奏风格不同,能够激发学生的练习情绪,还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长期参加健美操运动,能够提高学生关节的灵活度,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加强肌肉的弹性与力量,增加心血输出量,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有利于脑细胞的供氧供血,提高大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要求增加健美操学习时数,主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关。

此外,从我国各大高校设置的教学时数来看,健美操教学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满足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欲望。例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安排健美操教学时数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完成教学内容。这使得该校学生要求适度增加健美操的学习时数。

3我国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校的健美操教学情况大致相同,教学内容的设置相似。很多学校是以大众健美操的教学为主,并结合少数身体素质与形体锻炼,在教师示范要领以及音乐伴奏基础上,反复练习。但是通过调查统计,有50%左右的高校学生要求改善学校的教学场地,增加健美操教学时数,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动感强、形体减肥、柔韧的练习动作。由此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一般教学内容的学习。

所以,在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设置一些健身性强、新颖实用的健美动作内容,用来丰富教学内容,让高校生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塑造美的形态,掌握相应的健身方式,陶冶自身美的情操。

二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在美学理念下,结合健康教育。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将以终身体育作为主线,注重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高校学生团结向上、乐观进取的良好作风。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健身技能、保健知识以及健身原理的传授,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健身方法与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的能力,增强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求结合学生身体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生活需求、未来职业要求,朝着健康型锻炼、娱乐性教学的方向转变,改进以往片面强调技术教学的情况。体育教师还应选择适应性强、实用性强、难度适中、健身价值大、容易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此外,教师还要增加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保证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在师资力量以及学校场地允许的情况下,按照学生的体质、兴趣爱好以及体育基础,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或俱乐部形式的课程及必修课,用来满足学生的体育文化追求与体育锻炼要求,让学生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

2强化体育教学,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意识。

健身作为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一项运动,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身体健康是人们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的一项基础条件。有的哲学家认为“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而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则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生活不会幸福,事业也难以成功。所以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充沛的精力尤为重要。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国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以二十一世纪培养人才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为出发点,强调美学理念,以学生的健身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进行体育教学。在健美操的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改革和选择体育教学材料内容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健身方法、健身理论以及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只强调向学生教授“三基”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的传授以及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四者相结合,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良好的运动观,以此进行体育教学。例如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动作要领,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进行健美操练习,并能够控制好运动强度,把健康意识以及健康知识融入到学校的健美操教学中。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培养高校学生终身健身观念,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以此激发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校期间,让高校生精力充沛,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完成好学习任务,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积极参与健身锻炼和体育训练。

总之,健美操作为一项符合高校学生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的运动项目,其健身实用价值较高,是目前多数高校学生喜欢的一种运动。因此,我国高校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增加课时,从美学理论角度发挥健美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笑迪。高校健美操教学实用价值低下的成因与修正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25)。

[2]王玫“.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

[3]陈优君。运动处方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11(25)。

[4]麻江利。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09(25)。

[5]孙娟,王岳。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误区与消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5)。

[6]谢玉萍,谢欣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03(25)。

[7]袁桂才。moodle平台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06(25)。

[8]孙娟,王岳。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误区与消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5)。

[9]那春艳,谷金波。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引入高校健美操课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01(03)。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三

摘要: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大便利。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高校的信息化系统,但是对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都不够完善与科学等,给高校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对当前大数据与云计算背景之下高校的信息化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例如,相关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信息资源贡献程度较低等等,并根据相关建设经验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希望高校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带来的优势,促进整体办学能力和地位的提高,促进高校教育朝着现代化教育方向更好地迈进。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高校教育;信息化。

1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高校信息化教育现状。

1.1初步建立高校信息化系统。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建立有高校信息化系统,例如,高校的一卡通系统,通过刷卡可以实现对学生出入校园的控制,出入自习室、图书馆等地方的监控等;网络校园系统,在这里学生可以实现自由选课,实现成绩的查询、网络课的观看、对教师的评价等等;教职工管理系统,通过联网的工作方式,学校可以统一对教师进行管理,实现信息的高速下达。但是,这些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初步阶段,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层的领域,甚至有些院校以上几个方面还尚未实现。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常常出现系统错误和问题,并且长时间不能恢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1.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信息化基础设施最基础的就是计算机与校园网络,还包括一些音响、投影仪、转换器等多媒体设备等等。我国大多数院校当前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基本都能实现这一水平。但是,这些设备应当算作是更新换代比较快的设施,很多院校的设备已经比较老旧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技术人员维修速度还比较慢。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关系到众多的学生和教师,因此,不仅要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还应当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化程度高的、效果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1.3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一些方面投入使用。

