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优质1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8 11:41:06    小编:ZTFB
内部控制环境简介范本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优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1:41:06 |
  • ZTFB |
  • 10页

学习和工作中的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提升,它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式来梳理思路,确定总结的主要观点和重点。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让你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一

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所做的研究和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和描述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记录;第二,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第三,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即评价控制风险,确定在内部控制簿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并作出相应的记录,是注册会计师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的首要步骤。本文拟就此作一讨论。

一般的理论认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描述应该采用“交易循环法”。此法下,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将企业经济业务分成若干业务循环,再了解各循环内的内部控制并进行相应的了解记录。所谓交易循环法也称切块审计法,是指将密切相关的交易种类或帐户余额划分为同一块,作为一个业务循环来组织安排审计工作的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了解内部控制上,其实质就是将内部控制系统划分成若干业务循环子系统,然后再针对每一业务循环子系统进行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描述。然而,我国已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从“内部控制结构”入手去了解和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例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分别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准则的这种规定无疑是告诉人们,在审计实务中应将内部控制系统划分成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子系统,并且,内部控制的了解、描述也应该分别按这三个子系统进行。这样,我们的审计理论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内部控制了解、描述的业务循环法与内部控制了解、描述的结构分析法是两种方法还是一种方法?如果是两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如果两种方法都科学,为什么《准则》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只能采取“结构分析法”?如果是一种方法,又如何理解对内部控制同时按照两个标志(业务循环、结构要素)所作的划分?显然给职业界的人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一、“两种方法”的理解。

把对内部控制了解、描述的业务循环法与结构分析法作为两种方法看待,理解上并无困难。因为无论是业务循环法还是结构分析法都是对同一事物(内部控制)所作的不同划分。审计实务中,人们不可能在一次审计中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作重复的了解、描述:要么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要么按照内部控制结构来进行,这是“两种方法”的基本观点。单独对“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所进行的理解、阐述,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旦把它们和理论的或实务的有关方面联系起来,其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凸现。

把业务循环法作为了解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无疑是对内部控制结构分析理论的一种排斥。因为在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按结构分析理论划分的内部控制结构要素将会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失去了应用价值的结构分析理论充其量也只能是供理论家们孤芳自赏的一种“纯理论”。

把结构分析法作为了解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无疑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结构分析理论应用得淋漓尽致。但这样一来,却与其后的审计程序(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发生了矛盾和冲突。现代审计理论认为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实质性测试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方法,为了与实质性测试的业务循环法相匹配,符合性测试也应该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了解、描述内部控制是符合性测试的基础,如果内部控制按照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进行了解和描述,符合性测试必然会失去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的条件。把业务循环法和结构分析法作为两种方法看待,存在种种矛盾,因此,“两种方法”的理解并不科学、合理。

二、“一种方法”的理解。

“一种方法”最可能的.理解是对内部控制按业务循环法、结构分析法递进划分后再进行了解、描述。所谓把内部控制按业务循环法、结构分析法进行递过划分,也就是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首先可以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划分,划分后的每一业务循环都包含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因此,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描述实际上只要从每一业务循环入手,分别对每一业务循环中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进行了解和描述就可以了。例如,有的文献就认为“了解收入循环的内部控制结构时,应分别对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要素进行考虑。”

“一种方法”的这种理解,表面上看可以有效地解决“两种方法”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仔细考虑之下,“一种方法”的这种理解依然存在着问题。内部控制结构分析理论把内部控制按照其结构划分成三个要素,每个要素都是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加以考虑的。其中控制环境、会计系统这两个要素,人们应该将其作为两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评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控制环境这个要素是针对整个企业而言的,如果将其分裂开来,纳入每一业务循环之中,认为每一业务循环中都应包含着可能是不同的控制环境这一要素,这不仅有违结构分析理论的本意,而且于理也不通。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控制环境所包含内容的考察找到答案。结构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控制环境应由以下部分构成:(l)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2)组织结构;(3)董事会;(4)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5)管理控制方法;(6)内部控制;(7)人事政策和实务;(8)外部影响。很明显,控制环境的这些构成内容只能是针对整个企业而言,不能将其分配到每一业务循环之中。因此,上述“一种方法”的考虑显然也不能成立。

三、一种合理的解释。

业务循环理论、结构分析理论都有其合理的内核,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了解和描述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吸收业务循环理论、结构分析理论两者的合理内核才能产生一种科学的了解内部控制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不是将业务循环理论与结构分析理论简单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其具体思路是:。

1.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进行整体的了解和描述。例如有的文献就认为“有关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的问卷通常可用于整个客户”。通过对控制环境的了解应能满足注册会计师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的要求。通过对会计系统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能识别和理解以下事项:(1)被审计单位交易和事项的主要类别;(2)各类主要交易和事项的发生过程;(3)重要的会计凭证、帐簿记录以及会计报表帐目;(4)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

2.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程序按照业务循环进行了解和描述。因为控制程序主要涉及:(2)交易授权;(2)职责划分;(3)凭证与记录控制;(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5)独立稽核等内容。由于“审计人员了解控制程序这一要素,比了解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要素,更强调特定单项控制程序与特定认定之间的直接关系。”所以,这些应该是以后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如果需要),而且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在不同的业务循环之中。