“云”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云计算也比较火热。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的快速收集与处理,实现高校教学和管理效率的大大提高。当前,高校应用云计算普遍是用在财务工作方面,由于云计算难度相对较大、成本较高,大部分高校尚未将其利用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方面。

2高校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2.1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使用使得高校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制度要求难以满足对其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要相关的配套的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再加上互联网上存在很多不良行为,需要对其进行制约,这更加需要完善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建设。但是,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度还比较薄弱。重视硬件的投入使用,忽视“软件”的使用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只管安装设备,却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与制度。

2.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和教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不满的一个问题。在资源共享方面,很多网络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限制,例如,每学年只能选择几门课进行学习,或者直接限制了学生选择课程的种类,明明有庞大的网络课程数据库资源,学生却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有,很多教学资料教师将其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却无法观看和下载,这也降低了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次数。总之,高校想要实现信息化发展,就应当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2.3缺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用。

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的,前期的设备投入,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还有一些资源的购买,后期的设备维护与更换等等,这需要高校长期的、较大的资金作为支持。但是,有些高校就会因为耗费较大成本而不愿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发展。

2.4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不高。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是指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之下对信息化设备的态度和使用情况。很多教师习惯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还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利用,很多教师也不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能实现利用网络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等,这反映出整体上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不能够适应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3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完善大数据与云计算利用相关的制度法规。

完善的制度法规是高校大数据与云计算利用的保障。对于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引发的矛盾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国内外院校的发展经验,制定完善的制度法规,限制一些情况的发生,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也能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

3.2提高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程度。

提高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程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教师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持。高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既然学生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校可以放开对选课以及资源利用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培养。不同的院系由于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的地方,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等等,全面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兴趣。

3.3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用。

高校应当对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进行全面的规划,并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对于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留出充足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避免因为资金不足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受到阻碍的问题。

3.4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不高,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态度问题,他们认为教学应当固守传统,规规矩矩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不需要追随潮流,“赶时尚”,因此,他们不愿意将信息化的设备与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来。二是教师对于互联网与多媒体产品使用的能力问题,不太会使用这些产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态度和能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以提升机信息化教学素养,全面适应高校信息化发展。

4总结。

高校信息化发展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大数据与云计算背景之下高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高校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对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就能够帮助高校实现信息化改革的目的,促进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进步。但是,就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对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认识不清,不能有效把握,使得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当深入把握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深刻含义,深入领会它们带来的深刻改变,完善大数据与云计算利用的相关制度法规,提高信息化资源开放和共享的程度,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用,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等等,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陶玉杰.信息时代高师院校转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与重构[j].考试周刊,.

[2]张茂.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纳税,2017.

[3]周云霞,栗磊,齐平.计算机辅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

[4]朱宝珠.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

[5]杨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

[6]陈飞,陈丽芳,谢振平,王晓锋.面向云应用创新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7]薛丽丽.浅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四

在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推广健身气功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健身气功作为一项“三调”合一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其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现今的学生对新型的运动方式较为感兴趣,气功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运动形式,但其融入到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而学生们都较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健身气功在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推广的优势,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其推广学生较为容易接受。

3.2健身气功在高校阳光体育推广较为容易。

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广是不需要特殊的一些体育器械设备的,其运动的场地也受运动方式的限制,教师只要在空旷的区域对学生进行健身气功教学即可,所以,在高校开设健身气功体育教学课程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同时,高校在阳关体育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向学生进行推广。

3.3健身气功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现今社会上大多数人在享受物质经济的同时,也逐渐开始追求“修身养性”,在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推广健身气功教学,有益于学生在健身运动的过程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符合现今社会追求“修身养性”的潮流,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学生个性的培养。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五

穆斯卡莫斯顿曾经说过:“没有哪一种学科能够像体育一样,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和历练机遇”。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做出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在运动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公平竞争和自我协调中进行人际交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种反馈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并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通常可将反馈定义为“告诉某人他的表现如何”,这种简单的定义忽略了反馈对行为表现和塑造认知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反馈是学习过程的基础,主要原因有两个:改进或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或课堂的组织形式;塑造自我意识。

一、反馈的类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反馈:符号、身体姿势和语言。符号可以是评分等级(如:优、良、中、及格等,分数0-100)这些符号可以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尺之一。身体姿势(又称身体语言),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和手势等。语言可以是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并且在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反映出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反馈可分为四种类型:评述性反馈、纠正性反馈、中性反馈和模糊性反馈。以上四种类型的反馈,可以是具体的或非具体的反馈、公开的或私下的反馈、针对个人的或小组的或班级的反馈、及时性的或延后性的反馈、在表现过程中或表现后给予的反馈。

1、评述性反馈。

评述性反馈是运用判断性词语进行教学反馈,既包括正面的词语也包括负面的词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判断。这种反馈有可能有益于维持师生关系,也可能会破坏师生关系;既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也可能妨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反馈的内容又可分为具体性和非具体性的评述性反馈。如:“很好,就这么做!”即为非具体性评述性反馈;“很好,练习排球下手发球时,你能够保持握拳姿势并且手心朝上”即为具体性陈述性反馈。当注重技能学习、更改、或特别注重细节、过程或程序时,比较适合运用具体的评述性反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效应,使学生关注和掌握反馈的意图。反馈的越具体,反馈的信息就越精确和有效。“你让我感到失望”“你还不够好”等反馈,时很严厉的反馈,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使用这样的反馈。无论具体性还是非具体性的反馈,都不能妨碍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

2、纠正性反馈。

纠正性反馈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错误行为进行的反馈,包括对错误的识别和纠正。例如:“蛙泳时不要从左右两侧呼吸”、“下一次要用眼睛盯着球”等。它所关注的重点是错误本身,而不作评价判断。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度使用这种纠正性反馈,可能会导致教师过度关注错误,打击学生继续尝试和努力的积极性,进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3、中性反馈。

中性反馈一般都是如实的描述动作,既不做出判断也不予以纠正。例如:“你的动作套路里包含许多扩展动作”等。尤其要注意语气的使用,有时候语气可以使反馈的形式发生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于使用评述性反馈和纠正性反馈,中性反馈更加认可学生的感受,激励学生在课堂体育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将做出最后结论的机会交还给学生。

4、模糊性反馈。

模糊性反馈无法代表具体的评述,也不能识别错误或者纠正问题,更无法如实客观的描述整个教学活动。例如:“让我们再做一次”,“你还没有发挥你的潜力”等。这种反馈要求接受者对反馈内容的含义做出结论。但是当我们需要准确的数据或知识时,模糊性反馈会引起误会并妨碍学习。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交流时,频繁使用模糊性反馈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缺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系统知识。

二、反馈的特征。

每一种反馈形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目的、关注点和影响。没有哪一种反馈形式是最好的,但所有反馈都对加强和改变教学内容、学习行为、组织形式、塑造自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特征有: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激励、挑战、鼓励学生或拒绝、挫败、迷惑学生;改进或改变标准;显示对学生的尊重与否;鼓励或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兴奋或丧失信心;增进或摧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

三、反馈的.组合和目的。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单一的四种反馈组合成多种不同的形式。当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三者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时,任何单一的反馈形式都无法满足课堂的教学需求。所有的反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强化或者改变教学内容、学习行为和课堂组织形式,它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氛围,反映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反馈的优缺点。

1、评述性反馈的优缺点。

正面的评述性反馈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得到激励和强化,愿意重复动作练习。但是,连续的、习惯性的正面反馈如果过多使用,学生会逐渐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学生会觉得无论怎样的表现都将获得奖励性反馈,进而产生懈怠。负面的陈述性反馈会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暂停错误的动作,但是重复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不愉快,变得压抑,挫伤学习积极性。

2、纠正性反馈的优缺点。

纠正性反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之处,把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地方,进而重做以后出现正确动作的可能性会更高。但是,如果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无法及时的纠正指出的错误,在反复练习中可能会产生挫折感。