会计系统的了解记录最好采用文字形式,这样有利于对这两个要素作出较为深刻的描述,容易抓住要害问题。而调查表只能以是、否、不适合的形式作出简单的记录,显然不易满足对这两个要素的记录要求。而流程图这种记录形式在这里则更加相形见绌,尤其是对控制环境的了解,流程图这种形式根本无法满足记录的要求。至于对控制程序的了解记录,则可以在几种记录形式中作出任意的选择。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二

及实施,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深远意义。是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它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我们要将控制触角伸向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使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能真正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三

xx家庭,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军滩社区,家庭成员5人。

xx家庭团结和睦,邻里融洽,热心公益事业,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在20年的时间里,她从一名个体经营户成功转型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所创办的`公司被列为“全国诚信单位光荣榜”,被评为安徽省“优秀防水企业”等荣誉称号。“跃龙”牌防水卷材已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20年来,企业共解决100多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培养了一支200多人的建筑防水工程施工队伍。xx热心公益,连续16年在春节前购买鱼、肉、油、米等副食品,送给家乡困难户当年货。只要邻居和员工家里遇到困难,她都毫不犹豫伸出温暖的手去帮助他们。截至目前,已向当地困难群众捐赠善款和慰问品30多万元。xx的家庭十分和睦。2009年,xx丈夫的哥哥不幸得了心脏病,需要到上海中山医院做心脏移植手术,她不仅主动资助,还多次去医院看望服侍。xx除了有一个儿子之外,还领养了个女儿。如今,只要不是太忙,女儿都会回家来帮妈妈做事情,这份难得的母女亲情,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xx家庭曾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她本人被授予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四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五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迅速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电算化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本文以实施电算化后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为基础,探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

1.引言。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指出“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从制度上说明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随着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特别是it技术的发展,一些措施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有的控制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经济信息,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才能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利于审计及其它部门开展工作,推动现代审计的发展;才能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增强各种信息输出和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可靠性:才能使诸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得以贯彻执行;也才能确保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各单位经济活动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进行。所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是按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输入由会计人员操作外,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得传统组织控制功能减弱。同时,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将输入的数据集中存储于一个数据库文件中,根据程序设定的方式进行多重处理,多层次输出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区分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这虽然使数据处理流程大为简捷,但也使账簿间的相互控制不复存在,使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失去作用。因此手工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内部牵制网,在电算化条件下已难以发挥其作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数据处理方式变化带来的问题。

2.1.1因数据输入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控制问题。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错误,造成输出信息的失真。这就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条重要“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将是垃圾。”因而数据输入不当的控制问题成为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控制环节。

2.1.2责任高度集中于电算化软件系统,企业面临巨大的系统风险问题。一旦系统数据被非法修改、拷贝或是系统程序控制失效,就会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系统风险问题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

2.1.3一些职责的高度集中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的原则。由于数据处理集中进行,导致职责合并严重,会计人员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职务得不到分离,如有些会计人员既从事数据的输入、输出工作,又负责数据的报送,这增加了他们在未经授权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的数据和程序进行修改等操作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准确和安全性受到威胁。

2.2会计信息磁性化带来的问题。手工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记录在纸介质的单、证、账、表上,修改困难,修改会留有明显痕迹,从而便于查证、控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电算的资料如证、账、表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的,资料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打印的账表和存储在计算机软硬盘和其他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档案,可以方便地被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很容易遭到损坏和破坏,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3计算机发展带来的问题。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工作中的进一步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给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信线路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或“”攻击的可能性更大等等。总之网络环境的开发性和动态性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甚至威胁到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对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会计人员大多只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难以适应电算化环境下对内控的要求,给实施内控制度带来困难。

设计并建立周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解决上述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是自行开发系统软件,而是购买商品化软件,将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设计,混淆了执行控制的主体dd因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内部控制的分类应既要概念清晰,又要区分控制的主体,以便明确责任,为此,建议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对系统使用者的控制和对系统开发者的控制两大类,分别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3.1对系统使用者的控制,

3.1.1组织控制。组织控制是指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将系统中的各类人员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习: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将会计组织机构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同时规定各自的操作权限,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信息与输入信息的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对关键性数据进行人工复核,确保输出数据的可靠性,将输出文件中的有关数字与实物核对,进行合理性,输出中是否存在: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如规定用操作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l的上机操作内容等。

3.1.3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控制。对于拥有计算机的单位,无论是否用于会计核算,一般都要求制定软硬件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及恒温等方面的规定等:会计数据、会计软件安全保密措施,如数据备份等规定,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件的修改需报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网络环境下尤为重要的是防病毒控制,可以采用如下控制措施:对不需要本地硬盘和软盘的工作站,尽量采用无盘工作站;采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在网络服务上采用防病毒卡或芯片等硬件,能有效防治病毒:对外来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经过病毒检查,在业务系统严禁使用游戏软件:及时升级本系统的防病毒产品等。

3.1.4会计档案控制。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对会计档案的概念也有所。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应涵盖对打印输出的证、账、表和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存储介质以及系统开发文档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3.2对系统开发者的控制。这项控制不在企业内部,而体现在对软件的要求之中,主要包括:

3.2.3系统程序控制设置合理,满足企业业务处理的需要。程序控制是对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它一般包括输入控制、处理过程控制和输出控制三个方面。输入控制包括:确保输入的授权控制,采用程序密码或运行口令,只有通过授权密码或口令的人员才能进行数据输入;在计算机内设置控制功能,退回和改正不正确的输入记录:设置责任控制,系统通过登记日志文件,留下审核、修改的痕迹等。