3、中性反馈的优缺点。

中性反馈可以客观实际的表明教师认可学生之处,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有效交流,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提高。但是,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纠正性和评述性反馈的学生会产生不适应,导致学生会催促教师予以评述性反馈,例如:“老师,这个动作您觉得怎么样?”等。4、模糊性反馈的优缺点模糊性反馈有利于在课堂创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它也会干扰有效的学习和任务的精确传达和落实。

五、总结。

体育是一门关于运动技能、比赛规则或自由创造动作的学科。课堂反馈实施的教师就是重点。反馈意见来源于教师的价值观,尽管学生是反馈的接受者和受影响者,但反馈意见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主要体现权威者的反馈意见和判断。总之,反馈有助于塑造一个人的认知、个性和人生观。因为每一种反馈方式都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教学活动,所有反馈方式的拓展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感知进行扩展。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影视运用反馈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喜好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muskamosston,saraashworth.体育教学风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2]汪康乐.体育教学方法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2.

[3]谢月静.如何使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更具实效性[j].体育世界,.12(3).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六

隨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强调要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更要重视高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突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能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或者开展公选课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这有利于增长学生对艺术知识以及音乐理论的学习,增长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音乐教学而言,教师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如何熟读歌谱,并从中体会到轻音乐、交响乐以及其他类型的通俗音乐所带给自身的力量。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需求比较多样,其脑子里也并不是只有英语单词、高数知识等相关内容[1]。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去获得艺术的营养成分,能在抽象思维之外获得更多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形象思维都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不可或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人生才能更加的绚丽夺目。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主张的六艺之中就强调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孔子也亲自实践,并虚心地向专家请教。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要求其在乐的基础上学习仁义,最终达到最高的境界。音乐能有效地完善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在众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提升音乐教学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突出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

2.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所存在的问题。

2.1音乐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音乐艺术教育对于许多家长和学校作为上得名校的加分工具,音乐艺术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艺术人才的高度来培养,音乐艺术教育局限于音乐专业小众化教育圈。曾有专家对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都肯定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如图一和图二高校音乐艺术课程的课堂情况),但其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喜爱音乐,极少数的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单单是学生兴趣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学校和社会对于音乐艺术价值的不重视,传统教学理念对于音乐艺术的轻视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音乐艺术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高校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不重视,加上许多高校本身收到资金的限制,使得许多高校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目前,除去一些音乐艺术的专业学校外,大多数非艺术类院校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不重视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常态,加上许多高校主要将资金用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当中,对于高校自身音乐艺术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大大不足,虽然许多高校都在提倡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等综合素质,但投入的不足破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只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实质化的发展。

2.2音乐艺术课程设置不当。

大多数高校由于教学投入的不足,加上本身对音乐艺术教育的不重视,使得许多学校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当。在课程上,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艺术课程不当一方面表现在课程较少,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关联性小。课程较少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非常困难,教师要必须非常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对音乐艺术课程中许多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学生学到的音乐艺术知识也就极其有限,长此以往高校音乐艺术根本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许多高校对于音乐艺术相关课程的设置关联性小,学生学的音乐因数知识跨度太大,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致使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3.1音乐艺术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趣。

音乐是人精神世界的营养品,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音乐教育不能采用说理的`方式进行,其更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不断地熏陶以及感染最终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德国一位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关注音乐本身,而是重视对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在人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高校教育中缺少了音乐艺术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就变得不完整。学生没有音乐审美意识就称不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精神生活中所必备的东西。在一次学校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学生都喜欢音乐艺术教育,其也希望能开设更多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这对于深化学生的思想品格,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不是能用语言所能传达出来的。

例如:《命运交响曲》这首音乐,其被誉为命运的敲门声。在让学生欣赏这首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命运的敲门声,并从中体会到作者与命运抗争的力量。音乐将声音与形式融为一体,其中包含着音乐家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并通过声音传达给学生。通过这种艺术教育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美化。

3.2音乐艺术教育促使人身心健康。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能给予学生美感以及幸福的真实触感,透过声音能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其能给人带来美的精神感受,促使学生产生一个良好的情绪。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其能无形之中感染人,促使人向善向美,促使人们的精神境界更加高雅或者振奋[2]。首先,音乐会带给人轻松、愉快以及缓解压力的作用,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显然,音乐艺术教育会较大程度地影响人的心理。就目前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学生需要具备一个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这些压力。人的物质生活的提升,人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温饱上面,其更需要人心理健康,形成一个高雅的生活形式。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这为学生走向音乐打通了一个通道,学生可以走进音乐,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无形之中变得更加开朗和大都,拥有善良以及向上的品质。有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是伴随人的一生而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3.3音乐艺术教育丰富人的想象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刺激人的感官,促使人感受到音乐的美。而这种美的产生是需要人联结生活区想象的。人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感受美,这是美感是人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以及艺术想象,长此以往,人们便会形成这种能力[3]。音乐艺术教育促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以及灵敏,将人们塑造成为一个想象力更加丰富的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显然离不开以美诱人以及以情感人的方式,促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真谛。例如: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开展“钢琴比赛”、“歌唱比赛”以及“校园歌手”之类的节目,在这种音乐活动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以及独立性,学生可以自编自导以及自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促使自身的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满足自身的表达欲望。

3.4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给予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直立的开发,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法国雨果文学家就曾经说过:数字、文字以及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重要钥匙。就自然科学而言,其更加重视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让学生联想去将事物的真实面目揭示出来,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而通过音乐训练,其能促使学生左脑以及右脑均衡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歌词中包含着很多诗情画意的东西,具有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有利于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认知,接触到更多广阔的思维方式。当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避免机械地唯物主义思想,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宽度,能更加灵活地应用知识。

3.5音乐艺术教育具有教化以及感染人的作用。

通过开展音乐艺术教育,其能塑造人完美的人格,促使全民的素质进一步提升。在很久之前,我国名人就已经意识到音乐教育具有教化人的作用了。音乐教育的三大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净化以及精神享受。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充分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培养人以及陶冶人的作用[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表现了音乐艺术教育是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质的。音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时具有时代性意义的,其中涵盖了深刻的民主审美观念,属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音乐就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以及勇敢勤劳的精神状态,将我国人民勇敢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状态充分地刻画出来。在欣赏这首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具有教化人以及感染人的作用。

4.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措施。

4.1提高高校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首先,高校必须认识到,随着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音乐素养又作为学生未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大体现,提高高校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成都,真正落实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相关举措,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的变革。

4.1加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投入力度。

为了保障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举措的落实,首先应加大各大高校应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音乐艺术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两方面突然。首先,加大对于音乐艺术教育设施的资金方面的投入,保障音乐艺术教育相关教学设施配备齐全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的使用;其次,还必须加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选用音樂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定期对高校音乐艺术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素质有助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4.2合理设置高校音乐艺术课程。

在高校音乐艺术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应适当增高音乐艺术必须课程课时量,增加音乐艺术选修课程的种类。其次保障多种音乐艺术课程的关联性,满足学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艺术课进一步的发展探索的需求。

5.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其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分意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以及作用,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刘宇.浅谈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6,28(15):67—73.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七

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这一角色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社会要求,教师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教师作为贯彻这一理念的关键,该如何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正确引导学生终身自主学习?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中介理论(mediationtheory)指出,自出生起儿童的学习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预和影响,这些成人首先是父母,其后是教师,费厄斯坦把他们称作中介者(mediator)。他们选择有效的中介工具或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刺激,以帮助并促进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属于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满怀激情,生动传情,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兴趣高涨,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在教学中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教学效果较好,成绩突出;另一种情况则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机械重复的做题,呆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教学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一沓糊涂。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其实,这就是课堂气氛与效果的不同。

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起好中介作用,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一、采取多种有效的导入方式。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要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这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针对性,同时,导入的材料要新颖。课堂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1、实物导入法。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导入新课,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眼前一亮,使他们能立即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2、问题导入法。我们可以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参与到讨论当中,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除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如何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教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

2、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3、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不应歧视差生,激励、鼓舞是教学的真谛,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个人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来感染学生,运用各种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带动学生,用微笑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用幽默的话语和期待表情使学生信心百倍、兴趣盎然。教师就是一个表演者,我们的态度、言行、一颦一笑都能极大地影响你的观众——学生。如果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学生自然也会跟上我们的节奏,将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掌握各种激励性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扬会给学生巨大的鼓励,也有利于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itright!”、“that’sit!”、“welldone!”、“iknewyoucoulddoit.”这些话语都能让学生不断增强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鼓励积极的课堂参与。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五、利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一种容器,学生有表现自我和得到他人赏识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中介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八