处理过程控制,这种控制是指对电算化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通过运行有关程序,可以对输入系统的数据进行检验、计算、分类、排序、合并等。

输出控制,输出资料时系统应能自动记录操作人员的姓名、输出时间、文件名称、数量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贾宗武,康永智,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5李立志,会计信息系统内制特点的演变[j],经济经纬。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六

[提要]本文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传统内部控制风险之间巨大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现状、问题、风险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提出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如何确保系统能够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方法和措施。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的复杂性,是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难度加大。由于电算化系统建立的数据处理方式与手工系统相比有所不同,以及电算化系统建立与系统中没有的控制内容。中原公司发现如对于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都加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难度。各会计软件开发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使所用的财务软件混乱,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便。

(二)操作不当产生的问题。数据输入操作不当问题是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内部控制问题。在电算化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当凭证输入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中的一系列错误。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本身的操作水平。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为了减少操作失误,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差。电算化环境下的安全与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程序操作,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和x客的侵入,从而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四)会计电算化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五)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滞后。中原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使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操作规程也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数据的处理方式、记录方式、存储介质的变化,势必会带动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及内控制度的变化。中原在电算化系统试运行阶段,没能适时调整岗位分工,参照其他公司所使用的制度文本制定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针对本单位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行,内部管理仍是采取模仿手工的管理办法,没有实现重整,岗位分工混乱,权限设置缺乏牵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及会计档案保管、数据备份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一)财务软件使用较混乱导致的会计软件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由于财务软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是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即使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从国外情况看,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

(二)账务处理程序不够规范导致会计工作质量问题。由于财务软件本身对会计数据的来源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化要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会计人员在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制定方面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目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小企业虽然也会根据企业实际管理需要及会计软件规范化要求对原有账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但由于受观念、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现有工作流程大都仍在旧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因而出现了工作流程与实际业务需要相冲突的矛盾,使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下所导致安全性和保密性出现问题的原因。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数据可靠问题的厂家寥寥无几。一般意义上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我国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弱,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的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此外,这些软件的容错能力往往也很差,它们对用户的操作有许多的限制,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心理压力很大,往往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生怕由于错误操作而发生问题。即便一些优秀的软件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但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都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四)会计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还很低,由于一些政策和法规的不合理,束缚了开发人员和用户的手脚。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开发了一批颇有名气、民族品牌会计电算化软件,但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却值得探讨和研究。这必然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理论,而当前的现实是会计电算化理论落后于实践,无法推动会计电算化实务向深层次发展。

(五)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许多会计软件功能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时只能完成少部分功能,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软件中的会计核算功能部分能被使用,但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部分的使用率很低,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就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六)会计电算化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原因。电算化操作人员大都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财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对软件的认识存有局限性,他们一般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机械地操作财务软件,却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另外,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不够系统深厚、更新慢,因此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没能充分发挥出管理软件在管理方面的功能,不但没有完全体现出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而且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一)强化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控制。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是应用企业财务会计原理和成本与管理会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处理方法、流程及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而建立的,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分析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因此,需要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改变会计软件开发模式,进一步加速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在广泛吸收取得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商品化的实用型会计软件,并具有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兼容性,提高满足管理方面需求的功能。为了保证组成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协调一致、迅速、高效地完成整个系统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应本着高效性原则,突破手工系统的框架,改变以手工账表为核心进行会计处理的做法,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使电算化工作取得真正的效益。另外,建议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让通用会计软件更实用。

(二)业务程序标准化。会计核算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结果是会计预测、决策、分析的基础,必须要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真实性。原始凭证通过审查,在录入处理前都要经过相应的权级审批,完整的填制与录入。不正确业务的更正与删除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严格执行复核制度;此外,还要仔细核对输出的账务凭证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一致,以充分保证计算机账务处理的准确无误。会计数据输出也要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章,同时认真做好会计数据日备份和月末备份制度。从核算环节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业务处理合法、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素质,不仅是指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而且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三)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因此,对会计人员人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保守单位商业秘密及财务秘密,不能随意泄漏密码以防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软件系统。另外,为了加强数据的保密工作,可以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硬、软件管理制度,从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四)实现电算化会计的规范化、制度化。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仅有一套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与之密切结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可靠,充分发挥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可以参考的规范化的模版。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作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1、管理控制。(1)组织结构控制。企业的财务部门一般主要从组织形式和组织程序上实行岗位控制,通过几个不同的职能组来实现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控制作用;通过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实核对以及会计主管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审核制度来实现处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2)职责划分。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3)监督管理控制。明确各职能组织部门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与处理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和执行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督与考核制度,以保证会计控制工作能够高质量地进行和完成;(4)档案管理控制。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有关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应定期对所存档案进行备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作为防止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

2、数据资源控制。(1)完整性控制。计算机会计系统通过现代数据管理系统的完整性控制机制来实现,当前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能够对其管理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在逻辑关系上提供语义参照关系机制,来检验和保证数据库系统中的有关数据在进行了相关控制应用操作后仍然保持逻辑上的语义完整;(2)数据加密。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加密和存放功能实现;其作用不仅维护了数据信息的保密,而且使得合法操作人员只能通过系统规定的程序实施操作和控制活动。

3、日常控制。(1)业务发生控制。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鉴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以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2)数据输入控制。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同时,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验,如总数控制核验、平衡核验、数据类型核验等;(3)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就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

总之,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将在会计电算化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性,并将成为当代会计学中最有潜力的新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证券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规范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

第三条、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也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建立运行高效、控制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决策科学、运营规范、管理高效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证券经营实体。具体来说,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章,自觉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风格。

(二)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健康运行与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

(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圆满完成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五条、公司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健全性原则。内部控制机制必须覆盖公司的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员,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经营环节。

(二)独立性原则。公司必须在精简的基础上设立能充分满足公司经营运作需要的机构、部门和岗位,各机构、部门和岗位职能上保持相对独立性。

(三)相互制约原则。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必须权责分明、相互牵制,并通过切实可行的相互制衡措施来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四)防火墙原则。公司投资银行、自营、经纪、资产管理、研究咨询等相关部门,应当在物理上和制度上适当隔离。对因业务需要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员,应制定严格的批准程序和监督处罚措施。

(五)成本效益原则。公司应当充分发挥各机构、各部门及广大职员的工作积极。

[1][2][3][4][5][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八

推荐院校:波士顿学院、佩伯代因大学、佩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等。

会计专业。

推荐院校:布兰迪斯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威斯康兴大学麦迪逊分校、杜兰大学、迈阿密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

机械工程专业。

推荐院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

计算机专业。

推荐院校: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德州奥斯丁大学威斯康兴麦迪逊大学普渡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等。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九

近几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企业中就有效地帮助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与实施,使一些过程上的步骤可以进行省略并且更加的便捷和高效。所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的对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电算化有一定的优势之处,但是这种优势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以下是对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的一些相关分析[1]。

1.理论内容的不足,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有了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所以一定程度上的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改变。由此审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要做一定的调整才能够适应新的格局化发展模式。指定新的相关规定时要侧重一些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反馈、审计人员的入职资格、审计相关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等等。

2.审计工作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基础之上,软件工具的不足。

目前的办公并室内运用的企业内部审计的软件一般是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审计文件管理模式。在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审计内容、审计结果等一系列的审计工作都会运用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制作软件等等。这种软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是却缺乏规范性的要求和系统化的操作,很难与其他工作相融合。

3.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匮乏。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仅仅拥有先进的办公软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的审计人员,正确的制定审计计划,根据计划的具体情况实施审计的'过程,然后系统的分析审计结果,最后做出准确的审计报告。同时这类的专业化人才还要对计算机本身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方便解决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突发状况。

4.内部审计发挥不了作用。

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仅仅只是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完整性,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要求,但是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工作还发挥不到深层次上的作用,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5.审计方法的局面被动。

一般的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经过三个阶段:计算机审计的绕过阶段、计算机审计的透过阶段、计算机审计的利用阶段。而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中。因而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进行审计就导致了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完整性。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化的位置,慢慢地影响其发展[2]。

1.制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面的制度和准则过去的审计内容是在手动的记账的发展中演化而来的,但是现在的审计工作已经运用了会计电算化新技术的革新,原来的审计方法已经不可能在适合现在的社会需要,所以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标准指定新的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面的制度和准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任务。

2.发展审计软件相关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商品化的积极发展。

实际运用的会计电算化审计软件还只是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和当前的形势相吻合,但是在审计的工作过程中这部分的软件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起这反面的产业技术的升级和发展,让这种软件的推广逐步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专业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面核心话题,但是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非常难达到标准。综合性的人才具体的要求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要求,其次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就是对计算机的软件应用问题。如果这几方面的内容都能够到达,专业性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4.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时适应会计电算化的社会。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带给企业内部审计的高要求目标,我们就要做到在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同时绝对不要忘记还得适应新的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所以就能看出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必须要适应电算化的发展才能称之为新时代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改革。

在开展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最好采用不同的办法。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方法与会计电算化的步伐要相适应,并且有效地进行整合,不同的会计系统的处理程序往往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3]。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新的高度。同时为了更高层次地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我们就要把重点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上,不断加强内部调整机制,并且制定相关的整改制度,从而深入研究会计审计策略,充分发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控制作用。这种快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工作量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且使完成的准确度得以提升。找到正确的渠道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去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十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在会计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由原来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到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为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断探索适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成了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单位的活动,保护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活动的合法性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之为完整的体系。

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固有风险。因为在手工会计核算下,要想更改会计数据必须要同时更改相关的会计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一方面工作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会在相关的纸质存储介质上留下相应的痕迹,因此,一般无法对会计资料进行更改。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一般只需要录入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系统会自动根据录入的原始凭证生成记账凭证,并对记账凭证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生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1、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在应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所考虑的问题不是十分全面,致使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与之不能吻合,容易出现微小的差错,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空隙,运用技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2、业务操作中不规范和玩忽职守造成的风险。

企业应用现代化工具替代了陈旧落后、繁琐的手工核算。但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所以,犯罪分子利用内部防范制度的薄弱环节,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合法身份,滥用或盗用操作密码进行越权操作,从而达到侵吞企业财产的目的。

3、计算机维护不当酿成风险。

在电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账目,货币现金,信息存储,文件传递等都变成了文件存于计算机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由于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往往使应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疏忽潜在危险的存在。