摘要: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为例,浅析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融洽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实践;基本原则;作用。

谈到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通常是指通过有关音、体、美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氛围的传授与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陆续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如果对这些艺术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进行普及的话,那么它只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而真正需要艺术教育发挥作用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艺术教育与实践才能相辅相成。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条件与载体。

由于笔者视野有限,文中谈及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都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校区,承担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载体是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中心本着“以艺育人”的宗旨,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力求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在实践中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具有展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力争创建先进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提高到普及;由个别艺术尖子人才带向全体学生;由艺术比赛的喜人结果和成绩到艺术活动的育人树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到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从各方面延伸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方针和目标,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普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抓提高,院系抓普及”的工作方针,两者紧密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艺术教育要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有丰富、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的配合和补充,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课,进入课内的艺术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教学训练活动还要在课外进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及化、科学化。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艺术教育包括学习与实践,前者旨在提高“功能性素质”,后者旨在优化“人格性素质”。从“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高于理论”,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便无法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无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技艺的升华,达到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重在提高“人格性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作用。

笔者担任大学生艺术中心代理指导老师以后,亲自参与到红山学院的艺术教育与实践之中,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这种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审美作用。

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和谐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审美能力、打造审美境界和陶冶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辅德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这种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感化教育作用以及辅助德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益智作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四)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作用。

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力是经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活动塑造形成的,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具有极其有益的促进功能。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可见,以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被很好地加以激发和培养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具有多功能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她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形成艺术文化素质,还可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培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7,355.

[2]张国宏.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中国校长,(6).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25.

[4]傅有明.中国高教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九

摘要: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阐述了利用学术性群体组织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牵线搭桥以减少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流通环节。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高校也是从事研究的主要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高校的这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多数科研成果依旧停留在实验室的试管里、或仅在学校的研究所里“开花结果”,未能形成商品收益,很多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比例平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5%,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而在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已达8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80%,这说明我国科技成果的生产基地存在着巨大的科技资源浪费。如何降低科技资源的浪费,减少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流通环节,充分利用挂靠高校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性群团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利用他们搭建的具有市场功能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有意识地组织高校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依托市场找项目,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牵线搭桥是值得我们尝试的工作。

1.1科研模式不能与经济活动有效衔接 高校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以教学和学术活动为主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受封闭的办学传统影响,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一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现实生产需要往往产生脱节,许多科技人员缺乏经济观念、市场价值观念,致使他们的研究项目难以做到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的统一。从表面上来看,高校科研成果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每年高校的成果不断鉴定的多,不断登记的多、获奖的多,但实际上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数量少。高校和科研人员长期囿于学术理论范围内探讨争鸣,习惯于从资料、文献中寻找科研项目的选题,结果研究出来的东西,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项目选题脱离了生产实践的客观需求,很难形成生产力。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科研人员他们往往片面地追求理论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一个科研项目从完成课题到发表论文、鉴定成果,再到申报奖励,最后落实到申报技术职称上,该项研究就算完成了并被送到校档案室,成果转让好象根本与他们无关。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部分科研人员在选题方面,不注重市场需求,使科技投入不能有效地回收,不能实现成果的转化。目前高校各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的大量科研成果大都存在这种现象。

1.2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高校成果难以插足。

市场机制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我们说,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乃至一体化。要科技与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必须要有科技的供给动力和经济的需求动力的结合。

当前,由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还不紧密,经济发展本身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科技发展也缺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活力,因此极易造成高校科研成果在向企业转化这个“接口”上脱节。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找到一种比较好的解决“脱节”问题的办法。

我国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轨。在这个转轨时期各项改革政策逐步出台,但措施不配套、市场成熟度不够,不能将各种市场资源合理有效地加以配置。这样一方面许多企业不能摆脱旧体制的束缚,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经济实力,造成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进入企业,高校科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困难的。

1.3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科技成果转化受阻。

高校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开发还受到科研投入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把研究阶段的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装置、新系统进行适应生产和应用的二次开发,即中试阶段,中试阶段是研究与发展阶段与生产经营阶段的中间环节,它既难以界定为科研活动,也难以界定为生产活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不能得到正常的科研经费,企业的生产投入也轮不到它,这一阶段成了高校科技和企业生产两不管的地带。此外,这一阶段的资金投入风险较大,既有技术风险也有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因此,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贷款等常规资金也不敢或不愿投入。