4、不可控制的灾害风险。

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如磁盘)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以及一些不法分子蓄意制造计算机病毒,恶意攻击,侵入系统,干扰、破坏系统的设置,破坏程序正常执行及数据的完整。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1]。

1、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

(2)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会对企业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3)系统转换。企业在新旧系统转换之际,应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账、数据库备份,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建议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至少为3个月),以便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4)程序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

2、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管理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分工。

3、组织控制。

是指在系统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约束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职责分工,是指将电算化部门与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相分离。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职责分工,以弥补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硬软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算化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4、日常控制。

(1)数据通讯控制。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2)业务发生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反映业务发生的科目代码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等等,以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4)数据输出控制。为保证合法、正确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使用。对于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打印的账簿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

5、操作控制制度。

[2]。

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具体制度包括: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人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但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须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能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操作现场;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专机专用。

三、应该重视对内部控制的。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为监督并促进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或高层决策机构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应包括: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对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加强电算化会计。企业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移交、销毁等工作。

四、加强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首先,要求决策层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决策层的重视是提高电算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决策层重视电算化,才能实现电算化的及时更新换代,进而提高内控水平。其次,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升华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与应用,为企业更好地防范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内部会计控制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会计风险的深入研究,必将使在会计电算化下形成新的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给企业创造良好的会计效益。

【参考文献】[1]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2).。

[2]王景新、郭新平: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管理出版社,.

[3]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5).

[6]王治安、向显湖:试论我国的会计改革目标[j].四川会计,,(12).。

[7]任多魁: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模式[j].山西财税,1997(11).。

[8]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9).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十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对会计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会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很多复杂的核算方法得以运用使会计核算更准确可靠。

2、增强了提供信息的能力,为使会计职能从单一核算模型向核算和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模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是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在各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进程和趋势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的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履行会计控制职能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会计理论的新发展。因此,要适应这一变化,就应结合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特点,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本着有效、全面、审慎、及时的原则来制订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手工操作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以及账、证、表的定期核对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实行电算化以后,虽然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都没有改变,但却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方法和措施。

1、内部控制形式的改变。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由原来的制度控制变为制度和程序软件控制,内部控制的方式由人员的内部牵制转变为计算机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手工会计的一些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另一方面,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部,如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和发生额的平衡检查和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

2、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重点发生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引进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计算机机内存储介质会计信息的安全防护、计算机操作管理等。由于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数据都源于凭证库,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往来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库输入操作是否恰当将成为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而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出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控制等方面也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重点。

3、会计处理趋于程序化,实时控制增强,内部稽核削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无纸化数据与无纸化交易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使得会计处理程序化。大部分工作是由电脑完成的,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一个业务数据的错误往往会从一个环节蔓延到其他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多的依赖自身的实时控制,审查与复合的控制趋于减少,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4、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控制难度加大,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机房为中心的安全措施已不再适用,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很难保障真实与完整性。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给一些非法访问者以可乘之机,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如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等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加大了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

由于上述影响,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他可以满足现存的经济环境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的综合性控制,要尽量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随着企业会计工作的变化,及时研究内部监控新方法,建立一套适合电算化要求的会计内控机制非常必要。除了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以及建立良好的系统工作环境及软、硬件的控制等常规控制问题之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还要重点关注以下的问题。

1、强化数据操作权限意识,加强数据控制。为适应会计电算化这一应用系统的特殊控制要求,保证数据处理安全完整,必须建立具体的内部控制,其主要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数据权限等级控制。操作权限采用资格确认方法,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使用者授予不同的权限。电算主管享有电算系统最高级管理权限,他(她)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规范,进行权限授予,对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管理。电算系统维护员、操作员有各自对应的权限,不允许进行各种越权操作,如数据录入、查询、修改、更新等。

(2)数据输入控制。电算化会计系统输出质量主要决定于输入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二次输入法等方法确保用户输入正确,降低出错率。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内部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控制,以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的处理控制主要有处理的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和程序化处理有效性检验,数据备份和修复。由于不同子系统所处理的业务不同,所以处理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财务软件应根据各自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处理控制机制。

(4)数据输出控制。输出控制实施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如用以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常用的方法为检查输出数据是否正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能否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表示方式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2、强化日常管理控制。日常管理控制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和系统安全,减少产生差错和故障的概率,应制定严格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

(1)建立稽核控制制度、强化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导致操作人员职责权限相对集中,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措施。这种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的错误。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2)加强安全控制。数据的可靠、信息的安全及信息处理的正确均来自强有力的安全控制。安全控制主要有系统安全控制和网络安全控制,此外,还要加强病毒的防范和控制。

(3)系统维护控制。它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件进行的安装、修改、更新、备份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应由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定期的对系统进行检查、维修、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3、健全档案管理与控制制度。在手工方式下,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形式的纸质上。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都由人工完成。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记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对于会计资料的查询,也是调阅纸质档案为基础。但实行电算化会计后,有些记录较之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凭证、经济业务事项的说明和账簿大多依赖计算机输入、阅读或查询。此外,数据的载体也不同了,信息来源于数据和程序,并一开始就存储在各种磁性介质上。有些业务或处理可能不能被打印出来,只能依靠计算机才能阅读这些数据,阅读分析直观性差。如果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那么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并且数据改动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电磁介质还容易损坏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受潮、磁化、受热和弯曲等都容易使电磁介质受损。这些特点和要求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料保存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问题,必须采取各种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一般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加以控制:

(1)接触控制,即把对数据存储介质的接触限制于有关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档案资料应专人保管,并指定借阅、归档制度。

(2)环境控制,保证各种安全措施即采取适当的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措施。

(3)后备控制,将数据文件的进行定期备份,对于重要文件可以“祖――父――子”的形式保存,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防止会计档案丢失。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并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十二

论文摘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巫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的建构为线索,重点介绍了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三个要素:个性化校园学科资源库,有效的互联。习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灵活的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以及该系统在学校中的应用模型。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学科资源库互联网管理工具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信息化教育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我国以此为契机,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融人.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信息化学科教学的目标,却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师仅仅通过在课堂上使用个别信息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信息化学科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应该包含三个要素,即个性化校园学科资源库、有效的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灵活的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这三个要素互相配合,能使学校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发挥其巨大功能。

1个性化校园学科资源库。

目前,各个地方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或学科资源建设,市场上的基础教育资源可谓五花八门、品种众多,但在一片繁华的背后却同时存在着重复建设、数量庞杂.、脱离教学实际需求等问题。我国可供教学上使用的软件数量滞后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其中适合教师“个性化”需求的更少。而让教师制作适合教学需要的所有课件,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应尽早为教师提供既不受教学方法制约又与每个人的教学风格无冲突、具有单一主题或内容(其呈现方式可以是文本、图形、图像)的集汇的学科资源库,教师可利用学科资源库中的素材,方便、快捷地“组装”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教学软件。

近几年,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涌动之下,原有的统一的教材体制正在逐渐被打破,教育部已经批准十八家出版社从事新教材的开发和出版,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格局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学科资源库中资源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因此,在进行学科资源库建设时,不要针对某一版本的教材,而应该围绕知识点展开,使其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普遍适用。

学科分类是最基本的划分资源内容的依据,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

学科资源库中的资源可分为基础素材、集成单元和课件。为了便于对基础素材的使用,可将素材分为教学指导、教学素材、参考资料和练习测试四类。基础素材根据不同的教学模板构建为集成单元和课件,集成单元也可以直接构建为不同形式的课件。

基础素材库中,教学指导部分包含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实验指导.、参考教材等;教学素材部分包含预备知识、内容讲解一、重点难点、典型例题、常见问题、名词术语、实验实践和图形符号等;参考资料部分包含发展史料.、前沿进展、教学论坛、典型教案、知识博览;练习测试部分主要是习题和试题等。集成单元库中包含案例、试题、试卷、质的评价量规集、课程试验、文献资料、索引目录.、名师讲堂、教与学工具或模板等;课件库中主要包含电子图书、电子讲稿、光盘课件.、网络课件、视频流课件等。教学指导部分的内容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来讲作用很大。教学素材部分一般以尽可能小的单元进行存储,而集成单元和课件,只是对这些素材的链接,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磁盘的存储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调用这些素材,组合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也可以直接调用已经组合好的集成单元和课件,使用起来极其方便。

学科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作为课后巩固复习之用。为学生提供的学科资源应该包括演示型、自主学习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以及许多更加开放形式的资源。

2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仅仅依靠学校学科资源库中提供的静态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了。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校园学科资源库提供动态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更新其中的.知识,使教师可以获得本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二是可以让教师通过直接访问internet获取所需的学科资源。

基于以上要求,并考虑到由于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充和更新,导致任何一个工具或软件都无法包含与某一学科相关的所有资源,加之教师所需的资源比较专一等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对包含学科资源网站的url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方式,并为用户提供使用url的工具以链接到相关网站,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其信息检索的效率,帮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此管理工具要具有定期自动对internet进行搜索和过滤的功能,及时把网络内已更新的内容或站报告给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与学科专家共同确定管理工具内网站的更新,对新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并及时补充到学科资源库中。资源的及时更新是信息化学科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

3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

以上两个要素的建立,只是想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科资源,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从目前广大教师对学科资源库利用率不高的现状看,信息技术技能偏低是主要原因。因此,随着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对教师信息及技能的培训也是教育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还应考虑到教师日常的繁忙工作,可以通过调整目前的培训方式,把集中的脱产培训改为随时的技术指导,通过网络使教师可以随时获得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和相应的技术指导。另外,还可以在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结构化教学支持工具,使教师能够在不培训或少培训的基础上,就能方便快捷地把所需的学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教学服务。这些工具主要包括联机帮助、百科全书、字典、翻译工具.、字处理软件、计算器、课件设计的模板和窗体、公式和符号录人工具、自动化程序、统计分析工具等。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正是这些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才使得教育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如何为这些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与共享的空间,使他们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实现信息化学科教学的最优效果,也是本系统需要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信息交流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一个虚拟的备课小组,该备课小组一般是按照不同学科来组建的,这样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可以在此进行自由交流,以保证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该小组还应积极欢迎校外同行的参与,形成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虚拟备课小组还可以由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这样有利于大家对学生特点进行认识与理解,并能实现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

此外,还要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由同学或教师作出解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而通过对别人提供帮助,学生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提高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并对他们加以引导或给出规范的问题解决方案,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由于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都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形成所谓的“头脑风暴”。该交流空间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不断充实到学科资源库中,使其更加丰富并富有个性。