其实,科研投入既是支持开展科研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投入,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科研投入之间呈同步增长关系。高校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加大对高校科研投入,特别是技术开发的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保障措施:第一、国家财政拨款;第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第三、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支持科技成果商品化;第四、科研开发机构要以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研究开发资金;第五、鼓励有关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进步法》规定的保障措施为我们指出了发掘科研经费的渠道,但目前这些渠道仍是不畅。

2技术中介组织之一――学术性群团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重要作用。

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性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随着我国的入世,它的信息交流的桥梁作用日益凸现,它们可为高校与企业提供展示、交流合作的场所,构筑多层次学会信息平台,发挥着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作用。我们说,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了转化,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若没有技术中介,科技成果转化就难免出现梗阻。在我国每年完成的科研项目中,获奖的项目不少,寻找技术、需求技术的企业和单位也很多。同时,我国目前多数学会、研究会挂靠在各高校内,其组成多由许多高层次的学者专家,在社会上享有声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已经具有了市场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前,学会应义不容辞地成为科研成果转化中介的主要导体。利用学会这样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特点,发挥其潜在的价值,在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1学术交流活动的信息市场功能。

提起学会的学术活动,大家通常想到的是它的学术性。实际上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还具有市场功能。学会的学术活动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专家学者参与的,他们从学校、企业、科研院所、部队,从大城市、小城市、农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信息,有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有研究单位对市场的需求,有企业对研究开发单位的需求,有新成果、新产品介绍,有市场行情等等。对这些信息与会者当然都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企业。现在,相当一部分学会举办学术活动时都有许多企业参加,为取得对学会活动的参加权,企业积极主动地缴纳会议注册费,有的企业为了能在会上有一席发言之地还自愿为学会活动提供赞助或经费支持。说明企业已经认识到学术活动的信息市场功能,需要利用这种渠道,寻求企业的发展。

2.2学术活动的技术市场功能。

由于政府机构的改革,一些原来属于政府的职能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这为学会系统开展技术中介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从学会开展的学术活动来看,不可避免地会有技术发展动态、开发研究动态等等,还会有对技术难题最新的研究成果,会有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报告,甚至会有在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对这些成果不仅企业需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会感兴趣。有些单位得到这些信息后会花钱买下这些成果。反过来,企业参加这种活动,也会在会上发布本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信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其他企业也会注意引进,或购买来使用,或将其用于新的设计之中。学会活动的技术市场功能已渐渐被人们所认识。

学会活动的市场功能是确实存在的,我们要努力研究学会的特点,研究学会活动的规律,发掘学会的潜在优势。在当前的形势下,学会等学术性群团组织在保持传统、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力量、科学普及的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的主渠道”之外,还应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中介的主要导体,把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中介工作当作学会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高校在科技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科研成果好比一颗良种,不推广、不应用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不论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如何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如何使高校科研成果得到最大限度的转化,是我们必须探讨和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2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3):32~35。

3孙平安.市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作用.交流,.(4)。

药学学术成果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对于英语这门特殊的课程来讲,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英语教学应凸显语言的交际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即教师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教师应以中介理论为依据,清楚意识到发挥其中介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英语教学的改革,学习者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制自主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教师和学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随着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教师的作用与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与期待。在此模式下,教师充当着自主学习倡导者、课堂活动协调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与他人友好合作和为自己所处的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

对于英语这门特殊的课程来讲,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习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意识到外语教学应凸显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本身是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因此英语专业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其中介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还应该起组织、指导、控制、评估、提升、参与和心理支持的作用,即中介作用。

本文以中介理论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笔者长期工作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第一线积累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的中介作用,以及实现中介作用的具体方法,对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进行了诠释。以期对改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帮助广大英语专业教师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清教师的根本任务,从而为信息时代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提供依据。下面笔者就从两大方面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进行阐述。

一、中介理论。

中介作用理论是由苏联著名的社会互动理论学者、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1981)、以色列心理学家与教育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1991)等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概念,其认为:中介作用是指儿童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其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帮助他开发潜在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赋予能力以帮助学生获得进步、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境和社会应付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儿童从出生起,其学习活动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年人――中介者的干预和影响,包括父母、教师等。这些中介者以其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为儿童选择、组织并呈现各种刺激,同时,通过具体的解释和鼓励来引导儿童对刺激作出更恰当的反应。