在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中,学科资源库要素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也是知识积累的仓库,而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的作用是实现学科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充实,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则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三个要素的互相补充和配合,可以方便实现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该系统的应用模型如图所示。

内部控制环境的简介范文范本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时代的快速更新,企业在该种环境背景下迎来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国外其他国家企业开始进入到中国,并与中国企业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趋势,而我国企业在该种环境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要想在现今的经济市场中占有稳固地位必须要将自身的会计内部工作进行良好管理与控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会计的实际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较高的发展要求。基于此,就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从会计信息化的实际含义以及特征和内部控制实际含义、原则分别给与研究,并就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实际影响展开分析。最后,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以期为后续关于会计信息化以及会计内部方面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时代的发展不仅促使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一方面真正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迎来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中的会计管理控制得到了良好改善,企业在进行实际生产经营方面管理的时候随着会计内部管理控制的加强,其实际发展状况也较为良好。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成为现今众多研究学者以及各个企业广泛关注的焦点。

从会计信息化的本质上讲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有效结合体,通过实际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进而有效实现会计方面的数据自动计算以及数据自动汇总存储等相关功能。此外,其还能够运用较为前端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会计管理内涵给与良好扩展。而企业在实际应用该种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将财务信息与企业各方面业务资金等进行连接,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全面性以及综合性。可以说该种会计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会计信息化具备一定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涵盖较广范围。相较于以往传统手工核算而言,会计信息化较为便捷以及较为简单,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是对传统会计手工核算的外延。从内容上讲该种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包含了会计实务以及基本理论和相应的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等将近十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相较于传统手工核算而言则涵盖了较广范围。其二是数据实现了集成以及共享。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信息的有效集成对于会计工作实际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中的会计系统能够辐射经营生产的不同领域进而促使各项领域相关信息的良好连接以及有效转化,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统一性控制与管理;其三是智能系统的良好形成。相较于传统手工核算而言该种信息化的会计避免了手工核算的耗时耗力等缺点,通过自动化的先进核算功能进而将企业中大量繁杂的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并给与实际计算,因此减轻了以往会计较大工作量给,自动化的管理控制更是具备了人性化功能特点。其四是会计信息的动态化的实现。传统手工核算需要将季度以及年度相关会计报表给与汇总并整理,而整理汇总之后的会计信息具有固定性。而信息化的会计则能够较好地避免该种状况,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时时采集以及有效传递,进而实现动态化的数据更新。这对于企业会计内部实际管理控制具有较强影响作用。

会计内部控制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由相应的财产记录以及资产保障等程序方法构成的。此外,还包含了授权系统以及会计报告和保管记录等。而会计方面内部控制还讲究一定的原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原则为适用性,即所有的财务方面内部管理需要与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实际经营规模和相应的风险状况业务特点等等方面适用,并且需要依据实际生产经营扩张等状况将财务方面内部管理给与实际更新以及调整。第二原则为全面性,即财务方面的内部管理需要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而避免任何一个经营环节中出现资金管理漏洞。第三原则为重要性,即财务方面的内部管理需要将重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高风险以及重要业务加强关注,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风险。

从控制理论出发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信息流通基础上实现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包含着信息传输以及信息加工和相应的信息处理等要素。而在企业中可以说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以及机密资产信息等,因此,会计部门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方面的内部控制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会计内部方面良好控制能够对会计信息系统给与安全可靠性的实际保障,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则能促进会计内部的实际控制,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并相互支撑才能促使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工作有效开展。

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发展,企业在实际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中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通过信息技术来实际加强企业会计部门的良好发展。而正因如此,信息化会计应运而生。通过实际应用信息化会计,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无论是在组织结构方面还是在会计系统开发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得到了良好保障。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在会计方面内部控制上的实际影响则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计算机运行具有高速稳定的特点,逻辑判断与推理能力强大,基于这个特点使得其内部控制产生了极大变化。人是会计信息化处理的主体,除了对于这个主体,大多数情况下依靠会计软件实现对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因此决定了对于其控制具有手工的特点,在手工条件依赖于以单一的人工控制与计算机控制两种形式。

2.企业组织模式的改变。

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核算其工作模式被打破,工作岗位设置发生了一定的改观。这就相应地使得从业人员方面,增加了相关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与计算机专家,实现了对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的有效性,促使具有保障作用的信息技术小组在财会部门中形成,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主要影响会计信息的采集,使得新的组织角色大量出现。

3.会计内部控制范围以及对象的改变。

企业会计部门通过实际将信息化应用其中进而将以往会计内部对人的控制逐渐转向到对人以及对机器两方面的实际控制上。

(一)组织管理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首先要从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着手,而对于组织方面的有效控制则集中在以下方法几点。

1.创新组织管理制度。

企业要对会计部门给与重新结构方面划分,在会计部门的基础上具体将其细分为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业务管理部门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处理等部门。其中,技术支持部门主要工作职责为对企业财务系统进行良好开发,对系统内容给与较好安全管理以及日常维护,同时定期对财务系统进行有效升级。而业务管理部门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对企业会计部门执行业务以及负责资金批准和资产保管等相关事项。信息数据处理部门则需要具体对会计部门相应的会计信息给与良好解决与处理。