费厄斯坦指出了教师中介作用的十二种特征:让对方明白意图;重要性;超越当前的目的;培养胜任感;行为控制;树立目标;创造挑战;认识不断变化;相信积极的结果;共享;个性;归属感。

中介作用理论强调“中介”不是仅仅作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是使用“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的过程。首先,它赋予学习者权利,关系到帮助其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再者,涉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中介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最后,强调学生对中介者意图作出反馈这种相互作用。费厄斯坦关于中介作用十二项特征的描述,对于广大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有效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的重要性。

教师的中介作用意味着教师的“支架作用”,对于英语专业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不仅有助其对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的理解,而且个人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其人格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的建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传递的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中介体。

有效学习的秘密在于中介者与学习者社会性的互动,作为中介者,教师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向着自主化学习的方向迈进。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受到教师、学习环境(学校)、学习同伴及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而教师最先将学生引往自主学习的轨道。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虽然英语基础不错,专注力强,但调查反馈表明他们有着各自的困扰,都感到费时太多,却成效不大;理解力不错,却创造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都极其需要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让自己能够完成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应付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只有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才有能力控制和规范自己的学习、思考和行动,有能力制定现实的目标和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有能力认识和评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只有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某个特定学习任务的意义,让他们明白该活动对他们个人及对社会的价值;只有当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才能真正挖掘出探索知识的方法,自觉、有效地在知识的江河海洋中畅游,着眼现实,面对未来,具有一定的社会情感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当有效地发挥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自由提取知识,充实自己,在竞争的社会里迅速发展能力,提升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真正的历史推动者。

(二)发挥英语专业教师中介作用的具体方法。

中介作用关系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还关系到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习得为获得进步和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应付新的、不期而遇的需求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还应帮助学生变成主动的、能自我控制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但通过调查发现,有些英语专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实施教师中介作用的力度不够,中介作用的意识不强。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上机械呆板操练、教师一人讲解注入灌输的方式依然存在,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进行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时代外语教学观念、方式和手段的变化要求教师对于角色问题进行认真反思。由于信息源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信息的垄断者,因此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中介作用理论的核心是“中介”二字,即教师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过程中充当了助学者、顾问和信息资源的角色,并在学生个体知识建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中介者必须与学习者结合起来,学习者必须是此过程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他们必须愿意并随时准备完成呈现出的任务。中介者还需要帮助学习者以各种方式与外界结合起来,直到他们变成真正的自我行为者。外语教学任务是培养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交流的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基于中介作用理论,笔者据研究所得,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并非局限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获得,还应包括促使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与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相关的中介特征有共享、个性及归属感等三个方面。

共享与合作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形式,因而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使他们懂得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力倡导协作式学习,提倡学生以对等形式学习,在与同学的协作中更加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不能用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学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意蕴,通过在真实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形成对于同一个语言社团的归属感。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

第一,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例如,组织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讲座、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刊、小说,多看英文电视、电影节目,听英语广播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对于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吸收新的语言规则知识,增强语感及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母语干扰等都行之有效。

第二,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或特定学习任务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让他们理解当前的学习活动对他们个体和社会的近期及远期价值,明白完成当前的任务除了达到眼前目的以外,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个人、社会的当前与未来联系起来,把个体学习行为的价值纳入一个更大的框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三,以英语教师自身或其他成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吸引学生,向学生讲述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或者向他们介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经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第四,教师应以扎实的基本功、渊博的学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风格及积极、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影响学生。即以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3。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英语专业教学策略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英语学习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学习效果。英语教学中需转变的思想观念有:

第一,从知识传授转变到技能掌握;

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三,从以课堂学习为主转变到以课外学习为主;

第四,从以读写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

第五,从以单纯的英语学习为主转变到以英语为载体去学习另外一门专业为主。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他们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对于英语教学举足轻重。基于中介作用理论,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发挥其中介作用的重要性,积极用行动说话,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及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学效果。只有当英语专业教师的中介作用有效发挥时,英语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教师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文巧平。信息时代外语教师角色的转换。云梦学刊,,(5)。

[2]刘学惠。语言教师心理学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王革英。“中介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4)。

[4]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