2.分离部门管理职责。

对于企业会计部门来讲,不仅要具体细分为三个管理部门,即技术支持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处理部门,还要将其部门职责给与良好分离。一般而言,要依据业务授权以及业务执行和相应的资产记录、资产保管等四项职能进行具体分离,具体来讲,技术支持该部门不能实际进行会计日常数据信息方面的处理,而信息数据处理该部门则不可以进行业务方面的执行和审批实际工作,而业务管理该部门在无法实际进行财务系统方面的日常维护工作,三细分部门职责不同,因此需要严格分离其工作职责,三细分部门还需要在工作职责分离的状况下做到相互监督制约以及有效稽核。

3.分离信息数据处理部门工作职责。

一般来讲,会计部门中信息数据的实际处理往往是在相应会计资料收集汇总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该种状况也就使得财务信息数据无法在职责方面做到明确分离,因此,对于该种状况财务信息数据处理部门就需要将数据收集以及数据汇总划分为不同职责,进而通过职责细分避免犯罪以及财务数据差错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二)系统开发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着手外,还要从系统开发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具体来讲,会计系统的实际开发与良好控制一方面能够实际保证会计系统良好运行,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功能,进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准确性。因此,会计系统的实际开发控制也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会计系统方面的开发控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点。

1.会计系统开发设计的可行性保障。

对于企业会计部门而言,良好的内部控制需要做到对会计系统实际开发可行性的有效保障。而该种可行性保障主要包含了会计部门业务处理需求处理办法以及信息处理需求处理办法和会计管理决策处理办法等。

2.会计系统开发需要审计人员代表实际参加。

对于企业会计部门而言,其中信息技术相关工作者并非对企业中相关业务和相应审计需求较为了解熟悉,因此,针对该种状况在进行会计系统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审计人员代表添加在其中,进而促使其两者之间及时了解彼此需求。

3.会计系统试运环节保障。

会计系统的实际开发之后就需要进行试运,通过试运进而展现该会计系统是否真正适合企业财务会计应用需求。而如果试运结果较为满意则可以直接投入会计部门进行使用,但如果试运结果与预计结果有一定差异,只要差异在合理范围之内,则可以将会计系统在实际调整并检验之后再投入到会计具体工作中。

(三)系统环境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组织管理方面以及系统开发方面着手外,还要从系统环境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对于系统方面的环境控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方法上。

1.机房管理控制。

在会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具体涉及到的机房维护以及使用等制度和相应的保密、安全等措施进行良好的控制,此外,还要对保管会计信息数据的机房进行防磁以及防尘和相应防火方面的实际控制管理,进而通过上述方面有效控制避免会计信息数据遭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丢失等现象。

2.机房机器使用控制。

会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机房管理给与实际控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保管会计信息数据的机房中具体机器使用给与良好控制。严控控制会计部门机房的出入次数以及出入人员。

(四)系统应用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上述三方面进行着手之外,还要从系统应用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对于会计系统方面的应用控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数据输入实际控制。

在会计部门实际内部控制中信息数据的键盘输入以及编码是其重要构成内容。一般而言,在会计系统合理设计前提下其输入格式以及编码格式对于确保会计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会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该方面数据信息实际输入的过程中要提高工作责任心,在专业化的水平技能基础上依据会计系统完成各项会计工作要求。

2.数据处理实际控制。

可以说,有效准确的数据处理是保证数据结果可靠准确的前提,因此,需要在做到两方面的数据信息处理实际控制:一方面是通过会计系统的可靠安全性来实际确保会计信息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是通过会计系统可靠安全性来确保会计内部工作开展的有序性。3.数据输出存取实际控制会计部门为了强化内部控制还需要将数据输出存取进行良好控制,在输出的过程中严格对输出的会计信息给与控制以及记录,在存取的过程中则需要严格依据会计凭证和相应的资金余额等文件进行良好保管,进而通过上述方法避免会计信息出现篡改以及被破坏等现象。

(五)网络安全方面控制构建。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中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构建除了要从上述四方面进行着手之外,还需要从网络安全方面进行良好控制。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会计周界方面控制。

所谓的会计周界方面实际控制主要是利用安全区域的良好控制进行将会计内部系统实际安全性给与有效确保。主要包含了明确财务部门内部网络实际边界进而避免不法分子侵入企业会计系统;建立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内部网络防火墙,进而在外部网和内部网两者间进行保护屏障的实际构建。

现今企业尤其是需要加强会计部门在网络系统方面的相应保护措施。而对于外部网络给与的访问控制则集中在财务系统口令的设置上以及会计系统登录名的合法检验上和相应会计网络资源访问权限、实时监视等方面上。相关会计部门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对会计应用系统进行障碍点和访问范围的实际监测控制,并将相应会计系统网络故障等进行严格记录。

3.会计防病毒方面控制。

对于会计部门而言,加强内部控制需要从以下措施具体展开:应用杀毒软件对会计系统相应应用网络进行病毒追踪以及实时监控;应用反病毒软件对会计系统进行捆绑以及挂接,进而通过上述方法实际加强会计部门内部网络的可靠安全性。

四、结语。

现代化技术的良好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开始在会计工作中添加信息技术,由此信息化会计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会计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无论是在组织结构方面还是在会计系统开发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得到了良好保障。而也正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会计内部工作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管理,最终促进会计部门工作的良好开展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